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慈悲枯竭:我撐不住了,還能繼續幫人嗎?助人者的自我修復指南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2025周年慶/新書本本想買2本75折!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你知道,同理心也會過勞嗎? 為他人付出時,也別忘了接住自己。 ✦美國FBI內部採用,10萬+照護者驗證有效✦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指定教材&必學課程✦ 醫護、心理師、社工、長照、家庭照顧者…… 寫給「一直在照顧他人、卻忘了愛護自己」的你。 這本書會陪你,即使瀕臨耗竭,也能穩穩找回內在韌力。 讓你在高壓工作中持續助人,卻不再耗損自己。 【免費線上課】 資深精神科醫師親授.自我照護╳職場韌力 時間:2025/8/9(六)14:00~16:00 名額有限,報名即刻啟動修復旅程☛ https://reurl.cc/ax0jxQ ▍ 5大核心技能 × 30個強效練習 ▍ 本書提出五步驟修復法&加速復原計畫, 幫助你走出倦怠、壓力與創傷,重建內在韌力。 ▍ 特別收錄 ▍ ❶專業生活品質篩檢表 ❷耗損指數自我檢測表 在醫院、諮商室、社福機構、照護現場,許多助人者長期承接他人的痛苦,卻悄然耗盡了自己。他們用盡心力,卻往往不被感謝,甚至引來家屬的不滿與責罵。漸漸地,他們陷入「慈悲枯竭」,身心俱疲,懷疑自己是否還撐得下去。 你是否也正經歷: .揮之不去的疲憊感,對生活失去熱情? .明明喜愛這份工作,卻開始麻木、失眠、想逃離? .長期感到憂鬱或焦慮,難以與人建立連結? .懷疑自己,陷入無止境的自我否定? 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易行、經過數十年研究驗證的方法,讓你擁有成熟且持續成長的能力,即便面對最艱難的時刻,也能比以往更快恢復。最重要的,是幫助你在嚴苛、高壓的職場中找回內在韌力與使命感,不再靠硬撐度日。 這本書將陪你學習: 如何辨識自己已進入「慈悲枯竭」的警訊 如何處理來自工作環境的毒性壓力 如何把「無力感」變成「可控的行動」 如何建立支持網路,不再孤軍奮戰 如何設計專屬的自我照顧計畫,預防下一次耗竭 醫師 × 心理師 × 社工師 × 公衛體系 × 學術界 北中南專家聯手,專業現場一致肯定! 李正達/台北榮總精神部教授 林式穀/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副教授 袁 瑋/台北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醫師 陳亮妤/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 陳錫中/台大精神科教授 陳高欽/成大精神部主任教授 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黃名琪/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楊東蓉/資深社工督導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教授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目錄

作者序 向前看,並堅定信心 前 言 強化韌力,健全心理免疫機制 第一部 洞悉問題的本質 第1章 助人工作的試煉與韌力:發光者必得忍受焚燒之痛 第2章 希望與轉機:修正威脅感知與調節自律神經系統 第3章 慈悲枯竭:次發創傷壓力與倦怠綜合影響的後果 第4章 職業倦怠:感知要求超過感知資源的慢性狀態 第5章 次發創傷壓力:目擊或聆聽悲慘情事的潛在性傷害 第二部 實踐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6章 前瞻式專業韌力與五大核心技能 第7章 自我調節:內在覺察與即刻放鬆 第8章 循意向行事:莫忘初衷,活出價值與使命 第9章 感知成熟:職場解毒與自我優化 第10章 連結與支持:建立連結且共依存的支持網絡 第11章 自我照護與活力重振:為慈悲與韌力充能 第12章 建立個人專屬的前瞻式專業韌力計畫 第13章 未來願景:理性溝通、團結合作,共創三贏局面 附錄 專為療癒慈悲枯竭設計的前瞻式加速復原計畫

