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10月會員日最後一天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人際關係
認識很多人還不夠,留住很多朋友才是關鍵!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韓國YES24、教保文庫五星★★★★★暢銷榜 三支手機中共有四萬個電話號碼,一天接到的電話多達350通 韓國頂尖「人脈富翁」親傳 讓只見過一面的人時時想起你的33個人際習慣! 明明參加過很多活動,但活動一結束就失去了聯絡? 明明和形形色色的人見了面,但就是無法建立深刻的交情? 明明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但怎麼聊就是聊不進心坎裡? 學會如何把「點頭之交」變成「自己人」, 才能讓這段關係真正留在你身邊! 從道別後10分鐘的小動作,到面臨對方遲到的反應, 都藏著決定關係長久的祕密—— ◆讓名片成為道別前的武器,而不是初見面就亮出的底牌: 在第一時間交換名片,通常彼此只能匆匆一瞥,對方還是很難記得你的職稱與姓名;但是將名片當成加深最後印象的工具,反而會最有助益! ◆掌握聚會後的黃金十分鐘,給對方一個難忘的回饋: 道別後馬上發封簡訊、LINE或Email,重述這次會面的重點、有趣的話題,以及自己有多開心和對方相聚,讓對方看見你的用心! ◆喜訊不要「昭告天下」,壞事不要「個別通知」: 升遷、結婚、錄取工作等喜訊,一定要用「私訊」的方式對關係親近的人個別通知,讓他們感到自己非常特別;若是心情不佳想要閉關,也不要針對特定人士一一告知,靠社交軟體的狀態昭告天下就可以了。 ◆要讓一段關係深刻,最重要的就是創造共同記憶: 關係無法深刻的主因,就是都停留在網路互動,或是客套的公事。若是一起去品嘗過哪個小吃、一起參加活動或認識了誰,將成為關係中重要的里程碑。 ◆別讓年齡與產業限制了你的健談: 不論年齡、職業、身分地與他人來往,學著跟來自完全陌生產業的人,或是年齡差距十來歲以上的人閒聊吧! 「人脈富翁」金大植教授以溫暖誠懇的筆觸, 一一點出如何留住人心的方法, 與讀者分享三十年間自身遇過的互動體驗、 印象深刻的處事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容易學習的「人脈習慣」。 每個人,都要有足以改變人生的「自己人」, 而要獲得這些「自己人」,就從溫暖地網羅這些「點頭之交」開始吧!

目錄

前 言 每個人,都要有足以改變人生的「自己人」 Part 1 重整你的人際關係 01連四萬個朋友都能深交的能力 02累積緣分,而不是累積人脈 03你是你周遭五個人的平均值 04到了這個年紀,交友的方式不能再像過去一樣 05這樣的人,請一輩子都不要錯過 Part 2 如何累積印象與維繫好感? 06最終印象,比第一印象更重要 07為他多想一點點,等於為自己做更多點 08你的心裡,不能只有一把椅子 09別讓一廂情願的關心,變成兩敗俱傷的誤會 10如何用社群網站走進他的心? 11和真實的自己成為朋友 12評價,是他人替我們寫的自我介紹 13做出有格調的選擇 Part 3 交往,受傷,經歷,成長 14在雪球滾動之前先阻止它 15平衡讓你感到不平衡的關係 16用三乘二觀察法看清優缺點 17把比較的劇毒化為良藥 18別做自認善良的讓步 19完美的拒絕,勝過不成熟的包容 20培養「擅長吵架」的能力 21放手的時候也要盡心盡力 Part4 不曾失準的互動定理 22在初次見面的關係中,我們都是菜鳥 23讓人再想起你一次的力量 24你聽到的不是閒談,而是對方的人生 25那一刻,對方突然想了解你多一點 26請求不是卑微的拜託,而是大方的邀請 27給出去,反而擁有更多的資源 Part5 留住人心的關鍵習慣 28讓手機號碼一直跟著你 29一次就邀請到大人物的奇蹟 30十分鐘內改變談話的品質 31成為一石二鳥的高手 32填滿自己的「閒聊寶袋」 33現在就打造核心團體!

