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新版)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新版)

  • 作者:松浦彌太郎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7-10-26
  •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人生旅途的醫藥箱】 這是寫給心中懷抱著「不安」與「寂寞」的朋友的一本書 置身在群體中確實會感到安心,與親密的人在一起的確很開心,但這些關係都可能在一瞬間消失。即使結交到友誼長存的朋友,找到共度終生的伴侶,建立自己的家庭,擁有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心中的不安與寂寞仍只會持續增長。 如果親密的朋友變得疏遠了怎麼辦? 如果和伴侶分手怎麼辦?如果得辭掉工作怎麼辦? 如果父母過世了怎麼辦? 甚至自己很可能會孤獨一人死去…… 想要安撫這種無可或缺的重要之人可能消失的不安情緒,就必須認知到, 孤獨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條件,然後凝視自己,不管是軟弱的地方,堅強的地方, 好的地方與不好地方,全都不要別過眼去。 就像用果汁在紙上寫字一樣,把隱藏在內心連自己都不願承認的想法,用炙熱的火都烤出來吧。 發現自己真實的想法,接受它。 在你覺得萬念俱灰、走投無路的日子,不要往外頭的世界走,希望各位能把這本書當作工具,轉而凝視自己的內心。珍愛自己的「不安」與「寂寞」的心,便能成為足以守護你的強大力量。 為了活得像你自己,要不要試著正面迎戰呢? ☆給沒有自信的你———— 想要別人碗裡的東西,是人類的習性,「和大家一樣」便感到安心的心理,誰都感受過。 然而,你無法事事都「和大家一樣」。 就算你得到了和你羨慕的那個人一模一樣的臉蛋,不久你又會開始想要「另一個人」的臉。 「別人擁有的東西,我永遠得不到。」 只要你接受這件事實,你便會開始看見自己擁有的寶物。 ※本書的使用方法: 在每篇文章的最後,會以插畫的形式來呈現那篇文章想傳達的重點,並附加一道簡單又實用的練習,請各位放鬆心情,務必挑戰看看。 此外,每章的末尾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實踐的課題,做為該章的總結。雖然和每篇文章後面的練習比起來難度較高,但相對地,效果也更強大。

目錄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代序 ○本書的使用方法 第一章 去凝視那「兩件事」 .給對將來感到不安的你 .給沒有自信的你 .給需要別人認同的你 .給想要朋友的你 .給戒不掉快樂的你 ◎本章總結課題 第二章 去接受那「兩件事」 .給害怕失敗的你 .給膽小的你 .給害怕孤獨的你 .給不願變老的你 .給害怕疾病的你 ◎本章總結課題 第三章 去原諒那「兩件事」 .給不想被討厭的你 .給想自痛苦中逃離的你 .給不願失去的你 .給害怕貧窮的你 ◎本章總結課題 第四章 去愛那「兩件事」 .給在意外表的你 .給討厭自己的你 .給為生育感到苦惱的你 .給想實現夢想的你 .給對一切都感到不安的你 ◎本章總結課題

