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年中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未來使用說明書:寫給對未來迷惘的人,破除焦慮恐懼,擁抱不確定,培養自己無限可能的大思維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未來使用說明書:寫給對未來迷惘的人,破除焦慮恐懼,擁抱不確定,培養自己無限可能的大思維

  • 作者:佛羅倫絲.高布(Florence Gaub)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6-17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優惠截止日:2030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5年中慶愛閱/新書狂浪來襲5折起!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本書能喚醒你沉睡的超能力,為自己設計每一分鐘、每一小時、每一個明日。 你能想像的未來越多,你的每一個選擇會更自由。 *明鏡週刊暢銷書、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 我們能思考、規劃,並以個人行動塑造未來,因為未來是我們每一個人行動的結果。 你是否正在為眼前最可能失去的事物擔憂?是否害怕變動與意外,因而漸漸失去掌控未來生活的信心?甚至在聽聞到關於未來的種種預言時,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懼? 今日的世界被戰爭、天災、氣候變遷、通貨膨脹、政經局勢變動主宰大環境氛圍,未來在我們的心中從未像此刻這般模糊、動盪、令人不安。 「人類是一種能夠縝密想像未來,並最終能創造未來的生物。」歐洲知名的未來學家佛羅倫絲.高布結合了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和歷史等領域,帶領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的樣貌,並校正那些根深柢固的誤解與偏見。她想喚醒我們忽略的潛能,驅除對未知的恐懼與無力感,讓我們重拾對未來的想像力與行動力,積極把眼光投向明天。 從未來的定義、啟動說明、安全警告到故障排除,本書就像一份為人類量身打造的操作手冊,協助我們跳脫逃避心態與災難性思考,並且相信自己擁有無限可能。 每一個當下都是改變未來的契機。未來從來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結果。

目錄

開場白 進入未來之前 第1章 基本資料:什麼是未來? 1. 未來的主要特徵 2. 用途:為什麼需要未來? 3. 未來的四種類型 4. 起源:未來的故事 第2章 操作裝置和零件:未來的組成元素 1. 開關鍵 2. 現在 3. 過去 4. 開創新局 第3章 正式啟動:未來的運作方式 1. 信心的基礎:掌握知識 2. 與危險共存 3. 想像最美好的一面 4. 意料之外 第4章 安全指南和警告標語 1. 災難性思考 2. 幻想式思維 3. 確定感的錯覺 4. 偽造的未來 第5章 故障排除 1. 未來的賞味期限 2. 看不見的未來 3. 無望的未來 4. 缺乏想像力的未來 結語 未來的保證

