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人們在不安定的年代得面對哪些挑戰?
本書作者佩塔可斯博士,透過與財星五百大企業、公立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公開演講,以及在大學教書的經驗累積,他凝聚出七大核心原則,找出幫助世界各地、各個層級的人們建立起轉變所需的能力,並創造出正向的變化。
利用七大原則,找出生命與工作的意義!
我該如何發現生命的意義?我該怎麼做,才能發現工作的意義?世界知名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所寫的《向生命說Yes!》一書,堪稱當代最重要的著作。弗蘭克的親身故事啟發了千萬人——在最為駭人的情境裡(也就是納粹集中營),找出活下去的理由。而今,《活出工作的意義》將弗蘭克的哲學與治療方法應用在二十一世紀的生命與工作上,書中詳述七大原則,強化你的能力迎接生命與工作挑戰;找出你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意義,並且發揮最大潛能。這個版本收錄了一個全新章節,介紹前一版的讀者如何將這七大原則付諸實踐,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在極端惡劣的情境中,如南亞海嘯後的印尼(當地的若干援助團體採用本書做為他們的志工培訓計畫教材)與卡崔娜風災後的紐奧良。
七大核心原則如下:
一、你有選擇態度的自由:在所有情境下,不論看似或確實有多麼危急,你永遠都有絕對的自由可以選擇你的態度。
二、實現你追求意義的意志:真正投入有意義的價值與目的,而這些價值與目的是唯有你才能夠實現與達成。
三、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只有你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方法是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以及承擔起責任,編織出代表你存在的那幅獨特織錦。
四、不要為難你自己:避免沉迷或執著在某種意圖或結果,那樣做可能會與你想要的成果背道而馳。
五、從遠處審視自己:只有人類擁有從一段距離外或從其他角度來觀察自己的這種能力,那也包括了「幽默感」這種獨特的人類特徵。
六、轉移你的注意力焦點:將你的注意力從問題情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並且建立起你處理壓力與變革的處置機制。
七、超越自我:在工作中找出自身之外的意義,如透過與他人的聯繫或接觸其他事物,展現人類的靈魂光輝。
這七大原則能強化你的能力,並且讓你發揮出個人擁有的最大潛能。
中文版根據新版翻譯,收錄讀者如何實踐七大原則的實證經驗,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在極端惡劣的情境中——在南亞海嘯後的印尼和卡崔娜風災後的紐奧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紅十字會,以及許多援助團體,都將本書當作志工培訓教材,以此鼓舞受創的人們。
【名家推薦】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與成功有約》作者 史蒂芬.柯維
序跋
【前言】
◎文/艾歷克斯.佩塔可斯
你是否曾經從事並不喜愛的工作?或者,即使你對你的工作感到滿意—比方說,因為那份工作的薪水很高或似乎很穩定—但是你仍舊在那份工作當中找不到滿足感?說得更明白些,你是否曾經想過,可能有其他生活方式,能比你經歷過的更加倍淋漓盡致?你是否曾經感覺「壞」事全都衝著你來,而那些充滿挑戰的狀況完全超乎你所能控制的範圍之外?假如以上任何一道問題,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或甚至在此之前你曾經自問過這些問題,你得知道,你並不孤單,一點也不。此外,更重要的是,你得知道,正因為我們全都是人類,自問我們該如何工作、如何生活這樣基本的問題,是很自然的事。
這本書談的是人類如何追求生命的意義,因此,我在寫作時,心裡想的是你。它深深扎根於世界著名的精神科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所提出的哲學與方法論。弗蘭克是經典暢銷書《向生命說Yes!》(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的作者,美國國家圖書館將該書選列為全美十大最具影響力圖書之一。弗蘭克是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是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的創始人。所謂「意義治療法」,是一種以意義為中心、人本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法。弗蘭克對於追尋意義所提出的概念和他本身的經驗,對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造成深遠影響。在本書中,你不僅能找到基本的概念原理,也能發現實務指引,幫助你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追尋意義,並審視你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
此外,本書的目的在於賦予工作意義—也就是說,本書試圖像弗蘭克處理心理治療一事那樣,處理工作這個領域。由於我將「工作」的意義訂得非常寬鬆,因此,本書的內容適用於相當廣泛的讀者群。事實上,它既適用於志工,也適用於支薪勞動者,它適用於各行各業,它適用於退休人士,也適合正要進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以及那些想要「轉行」的人參考。再者,因為本書想要展現弗蘭克的原理,如何真正落實在一般的情境裡,所以它的內容也同樣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在這點,除了向你介紹弗蘭克對於人生的核心思想之外,本書也富與實例、故事、練習,以及實用的工具,以便有助於引導你踏上路途,在工作和你個人生活中追尋意義。
我第一次向弗蘭克表達我想寫書的意願時,是在一九九六年八月,當時我和他相約在他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家中。我告訴他,我想寫一本書,且會將他的核心原理與方法清楚明白地運用在工作和職場上,介紹給企業界。弗蘭克非常鼓勵我這麼做,直接與熱情的風格是他一貫的典型,他傾斜上身,越過他的書桌,抓著我的手臂說:「艾歷克斯,你的人生意義就是要寫出這本書來!」正如你可以想像的,我感覺弗蘭克的這番話深深烙印在我存在的核心當中,因此,從那一刻起,我下定決心要讓這個寫書的想法成真。而今,這就是成果。
正如許多人一樣,我對弗蘭克和他的作品的著迷由來以久。沒錯,對於我能夠有機會和他會面並尋求他的忠告,我感覺自己很幸運。話說弗蘭克對我的職業和個人生活的影響,大約可以追溯到四十年前。我花了很多年,研究他對於存在分析的開創性見解—意義治療學及追尋意義,並將他的原則應用在許多不同的工作環境和情境中。身為一個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我對弗蘭克思想力量的倚重逐步擴展、日益加深。在這一點上,我曾經在許多大異其趣的組織環境中,採用(及測試)他的哲學與方法學中的不同要素,也曾經和許多在工作或個人生活上陷入困境、懷疑自己存在價值的人密切合作。當然,在這段時間裡,我也嚴肅地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並且在許多時刻,發現自己是如此倚靠著弗蘭克的智慧,並從中受惠。稍後在本書中,你會讀到關於我自己追尋意義的某些挑戰與機會。
在此我想要強調,維克多.弗蘭克終其一生「奉行自己所言傳」。從我自身的經驗來看,我必須說,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學術界有種說法,我們之所以教,是為了學。換句話說,在我們試圖教人之前,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不懂的是什麼。寫書也是同樣一回事。從許多方面看來,「寫」書算是簡單的了。我必須承認,當我們試著去「做」我們所寫下的一切,那才是真正困難之處。弗蘭克有能力兩者兼顧。終其一生,他不但活出生命的意義,也充分彰顯了他工作的意義。我只能試著跟隨他所立下的榜樣,希望透過寫下這本「必須寫出來」的書,我也能學會如何活出人生的意義、找出工作的意義。
我必須說,同樣的事也適用於你。當你讀完這本書,我希望你不要一目十行,過目即忘。不,千萬別這麼做,因為我從弗蘭克大量著作中提取了一些最為核心的原則,值得你多花些心思,而不只是草草讀過。在你讀完本書之後,我希望你能透過演練書中的練習,重溫書中的概念與案例(直到你爛熟於心為止),在你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採納書中的核心原則來「體現」它。唯有如此,這本書就不只是你書架上的另一本書而已。唯有如此,這本書才能幫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出真正的意義。也唯有如此,弗蘭克烙印在我靈魂上的那句話,「艾歷克斯,你的人生意義就是要寫出這本書來!」,才能發揮出他想要的那種意義。
內文試閱
為什麼有些人在處理既複雜且深具挑戰性的情境時,似乎比其他人更遊刃有餘?為什麼有些人在面對變局時,似乎比其他人更有本事?
