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七界:希塔療癒技巧的核心思想
-
我會好好聽你說:對話困難的時代,聽人說話,和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
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
靈魂日記:身心靈療癒大師羅凱銘從阿卡西紀錄、希塔療癒及家庭系統排列,尋找源頭之光到達彼岸的旅程
-
我32次的放療,與吃喝玩樂:一段罹癌者的自我探索之路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看不見的更關鍵:如何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
-
練習不被人影響:保持自己步調踏出舒適圈的50個實踐法
-
小熊維尼的幸福語錄:尋找生活中的美好日常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內容簡介
這是靈魂勇者的生命故事……
「其實我從來沒有不想放棄,」陳爸誠實地說。
但陳爸終究沒有放棄,並從中焠鍊出一種無所畏懼、淡定看事的態度。
而許多人也在這裡,重拾自信與信任他人,讓自己的生命仍有陽光。
這是關於幾千個台東孩子與數十位陪伴者的故事。
台東,面向婆娑遼闊的太平洋,因長期資源匱乏,許多台東青壯年紛紛離鄉赴西部都會工作。被擠壓成社會底層一顆顆小黑點的他們,無法也不想對自己生下的孩子負責;許多當地的孩子童年因而變色,缺乏應得的愛,離不開疏離與貧窮的咒詛,更被家庭、學校放逐。
十三年前起,有一群大人在台東各社區成立「孩子的書屋」,故事就從一個混跡江湖的陳爸回到故鄉開始。十三年來,有數千個被功能紊亂的家庭與學校磨損得身心內外皆傷的孩子,經過這個機構的扶植與陪伴,免除了浮沉於江湖險路中的厄運;在這裡,從來不曾在這些孩子生命上過架的愛,不再缺貨,一償他們「做孩子的權利」,讓顛沛流離的成長路減少坎坷。
陪伴者以全然的包容與接納,笑淚交織地伴著孩子走出幽黯角落,孩子們在這裡重拾自信與對人的信任,相信自己的生命有陽光。而陪伴者則堅信憑藉著愛,凡事無所畏,也在帶領孩子當中,自我療癒。
從剛開始的單純陪伴,陳爸一路走來,在各種因緣裡歸納出:用自由和實際帶這些弱勢的學生,從放棄讀書再發展出自己的一種學習方式。這或許才是台灣主流教育之外,一種正確的學習模式。它可以提供偏鄉弱勢的孩子找到自己,也可以提供非偏鄉非弱勢、主流教育裡面的孩子找回自己。讓那些有靈性、野性、反叛,具備真誠、具有自我良知與創造力,卻被主流教育貼上標籤的孩子,找回自信。
陳爸心知肚明,這基業唯有持續下去,才能開出繁花;只能一磚一瓦往上堆疊,才有機會創造出「食自耕、衣自織、屋自建、車自造,孩子自己教育的幸福莊園」。
2012年,幾位各有專業成就的朋友組成書屋後援會,包括為跨國企業做上市櫃財務規劃的財務專家、任職半導體公司的電機博士、智慧型手機大廠的PM、連鎖麵包店老闆娘、廣告高手、公關高手等,其中多位放下本業,希望自己人生的第二場可以在「社會企業」中找到新意……
十三年後的今天,第一批從書屋出來的孩子即將進入社會,需要陪伴的孩子後浪推著前浪,仍一代接著一代。聽聽這些故事,你會懂得慈悲;面對紛亂社會,仍有重新出發的勇氣。
【好評推薦】
「它一定要成功,不只是為了台東的孩子,更為了其他偏遠弱勢地區的單位做出典範。」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假如你每日辛勤忙碌於工作與家庭,這本書絕對能啟動你內心最深層的仁慈並鼓動你對生命的連結。」
——吳柏毅(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護持孩子在缺乏愛的荒原中有尊嚴地成長,讓人動容,讓人想伸出手,加入他們的行列。」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當我知道他曾有過這段「苦到倒地」,卻仍決定苦撐到「最後一刻」的歷程,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敬佩!」
——徐璐(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書屋,在身為父親的眼裡看來,是我兒用生命做出來的。」
——陳基傳(陳俊朗的父親)
「『一個孩子是家庭的事、學校的事,也是社區的事。』我深信,那更會是整個國家社會的事。何其重要!」
——陳樂維(初鹿牧場董事長)
「『孩子的書屋』成為台灣『弱勢社區再生』的新指標,創造新的社區活化模式。」
——黃秉德(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計畫主持人)
「他們以付出的形式拼補碎裂的自己,他們的轉身面對,真正無愧『無所畏』,『愛』也在這力量下得以自然舒展。」
——楊雅棠(金鼎獎最佳美術設計)
「有幸觀賞到書屋孩子的音樂表演,精采的舞台背後,是每位老師無私的奉獻、對孩子的愛,和珍貴的理想!」
——潘進丁(全家便利商店公司董事長)
「陳爸有許多未來產業的規畫……不必完全仰仗捐款,還有餘力協助其他NPO,應該有更多的人來支持這樣的組織。」
——劉振祥(攝影家)
「溫暖的故事之外,躍然紙上的是人們在困頓中的堅持。」
——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
「阿朗用信任與愛迎接每個人:小孩子、大孩子、志工、老師、捐款人……護持著書屋,讓生命找到自己的路。」
——蔡淑芳(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我自己面對生命就是用『不畏不懼』的態度,居然跟書屋的『愛‧無所畏』精神不謀而合。」
——蕭敬騰(知名人氣歌手)
「教育不能等,孩子的未來不能被犧牲……我衷心盼望在台灣這個愛心盈滿的社會,能在捐款之餘,進一步思考捐『人』。」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讀者或許能憑藉著書中的感動,將我們愛人的能力,有決心地透過公益團體連結到需要被給予機會的弱勢孩子。」
——龔汝沁(城邦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目錄
【各界推薦】吳柏毅/林懷民/徐璐/陳樂維/楊雅棠/潘進丁/劉振祥/蔡培慧
【序】無所畏懼的精神,勇於承擔的肩膀/嚴長壽
【序】一起來做點夠酷的事吧!/蕭敬騰
【序】/黃秉德
【序】在艱難的期許之下,依然有信心與盼望/方新舟
【序】愛的連結/龔汝沁
【導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一、化蛹——大小孩們
台北新鮮人 宏盛
超級麻煩人物 玉念
揮別滿嘴髒話的音樂精靈 逸文
怎樣也要完成徒步環島的 阿達
二、幼苗——書屋小小小孩
滿心洞洞的 小芸
蛻變的 阿浩
沒人教她不能打人的 阿芭樂
不再被髒話挾制的 俊呈
被家長、導師放棄的小一生 羅豪
三、夥伴——書屋的陪伴者
總是為孩子牽腸掛肚的阿娘 惠菁
被孩子改變一生的 秋蓉
毒海重生的 滄哥
遠離虛華的廣告世界 里拉
既龜毛又直溜溜的食物高手 美智
枯木逢生的拳擊教練 林明煌
浪子回頭經典款 亨傑
九歲喪母的叛逆種子 阿潘
四、園丁——陳爸
曾在江湖煙花中打滾的陳爸
陳爸與夥伴們
陳爸的烏托邦
【結語】曙光——擊壤歌
【跋】讓生命找到自己的路/蔡淑芳
【後援會迴響】那永遠的溫柔——讓我付出小小的力量吧
導讀
【導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文/古碧玲
人的一生,除了為名為利為自己之外,在功名利祿都成就之後,繁華落盡之餘,可否有值得我們花點時間,讓自己暮年回首時,覺得至少做了一件於社會有益的事呢?