內文試閱

對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未來就像是棒棒糖或電視節目這類的被動接受型消費商品。政治人物、科技公司、科幻電影甚至是算命師負責生產現成的未來商品,我們之所以會買單是因為他們至少能讓我們了解明天會發生的事。於是,未來被當成是一種深不可測、遙不可及又虛幻的東西,它會自行發生──就像一顆小行星衝向地球。 但是,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因為未來不是遙遠的時光,而是我們人類持續在創造的東西,從個人到國家,再到企業連同足球社團都是未來的創造者。在每個人眼中,未來就是一幅3D圖像,有畫面、聲音,甚至還有氣味。 雖然「未來」一字的德文只限用單數,實際上它不只一種意思,它還代表了可能性、機率、可信或是毫無可能,這些統統都是未來的樣貌。所以,未來是我們能想像的一切。 這種在精神上的時空旅行能力在動物界中無人能比,只有人類才擁有,就像是超能力一樣,或者更進一步來說,它是人類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能思考選擇、做出決定、擁有夢想、設定目標、擔心憂慮──每一個都是思考未來的方式。 不過,多半的人並沒有完全運用這種能力,儘管我們醒著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思考未來,但大部分都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件上。我們所想的未來有百分之八十都與日常生活的計畫有關:吃什麼、什麼時候上班,孩子什麼時候考試;接著有百分之十四是關於未來一年的計畫:度假、工作專案和預約看診;僅有百分之六是關於未來十年到十五年的計畫,像是結婚、蓋房子或職涯目標。 在精神上,我們也幾乎未曾認真看待遙遠的未來,即使想到了也會馬上因為害怕而退縮,彷彿未來與自己無關,不是我們個人的責任,交給別人就好。儘管本質上群體的未來和個人的未來有大小之分,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常見的事不關己的想法是一種誤解。大家普遍認為,群體的未來應該交由政府和大企業來負責,透過策略性的前瞻報告和大數據模型來管理,個人的未來則可以透過寫日記或是年度行事曆來規畫。 事實上,所有人的未來彼此相連,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密不可分。日常的規畫建構出個人的未來,個人的未來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環,然後形塑出地球的未來藍圖。這些未來不僅相互串連,而且以近乎相同的方式出現在每個人的腦海裡:過去的片段、當前的資訊和想像力交織成為全新未來的樣貌。因此,每個人都有能力實現四種未來──無論大小,只不過多數人都忽略了其中的兩種,甚至是三種,於是,他們消費他人給予的未來,而不是用本能創造未來。 不只是我們個人忽視未來,整個社會幾個世紀以來都是如此。學校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未來,知名哲學家也鮮少提及這個議題,科學界更是近年才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或許,這正是思考未來能力岌岌可危的原因。 所以,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本關於未來的使用說明書,這就是原因。 沉睡的超能力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穿越到多重甚至遙遠未來的超能力,不過首先必須學習如何眺望未來,並開拓出多樣且有用的未來。這些未來的超能力不會自動出現,因為我們的生活根植於當下的現況,我們也投注最多的時間在這些小小的個人未來上,畢竟這最有利於眼前的生活。所以,眺望未來──無論是看見個人的、社會的未來,甚至是世界的未來──並不普遍,不只是因為費力,而且需要某些工具和技能,更需要一個提倡並教導兩者的社會環境。 不過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西方社會仍著眼於歷史而不看重未來,光是這一點就加劇了培養未來能力的困難度。學校的必修科目沒有預測未來這一科,歷史、拉丁文的授課時數也多於太空探索。大學裡的情況也差不多,基本上,課堂上教授的技能多於思考,思維的方式是封閉的(用邏輯推演出一個標準答案)而並非開放的(發揮想像力搜尋更多可能);藝術、文學、哲學或自修課(通常不由老師教授而是由學生自行練習)這一類的科目能培養未來的創造力,看似重要卻總是被當成次要科目,因為它們在就業市場上毫無用處。 不過,偏好過去的傾向也不僅限在上述領域。在心理學中,主流的方法仍然是在病人的過去尋找原因,而不是尋找未來的解決方法。絕大多數的宗教信仰也是宣揚重返失落的天堂,而不是前往美好的未來。當然還有,二十一世紀沉溺於眼前事物──推文、季度報告、選舉週期──鼓勵短期主義,傾向於把當下的問題推給未來。 總體來說,我們的社會不以未來為導向,因此個人也無法具備前瞻性的眼光。不過,這也不是我們忽視未來的唯一原因。 危機中的未來 許多人鮮少深入思考遙遠未來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如今的未來並沒有特別吸引人。尤其是西方社會面臨了這個問題,原因在於:首先,未來的想像充斥著多種負面的版本;其次,以往那種值得嚮往的未來已不再吸引人,或其實已過時。這之所以會是個問題,因為在理想情況下,悲觀和樂觀的未來之間應該要能達成平衡,如果其中一個占了壓倒性的優勢,而另一個顯然不存在,整體對未來的感受就會是絕望的。 