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基督教/天主教
愛在光中:享受自由與喜樂的31天冥想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愛在光中:享受自由與喜樂的31天冥想

  • 作者: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
  • 出版社:啟示
  • 出版日期:2014-04-11
  • 定價:240元
  • 優惠價:79折 190元
  • 書虫VIP價:190元,贈紅利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18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生命的默想書。 學會覺察,就能開啟內在的喜樂之源,讓生命煥然一新。 你會發現,每一天,你都變得更自由、更快樂、更充滿愛! 本書集結了戴邁樂神父帶領靈修時,最受人們喜愛的比喻和小故事。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以一貫簡潔而懇切的描述,鼓勵讀者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也是造成生命不快樂的主因。 他告訴我們「愛出於覺察」,只有當我們看見人、事、物的真實面貌時,才能開始真正地愛。因為,如果你連對方的真實面貌都沒看清,你的愛也不會是真正的愛,只是你自己欲望的投射。 然而,我們不僅要以清晰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要同樣地這樣審視自己,觀察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和情緒反應,破除腦中既有的思考模式,捨棄內心的各種執著。因為愛就在你看見實相的時刻誕生,而當你睜開眼睛看個明白,你也將發現你根本不需要你所執著的那些東西,如此一來,你便能從依附與執著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你是否曾對生活感到厭倦,想要逃離焦慮和恐懼?你是否希望能不用再為了獲得認同和肯定,而勉強自己、迎合別人?你是否認為拼命地念書、賺錢,最後只換來一成不變的無聊生活,這一切實在毫無意義?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現在就跟隨戴邁樂神父的引導,破除執著的魔障,喚醒真實的內在,走入充滿愛的光明中! 【內容特色】 ◎一天一篇,只要一個月,生命就能煥然一新! ◎不講大道理,以耐人尋味的小短篇領悟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真理 ◎可以獨自冥想沉思,也適合與親友分享,或用於讀書會討論 【靜心推薦】 「戴邁樂神父以耶穌會傳統依納爵教學法的幾個步驟,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模式的操練方法來做冥想,他先讓讀者回顧自己具體的生活經驗,反省其中的意義並覺察在其中個人所有的執著、依戀,繼而轉化出能夠有的新的態度,最後藉著一小段福音冥想,讓自己在光中活出愛的生命。」 ──甘國棟(光啟文化事業社長) 「這是一本帶來自我認識、自我超越、人格成長、信仰深化的珍貴著作,書中既沒有熱心敬禮的話,也沒有沉重的學理,每一篇所談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讀這本書,等於參加一個「馴悍」情緒的工作坊,讀者只要跟著書走、跟著書做,你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這本書是戴邁樂神父最後思想的精華。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懇切地期盼讀者能夠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讓我們隨著戴邁樂神父舉起「覺知之劍」,破除執著的魔障,走上愛的自由之路吧!」 ──吳伯仁(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本書所要描述的是「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的靈性歷程,這是一個亙古普世的人類發展,不同的文化、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以他們的語言描述這些生命的核心議題。戴邁樂神父以他結合東西方生命哲學與心理學的深邃智慧,細膩地提醒與澄清我們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迷惑。」 ──鄭存琪(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目錄

〈專文推薦〉 破除執著,看見真相 吳伯仁
〈專文推薦〉 認識自己、認識生命 鄭存琪
〈譯 者 序〉 成為自己情緒的馴悍師 李純娟

第1天 得失之間 
第2天 快樂與夢魘 
第3天 被設定的心靈程式 
第4天 我一點也不執著於你 
第5天 執著的悲劇 
第6天 讓我自由地做我自己 
第7天 乞丐的贈禮 
第8天 看見真實的世界
第9天 修復你的心 
第10天 聆聽完整的生命交響樂 
第11天 衝破執著的牢籠 
第12天 真正的善 
第13天 蛇與鴿子 
第14天 猛力奪取的人 
第15天 愛是與真實相會 
第16天 唯一的導師 
第17天 如孩童一般 
第18天 愛與自由 
第19天 讓心靈隨著生命前進 
第20天 學習「看」的藝術 
第21天 擁抱無憂無懼的自由 
第22天 注視自己,直視真相 
第23天 孤獨的沙漠,愛的花朵 
第24天 不再判斷 
第25天 破除魔障的覺知之劍 
第26天 痛苦與榮耀 
第27天 覺醒的火花 
第28天 不要為明天憂慮 
第29天 失落與獲得 
第30天 點亮身體的燈 
第31天 準備啟程

內文試閱


  