序跋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代序
  有一天,我突然思考到一件事。   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究竟是什麼東西在推動我們?我們是被什麼樣的力量所策動呢?就在某個時刻,我突然發覺,說不定那就是……   說不定那是一種人類全體共通的情感、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意念——因為我們總是在畏懼著什麼。我們人類雖然貌似強悍,但其實每個人都是脆弱的生物。不管面對他人時再怎麼強勢,面對自己時卻很怯弱,這就是人。然而,要面對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的弱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光是要察覺自己的弱點,或許就是一件難事,因為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弱點藏起來,大家都不願承認自己的弱點。   話說回來,我們究竟是在害怕什麼呢?我認為那便是「恐懼」和「寂寞」。生活中,我們經常在畏懼這兩件事。但是會感到恐懼的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這是身而為人的宿命,或者可以說,這也是人活著的證據,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這兩種情緒。而且,也可以說,就是這兩種情緒在策動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舉例來說,我們認真工作。工作的動機可能是為了貢獻社會,可能是提升自己,或希望獲得經濟上的安定,但比起這些動機,最根本的理由其實是我們害怕貧窮,害怕被別人比下去,害怕被社會給排擠等各式各樣的「恐懼」。   我們總是想買新衣服,想把自己打扮得體面一點,希望自己保持纖瘦苗條,這些都是出自我們不想別被人看扁的「恐懼」。   我們會為了非常時期而屯積物品;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健康,買進有助益的藥品或食品。而這類行為的動機,恐怕也是源自想像自己「萬一發生不好的事」的「恐懼」。舉個例子,不誇張地說,我在想戰爭之所以會發生,或許……也是「恐懼」在作祟吧。在你「想這麼做」的念頭背後,也同時存在著「如果無法如願該怎麼辦」的「恐懼」。請大家試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你一定會發現,有很多情況都是「恐懼」的力量在驅使著自己。萬一發生那種事就太可怕了……類似這樣的「恐懼」。   另一個力量則是「寂寞」。譬如,推特和臉書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你之所以時時想與某人保持連繫,便是因為你想要忘卻「寂寞」。戀愛、結婚、交友、加入小團體、找人聊天、寫信;或是藉由什麼事來表現自己、主動發布消息……這些行動其實全都是源自於你心中的「寂寞」。   特別是在人際關係的事情上,「恐懼」和「寂寞」這兩種感覺或許便是所有行動和思想背後的動機吧。更遺憾的是,就連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犯罪,很可能也是因為這兩種恐嚇人們的情緒在作祟。   我想或許有人會覺得不以為然。但就如同我先前提過的,人都是脆弱的,我們都不樂見任何失去。   重要的是,我們得去接受「自己並不強大,自己很脆弱」的事實,並且了解到想自「恐懼」和「寂寞」逃開是不可能的事。你愈想逃,這兩種情緒愈容易緊緊跟隨你。「恐懼」和「寂寞」只會更加地困擾你。   那麼,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兩種威嚇自己的情緒——「恐懼」和「寂寞」呢?請放心吧,這並不是太難。首先,你絕不能逃避,要坦然接受。你得去承認那些潛藏在自己心中的「恐懼」和「寂寞」。更進一步地說,你只要和這兩種感覺當朋友就行了,就把它們想作是理所當然會出現的情緒吧。   本書的內容都是能夠幫助你與「恐懼」和「寂寞」交朋友的一些思考方向與想法,以及一些與它們和平共處的方法。這些小祕訣可以幫助你認知到,如果你想活出自己的本色,你就得像朋友一樣去愛這兩種感覺。如果能和「恐懼」和「寂寞」建立比較良好的關係,你的心便能時時保持平靜。漸漸地,你不會再苛責自己,也能夠寬恕他人,這想必會成為你邁向幸福的一小步。   請秉持誠實的態度去面對自己心中那些盡可能不想承認,不想去面對,只想矇蔽過去……乍看之下傾向負面的「恐懼」和「寂寞」吧。你可以藉此知道自己的弱點,也能因此原諒自己。這麼一來,你緊繃的身體便能放鬆下來,你一定會變得輕鬆許多。然後,好好地珍愛這兩種感覺吧。因為你愈愛它們,「恐懼」和「寂寞」愈能成為足以守護你的強大力量。   為了幫助讀者更容易閱讀,在本書中將會把「恐懼」一詞以「不安」來替代。這點還請各位理解。