悲觀的未來我們已有耳聞:氣候變遷、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影響、急遽變化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核戰威脅、社會萎縮、物種滅絕、流行疾病等不勝枚舉。 這些未來的景象不僅讓人感到絕望,同時也攸關生存,這意味著它們將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無法逆轉的改變,危及到我們的生存,並波及大量的人口。 這些悲觀未來的共同點是,它們常常被認為我們無能為力改變,並受到其他不可控制的力量左右。一旦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絲毫影響未來的能力,我們就失去了塑造未來的可能性,只能被動承受命運──因此,就像古時候看待未來的方式,只有至高無上的神靈才能主導未來。當我們悲觀地看待未來時只想視而不見,這就是所謂的「卡珊德拉情結」,卡珊德拉能預知未來,但因為她給特洛伊人帶來壞消息,最終被人忽視和拒絕。這種現象在今天也很普遍:只要我們聽到太多不好的預測,就會陷入一種動彈不得的狀態;我們沒有採取行動,也不做決定,更不去想像自己能影響未來,乾脆兩手一攤什麼都不做,基本上等於放棄了未來。 雖然這麼說已經很糟糕,但現實遠不止如此。悲觀的未來可以與樂觀的未來相互平衡,事實上,未來通常就是兩者的混合體,但以往值得追尋的未來,現在卻是一片空洞。從前,多數的西歐人認為美好的未來包括繁榮與自由,他們也希望將這樣的理想未來輸出到世界其他地方。這種理想未來的核心價值是一種進步的哲學思想,本質上相信每一代都會過得更好。我們多數人也將個人的未來深深繫於這個理念之上,並努力追求更好的經濟條件。關於未來滿意度的調查中,基本上都會問到這個問題:「你認為你的孩子在經濟上會比你過得更好嗎?」長久以來,答案通常都是肯定的。 另一種未來的樣貌是社會主義式的,它承諾更美好的前景,但其中的可塑性卻較低。很明顯的,這樣的未來揭示著世界上所有國家終將由工人來領導。過去的冷戰不只關乎勢力的抗衡,同時也和未來的走向有關:西方陣營主張人們可以在資本主義和自由中碰運氣,東方陣營則承諾明確的未來走向。隨著蘇聯解體,這份未來的承諾跟著消逝,彷彿西方陣營獲勝了。如同日裔美國社會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所描述的「歷史之終結」,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結合是進步思想的終極目標。在接下來的幾年,民主觀念在全世界的政體中遍地開花,許多國家的經濟制度都奠定在資本主義之上。 然而這樣的未來正陷入危機。自從民主制度在全球擴張,直到二〇〇〇年初期達到高峰之後,這種模式不再到處流傳,如今只存在於全球大約一半的國家。不僅如此,民主體制國家的人民也顯現極度的不滿。此外,民主制度被控訴無法因應未來趨勢,因為它受到選舉週期的限制,導致它無法思考超過五年以上的問題。 另一個受到批評的是資本主義的成長承諾,它代表我們過去對未來的核心概念。在全球的調查中,百分之五十二的人同意「資本主義弊大於利」的說法,其中一個原因是資本主義被視為氣候變遷的元凶之一,而且它未能兌現全民繁榮的承諾。這種對民主或是資本主義的不滿似乎有點不公平,畢竟兩種制度卻確實取得許多成就,讓我們比前人過得更好。但問題不在於過去,而是未來,這兩個制度能給出什麼樣值得讓人期待的未來呢? 未來的其他選項 所以,每個人都對未來感到恐懼嗎?答案並不盡然,西方國家似乎對這個問題特別有感。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仍有樂觀的人,特別是年輕的男性和女性,他們打從心底認為他們的孩子會過得比自己更好,他們的國家也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我們可以說,這種樂觀的態度是擁抱無限可能的結果:有些人生活在經濟條件不那麼優渥的地方,但他們仍有向上改善的空間,因此他們的心態正向且積極。反觀西方國家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提升的地方,那麼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呢?不過,這麼說也忽視了人的夢想,因為並非所有的人都會因為經濟成長而極度看好未來。 相較之下,歐洲各國沒有提出積極的未來預測,反而希望避開不幸的未來:一個失去工作、氣溫上升和價值觀動盪的未來。無論大家對這種說法有何意見,歐洲的前景充其量只能被稱作維持現狀或是緩慢的倒退,就像美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政府承諾要讓它「再次偉大」。絕大多數的民主政府當然不會夢想著發表任何二〇三〇年的宣言,更不用說二〇五〇年,那時他們的權力早就不在。 因此,描述未來的方式和它的內容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一個關於成長、創新、無限可能和讓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永遠都比一個聽起來落伍、衰退或原地踏步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當下許多反烏托邦,也就是負面的科幻電影盛行,其實正是個明顯的訊號:人們甚至已經無法再想像一個美好的未來了)。 未來的意義?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三件事:首先,我們以為的災難和富裕程度和未來的好壞無關,重點是我們認為自己能對未來發揮多大的影響力,我們的能耐越大,心態就會越正向。另一方面,影響力不是客觀事實,它是一種感覺,取決於我們面對未來時有多少選擇,選擇越多,能發揮的空間越大,也會更加樂觀。 