每個人身上是否都有這種「利他」動機的自我實現,我不得而知。但至少書屋這群人有吧!
若以一般人眼光來看,他們簡直就是傻子。
對許多人來說,做社會公益是一種點綴。多數人想回饋社會,都是在自己行有餘力的時候開始著手。有能力的人很少願意讓自己過得苦哈哈的,拿回饋社會當志業;有本事的人多半都是以捍衛下一代的利益為前提,啟會把他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從台東這塊土地長出的「孩子的書屋」,故事從一個混跡江湖的陳爸回到故鄉開始。十三年來,有數千個被功能紊亂的家庭與學校磨損得身心內外皆傷的孩子,經過這個機構的扶植與陪伴,免除了浮沉於江湖險路中的厄運;在這裡,從來不曾在這些孩子生命上過架的愛,不再缺貨,一償他們「做孩子的權利」,讓顛沛流離的成長路減少坎坷。
作為書寫者,我刻意以倒敘、時空交錯的手法,意在今昔對照。並從過去由陳爸陪伴走過躁動青春期的四個大孩子開始寫起。這四個孩子生命風景各自不同:家庭表面健全,父子關係卻一度如寇雔般的宏盛;家裡大人永遠浸泡在酒精中的原住民女孩玉念;成長過程不斷被大人責備的單親孩子,選擇封閉自己的逸文;功課不好但家庭和樂,從跑馬拉松裡肯定自己的阿達。四個大孩子迄今仍與書屋關係緊密,從他們身上,可看見從過去到現在部分書屋的面貌。
而幼嫩的孩子往往是大人暴烈狂刀下的魚肉,不堪大人磨蝕耗損的單純天真,孩子心底五指斑斑的傷痕還來不及復原,又一再被凌遲。書寫在「幼苗」的篇章裡,每一位小小孩的背後滄桑,總有一則則粗暴成人的自私與冷酷算計。
至於書屋的老師——孩子們的陪伴者中,生命基調彈奏著「悲嗆奏鳴曲」的大有人在;他們那些曾經支離破碎的過往,因著書屋的孩子與陳爸得到重生,讓失落的拼圖一塊塊重拼起來,包括:從不知如何做自己的單親母親阿娘;二十歲就開賭場的毒蟲滄哥;與父親關係惡質的法律系高材生秋蓉;失意失婚的思想者里拉;九歲喪母的叛逆種子阿潘;流浪到台東的拳擊教練林明煌;身心被失敗婚姻炙傷的烘焙主廚美智;被妻子視做丟到垃圾桶也沒人要撿的「匪類王」亨傑。這八個人與陳爸相遇相知、衝突衝撞,透過書屋孩子洞明自己的內在,療癒不堪的過往。
從故事裡,看到這些孩子的悲劇,也看到這些大人真心陪伴「別人的」孩子。也許你會懷疑他背後的動機究竟是什麼?你以都會人的眼光來看這書屋,總覺得不怎麼樣,你心想,不過就是一個「課後輔導」機構嘛,這種機構在許多鄉鎮也有呀!
尤其你一聽到,「孩子的書屋」居然罕見高學歷的志工、少用在體制內有長久教學經驗的老師、拒絕用體制內的教材等等「內規」,這「孩子的書屋」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本書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孩子的書屋」裡,聘任的都是專職老師,而且多半是非教育科班出身,甚至也不乏學歷僅中學肄業的社區媽媽,你一定想問,創辦人陳爸到底怎麼想的?
關於不用志工陪伴孩子的問題,他會很清楚地告訴你,多數的書屋孩子的生命都是被「告別」的。他們可能一出生,就被他的父母告別──可能父母跑了,可能父母去外地工作很久沒回來,可能父母中間有一人失蹤很久了,或是,就算有父母,他們的父母也極少扮演陪伴孩子成長的角色,種種狀況讓孩子一直處在「被告別」的狀況。
這些孩子的故事往往會吸引善良熱心的志工,總想奉獻一個暑假或一段時間。孩子與志工們相處一段時間,開始產生信任關係;但大人的時間到了,有更重要的事得去做,孩子再度失落了,又「被告別」一次。大人認為很美的「一期一會」,卻讓小小的心靈不知道自己又哪裡不對,為什麼又有人要離他而去? 「孩子的書屋」卻像是孩子的避風港,外頭風暴來襲,孩子可以逃到這裡;而在燈塔裡跟他們招招手臂、晃晃燈號的還是那個守著燈塔的人,燈塔可能不夠華麗,裡面的溫暖與關愛,卻能教孩子放心地好好歇歇。
再來,你或許會問,這些守燈塔的人裡面,好像根本不懂天文、地理、航海學等,憑什麼指引這些小船走向正確航向呢?