應用世界知名精神病學家暨哲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治療學體系,學習如何將個人意義與成就感帶進你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進而發揮出你的最大潛能!
本書的七大核心原則
一、你有選擇態度的自由—在所有情境下,不論它們可能看似或確實有多麼危急,你永遠都有絕對的自由可以選擇你的態度。
二、實現你追求意義的意志—真正投入有意義的價值與目的,而這些價值與目的是唯有你才能夠實現與達成。
三、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只有你能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方法是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以及承擔起責任,編織出代表你存在的那幅獨特織錦。
四、不要為難你自己—避免沉迷於或執著在某種意圖或結果,那樣做可能其實是與你想要的成果背道而馳。
五、從遠處審視自己—只有人類擁有從一段距離外或從其他角度來觀察自己的這種能力,那也包括了「幽默感」這種獨特的人類特徵。
六、轉移你的注意力焦點—將你的注意力從問題情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並且建立起你處理壓力與變革的處置機制。
七、超越自我—透過與他人相關或針對他們的事物,在工作中展現人類心靈。
本書談些什麼?
我們天生就是習慣的生物。我們尋尋覓覓,希望在我們的「舒適區」裡找著一個全在預料之中的人生,我們遵循慣例,在大部分時候,我們按照習得的思維模式來處理事務。實際上,我們在內心創造思維路徑的方法,和我們在草地上踏出一條小徑的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反複使用。再者,由於這些模式的形成是無意識的,我們可能會以為這些思維與行事的慣常方法「超乎我們所能控制」。人生,似乎是注定要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不只會將我們面對人生的反應合理化,同時還會畫地自限、限制自己的潛能。倘若我們認定自己相當軟弱無力、為本能所驅使,只要我們相信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就很難看清所處的實際狀況。因為我們將自己鎖在我們創造的心靈牢籠中。我們看不見自己與生俱來的潛力,也看不見別人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集中營……我們必須處理它,帶著寬恕與耐心—正如完整的人類一樣;正如我們是,正如我們即將成為的那種人。
許多探索心靈生命風景的研究中,都曾記錄人類讓自己成為「心智的囚徒」的種種方法。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在他的大作《完整的生命》(Unconditional Life)的有聲版錄音帶中說道:「我們架起並建立了一個牢籠,然而悲哀的是,我們甚至看不到這個牢籠的牆。」
唯有透過我們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我們才能重新塑造自己的思考模式,讓自己從受限的觀點中「解凍」,找出鑰匙,並打開自己的心靈牢籠。
維克多.弗蘭克是一個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納粹監禁的心理醫師。而他卻因為這些籠罩著他的苦痛,也可以說是即使是在如此的苦痛之中,他仍然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他畢生的研究可以歸納成所謂的「意義治療法」;這個方法幫助我們了解到,我們存在的基礎就是找到人生的意義。然而弗蘭克也表示,這種巨大創傷的苦難並非追尋人生意義的必要條件。他的意思是說,即使真的遭逢苦難,不管有多麼嚴酷,我們都有能力在那種情境下找到意義。選擇如此做,就是通往有意義的生命的路徑,而有意義的生命也包含了有意義的工作。
本書將探討我從弗蘭克研究中歸納出來的七項核心原則:
(1)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物,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應對態度;
(2)我們可以全心投入有意義的價值與目標,來實現追求意義的意志;
(3)我們可以在生命的契機中找到意義;
(4)我們可以學著看清自己是如何對抗自己;
(5)我們可以從遠處觀察自己,從而獲得洞察力與觀點,還可以取笑自己;
(6)面臨困難時,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的焦點;
(7)我們可以走出去,超越自己並且對這個世界有所作為。
這七項原則,我相信是弗蘭克研究的基石,隨時隨地都可以任我們取用。它們引導我們追尋意義、自由,並將我們的生命與周遭其他人、全世界的生命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認為生命原本就富有意義且具備無限潛力,這種想法需要我們調整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我們就自己的角色採取負責任的行動。因為正如弗蘭克指出,生命中每一個時刻的潛在意義,只能透過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而發掘出來。弗蘭克指出,這種責任感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去實踐的,即使是在最悲慘的景況,甚至是只剩最後一口氣,也要這麼做。」
弗蘭克自己完全照著這條路走。他一生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他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哲思與治療方法是如何奠基於實作之上。無論是身為納粹死亡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為人尊崇的思想領袖,在弗蘭克漫長的人生中,他的個人經驗為人類的無限潛力做了最好的見證。他的生命帶給我們豐富的證明—證明開啟生命牢籠的鑰匙,不管是真實或是想像的,都存在我們心中,而且唾手可得。
不論我們是否選擇這一條自我解放之路,這是一個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做的決定,也是自己該負的責任。我們向外找尋,並且發現了我們存在與生命經驗的真正意義時,就明白生命並不會就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是我們遇見了生命,是我們使它充滿意義。 以自信為起點,歡樂為構成,以愛為中心
對某些人而言,尋找工作中的魅力聽起來可能像是一種無用的作為,然而它不僅可能,而且真的會發生。如果它真的發生,它在工作場域中引發的漣漪效應可能會十分巨大。感受魅力代表著靈魂的涉入,也就是我們身旁充滿了興奮、感激與感謝—也就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將這種意義導向的感受力帶進工作中,創意與生產力都會大大地增長。
就拿總部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大型設備製造廠史高泰(Skaltek)為例。讓我們聽聽創辦人魏斯坦.史高樂伯格(ystein Skalleberg)是如何描述他對於員工與工作的哲學:
每個人都是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唯一的問題是他們不自知。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所以他們並未將孩子當作達文西來對待,也因此他無法成為達文西。這是我理論的基礎。U
重要的是,史高樂伯格說到做到。在史高泰,公司並不採用任何職銜,這是為了要避免賦予某些人某種特權地位,而每位員工的名片上只有適當的聯絡資訊及照片。有一次,有人問史高樂伯格有關這個職銜的政策,他是這樣回應的:假定他真的要給他的員工一個職銜,那麼很可能就是「李奧納多.達文西」或「無限的可能」,而不是其他公司常用的那些職銜。
此外,他們也沒有職掌描述那種俗套。事實上,所有在史高泰協助建造機器的工人,都會將他們個人的名字加到最終的成品上去。透過這個方式,顧客不僅可以直接連結到每一個參與產品開發的人,同時這也強調了全程透明的全面品質管理。在史高泰的工作環境中還有許多更激進的特性,像是年度員工考核是由隨機選擇的績效考評團隊來執行。據史高樂伯格的說法,正因沒有人知道會是由誰來進行績效考評,因此「每個人都時時保持微笑!」對於在後現代時期打造公司文化,史高樂伯格也有一個前所未見的方程式:「以自信為起點,歡樂為構成,並且以愛為中心。」那麼,史高泰看起來像不像是個秉持著意義導向哲學,將魅力帶進工作中的公司呢?
