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時間裡的孩子【首刷作者燙金簽名珍藏版】:BBC電影《記憶中的擁抱》改編原著,英國國民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經典作繁中版首譯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時間裡的孩子【首刷作者燙金簽名珍藏版】:BBC電影《記憶中的擁抱》改編原著,英國國民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經典作繁中版首譯

  • 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21-10-05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32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1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內容簡介

摘下無數國際文壇桂冠、英國國民作家伊恩.麥克尤恩 治癒人心經典作繁體中文版首譯 「我的孩子被偷了!」 一場突襲人生的意外,讓他彷彿掉入時間的詛咒 「令人屏息的大師傑作。」——《時代雜誌》(Time) 一本探索愛、失去與時間的作品 ——致你心中那永遠青澀、已遁入遺忘之鄉的內在小孩 ★榮獲惠特貝瑞長篇小說獎、費米娜外國小說獎 ★繼《贖罪》、《判決》後,橫掃布克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伍德豪斯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得主,麥克尤恩經典名作國內首度中譯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時代雜誌》等國際媒體一致讚譽 ★英國BBC電影《記憶中的擁抱》改編原著、奧斯卡提名男星班尼迪克.康柏拜區監製主演 ★吳曉樂(作家)、袁瓊瓊(作家) 專序推薦!! 這是個教人窒息的夏季。然而童書作家史帝芬的時間,被永遠定格在那個風和日麗的冬日上午。 那天,他帶著四歲的女兒凱特在擁擠的超市排隊結帳,一轉眼,凱特不見了。之後他如行屍走肉般四處尋找凱特,妻子茱莉則崩潰了,去了遠方獨自居住。而他留在原地,試圖假裝生活還在繼續。 在這段時間,史帝芬的政治家、科學家摯友夫妻,查爾斯與塞爾瑪,毅然放棄大好的事業與生活,搬到森林旁的小屋居住。查爾斯彷彿變回了少年,認為人們即使年歲漸長,都不該忘記童年是特權;塞爾瑪則和沉浸在悲傷的史帝芬,談論起記憶與時間的科學。 時間宛如沉默的陪伴者,史帝芬一如既往出席了每一場他只需保持沉默的兒童教育手冊撰寫會議。他發現,當家裡的某一個房間空了,其他每一個房間也都逐一被冷落。而他會把身體陷在妻子失去女兒後一直坐著的扶手椅,盯著牆上停擺的掛鐘,繼續他的哀悼期。 直到某天,史帝芬追著女兒的幻影闖進一所學校,甚至因此錯過首相邀約的餐會。此時,那個迷失在時間長廊的孩子彷彿又回到了他身邊…… 時間裡的你,究竟長得是什麼模樣? 漂流在時間之河的人們,將如何從悲傷解放,獲得救贖? 「多年來,史帝芬一直認為自己在本質上是無根漂泊之人,有錢只是意外的幸運,他也隨時可能收拾包袱、再回到街頭流浪。可是時間讓他在此刻停下,他成了那種看到骯髒的窮人就想要報警的人,現在他已經是另一邊的人了。若非如此,他為什麼剛才假裝沒看見那些乞丐?」 「悲傷無法被時間驅散。他們緊緊擁著彼此,盡其所能暢談,藉此承諾他們的愛。解放悲傷的過程中,他們試著治癒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物,但他們會從治癒自己開始。」——《時間裡的孩子》 【國際媒體譽為當今英語文壇的奇蹟、最具天賦的文學說書人】 「這個世代最優秀的小說家。」——《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小說界的大師級作家!他總是精妙絕倫地寫下令人驚嘆的傑作。」——《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精準、細膩、有趣、令人愉悅又咀嚼玩味。」——《泰晤士報》(The Times) 「麥克尤恩能在一句話中表達的,比大多數作家在一個篇章裡所說的都來得多。」