看看書屋如何培訓這些燈塔守護者,或許你會改觀。
這些陪伴者多數都錯過學習關鍵時期,他們該唸書的時候,大部分都在社會上廝混,國小、國中的基礎極差的比比皆是;對他們來說,最痛苦的也是重拾過去未曾認真讀過的課本。從小學到國中,陳爸要求他們得把數學學到二次元方程式,英文必須要會背一千個英文字母,還得一關關通過考試,才有資格擔任書屋老師。
其中現任書屋五個督導之一的阿娘、滄哥以及書屋負責人玴誠,都跟得好辛苦,幾乎都快放棄了。這過程中,阿娘拚命掉頭髮,兩度遞辭呈。甩掉毒蟲生命的滄哥,連有些英文字還搞不清楚,更是不敢面對,痛苦到變成兩面人,正向積極的這面說:「我要跟你積極面對,克服萬難。」悲觀反面的則是借酒澆愁,每次考卷都亂寫著:「阿朗,你要逼死我。」
夥伴抗拒退縮,個個幾乎快奔潰了,但陳爸毫不退讓,只跟這些老夥伴說:「你們擔任每個部門的頭,這關不過,你們就沒有未來。你不必和主流教育裡的大學、碩士畢業教師相比,但如果連國小、國中的程度都沒有,怎麼教孩子?」書屋唯一有的是:可以讓每個陪伴者從頭來、清清楚楚地走一遍,當他們自己「困而學習之」,踏踏實實學會原來不會的學科,就再也沒有教不會的孩子。
書屋這些夥伴放下自尊、嘔心泣血地通過考試,教起孩子來,最大的優點是完全沒有驕傲。他們以孩子為主,用「為父之心」、「為母之心」,如同一個很勤勞的父親,雖然程度不好,但他願意陪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用這樣的心去陪伴孩子,從頭追溯出孩子學習難關究竟卡在哪裡,任何問題都得以被解決。
經過一番熬煉,陳爸累積出自己的教學實力。他曾獨力帶過一百個孩子,其中有國小三、四、五、六年級,以及國中的孩子,當他把這些書通通走過一遍,完全拆解並攤開小學和國中每個年級、每一學期要教的重點與輪廓,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能夠讓孩子很簡單就學會所有的課業。
十三年日以繼夜地絞盡腦汁,陳爸更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地理教學:先把世界地圖畫在白板上,並結合歷史課,可以在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之內,把一個完全不懂地理的人,教到對台灣、中國、世界地理有六成以上的理解程度。
在陪伴孩子當中,陳爸歸納出:「教育重兵應該壓在幼稚園跟低、中年級。」基礎打好了,國小高年級就不會差。今年,書屋在台東的六個社區書屋──南王、建和、溫泉、建農、美和、知本以及嘉義兩個書屋,又另行設立了小高班與多元書屋,讓弱勢孩子可以從小被扶持到高中,不輕易放棄自己。
小高班試圖解決國小六年級以下的問題,把國小五、六年級生全部集中在溫泉書屋,以高、中、低程度,針對國、英、數、社會各科分班,依各科不同程度,將每個孩子分在不同班級,利用上國中前的兩年時間,穩定孩子的程度。
至於孩子最容易走偏的青春期階段──國中、高中期間,多元書屋現階段任務,即為了解決想放棄讀書的國中、高中生問題。許多弱勢孩子到國中已放棄讀書,為了給這樣的孩子打造學習的空間與機會,給他們選擇拳擊、射擊、單車等項目,一旦他在這些項目拿到好成績,書屋老師即可以導引他回過頭來學習。所以多元書屋是對國中、高中生所設計的。
書屋還為想讀書的國中生設置了國、英、數專科班,並針對所有國中、高中生設置了充滿實驗性的閱讀專科班,設計了金字塔研究、黑洞研究、消失的國度──亞特蘭提斯的研究、造火箭等。例如談到槓桿原理,書屋老師解說過原理後,就由孩子自己設計投石車,教他們分辨設定不同支點、施力臂、抗力臂,並分組競賽,採用遊戲方法教物理、化學,透過跨科別實際操作,既好玩,又有勝敗,孩子無不喜歡。 這就是書屋的兩個重點:以自由和實際的教學方法引導這些弱勢的學生,從放棄讀書再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一種學習方式。
從剛開始的單純陪伴,陳爸一路走來,在各種因緣裡歸納出:那才是台灣主流教育之外,一種正確的學習模式。它可以提供偏鄉弱勢的孩子找到自己,也可以提供非偏鄉非弱勢、主流教育裡面的孩子找回自己。讓那些有靈性、野性、反叛,具備真誠、具有自我良知與創造力,卻被主流教育貼上標籤的孩子找回自信。
「全台灣大概有一半的人是缺少陪伴的吧!」有位朋友說。從宜蘭運動公園的小鐵人三項比賽中,再次看到陪伴有多重要。每個參賽的孩子都有父母極盡呵護,除了加油,還跟著陪跑。卻有四個小孩不見父母陪同,而是在書屋的兩位大人帶領下,參加比賽。兩相對照,如天淵之別。慶幸還好有書屋大人的真心陪伴,讓這些本來不可能嘗試小鐵人三項的孩子摒除退卻的態度,有了機會親身參賽,這是一般課輔班不可能擔當的。
今年,書屋已種下自己的百香果,踏出產業的第一步;期許未來五年的時間,孩子的書屋能造出構築中的幸福莊園──一種自給自足的社會主義、一個中間地帶,合理的面對並逐步解決台灣的問題。 書屋是一個物質並不充裕的組織,但因為有愛,圓滿了不足之處;因為這些走過死蔭幽谷的陪伴者都懂得孩子的需要,所以慈悲,所以美麗。本書所述遠不及書屋故事的千分之一,期待能感召千千萬萬有心人加入「書屋運動」。
感謝書屋與後援會每一位夥伴的協力,尤其是敞開心胸把自己故事托盤而出的書屋陪伴者。也感念本書主編藍萍的配合在最短時間內編輯出版;基於保護書屋孩子的前提下,攝影師劉振祥這回交出一批特別的素描;最後關頭,有了絕佳的裝禎設計高手楊雅棠的加入,讓這善善相乘的任務得以達陣。諸般種種的力量,成就二○一三年如此良善的因緣,讓我在離開高來高去的工作崗位後,有機會腳踏台灣地土,寫出這些上善若水的生命故事。
內文試閱
台北新鮮人──宏盛
在新店七張捷運站附近,和宏盛揮手道別,他一溜煙過了馬路,沒有回頭,直直去尋他的機車。目送他的背影,他那一抹靦腆的微笑似乎還凝在空氣中。
這天,節氣介於清明後穀雨前,「雨水生百穀」,都會區的台北滴滴答答下了忒久、令人幾近發霉的雨;終於盼得放晴日,氣溫卻飆高得無比燥悶,行人們間或短袖出籠,宏盛卻好似不識燒熱般,身著防風的黑色亮面夾克。這旅北打拚的十八歲大男孩,是第二次離家,暫別他所生長的台東,對比於過去第一次離開父母家的憤懣與委曲,這次是帶著祝福與忐忑,投入完全陌生的新北市與烘焙業。
從烤麵包做起,進入社會的基層非熬不可。每日半夜三點多,宏盛趕走睡蟲準備上工,直站到下午兩點鐘,一天顧烤爐時間逾八個半小時。書屋有些大人暗自議論說,看宏盛能熬多久,「他大概撐不了多久,」但陳爸看宏盛卻角度迥異:「他是打死不退的,一定辦得到。」
從書屋最資深卻最年幼的老師,一夕變成連鎖麵包舖的小學徒,就算不是從天堂墜落,其中的落差也夠宏盛瞧的了。一個閃神或步驟凸槌,整盤麵包立刻像咖啡色木炭般,嗆人的焦味漫天,這時,宏盛就知道這下事情大條囉!師傅與師兄免不了要念他幾句說:「你知道這樣損失有多大嗎?在別家麵包店你會很慘的!」
一天站八個半小時不打緊,最難熬的是,喜歡聊天的宏盛,現在是「只要有人跟我講講話都好」。盼到休假日,他早就盤算要跟著麵包鋪司機的送貨路線,去瞧瞧自己每天烤的麵包送到桃園機場哈肯鋪的分店究竟是什麼樣,也能在車上跟司機聊。「機場店好像都是機場員工買的。」不知是別人告訴他,還是他自己觀察的,心想:「難怪陳爸會說這小孩是生意仔!
