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我會好好聽你說:對話困難的時代,聽人說話,和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我會好好聽你說:對話困難的時代,聽人說話,和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 作者:東畑開人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24-12-03
  • 定價:360元
  • 優惠價:79折 284元
  • 優惠截止日:2030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270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6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日本2023年新書大賞第5名 銷售突破100,000本! 《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經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熱門推薦! 「對話困難時代」難得一見的暢銷書! 溫暖心理師所傳授,溝通的奧義 感動推薦 宋怡慧  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海苔熊 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Podcast主持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我老公都不聽我說話」 「我聽不懂我太太在說什麼」 「我的爸媽不懂我、我的主管不懂我」 「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什麼、不懂我的下屬在想什麼」 「我說了無數次,但那個人根本不聽我的話……!」 ‧在工作中我很擔心我的下屬,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家裡有抑鬱症患者,我該如何傾聽他們的聲音? ‧身旁的人都不理解我,我該怎麼跟他們說話?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不聽人說話」、「對話困難」的時代。 為什麼,我們變得無法「聽人說話」呢? 有時是因為你很急,沒耐心,有時是因為你已經有了成見,有了情緒…… 尤其是,當你的內心承受很大的壓力、感覺到威脅時,你就會聽不進別人的話。這時候,其他人都會變成「壞人」、「敵人」。於是你封閉自己的心,變成「孤立」的狀態。 人們只有在說的話有人聽的時候,才能聽進去別人說的話。 所以,當你無法「聽」時,要先從「讓別人能聽你說話」開始。如此才能構成「我聽你說」—「你也聽我說」的循環,重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只要你說的話有人聽,就能產生安心感,人就能改變,情況會好轉,進而達到理解與溝通。 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 「聽」指的是單純的聲音進入耳朵,而「傾聽」則是聽到了說話的人內心的心聲。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傾聽」比較困難,也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但是,「聽」其實比「傾聽」更困難,也更重要。 世上有太多關於「傾聽的技術」的書籍,但是,身為心理師的我還是非常的不滿足。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需要「聽人說話的技術」時,卻不知道到底該用哪一招才能奏效。 例如,合作夥伴、家人、或是同事等身旁的人正為了人際關係而苦惱時;或是社會上面對政治、社會議題已經造成敵我對立時,此時最是應該冷靜地好好對話的時候,而我們卻完全陷入了「聽」的功能殘缺不全的困境。一方所說的話完全進不了另一方的耳朵。 這時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聽人說話的技術」,而是「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因為我覺得我們沒有辦法聽人說話,主要是因為別人不願意聽我們說話所導致。 「聽」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這本書我就從如何「聽」的一些小技巧,到如何「讓人聽你說話」的方法,將我二十多年來的所學和臨床經驗都寫在這本書中。 【好評推薦】 這是《傾聽力》的進化版! 有點不甘心,但是世界的確不一樣了,請找回我們曾經失落的關懷別人的心吧! ——阿川佐和子(散文家、主持人,著作《傾聽力》創下銷售170萬冊紀錄) 誰都有不順遂的時候,那就請打開這本書,讓自己喘口氣,你會看到你需要什麼,又該由何處著手,你一定可以的。這是一本從今天起就能派上用場,絕對是你會一直想放在身邊的一本書。 ——代官山 蔦屋書店 宮台由美子 讓人聽你說話、或是聽人說話,不但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希望被人了解,有了這樣的心情,我們就會想要知道該如何說、學習說話的技巧。也正是這樣「聽的力量」形成了柔軟的溝通,人也會改變,建立起良好的連結關係。 ——紀伊国屋書店 新宿本店 鈴木重人 「聽人說話」與「讓人聽你說話」總是不斷地在我們生活中一再重複,遇到過於複雜不是一時半刻可以馬上解決的問題,也請您一定要營造這種「聽」的氛圍,真的太重要了!當你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不如意,也請暫停腳步,讀一下這本書,絕對可以指引你重回本位。這真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 ——大盛堂書店山本亮