第1天 得失之間


  
  回想一下,當有人讚美你、贊同你、接受你、為你喝采時,你心中的感受。再回想一下,當你欣賞晨曦、夕陽與大自然美景,或是讀一本喜歡的書、看一部深深觸動你的電影時,心中又是什麼感覺。仔細品味這種感覺,再與前一種感受對照一下,你會發現,第一種感受來自於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我提高,是一種俗世的感受和情緒。第二種感受則來自於自我的實現和圓滿,是一種靈魂的感受和心境。
  
  看看另一組對照:想像一下,當你獲得成功與成就,或是贏得一場比賽、賭注或辯論時的感受。再對照一下當你全心投入一份工作,或是為某個目標傾力而為時所產生的滿足感。你會再次發現,俗世與靈魂,兩者的感受和心境完全不同。
  
  再想像一下,你身為老闆,掌握權勢,人人要看你的臉色、聽你的命令。再把這種感受與另一種情形做個對比:你有愛你的家人、關心你的好友,你有一個歸屬的團體,你樂在其中,與他們相處時充滿歡笑,心中滿溢著喜悅和幸福。
  
  做了這樣的想像和對照之後,你就能瞭解,俗世感受的真正本質──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我提高──並非來自你的本性,而是由你所處的社會文化所造出來的,為了讓你有生產力、可以被控制。這樣的感受和情緒,不會像靜觀大自然、與至親好友相聚、全心投入工作那樣,為你帶來滋養與幸福。它們能帶來的只有短暫的興奮與刺激──以及空虛。
  
  然後,觀察你在一天或一週的生活中做了哪些事、參與了哪些活動,看看那些行為有沒有受到那些只會製造空虛的欲望、興奮與刺激所汙染,而讓你只想引人注意、要人肯定、渴求名望、成功和權力。
  
  之後看看你四周的人,有哪個人是不被這些俗世感受所迷惑的? 有哪個人是可以不受其控制,而不在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耗費所有生命去尋求它們的? 當你看到這情況就會瞭解,人是如何地想盡辦法要獲得世界,卻在過程中喪失了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過的是空洞、彷彿行屍走肉般沒有靈魂的生活。
  
  這兒有個關於生命的比喻,可以讓你好好思索一番:一群旅客坐遊覽車行經一處風景絕美的村莊,那裡有翠綠的山、清澈的湖、綠意盎然的大地和綿延的溪流。可是車內的窗簾卻始終緊閉,旅客們對車外的景色毫無所知,也沒有興趣,因為整個旅程中他們都在爭吵誰該坐最好的位子、誰該受到讚揚、誰該得到尊敬。他們就這樣直到旅程的終點。
  
  

第6天 讓我自由地做我自己


  
  在人際關係上人們常犯一種錯誤,就是想要在充滿變數的生命河流中,建築一個穩固的窩巢。
  
  想一想,如果有某個人,你很渴求他的愛,那你是不是希望自己在這人心目中是重要、特殊的? 是不是希望自己在他的人生中占有與眾不同的地位? 是不是希望這人特別照顧你、關心你?
  
  如果是,請張開你的眼睛看清楚,你正愚蠢地邀請他人,讓他們為了自己的好處而留下你,限制你的自由,控制你的行為、成長和發展,以配合他們的需求。這就像那個人對你說:「如果你想成為我心中特別的人,你就得滿足我的條件。因為一旦你達不到我的期待,那你就不特別了。」你想成為某些人心中「特別的人」,不是嗎?所以你勢必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你勢必要按照他人的曲調而舞,而他人如果想成為你心中那個特別的人,也必須按照你的曲調而舞。
  
  暫且停下來,問問自己,為這樣一點點好處,值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 當你碰到你想獲得他特別關愛的那個人,想像一下你對他說:「請讓我自由地做我自己吧!讓我依我的理念思考,依我的喜好享受,依我的意向做事,依我想要的方式行動!」當你這麼說的當下,你就知道你想要的這些是不可能達成的。因為想成為某人心中特別的人,就意謂著要去取悅、迎合那個人,你就因此失落了你的自由。請多花一些時間好好地明瞭這一點。
  
  或許現在就是你該這麼說的時機了:「我寧願擁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你的愛。」
  
  如果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有同伴陪你一起在監獄坐牢,另一個是獨自一人在大地上自由前行,你會選擇什麼?
  