內文試閱

06最終印象,比第一印象更重要
     「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是指當我們在評價一個事件或經驗的時候,只會以當時的極端值(peak)和最後值(end)感覺為主。人際關係也是,以人與人在一起時的所有感覺為主。        我們經常說,決定人際關係的是第一印象。因為在能認識陌生人的場合時,我們會仔細打理外貌、口才和行為,努力忙於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      但是很多人都誤以為,只要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就沒事了。人與人相處的時間,不是像拿菜刀切蘿蔔一樣瓜分,每個時刻的印象都持續左右著關係變化。第一印象只是敲敲對方的心門而已,根據之後的相處才決定你是否能進入他的心房。雖然初次印象很重要,但是最後的印象反而具有決定性的關鍵。      對於一兩次的見面,我們並不會稱之為「關係」。往來好幾次,且有進行一定深度的聊天對象,當我們可以預測到「這朋友在這種狀況下時,是會這麼行動的」時,才能說兩人有真正的「關係」。所以,人際關係是經過「認識緣分、維持聯繫、關係升華、分享彼此」等階段。萬一沒有經歷這四個階段,只停留在某個階段的話,那麼這段關係到了最後,也是以一兩次的見面結束這段緣分罷了。      我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看到了某位年輕人。那是場十幾歲到五十歲族群聚集在一起討論日本的研討會,而有一位三十歲後半的年輕人,他是個非常開朗又熱情的人,總是面帶微笑先上前打招呼的態度,著實令我印象深刻,我那時還下定決心,要找個機會和他喝杯茶、聊聊天。但是不知何時開始,卻看不見他的人影了。      過了幾天後,我向總務詢問他的近況,卻聽到他已經退出學會的消息。這是我意想不到的狀況,便又追問了退出的原因,總務是這麼回答我的:「或許是因為他太積極的個性,所以他不只加入我們學會,也到處參加許多活動、聚會,因此學會的活動對他來說有點力不從心。」不論是哪一邊,都無法全心地參與,導致人們之間開始對他閒言閒語,最後只好自行退出。      像這樣,許多人在擁有擅於社交的能力下,反而無法致力於維持一段關係,這便是所謂的「後勁不足」類型。意外地,經常被人稱讚擅於社交的人之中,有很多後力勁不足的類型。雖然擁有出眾的魅力和引人同感的能力,但是卻沒有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個循環過程,而導致自己只集中於情誼建立的「開端」。      一段關係,是所有相處時間的總和      在發展成循環關係的前一個階段,也就是在「純粹見面」的時候,彼此必須留下好的印象,這便是我們所說的初次印象最重要的時刻。這時的初次見面雖然只是單純的見面,但嚴格來說,也是有分成第一印象、中間印象和最後印象的三個階段。有個法則叫「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是指當我們在評價一個事件或經驗的時候,只會以當時的極端值(peak)和最後值(end)感覺為主。      行為經濟學大師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把手浸在冷水之中的實驗。他把實驗者們分為A組和B組,先是讓A組人的手放入非常冷的水中六十秒。接著讓B組的人和A組一樣,放入同樣水溫六十秒,接著再讓他們把手放入較不冷的水中三十秒。也就是,A組的手持續在同個溫度的水中,而B組的手卻浸泡在兩個不同水溫。實驗結束後詢問實驗者們痛不痛苦時,發現A組比B組更多人感到痛苦。這是因為A組人的腦海中,只留下了實驗期間內手快凍僵般的痛苦記憶,而B組的人卻擁有了至少手沒那麼冰冷的回憶。      峰終定律也一樣適用於人際關係,綜合與他人在一起的時光之中的最好印象和最後印象,來決定要再繼續見這個人,還是只見一次就好。因此,人與人的關係是他們在一起、相處的所有時間之總和。      我則是將這個改換成我的方式,稱之為「助力法則」。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儘管對方沒有在初次給你留下特別的印象,但隨著時間流逝,卻留下了「開心」的感覺。在留下最後的美好印象時,你會完全對那個人的初次印象大改觀,這該有多幸運?如果說見面幾秒內,初次印象就決定彼此關係的話,助力法則是在長期讓對方認識自己後,再決定彼此關係,這樣不是更有充足的時間嗎?      