目錄

推薦序 聆聽是一份人生的禮物,也是關係疏離的救贖 宋怡慧 推薦序 大人世界的基礎魔法:如何讓人開口說出「真實的孤獨」? 海苔熊 前言 本書的探索/不知如何對話的時代/讓「聽」的能力恢復/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請進入「聽」的世界 聽人說話的技術 小技巧篇 1 讓對方決定時間和地點/2 讓眉毛幫你說話/3 誠實為上策/4讓沈默成為力量/5忍一下再回應/6不回答問題,只是附和/7 像鸚鵡一樣重複對方說的話/8 對方的感受和事情原委都要了解/9 善用「我不懂」/10想一些不會傷害人的用詞/11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就問問題/12約好下次見面的時間/小技巧之外 第1章 為什麼聽不進去別人說的話? 沒法傳達的言語/社會所缺失的東西/聽並不是神秘的事/「客體母親」與「環境母親」/夠好的母親/「客體的聽」和「環境的聽」/失敗是什麼?/聆聽他人之痛/「聽」其實很難/給首相找個朋友/「聽」就是來回不斷地重複 第2章 從孤立到孤獨 連鎖效應的孤獨/孤獨與孤立的區別/孤立所呈現的狀態/細心照顧/私密空間的力量/心理健康的本質/內心充滿了各種雜音/何謂安心/孤立者的矛盾/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內心世界的多重心思/第三方的優勢/個人與個人私密空間的關係/象牙與塑膠/走入「讓人聽我說話的技術」 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小技巧篇 日常生活篇/1 找個身旁的位子坐下來/2 一起去洗手間/3 回家時一起同行/4 線上會議後,留到最後再走/5 圍著營火聊天/6 簡單的工作一起做/7 試著說點別人的壞話/讓身體說話——日常生活篇總結/ 緊急事態篇/8 一定要提早告知周遭的人/9表現出心事重重的樣子/10 那就頻繁地去洗手間吧/11 談論一些服用的藥品、健康檢查之類的話題/12 試試配戴黑色口罩/13 故意遲到或是錯過截止日期/未完成的技巧——緊急事態篇總結 第3章 聽的力量,關心的力量 在你的內心種下一個堅強的種子/素人與專業人士的不同/第一次的心理諮商/兩種類型的「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能明白的事/你真的好辛苦呀!/社會常識的沒落/分享的連結/人際關係的力量/社會常識與專業知識的關係/重新開啟照護之心/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就是翻譯/診斷病名的力量/當個傻瓜/社會常識的本質/理解可以使外星人變回人類/時間的力量 第4章 有誰來聽 負責對話的第三方/掀起餐桌論戰的話題/當「說了就會明白」行不通時/那個「鬼」的故事/讓別人聽聽你想說的話/第三方的三種類型/說話有人聽,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是當事人,也是第三方/聽人說話的技術與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後記 聽人說話的技術與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本質篇

