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貨幣/金融
支付金融大未來:FinTech到加密貨幣,看支付方式如何顛覆你我購物、理財和投資的未來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2024周年慶/折扣狂降1折起

內容簡介

SWIFT前執行長關於支付金融的權威巨作 一本從現金、簽帳卡、信用卡到加密貨幣, 透澈理解「支付」的專書 我們的錢是如何流動、如何被清算、如何確切的收款、付款, 支付創新成現今的樣貌,未來會變得如何? 支付系統失靈,會發生什麼事? 是否堪比核子武器,可能導致一國經濟直線向下, 甚至世界末日? 支付大戰如火如荼,卻鮮少人知道,支付背後的運作方式 零售、電商、科技、金融業,都在搶食的支付戰局, 即將改變產業、市場與你我的生活方式!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前執行長,洞見金融未來的權威著作 ★英格蘭銀行、德國聯邦銀行等國際金融業高層推薦必讀 專業推薦 吳中書|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周雨田|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張欣綠|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電子支付創新實驗室執行長、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黃峰昶|街口電子支付資深副總經理 國際推薦 娜塔莉.希尼(Natalie Ceeney CBE)|英國獨立機構現金評論(Access to Cash review)主席 達爾辛妮.大衛(Dharshini David)|《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Almighty Dollar)的作者 霍華德.戴維斯(Howard Davies)|英國國民西敏寺銀行集團(NatWest group)主席、英國金融管理局(FSA)前主席。 提姆.弗羅斯特(Tim Frost)|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前董事、凱恩資本(Cairn Capital)主席 西蒙.格里森(Simon Gleeson)|《貨幣的法律概念》(The Legal Concept of Money)的作者 約亨.梅茲格(Jochen Metzger)|德國聯邦銀行(Frankfurt am Main)支付清算部部長 鮑勃.威格利(Bob Wigley)|英國金融協會(UK Finance)主席、《天生數位化:分心一代的故事》(Born Digital: The Story of a Distracted Generation)的作者 馬克.耶洛普(Mark Yallop)|固定收益、貨幣和商品市場標準委員會(FICC Markets Standards Board)主席、英格蘭銀行審慎監理委員會(Prudential Regulatory Committee)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 Board)前外部委員 ◎ 洞悉支付方式的變革,才能掌握未來金融的趨勢 電子支付、加密貨幣背後究竟如何運作? 銀行國際代碼(Swift)是如何發展出來? 央行即將發行數位貨幣,不再印製紙鈔? 每個人在將來都會用到加密貨幣? ◎ 閱讀本書可以了解到 支付最重要的事,就是移動 如果金錢無法流動,金融與經濟就會崩塌 沒有支付,就無法消費、轉帳、清償債務和投資…… 從買賣到稅收、股票和儲蓄,再到薪水、退休金和零用錢,都需要支付系統來運作。不論是富人或窮人、犯人、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者,都仰賴同一套支付系統。 支付與每個人密切相關,卻很少有人知道支付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科技日新月異,使支付系統快速推陳出新;過去是以現金付款,後來是點擊按鈕,現在是刷卡或輕輕碰觸,下一步是什麼?這一切如何運作? 我們在付款的同時,點擊支付按鈕後,過了幾秒鐘,錢就會出現在遙遠的帳戶裡,這短短的幾秒鐘,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支付是免費的嗎? 有多少機構、機器和人員參與其中? 哪些人能從中獲利? 是誰監控支付? 誰掌握了關鍵資料? 這些問題可以從日常的幾十塊早餐錢,涉及到數十億、百億美元。一旦支付系統「被關掉」,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災難,甚至會讓法律和秩序澈底崩壞。銀行、科技業、央行、加密公司和詐騙集團都知道, 如果控制支付,就可以控制關鍵資料,最後能控制全世界。 科技正在消除支付的障礙,讓支付更方便、簡單、即時;現金正準備退場,加密貨幣和大型科技公司正奮勇向前;本書挑戰了我們對金融真正的理解,指出關於金錢最重要的事。 整個全球經濟、企業公司、個人,每天都倚賴支付系統之間多條互連的網路能正常運作,以便收付金錢。過去二十年來,不論是技術、銀行業,或是「何謂」貨幣的概念,都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得支付方式不同以往。 本書闡述支付方式背後的運作,包括支付與風險、流動性、技術、網路和體制的重要性,以及在科技、國家、地緣政治下,支付帶動銀行、央行、科技業、監管機構未來的發展。