」 休假不用進公司,宏盛還是跑了一趟,「師傅的太太要生小孩,我媽那邊有做米酒,我去送米酒給師傅。」聽他講得雲淡風輕,可這豈是十八歲孩子通達的人情義理?他點了漢堡、薯條、飲料,坐定下來,唸說自己已連續兩天吃速食了,「台北什麼都好貴呀!」即使全台連鎖速食店都不二價,「以前我哪有這麼常吃?這裡隨便吃個飯都要兩、三百塊!」
第一次到台北工作,宏盛形容自己的眼睛都茫茫的,「先記住從家裡到公司要怎麼走,從捷運站到家裡要怎麼走,要記得回家的路。」他到的第二天,靠兩條腿走,偏遇驟雨。忘記帶傘的宏盛,拎著老闆娘給的床單淋得渾身溼透,趕緊上便利商店買把六十塊的傘,走著走著又迷路;他記得有個天橋要轉彎,偏偏在前一個天橋就轉彎了,走了一個多小時,心慌亂鑽還是找不到,「走得我好想哭喲!」
回答問題通常都是略略揚起眉尾簡單回說:「嗯啊!」不掩稚氣的臉上浮著幾顆小小青春痘,剛趕路,臉上還紅撲撲,宏盛說自己來到台北純屬意外。當書屋準備開始發展自家產業時,一直希望做社會回饋的哈肯鋪副總經理、也是老闆娘的楊郁雯,加入書屋的後援會後,向陳爸提議可以送書屋孩子與夥伴赴台北學藝。
「學烘焙是陳爸給我一個機會。」宏盛猶深刻地記得,那是二○一三年一月某個星期二,吃午飯時,陳爸突然坐到他對面問說:「書屋要派人去學做麵包,沒人要去,你去好不好?」十八歲的孩子連點了兩個頭,兩天後的星期四就搭上飛機,隻身赴台北面試,一經哈肯舖總經理黃銘誠確定錄用後,當日又搭火車返回台東。
結束農曆年間書屋孩子在初鹿牧場的擺攤後,年後二月二十日,宏盛從南王書屋年輕老師變成哈肯舖烘焙小學徒,「我從來沒想過會碰這塊,不過也沒關係。」很喜歡開車的他,原本想當送貨司機呢!
事實上,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的宏盛,高中畢業考上私立大學,但心疼母親的他寧可先工作,可幫母親分點扶養兩個妹妹的擔子,「我高中在書屋打工,陳爸朋友來聊天,我都坐旁邊聽,有些公司高層的人談到他們選人才時都不看學歷。」宏盛心底有些譜:「如果連文憑都不是拿得很好的話,倒不如先累積一些經驗。」他知道自己無論是讀書或工作,最在乎的陳爸都支持,「關鍵是我自己要想清楚。」
一度是書屋最年輕也最資深的夥伴,宏盛和書屋結緣時間頗早。
小學五年級前,建築師的父親帶著母親忙於營造事業;迄今,這樣的畫面常浮現在阿公、阿嬤帶大的宏盛腦海中:幼時天天透早起,阿公先載著他去吃早餐,再送去學校。升小五時,父母接孩子回去住,宏盛由建和國小轉到知本國小,搬家遠了,也暫別了建和的麻吉們——陳爸小兒子彥諦等好友——與書屋的日子。這兩個孩子國小一到四年級同班,成績也都名列前五名,小學三年級時宏盛常到彥諦家,並不知道有個書屋,「當時只記得有個大爸爸會陪我們打球。」
唸知本國小的宏盛結交了新朋友,這位新麻吉邀他去書屋,一進門居然看到彥諦也在裡面,訝異不已說:「你怎麼在這裡?」復又重新連結與建和書屋以及陳爸間的緣分。
坦承自已從小就與老師關係惡劣的宏盛,只服氣能把他教好的老師,像國小五、六年級老師很會教數學,讓他敬佩不已。國三從新生國中放牛班轉回知本,成績仍足以進資優班,但他對教學普普的老師不理不睬,一度還與老師起衝突到差點被記警告,「上課我都只讀我自己的,老師覺得我不尊重他,沒收我的課本,我氣死了,回罵他一句三字經。」警告被學校主任擋下來沒記成,理由是宏盛可能是少數能考上高中的孩子,校方怕留下汙點,影響學校的升學成績。
在宏盛心目中,對陳爸崇拜得五體投地。透過授業,陳爸讓愛好自然、地理、歷史、公民的宏盛成績突飛猛進,或許是讓這孩子服氣、開啟認同的第一把鑰匙。儘管宏盛功課通常是前段,「鄉下小學很容易拚,但都拚不到第一。我讀自修,小方向都讀熟了,發現都只能考八十分,」可是經過陳爸那一套教學法加持後,「他教的是大方向的,上完就可以進步到九十幾分。」
前後在書屋六年,宏盛上高中後,書屋開始急遽變化擴展,「都被其他小孩占領,」其他老師也陸續進來,陳爸偶爾教教數學,「但我們這群都是聽陳爸的。」儘管如此,宏盛還是老往書屋跑,「書屋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沒每天去,就感覺好像怪怪的。」
天天往書屋跑,也惹來父親的嗔怒。國中時,宏盛的爸爸很反對他去書屋,認為兒子整天不回家,還叫別人爸爸,父親問過他兩次:「到底誰是你爸?」第一次宏盛不回答,第二次他回嘴說:「你覺得你像我爸嗎?」父親氣得跳腳,孩子則趕緊奪門逃出家。
父親認為兒子不尊重自己,兒子眼中的父親,則是莫名其妙地從正一百分變成負一百分,每天晚上都喝酒,頹廢到家。在一次父子間的激烈衝突下,導致宏盛在高中畢業前,就離家住進書屋宿舍,成為現任書屋社福督導秋蓉的室友。
父母的言語傷害,往往比身體傷害更殘酷難忘。
