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十張地圖,一次瞭解! 看懂全球地理位置所形塑而成的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 全世界所有的國家與領導者都受限於地理位置,他們被山川、海洋、河流所禁錮。 要深入的了解那些人民、領導者在想些什麼、他們怎麼做、為何能夠掌握某些優勢,你就必須從地理著手,如果你對於地理位置一無所知,你就不可能全盤性的掌控世界概況。 如果你曾經好奇,為何普丁對於克里米亞如此癡迷、為何美國註定成為全球性超級大國、為何中國的權力基礎不斷地向外擴張,在這本書中你將會找到答案! 在本書所匯集的十個章節中(俄羅斯、中國、美國、拉丁美洲、中東、非洲、印度和巴基斯坦、歐洲、日本和韓國、北極),作者透過地圖、散文和廣泛的遊歷與個人經驗,帶你一一了解這十個全球矚目的焦點地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局勢是如何變化。

內文試閱

  俄羅斯幅員廣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讓人感覺國土無邊無際。總面積六百萬平方英里,橫跨全球十一個時區。   俄羅斯的森林湖泊、河流凍土、廣大草原、針葉林帶與山脈,全都遼闊無邊。俄羅斯之大,早就深入人們的集體意識中。不管我們在哪裡,俄羅斯就在那裡,我們往東南西北望去,就是俄羅斯領土所及之處,也是俄羅斯熊的棲居地。   熊是這個面積第一大國的象徵,這當然不是巧合。熊在那裡坐著,時而冬眠、時而嗥叫,看起來雄偉威嚴,卻兇猛殘忍。熊(bear)這個字本身就是俄語,但是俄羅斯人很怕用這個字來稱呼熊,因為害怕想起熊較為黑暗的一面。所以,他們用「medved」(俄語的熊)來稱呼,意指「喜歡蜂蜜的動物」。   目前,至少有十二萬隻俄羅斯熊居住在這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俄羅斯西邊是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s),以歐陸俄羅斯(European Russia)稱之,東至西伯利亞,領土延伸到白令海(Bering Sea)與太平洋(Pacific Ocean)。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要跨越俄羅斯東西兩側,也要搭六天火車才能走完。俄羅斯領導人必須明白國土如此廣闊,風土民情差異之大,在制定政策時都要依此考量。幾世紀以來,俄羅斯領袖都深黯此道,他們懂得要全方位思考,只不過多半還是以西向發展為重。  作家們設法深入瞭解這隻大熊的思維時,通常會採用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一九三九年對俄羅斯提出的這句名言:「那是謎中之謎,外裹一層極具奧秘的謎語。」不過,很少人繼續看完這句話,邱吉爾當時的結語是:「但是,或許有一把鑰匙能解開這個謎,而那把鑰匙就是國家利益。」七年後,邱吉爾就用那把鑰匙,解開這道謎語,他聲稱:「我確信俄羅斯人最崇拜力量,最瞧不起軟弱,尤其是軍事方面的不堪一擊。」   要是邱吉爾還在世,他一定會談到俄羅斯目前的領導階層雖然披上民主的外衣,骨子裡卻還是國家利益至上的獨裁主義。   當普丁沒在想上帝為什麼不讓俄羅斯西部有多一點山脈時,他就會想起比薩餅,因為俄羅斯的國土形狀就像一片比薩餅,像一把楔子。   這把楔子薄的那端是波蘭,遼闊的北歐平原從法國延伸到烏拉爾山脈(從南到北綿延一千英里,在歐洲與亞洲之間形成一個自然疆界),但寬度只有三百英里。北至波羅的海,南到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 Mountains)。北歐平原包含法國的西部和北部、比利時、荷蘭、德國北部和整個波蘭幾乎也納入其中。   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把雙面刃。波蘭代表一個極為狹小的通道,必要時俄羅斯可以出兵,避免敵軍攻進莫斯科。但是,就從波蘭這裡開始,這把楔子開始變寬,到達俄羅斯邊境時,寬度已經超過二千英里,而且從這裡到莫斯科全是一望無際的平地。就算擁有大批軍隊,也很難在如此遼闊的平地上捍衛國土。不過,從這個方向攻打俄羅斯的敵軍從未戰勝過,有部分原因可能是俄羅斯本身具有戰略縱深(strategic depth)。等到敵軍逼近莫斯科時早就彈盡糧絕,拿破崙的軍隊就在一八一二年犯下這個錯誤,希特勒軍隊則在一九一四年重蹈覆轍。   同樣地,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也受到地形的保護。軍隊很難從亞洲北上進入俄羅斯,因為那裡冰天雪地,除了靄靄白雪外,別無他物,最遠只能抵達烏拉爾山脈。就算攻占一大片領土,但天候惡劣,補給線太長,可能遭到反擊。   或許你認為,沒有人打算侵略俄羅斯,但俄羅斯人可不這麼想,而且他們有理由這樣認為。過去五百年內,俄羅斯西部就數度遭到入侵。波蘭人在一六○五年橫跨北歐平原進入俄羅斯,後來瑞典軍隊在查理十二世(Charles XII)的率領下,於一七○八年進攻俄羅斯。