目錄

前言 Part 1:移動的錢 Chapter 1 什麼是支付? Chapter 2 如果錢不會移動,那要如何使世界運轉? Chapter 3 沒這麼簡單:支付的重大挑戰 Part 2:金錢的歷史 Chapter 4 現金之謎 Chapter 5 現金戰爭 Chapter 6 神奇的塑膠:信用卡的來臨 Chapter 7 發明之母:卡片技術的進步 Chapter 8 打造塑膠卡:從信用卡到簽帳卡 Part 3:支付的地緣影響 Chapter 9 地理的牢籠:支付習慣為什麼有民族性? Chapter 10 白手起家:中國與肯亞如何將支付行動化 Chapter 11 無敵印度:瘋狂的支付革命 Part 4:支付的經濟學 Chapter 12 花錢來付錢:支付的隱藏成本 Chapter 13 搬錢就能賺錢:誰能從支付中獲利? Part 5:移動大筆金錢 Chapter 14 如何偷走一億元?:詐騙與竊盜 Chapter 15 隱形管道:支付背後的機制 Chapter 16 我們為何需要央行? Chapter 17 要是錢從不流動,你怎樣送到國外? Part 6:科技革命 Chapter 18 不速之客:挑戰銀行的角色 Chapter 19 刷卡獲利:收購方的崛起 Chapter 20 現在生活,以後付款:隱形的魅力 Chapter 21 新時代的黑金?數據的重要性 Chapter 22 我們信仰程式碼:認識加密貨幣 Chapter 23 科技老大哥和銀行加入混戰 Chapter 24 成年人的加密貨幣:中央銀行走向數位化 Chapter 25 開放造訪或自成一國:支付網絡如何競爭客戶? Part 7:政治與監管 Chapter 26 誰是幕後推手?法規與監管機構 Chapter 27 歐洲統一對外口徑:歐盟監管機構重塑支付之道 Chapter 28 支付是如何成為一項武器? Chapter 29 追著金流跑:支付路徑與打擊金融犯罪 Chapter 30 支付無門:被排除在支付系統外 結語:未來情況會如何? 致謝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前言      你上一次花錢是什麼時候?      應該是不久之前。平均而言,大家每天都會花錢一次,不過多數人花錢的次數遠多於這個數字。但你有多常想到支付的過程呢?      支付是免費的嗎?誰看到你在支付,過程當中他們會獲得多少資訊?金錢如何移動?收款人何時會實際收到款項?他們收到多少?在過程當中,有多少機構、機器或是人員參與金錢的流動中?這些如何連結在一起?誰替他們付款?誰控制他們?如果系統無法運作,那結果又會如何?      如果你特別留意,就會發現支付的行為無所不在。在收銀台前,你可能會使用硬幣、信用卡或手機支付。在網路上,你會把虛擬購物車推到虛擬收銀台處,使用你的虛擬信用卡。沒錯,就是如此。比較少人注意的,是你用定期支付或是直接從帳戶扣款的方式支付每個月的房租、貸款、水電費等。更少人注意的,就是你在亞馬遜網站上付費看電影,或是搭乘Uber 的時候。無疑地,一些絕頂聰明的人正不斷努力的把我們的支付方式變得更容易。      據說金錢就是讓社會能夠超越史前部落的三個抽象概念之一(另外兩個是宗教與文字書寫)。我們都知道錢很重要,即使我們對錢扮演的角色不怎麼感興趣也一樣。但錢最終的目的當然就是要使用,用來支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多少都該了解支付運作的方式。      支付可能不怎麼有趣,但卻非常強而有力,也非常重要:我們如何支付這件事,對日常生活有著實際且深遠的影響。支付的方式對了,經濟活動就會欣欣向榮;支付的方式錯了,經濟活動就會遭到扼殺。沒有支付,錢就不會發揮作用,如果錢失效了,我們的經濟與社會就可能(或者恕我直言,是就會)失去作用。想像一下貨架上沒有食物,油泵沒有油,沒有供電網的情形,還記得美國記者阿弗雷德.亨利.路易士(Alfred Henry Lewis)所說的話嗎:「人類與混亂狀態之間的距離只有九餐之遙。」我們與其說是那條不可跨越的準則,不如說是我們間的支付系統以及法律規範完全崩壞的距離。      支付的豐富程度與重要性,使這個議題在任何時候都攸關重大,但今天更值得我們探討,因為支付的「當下」比過去更令人興奮。改變的速度很快。各國或是各州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推翻了過去的習慣,錢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湧入該產業。      