一睌,宏盛跟父親激烈爭吵,鄰居被吵到都要報警了。聊起這事,宏盛的情緒翻攪,呼吸略顯急促,彷彿昨天才發生的事。那夜,宏盛讀書讀到十點多,下樓喝水,父親莫名其妙大罵他廢物,加上動手,「平常叫我讀書,我已經讀到這麼晚,你還罵我,心裡的委屈都來了。」他速速打包行李,請一旁抽泣的母親送他到溫泉書屋秋蓉住處。從此後,宏盛就不曾回家住了。
宏盛父親握有甲種營造執照,由於厭倦跟人搏ㄋㄨㄚˊ(閩南語,打交道的意思)的日子,於是放棄做建築;也因為自己賺的錢被宏盛阿公花完,父親掀桌子玻璃全碎的畫面讓孩子永誌難忘,「我爸常常要跟我阿公打架,有一次還看到我爸踹我媽肚子,我氣炸了,恨自己不能保護媽媽。」宏盛總疼惜媽媽說:「爸爸這樣,你為什麼不帶著我們離家出走,電視劇不都是這樣演的?」媽媽一逕緩頰安慰宏盛說,「你爸也很為這個家。」
陳爸看在眼底,只對宏盛說:「再怎樣,你身體裡流的還是他的血,他永遠是你爸。」 < 這孩子旅北後,父子見面機會更少,雙方正試圖修復彼此的關係,「最近他臉部有點小中風,我有回去看他,我想時間會修復這一切。」
夾在父子間的母親,每逢週六、日,會帶著兩個妹妹到溫泉書屋探望宏盛,煮東西給兒子補補。「來台北的前一天,直到晚上十點多,我還在寫初鹿的結案報告,媽就找些名目來書屋看我。」
與兩個妹妹手足情甚篤的宏盛,很享受做長兄的滋味。他偷偷透露,活潑的小妹前陣子交男朋友,送她回家時被宏盛看到,這位大哥哥把小妹抓來揉頭說:「怎麼都沒有告訴我!」他不吝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她們,讓妹妹自己決定,「做決定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學習抉擇之後就是要負責。」
對宏盛來說,踏出社會的前兩個工作都是陳爸促成的,那種「大爸爸情」深烙在這孩子心扉。
去年八月,書屋要拍一部影片,陳爸讓宏盛擔任製片,「整個月都耗在那邊,沒工作我很緊張。」九月影片殺青了,宏盛一心想去找工作,陳爸又說九月底在台北有一場演出,作為學過舞棍的美和書屋第一代孩子,他義不容辭挑起帶學弟妹的責任。結束表演的十月,宏盛心裡真的發慌了,「結果陳爸叫我留下來當南王書屋的老師。」
書屋的孩子很需要花時間認同陪伴的,坦承自己還是小孩的宏盛說:「做老師……其實我也不知道該做什麼。」他眼見書屋小孩會在南王書屋所在的教會裡追逐打架,「一副小流氓的樣子,我心想:『你們沒看過壞人呀?』」搞不定這場面的宏盛,就帶去給比較有經驗的另一位老師麗文處理,她可能會處罰孩子一個禮拜不能來書屋,「但他們就會偷偷跑來。」
初任南王書屋的陪伴者,宏盛被書屋督導王計潘(暱稱阿潘)賦予新任務:先教會孩子學校的數學跟英文功課。他很認同阿潘嚴格地帶領孩子。花了兩個月進入狀況,期間,還帶過三兄妹:一個四年級、一個六年級的兩兄弟,因為父母都不管,比較暴力的兩個哥哥老是欺負小二的妹妹,妹妹氣不過,還拿菜刀追哥哥。宏盛得知後,暗自拍拍胸脯:「哇!好加在!原來她會拿刀追人!」
「小孩不願意讀書,我就放電影給他們看。」宏盛放了每一部宮崎駿的電影給孩子看,而且頗有同理心地絕不勉強孩子討論觀後心得,「以前我被問到心得就很痛苦,我相信,有什麼深刻的,他們都會記在心裡面。」
一邊陪伴孩子,一邊學,陳爸意在磨練這些書屋的大孩子。宏盛碰到問題,除了自己設法或問人外,也會換個角度想:「今天如果我是這些孩子,我會希望被人用什麼方法對待?」他和國中生較有共同話題,與這些小他不過幾歲的書屋學弟妹,聊聊家庭背景、學校生活習慣,了解他們較感興趣且喜歡的事物等,「每天上課之前我都會跟他們聊一下,也請他們閉眼休息一下,先安靜心。」宏盛總會提早下課,跟孩子們聊天,「因為我們若經常有對話,就會建立一座橋樑,他們就會認同我,我也會認同他們,慢慢地互相敞開心扉,他們比較會把藏在心裡的話慢慢講出來。」
不過,還來不及把陳爸教的那套傳給書屋學弟妹,宏盛就被送到全然陌生的環境。現在,他最在意的是麵包烤黑、動作太慢,師兄會提點:「認真點!……清醒點!……」雖非言語上的辱罵,但宏盛也被教訓了,「我覺得這是本來就該說的,自己要進步。」
「早上三點多起床,如果沒睡醒,滿危險的。」他自己也發覺,如果他一整天都沒有出錯,師傅會跟他有說有笑的;如果當天一大早就出錯,整天氣氛就比較悶些。麵包要烤得完全上手得要半年,但有兩位師兄帶他,可能三、四個月就會上手了。現在每天烤壞的數量逐漸減少,偶爾難免還是會烤壞一、兩盤。問他喜不喜歡這工作,「我覺得要烤得好才會喜歡吧!如果過兩、三個月還是這樣子,我應該就會討厭了吧?!不過我想應該不會啦!」
「這工作應該沒有多少人撐得過來的,像我去第一天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人家講什麼就做什麼,速度要跟得上,心裡面要承受得住,而且要久站八個半小時,體力上也是要跟得上。」忙的時候,午飯吃個半小時就要繼續站爐,「大家都說我變白了,因為根本沒有機會曬太陽。」