從工作中找出意義
打開工作帶給個人意義的那些鑰匙,一直都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它們就像此刻這樣接近你我。每當我們停下腳步,有夠長的時間連結到我們自身、我們所處環境、那些與我們共事的人、我們眼前的任務,以及連結到那些總會在我們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奇妙,我們便能從中找到意義。意義代表著我們是誰;意義能為我們生色增輝。
然而,有時得透過我們自己的醜態,才能為我們增添魅力。而這也能帶領我們找到意義,有時是在我們最沒料到它會發生的時刻,穿越混亂與困惑而來。我們在工作上往往會累積出一條軌道,朝著某個方向延展,但我們的生命列車卻決定駛往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那些時刻,我們像是一列出軌的火車,等待著事故發生。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曾經歷過那樣的時光。壓力不斷累積,而我們設法適應。我們改變態度、整個人動起來;我們重新構築自己的經驗,以符合人生中的挑戰。接著發生了某件事,而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都付諸流水。
當我們擁抱我們的全新可能性,即便它們是那樣困難且具有挑戰性,我們等同是擁抱他人的可能性。而結果可能會帶來未曾預期的回報。維克多.弗蘭克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集中營……我我們必須處理它,帶著寬恕與耐心—正如完整的人類一樣;正如我們是,正如我們即將成為的那種人。」
生命總有方法能引領我們通往意義,只要我們願意讓它這麼做。有時,我們必須隨著生命的重拳而四處滾動。在生命的打擊下,我們可能變得謙遜,從而培養出一種能力,懂得「對自己與他人越來越深切的無條件的愛」是怎麼一回事。或者,我們可能強硬起來,變成防衛心極重且越來越沒有能力去愛。選擇權握在我們手中。而且,如今選擇可是越來越複雜了。
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假如你希望事物停格不動,那麼,你肯定得改變某些事物。」但是,倘若有某個東西一直保持相同狀態,那表示它變了。隨著機會與可能性增多,時間也加快了腳步,使得我們的生命以及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越發快速,變動的幅度日益劇烈。我們被迫不斷確認:我們是誰?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們如何能充分體現那樣的價值觀?只要我們花時間去了解我們自己,去認識並實踐我們自己的誠信,我們便離實踐意義更近了些;只要我們從「我們是誰與我們代表什麼—誠實、公平、仁慈與愛」的核心出發,採取行動,無論是工作中或工作外,我們的生命便與意義形成了合夥關係。意義為我們生命的每個方面、每個時刻增添光彩,知道我們有幸得到意義的祝福,是真正的自由。在職場上,它將我們從批判老闆與同事當中解放出來;它解放我們,讓我們與我們最懂的事—我們自己的生命旋律—合拍。這支歌曲只有我們有辦法吟唱。當我們這麼做,就再也沒有人能代我們唱這首歌了。
拚命求生存是「為了」某件事而奮鬥努力;它的目的明確,而且唯有如此,它才會充滿意義,也才能夠為人生帶來意義。
當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上活出意義,我們可以選擇創造意義、看見意義,以及分享意義。面對生活與工作,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他人、如何回應我們的工作,以及如何在艱困的境遇中盡力而為。我們可以超越自我,透過意義來改造自己。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在最不尋常之處、在最沒料想到的人身上找到意義的連結。意義充滿了驚喜。它挑戰我們的期待並強化我們的知覺。它成了我們。
而意義也是有彈性的。在我們工作生涯的某個時候對我們有意義的事,在其他時候可能不然。當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可以是有彈性的。如果我們在意義中扎根,那麼無論是遇上微風或颶風,我們都能更為靈活地擺動。
只有我們真正知道、理解與領會的有意義的作為,才是招待我們工作的方式。我們的工作就像一顆精緻的鑽石,呈現出我們的許多面貌,但是將光輝帶入工作中的,仍然是我們。倘若我們的工作本身就令人滿足,我們知道為什麼如此。假如工作提供我們事物的方法遠超過職場所及,我們知道為什麼如此。這種「知道為什麼如此」就代表了意義。而知道為什麼如此則表示我們了解自己,也知道是什麼召喚我們去工作—無論是供應我們所愛的人生活開銷、實踐我們獨特的天賦、滿足家人的需求、回應這世界的要求、因為命運把這份工作送到我們眼前,或者上述原因的各種組合。 南亞大海嘯的救援書籍
二○○四年,印度洋的一場巨大地震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天災,也就是南亞大海嘯。這個劇變奪走了超過二十八萬條人命,使百萬人受傷,讓成千上萬的受害者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印尼亞齊省是最接近震央的陸地,也是遭受怒濤狂浪摧殘最烈的地區。
在偶然的機緣下,剛出版面市的這本書,得以送到雅加達一間管理顧問公司大能企管(Dunamis Organization Services)的負責人手中。當時他們正著手規畫一套「志工準備計畫」(Volunteer�s Readiness Program),以便協助志工有能力快速且有效地處理他們在亞齊災區將會面臨的滿目瘡痍與深沉苦痛。這套計畫將本書納為訓練資源的一部分,不僅為大能企管顧問公司所採用,也廣為當地政府組織,以及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非營利政府組織所採用。
聽說,他們決定採用本書做為教材的原因,是本書介紹的處置技巧,以及全書的重點在於鼓勵人們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找出其中的意義。本書經認定是本志工的入門書,以學習如何面對浩劫、如何處理自身因這場天災所引發的心理反應。這套計畫的目的,簡而言之,是幫助志工對他們在災區將會面對的種種狀況預作準備。除了專注在特定技巧與實用器具的訓練之外,這套訓練也關照到處理災後效應的心靈層面對策。《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所介紹的七大原則,經認定是志工參與援助行動必備核心能力。也就是不可或缺的知識、技術與態度的一部分。
能夠將《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介紹的原則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使得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極具價值(而且很有意義),遠遠超過筆墨所能形容。這不是我當初動念、著手撰寫《活出工作的意義》時所能想像的事。說實在的,這完全超越了我的預期!