  現在就對那個人說:「我讓你自由地做你自己,依你的理念思考,依你的喜好享受,依你的意向做事,依你想要的方式行動。」
  
  當你說出這些話時,記得觀察自己是哪一種反應:如果你內心抗拒這些話,就顯示你可能是個依附者和剝削者,所以現在正是檢視你的錯誤信念的最好時機,審視自己是不是錯誤地相信「缺了某人就活不下去或快樂不起來」。如果你是發自內心、真誠地說出這些話,在此同時,所有的控制、操縱、剝削、占有、妒嫉就會紛紛脫落,離你遠去。
  
  然後你會覺察到,那個你認為對你很特別和重要的人,對你而言已不再特別、不再重要了。他對你的重要,變得像是落日美景或交響樂本身就令人喜愛一般;也像是一棵樹的特別是在於它本身的特別,而不是因為它為你帶來的果實或樹蔭。同樣的,你所愛的已不再屬於你,而是屬於每個人,或根本不屬於任何人,就如同落日和樹木一般。
  
  試著再說一次這段話,並且細細品味其中含意:「我讓你自由地做你自己,依你的理念思考,依你的喜好享受,依你的意向做事,依你想要的方式行動。」藉由說出這些話,你已經釋放了你自己,你現在已經有所準備,可以去愛了。因為當你還身陷依附與執著的時候,你給對方的不是愛,而是將你和你所愛之人綑綁在一起的鎖鏈。
  
  愛只能在自由中存在。真正懂愛的人會為了所愛之人著想,讓他從對自己的依附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
  
  

第10天 聆聽完整的生命交響樂


  
  想像你正在音樂廳內聆聽絕妙優美的音樂,突然想起車子的門忘了上鎖。你心裡因為車子的事而焦慮,但你又不能走出音樂廳,結果是你也沒辦法繼續享受音樂了。這樣進退兩難的情景,就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完美寫照。
  
  對那些願意靜心聆聽的人來說,生活是一首交響樂;但說真的,能聽到音樂的人少之又少。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忙著聽各種噪音,聽那些程式輸進他們腦袋裡的噪音。此外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的執著。執著乃是生命的主要殺手。
  
  要真正地聆聽交響樂,你必須對樂團中每個樂器都同樣敏銳。如果你只對鼓有興趣,你就聽不到整首交響樂,因為鼓聲淹沒了其他樂器的聲音。你可以特別喜歡鼓、小提琴或鋼琴,這無妨,因為偏好並不會影響你聆聽和欣賞其他樂器的能力。然而,當「偏好」變成「執著」時,它會讓你聽不到其他樂器的聲音,你也會因此貶低它們的價值。你的偏好使你變得盲目,變得只看重你認為特別的那個樂器,覺得只有它才有價值。
  
  看一看你所執著的人或物:你給了他們掌控你快樂或不快樂的能力。觀察一下你是如何地非得到某人或某物不可,得到前,你只專注於他們;得到後,則是緊抓不放,而排斥其他的人事物。你又是如何地因為沉迷於某人或某物而減損了你的感性,再也感受不到這世上其他的美好事物。因此,你的心變得堅硬而冷酷。
  
  鼓起勇氣,勇敢地看看自己吧! 當你面對自己所執著的事物時,你變得多麼充滿偏見、多麼盲目。
  當你看透了這一點,就會想要捨棄所有的執著之情。問題是,要如何付諸行動呢? 拒絕承認和逃避是無濟於事的,想去遮掩鼓的聲音,就跟只專注於鼓的聲音一樣,只會再次使自己的心靈變得麻木、遲鈍。你所需要的不是拒絕承認,而是「瞭解」和「覺知」。
  
  如果你的執著已使你痛苦難過,那有助於你去瞭解。如果你有生之年曾享有一次自由的甜蜜滋味、品嘗過「無所執著」所帶來的生命喜悅,那更會幫助你去理解。試著去聽生命的交響樂團中其他樂器的聲音,也會很有助益。但是,「覺知」這項功課是無可取代的,因為只有覺知才能讓你知道,過度看重鼓聲而對樂團其他聲音充耳不聞,會帶給你多大、多深的失落與痛苦。
  
  有一天,當你放下對鼓聲的執著時,你不會再對你的朋友說:「你使我多麼快樂。」因為這麼說是在討好、助長對方的「自我」,是想用這種方式操縱對方,讓他願意再次取悅你、讓你快樂。這同時也會讓你自己產生錯覺,以為你的快樂全是你的朋友給的。
  
  所以,你應該要說:「當我們相會時,是多麼快樂。」這樣一來,這份快樂就不會受到你們「自我」的汙染,誰也不獨占這份功勞。不占功勞可以讓你們不陷入互相依附、彼此執著的關係中,因為你們已經瞭解相會的喜悅不是因為你還是他,而是你們共同譜出的美好交響樂。
  
  當你繼續往前走,遇上另一個人、另一個工作或另一種狀況,你用同樣的心態去應對,然後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和他們之間也有新的交響樂響起。就這樣,繼續在下一個地方譜出不同的美好樂曲吧!
  