拿破崙則是在一八一二年指揮法國軍隊大舉進攻,德國人分別在一九一四年和一九四一年這兩次世界大戰時進軍俄羅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從拿破崙於一八一二年入侵俄羅斯算起,再把一八五三年到一八五六年的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以及到一九四五年的兩次世界大戰算進來,那麼俄羅斯人平均每三十三年,就會在北歐平原遭到攻擊。   到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俄羅斯人打敗德軍,在中歐和東歐占領了一些領土,其中有些國家成為蘇聯(USSR)的一部分,而蘇聯也開始愈來愈像以往的俄羅斯帝國。一九四九年時,歐洲國家和北美地區的國家聯手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捍衛歐洲和北大西洋的安全,避免蘇俄的攻擊。俄羅斯為了回應此事,跟在其統治下的大多數歐洲共產主義國家,於一九五五年制定華沙公約(Warsaw Pact),明訂彼此之間的軍事防禦與互相援助。華沙公約本應牢不可破,但事後看來,這項公約在一九八○年代初期就開始鬆動,到了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更是化為烏有。   俄羅斯總統普丁並不是前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的支持者。他譴責戈巴契夫危害俄羅斯的安全,他認為一九九○年代前蘇聯解體,就是「本世紀重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此後,俄羅斯憂心忡忡,看著北約軍隊悄悄逼近。俄羅斯聲稱,北約曾保證不會跟前蘇聯國家合作,結果包括捷克共和國、匈牙利與波蘭在一九九九年加入北約;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於二○○四年加入北約;而阿爾巴尼亞則在二○○九年加入北約。北約則表示,並未給過俄羅斯這種保證。  跟所有強權國家一樣,俄羅斯會從國家百年大計的觀點來思考,而且俄羅斯明白等到百年後,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想想一個世紀以前,誰會猜到美國軍力可能部署在莫斯科幾百哩外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 到二○○四年時,柏林圍牆倒塌才十五年,華沙公約的每個成員國竟然都阻撓俄羅斯加入北約或歐盟。   莫斯科當局的想法一直聚焦在那件事情上,也對俄羅斯的歷史念念不忘。   「俄羅斯」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九世紀,當時在基輔和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沿岸的其他城鎮(也就是現今的烏克蘭),東斯拉夫人組成一個鬆散的聯邦,名為「基輔羅斯公國」(Kievan Rus)。蒙古人擴張本身帝國勢力,持續從南方和東方攻打這個區域,最後在十三世紀攻占此地。俄羅斯人只好逃往東北方,在莫斯科一帶定居。這個俄羅斯前身被稱為「莫斯科大公國」(Grand Principality of Muscovy),本身沒有防禦能力。周邊沒有山脈、沙漠、河流也很稀少。四面八方都是平地,越過大草原到南方和東方就是蒙古軍隊。入侵者想前進到哪裡都行,而且沒有什麼自然防禦地點需要攻占。   到了沙皇伊凡四世(又稱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他把以攻打做為防禦的概念付諸實踐,譬如:開始安內攘外,結合國內勢力,然後對外擴張。戰績相當輝煌,堪稱是個人可以改變歷史的最佳例證。要不是他如此殘暴又有遠見,俄羅斯的歷史就會大不相同。 其實,國力穩固的俄羅斯早在沙皇伊凡的祖父伊凡大帝(Ivan the Great)帶領下,將國土逐步向外擴張,只是到伊凡四世於一五三三年掌權後,這個擴張速度才開始加快。俄羅斯的勢力向東擴張到烏拉爾山脈,南至裡海(Caspian Sea),北至北極圈。勢力不但到達裡海,後來還延伸到黑海(Black Sea),因此占有地利優勢,能以高加索山脈(Caucasus Mountains)做為本身與蒙古帝國之間的部分屏障。當時伊凡四世並在車臣(Chechnya)設立一個軍事基地,阻擋任何可能的攻擊者,不管是蒙古的金甲騎兵、鄂圖曼帝國或波斯人。   俄羅斯的對外攻擊當然也遭受過挫敗,但是在後續一個世紀,俄羅斯的軍隊穿越烏拉爾山脈,進軍西伯利亞,最後把往東連接太平洋沿岸的這片廣闊土地全數占領。   現在,俄羅斯人已經掌握部分緩衝區和一個連接海岸的後方,等於握有戰略縱深─意即遭入侵時,有地方可撤退。反正沒有人會從北冰洋攻打他們,也沒有人會費力穿越烏拉爾山脈去擊敗他們。這一帶就形成我們現在知道的俄羅斯,若要從南邊或東南邊進入俄羅斯,就必須有一支龐大軍隊,補給線相當長,還要想辦法通過一些防禦陣地。