——《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大師之作。」——《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麥克尤恩已經遠遠將同輩作家拋在身後。」——《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麥克尤恩是現今最具天賦的文學說書人。」——《新共和》雜誌(New Public) 「英語世界的小說家當中,無人能出其右。」——《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麥克尤恩身為小說家的才華,在於他能將生活中獨立、片段的元素,賦予其人們未曾發現的意義。」——《觀察家報》(Observer) 「令人屏息的大師傑作。」——《時代雜誌》(Time) 「他是這個國家無可比擬的文學天才。」——《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明快、震撼、冷靜……直指人類生存的本質。」——《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令人愉快的閱讀經驗……,麥克尤恩就像狄更斯、勞倫斯,甚至吳爾芙,充滿直覺的筆觸……充滿趣味且不帶傷感的激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這是一部十足美麗、且讓人難以忘懷的小說。」——《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伊恩極為擅長描寫緊張的場面……正當所有人把眼睛緊緊閉上時,他的雙眼卻能看出人心。他就是如此,從不畏縮。」——毛姆文學獎得主馬丁.艾米斯

內文試閱

  一      ……至於那些父母,自詡兒童保育專家之人已經用呆板無趣的相對主義誤導了他們許多年……      英國皇室文具署《兒童保育手冊認證版》      長久以來,政府和大多數民眾都認為公眾運輸補助方案讓人聯想到剝奪個人自由。由於各種公共運輸服務一到尖峰時段就陷入癱瘓,每天兩次,讓史帝芬發現他從自家公寓步行到白廳大道,反而比搭計程車更快抵達。現在是五月下旬,時間還不到早上九點半,但氣溫已經來到將近攝氏二十七度。史帝芬朝著沃克斯霍爾橋的方向大步走去,行經因為交通阻塞而在馬路上微微顫動的車陣。每輛車上都只有駕駛,沒有乘客。那些駕駛身穿白色長袖襯衫,將手肘探出車窗捲下的窗框,戴著婚戒的手指耐著性子輕敲車頂的熱鐵皮,方向盤上散放著他們等待時閱讀的報紙。追求自由的代價,就是必須忍受讓人煩躁的塞車。史帝芬快速穿越車陣、穿越從車陣裡傳來滔滔不絕的廣播聲——廣告的串場旋律、早餐時段精力充沛的廣播主持人的話語、新聞快報、交通路況報導等。沒有閱讀報紙的駕駛們,個個面無表情聆聽著廣播內容。在人行道上以穩定步伐向前移動的路人,肯定讓這些駕駛產生一種緩緩向後漂移的相對運動感。      雖然史帝芬踩著快速的步伐前進,但是一如平常,他同時留意著街上的孩童,儘管這幾乎是不自覺的舉動。他尋找著一名五歲的小女孩。這已經不僅僅是習慣,因為習慣可以改變。這種行為是深刻的意向,是烙印在性格上的外在感受。他這麼做並非只為了搜索,雖然這樣的行徑曾經一度變成強迫性的追獵,而且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兩年過去了,如今徒留餘痕。史帝芬現在是出於一種期待、一種枯竭的渴望。無情的生理時鐘永遠不會停下來,它會讓他的女兒繼續成長、讓她學到更多更複雜的詞彙、讓她變得更高壯、行動更穩健。這座生理時鐘宛如一顆強大的心臟,以附有條件的方式讓信念持續不絕:她可能已經會畫畫了,她可能已經識字了,她可能已經掉乳牙了,然而史帝芬依舊可以一眼就認出她來,這是理所當然的。她可能已經放學回家並覺得累;她可能把換下的乳牙放在枕頭底下;她可能也在找爸爸。但是這些可能性似乎變得越來越渺茫,因為時間和機運就像是不透明的薄紗,阻擋在她與他之間。      任何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就算五歲的小男孩也行——都能讓史帝芬繼續抱著她仍存在的信念。無論在商店裡、路過遊樂場時、在朋友家中,史帝芬都會在孩童群中尋找凱特的身影,或是忽略別的孩子身上慢慢出現的變化及逐漸積累的能力;他不願去感受幾星期和幾個月來時間的潛在力量,因為這些時間原本是屬於凱特的。凱特會慢慢長大這件事,已經變成時間的本質。她的幻影一直持續成長,是縈繞在史帝芬心頭的悲傷。