  現在,你已能自由自在地悠遊於生命中,順著人生的波浪前進。你已經知道如何活在當下,專注於此時此刻。沒有了過去的負擔,你的靈魂輕得能夠穿越針孔;你的內心也不再充滿對未來的焦慮,就像天上的飛鳥、田野的花兒那般快樂。不再執著於任何人或物,因為你已經學會如何品味你的生命交響樂曲。
  
  你會全心、全靈、全力地熱愛生命。你會發現自己毫無妨礙、步履輕盈,如天上的鳥兒般自由自在,隨時都活在永恆的當下。此時,「師傅! 我該行什麼『善』以得永生?」這問題的答案,將會自然地浮現於你的心中。
  
  

第22天 注視自己,直視真相


  
  世界上人們到處尋找愛,因為人們相信只有愛能拯救世界,只有愛能使人生有意義,讓生命值得活下去。然而,知道愛是什麼以及愛是如何來到人們心中的人,卻是那麼少。
  
  人們常把愛與別的事物畫上等號,以為它就是對別人好、仁慈、非暴力或服務等等。可是這些事物本身都不是愛。愛來自於覺知。只有當你直視一個人此時此刻的真實樣貌,而不是透過你的記憶、欲望、想像或投射來看,你才能真正地愛他們。否則,你愛的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你為這人所塑造的概念,或是你的欲望。
  
  所以,愛的首要行動就是:直視人、事、物的真實樣貌。這需要相當的訓練,要捨棄個人的意願、成見、記憶、心理投射,以及看待事物的既定方式。這樣的訓練並不容易,以至於大部分人寧願一頭栽進慈善工作或服務中,也不要經受如烈火淬鍊般的辛苦訓練。然而,當你尚未費心去正視一個人,你就要去服務、幫助他,那你看到的是對方的需要,還是你自己的需要? 所以,愛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真實、赤誠地「看」對方的真實樣貌。
  
  愛的第二個要素和前一個同樣重要,就是:注視你自己,冷靜、清晰地觀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情緒、需要、不誠實、自私自利,以及控制和操縱的傾向。這意味著你要一一正視它們,無論那會讓你感到多麼痛苦。
  
  如果你對自己、對他人都能這樣覺察,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愛,因為你已經擁有了靈敏、警覺、清晰、敏感的心智與心靈,還有清晰的洞察力,以及能使你在每個時刻、每個狀況中都做出正確適當的回應的敏銳感受力。
  
  然後你將發現,有時你會義無反顧地投入行動,有時則會有所保留、節制。有時你會忽略他人,有時又會注意到對方所需求的。有時你會態度和善、充滿彈性,有時則毫不妥協、堅持立場,甚至態度猛烈。因為由敏感而生的愛有著多種讓你意想不到的面貌,它不回應預設的教條與規範,而只回應當下的具體狀況。
  
  在你第一次體驗到這樣的敏感與感受力時,你可能會覺得十分驚慌。因為你所有的防衛系統都已瓦解,不誠實的部分也都暴露出來,你周圍的保護牆全都被烈火燒毀了。
  
  試著想想看,當一個富人第一次目睹窮人的慘狀;當一個渴求權力的獨裁者睜眼看見被壓迫的人民一個個生活困頓、痛苦哀求;當那些狂熱的盲信者真正看清自己堅持的信念其實是錯的;在看清這一切時,他們的內心將會多麼地震驚!而當一個浪漫的熱戀之人終於決心看清自己所愛的並不是他的愛人本身,而是他為對方所塑造的形象時,他的內心又會是多麼地驚懼!
  
  這就是為什麼對人類來說,「直視真相」是所有行為中讓人最痛苦、最害怕的事。然而,愛就是在你看見實相的時刻中誕生,或者更正確地說,直視事物的真實樣貌,就是愛。
  
  你一旦開始看見了,敏銳的感受力就會帶領你進入覺知的境界──不是選擇性地只去知道你想知道的,而是對每一件事物都有同樣的覺知。此時,你那可憐的「自我」會想盡辦法鈍化你的敏銳感受力,因為它的自衛系統被拆除了,它失去了保護層,再也沒有可依附的東西。
  如果你容許自己看見這一切,那麼你將看見「自我」的死亡。所以愛是令人害怕的,因為愛就是看見,看見就是死亡。但是愛也是這世上最喜悅、最令人振奮的。因為在「自我」的死亡中,自由、和平、寧靜和喜樂將隨之誕生。
  