才不到兩個月,宏盛已能侃侃數說烤麵包的很多細節,初時他常糊里糊塗,例如沒蓋鐵盤,讓麵包烤出來因為太高而不能賣,「細節很多,有的要塗蛋汁、灑芝麻、灑粉、沾糖水、沾巧克力等,有時還要擠沙拉等。剛開始,我經常忘記,一直被罵,就算有記筆記,也來不及看。」
一個月後,他大致搞懂溫度,「一個麵包又有分上、下爐兩種溫度,左、右烘,麵包種類則有吐司類、法國類、日式洋果子類、丹麥類等,丹麥類要用燉的,不能直接烤,會過熱,他們說這叫過電,直火很容易燒焦。」
「我每天只有埋頭烤麵包,根本管不了那麼多。」本來就打算當完兵去學技術,結果被陳爸先丟到哈肯舖。很喜歡做生意的宏盛,看到這些麵包,可沒有想參加麵包比賽的野心,倒是心裡已開始盤算,哪個口味拿到台東會賣得比較好。
「將來學會,陳爸一定會把我抓回台東。」宏盛半玩笑說。他十分認同書屋未來朝產業方向發展,也許當他學成時,書屋所在的台東將會出現一家連鎖麵包店,「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已經走到這地步了,出現自己的產品是必然的事,我們必須制定一套規則來。」
有一陣子,在協會辦公室常會看到冒出蕈菇的紙盒,被孩子叫作「阿娘」的書屋公關督導惠菁說:「我們還收割炒來吃好幾次呢!」原來這是宏盛赴台北之前留下的「紀念品」。在遊客如織的農曆年間,陳爸想藉此讓書屋孩子到初鹿牧場初體驗做生意;書屋還沒休息前,愛賣東西的宏盛就開始籌備要賣的貨了,七找八找,找到親戚在賣一種紙盒菇,於是就批來賣。
擺攤期間,每天早晨宏盛騎摩托車去載顧攤夥伴。第一天媽媽跟妹妹幫他站攤,銷售成績不佳,只賣出八個,他心情極惡劣,頻頻反省思考,自己到底哪一個環節不對。第二天,振作點,還是賣八個;第三天、第四天,開賣數量開始增加,「我開始變得比較會講了。」結算總共賣了一百三十幾個,剩下的,書屋認養三十幾個。「我進了兩百個,存款剛好剩一萬塊,我全部花完。」成本全由宏盛獨自出資,每天花十幾個小時、陪他八天的夥伴,他給了六千元,「薪水好像只有我付最多,其他攤位都一、兩千塊。」他開心地說,「這樣的經驗還滿刺激的。」
「當書屋老師的經驗對我還是很有幫助的,畢竟這是我出社會第一份有薪水的工作。」但在書屋裡,大家還是把宏盛當小孩,「受到太多保護,我正打算到別的地方,陳爸就把我丟到這裡。陳爸大概覺得我們有待訓練,不夠成熟到可以接受太多衝擊。」
講起到台北的第一個月,「對我的衝擊是很強烈的,現在想到,我現在還會心跳加快!」跟他原先設想的差距甚大,他原以為來這裡只是平平淡淡的學點東西,時間到就走,「後來發現有太多東西需要學,跟師傅的應對進退、講話等,都很有進步的空間。」宏盛想像師傅應該會把他當一條狗來訓練,豈知師傅對他很客氣,讓他不太習慣。三十七歲的師傅沒把他當作小孩看,而是和三十五歲、三十三歲的兩位師兄般培養,唯有在休息吃飯時閒聊,師傅才想到,原來這孩子才十八歲!
最近麵包烤得比較上軌道,終於被師傅當自己人,而不是客客氣氣的外人,宏盛有著掩不住的小小喜悅。 旅北的前一天,宏盛到晚上十點多仍在寫初鹿結案報告時,回想在書屋的收穫,宏盛說自己學到最多的是「面對」和「負責」:「這兩件事很重要。」「陳爸天生就有一種說不出的磁場,吸引我們崇拜他。」秋蓉總說,他對陳爸簡直是盲目崇拜,宏盛都會回說:「對,我就是崇拜他!」陳爸跟自己的兩個小孩,也像朋友也像父親,在每個孩子心目中,必定都希望有一個這樣的父親吧!
延伸內容
我兒俊朗
◎文/陳基傳
自小,他就是讓我最擔心的一個孩子。看不得別人有困難,看不得別人辛苦過日,總是傻傻地跳出去幫助別人,不會考慮自己。這看在父母的眼裡,是無止盡的擔心……
書屋,在身為父親的眼裡看來,是我兒用生命做出來的。
一個個別人都說壞的孩子,他一個個撿起來顧著。為他們去吵架、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沒有一個孩子跟他有關係,但他就是視如己出,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照顧著幾百個的孩子。從有點積蓄到四處跟朋友借錢。從一堆朋友到沒有朋友。為了教孩子讀書,沒看他好好睡過覺。為了讓孩子有飯吃,沒看他好好吃一頓飯。沒人像他這樣傻。也沒人像當他爸爸、媽媽一樣需要這麼擔心自己孩子的。
在最辛苦的時候,我知道他二姊麗慧將他的故事作了一段影片寄給了她的朋友,困局因此慢慢打開。 現在書屋有很多人支持,工作人員也多了,孩子更多了。我的擔心卻沒少過。他的責任更重了,眉頭皺的更深了。我常自己安慰,他是在做菩薩做的事。但他只是個凡人。只是他比一般人有肩膀,有大愛。
我以他為榮。
書屋的故事要寫成一本書,我也為他們高興。希望一切都順利。
祝福大家!
