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當月選書75折
沙鐘屋(兩冊不分售)

兩個錯置的時間,拼出同一場謀殺

作者: 蓋若斯.魯本(Gareth Rubin)
出版社:馬可孛羅
定價:660元
優惠價:79折521
我要預購
icon 一本對倒小說,兩個錯置的時間,拼出同一場謀殺……如果一本書可以從兩個方向開始閱讀,兩個故事卻緊緊交織、彼此鏡像,你會選擇先讀哪一個?

1881年,年輕醫生西緬來到英國雷島,邂逅了被指控殺夫而囚禁在玻璃牢房裡的佛羅倫斯。如果她是兇手,為什麼微笑著欣賞牢房外發生的一切?一座矗立於海上的沙鐘屋,一樁沉寂已久的命案,而1939年美國加州的某幢玻璃宅邸裡,正在重演相同的命運。

年輕演員肯.庫里安懷揣夢想來到美國闖蕩,意外地走進了作家奧立佛.圖克的世界。隨著肯與奧立佛漸漸熟悉,他發現這名作家正在撰寫一本小說,而小說的內容竟與1881年雷島的命案驚人相似!當肯試圖拼湊這場時間謎局的真相時,奧立佛卻意外身亡,這只是巧合,還是命運的回聲?

在這座透明牢籠裡,兩個時空的故事埋藏在時間深處的秘密,正等著被解開。看似彼此獨立,卻又緊密相連,透過一系列書信、筆記巧妙設計的「對倒」敘事結構,更以「雙頭書」的特殊閱讀體驗,讓讀者在兩個時代中穿梭、猜測並重組線索,直到最後這場關於背叛、復仇與救贖之旅的真相才會揭曉。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大家相信那是錢,那就是錢!

作者: 雅各.戈德斯坦(Jacob Goldstein)
出版社:麥田
定價:420元
優惠價:79折332
放入購物車
icon 錢,是一種虛構的東西,是人們的共同想像。你可曾想過,一張紙、一串數字,為何能代表你的收入與財富?錢不是自然存在的實體,而是一種人類共同想像的虛構物。它的價值來自於我們對它的信任與集體接受,而這種信任構成了現代社會經濟體系的基礎,如果大家相信那是錢,那就是錢!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由NPR熱門經濟學播客雅各・戈德斯坦撰寫,他以說故事方式揭開金錢的神祕面紗,從歷史出發,穿越至古代的貝殼與硬幣、紙幣的誕生,一直到資本主義的起源與數位貨幣的崛起,作者深入淺出地揭示金錢如何應人類需求而演變,並逐步形塑出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世界。

金錢的故事其實是人類社會的故事,一連串因信任、想像與選擇而不斷變動的歷史。而理解金錢,也就是在理解我們是如何一起創造並生活在這個經濟現實裡的。跟隨作者機智與充滿趣味的講述,一段重新理解金錢的探索之旅即將開啟,無論你是對經濟學一知半解的新手,還是希望重新檢視「錢」這個概念的讀者,這本書都將帶來豐富的啟發與反思。
好想好想(馬上)見到你(作繪者印刷簽名書名頁,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蘇西.李,巧妙軋型設計驚喜之作)

獻給每個最想念、最親愛的人

作者: 帕特.澤特羅.米勒(Pat Zietlow Miller)
出版社:水滴文化
定價:450元
優惠價:78折351
放入購物車
icon 好想好想馬上見到你,但我們距離好遠好遠。我現在就想見到你,一分一秒都不想等。我想要跳上火箭,背上噴射背包,或者自己打造一個投石器,這樣的話,我就可以飛上天,降落在你的院子,敲敲你的門……但我做不到。我還要上學、踢足球,媽媽和爸爸也還要上班。

所以,我會寫信,也會畫圖給你,你也要回信、寄照片或圖畫給我;我可以打電話給你,說說我的事,然後,你也可以跟我說說你的事;你知道你還可以在電腦上看見我嗎?我可以讓你看看我搜集的瓶蓋,我超級無敵讚的拼字小考成績,還有我的圓點點襪子,你也可以讓我看清楚你身邊的東西;或者我們可以把錢都拿出來,換來一輛腳踏車、一艘快艇,或是一頭驢子⋯⋯我會想更多計畫,從我這裡,到你那裡!

分隔兩地的祖孫,孩子非常渴望見到奶奶。於是孩子在腦中盤算,他可以做些什麼緩解思念。他可以把自己塞進信封裡寄出;可以打電話、視訊,還可以把錢都拿出來換一台腳踏車、一艘快艇,或是一頭驢子去找奶奶……儘管現在還沒辦法擁抱奶奶,但孩子會一直堅持下去,相信見面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暢銷繪本《善良》作者攜手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蘇西.李以巧妙鏤空軋型設計,共同演繹充滿思念想望的動人故事,獻給每一個我們最想念、最親愛的人。
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該來的總會來,躲也躲不掉!

如何優雅、智慧有希望的步入老年?

作者: 史蒂芬‧彼德洛(Steven Petrow)羅絲恩‧弗利‧亨利(Roseann Foley Henry)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定價:430元
優惠價:79折340
我要預購
icon 囤積物品、倚老賣老、固執、危險駕駛……所謂的「變老」就是這樣嗎?作者在50歲生日後開始彙整一份「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清單,主要是觀察當時70多歲父母所做的事,並以機智和趣味口吻探討人在年老時自然產生的許多變化,想著當自己年老時,提醒自己,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份無厘頭又有趣的清單寫出父母犯的「過錯」,老爸將大小便失禁怪罪在狗身上,老媽因助行器毀了穿著而放棄使用,晚餐時兩位細數關於疼痛、手術和坐骨神經痛的琳琅滿目問題「大合唱」。但在父母離世後,作者淚眼婆娑的重新閱讀,意識到這份清單除了反映出父母因固執付出的代價,也看到自身對父母從老邁轉成生病的恐懼。寫這份清單也為了承諾自己,在步入銀髮時期時,做出更好的準備與選擇,記住並堅持它們。

《紐約時報》高人氣專欄作家對於老年生活的誠實剖白與明智建議!作者以精妙洞察力,讓子女嘗試面對年邁父母的變化,也審視自己的人生。變老所帶來的禮物和刻板印象是無可避免的挑戰,我們如何以優雅、智慧、幽默和有希望的方式步入老年,是每個人都該面對的課題。本書會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老化」一詞,並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迎接人生的下一篇章,不論處於什麼年齡階段,都能從中獲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