儘管如此,我也必須承認,後來我又學到很多關於本書無窮的應用可能性,以及它那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訊息。現在,我想和你一同分享若干應用實例,讓你感受它仍有待發掘、潛藏的可能性。
我們不妨以法蘭克.施卓納(Frank Stronach)為例。他是加拿大「瑪格納國際企業」的創辦人暨董事長,該公司是全球相當具規模、產品最多元的汽車零件與系統供應商。除了瑪格納是依循所謂「公平企業」的經營哲學,從而建立起獨到、注重意義的企業文化之外,施卓納先生也以其企業家精神及熱中賽馬而聞名於世。他以「瑪格納娛樂事業」為名,買下北美洲各地的許多跑馬場,包括美國南加州的聖塔安妮塔(Santa Anita)和馬里蘭州的皮姆利科(Pimlico,也就是「三冠賽」中「普利克內斯有獎賽」的舉辦地點),同時還在加拿大及美國擁有他自己的冠軍馬和育種事業。
二十二歲那年,施卓納先生拎著一只皮箱,口袋裡揣著大約四十美元,從奧地利(也是維克多.弗蘭克的祖國)移居加拿大。他出身低微、拚命工作,形成他永不忘本的性格,而這段早年的經驗也有助於他培養出靈活的商業頭腦,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他對商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與當責(accountability)的態度。
在卡崔娜颶風於二○○五年八月重創路易斯安那州南部與阿拉巴馬州之後,施卓納先生的原則通過試煉,同時間,他說服美國紅十字會,讓他將他那位於佛羅里達州潘米多郡的潘米多賽馬訓練中心改建成避難所,藉以實現他「追求意義的意志」。
這個高檔的場所原本是設計給騎士、訓練師和賽馬住的地方,很快就成了三百名「貴客」的家(施卓納拒絕將這些受災戶稱作「被疏散者」,甚至是更難聽的「難民」),這些人由紅十字會和聯邦急難管理總署(FEMA)隨機挑選出來,他們多半來自紐奧良的重災區低九區(Lower Ninth Ward)。這項援助行動的現場負責人是來自多倫多的丹尼斯.米爾思(Dennis Mills),他除了是瑪格納娛樂事業的執行副董之外,同時還是加拿大國會中一名有十六年經歷的資深議員。此外,米爾思是出了名的善於催化、協調大型公益活動,比方他曾協助邀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到加拿大參加「世界青年日」活動,以及邀請滾石合唱團到多倫多參與那場成功的SARS募款演唱會。
正巧,米爾思先生與我頗有私交,他不但讀過《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他的人生與工作顯然具體體現了本書中的所有原則。有鑑於他長期以來投身公益,丹尼斯和我甚至曾經討論過,如何才能將我書中的這些以意義為中心的原則在政治場域中加以推行,從而影響公共政策的形成。米爾思是領導瑪格納這些人道行動的不二人選,因為他與他的老闆法蘭克.施卓納都擁有追求意義的意志,而且真心盼望他們的關懷能為這些來自紐奧良的「貴客」的人生帶來一絲積極、有意義的變化。
施卓納先生說:「為他們提供食物和棲身之所很簡單,困難之處在於該如何協助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再次站起來。」
於是「加拿大村」(Canadaville)登場。施卓納買下紐奧良西北部一處未受卡崔娜颶風侵襲、占地千畝的土地,假如受災戶願意,他們可以在這塊土地上重頭來過,建造他們的未來。在這個位於路易斯安那州鄉間、仍不斷發展演變的社區裡,加拿大與美國國旗一同飄揚在社區中心上空。再一次地,丹尼斯.米爾思代表施卓納與瑪格納領導這項特殊的計畫,他謙遜地說:「這不過是鄰居間的互相幫忙。」雖然潘米多的居民有權優先入住,但並非所有的人都想在這個計畫社區裡安頓定居;有些人想要重返紐奧良,還有些人想要繼續留在佛羅里達。因此,加拿大村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其他庇護所的生還者。
凡是自願選擇在加拿大村安家落戶的人,只要遵守若干「行為守則」,就能享有五年免租金的優惠。且不說別的,這份守則要求住民去工作或上學,每週從事至少八小時的志工服務,參與社區會議,並且遠離毒品。而社區則提供孩童課後與課輔計畫,為成人開設電腦與職業訓練課程,同時還計畫經營一座有機農場。此外,雖然瑪格納提供房屋、健康照護與其他活動,但住戶並不能從瑪格納那兒領取任何現金。簡而言之,加拿大村的目的是「援助」,而非「施捨」。
截至我撰寫這個章節時,加拿大村依舊是一項進行中的工作。施卓納與米爾思兩人示範了何謂「真心承諾追求有意義的價值與目標」(第二原則),我相信他們必定也經常引用《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中的其他原則,以支持他們在如此難受的境遇中探求生命意義的意志。本章中的實例只能稍加展示人們是如何運用《活出工作的意義》書中原則,處理形形色色的個人挑戰與處境。透過這些「原則的實踐」,去發現生命中的意義分毫不差地跨越了世代、文化,還有以信仰為基礎的傳統。無論我們說的是:試圖在自己所受教育中發現意義種子(並保持有意義地參與)的學生;努力在同儕壓力中掌穩方向,朝成年與有意義的人生航去的青少年;設法滿足經常需要自我激勵與發現個人意義的家庭主婦;或者是想要利用自己所餘人生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而非一味緬懷往日的老年人—《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中的原則在人生的旅途上提供了以意義為中心的路標。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這些原則如何應用在工作上、工作的推動,以及職場中。透過這些「原則的實踐」去發現工作中的意義跨越了組織大小、文化、使命、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以及職務權限。
在「個人的」層次上,這些原則使個人能在工作中找到深刻的意義,因而能夠更有效地處理與工作相關的變化及壓力,包括那些肇始於職務或生涯轉換,以及劇烈的組織變化,如合併、併購及人力縮減。
在「組織的」層次上,這些原則用來創造更富意義的工作場所,在各個層級,乃至於跨越廣義的「利益相關者社群」,促進員工之間有意義的互動。在「企業的」層次上,這些原則套用在商業、政府、非營利部門,以及跨越不同產業上,以便構思有意義的創新。
追尋意義是大勢所趨。然而歸根究柢,發現生命與工作中的意義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責任。再者,倘若我們是「自己心智的囚徒」,就不會,也不可能發現意義。
應用世界知名精神病學家暨哲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治療學體系,學習如何將個人意義與成就感帶進你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進而發揮出你的最大潛能!
本書的七大核心原則
一、你有選擇態度的自由—在所有情境下,不論它們可能看似或確實有多麼危急,你永遠都有絕對的自由可以選擇你的態度。
二、實現你追求意義的意志—真正投入有意義的價值與目的,而這些價值與目的是唯有你才能夠實現與達成。
三、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只有你能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方法是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以及承擔起責任,編織出代表你存在的那幅獨特織錦。
四、不要為難你自己—避免沉迷於或執著在某種意圖或結果,那樣做可能其實是與你想要的成果背道而馳。
五、從遠處審視自己—只有人類擁有從一段距離外或從其他角度來觀察自己的這種能力,那也包括了「幽默感」這種獨特的人類特徵。
六、轉移你的注意力焦點—將你的注意力從問題情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並且建立起你處理壓力與變革的處置機制。
七、超越自我—透過與他人相關或針對他們的事物,在工作中展現人類心靈。
本書談些什麼?