支付很可能是簡單且即時的動作,但我們今日所選擇的支付方式卻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們支付的方式正在改變,運用的支付工具也在改變,這些改變的結果讓我們不僅使用錢包;新的支付方式讓我們能夠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花錢與借錢。這些都太重要了,不容我們忽視或是留待專家面對,這也就是本書要探討這個主題的原因。      改變支付方式同時帶來了風險與機會。科技改變了全球的支付方式,但卻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法,因此風險相當高。      我們的社會是貨幣的社會;因此,這仰賴大家用錢。可選擇的支付方式決定了是否、在何處以及如何融入社會。要用錢,你就必須能夠移動錢,但如果我們選擇了自私的支付方式,導致社會的某些部門無法再這麼做,結果會如何?如果無現金的數位支付選擇,使得大都會的人口承受不公的沉重負擔,甚至排除那些鄉村地區的居民、窮人、老年人、或是數位弱勢者,又會如何?如果某些人無法付款或是收款,那麼他們在社會當中如何擁有籌碼?      接著就是教育與節儉的問題了。如果小孩都碰不到錢,那麼我們要如何教小孩節儉?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數字,更沒有支付的慘痛經驗,又怎麼會規劃預算?那些想要分期付款的人,在瘋狂的人群中摩肩擦踵的人,以及那些投資與規範支付的人,仍沒有完全了解分拆與重新包裝支付款項的後果。      我們的支付方式,決定了誰能夠取得我們的資料,在支付的時候會有什麼風險,以及要付多少錢給支付的服務。這是由於改變的並非支付方式本身,也包含了背後支持支付方式的系統,以及擁有那些系統的人。除此之外,支付的經濟也在改變當中,支付的政策正在改變,支付方式背後的力量也在改變。我們支付方式的每個部分,都有著多方角力,例如央行與社群媒體龍頭。我們做出的日常支付選擇,都預示著我們未來的支付方式:我們所有的選擇,會決定哪些群體能從支付當中獲得多少利益;誰「擁有」支付的權力,以及如何運用這種權力。這些改變的潛在影響與分支影響相當大,可以說是難以估量。      接著就是支付方式的多元性。個人痛苦平凡的支付方式很可能只是個人的事,但是整體而言卻是強而有力、具有政治性且往往無所不在。支付的世界是全球性的,但支付的體制卻與地方有強烈的關聯。支付的行為是立即的,但是收到支付款項的時間往往慢到令人挫折。這是多方規範形成的雙邊作業。支付同時包含了操作與流程:可以是實體有形的,數位或類比的,古老或是最新的,有時候同時並存。支票很可能是老派的支付方式,但是在處理時卻需要最新的影像技術。      支付的市場(可說完全不是個市場)同時是集中與分散的。支付的款項同時流向來自約世界兩百多國約兩萬五千間銀行,但幾乎每一筆跨國的支付僅經由十五間銀行之一。當中包含了許多技術,但僅有一些技術是所有支付都需要的。支付的網路既是單數也是複數的:就像網路是單一的系統,但結合了大量的子系統。      廣大系統的一些部分多到難以勝數。目前沒有已知的資料記載這些主要的支付方式,這些數字與大小會讓交易癱瘓。支付可能是不記名或記名的,或者在加密貨幣的狀況下是兩者並存的:比特幣的交易是匿名的,但所有人都看得到。系統同時是透明也是不透明的;既乾淨又骯髒,壞人可以用,好人也可以用。      支付當中包含了國際間的錯綜複雜關係,地理政治關係,搶劫以及法院的攻防,這些一點都沒有少。      藉由破壞支付程序以獲取不法利益的情形也在所多有,同時包含了高科技與低階的手法。還記得《終極警探3》(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電影當中的情節,那些壞人想要從紐約央行偷黃金的場景?二十年之後,北韓的駭客深入孟加拉的央行網路,想從央行的帳戶當中獲取十億美元。接著還有高盛最低階的助理在高階合夥人的眼皮底下,用不起眼的支票簿盜取數百萬英鎊。還有鑽石大亨尼拉夫.莫迪(Nirav Modi)用古老的支付工具並且夥同內部人員從印度旁遮普國家銀行偷取十五億美元。支付方式是通往金錢的通道,因此總是多方的目標。      