這不僅無法避免——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擋這座強大的生理時鐘——而且是必要的。如果史帝芬不繼續想像凱特的存在,他就會陷入迷失,時間也將因此停止。他是一個隱形小女孩的父親。      不過,在米爾班克這個地方,只有一群已經不再是孩子的成人正趕著上班。再往前走一段距離,在議會廣場的前方,會有一群持有證照的乞丐。依照規定,那些乞丐不准靠近議會或白廳,也不得聚集在廣場視野可及之處,然而其中有些乞丐還是會趁通勤時段來到人潮匯流處,史帝芬在幾百碼以外就看見了他們身上鮮豔的乞討徽章。今天的天氣有利於乞討,他們看上去因無拘無束而一副得意洋洋,趕著上班的受薪階級全都比不上他們。十來個乞丐沿著街道兩側乞討,而且逆著人潮,緩緩往史帝芬這頭走來。史帝芬看見了一個孩子,不過那孩子並非五歲大,而是即將進入青春期,只不過身材非常纖瘦。那個還在遠處的孩子也看見了史帝芬。她走得很慢,步伐遲緩,雙手將統一規格的黑色乞討碗往前伸。上班的人潮在走到她面前時自動散開,經過她之後又聚攏在一起。她朝史帝芬走來時,眼睛始終盯著他看。史帝芬內心常上演同樣的矛盾:給她錢,可確保政府計畫成功;不給她錢,可避免面對私人的悲痛。史帝芬沒有後路可退。這個爛政府的高明手段,就是切斷公共政策和個人情感之間的界限,也切斷人們做出正確決定的本能。這些日子以來,史帝芬把一切交給機會決定:倘若他口袋裡正好有零錢,他就給乞丐;如果沒有零錢,他就不給。他從來沒給過紙鈔。      那女孩似乎因為常在街上乞討,皮膚曬成了古銅色。她穿著一件骯髒的黃色棉質連身裙,頭髮剪得很短,也許剛除過頭蝨。當他們兩人的距離拉近時,史帝芬發現她其實長得很漂亮,下巴略尖,臉頰上有雀斑,看起來帶點淘氣。那女孩走到距離史帝芬不到二十英尺處時,突然開始往前跑,從人行道上撿起一塊仍閃閃發亮的口香糖,放進嘴裡嚼了起來。當她再次望向史帝芬時,輕蔑地將她小小的腦袋瓜往後仰。      然後,她走到他面前,手裡捧著制式的乞討碗。早在幾分鐘前,她就已經鎖定史帝芬了,這是乞丐慣有的伎倆。史帝芬給了她幾枚銅板之後,她依然面無表情地看著史帝芬。迫於這股壓力,史帝芬只好從後口袋拿出皮夾,在那些零錢上方追加一張五英鎊紙鈔。      史帝芬一離手,那女孩馬上拿起那張紙鈔,緊緊捲握在自己手中,然後罵了一句:「去你媽的,先生。」接著就從史帝芬身邊走開。      史帝芬伸手拉住她結實窄小的肩膀。「妳剛才說什麼?」      那女孩甩開史帝芬的手,轉過身面對他,瞇起眼睛,以尖銳的聲音說:「我說,去你媽的,先生。」她快速往後退到史帝芬無法觸及之處,補上一句:「卑鄙的有錢人!」      史帝芬被小女孩咒罵後攤攤雙手,緊閉的雙唇露出一抹微笑,表示他不在意這番侮辱。然而那孩子早已繼續踏著夢遊般的步伐,朝向街道的另一頭走去。史帝芬凝視著女孩遠去的背影,足足過了一分鐘,直到她消失在人海中。她始終沒有回頭看他。      §      兒童保育委員會向來是英國首相十分重視的委員會,委員會底下共有十四個子委員會,這些子委員會的任務,是向兒童保育委員會提出各種相關的建議案。然而有人挖苦地說,這些子委員會真正的功能,是滿足利益集團間彼此迥異的目標——例如含糖食品與速食餐飲業組成的遊說團體、兒童服飾商、玩具商、配方奶粉商、煙火製造商、慈善機構、婦女團體、主張行人穿越道的紅綠燈應由行人操控的壓力團體——這些人從各面向施壓,幾乎沒有輿論團體提出異議。人們普遍認為,這國家的人民全走樣了,因此對於如何建構理想的公民,以及如何將孩童塑造成未來理想的公民,抱持著深切的期望。許多人受邀參與這些子委員會,當中也包括童書作家史帝芬.路易斯。史帝芬是受友人查爾斯.達克的邀約才同意加入,但是查爾斯.達克卻在子委員會正式開始運作之後就辭職了。史帝芬參與的子委員會,是閱讀與寫作委員會,由長得像爬蟲類的帕曼特議員擔任主席。最近這幾個乾燥的月分,沒想到竟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個像樣的夏天。史帝芬每星期都必須到白廳某個陰暗的會議室開會,有人告訴他,一九四四年英國向德國進行夜間轟炸突襲,就是在這房間裡策畫安排的。如果是在史帝芬人生中的其他時刻,關於閱讀與寫作上的議題,他絕對可以侃侃而談,然而,現在當他出席這些會議時,他只是將雙手放在大會議桌的拋光桌面上,恭敬地傾聽別人發言,自己一句話也不說。這段日子裡,他經常獨自沉思,參與會議的其他人也沒有因為他一語不發而感到不滿,這點強化了他的意向,讓他變得更加沉默。這正是他期望的結果。      大部分的時間,史帝芬都在想念他的妻子和女兒,以及自己接下來應該怎麼做。他也無法理解查爾斯為什麼突然決定離開政壇。