內文試閱

給對將來感到不安的你
     去旅行的時候,有些人的行李總是多得驚人。      儘管為了雨天準備折傘,為了應付連傘都撐不住的暴風雨準備雨衣,還帶了好走的鞋子,和上館子時要穿的皮鞋,但倘若碰到傾盆大雨的日子,恐怕還需要一雙長靴吧?      隨著想像無窮無盡地擴大,結果行李也愈帶愈多。      但那些想像大都不是什麼歡樂的情節。      「要是碰上這種情況,很不方便啊。」      「要是發生這種事,實在討厭啊。」      他們大都是在想像自己並不樂見的未來。      如果是去旅行,不管是去國外或國內,頂多就是在旅行期間提著沉重的行李;但如果走的是人生的旅程,那問題可就嚴重了。      心靈的行李沒有形體,包包並不會因此變重。但相反地,心靈的行李會逐日增重,漸漸重壓在自己身上。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該如何是好?」      對未來的不安是個棘手的問題,情況不僅會加速惡化,也沒有附上煞車。      而且和旅行的行李不同,無法採取簡單直截的對策,不像「我擔心可能下雨,得準備雨傘和長靴」這種程度的問題。      但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未來可比去國外旅行規模更弘大,可能發生的狀況更是五花八門。      如果放任不管,心中的不安會漸漸膨脹,一旦萌生「我已經走投無路,一籌莫展」的念頭,人很可能就會一屁股坐在地上,動彈不得了。      人生的旅途無法打包周全,不能保證「確實、安全、萬事具備」,因此有些時候,人甚至可能會想放棄旅行。      換句話說,如果你一味想著「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任由不安繼續膨脹下去,你很可能會落得一個人枯坐原地的下場。      一旦你這麼做,寂寞便會宛如迷霧般升起,使你陷入益發看不見前方道路的窘境。      我覺得那些受困於「對將來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我這麼做,明天不會有問題吧?」      「如果再這樣下去,明年該不會搞砸吧?」      「我的將來會何去何從呢?」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擾,我有一個建議,你何不試著換一種思考方向呢?      那就是——只去看那些此時此刻在眼前發生的事,只處理眼前的問題。      不是把焦點放在明天或後天,也不是明年或十年後,而是把精神集中在「現在」這一刻。      假使,你已經預測到未來「可能會發生那樣的情況」,在事情實際發生前,何不把那些預想都忘掉吧。      只要以這種態度訂下基本的思考方向,我想「不安的未來」也將會離你愈來愈遠。      事實上,那些無法拋開「對將來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往往是因為不想去面對「此時此刻在眼前發生的問題」,因此選擇了逃避。      就和那些想從眼前的作業逃開的小孩子一樣,因為不想寫暑假作業,開始在想:「現在念的這些功課長大以後對我會有幫助嗎?有什麼意義呢?」      我的意思並不是那些無法拋開「對將來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像小孩一般愚蠢。而是我們之間大部分的人都會產生想從「此時此刻在眼前發生的問題」逃開的念頭,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種軟弱的生物。      「幹這行沒有前途,我明年還是去考張證照吧?」      「和這個人交往我看不見未來,我再去找其他對象吧?」      像這類「對將來的不安和寂寞」,想必曾經掠過每一個人的心頭。      把注意力放在「現在」,不去逃避。一旦決心這麼做,你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      按照順序,一件一件地用心去搞定眼前發生的問題。這才是你該做的事。光是這麼做,你心中的不安便不再任意膨脹,只因你採取了具體的行動。      又,當你察覺未來可能會發生麻煩的問題,光是察覺到這一點,就算你什麼都沒做,你的大腦也會開始在無意識中採取對策。雖然乍看之下「搞定現在」和解決未來的問題並無關係,但在處理未來的難題時,我想對你當下的行動也一定會有所幫助。      不要從眼前的問題逃開,不試圖蒙混、轉移焦點,只要你具備了這種堅強,你對未來的不安和寂寞想必也會煙消雲散。      ※只專注於「此時此刻在眼前發生的問題」吧。   
給為生育感到苦惱的你
     不必把這想作是命運,也不必逼自己盡快忘卻。      更何況,這也不是能夠輕易忘掉的事情。傳宗接代是生物的原始本能之一,無論你是男人或女人,任誰都可能嘗到「無法留下子嗣的不安和寂寞」。      特別是女性,聽說女性對生育苦惱的程度,男人根本就無法想像。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議題。      在有此煩惱的朋友當中,有些人曾因為某些無心又苛薄的言論而受傷,也有些人背地裡在接受醫師的治療;有人在身邊親友喜獲麟兒的時候,沒辦法誠心地替對方感到高興,為此感到罪惡。      接下來我要說的話,恐怕有人會覺得我的意見過分樂觀。當然,我不會說什麼「這種事情不重要」,也不打算露出感同身受的表情說「你的心情我懂」。      由於這個問題實在太過敏感,身為男性、又有小孩的我或許不去碰觸比較妥當。      但我還是有話想透過本書來告訴你,那就是─留下子嗣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      現在許多人都因為某些理由而不生小孩,或者該說是不方便生小孩。難道這代表那些人也沒有善盡他們人生的責任,任由生活日益破滅嗎?      我覺得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荒謬。因為只要反過來想就知道。難道生了小孩,就算達到人生的目的了?這也是個太過荒謬的結論。      人在一生中,除了生小孩,至少會有一、兩件事是只有你才能做到的。這些事和你有沒有生小孩無關,而是使你能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的事。      至於人生的目的為何,答案因人而異。      不過,無論各人的目的為何,要達到目標有個共通條件,那就是——必須要愛自己。我下定決心至少要遵守這個原則。      就算自己可能被全世界的人討厭,就算被罵說是「無可救藥的傢伙」、被批評為「沒有活下來的價值」,我還是決定要繼續愛自己。我發誓,無論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欠缺什麼、擁有什麼,我都絕不能討厭自己,要好好珍惜自己,到死都要繼續愛自己。      幸福的定義也是因人而異。      但要過得幸福有個共通條件,那就是——要活得像自己。只要能活得像自己,或許終有一天你能達成自己的使命。      因此,就算你沒有留下子嗣,或是有其他理由,我都希望你不要因此苛責自己。      你應該是最值得自己深愛的對象,所以,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是有缺欠的人,不要把沒有小孩這件事視作人生的不完滿而深陷不安與寂寞,別再虐待你自己了。      在嘗到「無法留下子嗣的不安和寂寞」滋味的人之中,有些人得花上數年時間才能振作起來。畢竟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我想這也是在所難免。      不必把這件事歸究於命運而死心,也不必心想著「我要改變命運」而反抗。      不必假裝不在意,也不用心想「我一定得轉換心情」,強逼自己遺忘。      我覺得唯一的作法是花時間去煩惱,仔細思索,努力從這件事上頭學到東西。      「要活得像自己,達成自己的使命,我該怎麼做呢?」      「只有我才辦得到,只有我才能催生出來的東西是什麼?」      「這場試練之所以降臨在我身上,究竟是想教導我什麼呢?」      或許你沒辦法想出所有的答案,但我覺得「這樣也沒關係」。因為,這正是自己還活著的證據。活著不是在尋找答案,而是要面對自己,一面思考一面累積每一天的經驗。      或許,這些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但我同樣覺得「這樣也沒關係」。因為就算找不到答案,也不代表自己是個糟糕的人。      關於人生這個命題,如果像回答猜謎節目的問題般迅速便答出正確答案,反倒比較奇怪。而且就算你得出答案,也沒有人能斷定那究竟是不是正確答案。      煩惱的自己,痛苦的自己,身而為人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不妨去愛這樣的自己如何呢?      ※不要輕易拋開那些重要的煩惱,      就想成是讓自己成長的養分吧。  