我們天生就是習慣的生物。我們尋尋覓覓,希望在我們的「舒適區」裡找著一個全在預料之中的人生,我們遵循慣例,在大部分時候,我們按照習得的思維模式來處理事務。實際上,我們在內心創造思維路徑的方法,和我們在草地上踏出一條小徑的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反複使用。再者,由於這些模式的形成是無意識的,我們可能會以為這些思維與行事的慣常方法「超乎我們所能控制」。人生,似乎是注定要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不只會將我們面對人生的反應合理化,同時還會畫地自限、限制自己的潛能。倘若我們認定自己相當軟弱無力、為本能所驅使,只要我們相信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就很難看清所處的實際狀況。因為我們將自己鎖在我們創造的心靈牢籠中。我們看不見自己與生俱來的潛力,也看不見別人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集中營……我們必須處理它,帶著寬恕與耐心—正如完整的人類一樣;正如我們是,正如我們即將成為的那種人。
許多探索心靈生命風景的研究中,都曾記錄人類讓自己成為「心智的囚徒」的種種方法。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在他的大作《完整的生命》(Unconditional Life)的有聲版錄音帶中說道:「我們架起並建立了一個牢籠,然而悲哀的是,我們甚至看不到這個牢籠的牆。」
唯有透過我們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我們才能重新塑造自己的思考模式,讓自己從受限的觀點中「解凍」,找出鑰匙,並打開自己的心靈牢籠。
維克多.弗蘭克是一個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納粹監禁的心理醫師。而他卻因為這些籠罩著他的苦痛,也可以說是即使是在如此的苦痛之中,他仍然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他畢生的研究可以歸納成所謂的「意義治療法」;這個方法幫助我們了解到,我們存在的基礎就是找到人生的意義。然而弗蘭克也表示,這種巨大創傷的苦難並非追尋人生意義的必要條件。他的意思是說,即使真的遭逢苦難,不管有多麼嚴酷,我們都有能力在那種情境下找到意義。選擇如此做,就是通往有意義的生命的路徑,而有意義的生命也包含了有意義的工作。
本書將探討我從弗蘭克研究中歸納出來的七項核心原則:
(1)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物,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應對態度;
(2)我們可以全心投入有意義的價值與目標,來實現追求意義的意志;
(3)我們可以在生命的契機中找到意義;
(4)我們可以學著看清自己是如何對抗自己;
(5)我們可以從遠處觀察自己,從而獲得洞察力與觀點,還可以取笑自己;
(6)面臨困難時,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的焦點;
(7)我們可以走出去,超越自己並且對這個世界有所作為。
這七項原則,我相信是弗蘭克研究的基石,隨時隨地都可以任我們取用。它們引導我們追尋意義、自由,並將我們的生命與周遭其他人、全世界的生命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認為生命原本就富有意義且具備無限潛力,這種想法需要我們調整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我們就自己的角色採取負責任的行動。因為正如弗蘭克指出,生命中每一個時刻的潛在意義,只能透過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而發掘出來。弗蘭克指出,這種責任感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去實踐的,即使是在最悲慘的景況,甚至是只剩最後一口氣,也要這麼做。」
弗蘭克自己完全照著這條路走。他一生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他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哲思與治療方法是如何奠基於實作之上。無論是身為納粹死亡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為人尊崇的思想領袖,在弗蘭克漫長的人生中,他的個人經驗為人類的無限潛力做了最好的見證。他的生命帶給我們豐富的證明—證明開啟生命牢籠的鑰匙,不管是真實或是想像的,都存在我們心中,而且唾手可得。
不論我們是否選擇這一條自我解放之路,這是一個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做的決定,也是自己該負的責任。我們向外找尋,並且發現了我們存在與生命經驗的真正意義時,就明白生命並不會就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是我們遇見了生命,是我們使它充滿意義。 以自信為起點,歡樂為構成,以愛為中心
對某些人而言,尋找工作中的魅力聽起來可能像是一種無用的作為,然而它不僅可能,而且真的會發生。如果它真的發生,它在工作場域中引發的漣漪效應可能會十分巨大。感受魅力代表著靈魂的涉入,也就是我們身旁充滿了興奮、感激與感謝—也就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將這種意義導向的感受力帶進工作中,創意與生產力都會大大地增長。
就拿總部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大型設備製造廠史高泰(Skaltek)為例。讓我們聽聽創辦人魏斯坦.史高樂伯格(ystein Skalleberg)是如何描述他對於員工與工作的哲學:
每個人都是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唯一的問題是他們不自知。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所以他們並未將孩子當作達文西來對待,也因此他無法成為達文西。這是我理論的基礎。U
重要的是,史高樂伯格說到做到。在史高泰,公司並不採用任何職銜,這是為了要避免賦予某些人某種特權地位,而每位員工的名片上只有適當的聯絡資訊及照片。有一次,有人問史高樂伯格有關這個職銜的政策,他是這樣回應的:假定他真的要給他的員工一個職銜,那麼很可能就是「李奧納多.達文西」或「無限的可能」,而不是其他公司常用的那些職銜。
此外,他們也沒有職掌描述那種俗套。事實上,所有在史高泰協助建造機器的工人,都會將他們個人的名字加到最終的成品上去。透過這個方式,顧客不僅可以直接連結到每一個參與產品開發的人,同時這也強調了全程透明的全面品質管理。在史高泰的工作環境中還有許多更激進的特性,像是年度員工考核是由隨機選擇的績效考評團隊來執行。據史高樂伯格的說法,正因沒有人知道會是由誰來進行績效考評,因此「每個人都時時保持微笑!」對於在後現代時期打造公司文化,史高樂伯格也有一個前所未見的方程式:「以自信為起點,歡樂為構成,並且以愛為中心。」那麼,史高泰看起來像不像是個秉持著意義導向哲學,將魅力帶進工作中的公司呢?