史帝芬的座位正對著一扇高高的窗戶,然而即使在這種仲夏時節,陽光也不曾照進那扇窗。窗外是一座草皮剪得短短的長方形庭院,足夠停放六輛長型豪華轎車。休憩中的司機們懶洋洋地在庭院裡休息,一面抽菸,一面意興闌珊地往委員會這頭瞥視。史帝芬滿腦子盡是回憶與空想,思忖過去的種種以及可能的種種。或者,會不會是這些回憶與空想自己鑽入了他的腦中?有時候,史帝芬會想像自己終於無法壓抑,一股腦兒傾吐出他心中的苦痛與傷悲,字句皆是他反覆修正過的心聲。然而,在沉浸於回憶與空想的同時,史帝芬仍留意著開會討論的內容。這個子委員會的成員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是理論家,理論家在很早之前就已有所定見,或是要求委員會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另一種是實用主義者,實用主義者希望在發表言論的過程中發掘出自己的想法。雖然大家在開會時表現出的禮儀十分拘謹,氣氛始終保持和諧。      帕曼特議員以一種莊嚴卻不自然的陳腐模式主持會議。指定發言人的時候,他會動一動鬆弛眼皮下的眼珠子,並且抬起軟弱無力的手臂要大家稍安勿躁,然後再用他乾燥且長滿舌苔的舌頭做出懶猴般的無力裁示。多虧他身上那套深色的雙排扣西裝,才讓他看起來還像個人類。他散發出平淡又無趣的貴族氣質,但由於他的嚴重干擾,關於兒童發展理論的討論過程變得冗長且沒有方向,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孩童的學習與成長都很快速,這點就像他們不愛洗澡一樣,是大人必須費心教導的公認道理。帕曼特議員的平庸,在他那種輕蔑的態度中顯露無遺。他毫無畏懼地展現出一個道理:當一個人的地位太過顯赫,而且太受到保護時,就會不在乎自己所說的話聽起來有多麼愚蠢,因為他不需要在任何人面前留下好印象,他也不會為了讓自己有趣一點而屈尊。史帝芬完全不懷疑帕曼特議員深知自己是什麼樣的大人物。      這個子委員會成員都認為彼此間沒必要太過熟識,因此每當冗長的會議結束後,大家就把資料和書籍收回公事包,頂多在走過被漆成兩種顏色的走廊時禮貌寒暄,等他們沿著旋轉式水泥樓梯走向地下停車場,交談聲就消散在地下停車場的各個樓面。      整個令人窒息的夏季,史帝芬每星期都要前往白廳開會,這是他已無義務包袱的人生中,唯一還等待他履行的工作。平常大部分時間裡,史帝芬會穿著內衣,坐在電視機前的沙發上,憂鬱地啜飲不加冰塊的蘇格蘭威士忌,並將每本雜誌從頭讀到尾,以及觀賞電視上的奧運轉播。到了晚上,他會再多喝幾杯。他獨自一人在住家附近的餐館吃飯,無意與朋友聯絡,也不回覆電話答錄機上顯示的來電。他對於自己公寓內的混亂和四處飛舞的肥碩蒼蠅無動於衷,然而每當他出門之後,他又會害怕回到這個擺滿了熟悉事物的地方:沒有人坐的扶手椅、用過的髒盤子、堆疊在地上的舊報紙。這些是客觀可見的陰謀——馬桶的坐墊、床上的被單、地上的灰塵——完完全全保持原本的狀態。在家的時候,史帝芬離不開他的主觀意識:他的女兒、他的妻子、他應該做些什麼。他在家裡沒辦法專注思考,只能無法自拔地發呆空想,每天有如行屍走肉般活著。      §      整體來說,這個子委員會並不是非常贊同語音字母這項提案。主導「終止家庭暴力」運動的傑克.塔可上校認為語音字母聽起來像無稽之談,一位名叫芮秋.穆瑞的年輕女士也表示反對,她主張學習語言應該尊重語言學專家的意見,口氣中帶著輕蔑。泰絲.史班奇支持芮秋.穆瑞的看法。史班奇女士是一名童書出版商,她的身材魁梧,雙手掌心與每根手指的交接處都有小小的酒窩,臉上滿是雀斑和魚尾紋,還有雙下巴,面容看起來十分友善。她溫柔地環顧在場每個人,說話時慢條斯理,讓人聽了感到安心,彷彿她是對著一群情緒緊張的小嬰兒說話。她說,世界上沒有哪種語言不需要藉著多讀多寫來學習。倘若學習過程有趣,那是很棒的事,然而有趣與否只是次要的問題,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接受一個事實:語言學習本來就很困難,但是克服困難能夠讓孩子們得到尊嚴及腦力訓練。她認為英語是一片沒有規則的地雷區,例外情況比合乎規則的情況還要多。孩子們必須穿越這片地雷,想要穿越它就必須努力。現在的老師太擔心自己不受學生歡迎,也太過於褒獎孩子。老師應該接受困難、慶幸自己可以遇上困難,並且鼓勵學生和他們抱持同樣的心態。學習拼字只有一種方法可行,就是多讀多寫。接著,她流暢地背出一連串字彙,顯然早已經過多次練習——「我們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學會through(通過)、tough(強硬)、plough(耕地)、cough(咳嗽)、though(雖然)等字彙的拼法,除了多讀多寫。」