內文試閱

前言   一開始,我想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請問你是否了解「聽」(日文:聞く;音:きく)和「傾聽」(日文:聴く;音:きく)的不同?   根據日本NHK放送文化研究所網站的解釋,單純只是「聽」聲音的情況下,日文通常會使用「聞く」(聽),而帶有專注、深入(心神投入)或是主動探知內容的情況下,則應該使用「聴く」(傾聽)。   也就是說,「聽」指的是單純的聲音進入了耳朵,而「傾聽」則是聽到了說話的人內心的心聲。   在我們一般的日常生活之中,經常會出現「聽」這個字。例如,「我剛剛聽說股票好像又跌了」或者「我們剛剛說的話,部長好像完全沒在聽」。總之就是話已經進入了某人的耳朵,但有沒有聽進去就不知道了。   相對地,「傾聽」則會用在比較特別一點的場景。例如,「傾聽那首歌,勾起了我許多的回憶」,或者「部長很認真地傾聽我的說明」。所以,傾聽還帶有花了時間認真聆聽的意思。   也就是說,「聽」是被動的,而「傾聽」是主動的。   如果要讓身為心理師的我來定義的話,我會說「聽」就是如字面上的意思,收到了對方所說的話,而「傾聽」則是聽出了對方所說的話背後所隱含的意思。   這樣的解釋應該還算恰當。 †本書的探索   那麼,「聽」與「傾聽」到底哪個比較困難呢?   老實說,我一直都認為「傾聽」遠比「聽」來得困難,而且我也一直都覺得「傾聽」是一門高技術含量的工作。   在我所專攻的臨床心理學之中,就經常使用「傾聽」這個詞彙。例如,日本傳奇的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就曾經出版了《傾聽內心的聲音》(原書名『こころの声を聴く』,一九九七年,新潮社)和《閱讀力與傾聽力》(原書名『読む力.聴く力』,二○一五年,岩波現代文庫)這樣的書。   因此,我也曾經認為所謂的「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傾聽」則是專業且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工作。我也曾經認為,諮商心理師一定要能聽懂個案當事人話中所隱含的內心深處的想法。   當時的我真的很淺薄。   時至今日,如果你再問我,我一定會告訴你「聽」應該遠遠難於「傾聽」。   讀者的你可能會說:「怎麼會?」   但你有沒有發現,言談之間我們會說「都不聽我說話」,但如果寫成「都不傾聽我說話」,還真的蠻奇怪的,不是嗎?還有我們也會常說「聽不見」,但幾乎不會說「傾聽不到」這樣的話。   也就是說,當有人說「為什麼都不認真聽我說?」或「請等等,聽我說一下呀!」的時候,他們所期待的應該是「聽」而不是「傾聽」。   這時候,說話的人所希望的並不是對方能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而是希望至少能聽到他們所說的話。   他們所希望的是對方能認真對待他所說的話。這就是「好好聽我說」這個訴求的真正含義。   這真的很難。因為我們也會有無法真正接收到說話的人到底所言何物的時候。   比如,有人對你說「我愛你」,當下你或許會立刻聯想到「這個人該不會是想圖謀我的遺產吧」,此時的我們可能只想去解讀這句話的背後含意,而無視於眼前這句話。   或者,有人對你說「你的話讓我很受傷」,此時的你也可能會立刻有所反應,並且立即反擊「你也有問題吧!」。   當然我們也會有不想聽的時候,也有力不從心沒辦法聽的時候。「聽」看似簡單,不就是將聲音聽入耳中就是了。但是,我們卻常常會將我們的耳朵堵起來,有聽而沒入耳。   「聽」是真的比「傾聽」更難。   與試圖了解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相比,認真地聽聽他們一字一句的訴說,確實更不容易。   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做到「聽」呢?這就是這本書想要探索的東西。 †不知如何對話的時代   其實,直至今日,我都還是覺得我一直是專注在「傾聽」,好像沒有認真地思考過「聽」這個問題。   因為「聽」對於作為心理師的我而言,實在是太過理所當然,例如,曾經有人問過我「如何聽別人說話」,我甚至覺得果然是外行人會問的問題(當時的我真是淺薄啊!)。   如果要細數是什麼時候讓我的想法有了巨大的改變,那應該是從二○二○年我開始在日本《朝日新聞》執筆「社會季評」專欄的時候吧。每三個月一篇的社會評論,主要是談論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現象。想當然耳,評論的觀點是採用我當時一貫所抱持的想法來評論當時的社會時事,在評論的過程中我才猛然發現,這個社會真正缺少的是「聽」啊!   時至今日或許仍是如此,但是,以當時的社會氛圍而言,社會環境因為疫情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議題,各種議題當然也激起了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生活的社會也因此呈現了嚴重的對立。   因此,當時的社會無處不強調「對話很重要」,但就我所見,所謂的對話卻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   雙方所說出來的話就像石頭碰石頭。彼此之間都受到彼此堅硬而激烈的言語刺激、互相傷害,而真正所需要的互相理解、取得彼此可以接受的結論,卻是異常困難。   即使提高音量大聲說話,也沒有人要聽。   這些都已經不是彼此是否能夠了解彼此內心真正想法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我就是討厭他」,一點都不想聽到對方說了什麼。   結果就是,社會的撕裂只有越來越深。這就是我當時所見到的社會現象。   所以,從那段時間開始我所寫的評論,慢慢地轉移並且圍繞著「聽」這個主題。   我在潛意識裡並非刻意要將「聽」作為各種評論的重點。而是身為心理師的考量,真的很想對社會說點什麼,自然而然地也就將話題專注在「聽」的主題上了。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無法聽進別人所說的話呢?我曾經嘗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不斷思考這個問題。 †讓「聽」的能力恢復   在我撰寫評論的同時,身為心理師的我也開始思考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所謂的社會,希望能寫出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社會哲學」之類的東西,在我的心中慢慢有了一個輪廓。   話說在那個時候,我光是為了每季的連載就已經忙得透不過氣,全然沒有要將有關於「聽」的內容整理成書的想法。   時間的轉折是發生在二○二一年的年終,是一次《朝日新聞》所舉辦的線上活動。當時的活動是由記者高久潤先生負責籌辦,活動上我們討論了許多有關我在「社會季評」中所寫的有關「聽」的評論,以及回答讀者的提問。   這次活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參加人數將近千人(我原先預估最多也就百來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家對於「聽」這個話題有著如此強烈的關注。   不僅僅是參加人數大爆滿,更讓我感到訝異的是,居然還有將近一百五十位的線上讀者提出了各種問題。   有人高喊不想再聽到政治人物和企業老闆說的話、社區的聯繫越來越少、社會少數族群的聲音很難受到關注,許許多多有關社會中「聽」的欠缺問題,如雪片般飛來。當然這是活動的主要目的,會出現這些問題也是理所當然。   但不僅僅如此。   有人問到,家人有心理病,該如何聽他們說話?   有人問,擔心公司裡的部屬的狀態,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有人問,身邊的人不理解自己,不知該如何表達才能讓他們了解?   還有許多人提到,有關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不知道如何聽別人說話而感到苦惱,也有許多人因為沒人聽自己說話而感到痛苦。   「聽」的確太破碎了。   這不僅是社會整體的問題,也是每個人正在承受的煩惱。所以「聽」這件事,無論是從總體或是個體來看,都是一個迫切應該面對的問題。   因此,身為心理師的我,也不斷地思索自己是不是應該要做些什麼?   畢竟,這些都是我日常的臨床工作時常要處理的問題。   例如,先生不想聽太太說的話、太太到底說了什麼先生總是聽不懂、父母無法了解孩子們在想什麼、爸爸媽媽也不聽聽孩子們到底想說什麼。   無論說了多少次的「我真的很討厭那樣」,那個人還是完全有聽沒有懂。   那麼,我又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處理這些與「聽」有關的問題呢?通常我會嘗試與當事人不斷地交換意見,盡其可能地恢復當事人日常生活中所應具備的「聽」的能力。   仔細想想,我應該也算是個「聽」的專家。   直到現在,那個一直隱藏在「傾聽」背後的「聽」的價值,似乎突然就被彰顯出來了。 †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聽」的殘缺不全與「聽」的回復。   為什麼我們會變得不想聽別人說話,要如何才能做到聽別人說話呢?或者,在什麼情況下別人不想再聽我們說話,那又要如何才能讓別人聽我們說話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   對於「如何聽人說話」也是我一定要寫的內容。   現在更不是謙虛說客套話的時候。   在心理學的世界裡,「聽人說話的技術」還真的需要一些技術的累積。   我的工作無論如何都離不開聽人說話的部分,無論是引導當事人侃侃而談,亦或是遇到當事人難以啟口時,協助他們打開心房說出心中的困擾,為了達到溝通的目的,必要時我們還是有一些小技巧。   事實上,讀者們會發現,坊間的書幾乎沒有寫過這樣的小技巧。   個人覺得或許是因為這些能夠引人暢談的小技巧過於具體,在實際的應用上還是因人而異。   還有,這些小技巧在各自的臨床應用上,或多或少都會融合心理師個人的風格,如果勉強寫成文字,又顯得牽強附會,感覺就不像是應該寫在書中的東西。   即便如此,這樣的小技巧在某些時候還是能發揮一定的作用,所以我在本書的開始,會先整理一些我自己覺得還蠻實用的「聽人說話的技術 小技巧篇」。   希望讀者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微調後使用。   但是,之後的問題處理才是真正的重點。   應該是這樣沒錯吧?   當有人抱怨「為什麼你都不認真聽我說話」時,即使用了這些「聽人說話的技術」的小技巧,還是可能會有起不了作用的時候。   心理諮商也是一樣。「聽人說話的技術」在平時大多可以發揮一定的幫助,但真的遇到嚴重問題時,考驗的就是「聽」的能力,這些臨床的小技巧可能就完全起不了作用了。   當「聽」的功能殘缺不全時,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們實際的做法,就是要好好地聽,而且是確確實實地聽。   即便如此,當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狹窄時,耳朵當然也就自動關起來,無法再聽進別人所說的話。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不知該何去何從。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   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們就先說結論。   就是先從「讓別人聽你說話」開始。   我們之所以聽不進去別人所說的話,是因為沒有人聽我們說話。當我們的心受到壓迫或是威脅時,自然就無法聽進去別人所說的話了。   所以,我們要先讓別人可以聽進去我們所說的話。   或許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某種經歷而不想聽別人說話、也可能是各種各樣的原因讓你就是想把耳朵摀起來不想聽,也可能是你有你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聽。   這麼多的狀況,都只有在有人願意聽我們訴說的時候,之後我們的內心才能騰出空間去容納別人的故事。   這就是所謂「聽」的功能的回復。