所以,有些人以為只要留下好的初次印象即可,或是百分之百地只看對方的初次印象來判斷他人,這都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我們可能犯下愚昧的過錯,把可能發展成良好關係的新芽給鏟除。      培養「助力法則」的兩把關鍵之鑰      那麼,該如何培養出人際關係的助力,激發對方「我想要和這人交朋友」的心情呢?我來告訴大家兩個較簡單的方法吧!這仍然是我現在遇到人時,絕對會使用的方法。      第一個是「十分鐘內的回饋」。不論對方是什麼人,在和他分開後,將自己對於這段會面的想法,透過簡訊、社交軟體或電子郵件的方式寄送給對方。分開後十分鐘內寄出是最好的,因為這樣才能讓對方更記住與自己相處的時光。其實,比起讓對方留下特別的印象,我會開始這個「十分鐘回饋」的做法,主要是為了傳遞我因為認識了對方,所以變得愉快的心情。直到後來和對方變熟了才知道,當初收到這封見完面後的簡訊,對方心情也連帶地變得很好。也就是,我確實讓對方留下了一種「這個人真的很珍惜與我的會面啊!」的感受。      聽到這話後我回想了一下,如果在雙方交談的過程中,給對方像朋友般的感覺的話,便能強化「朋友」的形象。即使不行,事後的一封回饋,也能給對方留下心思細膩的好印象。尤其是和自己年齡相仿或社會地位同等的人時,雖然較能輕鬆期待下次和對方的見面,但是萬一對方是個非常難聯絡的人,那在對方心中種下好印象反而是件最重要的事。所以,見完面後十分鐘內,請試著養成回覆感想的習慣,搞不好日後這個習慣會為你帶來貴人。      第二件事是「交換名片的時機」。你問交換名片不是現在也有在做的事,這有什麼特別的嗎?我們再討論深一點吧!人們通常何時交換名片呢?大部分的人一見面,就會邊打招呼邊交換名片。名片被視為初次印象的象徵,但它同時也是能讓人留下強烈的最後印象之道具。      有一天,我見了一位在某集團上班的年輕人,那位年輕人想要給我他的名片。雖然我們不是很熟,但也不是第一次見面,我甚至還知道他的名字、公司和職務等,所以我很驚訝他為什麼突然要給我名片。當我看到手上接來的名片後,才豁然開朗。名片上面沒有寫著他現在上班的公司名稱,反倒印著他未來想創業的公司名稱,他這回給我的是他的「專屬」名片。      拿到這種名片時,你不可能不向對方提問。因此,我原本預計簡短打個招呼就離開,卻在接下名片後,和那位年輕人聊了將近一個小時。這位年輕人本來差點在我腦中留下「在好公司上班的年輕人才」這種平凡印象,這會兒反而在我心中留下「現在馬上想投資的未來CEO」的特別印象。      想這樣給對方留下強烈印象的話,業務往來時使用現在工作的名片,並且再另外分發在外工作用的名片也是個好方法。大多數人不太清楚自身領域外的事物,所以更容易感到好奇。      若你尚未踏入社會,情況也是一樣,藉由各種演講或研討會,大學生反而比上班族擁有更多遇見知名人士的機會。這時遞給對方印有自己主修科目和名字的名片,也是突顯自我的方法。我最想從日本帶回韓國的一個文化是,日本大學生有著攜帶自己名片的習慣。在韓國,只有社會人士才帶著名片,而在日本,大學生卻會帶著名片。名片上除了主修科目和名字外,還會以獨特的文句自我介紹,並寫上夢想和願景,令收到名片的人很難忘記。和知名人士打招呼的同時,邊遞出自己的名片,邊說出自己的感想,像是「今天的演講受益良多了」,一定能給對方留下強烈的印象。      活在重視自我形象時代的我們,早已知道初次印象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卻不了解,與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以及見面完後的下一次見面時,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都強烈地影響著彼此的關係變化。所以,在與人往來中,想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時,不只是第一印象,也要顧慮到最後印象,累積所有相處印象的人際關係,就和積沙成塔是一樣的道理。

作者資料

金大植(김대식)

韓國各界領導者公認的「人脈富翁」金大植教授,日本京都大谷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韓國東西大學校教授,大韓日語日文學會會長,全國大學校學生處長協議會會長,第17屆總統交接委員會交接委員,民主平和統一諮問會議事務處長和國民權益委員會副委員長。

基本資料

作者:金大植(김대식) 譯者:宋佩芬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周叢書 出版日期:2017-01-10 ISBN:9789864771653 城邦書號:BW0624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