  如果你所要追求的就是愛,那麼立刻開始實踐「看見」的功課吧! 認真地去「看」一個你不喜歡的人,清楚地去「看」你內心的偏見。直視你所執著的人或物,看清執著本身的痛苦、徒勞、束縛與不自由;同時,深刻而深情地去注視人們的面孔與他們的行為。
  
  花些時間靜觀大自然,天空的飛鳥、盛開的花朵、枯葉化成的土堆、河水的流動、上升的夜月、群山襯托晴空的輪廓。這樣一來,覆蓋在你心靈周圍的堅硬外殼將會日漸軟化、消融,你的心會在敏感與回應力中逐漸甦醒。眼中的黑暗將會消失,視野變得清晰而鮮明,直到最後,你終於明瞭愛是什麼了。

延伸內容


  

認識自己、認識生命──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

  ◎文/鄭存琪(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我們誕生在一個已經存有社會建構與文化價值的世界裡。
  
  孩童時期,我們一方面依著純真的本性,以好奇、觀察、玩耍的方式生活著;另一方面由於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害怕被遺棄,亦依著求生的本能,以競爭關愛、順從討好、崇拜模仿的方式,學習著父母師長所教導的溝通方式、語言文字、禮儀風俗。
  
  在這形塑自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外世界,依循著大家所認為的對錯好壞,設定努力的目標,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追求安全感、掌控感與成就感,卻也逐漸遺忘了自己在孩童時期也曾經活在當下的那份天真與歡笑。
  
  直到有一天,也許是重大事件(如:意外、失戀、失業、生病、家庭問題、中年危機等)的逼迫,也許是發現辛苦努力所得到的快樂亦不長久,也許是在單調重複的生活中覺得無聊,我們開始覺得不對勁,對當前的生命樣貌感到苦惱與不滿,內心開始出現疑惑的聲音:「為什麼我要活得這麼累?為什麼我要依循別人的想法或期待過活?為什麼不能依著自己的方式生活?」
  
  這些疑惑雖然痛苦,但是對生命而言,卻是一個福祐。它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回過頭來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看看成長過程的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我、自己有那些特質與能力、我是如何認識與詮釋身心與外在現象的(我是怎麼想的,合不合理,有沒有其他可能,想法與情緒、身體感受之間的關係如何)、我真正想要什麼、有多強的動機,並且檢視過去被教導的社會價值(例如:何謂成功、幸福、有價值),重新賦予與創造個人的意義,朝向活出自己的方向發展。
  
  在這個認識自己、活出自己的過程中,當我們透過接納、不批判的自我覺察,會發現,自己的恐懼(害怕死亡、痛苦、未知、被遺棄、無法自主)、信念與價值,其實受到生存本能、家庭社會文化底蘊與個人認知模式深深地宰制,即使鬆動一段時間,內心感到自在片刻,但是在無常與墮性的驅使下,很容易又回到過去的習性模式,讓自己感到省事安全,因而明瞭:「自我是侷限的、我是不自由的、我是無可避免地帶著偏見來看待世界的。」
  
  此時,對於其他生命也會有一種同理與體諒,知道每一種生命樣貌的呈現都有它的脈絡緣由、一些無法自主的內外困境、與當下存在的意義。因著這些瞭解,我們會感受到與其他生命的連結,內心變得柔軟、溫暖,希望能夠解脫自己、也讓他人能夠真正的自由。在這個動機的引領下,我們希望更進一步地了悟生命的本質,超越無常、有限、苦難的生命表相,得到真實的平安、喜悅與寧靜。
  
  於是,在生活中,我們學習放開自我中心、讓心開放,允許不同事物與經驗的顯露,看看它們想要教導我什麼,尊重與欣賞各種事物的美,感恩他們的存在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在打開自己的同時,必定會打開生命。自他對立的感受消失,自然盈滿著平安與喜悅。單純只是覺知。單純地活在當下。
  
  這即是本書所要描述的「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的靈性歷程,這是一個亙古普世的人類發展,不同文化、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以他們的語言,描述著「生命的本質」與「我們如何認識和詮釋現象」這些生命的核心議題,戴邁樂神父以他結合東西方生命哲學與心理學的深邃智慧,細膩地提醒與澄清我們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迷惑。
  