內文試閱

當我們協助經歷倦怠的專業人士去理解,真正讓他們痛苦的並非外在環境,而是他們對環境的感知,在那一刻,希望便開始浮現。當引導他們認識到,他們並非被強制徵召的囚徒,而是擁有選擇如何回應自己工作的權利時,改變就會悄然發生。 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並非身處真正的危險之中,而只是「感知到」威脅時,便能開始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逐步中斷本能性的威脅反應。一旦這些調節技能得以培養並日漸熟練,專業人士將發現壓力逐漸減輕。隨著壓力降低,大腦新皮質功能(負責思考與理性判斷)將重新發揮作用,使他們得以發展出更成熟的職場感知,減少環境的「毒性」影響,並將控制感從外在環境(外控) 轉向內在賦能與韌力的培養(內控)。透過持續練習這些技能, 並融入專業韌力的原則,照護者終將為自己騰出空間,重新點燃對工作的使命感、熱情與喜悅。 核心概念在於:我們將控制感從外在環境(職場)轉移到內在(對職場的回應方式)。這種感知轉變的一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重新看待職場中的各種責任。我們往往習慣把這些責任視為強加於我們的要求,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事是被強迫的,我們始終擁有選擇是否執行某項任務的自由。並不存在「絕對的要求」, 也沒有人能真正強迫我們去做任何事。 此刻,許多人可能正搖著頭,心想:「這太荒謬了,當然有加諸於我的要求!如果我不遵從這些要求,可能會受到批評,甚至被解僱。」 讓我們更加批判性地審視這種反應,並透過兩位醫療照護者的故事來深入探討。 【案例分享】 ◆案例一:倦怠的鮑比 喬是醫院繁忙急診室的醫療主任。下午四點,喬接到威廉的電話,他原訂在當晚十點值大夜班,但因生病而無法上班。喬查看排班表與輪班可用表,發現鮑比可能有空,於是拿起電話撥了過去。 「喂?」 「嘿,鮑比,我是喬。聽著,威廉生病了,今晚沒辦法來上大夜班。我想問問你是否能幫忙替班?」 鮑比的身體瞬間繃緊,他最不想做的,就是再多上一個大夜班。心想:「喬一定還在記恨上週交班時,我讓他處理過一位棘手的病人。這肯定是報復,他正在利用權力強壓我,而我根本別無選擇,只能接受。」 「呃⋯⋯好吧,我去。」鮑比語氣不善地回應。 「太好了,謝啦。」 鮑比掛上電話,繼續修整庭院,只是動作比平常更為粗暴。他心煩意亂,整個晚餐時間都沉浸在對這場額外值班的不滿中,無法和妻兒共享愉快時光。家人們早已學會,在他這種煩躁的情緒下,最好小心行事。 鮑比草草吞下晚餐,隨後上樓試圖小睡,為大夜班做準備。但內心的憤怒與受害感,加上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激化,他根本無法放鬆。他翻來覆去,腦中不斷反芻著「喬的不公平要求」。 最終,鮑比受不了,乾脆起床看電視,卻因煩躁而無法專心看任何自己喜歡的節目,不停地轉台,試圖分散注意力,卻無濟於事。過了一個小時,他終於放棄,沖了個澡, 然後出發去醫院。 到了醫院,護理師們立刻察覺到鮑比的暴躁情緒,這種負能量滲透進他和病人及同事的互動中。護理師們竭盡全力確保他所有的醫囑都被妥善執行,避免任何疏失,但這並未讓鮑比的煩躁稍減。下班後,他頭也不回地匆匆離開,連一句「再見」都沒對護理同仁說。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爬上床,卻發現自己仍然無法放鬆入睡。 ◆案例二:強韌的蘿希 喬是醫院繁忙急診室的醫療主任。下午四點,接到威廉的電話,他原訂在當晚十點值大夜班,但因生病而無法上班。喬查看排班表與輪班可用表,發現蘿希可能有空,於是拿起電話撥了過去。 「喂?」 「嘿,蘿希,我是喬。聽著,威廉生病了,今晚沒辦法來上大夜班。我想問問你是否能幫忙替班?」 蘿希冷靜地聆聽喬的請求後,才回應道:「嘿,喬!讓我先看看能不能找到保母,等一下回電給你。」 事實上,蘿希早就知道有保母能幫忙,因為和丈夫本來就計畫今晚的約會。她這樣回應,是給自己時間來評估喬的請求,並考慮幾個因素:這個班確實需要有人頂替,而她答應的話,未來若有需要,喬可能會更願意幫她一把;此外,這額外的收入還能幫她補貼那輛她一直想買的新登山腳踏車。 幾分鐘後,蘿希回撥電話給喬。 「嘿,喬,我聯絡到保母,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可以去替班。」 「太好了,謝謝。」 掛上電話,她愉快地繼續完成庭院整理工作,並欣賞著自己精心修剪的花圃,對成果感到滿意。她隨後進屋向丈夫說明情況,丈夫立刻表示可以改期約會,並幫她取消當晚的保母預約。晚餐時間,一家人輕鬆地聊著他們未來想去挑戰的登山車路線。飯後,蘿希上樓稍作休息,很快便安心入睡,為即將到來的夜班養精蓄銳。 當鬧鐘響起時,蘿希神清氣爽地起床,沖了個澡後開車前往醫院。路上,她還想到,夜班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避開交通壅塞。在醫院裡,蘿希一如往常地友善且專注,和護理團隊緊密合作,整個班次進行得順利且沒有重大問題。清晨時,大家互相道別,蘿希開車回家,一回到家就直接上床休息。躺下時,她心滿意足地計畫著何時去把那輛新登山車帶回家,然後沉沉睡去。 在上述兩種情境中,身為醫療主任的喬皆因人手短缺而致電尋求支援,最終大夜班都順利填補。然而,這兩次互動的結果截然不同。鮑比將喬的來電視為一種「要求」(demand),並本能地選擇順從。他在當班前和當班中都經歷了強烈的壓力與痛苦,這進一步加劇了他的職業倦怠症狀。 蘿希則將喬的來電視為一種「請求」(request),並且意識到自己擁有選擇的空間。這個請求沒有讓她感到壓力,決定本身也沒有對她造成任何困擾,反而為她帶來多重好處,例如和喬建立更好的關係、賺取額外收入來買她心儀的登山車等。 可以看出,鮑比的這次經歷可能加劇他的職業倦怠。而蘿希雖然在工作後可能會有點疲勞,但她並未經歷因「要求」而產生的憤怒、怨懟或敵意(即「戰或逃」的壓力反應)。再進一步思考,和鮑比一起工作的團隊經歷又是如何?和蘿希共事的團隊又如何?