從工作中找出意義
打開工作帶給個人意義的那些鑰匙,一直都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它們就像此刻這樣接近你我。每當我們停下腳步,有夠長的時間連結到我們自身、我們所處環境、那些與我們共事的人、我們眼前的任務,以及連結到那些總會在我們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奇妙,我們便能從中找到意義。意義代表著我們是誰;意義能為我們生色增輝。
然而,有時得透過我們自己的醜態,才能為我們增添魅力。而這也能帶領我們找到意義,有時是在我們最沒料到它會發生的時刻,穿越混亂與困惑而來。我們在工作上往往會累積出一條軌道,朝著某個方向延展,但我們的生命列車卻決定駛往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那些時刻,我們像是一列出軌的火車,等待著事故發生。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曾經歷過那樣的時光。壓力不斷累積,而我們設法適應。我們改變態度、整個人動起來;我們重新構築自己的經驗,以符合人生中的挑戰。接著發生了某件事,而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都付諸流水。
當我們擁抱我們的全新可能性,即便它們是那樣困難且具有挑戰性,我們等同是擁抱他人的可能性。而結果可能會帶來未曾預期的回報。維克多.弗蘭克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集中營……我我們必須處理它,帶著寬恕與耐心—正如完整的人類一樣;正如我們是,正如我們即將成為的那種人。」
生命總有方法能引領我們通往意義,只要我們願意讓它這麼做。有時,我們必須隨著生命的重拳而四處滾動。在生命的打擊下,我們可能變得謙遜,從而培養出一種能力,懂得「對自己與他人越來越深切的無條件的愛」是怎麼一回事。或者,我們可能強硬起來,變成防衛心極重且越來越沒有能力去愛。選擇權握在我們手中。而且,如今選擇可是越來越複雜了。
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假如你希望事物停格不動,那麼,你肯定得改變某些事物。」但是,倘若有某個東西一直保持相同狀態,那表示它變了。隨著機會與可能性增多,時間也加快了腳步,使得我們的生命以及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越發快速,變動的幅度日益劇烈。我們被迫不斷確認:我們是誰?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們如何能充分體現那樣的價值觀?只要我們花時間去了解我們自己,去認識並實踐我們自己的誠信,我們便離實踐意義更近了些;只要我們從「我們是誰與我們代表什麼—誠實、公平、仁慈與愛」的核心出發,採取行動,無論是工作中或工作外,我們的生命便與意義形成了合夥關係。意義為我們生命的每個方面、每個時刻增添光彩,知道我們有幸得到意義的祝福,是真正的自由。在職場上,它將我們從批判老闆與同事當中解放出來;它解放我們,讓我們與我們最懂的事—我們自己的生命旋律—合拍。這支歌曲只有我們有辦法吟唱。當我們這麼做,就再也沒有人能代我們唱這首歌了。
拚命求生存是「為了」某件事而奮鬥努力;它的目的明確,而且唯有如此,它才會充滿意義,也才能夠為人生帶來意義。
當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上活出意義,我們可以選擇創造意義、看見意義,以及分享意義。面對生活與工作,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他人、如何回應我們的工作,以及如何在艱困的境遇中盡力而為。我們可以超越自我,透過意義來改造自己。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在最不尋常之處、在最沒料想到的人身上找到意義的連結。意義充滿了驚喜。它挑戰我們的期待並強化我們的知覺。它成了我們。
而意義也是有彈性的。在我們工作生涯的某個時候對我們有意義的事,在其他時候可能不然。當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可以是有彈性的。如果我們在意義中扎根,那麼無論是遇上微風或颶風,我們都能更為靈活地擺動。
只有我們真正知道、理解與領會的有意義的作為,才是招待我們工作的方式。我們的工作就像一顆精緻的鑽石,呈現出我們的許多面貌,但是將光輝帶入工作中的,仍然是我們。倘若我們的工作本身就令人滿足,我們知道為什麼如此。假如工作提供我們事物的方法遠超過職場所及,我們知道為什麼如此。這種「知道為什麼如此」就代表了意義。而知道為什麼如此則表示我們了解自己,也知道是什麼召喚我們去工作—無論是供應我們所愛的人生活開銷、實踐我們獨特的天賦、滿足家人的需求、回應這世界的要求、因為命運把這份工作送到我們眼前,或者上述原因的各種組合。 南亞大海嘯的救援書籍
二○○四年,印度洋的一場巨大地震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天災,也就是南亞大海嘯。這個劇變奪走了超過二十八萬條人命,使百萬人受傷,讓成千上萬的受害者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印尼亞齊省是最接近震央的陸地,也是遭受怒濤狂浪摧殘最烈的地區。
在偶然的機緣下,剛出版面市的這本書,得以送到雅加達一間管理顧問公司大能企管(Dunamis Organization Services)的負責人手中。當時他們正著手規畫一套「志工準備計畫」(Volunteer�s Readiness Program),以便協助志工有能力快速且有效地處理他們在亞齊災區將會面臨的滿目瘡痍與深沉苦痛。這套計畫將本書納為訓練資源的一部分,不僅為大能企管顧問公司所採用,也廣為當地政府組織,以及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非營利政府組織所採用。
聽說,他們決定採用本書做為教材的原因,是本書介紹的處置技巧,以及全書的重點在於鼓勵人們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找出其中的意義。本書經認定是本志工的入門書,以學習如何面對浩劫、如何處理自身因這場天災所引發的心理反應。這套計畫的目的,簡而言之,是幫助志工對他們在災區將會面對的種種狀況預作準備。除了專注在特定技巧與實用器具的訓練之外,這套訓練也關照到處理災後效應的心靈層面對策。《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所介紹的七大原則,經認定是志工參與援助行動必備核心能力。也就是不可或缺的知識、技術與態度的一部分。
能夠將《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介紹的原則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使得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極具價值(而且很有意義),遠遠超過筆墨所能形容。這不是我當初動念、著手撰寫《活出工作的意義》時所能想像的事。說實在的,這完全超越了我的預期!
儘管如此,我也必須承認,後來我又學到很多關於本書無窮的應用可能性,以及它那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訊息。現在,我想和你一同分享若干應用實例,讓你感受它仍有待發掘、潛藏的可能性。
我們不妨以法蘭克.施卓納(Frank Stronach)為例。他是加拿大「瑪格納國際企業」的創辦人暨董事長,該公司是全球相當具規模、產品最多元的汽車零件與系統供應商。除了瑪格納是依循所謂「公平企業」的經營哲學,從而建立起獨到、注重意義的企業文化之外,施卓納先生也以其企業家精神及熱中賽馬而聞名於世。他以「瑪格納娛樂事業」為名,買下北美洲各地的許多跑馬場,包括美國南加州的聖塔安妮塔(Santa Anita)和馬里蘭州的皮姆利科(Pimlico,也就是「三冠賽」中「普利克內斯有獎賽」的舉辦地點),同時還在加拿大及美國擁有他自己的冠軍馬和育種事業。
二十二歲那年,施卓納先生拎著一只皮箱,口袋裡揣著大約四十美元,從奧地利(也是維克多.弗蘭克的祖國)移居加拿大。他出身低微、拚命工作,形成他永不忘本的性格,而這段早年的經驗也有助於他培養出靈活的商業頭腦,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他對商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與當責(accountability)的態度。
