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10月會員日10/6紅利三倍
目前位置:首頁 > > 醫療保健 > 疾病醫學
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暢銷改版】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爆炸性醫療新知—— 全球第一本破解阿茲海默症病因,以科學實證為根據介紹有效療法的著作 長據明鏡週刊暢銷榜、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 全世界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失智 失智威脅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撕裂家庭情感 作者以卓越的醫學研究證明,失智並非絕症 教你從自己做起,全面排除疾病成因,及時讓神經與心智功能保有健全,聰明到老 Q:人老了就一定會失智嗎? A:失智並非老化造成。世界最新研究已指出失智成因,為治療帶來曙光。 Q:失智是遺傳性疾病? A:基因與家族病史雖然會提高風險,但不是致病主因。 Q:失智無法預防? A:了解原因就能有效延緩與預防。及早檢驗可幫助及早判斷,讓醫療手段介入、患者早日痊癒。 Q:失智是絕症? A:失智可以治!本書詳盡說明治療失智的方法,舉出實際成功案例。 Q:失智只能靠藥物治療? A:採用「系統生物療法」,不用吃藥就可以預防和治療。 全世界平均每3秒就會增加一名失智症患者。 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一位失智,80歲以上每5人有一位失智。 德國每年會增加20萬個阿茲海默症病患,每年約15萬人因阿茲海默症死亡。 阿茲海默症是現代人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刻不容緩的關注與及早救治。 麥可.內爾斯醫學博士證明阿茲海默症不是因為衰老引起,而是現代生活方式違背了人類生理心理的基本需求而致病。他在書中提出一個全面性方法,不僅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並能在發病早期完全治癒。這份具有指標性的醫學研究成果鼓舞了許多人:面對阿茲海默症,我們將不再束手無策!

目錄

導論 第1章 痊癒奇蹟?   案例一:莎拉.瓊斯   案例二:賓.米勒   FINGER 研究計畫 第2章 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類型   阿茲海默症病灶:海馬迴   罹病的大腦   基因缺陷加速病程   罹病風險   一種文化病? 第3章 阿茲海默拼圖   不解之謎越來越多   療效成功,就是正確 第4章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目的   阿嬤的演化 第5章 抗壓與心智正常   海馬迴:文化定位器官與生命之鐘   從「神經細胞生成障礙」到「阿茲海默毒素」   惡性循環 第6章 匱乏症阿茲海默症   用理智保助理智   完成阿茲海默症拼圖   大自然以獎勵教育我們   為什麼阿茲海默症仍是未解之謎   文化是我們用生命創造出來的成果 第7章 病情發展的五個階段   階段一:主觀的心智障礙   階段二:遺忘性、輕微的認知障礙   階段三:早期的阿茲海默症   階段四:阿茲海默症中期   階段五:阿茲海默症晚期 第8章 阿茲海默症有它的意義   確診是一種挑戰   終結謀殺大腦的惡性應激   心智年齡成熟度   瑜伽與專注力療法 ◎懷疑自己罹病時可以怎麼做? 第9章 一起戰勝阿茲海默症   有療效的環境   兩種觀點   照顧者的自我保護 ◎當我們幫助病人時如何自助? 第10章 長保心智健康   運動統合身體與心智   活動擴展我們的視野   向前邁進直到休止   治療計畫   什麼阻礙我們運動? ◎如何保持健康並促進大腦成長? 第11章 智力的養料   腦細胞具有社會性本質   虛擬的腦力訓練   社交性的腦力訓練 ◎融入日常生活的腦力訓練方法 第12章 智力在睡眠中成長   心智的力量來自休息   褪黑激素不光是睡眠荷爾蒙   配合經濟發展導致睡眠不足   提高睡眠品質 ◎如何睡個好覺? 第13章 建構智力的材料   人如其「食」   用海鮮對抗阿茲海默症   有副作用的建構材料   健康的油   錯誤的大腦建構材料 ◎換油的時候到了 第14章 滋養心智的營養素   記憶力所需之能量   大腦的替代能源:酮體   禁食,但不挨餓 ◎對抗阿茲海默症最理想的能量供給 第15章 保護智力的物質   天然食物還是人工補給品?   微量元素   好吃的藥   地中海飲食和亞洲飲食的優點   美酒配美食?   飯後要吃甜點嗎?   用餐結束後來一杯咖啡? ◎護腦大補帖 第16章 受歡迎的副作用   可以感受到的改變   多餘的腹部脂肪   甜甜的血液   血液循環不良 ◎在療程中不費吹灰之力即可達成的目標 第17章 膽固醇神話   膽固醇至關重要   壞的太多,好的太少   錯誤的建議 ◎如何自然地調節膽固醇新陳代謝? 第18章 天亮了!   從日光荷爾蒙到維生素   維生素D不足造成阿茲海默症   維生素D3的來源和需求 ◎如何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 第19章 相依相偎很重要   愛不只是一種感覺   催產素勝過雌激素   男性更年期 ◎特別給女性的建議 ◎特別給男性的建議 ◎對所有人都適用的建議 第20章 阿茲海默症是感染性疾病嗎?   後續損害   慢性發炎   腸道整復 ◎如何避免感染? 第21章 中毒與解毒   剩餘風險   ——塑化劑   ——抽菸   ——亞硝酸鹽   ——硝酸鹽   ——亞硝胺   ——重金屬   ——鋁   ——傳統農業裡的毒素   ——毒品   自然解毒   自行解毒的幫手   用硫辛酸為腦部解毒   對腦部有害的輻射 ◎遠離毒素的方法 第22章 密集治療階段   系統生物學的阿茲海默症療法   阿茲海默症診斷   治療計畫   孟喬森悖論   神經的山金車   硫辛酸的抗阿茲海默症有效範圍   銀杏   吡咯並喹啉醌   微劑量的鋰   礦物質、維生素與活力物質 ◎療效概要 第23章 我曾經罹患阿茲海默症……   科學教條   阿茲海默症並非「天定」   合宜生活型態的重要性   文化發展和遺傳演化   最小因子法則   自我療癒的幫手   如何推動典範轉移?   如何找到適合的醫師?   醫療回歸系統化思考與行動 ◎結語 致謝 注釋