另外,這兩位醫師在這些情境下提供的醫療照護風格與水準,又有何不同? 分析兩個對比案例之後,就能凸顯出:當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從外在轉向內在所顯現的好處。也顯示出調整感知方式所帶來的優勢,只要記住「我們總是擁有選擇的權利」,就能降低職場環境對我們的毒性影響,並降低它對我們造成的負面作用。 我們真的隨時都有選擇嗎?如果選擇不順從,會發生什麼事?會受到批評嗎?這確實有可能,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評價。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是否願意承受這些批評,而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會因此被解雇嗎?也可能不會。即使真的會,那麼我們是否願意待在這樣一個僵化而苛刻的職場中? 當我們能進行自我調節,並且牢記「沒有任何事情是強加於我們的」,就能創造出依個人意願而選擇的空間,而不是單純被動地反應。 感知成熟的第一步:職場解毒 接下來,將介紹一些關鍵的感知轉變,這些轉變已幫助許多專業照護者減輕痛苦、改善生活品質。在閱讀本章過程中,請試著思考並記錄你自己的想法,將有助於在本章後續的習作部分填寫回應。 ◆真實危險或感知威脅 到目前為止,你應該已經理解,由於創傷生成機制的影響,每天感知到的威脅遠遠多於實際遇到的危險。然而,身體無法區分兩者,當交感神經系統反覆因感知威脅而被激化時,便會導致慈悲枯竭與倦怠的症狀。要打破這種自動化的「戰或逃」反應的第一步,就是學會降低環境中那些看似具有威脅性的因素。 舉例來說,我們曾受邀在某大型、高競爭力的都市醫院,為一群急診醫師連續兩天舉辦兩場工作坊。這些醫師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似乎已經「硬化」了,明顯展現出倦怠的特徵。我們不禁懷疑,這種非傳統的方法是否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是的, 當站在台上面對觀眾時,我們自己也會產生「威脅感知」!)。 到了第二天上午的休息時間,一位前天參加過工作坊的醫師特地來找我們。他才剛結束夜班輪值,甚至比預定時間多待了兩個小時,就是為了向我們分享他的親身經驗。他說:「我已擔任急診醫師二十年了,而剛剛結束的這個夜班,對我來說前所未有地不同!我開始能察覺到自己的身體何時變得緊繃,並運用昨天學到的『骨盆底放鬆技術』進行自我調節。最棒的是,我能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雖然感覺自己『好像』處於危險之中,但實際上我『並未真正』陷入危險!這種感知的轉變,讓我對這個夜班的體驗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今天特地來這裡,就是想和你們分享這件事。而且,我的妻子和女兒也要向你們表達感謝,因為昨天的課程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 僅僅是一個「微小」的感知轉變:從「我好像處於危險之中」到「其實我並未真正陷入危險」,就能幫助這位醫師放鬆了身體, 重塑對職場的感知。他的職場,不再是一個「戰區」,而是一個安全、並且能展現自己專業能力的地方。 ◆要求或選擇 「沒有人真的對你有所要求。」讀到這句話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否本能地感到排斥,甚至立即想要反駁?如果是這樣,這可能反映出你對工作環境的習慣性感知,一種源自生活經驗的內在感知模式,可能因而成為壓力的隱性來源。 許多人從小到大接受到各種影響,來自家庭、同事、大學、主管、病人或媒體,讓我們習慣性地將別人的「請求」視為對我們的「要求」。在職場中,當這種「被要求」的感受不斷累積,就越容易將其視為一種潛在威脅。當要求被誤解為威脅時,就可能觸發威脅反應,引發我們試圖避免的身心負擔及其伴隨症狀。因此, 我們必須轉變觀點,不再將所有和工作相關的任務視為無可避免的要求,而是重新解讀成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的活動。 當主管分派給我們一項工作任務時,並不自動構成對我們的要求。可以自問三個問題: ● 每個選擇的後果是什麼? ● 執行它會帶來哪些正面成果? ● 我選擇怎麼做? 這些都是很好的起頭問題,同時應該記住:我們不必立即回應,也無須一味地迎合對方的期望。如果忽視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反而將這些任務視為強加於我們的要求,這將成為助長職場環境毒化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旦將主管、病人或家屬的請求視為要求,那麼很可能會:一、將這個要求視為威脅;二、產生恐懼感,甚至出現逃避相關任務的行為;三、透過蠻力(即「壓力」) 來完成這些令人抗拒的任務。 我們會發現,即使面對那些不特別想做的工作,當我們主動選擇投入並完成時,職場壓力反而會顯著減輕。 在第四章中,曾討論過兩位醫師的對比經歷,分別是「倦怠的鮑比」和「強韌的蘿希」,以及他們如何因應來自醫療主管的意外電話,要求填補夜班。鮑比把醫療主管的電話視為要求,本能地接起電話並立即同意接班,過程中經歷了個人的痛苦(他的家人、同事,甚至可能是病人也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蘿希則把醫療主管的電話視為請求,在接起電話並聽完主管的問題後, 告訴對方她會稍後回覆。在決定之前,蘿希進行自我調節,激發最大的腦功能,並基於充分的理由選擇接受這個班次。 因為她是基於自由選擇而接受,她的家人和同事都能愉快地配合,讓夜班的安排順利進行。最重要的是,這個夜班都被填補了。參與者之間的差異可以歸因於個人的感知,一位認為是基於自由、舒適與接受的選擇;另一位則將其視為要求,因而未能帶來上述的正向結果。