在卡崔娜颶風於二○○五年八月重創路易斯安那州南部與阿拉巴馬州之後,施卓納先生的原則通過試煉,同時間,他說服美國紅十字會,讓他將他那位於佛羅里達州潘米多郡的潘米多賽馬訓練中心改建成避難所,藉以實現他「追求意義的意志」。
這個高檔的場所原本是設計給騎士、訓練師和賽馬住的地方,很快就成了三百名「貴客」的家(施卓納拒絕將這些受災戶稱作「被疏散者」,甚至是更難聽的「難民」),這些人由紅十字會和聯邦急難管理總署(FEMA)隨機挑選出來,他們多半來自紐奧良的重災區低九區(Lower Ninth Ward)。這項援助行動的現場負責人是來自多倫多的丹尼斯.米爾思(Dennis Mills),他除了是瑪格納娛樂事業的執行副董之外,同時還是加拿大國會中一名有十六年經歷的資深議員。此外,米爾思是出了名的善於催化、協調大型公益活動,比方他曾協助邀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到加拿大參加「世界青年日」活動,以及邀請滾石合唱團到多倫多參與那場成功的SARS募款演唱會。
正巧,米爾思先生與我頗有私交,他不但讀過《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他的人生與工作顯然具體體現了本書中的所有原則。有鑑於他長期以來投身公益,丹尼斯和我甚至曾經討論過,如何才能將我書中的這些以意義為中心的原則在政治場域中加以推行,從而影響公共政策的形成。米爾思是領導瑪格納這些人道行動的不二人選,因為他與他的老闆法蘭克.施卓納都擁有追求意義的意志,而且真心盼望他們的關懷能為這些來自紐奧良的「貴客」的人生帶來一絲積極、有意義的變化。
施卓納先生說:「為他們提供食物和棲身之所很簡單,困難之處在於該如何協助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再次站起來。」
於是「加拿大村」(Canadaville)登場。施卓納買下紐奧良西北部一處未受卡崔娜颶風侵襲、占地千畝的土地,假如受災戶願意,他們可以在這塊土地上重頭來過,建造他們的未來。在這個位於路易斯安那州鄉間、仍不斷發展演變的社區裡,加拿大與美國國旗一同飄揚在社區中心上空。再一次地,丹尼斯.米爾思代表施卓納與瑪格納領導這項特殊的計畫,他謙遜地說:「這不過是鄰居間的互相幫忙。」雖然潘米多的居民有權優先入住,但並非所有的人都想在這個計畫社區裡安頓定居;有些人想要重返紐奧良,還有些人想要繼續留在佛羅里達。因此,加拿大村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其他庇護所的生還者。
凡是自願選擇在加拿大村安家落戶的人,只要遵守若干「行為守則」,就能享有五年免租金的優惠。且不說別的,這份守則要求住民去工作或上學,每週從事至少八小時的志工服務,參與社區會議,並且遠離毒品。而社區則提供孩童課後與課輔計畫,為成人開設電腦與職業訓練課程,同時還計畫經營一座有機農場。此外,雖然瑪格納提供房屋、健康照護與其他活動,但住戶並不能從瑪格納那兒領取任何現金。簡而言之,加拿大村的目的是「援助」,而非「施捨」。
截至我撰寫這個章節時,加拿大村依舊是一項進行中的工作。施卓納與米爾思兩人示範了何謂「真心承諾追求有意義的價值與目標」(第二原則),我相信他們必定也經常引用《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中的其他原則,以支持他們在如此難受的境遇中探求生命意義的意志。本章中的實例只能稍加展示人們是如何運用《活出工作的意義》書中原則,處理形形色色的個人挑戰與處境。透過這些「原則的實踐」,去發現生命中的意義分毫不差地跨越了世代、文化,還有以信仰為基礎的傳統。無論我們說的是:試圖在自己所受教育中發現意義種子(並保持有意義地參與)的學生;努力在同儕壓力中掌穩方向,朝成年與有意義的人生航去的青少年;設法滿足經常需要自我激勵與發現個人意義的家庭主婦;或者是想要利用自己所餘人生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而非一味緬懷往日的老年人—《活出工作的意義》一書中的原則在人生的旅途上提供了以意義為中心的路標。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這些原則如何應用在工作上、工作的推動,以及職場中。透過這些「原則的實踐」去發現工作中的意義跨越了組織大小、文化、使命、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以及職務權限。
在「個人的」層次上,這些原則使個人能在工作中找到深刻的意義,因而能夠更有效地處理與工作相關的變化及壓力,包括那些肇始於職務或生涯轉換,以及劇烈的組織變化,如合併、併購及人力縮減。
在「組織的」層次上,這些原則用來創造更富意義的工作場所,在各個層級,乃至於跨越廣義的「利益相關者社群」,促進員工之間有意義的互動。在「企業的」層次上,這些原則套用在商業、政府、非營利部門,以及跨越不同產業上,以便構思有意義的創新。
追尋意義是大勢所趨。然而歸根究柢,發現生命與工作中的意義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責任。再者,倘若我們是「自己心智的囚徒」,就不會,也不可能發現意義。
延伸內容
想要有所作為的渴望
◎文/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作者)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於一九九七年九月過世前不久,我陸續聽說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生病,乃至於住院的消息。我急切地想要跟他談談,並表達我對他畢生心血的深切感激—因為他的作品影響了數百萬人,其中也包括了我和我這一生的工作。我知道當時他已經失明,所以他的妻子每天都會到醫院為他朗讀好幾個小時。我永遠忘不了聽到他的聲音,以及見到他本人的那種感受。他聽到我對他表達感激、敬重與愛時,是如此的親切又和藹。我感覺自己彷彿是在與一個偉大且高貴的靈魂交談。他耐心地聽完我的話之後,說:「史蒂芬,你說得好像我很快就要買單了一樣。我可是還有兩個專案等著要完成呢。」這是多麼真誠的行徑,多麼坦蕩的胸懷,多麼忠於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的原理!
弗蘭克持續貢獻的意願與決心,讓我想起了他與加拿大蒙特婁的漢斯.塞耶博士(Dr. Hans Selye)的合作關係。塞耶以「壓力」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而聞名。他告訴我們,唯有擁有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及許多計畫,我們的免疫系統才得以強化,退化性的衰老力量才會減緩。塞耶將這種壓力稱為「良性壓力」(eustress),與來自欠缺意義與完整性的「惡性壓力」(distress)有著天壤之別。我確信這兩股力量會互相影響,增強意義治療法在生理與心理上的益處,也強化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那時,艾歷克斯.佩塔可斯(Alex Pattakos)殷勤地邀請我為其大作《活出工作的意義》(Prisoners of Our Thoughts)寫序,並且告訴我,是弗蘭克的家人建議他這麼做,當時我覺得能夠參與此事讓我感到榮幸又興奮—特別是因為他們認定我在組織管理與領導統御上的作品,與維克多.弗蘭克的「工作守則」,也就是這部傑出作品的核心有著精采的相似性。而我看到佩塔可斯寫給我的信中提到,「在他過世之前一年,我與弗蘭克博士坐在他的書房中,他緊抓著我的手臂說道:『艾歷克斯,你的人生意義就是要寫出這本書來!』」,我對此書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
我永遠忘不了,我在一九六○年代研讀《向生命說Yes!》(Man's Search for Meaning)和《生存的理由》(The Doctor and the Soul)這兩本書時,是多麼深受感動與啟發。這兩本書與弗蘭克其他的著作與演講,一再重申關於選擇的權力、自覺的獨特天性、人類的本質,以及人類追求意義的意志等「靈魂密碼」。當時我到夏威夷去放假寫作,處於一種非常內省的心靈狀態下,我信步走在一所大學圖書館的書架間,隨意挑了本書來看。我讀到以下三行文字,不僅令我大為震驚,而且再度重申了弗蘭克的基本教誨: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仍有空間。
在此空間中,存在著我們選擇反應的自由以及權力。
而在我們的反應中,則存在著我們的成長及喜樂。