作者資料

松浦彌太郎

1965年出生於東京。高中未畢業,即隻身遠赴美國等地遊歷闖蕩,體驗最純粹的生活。回國後,便按照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實現他開設書店的夢想,現任Cookpad企畫統籌,同時也是書商、作家。 1992年 成立販賣舊雜誌和專業書籍的「m&co.booksellers」。 1994年 於赤坂「Huckleberry」內設置書店;1997年將店面遷移至中目黑。 2000年 創立以兩噸重貨車為載具的移動書店「m&co.traveling booksellers」。 2002年 與GENERAL RESEARCH的創辦人暨設計師小林節正於中目黑共同開設「COW BOOKS」。 2003年 於南青山Dragonfly CAFE開設「COW BOOKS」二號店。 2007年 接任日本老牌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 2015年迄今 加入Cookpad團隊,擔任企畫統籌。 著有《本業失格》、《口哨目錄》、《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旅行的所在》、《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嶄新的理所當然》、《謝謝你》、《給40歲的嶄新開始》等作品。

基本資料

作者:松浦彌太郎 譯者:張富玲 出版社:麥田 書系:不分類 出版日期:2017-10-26 ISBN:9789863445098 城邦書號:RV1035X 規格:平裝 / 單色 / 152頁 / 13cm×19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