延伸內容

〔推薦序〕 聆聽是一份人生的禮物,也是關係疏離的救贖 宋怡慧(作家) 在資訊爆炸、意見紛雜的時代,我們似乎迷失在無止盡的「表達濃霧」中。社群媒體上的激烈論戰、家庭飯桌上的冷漠對峙、辦公室裡的各說各話......我們真的越來越懂得「聆聽」對方說話了?當每個人都在高談闊論,卻沒有人願意真正聆聽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正在悄悄拉遠。正如伏爾泰所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一個願意靜靜聆聽的人,往往能為黑暗的世界點亮一盞明燈,也意味著人生的希望就永遠都在。 在教育現場遇見聆聽的力量 作為一位在教育現場耕耘多年的老師,我深深被這本書觸動。每當看到那些低垂著頭、不願開口的學生,或是在走廊上獨自徘徊的身影,我總會想起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那句話:「最重要的溝通,是聽到沒說出口的話。」當每個人都只想表達、卻沒有人願意聆聽時,溝通就成了一場無聲的獨白。這本書的作者日本臨床心理師東畑開人在書中分享的許多案例,都在提醒我們:人的痛苦往往不是源於問題本身,而是來自「沒有人願意聽我說話」的深層孤獨。 以二十年臨床經驗解析人心 這本《我會好好聽你說》不只是一本談「聽」的技巧書,而是一部探索人心的深刻著作。東畑開人以其二十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細膩剖析了「聽」與「被聽見」如何能夠療癒破碎的心靈,並從中重建斷裂的關係。他提出的觀點不只讓人眼前一亮,更猶如醍醐灌頂般讓我們深思:真正的聆聽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態度、一份禮物。 在職場中創造雙向溝通的聆聽文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職場溝通的精準洞察力。在追求效率的現代職場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聽」的重要性。領導人並不是做出許多偉大的決策會讓屬下尊敬,而是在面對困境與挑戰時,每位團隊成員都感受到被真誠聆聽、被深刻理解的溫度,他們的工作熱情與創造力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躍進與提升。書中提供的諸多建議如「讓對方決定會談的時間地點」、「共同散步回家」等看似簡單的互動方式,其實都是建立組織信任的重要基石。 在後疫情時代重建彼此友善的連結 疫情之後,「孤立感」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集體印記。當我們聽到有人說「沒有人要聽我說話」時,他們渴望的或許不是專業的諮商建議,而是一個願意真誠陪伴、用心傾聽的朋友與知己。正如東畑開人在書中所強調的:「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其實就是「讓人關心你的技術」。透過這種單純而深刻的人際連結,我們才能修復被講究績效、成果而被撕裂的疏離關係,也漸漸達到關係的修補和解。 凝聚非同溫層的溝通力量 在這個容易被同溫層思維困住的時代,我們往往對不同的聲音充滿敵意,也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連結。但東畑開人告訴我們:解決之道不在於華麗的表達技巧,而在於重新學會「聽」的藝術。當我們願意放下成見,真誠地聆聽那些與我們立場不同的聲音時,我們不只在療癒他人的孤獨,也在療癒自己心靈的荒蕪。東畑開人用溫暖而智慧的筆觸告訴我們:當我們學會聆聽,我們就能重建那些被切斷的人際連結;當我們被聽見,我們就能找回自己的聲音。聽的力量到底為何?一如日本外交官國武大紀說的:聽就是「理解對方的能力」,包括理解對方講話的內容,以及理解對方的情感。 邀請你重新發現聆聽的美好 在這個人心日漸疏離的時代,《我會好好聽你說》不只是一本溝通指引書,更是一份珍貴的邀請:邀請我們重新打開心扉,學習聆聽彼此的故事,一起編織一個更有溫度的世界。正如東畑開人在書中所說:「有時候,最偉大的禮物,就是願意好好聽別人說一句話。」 柴靜說:「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記自己,去傾聽他人心底的沉默。」當我們學會聆聽,那些被切斷的連結就能重新接合;當我們被聽見,那些失落的聲音就能重新響起。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或許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本教會我們如何「聽見愛」的書籍。因為唯有透過真誠的聆聽,我們才能走出自我的孤島,在理解與被理解中找到通往彼此的溝通橋梁。

作者資料

東畑開人

1983年出生於東京。臨床心理師、京都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專業領域為臨床心理學、精神分析、醫療人類學。曾在沖繩的精神科診所工作,之後於十文字學園女子大學擔任副教授,現為「白金高輪心理諮商室」主持人。 以沖繩的工作經歷寫成《只要存在著就好:我們需要的,都只是一個安身之地――一個臨床心理師的照護現場手記》(仲間出版)之後,獲得朝日新聞大佛次郎論壇賞、紀伊國屋人文大賞,成為備受矚目的新銳暢銷作家。另著有《鄉下的醫生笑了》、《日本常見的心理療法》、《內心封閉時代的街角諮詢室》(遠流出版)、《什麼都找得到的夜晚,只是找不到我的心》(大田出版)等書。 Twitter:twitter.com/ktowhata IG:instagram.com/kaitotowhata

基本資料

作者:東畑開人 譯者:翁碧惠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書系:自由學習 出版日期:2024-12-03 ISBN:9786267195819 城邦書號:QD1045 規格:膠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