內文試閱

  現今大家身邊多多少少會有一兩位家人或親友罹患失智症,對於失智症也不再覺得驚訝錯愕。因為阿茲海默症、或是血管型失智症的罹病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而且老年人口數目越來越龐大,平均餘命也越來越延長。但是,人老了就一定會失智嗎?有些專家廣泛傳達這類論述,尤其特別堅定地宣稱:阿茲海默症是人類必須面對的自然老化退化歷程。這一點讓人心生恐懼,因為罹患失智症會讓人失去自我辨識感,亦即喪失了自我。而且目前尚未出現任何有效的藥物,這令人更加絕望。      根據美國衛生當局專家團隊的說法:阿茲海默症無法預防。二〇一五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專家謝柯(Dennis Selkoe)曾在《南德日報》提出預防建議,語氣極其嘲諷。有興趣者不妨找來看看。謝柯表示,預防方法只有一種:「找對父母投胎,還有,別活太久!」      在先進國家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而且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並列為常見死因。這說明了為何越來越多的研究投入,而且通常都只環繞著一個重點:「β類澱粉蛋白(β-Amyloid)在腦部導致毒素累積」。綜觀當今研究觀點,皆以「基因論」與「退化論」為主。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健康個體大腦中也有類澱粉蛋白成分;兒童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濃度甚至非常高,因為這與每天的記憶能力密切相關。      當年提出「β類澱粉蛋白斑塊沉澱」說法的學者們,認為老化導致大腦製造出過量的β類澱粉蛋白,進而引發阿茲海默症。這一群人成為權威專家,事業蒸蒸日上,並且主導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他們不僅掌管分配研究經費的生殺大權,還能夠左右傳媒的報導內容。正因為如此,他們不容許其他學派的解釋。二〇一五年《新蘇黎世報》刊登了一篇名為〈阿茲海默症:研究者誤入歧途?〉的報導,稱呼這些專家為「類澱粉蛋白黑手黨」,認為他們操縱整個研究領域,為的就是「排除異己」。對這些事情也不必大驚小怪。因為,這些專家們根本不會願意站出來承認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方向錯誤,誤導社會大眾相信老年期退化是唯一的致病因子,並引起社會大眾不必要的恐慌。而且,無庸置疑的另外一點是:市場機制操縱著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尤其阿茲海默症代表著莫大商機。金錢往往與權勢互相掛勾。有句話說:「只問權勢,不重證據。」這句話不僅深深影響著你我的生活,同時也左右著科學研究。      如上所述,由於權威專家們堅持「類澱粉蛋白信條」,導致阿茲海默研究進退兩難,不能有所突破。挪威奧斯陸大學阿茲海默研究團隊的代表方恪教授(Jens Pahnke)表示:「多年以來,我們一律沿用著類澱粉蛋白分泌過量假說。現在卻發現這是一條死巷子。」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究也陷入瓶頸。針對目前的棘手情況,《科學》期刊編輯杭德舞女士(Emily Underwood)總結指出:「過去二十年裡,宣告失敗的臨床藥物實驗計畫共計一百二十項,彷彿一個巨大的墳場。」然而,不僅研究停滯不前,就連每一位患者也被卡住而進退兩難。      卡在死巷子裡的時候,唯有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才能夠轉圜,不是嗎?這表示:我們必須摒棄所有當權的研究教條,從嶄新的觀點來重新審視與思考所有相關的科學事實。身為獨立的醫學科學研究者,我不需要服膺任何學術「研究信條」。因此,我完全能夠從新觀點切入這個議題。我彙整了自己的想法,於二〇一六年在《分子精神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專文,第一次詳盡地解釋了阿茲海默症的病因。      我認為:阿茲海默症事實上並非老年期一定會出現的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反而是一種「匱乏症」。