延伸內容

專家好評 這不僅是現代職場助人者的自我修復指南,並為醫療系統改革提供新思路。 ──李正達,台北榮總精神部教授 讓更多人能理解並重視職業倦怠與慈悲枯竭的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 ──林式穀,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副教授 這本書告訴我們:助人工作的痛,是可以被理解、可以被看見,而且可以被照顧的。 ──袁瑋,台北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醫師 期盼本書出版後,能廣為台灣各醫療機構管理階層所知所用。 ──陳錫中,台大精神科教授 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內在火炬如何持續,成為日常面對的另一種挑戰與課題。 ──陳高欽,成大精神部主任教授 韌力不僅是個人內在的修為,更是一股在關係網絡中共同學習、彼此滋養,隨時間持續深化的力量。 ──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這本書詮釋了「痛楚」或許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受苦」的智慧。 ──黃名琪,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你的痛苦,值得被看見。你的疲憊,不該被忽略。你的內在,有重生與連結的力量。 ──楊東蓉,資深社工督導 這不僅是助人專業韌力的實用指南,更是對奉獻於改善他人生活者的致敬。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教授 所有需要為他人付出心力的助人工作者們,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提醒與實用的方法。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資料

艾瑞克・根特里 J. Eric Gentry

心理諮商師、深受國際肯定的創傷壓力與慈悲枯竭治療領域的權威,數十年來致力於心理治療、顧問服務與專業教學,是集臨床實務、教育與研究於一身的跨領域專家。 1997年,他共同開發了專為療癒慈悲枯竭而設的「加速復原計畫」,並於隔年開始推動「預防慈悲枯竭」工作坊。過去二十年來,超過十萬名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參加該工作坊而獲益,學員遍及美國、歐洲、澳洲、非洲與南美洲。現為美國亞利桑那創傷學院的副總裁,以及慈悲無限公司執行長。

傑佛瑞・吉姆・狄亞茲 Jeffrey Jim Dietz

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在費城的傑佛遜醫學院獲得醫學學位,在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中心完成實習工作。之後從事急診醫療工作,1988至2018年在加州格林布雷的馬林總醫院工作,並擔任醫院治理委員會成員、醫院基金會委員會成員,以及急診科主任及醫療主管長達十五年。他和威特締醫療集團合作了三十年,並在過去九年中負責協調該組織的專業韌力計劃。

基本資料

作者:艾瑞克・根特里(J. Eric Gentry)傑佛瑞・吉姆・狄亞茲(Jeffrey Jim Dietz) 譯者:郭約瑟 出版社:啟示 書系:Talent 出版日期:2025-07-10 ISBN:9786267257883 城邦書號:1MB066 規格:膠裝 / 單色 / 32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