史班奇女士像慈母般看著每一張專注聆聽的面孔,說:「總之就是要努力練習、勤於活用、堅守紀律,並且愉快地面對困難。」      不少人低聲表達認同,於是那位提出語音字母的學者開始提到閱讀障礙、公立學校出售、校舍短缺等問題,有人發出抱怨,但這位舉止溫文的男士不予理會,繼續發表他的看法。他說,位於市中心的學校,有三分之二的十一歲孩童不識字。帕曼特議員馬上像蜥蜴一樣打斷他,表示特殊孩童的需求已經超出子委員會的權責範圍,這個子委員會關注的是方法與結果,不是病徵。坐在他身旁的坎翰點頭附和。大家討論的內容開始變得零散,於是有人建議以投票方式進行表決。      史帝芬舉手同意字母系統沒有用處,然而這項表決對他來說根本不重要。他的心思正飛越過位於兩棟大樓之間、路面滿是裂縫與坑洞的柏油大道。史帝芬隨身帶著一個檔案夾,檔案夾裡有凱特的照片,以及一份標註姓名與地址的清單。這份清單依照字母順序排列,打字整整齊齊。他向任何一個可能感興趣的對象展示凱特的照片——全部都是放大後的度假照。清單上的名字是最近六個月內死了小孩的父母,是他在圖書館裡從當地的舊報紙收集來的。史帝芬的諸多論點之一,是有人偷走了凱特,以取代他們失去的孩子。他依照順序逐一拜訪名單上的人,那些母親一開始先感到困惑,隨後便對他充滿敵意。他也訪問了一些專門照顧小孩的保姆,並在商店街走來走去,拿凱特的照片到處給路人看。他起初在超級市場旁及隔壁藥房入口處遊蕩,後來走得更遠,將搜尋範圍拓展至三英里外。史帝芬只能藉著不停尋找凱特來麻痺自己。      他獨自一人到處奔波,在冬季尾聲的黎明破曉時分就出門。警方在一星期之後就對這個案子失去熱情,並表示北部郊區的暴動使他們人力吃緊。茱莉始終留在家裡,她向學校請了特殊事假。史帝芬每天早上出門時,她就坐在臥室的扶手椅上,面對著冰冷的壁爐。當他晚上回到家並打開電燈時,她還坐在原處。      一開始,他們必須面對最冷酷的喧囂:高級警官與治安團隊帶著警犬前來偵查、某些感興趣的報紙媒體也上門採訪,史帝芬被迫解釋更多、產生更多充滿惶恐的悲傷。在那段時間裡,史帝芬與茱莉緊緊相繫,兩人一起面對那些令他們迷亂的反詰問題,也一同躺在床上徹夜難眠。他們一會兒滿懷希望,一會兒又陷入絕望。然而,這只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隨著日子無情地過去,明確且令人痛苦的事實仍清楚擺在眼前。史帝芬和茱莉開始無言相對,彼此間的氣氛日漸沉重。凱特的衣物和玩具依舊散落在公寓各個角落,她的床也始終未經鋪整。然而在某天下午,史帝芬發現那些散於各處的物品全部不見了,凱特的床單也被抽走,三個裝滿凱特日常用品的大型塑膠袋,堆放在她房間的門邊。史帝芬因此很氣茱莉,他認為這種舉動是女性自我毀滅的表現,是一種任性的失敗主義。然而他沒辦法把這些想法告訴茱莉,因為他們毫無憤怒的空間,也沒有談論這件事的開場白。他們就像困在泥沼中的人,不具備與外界對抗的力量。突然之間,他們的悲傷分離了,變得彼此孤立、無法溝通。他們走向不同的道路:史帝芬每天帶著名單四處查訪,茱莉則坐在她的扶手椅上,陷入深沉且私人的哀傷。如今他們不再相互安慰、不再碰觸彼此,兩人間的愛情已經消失。他們從前的親密關係、他們習慣認定兩人永遠同一陣線的假設,也已死去。他們蜷縮在各自的失落之中,沒說出口的怨恨日漸增長。      每當史帝芬結束在街頭四處走訪的一天,疲憊返家時,令他最痛苦的,就是他的妻子依然坐在黑暗中,對於他的歸來不為所動,而他也沒有足夠的情感與心思打破這種沉默。他懷疑——後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她認為他努力尋找凱特的表現,只不過是男性逃避現實的典型做法,企圖靠著能力、組織力和勞動力來掩飾情感。失去凱特讓他們走向各自極端的性格,讓他們發現彼此在某種程度上已無法互相容忍,導致他們無法克服悲傷與震驚。他們再也無法忍受一起坐著用餐,所以他都在外面的三明治酒吧站著填飽肚子,因為不想浪費太多時間,也害怕坐下來聆聽自己的想法。據他所知,她什麼都沒吃。他以前會買一些麵包和乳酪回家,但隨著時間經過,那些麵包和乳酪在無人進出的廚房裡各自悄悄長出了黴菌。假如他們一起用餐,就意味著承認與接受這個家已然殘破不全的事實。      史帝芬無法再多看茱莉一眼,不僅因為他會在她臉上看見凱特的影子,或是自己日漸憔悴的模樣,也因為茱莉的惰性、意志崩潰及瘋狂的痛苦,讓史帝芬心生厭惡,讓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近乎白費力氣。