  在第一節,作者即開門見山地以生活體驗裡不同的滿足感,來區別它是呼應於俗世(自我)或是靈魂(自性)。例如:當戰勝他人時的滿足感,它有自我感被強化、我與他人有區隔、並帶有緊縮與興奮的傾向,這是俗世的感受,這種感受很容易消散、感覺空虛、並且受制於外界。另一種,是呼應於靈魂的感受,例如:當我們欣賞大自然美景、單純地融入自己喜歡的工作、讀一本喜歡的書、與所愛的人相處時,會感到自在放鬆、自我或時間感消融、與生命連結的喜悅,這種感受是源自於自身、不假外求的。現代人追求快樂,作者區辨兩者的差異,讓人們能夠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在第二節到第七節,作者以「認知影響情緒」做為起點,讓我們瞭解:要回頭檢視自己可能的錯誤信念與認知模式,因為它們深深地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這個提醒與認知心理治療是相似的。
  
  在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中的名言:「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他提到人會出現「非理性信念」,例如:「我所做的事一定要十全十美,絕對不允許失敗。」這類型的想法以「絕對、必須、一定」等極端化的內在話語為特點,未經驗證、不合邏輯、不合理性、過度誇大、過度簡化或類化,會造成責備自己或他人、挫敗感、對自他敵意、焦慮、憂鬱、無法忍受等情緒失調的現象。
  
  REBT所用的方法是去偵測出非理性信念、學習去做理性的驗證(自問:有什麼證據證明這個信念是事實、合理的?)、去分辨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讓自己根深蒂固的錯誤信念得以改變。
  
  另外,在Beck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CBT)中提到,人會有自動化思考(人在特殊情境所引發的獨特想法,速度很快,沒有完全意識到,就導致情緒或行為的機械化反應,例如:當某人邀約朋友被婉拒時,情緒就變得很沮喪,自動化想法是覺得自己是個不被喜愛、沒有價值的人)、認知基模(Schema,指人類思考有一套處理訊息的認知模式)與認知扭曲的情形。
  
  CBT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去瞭解自動化思考與不同情緒間的關連,辨識自動化想法(如:這時候你腦中閃過什麼想法?)、分析背後的邏輯與適應不良的假設、檢驗假設的有效性或瞭解其意義,然後予以修正。
  
  在本書中,作者所採用的方法,比較趨近於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以接納、不批判的態度,安住於單純的覺知中,觀察當下任何的想法、情緒、身體感受與衝動,以瞭解自己的內在信念,看清楚恐懼與執著是如何影響自己,明瞭我是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並且如何回應。當不斷地看清、瞭解、放下,我們能夠單純地存在,當下即圓滿具足。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靈性修行與正念所採取的態度,與上述的理情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以伊甸園的故事來做瞭解:亞當與夏娃之所以有罪,並不是因為違抗上帝的意旨,而是因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實,由無分別的自在狀態,落入二元分別、對立的衝突,因此要遭受苦難與掙扎。
  
  由此可知,靈性修行與正念所用的方法,主體是安住於圓滿自性,以超越二元對立、認為不同顯相都有其意義的善解,來觀察世俗的經驗。這與REBT與CBT的主體是放在世俗自我上,仍以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評價身心現象,有著立足點上的不同。
  
  透過這個瞭解,也可以明白作者在第八章之後所澄清的重要主題:愛。真實的愛,是從自性所散發出來的,是在此時此地、如其所是地接納、瞭解自己與對方。這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是看見對方如我們一樣:本性圓滿具足,是感受到自他既為一體、又有個別的獨特性;真實的愛有著真誠、敏銳、放鬆、自在、成全的品質,有著能夠引領我們到達覺醒之門的大能。
  
  當愛是源自於自我時,我們所愛的,可能是自己對他人的期待、想像或投射,愛的動機可能是源於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對方的需求,因為我們所愛的,其實是自己;這種愛會有掌控、占有、執著、焦慮、緊縮、嫉妒等的品質。在靈性修行上,透過對於「愛」的內心覺察,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當下的樣貌。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真正的神聖是完全的「無我」意識,放下概念,真實地體驗生命,醒悟覺知,活在當下──這樣就足夠了。

  

破除執著,看見真相

  ◎文/吳伯仁(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提到戴邁樂神父,對台灣的基督徒而言是不會太陌生的。他的第一本書《相逢寧靜中》(Sadhana: A way to God)對渴望操練自我覺察、寧靜、祈禱的人,是不能忽略的。正如該書中文譯者鄭聖沖神父提及:「出版至今,雖僅短短幾個月間,在談論祈禱問題的場合,幾乎已是人盡皆知之書。」
  