(本文作者為陳俊朗的父親)
無所畏懼的精神,勇於承擔的肩膀
◎文/嚴長壽
教育問題是國家未來競爭的命脈,也是青年品格、視野開展的關鍵要事,按理說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裡,政府應該對此負起責任才是,但是在K12決定沒有排富條款的同時,卻又沒有任何對偏鄉弱勢的濟弱條款,代表偏鄉問題從未被認真看待過,也代表今後的社會貧困翻身變得益發遙不可及。
由於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大,青壯年人口外流與隔代教養的問題,形成偏鄉的中空現象!幸好,台灣各地有許多像陳爸這樣極具熱忱而富有愛心的社會創業家,長期在第一線為經濟弱勢與家庭失能的兒童及青少年默默付出與關懷,他們除了要照料不同年齡層孩子們的課業外,還得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樁樁都包,舉凡學童的生活、心理及家庭等需求,再加上募人、募錢等複雜且棘手的多重問題,都必須並一一面對處理。在資源已然被大量掠奪的偏鄉,這些課輔單位只能赤手空拳、辛苦地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其所承受的壓力非所一般,讓長壽不禁感到佩服、不捨又極為無奈!
教育不能等,孩子的未來不能被犧牲。在《愛‧無所畏》這本書中,我看到一股無所畏懼的精神與勇於承擔的肩膀,更感受到一顆顆真誠關懷孩子們的心。陳爸與所有書中描述的人物代表著一種民間的力量,填補了政府當為而未為的區塊。我衷心盼望在台灣這個愛心盈滿的社會,能在捐款之餘,進一步思考捐「人」,也就是採取行動把自己的經驗捐出來、把自已的時間捐出來,讓每一分力量、每一份資源都能夠被善用,讓我們共同攜手呵護台灣美好的環境、土地與社會,也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擁有希望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麗緻管理顧問董事長、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一起來做點夠酷的事吧!
◎文/蕭敬騰
當我十四歲時,如果不是有人陪伴我,如果不是被引導,讓我在音樂裡找到自己,不敢想像今天的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許就被掃到社會的某一個角落去了。
有很多孩子本來就不是靠一路順利讀書,可以出人頭地的,也許他們的特點沒被發現,就在學校被淘汰掉。像我,並不是不想讀好書,只是一拿起書本,讀起字來就是會跳來跳去的,沒辦法讀懂這些字到底在講什麼。但像我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被當作壞學生,或是被貼上其他負面的標籤,被老師放棄。
然後,父母也認為,孩子怎麼老是被學校告狀,就好像曾子的母親一而再、再而三被告知兒子有問題,就算對孩子再有信心,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小孩。
我讀到「孩子的書屋」的故事,非常有共鳴;其中好多孩子的狀況跟當年的我非常接近,但他們比我更辛苦。我的父母從未放棄過我,雖然他們心底非常著急,在我從音樂找到摯愛時,他們也願意支持。可是書屋的孩子很多家庭狀況並不理想,甚至有許多小孩從來沒見過他們的父母,從來沒享受過孩子該享有的照護,更別說送他們補習什麼的,連三餐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
我幾乎不敢相信這樣真實的事發生在這個富足的島嶼上,很多社會新聞才看得到的事件根本就是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
這些完全沒有希望的孩子還好有了書屋大人的陪伴。讀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是,這些大人放下自己所有的事情,以及在西部的賺錢機會,定居台東,專心陪伴每一個幼小的生命,讓這些原本沒有任何機會的孩子有了不一樣的機會,開了不一樣的眼界。
其中還有憤世忌俗的大孩子因為接觸了音樂,讓他的生命有了全新的出口,找到他自己的命定,而且他也是想從打鼓開始接觸音樂,這樣的孩子心中有憤怒,卻在音樂裡軟化了剛硬的外表,並且找到跟世界溝通的管道。
創辦人陳爸不屈服於主流教育的體制,他拒絕採用志工制度來陪伴孩子,為了怕孩子好不容易跟陪伴者產生信任關係,又要告別,本來身心已被傷害過的孩子又再次受傷,書屋大膽地培訓自己的老師並編撰自己的教材。
我必須說,這孩子的書屋真的好酷!
我自己面對生命就是用「不畏不懼」的態度,居然跟書屋的「愛‧無所畏」精神不謀而合。這每一位陪伴者的故事都非常精采,每一個傷痕累累、千瘡百孔的生命都因為一路陪伴這些孩子,重新艱困學習,再度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也因為種種不是的過去促使他們更能同理心十足地對待這些孩子,讓彼此之間的互相扶持,有了無所畏懼的愛。
一直讀下去,會發現書屋未來想做的不只是陪伴孩子而已,還希望大孩子能回饋社區,還要種出純淨的作物,創造偏鄉的就業機會……這真是一個以愛為基礎的組織,如果我們的社會多一點這樣的組織還有陪伴者,每個孩子都有認真對待他們的大人,那會是怎樣的世界呢?
讀著讀著,我真希望更多人願意參與這樣的行動,不管是陪伴,或是經費的挹注,每個人都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事,這應該是個全社會的運動。
讀完這些感動人的故事,願你我一起來做點夠酷的事,在孩子的避風港裡有你我盡力的痕跡,哪怕只是一塊磚、一片瓦。
(本文作者為知名歌手)
在艱難的期許之下,依然有信心與盼望
◎文/方新舟
第一次在台東「孩子的書屋」看到陳爸親手寫的「愛‧無所畏」這四個字時,心裡觸動了一下。是什麼樣的人,經歷過什麼樣的淬煉,會給自己這麼大的圖像、這麼艱難的期許?
經過一年多的來往,特別是經過今年年初由我們幾位夥伴合辦的「社會創業家成長營」前後三天的多次討論後,對陳爸的「愛‧無所畏」的圖像有更清楚的了解、感動跟敬佩。書屋十三年,陳爸散盡家財,曾經有半年靠吃生力麵過活,不但妻子離他而去,又承受兩個書屋孩子死亡的責難跟打擊,若不是經過年輕時闖蕩江湖的鍛鍊,哪有勇氣跟不服輸的毅力撐過來?他的夥伴也各自走過崎嶇艱難的路,一人一本辛酸淚。若不是有無畏的愛,這一群受過各種磨難、人生並不完美的凡人,哪能經歷無數次的考驗,還凝聚在一起,照顧過上千位孩子,對社區做出這麼大的貢獻?