他打算找回他的女兒、殺死綁架她的人。他相信只要自己依照適當的動力行事,將凱特的照片拿給適當的對象指認,就能一步步被引領到凱特身邊。倘若白天能變得更長、倘若他能抗拒每天清晨賴在被窩裡的欲望、倘若他走得更快,並且保持注意力、記得隨時回頭張望、花更少時間吃三明治、相信直覺、也到北邊的街道去找一找、行動更敏捷、搜尋更多地方、甚至一直奔跑,奔跑……      帕曼特議員踉蹌起身,將他的銀筆夾在西裝外套內側的口袋裡。這位老先生走向坎翰為他打開的會議室大門,以微笑向大家道別。委員們收拾各自的文件,並且開始平常那種節制的寒暄,準備離開大樓。史帝芬與那位意見遭到大家否決的學者一同走在酷熱的走廊上,那人名叫莫利。莫利客氣地試著向史帝芬解釋,為什麼糟糕的字母系統會讓他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雖然史帝芬知道這段對話不會持續太久,但他沒有辦法不分心,也沒有辦法不去回想已經嚴重惡化的現狀:二月下旬的某天下午,當史帝芬回到家時,發現茱莉的扶手椅空著,但是他並沒有特別的情緒反應。地板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奇爾特恩區某家療養中心的名稱和電話,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留言。史帝芬在公寓裡來回踱步,打開了所有的燈,看著被他冷落的每一個房間。這個小小的舞臺即將崩塌。      最後,他走回茱莉的扶手椅,在椅子旁遊蕩了一會兒,並把手輕輕放在椅背上,彷彿算計著某項危險行動將有多少勝算。過了片刻,他打起精神,先繞著椅子走了兩步,然後坐下。他看著陰暗的爐柵,壁爐裡有幾根燃燒過的火柴,那些火柴以怪異的角度擺放在錫箔紙上。史帝芬靜坐了幾分鐘,感覺椅子的坐墊正慢慢從茱莉的身形變成貼合他的形狀,然而這幾分鐘就像其他時間一樣空洞。他往椅背一靠,這是幾個星期以來他頭一次覺得心情平靜。他在扶手椅上坐了好幾個小時,直到夜晚來臨。雖然他偶爾會打起瞌睡,不過在清醒的時刻,他的視線始終不曾離開爐柵。在這樣的靜默之中,他覺得有一股力量正在他體內逐漸凝聚:一種慢慢形成的領悟,有如平滑的海浪般湧現。這股力量並沒有以戲劇性的方式爆裂或炸開,卻讓史帝芬在短短的時間內第一次澈底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他眼前的一切都是幻影,是悲傷慣有的程序及精神錯亂的模擬。在黎明來臨前,史帝芬開始哭泣。就從這個即將天亮、半暗半明的時刻起,史帝芬開始了他的哀悼期。

延伸內容

【推薦序】每個人在時間裡都是孩子
◎文/袁瓊瓊      麥克尤恩於一九八七年完成《時間裡的孩子》。如同他所有的作品,麥克尤恩擅長在簡單的故事中發現複雜性。      表面上看,《時間裡的孩子》寫的是童書作家史帝芬女兒走失之後,如何面對傷痛,重整人生的故事;骨子裡講的其實是:時間會帶來重生或毀滅,端看我們面對它的態度。      故事裡的對照組是史帝芬和他的出版商查爾斯・達克。史帝芬是個不小心成為暢銷作家的幸運者。他原先想寫成人小說,內容是「幾個嬉皮在睡袋裡遭人刺殺身亡、一名出身良好的女孩在土耳其被判無期徒刑入獄,還有神祕宗教的狂妄行徑、吸毒助興的性愛場面,以及阿米巴痢疾」。計畫中從主角的童年和成長經歷寫起,以解釋「這個人為何走到放浪形骸、道德淪喪的地步」。      但是一下筆就無法收尾:「彷彿故事儼然發展出自己的生命」。獨獨成長階段就寫足了一本書的分量,書中十一歲的主角站在成年的入口,他窺見了成年的景象,受其吸引,然還模糊於那真正會是何種情況。      那是既危險又悲傷的時刻,在即將離開童真又尚未脫離的界線上。在這之前,孩子們對時間的力量並無概念。而史帝芬這本書,揭露了真相,即是跨出界線之後,一切便無法退返。沒有人能回到從前。      因為寫的是男孩的故事,史帝芬的書被分類到童書,因為對於「童年」的危險解讀,造成書的爭議性,促成書本暢銷。麥克尤恩沒有明說史帝芬有沒有完成下一本書。只讓我們知道,他的成名和富裕完全是個意外。至少,對他自己是意外的。      與史帝芬相反,查爾斯是知道一切的。在決定將這本書當成童書出版時,他早已預見了結果。就像他安排自己的人生。他的婚姻,他轉進政界,他與首相的關係,甚至,他與史帝芬的友誼……都是預知其未來性,之後按部就班任其「呈現」。之所以不用「實現」兩個字,是因為查爾斯的人生不需要努力,他面前有一張路線圖,向著地標走去,就必然會抵達。      而史帝芬沒有路線圖。他結婚,生子,不小心成名,又不小心丟失了孩子。不小心成為了查爾斯的密友,見證了他的改變和身亡,以及和首相的祕密。