支付方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能夠做什麼,還有當中包含的資訊:支付當中的資料當然是那些想利用資料獲利者稱頌的標的,同樣也讓相關機構在追蹤恐怖分子或軍火交易時讚不絕口;同樣的,那些想要在經濟或地理政治取得優勢的國際人士,同樣也高度讚譽這些資料;追查逃稅者的政府機構也是如此,更不用說那些懷疑配偶出軌者想要攤牌時用來當作證據了。      相對而言,由於隱私權條款,擁有權限制,累積整理相關資料的挑戰,我們的支付資料不可能像個資那樣被廣泛使用。但在獲利與政治權力岌岌可危時,很難說銀行會永遠如此。      最後在少數國家當中,支付與存款體系是合而為一的。銀行「擁有」支付體系,享受著兩者的好處。但銀行並沒有支付的神聖權利。支付與風險、流動性、技術、網路、體制有關。銀行非常擅長前兩項(風險和流動性),中間兩項(技術和網路)則表現一般,在第五項(體制)則沒有比其他機構好;你大可以說科技公司是他們的鏡像,這些公司在技術與網路方面發揮主要專長,擅長建構體制,但卻沒有風險與流動性的專業,不過現在他們卻涉足支付這一塊。他們擁有網路的力量與行銷知識,將存款與支付一分為二,改變我們目前習慣的付款方式。輕鬆就能支付有助於刺激商業活動,但把支付和銀行服務拆開會造成其他後果,目前很少有人想到這點。      社會「認為」的金錢世界運作方式及其「實際」的運作方式之間存在著鴻溝,最後往往會讓整個社會付出代價。就像把戰爭的責任全留給將軍扛實在太過沉重了一樣,金錢與支付的責任全由專家一肩扛起,同樣也太過沉重。在金錢的世界當中,沒有什麼比支付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更大,也可以說金錢中的支付是最常遭到忽略的。我們希望藉由本書彌補這個部分,縮小我們對支付的依賴與對支付認知之間的鴻溝。      CHAPTER 2 如果錢不會移動,那要如何使世界運轉?      在二〇一八年,一個轉變命運的下午,金融時報記者婕米瑪.凱莉(Jemima Kelly)用她的iPhone 支付了倫敦一.五英鎊的公車費用。十五分鐘之後,查票員要查票時,她發現iPhone沒電了。在被要求出示付款證據的狀況之下,最後她提供了銀行往來紀錄佐證,但由於她的提款卡沒有在倫敦的運輸系統當中註冊,因此無法顯示她搭乘的趟次。接著就出現了一連串的官僚體系惡夢。無論當天她是否達到付款的上限,都必須面臨四百七十六英鎊的罰款,以及刑事訴訟(後來分別收到退款與撤銷告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現代的支付方式首重「資訊」。語言很可能會造成誤會。我們提到支付時,說的就是移動金錢以及付出金錢:是有關管道與通道;有關流動與移動;有關軌道與路線;有關交通、旅行、運輸、轉移、傳送。所有的這些內容,都暗示了移動,但是說實話,大部分的支付方式,都是噱頭:就是分類帳目的項目改變罷了。此外,雖然科技的改變已經超越了我們的認知,英格蘭銀行副總裁約翰.肯里夫(John Cunli¬e)說今日的支付方式,「就經濟上而言,等同於十八世紀銀行職員用於毛筆修改銀行的分類帳,一個帳戶計入借方,另一個計入貸方」,說的一點都沒錯。      凡有規則必有例外,這裡的例外,當然就是現金付款。如果你有銀行帳戶,你的現金交易,很可能會從ATM提款開始,並從帳戶當中扣除相應的款項。最終,會是商人把實體的現金存入銀行當中,在這裡所有的資金會進入帳戶當中。你的現金支付因此是把錢從你的銀行帳戶轉移到商人帳戶當中的迂迴路徑;分類帳再次改變。除了現金之外,錢並沒有真正的「移動」;擁有者的紀錄只不過是帳本上的項目改變而已。      黃金也是一樣。黃金很少移動。事實上,每一條金塊上,都有獨特的序號。你買賣黃金的時候,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只是轉移金條上的序號,或是金條的一部分,而不是金屬本身。即使是在金本位的狀況下,黃金大部分也只是帳本條目上的移動而已。上個世紀早期,全世界有許多黃金都存放在英格蘭銀行金庫當中層層疊起來的箱子裡,而有少量存放在美國聯準會。外國央行需要相互轉移黃金的時候,交易會記錄在英格蘭銀行或聯準會的帳冊裡,大部分時候,黃金本身並不會移動(雖然有時候可能會把金塊從一個箱子移到另外一個箱子當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一些事件之後,聯準會持有全世界最多的黃金庫存,而英格蘭銀行的庫存量則少了許多,但也適用同樣的情形。      