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一七二一年建立俄羅斯帝國,俄羅斯人在十八世紀時,基於貿易與國家主義,先在彼得大帝的帶領,隨後在凱薩琳大帝(Empress Catherine the Great)的指揮下,開始西進並擴展實力,成為歐洲強權之一。當時,國力強大的俄羅斯有辦法占領烏克蘭,勢力擴及喀爾巴阡山脈,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波羅的海國家,包括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地都被其占領。因此,俄羅斯受到保護,不怕來自烏克蘭那邊的地面攻擊或從波羅的海的入侵。   當時,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受到龐大環狀腹地的保護。從北極圈起,南下至到波羅的海地區,橫越烏克蘭,然後是喀爾巴阡山脈、黑海、高加索山脈和裡海,繞一圈回到綿延至北極圈的烏拉爾山脈。   在二十世紀,共產黨統治的俄羅斯建立蘇聯(Soviet Union)。打著「全世界的工人,團結起來」(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的口號,蘇聯根本就是俄羅斯帝國的表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的勢力從太平洋沿岸延伸到柏林,從北極圈往南擴大到阿富汗邊界─這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各方面呼風喚雨的超級強國,只有美國能與其匹敵。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第一大的國家,面積為美國或中國的二倍,印度的五倍,英國的二十五倍。不過,俄羅斯的人口卻相當少,大約只有一億四千四百萬人,比奈及利亞或巴基斯坦的人口還少。而且,俄羅斯的農作物生長季節短,因此要將莫斯科管理的十一個時區所栽種的作物做適當分配,又是一大挑戰。 烏拉爾山為歐亞分界,位於烏拉爾山西側的俄羅斯屬於歐陸版塊,算是歐洲國家。不過,儘管俄羅斯跟哈薩克、蒙古、中國和北韓交界,也跟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幾個國家有海域邊界,卻不算亞洲國家。   前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莎拉.裴琳(Sarah Palin)因為講了這句話而飽受嘲笑:「你其實可以從阿拉斯加這裡看到俄羅斯。」這句話經過媒體報導後變成「我可以從我家看到俄羅斯。」其實她的意思是:「你可以從阿拉斯加某個小島上看到俄羅斯。」她講的沒錯,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上的一個小島,就跟美國在白令海峽上的小狄奧米特島(Little Diomede Island)只隔二.五英里,彼此就在肉眼可見的範圍內。所以,你確實可以從美國看到俄羅斯。   在烏拉爾山脈上有一個十字架,標示歐洲與亞洲的分界。天氣晴朗時,那裡是一個很美的景點,你可以往東邊眺望綿延幾英里的冷杉林。在冬天,這裡被白雪覆蓋,你會看到下方的西伯利亞平原延伸到葉卡捷琳堡。遊客喜歡到此一遊,一腳踩在歐洲,一腳踏在亞洲,然後拍照留念。當你明白這個十字架放置地點,只是俄羅斯幅員的四分之一時,這倒提醒了我們,俄羅斯面積有多麼廣大。你從聖彼得堡經過俄羅斯西部到烏拉爾山脈這裡,已經走了一千五百英里,但是要抵達裴琳女士所說的從美國阿拉斯加能眺望的白令海峽,還有四千五百英里的路程。  蘇聯解體不久後,我跟一群俄羅斯攝影工作人員,造訪烏拉爾山的歐亞分界。攝影師沉默寡言,是頭髮花白的拍片老手,也是蘇聯紅軍(Red Army)攝影師之子,他的父親在德軍圍攻史達林格勒期間,拍過許多影片。我問他:「你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他沉思了幾秒後回答我:「都不是,我是俄羅斯人。」   即便俄羅斯算是歐洲國家,但是基於許多原因,俄羅斯絕對不是亞洲國家。雖然俄羅斯有七五%的領土位於亞洲,但是只有二二%的人口住在那裡。西伯利亞或許是俄羅斯的「寶庫」,有許多礦產、石油與天然氣,但卻不適合人類居住,一年有長達幾個月的時間是冰天雪地,而且大部分是針葉林地,土地貧瘠不適合耕作,還有大片的沼澤地。那裡只有兩條鐵路網橫貫東西─西伯利亞鐵路(Trans-Siberian)和貝阿鐵路(Baikal-Amur)。從北到南的交通路線就更少,因此俄羅斯想要將勢力往南延伸到現今的蒙古或中國就很困難:因為俄羅斯缺乏人力和供給線來完成此事。   長遠來看,中國最後可能掌控西伯利亞的某些部分,這是因為俄羅斯的生育率下滑,中國移民往北移居所致。現在,最遠西至西伯利亞平原的沼澤地,也就是從西邊的烏拉爾山脈到葉尼塞河往東這一千英里內,此地大多數城鎮裡都會看到中國餐廳林立,有更多不同的中國商行正陸續進駐。俄羅斯遠東地區原本無人居住的空曠地帶,更可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後就受到中國政治的掌控。   檢視俄羅斯核心地帶以外的地區,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的人口大多跟俄羅斯人不同種族,也不太向莫斯科政權效忠,這是因為俄羅斯目前採取侵略式的安全制度,跟以往蘇聯時期類似。