現代生活型態造成我們的身體虛虧,進而引發阿茲海默症。這項見解能協助無數人「聰明到老」,維持老年期認知功能健全。而且就像本章開始所節錄的希波克拉底格言,每個人「僅僅」需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型態,杜絕其中不足之處,或者說,杜絕自己的致病風險因子。本書將詳細描述如何利用系統生物療法預防與治療初期的阿茲海默症。      我自己曾經親身領略過文明病的厲害攻勢!現代文明設下許多圈套,讓我們輕輕鬆鬆就養成了致病的生活習慣。想要改變這些習慣卻比登天還難。讀醫學系的時候,我認為時間應該用來巡房探視病患、讀書或是看顯微鏡;拿去做其他的事都是浪費。因此,我逐漸開始減少生活中原本一直熱衷的體能運動、社交活動,甚至睡眠時間;而且經常吃速食,或在學生餐廳簡單吃個東西。目的就是盡量不浪費一分一秒。      這些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讓我常常感冒,生病期間也拉長。後來我慢慢開始變胖,體重一直增加。在國內外學術界工作了二十年之後,我足足變胖了二十公斤。這些警訊原本都應該提醒我必須改變生活作息與型態,但我不為所動。原因很簡單,因為同事們大都是福福泰泰的胖子,我覺得自己還算正常。壽險公司規定我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醫生認為我的血液檢查數值不太理想,也被我「直接忽略不計」。一直到致命警訊出現,自己突然重複出現心搏過速以及胸口疼痛的症狀。我才恍然大悟,警覺自己可能隨時都得跟這個世界說再見。當時我擔任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總裁與科學部門主管。公司負責研發例如慢性發炎、過重、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文明病藥物的新型效果機制。諷刺的是,當時我已經罹患這類疾病,或至少是潛在患者。      如果必須改變生活型態,該怎麼做呢?我開始每天騎一小圈腳踏車,並和妻子一起慢慢改變飲食習慣。一年後,回醫院追蹤檢查。心臟科主治醫師驚訝地看著檢查結果,向我請教「回春妙法」。這才讓我開始徹底反思自己的生活型態。      大幅提升的體能狀況,直接改善了血液檢查數據。之前心搏過速的毛病也消逝無蹤。而且,思考能力變得更加靈敏、抗壓能力也增強許多。心臟科主治醫師對我身體狀況的評語,讓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事業方向。因為在那一年裡,我一顆藥也沒吃過。也就是說,根本不是藥物改善了我的健康。那個當下,我恍然大悟:原來湧出「青春之泉」的那口井,就在自己身體裡面。只不過,它已枯竭多時;透過正向的生活型態改變,它又被重新開啟。這引發我從哲學、醫學與公司觀點進行自我思辯:「如果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還會出現這些文明疾病嗎?如果病因來自於生活型態,那麼真的能夠藥到病除嗎?如果藥物無法根治疾病,我的公司為什麼要研發這些藥物呢?自己明明就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為什麼長久以來活得如此不健康呢?這真的是自由意志的選擇嗎?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究竟又是什麼呢?」這些重要的思辨,再一次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從前,我為了協助病患脫離疾病折磨而選擇從醫。之後,我致力科學研究,因為認為:研發新藥對病人的幫助更大。然而現在我才領悟:原來每個人才是對抗自身疾病的最佳幫手,而且可以達成最佳療效。只不過,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去運用這個幫手;其中的訣竅則在於知識與宣導這兩件事。      我的公司後來與其他公司合併。我因此離開製藥研究,開始以理論醫學研究者的身分投入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有鑑於許多學者的研究與反駁,目前科學界已經認可:老年期糖尿病、體重過重、高血壓、動脈硬化與許多癌症的起因,都在於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但是,權威專家學派迄今仍不認可「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文化病」的說法,仍在激烈辦論當中。