其次是,雖然創造選項是每個人,包括國民和政府部門的任務,但後者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要負更多的責任。他們需要制定架構、採取更具前瞻性的策略,並在針對未來的規畫和法規上保留更多的彈性空間。不過,光是這樣還不夠。政府還需要有好的描繪未來的能力,而不是僅承諾維持現狀。國民會因而感謝政府:許多調查指出,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他們的政府能思考得更長遠,部分國家也開始因應這樣的趨勢: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設立了未來部長,歐盟和威爾斯成立了未來世代委員會,芬蘭和聯合國也有世界未來委員會,它們代表未來世代的利益。 但是,還有最後一點,政府部門不能獨攬規畫未來的大權,來自企業與個人的創意與提案同樣重要。少了以未來為導向的變革動力,社會就無法實現創新,不管在科技、教育還是科幻領域,人們不會質疑當前的現況,也不會研擬出未來可能的樣貌與選項。 這些事情已在世界上其他角落如火如荼展開:美國加州恆今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正在推廣一種理念,將我們自己看成影響未來一百年,甚至是一萬年的生命。在日本,未來設計運動發起了一種新興的公民集結活動,參與者必須在活動上代表未來的居民;日本科技巨頭軟銀設立了一千億美元的願景基金,提供該公司進行未來三百年的規畫。這些作為不僅在道德層面上意義重大,在經濟層面上同樣重要。研究顯示,企業的思考越長遠,中期內的收入和利潤就越高;個人亦是如此,有遠見的人看的是長期的股市走向,並做出更妥善的財務決策。 這些例子也告訴我們,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民主制度都不會造成短視近利。研究顯示,長遠思考的民主國家是最適合面對未來的政治制度,而非人們有時偏愛主張的威權政體。 應用未來 用說明書這種實用的形式來描述像未來這樣抽象、哲學化的概念可能有點奇特。但是,未來不是菁英才能談論的現象,而是人類最根本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能力想像未來、對未來感到恐懼或懷抱希望。這也是為什麼本書不是純粹的哲學、心理學、物理學、神經科學、數學或歷史書籍,而是綜合所有學科甚至涵蓋更多領域。正因為未來深入人類群體一切事物中,無法單憑一兩個學科就能解釋清楚。而且,由於未來終究是在個人和集體層面中被「創造」出來的,我們在日記裡寫下未來的內容或政府設想出來的未來藍圖,在結構上並無差異。 做為一個想試圖進一步理解人類意義的人,你可以讀這本書;做為尋求更長遠思考的企業或政府,你也可以讀這本書。 不管是針對個人或企業政府,本書都盡可能讓未來的議題更容易上手且一目了然,就像是一部吸塵器的使用說明書。在第一章數據資料中,我們將從整體層面來討論未來的目的、未來有哪些形式以及要從什麼地方和哪個時間點開始;第二章會介紹組成未來的內容,包括啟動關鍵、現在和過去以及創造力;第三章使用指南會解釋各種面對未來的步驟;第四章將會介紹有關未來的安全事項,包含像是災難性思維、宿命論、偽造的未來和幻想式思維等風險;第五章也會提到故障排除指南,像是無法看清的未來或看起來很糟糕的未來,以及要如何應對突如其來或平淡無奇的未來。就像每本使用說明一樣,這本書最後也附帶一項保證:不能承諾未來會像玫瑰般絢麗,但未來永遠擁有無限可能。 事實上,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令人恐懼且不可預測的世界,儘管我們到處都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活在一個條件非常優渥的時代,你生來就能有活到老的保障,更擁有極大的自由,隨心所欲過你要的生活。在過去的三百年裡,人類已經從對未來束手無策進步到可以預見、形塑和夢想未來。只是,由於數十年來的計畫、由於人類的自以為是和對未來的懶散,現在世界籠罩著一種無力感,認為未來無法塑造、無法預測,並且對於如何最大化未來所代表的無限可能所知甚少。 這些感受最終促使我寫下這本書。在我從事歐盟未來預測戰略工作期間,我不斷遇到兩種情況:人類想要知道思考未來的「絕佳」方式,總是在尋找能通往未來王國的那把鑰匙。結果往往失望地發現,原來思考未來的最佳方法不必用複雜的方法論,也不必用所費不貲的資料庫,方法很簡單:只要磨練自己的思維。質疑自己的信念和知識,尋找與我們假設互相矛盾的訊息,控制自己的情感,關注新事物,從各種來源汲取知識養分,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我們許多人卻興趣缺缺。這意味著要批判性思考並質疑自己,玩轉概念和方法,而非完全相信至死不渝。學校不教批判分析思考,也沒有教如何汲取及過濾知識,人類和政府部門都對未來感興趣,然而,提到要為此投注心力時卻都提不起勁。大家情願找他人來替自己捉摸未來,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常常誤信那些販賣錯誤未來預測的人。 另一種情況是,我們多數人長期抱持著悲觀態度,無時無刻消極地唱衰所有事物,彷彿悲觀成為了一種智慧的表現。即使證據明明白白地攤在面前,他們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想法。首先,這可能意味著他們永遠沒有適應未來的能力,其次是他們幫不了自己,因為悲觀只會導致無助感(順帶一提,過度樂觀也無濟於事,之後有專門的章節來介紹這一點)。解決的方法在選擇兩者之間的中庸之道,結合創造力、知識、智慧、想像力和事實,勾勒出未來的可能性,想像最美好的願景,做最壞的打算並與驚喜共存。