  戴邁樂神父在該書〈引言〉中提及,他很詫異不少靈修導師常對如何引導人祈禱感到束手無策,他卻感到協助人祈禱是相當容易的。他特別強調祈禱應該多用「心」,少用「頭腦」;實際上你越少用頭腦思考,你也越能感到祈禱使你喜樂。
  
  大多數的司鐸和修女都以思想為祈禱,這是他們失敗的原因。這樣的話語實是大德蘭(Teresa of Avila)在《靈心城堡》(The Inner Castle)所記的回響:「我只願妳們留意,為了在此路上有長足的進步,及登上我們想望的那些住所,重要的不是想得多,而是愛得多;凡是最能喚起妳們去愛的,妳們要這麼做。」
  
  有鑑於此,筆者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靈修導論與操練」的課程時,即以該書作為祈禱操練的教科書,引領學生們進行靜心、注意呼吸、自我覺察、意識鍛鍊、想像力的操練,進而進入基督宗教靈修傳統中的默想和默觀的操練。參與的學生們皆受益良多。
  
  戴邁樂神父,一九三一年九月四日出生於印度孟買,一九八七年六月二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美國紐約,享年五十五歲。他是印度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和心理治療師。他藉由他的靈修著作而為人所知。他對全世界的基督徒靈修有廣泛的影響,是公認的國際級靈修導師、作家和公開的演說家。他也是印度普那「靜舍靈修中心」的靈修指導員,世界各地數不清的人來此參加他帶領的避靜和心靈工作坊。
  
  他把意識的發展視為靈修進步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就是說,在我們本身的宗教信仰的傳統之內,尋求瞭解與體會神的新方式。當信仰一旦使我們在所有事物中看得見、感覺到神的存在時,種種的操練終究使們我體悟到,自己與一切事物之中都有神的臨在,這也是對「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宗十七28)的神一種親密而忠誠的朝拜方式。他會說:「如果你不在身心修鍊時加深你對無限(天主)的體會,那麼身心修鍊對你毫無意義。」
  
  本書是戴邁樂神父的思想精華,處理了愛的基本問題。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懇切地期盼讀者能夠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戴邁樂神父堅持認為「愛出於覺察」;唯有當我們看其他的人、事、物正如其所是,我們才能夠開始真正地愛。然而,不僅是我們必須試圖以清晰的眼光看其他的人、事、物所是,我們也必須毫無錯誤地自我審視,接受事實,破除腦中既存的思考模式(程式),捨棄內心的各種執著。
  
  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任務,但卻是充滿樂趣的工作。戴邁樂神父說:「只要你不是用強制或斷然拋棄的方法,而是仔細觀看,改變想法。你必須做的是睜開雙眼看個明白,你根本不需要你所執著的那些東西。」然而,「看見真相」是所有行為中最艱辛、且令人最痛苦的事;愛卻是在當你看見實相的時刻誕生。更確切地說,默觀事物的本來真實樣貌,就是愛。
  
  戴邁樂神父進一步探詢:愛是什麼?愛不是盲目的;盲目是執著、不是愛。愛是什麼?愛是無所不包、一視同仁;愛是不排斥的,愛擁抱生命的整體。愛是什麼?愛是不求回報。愛是什麼?愛是「無我意識」,也就是「無私」;愛是單單純純的愛,沒有對象的差別。愛是什麼?愛就是自由;愛只能在自由中存在。真正懂愛的人會為了所愛之人著想,讓他從對自己的依附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愛是什麼?愛是看見真相,並給予相稱的回應。
  
  讓我們隨著戴邁樂神父舉起「覺知之劍」,破除執著的魔障,走上愛的自由之路吧!

  

成為自己情緒的馴悍師

  ◎文/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一般靈修書的寫作方式多傾向「靈修學」,不是說了很多激發情緒的熱烈話語,就是沉重的靈修學理。安東尼.戴邁樂的這本《愛在光中》,既沒有熱心敬禮的話,也沒有沉重的學理。
  
  整本書由三十一篇短文構成,每一篇所談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面對這些無法逃避又難以處理的情緒,他不分析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應該或不應該這種充滿對立的教條和訓言,而只是去覺知和觀照。
  
  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喜、怒、哀、樂,對我們的生活品質卻有舉足輕重的威力,我們活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都是由它們決定。面對它們時,我們總是有著不知所措或措手不及的無奈。本書為讀者帶來了一位超級馴悍師,讓我們學會馴服自己的各種情緒。
  
  每一篇的文末都有一段福音中耶穌的話,讀者可以把耶穌的教導放在自己身上,然後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去覺察每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隨之而來的情緒變化,接下來就是專注地去看、去觀照。
  