在蘇聯時期,俄羅斯是統治成員國與其民族的殖民政權,但是受統治國與其人民並不認同他們的主子。俄羅斯聯邦的某些部分,譬如車臣和達吉斯坦到現在都還這麼認為。   到上個世紀後期時,由於過度擴張又入不敷出,加上這個國家原本就位於條件嚴苛、不適合人們居住的領土,而且出兵阿富汗又在山區遭遇挫敗,這一切終於導致蘇聯解體。俄羅斯帝國的版圖又縮回共產主義統治前的時代,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和亞塞拜然跟歐洲交界。蘇俄於一九七九年入侵阿富汗,支持阿富汗共黨政府對抗反共黨的回教解放軍,卻從沒讓阿富汗人民享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帶來的喜悅,只是想要確保莫斯科對當地的掌控,以避免其他人插手干預。   最重要的是,入侵阿富汗也讓俄羅斯有希望圓夢,以極度國家主義傾向的俄羅斯政客維拉迪米爾.齊里諾夫斯基(Vladimir Zhirinovsky)的話來解釋就是,讓俄軍能在「印度洋溫暖的海水裡,清洗自己的靴子」,藉此達成俄羅斯從未擁有過的:在冬天不結冰又能自由連結到世界主要貿易路線的溫水港。像莫曼斯克(Murmansk)這些位於北極圈的港口,每年有好幾個月都結冰。俄羅斯在太平洋上的最大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也冰封將近四個月,況且是由日本掌控的日本海所環繞。這種情況不僅讓俄羅斯的貿易流動受阻,也妨礙俄方艦隊的勢力擴及全球。況且,水路運輸的成本也比陸路運輸或空運要低廉許多。   缺少直接通往五大洋的溫水港,一直是俄羅斯的致命弱點,這一點就跟北歐平原上無山脈屏障,在戰略上同樣重要。俄羅斯在地理位置上本來就不具優勢,只因為本身擁有石油與天然氣,讓國力不會削弱許多。難怪彼得大帝在一七二五年立下遺囑,提點後代子孫要「盡可能讓勢力逼近君士坦丁堡和印度。誰能統治那裡,就是這世界真正的領導者。因此,繼續引發戰爭,不只在土耳其,也在波斯……。盡可能地滲透波斯灣,前進印度。」

作者資料

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

外交事務權威專家,有25年以上的採訪報導經驗。曾經擔任Sky News外交事務編輯,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和LBC/IRN電台服務,也是The WhatandtheWhy.com創辦人兼編輯人。他走遍40個國家,曾經採訪報導克羅埃西亞、波土尼亞、馬其頓、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衝突。他的部落格《外交事務》(Foreign Matters)曾經入圍2010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決選,文章見於《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獨立報》和《每日電訊報》等。多本著作入選《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如《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Prisoners of Geography: Ten Maps that Tell You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Global Politics, “Dirty Northern B*st*rds!”and Other Tales from the Terraces: The Story of Britain’s Football Chants, Shadowplay: The Overthrow of Slobodan Milosevic(在前南斯拉夫是暢銷書),以及《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A Flag Worth Dying For: The Power and Politics of National Symbols)、《牆的時代:國家之間的障礙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The Age of Walls: How Barriers Between Nations Are Changing Our World)。

基本資料

作者: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 譯者:陳琇玲威治朱詩迪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周叢書 出版日期:2015-11-12 ISBN:9789862729229 城邦書號:BW0589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