又不小心和分居的妻子上床,得到了第二個孩子。      與其說史帝芬隨波逐流,人生渾渾噩噩,不如說他的態度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並不喜歡自己的境遇,甚至感到痛苦,但是他仍然逆來順受,接受現狀,把日子過下去。身為政府教育小組的一員,史帝芬不時要開會。麥克尤恩形容他:「以令人信服的姿態,在會議過程中保持警醒,安靜無聲坐上兩個半小時。史帝芬從學生時期就經常使用這招,在數百甚至數千小時的課堂時間裡,他就這樣端坐在教室裡神遊。」他於自己的生命是旁觀者,或說夢遊者,幾乎不介入。麥克尤恩描寫了非常多的事件讓史帝芬「遭遇」。讓他遇到車禍、迷路、意外,在我看,是作者(代替上帝),設法將男主角從夢境中拖出來。而最後讓他夢醒的是好友的死。尤其是確知了他為何而死。      查爾斯是非常神祕的角色。他代表了史帝芬的背向而馳。他在人生中予取予求,主控一切。唯一無法控制的是回到過去。當他決定要往回走的時候,碰壁、失望、失落,以至絕望,幾乎是必然結局。當他退出政壇,回到山林之時,他的生命已經開始倒數計時。      麥克尤恩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是占星家,或許還是靈媒。《時間裡的孩子》是在兩人婚姻關係中完成的。故事裡那段,麥克尤恩以量子理論解說的超現實體驗,不排除或許受到妻子的影響。      而書中傳達的,最重要的思考,我認為是艾克哈特・托勒所說的「臣服」。臣服意味著對於更高旨意的信任,不抗拒,也不批判。如同基督徒的說法:相信「神的計畫」。我們並不知道神為我們準備了什麼,某些打擊或挫折,可能是帶引我們趨向完善的設計。而意外和事故,是為了得到遠為成熟理想的未來。      每個人,不論活到多久,相對時間的永恆和漫長,我們只是孩子。麥克尤恩寫了丟失在時間中的孩子,是這孩子帶領男主角發現其他的孩子:他的父母、他的摯友,以及他自己。而在時間之中承認、面對,並且安於自身的渺小,是我在麥克尤恩這本書裡,看到的,可以深思和咀嚼的訊息。      (本文作者為作家)   
【推薦序】為時間所役的人們
◎文/吳曉樂      談到私心鍾愛的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絕對榜上有名。他的創作備受矚目,掄獎無數,改編成電影的機率奇高,部部精品。很多讀者也許從《贖罪》、《判決》、《愛,留在海灘那一天》等電影為始,初探這位蜚聲國際的作家。麥克尤恩的作品不僅展示出他對於人性無止盡的觀察,他折疊情節的技巧亦往往教讀者目不暇給,接觸他的文字永遠不會太遲。      《時間裡的孩子》開宗即啟人疑竇。政府機關出版的《兒童保育手冊認證版》以不帶溫度的語調訴說「父母應為」,男主角史帝芬・路易斯挾帶森森寒氣出場,兩年前,他摯愛的女兒凱特遭人綁架,遍尋不著,失去愛女的哀慟氛圍從此籠罩他人生每一角落;緊接著,史帝芬列席於政府委員會,麥克尤恩精描「閱讀與寫作委員會」人事結構,抽繹出一條關乎英國上流權力如何運作的故事線,間接暗示讀者:史帝芬本可耽溺似錦前程。處女作《檸檬水》讓他名利雙收,躋身上流,簽約前史帝芬和出版社主事者查爾斯・達克一度為了是否以「童書」形式出版而有所矛盾,事後成績則證明達克眼光精準,《檸檬水》更傾向觸動孩童的心。麥克尤恩沒有辜負「恐怖伊恩」(Ian Macabre)的名號,他饒富耐心,一磚一瓦地還原了史帝芬的夢魘:史帝芬失去凱特的分分秒秒,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我們始終壓抑於心的恐懼:心愛之物,將以各種形式遠離你。史帝芬耽溺尋人,小提琴家茱莉終日呆坐,兩人處理憂傷的方式如此殊異,很快地以分居作收。委員會亦疑雲重重,貴為政壇明日之星的達克無預警辭去委員會職務,與妻子賽爾瑪迅速遷至郊區,他們宣稱史帝芬唯有前去拜訪他們才能夠洞然一切,史帝芬置身迷霧,熟稔的人生夥伴一一做出他不可理解的行止。此際,他偶然目睹了一樁,理論上他根本不可能參與的現場,讀者後知後覺,書名「時間裡的孩子」指涉的所有可能性。      讀者可以透過麥克尤恩的文字,感知主角複雜的心理活動,與人類究竟能夠多麼表裡不一。他也展現出他對數個母題的深刻推衍,好比說,他老成的政治品味、深陷愛河的男女如何佚失共同語言、人的「自我」怎生膨脹,又何以萎縮。書中的最大公約數即為「童年」,史帝芬對凱特近乎自溺的追憶、達克癲狂於重返孩提、英國政府企圖藉由「控制童年」來「重建國家」等等。麥克尤恩關注的不僅僅是時間,而是人在特定的時間所遭逢的命運,將如何在後續,依然影響、啟發他們的每一個決定,既帶給他們榮耀,痛苦也隨之而來。      