  覺察、看和觀照,就是本書帶給讀者的情緒馴悍師。再怎麼強悍、冥頑、難纏的情緒,經過專注的覺察和持續的看與觀照,它們就會不費力氣地自行化解,帶來心境上的轉換和生活上的具體變化與提升。
  
  以下簡述一些章節重點,讀者可由此窺視本書的風格與精彩內涵:
  
  在〈得失之間〉中,戴邁樂神父讓讀者學習覺察、觀照不同狀況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例如獲得他人讚賞和完成一個創作時的心境感受,並學會認得其中的相異之處,瞭解「第一種感受來自於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我提高,是一種俗世的感受和情緒。第二種感受則來自於自我的實現和圓滿,是一種靈魂的感受和心境」。
  
  〈快樂與夢魘〉則是為我們一針見血地點出,造成我們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就是錯誤的想法、信念。而阻擋我們快樂的錯誤信念到底是什麼?第一個錯誤想法是:「如果缺少了那些你喜愛的和你認為珍貴的東西,你就不會快樂。」第二個錯誤想法是:「只要改變現實處境和周遭的人,幸福快樂就會來臨。」第三個錯誤想法是:「如果一切欲望都滿足了,你就會快樂。」
  
  接下來,〈被設定的心靈程式〉教導讀者,面對自己無法主導的情緒的唯一方法,就是覺察和觀照:「持續觀察這個不舒服的情況或令你不舒服的人,直到你發現根本不是他們製造了這些負面情緒,無論他們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他們只不過是各司其職、各行其事罷了。」
  
  在〈我一點也不執著於你〉中又更精微地指出,如果你想要快樂,要怎麼起而行:「你需要的不是努力、善意或善願,而是要清楚地瞭解你是怎樣被設計的。你的社會、文化教導你去相信,只要你缺了某些人或某些東西,你就會不快樂。這點只要看看你周遭的人就知道了,人們確實都把生活建立在一個毫無疑問的信念上:只要缺少了某些人或某些東西──錢、權力、成功、肯定、好名聲、愛情、友誼、靈修、神──就會不快樂。」
  
  現在,你大概已經不想繼續讀這篇文章,而迫不及待地想要直接進入這本書了。全書每一章都是這樣的方式,讀這本書,可以說,就等於參加一個「馴悍」情緒的工作坊,讀者就是參與者和實習生。
  
  《愛在光中》是一本帶來自我認識、自我超越、人格成長、信仰深化的珍貴著作,讀者只要當個忠實的實習生,跟著書走、跟著書做,你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最後,感謝啟示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翻譯安東尼.戴邁樂神父生前的最後一本書,藉此機會,向這位當代靈修大師表達深深的懷念和敬意。
  
  八○年代中期,筆者曾有幸聆聽神父大師的教導。可是,一九八七年在加州灣區仁慈靈修中心(Mercy Center, Burligame, CA.),一群學生正興奮地等待著大師的來到時,卻傳來戴邁樂神父身體突感不適而逝世的噩耗!
  
  在震驚、失落、哀傷中,我們立即將講習會轉換為緬懷聖者的「植樹日」,所以我們在靜默中種下了一棵又一棵的樹苗,散佈在仁慈靈修中心周圍四十英畝的土地上。就在種樹中,我們修持不執著、捨得、超然。
  
  距今已經十六年了,當時種下的樹也長高、長大,枝葉茂盛地在仁慈靈修中心迎風搖曳。直到如今,戴邁樂神父仍然就像那些樹一般,繼續為後世提供庇蔭,伴隨著人們走上愛的旅途!

作者資料

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

國際知名的靈修大師,亦是心理治療師、作家和演說家。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印度孟買,後成為耶穌會會士,多年來一直擔任靈修輔導並帶領避靜,是印度普那「靜舍靈修中心」(Sadhana Institute)的指導者。 他的靈修觀融合了基督信仰和東方生命哲學,雖然以前者為依歸,卻遠超過宗教型態的藩籬。他著作豐富,書中不講大道理,而是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和比喻,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真理。作品有:《喬裝的默西亞》、《相逢寧靜中》、《胡扯?頓悟!》、《靈修新徑》、《慧眼禪心》……等書。 他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在一九八七年因心臟病過世後,影響力也不曾稍減,直到現在,世界各地都不斷有人受到他的智慧與書籍啟發,獲得生命的翻轉與改變。

基本資料

作者: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 譯者:李純娟 出版社:啟示 書系:Soul 出版日期:2014-04-11 ISBN:9789867470898 城邦書號:1MA04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0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