在黃金「確實」移動的時候,必須要有詳盡的計劃以及昂貴的運輸成本。二〇一九年十月,波蘭的央行決定要取回二戰從華沙運到倫敦的黃金,市值四十億元。最高機密的行動包含了頂尖的警方部隊、包機、直升機,以及高科技火車,最後需要八趟夜間飛行的班機,經歷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把重達一百公噸的八千條黃金運回國。      銀行在帳面記錄方面,還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是你,你和我都在同一間銀行有戶頭,那麼我的銀行只要從我的帳戶扣款,加入你的帳戶即可。這種「移動」的情形發生在銀行的分類帳當中。如果我們和其他銀行往來,兩間銀行之間仍然會根據個別帳戶進行加減,接著處理他們之間的付款方式。      視支付方式而定,銀行(與其他支付服務提供者)進行這些不同方式的清算,不過都與更改分類帳的帳目有關,最後成為了央行的分類帳,所有的商業銀行都列出了個別的結餘。      因此除了現金以外,今日所有的支付方式都是記錄在分類帳系統當中的債務帳目,這是幾世紀之前就已經發明的系統。這種古老的做法,藉由電腦系統中帳冊裡跳動的數字,賦予了現代的意義。      今日的支付方式與金錢脫不了關係,最終也必定與銀行有關。我們大可以把存放在銀行的存款想成是用來支付日常費用的來源。就是這些付款帳戶讓銀行能夠賺錢,這點讓銀行與其他產業大相徑庭。他們是怎麼辦到的?要了解這點,我們就必須稍微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      要了解銀行體系的起源,就必須了解中世紀晚期的歷史,以及維也納城區。因此,讓我們想像一下中世紀的商人總共存了一百枚的錢幣在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銀行承諾會保存這些錢幣,在商人需要的時候就能夠提領。銀行同時也保證透過收到指示時,能夠在帳面上把錢幣從一個商人處轉移給另外一個商人。      一陣子之後,銀行了解商人的個性非常謹慎,因為他們至少會放九十枚金幣在金庫裡。銀行決定把這些錢借給其他商人來賺取放款的利息。因此,銀行把九十枚金幣當中的七十五枚借出去,並且收取百分之五的利息。理論上,可能會有商人同時領錢,要取回金幣的風險,但銀行認為,這點相當不可能發生,當然也想要賺取額外的利息。      商人仍然擁有一百枚他們存入的金幣。對他們而言,這是真正的錢,他們可以隨時用來付款。這就像錢包裡面有金幣一樣,還省去了攜帶的麻煩。在此同時,借款人也能夠得到七十五枚金幣供他們花用。因此,銀行透過收取存放的金幣來放款,就創造了七十五枚金幣。真的很神奇吧!      在的銀行也是以類似的方式「創造」金錢。客戶把錢存在銀行當中,銀行用這些錢來放款。銀行把剩下的錢存入央行當中,確保具備足夠的流動性,以因應客戶提款的需求。銀行可以用現金放款,或者將款項存入借款人的帳戶當中。因此,銀行「神奇地」大筆一揮,就創造了許多錢,或者應該說揮兩次,損益平衡表兩邊各一次。在資產方加上一筆放款,例如為某間公司增加十萬元的放款,在負債方的活存或是支票帳戶當中記上同樣的金額,讓他們能夠花用。透過這兩筆,銀行就創造了十萬元的借款。      當然,這種神奇的情形也可能造成大災難。想想迪士尼的《幻想曲》      (Fantasia)電影當中,米老鼠是魔法師的學徒。米老鼠在擁有新的能力之後,他創造了魔法掃把替他扛水桶,後來發現卻不斷變多,最後整個地方都是。雖然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同意現代的經濟要是沒有創造金錢的銀行,那麼就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但是這種做法無疑地會造成景氣繁榮與蕭條,我們已經經歷很多次了。折衷的方式,就是允許魔法的存在,但是必須讓魔法受到控制。這也就是為何銀行的法規非常嚴格,以及央行非常重要的原因了。這些就是能夠防止學徒(銀行)把整個地方毀了的魔法師。      創造錢的能力,也讓銀行在過去幾世紀以來成為付款的核心。然而,漸漸的,我們付款的方式正在改變:新的科技撼動了這一切,新的競爭者競相提供傳統銀行體系的替代方案。銀行很可能需要付款,但是付款真的需要銀行嗎?