正因如此,我覺得阿茲海默症議題更加有趣,並希望能夠從中尋找到我諸多問題的解答。      權威宣稱:阿茲海默症的主要致病原因在於退化。這讓我思索:如果老年人幾乎無可避免地都可能罹病,那麼大自然讓我們這麼長壽的目的何在呢?再者,目前的世界人瑞在日本沖繩,那裡的阿茲海默症盛行率極低。相反的,為什麼僅僅在過去二十年內,日本本島人民罹患此病的風險激增了七倍之高呢?另外,為什麼這個疾病在距今約一百年之前並不多見?還有,研究發現:被基改的老鼠的確會出現失智病徵,卻不會爆量罹病;而且只要把它們放回籠裡,重新踩風火輪,牠們甚至會重新變得健健康康的!針對我這些疑問應該要有答案。權威專家們也必須解釋,為什麼他們對這些實驗證據視若無睹,或者在大眾媒體上加以斥責。為了找出答案,我幾乎查閱了所有相關的學術文獻。      你已經準備好了嗎?這本書將告訴你,我所找到的答案。它們將顛覆你的生活!      案例一:莎拉.瓊斯      瓊斯女士(化名)六十七歲的時候還在一間有名的財務公司擔任分析師,負責許多業務。她每天必須分析複雜的數據,將結果轉換成一目了然的圖表,並向國際客戶彙報。也就是說:這份工作需要高度的心智能力。雖然現代通訊軟體十分發達,但她通常必須親自向客戶報告結果與建議。所以,她經常出差。到了國外之後,則因為國際時差而需要犧牲睡眠。緊湊的工作行程,讓她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年輕的時候,吃重的工作會激發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幫助她撐過難關。近兩年以來,她明顯察覺到工作負荷已經超過她的體力上限。從前小菜一碟的工作,現在逐漸變得沉重吃力。分析過的數據變得越來越容易忘記,連三位數以上的數字都得一個一個寫下來,以便後續處理。撰寫財務分析報告變成萬分煎熬的困難工作。就連之前睡前看本小說放鬆心情的習慣,都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因為看過後幾乎立刻忘記了前半頁的內容。開車也慢慢變成夢魘;就連在熟悉的路線上,也經常錯過下交流道的出口;或者完全不記得自己開車出門的原因。在紐約寓所裡,她會摸摸自己寵愛的二貓一狗,卻已經好一陣子叫不出牠們的名字。但她仍然保留某些記憶,然而這些記憶卻讓她墮入地獄般的焦慮恐懼。      瓊斯的母親在六十歲左右出現了認知障礙,之後長期重度失智,八十歲時於養護機構裡過世了。因此家庭醫師預言:瓊斯非常可能會重蹈她母親的命運。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瓊斯第一次請了長假。她內心暗自認為,自己絕不可能重返職場了。因為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根本就是不治之症。她想起與母親共渡的最後幾年悲慘時光。這些思慮讓她看見自己僅有一個解決方法:由自己來終結自己的生命。      她和住在洛杉磯的好友麗莎談起這件事。當年瓊斯的母親曾經參加某項藥物治療試驗。如同諸多失智藥物研究一般,那項人體試驗研究也無功而返。麗莎當時負責接待,兩人因而結緣。麗莎接到電話之後,說服瓊斯立刻搭機到洛杉磯找她。麗莎目前在加州大學失智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研究案在於檢視一項「非藥物型」的治療方式與其療效,而且正在招募受試者。瓊斯答應參加這項實驗,因為她的內心早就向這個世界道別了,不在乎任何損失。      但是,「奇蹟」出現了!經過布雷德森教授(Prof. Dale Bredesen)短短三個月的治療,瓊斯的認知功能恢復正常,之前迅速惡化的失智症狀也統統消失無蹤。記憶數字與分析能力恢復如常,財務報告的撰寫工作也重新變得輕鬆愉快零負擔,開車認路又變得簡單順手。她也重新記起家中毛小孩與喵星人的小名。甚至覺得,她的心智功能遠勝於兩年前出現失智症狀之前。她甚至順利通過瑜伽老師的訓練考試。又過了兩年半之後,七十歲的她依然全職工作。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她如何抵擋住眾人口中所謂的無法閃躲的命運?      罹病風險      在工業大國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失智人口約占六十五歲老年人口的百分之一。