延伸內容

我常被問:思考未來的工具有什麼? 人們已發明許多將未來規律化的工具與概念,包含時間、曆法、手錶、願景、風險、黑天鵝、灰犀牛、專案管理、統計與各類預測方法——發明這些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我們得以掌握無數個明天。《未來使用說明書》亦是一種掌握未來的方法,它不只介紹工具,更提供理解未來的思維架構。透過分析我們與未來的距離,以及我們能發揮影響的範圍,這本書一步步引導讀者,學會如何與未來建立連結且主動參加未來。 然而,方法只是流程。許多人在掌握方法後,想法仍舊了無新意,問題在於我們不習慣去思考「與現在不同的事物」。本書在不同章節多次提及科幻,因為科幻即是描述人事時地物與現今不同的事,正是促使我們大腦軟化的關鍵。 ——未來敘事工場執行長/未來學家彭啓東(黑喜) 德國學術界最具權威的聲音之一。 ——記者,前《明鏡週刊》總編輯史蒂芬.奧斯特Stefan Aust 強調主動行動、正面願景與嶄新想法的價值,從而消除人們對未來的恐懼,這是她所具有的罕見才能。 ——重量級書評家丹尼斯.薛克Denis Scheck 我們現代最有趣且最原創的思想家之一。 ——社會心理學家哈拉德.維策Harald Welzer 氣候變遷、戰爭、通貨膨脹,此刻要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實在不容易。然而政治學家與未來學者高布說明,我們依然有充分理由懷抱希望,以及我們該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獲得更多信心。 ——南德日報雜誌Süddeutsche Zeitung Magazin 這位對危機瞭若指掌的女性相信,我們有充分理由保持信心。她就像康德一樣,不僅要賦予我們力量,更真心呼籲不要忍受或承受這個未來,而是要去塑造未來,呼籲我們樂觀思考與積極生活。對於所有怨天尤人的人,以及許多傾向消極主義的政治人物與媒體工作者,這是必讀之作。 ——新聞Podcast The Pioneer Briefing 為什麼學校不教預測未來只教歷史?本書就像一份操作手冊,從啟動說明、安全指南與警告到故障排除,一步步帶領讀者克服對未來的逃避與災難性思考。用豐富的例子和輕鬆詼諧的筆調傳達核心理念:未來是由我們共同創造。 ——Galore雜誌

作者資料

佛羅倫絲.高布 Florence Gaub

出生於慕尼黑,政治學家、軍事戰略專家和未來學家,目前擔任羅馬北約國防學院(NATO Defense College)研究部門主任。根據未來情境和趨勢分析,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諮詢建議。在本書中解釋了人類為何具備思考未來的能力、如何利用這項能力,以及在極度不確定的時代,這種能力能發揮什麼重要作用。

基本資料

作者:佛羅倫絲.高布(Florence Gaub) 譯者:楊婷湞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生活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25-06-17 ISBN:9786263905399 城邦書號:BH2052 規格:膠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