作者資料

戈特弗里德.萊勃朗 Gottfried Leibbrandt

戈特弗里德.萊勃朗自認極度熱衷於支付,曾擔任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執行長,該組織提供全球銀行間的交易網路,在加入SWIFT 之前,任職於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擁有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teit Amsterdam)、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和史丹佛商學研究所(Stanford Business School)的學位。 萊勃朗精通經濟學、網路理論,以及支付標準相關術語的研究,畢生投入,樂在其中。 在取得史丹佛大學商學碩士學位後,萊勃朗開啟支付的生涯,加入麥肯錫擔任合夥人,管理歐洲地區的支付業務,在那裡看到了支付的全貌,從西班牙的營運模式,一路到波蘭的組織和策略。接著他重返學術界,獲得馬斯垂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主題是支付系統中的網路效應。 完成博士學位後,他進入SWIFT擔任執行長,負責管理全球銀行間規模最大、最受依賴的支付系統。這段將近十年的時間並不平靜,SWIFT不但受到新競爭對手的挑戰、被當作一顆地緣政治足球、儼然被視為全球高價盜竊的最佳下手目標,而且成為備受爭議的資料儲存庫。 他於2O19年從SWIFT退休後,著手撰寫此書,同時擔任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技術顧問,以及金融科技新創公司yes.com 的董事。 想進一步了解作者關於支付的文章,請參考他的部落格:thepayoffthebook.com

娜塔莎.德特蘭 Natasha de Terán

娜塔莎.德特蘭之前是一名記者,擅長的主題為金融管理和市場結構,曾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時代雜誌》(Time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風險》(Risk)、《週刊》(Week)和《金錢週刊》(Money Week)等刊物撰稿。於2012年至2019年擔任SWIFT公關部門主管。 德特蘭原本是衍生性金融商品、貨幣和債券市場的交易員,工作十年後重新接受記者的訓練。她很快就發現,撰寫金融相關的文章比實際從事金融工作更難,在寫了十年文章後又回到這個行業,但這次是擔任該行業與主管機構、政策制定者、媒體之間的窗口。 德特蘭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非常駐學者,擔任網路安全和全球金融體系國際策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ecurity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諮詢小組的成員。此外,她是英國金融服務消費者小組(Financial Services Consumer Panel)和支付系統管理小組(Payment Systems Regulator Panel)的成員,並任職於《伍拉德評論》(Woolard Review)無抵押信貸市場管理的顧問小組。

基本資料

作者:戈特弗里德.萊勃朗(Gottfried Leibbrandt)娜塔莎.德特蘭(Natasha de Teran) 譯者:游懿萱曹嬿恆吳慕書王怡棻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業周刊叢書 出版日期:2022-03-29 ISBN:9786263181908 城邦書號:BW0791 規格:膠裝 / 單色 / 336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