七十歲以上的人口群當中,約有百分之二的罹病率。七十五歲以上人口的罹病率則約百分之四。以此類推,年齡每增加五歲,罹病機率就加倍。因此九十歲及以上的長者當中,每三人中約有一人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      如果年齡越高時之失智罹病風險越高,那麼幾乎只有一成的人瑞長輩們能夠維持神智清明。不過事實上,已進入期頤之年長者的失智罹病機率會相對降低。這也是第一個證據說明,高齡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未必絕對相關。反而可能是因為人瑞長輩們誤打誤撞的生活型態,保護他們不受阿茲海默症侵害。但如此幸運的案例並不多見,因為遺憾的是: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太多「揮霍健康」的選擇。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遺傳而加速失智發病的倒楣案例,相對而言為數也有限。就算身上攜帶著致病基因,個體的生活型態同樣會影響發病機率與發病年齡。      人類的平均餘命持續增加。這並不表示:我們活得比之前的人來得健康。人類平均餘命增加的原因乃來自於:現代醫療與藥物的進步,延長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文明病患者的生命。所以,有些人最後還可能遇上目前藥石罔效的阿茲海默症。      截自二〇一五年夏天,德國約有一百多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亦即每八十人當中就有一人罹病。每年新增病例二十萬名。每年因為阿茲海默症而死亡人數約十五萬名,因此總罹病人數一直持續增加。預估二〇五〇年德國全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將超過三百萬名,亦即每三十人當中就有一人失智。      一種文化病?      二十世紀初期,無論是在美國或歐陸,大家都不知道阿茲海默症。當年的高齡人口當中,每年應該也有數千人罹患這種疾病。當時的大腦解剖病理學家應當早已有所發現,但事實並不然。就連一九〇六年發現這項新疾病的阿茲海默醫師也表示,他從未見過這樣的罹病腦部,認為此病非常「特別」。甚至三十多年之後(一九三八年),在某位德國腦神經病理權威撰寫的醫學教科書當中也未提及這項疾病。      最近一百年內,情況出現了戲劇性翻轉。這變化絕對不是肇因於人類基因庫的變異。此項證據說明:高齡並非阿茲海默症的病因,而是另有其他原因。      另一項證據則來自於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應當源起於生活型態的改變。針對幾個少數民族的研究結果發現:一旦他們放棄原有的生活型態,轉而採納現代的消費模式,則會大幅提高原本極低的失智罹病風險。日本沖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直到近代,沖繩原住民當中有許多百歲人瑞,不但神智清明也未罹患西方社會常見的老年期疾病。但自從美國在沖繩設置軍事基地之後,美式生活型態逐漸在沖繩普及,第二型糖尿病等常見文明病的流行率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攀升,尤其常見於較年輕的沖繩居民。健康人瑞們的好基因,難道無法保護後代不生病嗎?沖繩的例子指出:典型的「老年期疾病」事實上與「老」根本無關。      其他族群的狀況無法立即斷言。必須在其群體之內詳加觀察,才可發現究竟哪些特別的行為模式有助於提高或降低失智風險。目前已有許多這類的成功研究。例如截至二十世紀中期,日本的失智風險極低;但是在大約二十年之內,日本的失智風險足足增加了七倍之多,目前仍然居高不下。但在那一段時間內,日本的老年人口結構並未出現過於大幅的變化,因此科學家開始尋找其他的原因解釋。結果發現: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社會迅速工業化,人民也非常快地放棄了原有的傳統習慣。生活型態的改變提高了失智罹病風險。這項研究同樣也提供了證據,說明老化並非失智病因,而是因為不健康、不自然的生活型態讓我們在某段人生階段必須親嚐惡果。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多年以來的密集研究無法有所突破。為什麼阿茲海默症謎題一直無解?