我當時並未記下那本書的作者,因此我也無法提供這些話的出處。後來我又有機會回到夏威夷旅行,那時我甚至又回去找尋這本書,卻發現那棟圖書館已然消失了。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與我們的反應,在這兩者間,我們選擇那種反應的自由,以及它可能帶給我們生命的衝擊,這三者精巧地勾勒出,我們可以是自身決策的產物,而非完全受制於外在環境條件。它們描繪出弗蘭克一再教導我們的三種價值:創造的價值(creative values)、經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以及態度的價值。我們有權力選擇自己面對所處環境的反應方式。我們有權力去塑造我們所處的環境。事實上,如果我們忽視這個空間、自由,以及責任,那麼我們生命與遺產的本質可能會受到打擊與挫折。
我曾在一個軍事基地教授「以原則為重心的領導統御」(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課程。經過一段時間後,我打算離開。我與這個基地的上校指揮官道別時,我問他:「為什麼你明知在軍中會遭遇到強大的文化力量的抗拒,卻仍舊花這麼大的力氣來引進以原則為重心的生活與領導統御方式?這是你從軍的第三十個年頭,而且你即將在年底退休。你的軍旅生涯是如此成功,你大可帶著你多年來服役歲月中所得到的榮譽與喝采,維持這個成功模式,一路幹到退休呀。」他的答覆令人難以忘懷,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靈魂中。他說:「我的父親前一陣子剛過世。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於是把我母親和我叫到他面前。他示意要我靠近他一點,以便在我耳邊對我說一些悄悄話。我的母親則含淚站在一旁看著他。我的父親說:『孩子啊,答應我你不會像我一樣度過此生。孩子啊,我並未好好地對待你和你的母親,也不曾有過真正的作為。孩子啊,答應我你不會像我一樣度過此生。』」
這位指揮官說:「史蒂芬,這就是我想要推動這項改變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將整個團隊帶領到一個全新層次的表現與貢獻上。我想要有所作為,而且這是我第一次衷心地希望我的繼任者可以做得比我更好。截至目前為止,我原本希望這就是巔峰,但我現在不再這麼想了。我想讓這些原則可以制度化,同時將它們內建在我們的文化之中,這樣一來,它就可以長久地延續下去。我知道這並不簡單,我甚至考慮要延役,以持續確保這一切能推動完成。我想要做的,是實踐我父親留給我的遺願,而那就是一種想要有所作為的渴望。」
我們從這位指揮官身上學到的並不是無所畏懼的勇氣,而是察覺到某些更重要的事情。在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來準備或執行工作,通常是在組織當中。甚至,我們的退休生活理應充滿著有意義的計畫,不論這些計畫是針對組織、家庭,或社會。工作與愛是組成生命本質的基礎。
偉大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晚年時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而這與弗蘭克的「追求意義的意志」(will to meaning)思想主軸不謀而合。他認為,他自己的需求階層理論也是由需求所決定的,而且自我實現並不是最高的需求。他最終的結論是,自我超越才是人類靈魂最高的需求,而這也正是弗蘭克思想的體現。馬斯洛的夫人柏莎(Bertha)與其研究助理,將他最終的思考以及這些話語收錄在《人性的極致》(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中。
我個人在組織與職場人群方面的作品,多集中在發展個人與組織的使命宣言上。我發現,只要有足夠的人可以自由而協同地互動,同時這些人也清楚知道所處產業、專業,以及自身文化等事實後,他們會開始摸索、發展出一套集體意識與知覺,想要增進價值、留傳後世。他們還會設定價值準則,以便落實那些遺澤。目的與手段是不可切割的;事實上,目的早就存在於手段之中。沒有任何具有價值的目的會經由沒有價值的手段來完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人們曾仔細思量過,最令人歡愉、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想法,就是選擇的權力—這個想法是說,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去創造它。基本上,它與個人自由有關,也就是學著去問維克多.弗蘭克的問題:生命想要我去做什麼?當前的情境想要我去做什麼?「去做」的自由遠比「得到」的自由多。這絕對是一個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的方法。
我發現,只要人們心中出現這種知覺、這種意識,而且如果他們真心地問自己那些弗蘭克的問題,並探詢自己的良知,那麼幾乎所有人得出的目的與價值觀都是超越性的。也就是說,他們處理的意義感都比他們的生命更巨大,也真正能為其他人的生命增進價值並產生貢獻—其實就是維克多.弗蘭克在德國納粹死亡集中營中所做的事。他們打破了循環,然後創立新的循環與新的正向能量。他們成為我常說的「轉型人物」;他們打破了過去在行為與態度上那種無意識的文化模式。
我們所見所為的範疇,受限於我們未能覺察的事物。
然而正因我們未能覺察那些事物,
我們就難以做出改變。
直到我們覺察到,這種未能覺察是如何塑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英國精神病學家萊恩(R. D. Laing, 1927-1989)
藉由此類的思考,以及由佩塔可斯博士在這本重要的書中所描述的七項宏偉原則,發展出一種首要偉大目標(primary greatness)。在此之中,品格與貢獻、良知與愛、抉擇與意義都各自有其功能,且彼此相輔相成。這與本書稍後章節中所提的次級偉大(secondary greatness)是相對照的—所謂的次級偉大,是指那些在社會成員眼中視為成功,但對個人而言卻是不滿足的事。
最後,請容我建議兩個充分運用此書的好主意。第一,把這些核心原則分享或教導給與你一起工作、生活,而且可能對此感興趣的人。第二,身體力行。想學習事物卻不加以實踐,算不上是真正的學習。想要了解事物卻不加以實踐,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了解。如果我們只是知曉這些核心原則,但僅止於言語表述,未曾分享或施行它們,這樣就像是個一出生就全盲的人,用學術上對光及其特性、眼睛及其解剖構造等的研究,來向其他人解說視覺的意義。你開始閱讀此書時,我要你體驗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行使追求意義的意志、覺察生命每個契機的意義、不為難自己、從遠處觀察自己、轉移注意的焦點,以及超越自我。我建議你按部就班地學習,也就是先閱讀這些原則,與他人分享,並且應用它,然後再閱讀下一則,以此類推。或許你會想要一口氣將整本書看完,以得到一個概觀,然後再回頭逐一透過自身的經驗來學習。你將會成為一個改變的觸媒,你也會成為一個轉型人物。你將會停止不良的循環並啟動好的循環。生命會呈現出你過去不曾知道的意義。我是透過自身的經驗,以及在工作場合中與無數的組織和個人一起努力後,才知道這一切。
正如同我的祖父教導我的,也如同維克多.弗蘭克教導我的,生命是一項使命,而不只是一種職業。
作者資料
艾歷克斯.佩塔可斯(Alex Pattakos)
艾歷克斯.佩塔可斯博士(Alex Pattakos, Ph.D.)為創意群體顧問公司(The Innovation Group的負責人,網址為:www.seedsofinnovation.com),也是意義中心(Center for Meaning)的創辦人。他熱中幫助人們實現他們的最大潛能,以及發現他們生命與工作的真正意義。 佩塔可斯曾任治療師與心理衛生官員,此外,他也一直都是個政治運動組織者、社區/經濟發展政策規畫者,以及公共與企業管理領域的全職教授。他曾與數任美國總統的行政團隊密切合作,處理衛生與人群服務政策管理事務,並曾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的顧問。他也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美國政府創新獎計畫」(Innovations in American Government Awards Program)的創始審查教員,並於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擔任教職。他是「新生商業夥伴」(Renaissance Business Associates)的前任會長,這是個國際性的非營利社團,致力於提升職場的人文精神。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