麥克尤恩也試圖探究:假設我們能不被時空所役,一切將變得多麼駭人又燦爛?達克之妻賽爾瑪為理論物理學家絕非偶然,二十世紀初,量子力學千絲萬縷地勾動著文學與之對話,假使時間與空間均不連續,萬物均如愛因斯坦所言:「真實只是一種幻覺,儘管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幻覺。」那我們要如何才能免於思考上的脆弱與徒勞?而從史帝芬與母親的對話,至若本書結局,讀者或能推敲出麥克尤恩深埋其中的心證(讀者或可與羅伯特・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發表於一九五九年的作品《行屍走肉》〔All your Zombies〕〔改編電影《超時空攔截》於二○一四年上映〕)做一鑑映。最後,說件與本書有關的軼事,《時間裡的孩子》出版前兩年,麥克尤恩出版了個人第一本童書《羅斯・布蘭奇》(Rose Blanche),小說中他對童書的辯護也許是我最喜愛的元素。      (本文作者為小說家)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遺失的孩子,徒留在時間裡漂流的自己
  英國國民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對台灣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不僅是1981年入圍布克文學獎的《贖罪》,他的作品更是屢屢被改編搬上大螢幕,《判決》、《陌生人的慰藉》獲得巨大的成功。而本書《時間裡的孩子》正是英國BBC電影《記憶中的擁抱》改編原著。   故事環繞著時間與失去的主題。一個尋常的日子,童書作家史帝芬帶著四歲女兒凱特去超市購物,在排隊結帳時,一個轉身,凱特從人群中消失,毫無蹤跡。史蒂芬到處奔走,如行屍走肉般尋找女兒。而崩潰的妻子茱莉,去了遠方獨自居住。日子出現斷痕,然而史蒂芬還是得假裝生活在繼續。   在這段時間,史帝芬的政治家、科學家摯友夫妻,查爾斯與塞爾瑪,毅然放棄大好的事業與生活,搬到森林旁的小屋居住。查爾斯做出了許多不尋常的舉動,彷彿變回了少年。漂流在時間裡的人們,如何從悲傷解放,獲得救贖?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伊恩.麥克尤恩 Ian McEwan

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大英帝國勳章受勳人,《時代》戰後最重要英國作家Top 50,當代英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一九四八年生於英國漢普郡,童年時期作為隨軍家屬旅居東亞、德國與北非等地,後返回英國,獲得薩塞克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東英吉利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作品獲獎無數。一九七五年以處女作《初戀異想》贏得毛姆文學獎;一九八七年《時間裡的孩子》問世,榮獲惠特筆長篇小說獎(柯斯達文學獎前身)和費米娜外國小說獎;後以《阿姆斯特丹》獲頒布克獎,以《贖罪》贏得WH史密斯文學獎及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以《卻西爾海灘》贏得英國圖書獎年度書籍,以《太陽能》贏得波靈格大眾伍德豪斯獎等。 被譽為英國「國民作家」,作品長踞各大書店暢銷榜,類型包括長篇、短篇小說和劇作,多部小說曾改編電影上映,其中《陌生人的慰藉》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洛.品特改編電影劇本,《贖罪》則獲得第六十五屆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影片獎。

基本資料

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譯者:李斯毅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系:Echo 出版日期:2021-10-05 ISBN:9789860767230 城邦書號:MO0072 規格:膠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