延伸內容

曾經幫不少與失智症有關的書籍寫推薦序或具名推薦,雖各具特色與價值,但是,《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這本書卻是十分特別……防治失智非僅止於藥物,訂立治療計畫是有意義的,這不僅可以延緩失智症的到來,廣義來說,這就是一種預防;同時,也可以延緩病情的惡化,這樣就可以提升整個失智病程中病人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持續運動、避免憂鬱、減少壓力、補充營養、加強社交活動與優質睡眠就是全書的精華。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白明奇 在台灣還是有許多民眾認為生病就是要看醫師,看醫師就是要拿藥,服藥後,疾病會被治癒。偏偏這種思維邏輯遇到了失智症似乎走不通……作者提出運用「系統生物學的阿茲海默症療法」,比目前失智症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更為系統化、精確,治療的主要目標都是延緩疾病的進展或改善症狀。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 深入淺出的闡釋阿茲海默症,並提出具體可行的預防方法,以減少讀者對阿茲海默症的恐懼,相信只要打開心胸,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持之以恆,遠離阿茲海默症。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劉秀枝

作者資料

麥可.內爾斯醫學博士 Dr. med. Michael Nehls

醫生與分子遺傳學者,熱愛單車運動。在弗萊堡、海德堡、法蘭克福與漢諾威大學以及加州與聖地牙哥大學從事遺傳疾病病因研究。曾與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發表論文,學術論文超過五十篇,並擁有多項專利。與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發表的指標性研究後,成為一家美國公司的基因研究部門主管,專門負責功能基因組分析,也曾擔任大學研究室主任。之後在德國慕尼黑一家生技公司擔任董事,成為公司總裁。 學術界工作二十年讓他體重足足增加二十公斤,四十歲的身體像個垂暮老人。他花了一年時間改變生活與習慣,沒吃半顆藥就把健康救回來,結果令他的主治醫師非常吃驚。 年輕時是馬拉松跑者,如今是自行車車手。二〇〇八年參加Race Across America(RAAM)賽事奪得單人組第七名,他的賽事經過被拍成紀錄片。 現在他是醫普作家與大學講師。他自許要讓大眾更瞭解文明病起因,在大學授課、參加研討會演講、著述。另著有暢銷書《瑪土撒拉對策》、《阿茲海默症的謊言》、新作《預防失智的地中海飲食》(合著),以及自行車競賽紀實《橫越美國挑戰賽》。 二〇一五年榮獲分子精神醫學漢澤獎(Hanse-Preis für Molekulare Psychiatrie),肯定他多年來在失智領域的卓越研究成果。 相關著作:《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

基本資料

作者:麥可.內爾斯醫學博士(Dr. med. Michael Nehls) 譯者:呂以榮彭意梅許景理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生活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24-01-25 ISBN:9786263186682 城邦書號:BH2020X 規格:膠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