有幾位「社會創業家成長營」的夥伴,如Vincent、Jennifer、Jeffrey早已是「孩子的書屋」後援會的重要推手。他們本身事業都很有成就,卻都選擇做沉默的陪伴者。他們不但自己出錢出力,還南北奔波地募款,更到台東蹲點,跟書屋經營團隊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實際了解書屋面臨的困難跟挑戰,陪伴他們成長。另外像Raymond,他不但出錢,更在百忙中撥出時間,把他如何帶領五、六百億營業額團隊的經驗,毫不藏私地跟陳爸和他的夥伴分享。
大家之所以這麼心甘情願,除了被書屋團隊無所畏懼的愛所感動外,也很急地想把從陪伴書屋所累積的智慧跟經驗,用以幫助台灣其他地方的偏鄉弱勢族群。老實說,問題的嚴重度跟困難度遠遠超出一般人的理解。
「孩子的書屋」多年來竭盡心力地提供孩子們一個溫暖、有飯吃、可以互相信任的社區。在這裡,夥伴們跟孩子們互相修補彼此的弱點,無論是學業、品格、職能,共同為社區努力。它看到身處邊緣、亟待扶持的孩子的需要,彌補政府的不足。
其實「孩子的書屋」並不是台灣唯一的個案或特例。如果每個縣市政府社會處都能支持這些課輔單位,「主動積極」地與社區課輔單位聯手,成為一個關懷的網絡,孩子們就不會迷失在暴力與毒品當中。倘若學校的校長、老師能「主動積極」地與這些陪伴孩子的課輔教室協力,他們就不會在徬徨中失去方向。政府單位與學校不該只把自己的責任局限於組織權責與校園內,讓這些為孩子默默付出的社區支援系統承受各種壓力;當他們為孩子的晚飯到處奔波,我們卻視若無睹時,台灣的民主制度已經失去為民謀利的初衷!
在不友善的大環境下,「孩子的書屋」的成功與否有了不同的高度跟意義。它一定要成功,不只是為了台東的孩子,更為了其他偏遠弱勢地區的單位做出典範。反過來,如果在無畏的愛心推動下都不能幫助弱勢孩子找到盼望的路,那麼台灣如此多的偏鄉弱勢孩子的前途在哪?!
我們知道,單憑愛心是不夠的。尤其當組織變大,核心價值可能會變模糊時,如果沒有領導能力,太多愛心只會造成資源浪費,甚至造成更大的傷害。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陳爸這些年來身心都受到極大壓力,加上二○一三年三月的一場車禍,體力已大不如前。最近,他大幅調整組織,也宣布再過兩年要交棒。我們祝福「孩子的書屋」團隊能同心協力接下這個重擔,讓陳爸能喘口氣,以便走更長的路。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天使來陪伴「孩子的書屋」跟其他偏鄉課輔單位,讓目前充滿負面思維的台灣在這「愛‧無所畏」精神中,重拾信心與盼望。
(本文作者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愛的連結
◎文/龔汝沁
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從小一心要嫁豪門,但礙於沒有名模般姣好的美貌,連擦身豪門而過的機會都沒有。之後有個兒子,索性立志自建豪門,目標就是成為一個豪門中雍容華貴高高在上的婆婆。過去一直追逐名利、崇尚奢華、愛好名牌的我,從來不曾想過我的人生會和公益慈善有些許的連結,更不曾想過,像我這樣的人會為公益慈善而感動。
之前,我只見到熱賣商品或迷戀偶像時用到「秒殺」這個詞,但近幾年來,我卻見到好多企業員工自願陪伴窮鄉僻壤濱海地區的弱勢孩子,也用到「秒殺」這樣的字眼來形容踴躍投身的情況,著實讓我驚訝,而後深深地感動。其實,台灣社會除了有熱心捐贈的善心人士外,還有好多好多願意付出時間陪伴弱勢孩子的小小公民;只是這些一點一滴的陪伴,缺乏一條連結的線,一旦這條線串起願意奉獻的愛,我們就會看見零星的線、點滴的愛,匯成一個大面向的公益社會,充滿愛與關懷。
陳爸和他的夥伴,如同我認識的全職志工般,讓我尊敬。無關背景及學歷,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有決心做對的事;因為有決心就能遇見機會,給自己機會,也給別人機會。書屋的孩子們,如同我接觸的弱勢孩子般,讓我心疼。他們都該被給予一個機會:讓他們知道,如果有決心,他們也可以有一個不同於他們眼前看到的人生。而這個機會,正是我們花一點心力就能夠給他們的,有機會為他們創造一個突破現況、超過局限的啟發。
我是一個傳統的婦人,求神拜佛改運是我常做的事。有個已往生的老闆,二十年前曾經告訴我一句話:「讀書可以改運。」二十年來,我自認還稱得上一帆風順的運氣,應該和讀書脫不了關係。而面對弱勢孩子、大專學生或是在職學員,我也一直分享「閱讀可以改變命運」。無論你(妳)是用什麼樣的傳播載具(報紙、書刊、網站、手機、Pad等等)透過什麼樣的形式(紙本、電子或影音等等)吸收知識,都是好的。期待《愛.無所畏》這本書的讀者,或許能憑藉著書中的感動,將我們愛人的能力,有決心地透過公益團體連結到需要被給予機會的弱勢孩子,而我們大家的命運也就會改變得更好、更順、更美滿。
(本文作者為城邦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資料
陳俊朗
世居台東建和,自幼習武,有股憤世忌俗的俠氣。 青年時,考上大學放棄就讀。爾後,赴台北進入社會大學,做遍粗重輕巧工作,混跡江湖,也看盡世態炎涼。 2000年,重返台東老家,自行創業,期望彌補與妻子、兩個孩子漸行漸遠的關係。在透過吉他陪伴自己孩子的過程,也吸引了諸多遊晃學校、家庭之外的孩子前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遂放棄生意,尋覓空間以「孩子的書屋」為名陪伴這些孩子,並成立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建造孩子們第二個家。 十餘年來,從書屋出去的孩子數以千計;下一步希望發展台東社區產業,自力造屋、鋪路、耕作,以期照顧社區小孩與老人。
古碧玲
自許各界局外人,雜看雜學雜讀,自己思想;生活重心為食物、讀物、植物與藝術。 先後任職於政經媒體、網路、廣告、基金會等,常用文字傳遞想法、溝通理念,偶寫藝評,更想用植物、畫畫與世界對話。 著有《請問里山怎麼走?》、《不知道的都叫樹》。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