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排行
-
神奇的自然呼吸:消除痠痛、舒緩壓力、提升免疫力,身心平衡的37組呼吸練習
-
幸齡人生80個樂活康養從容百歲的生活提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快樂安老的祕訣!日本現象級暢銷書《80歳の壁》之具體實踐版,和田秀樹醫師寫給所有人的百歲人生指南
-
腦能量: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粒線體失調如何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ADHD和其他障礙,揭示飲食治療新契機,重獲心理韌性
-
洪泰雄35921吃出好體質【課後加強版】
-
逆轉胰島素阻抗 21天重啟健康代謝:精準控糖、有效減重、降低發炎,找回年輕活力與修復力!
-
超級腸道:重塑你的腸道菌群,打造健康長壽體質,減重逆齡自然來
-
Good Energy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
-
腎臟超圖解:慢性發炎、免疫失調、腎病變,權威名醫教你看懂腎臟求救訊號,立即提升腎功能
-
疾病密碼:調理人體「內環境」,中醫識病、辨病、治病之道全解析
-
找不出病因?搞定迷走神經就好了:日本名醫5大核心修復,調整自律神經的關鍵,從根本擺脫病痛,啟動自癒力
內容簡介
如果你正經歷病痛,願這本書能給你力量;
如果你是醫護,願這些故事帶來理解與安慰;
如果你是旁觀者,願這些文字能提醒:
~每一次醫療選擇背後,都是心與心的交會~~
在醫院裡,來自四面八方的急症與難症交織成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戰役,即使現代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也存在著因「醫療極限」所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李毅是一位麻醉科醫師,也是一位站在手術室與法庭之間,守護醫療誠信與病人安全的橋樑。他聽過無數家屬的哭訴,也看過醫護在壓力下的掙扎。有時是病人的遺憾,有時卻也是醫者的傷痕。
直到某一天,他最摯愛的母親,也成為醫療疏失的受害者。那一刻,他深刻體悟,有些沉默不能再延續,有些傷痛必須被說出來。不只是為了母親,也為了那些無法發聲的病人與醫者。唯有站過兩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醫療從來不是戰場,應是彼此攜手的所在。
這本書,是李醫師從那道傷口開始,慢慢結痂,也慢慢重建信念。每一篇章,都是一段真實的醫療故事,也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會。他堅信,再冰冷的爭議背後,總有一個渴望被理解的靈魂。他的終點,始終只有一個——聽見病人的聲音,不要造成第二次傷害。這條路,艱難卻深刻。
如果你曾被醫療傷害過、曾懷疑過醫療、也曾在掙扎裡努力尋找出口,那麼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心中一盞微弱但誠懇的燈火。願這些文字為您帶來理解與安慰,讓受傷的心靈找到修復之路。
願我們,在傷痛深處,仍願相信。
【專文推薦】
王明鉅醫師(桃園市副市長、臺大醫院前副院長)
曾泰源律師(前花蓮律師公會理事長、花蓮縣衛生局醫事審議委員)
林俊龍醫師(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林欣榮醫師(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目錄
專文推薦1 醫者筆下的誠實告白,為傷痛尋找出口/王明鉅醫師
專文推薦2 醫療糾紛的情理法也是佛法/曾泰源律師
專文推薦3 以愛溝通伴苦同行/林俊龍
專文推薦4 在醫療爭議中看見光與真誠/林欣榮
自序 那些值得被看見的故事/李毅
第一篇・傾聽
1一去不回頭
2他還會愛我嗎
3理解的橋樑
第二篇・同理
1白布條
2西線無戦事
3哀傷的父親
4至今我沒有見過她
第三篇・相信
1失落的紗布
2四年後的和解
3醫師的涙水
4給病人的一封信
第四篇・負責
1我不會放過你們
2斷掉的線
3他比我兒子還孝順
4就拜託你了
第五篇・選擇
1當真相說出口
2你要為她保重
3放下
4原諒
*致謝
延伸內容
【專文推薦 1】
醫者筆下的誠實告白,為傷痛尋找出口
王明鉅醫師(桃園市副市長、臺大醫院前副院長)
當我接到花蓮慈濟醫院李毅醫師來電,他告訴我,當年他是因為我的鼓勵,願意投入為醫院處理醫療爭議事件。十多年下來,在處理醫療爭議的現場,他累積了許許多多的故事,現在他把這些故事寫成了他的新書《在傷痛深處,仍願相信——寫給每一個曾在醫療現場,心痛過的人》,希望我能夠為他寫推薦序,我欣然同意。
掛上電話,我回憶起二十六年前,在當時臺大醫院社工室王組長的推薦下,接受了臺大醫院的院長室醫務秘書林教授的邀請,協助林教授來處理醫療糾紛。
事實上那是一個沒有任何福利或收入,卻要協助發生醫療爭議事件的醫師,去面對家屬聆聽他們的想法,甚至接受他們的責難甚至謾罵,最後希望努力能夠達成醫病雙方共識,讓醫療爭議可以平和落幕的苦差事。
我知道那個差事有多辛苦,所以對於李毅醫師聽了我的建議,成為投入醫療爭議事件處理的醫師,深感佩服。
我個人從二○○○年開始處理醫療爭議,整整十一個年頭。我處理了大大小小的醫療爭議事件多達近千件。只是我沒有李醫師的生花妙筆,寫不出如他的新書,那樣感動人的文字。
但我從他的字裡行間,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李醫師作為一位醫師,又同時在醫療爭議的現場,所看到和聽到來自病人與家屬的心聲之後,有感而發的悲天憫人胸懷。
醫療爭議事件的發生有太多的可能原因。雖然病人的主治醫師,總是被責怪的對象,但是現在的醫療現場早已不是醫師一個人所能夠全部掌控。醫療的運作早已是一個複雜的團隊,有各種不同的分工與專業人員的參與。
雖然醫療爭議事件裡,的確可能單純是由一位醫療人員的錯誤而造成。但是有更多更多是因為溝通與資訊傳遞的落差,讓不幸事件發生。或者因為醫療的結果和病人或家屬的期待不同,才會產生爭議。
醫療糾紛和其他的爭議事件最大的不同是,作為病人與家屬的爭議對造,醫療人員們在照顧每一個病人的時候其實都是充滿了善意與愛心。
在我自己處理醫療爭議許多年後,我也深深了解,醫療爭議對於醫療人員的傷害非常巨大。因為,無論任何原因,只要病人在醫療處理之後發生了傷害,來自病人家屬的責難,讓原來充滿了善意與信任的醫病關係卻突然變成了無法信賴,甚至是仇視與憎恨,醫療人員們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李醫師的這本新書,其實也是他自己面對過醫療爭議,甚至是醫療錯誤事件之後的體會。
臺灣的醫療環境,由於人口老化,以及健保給付成長跟不上醫療支出,在醫院尤其是處理大量及重難症的大型醫院裡面,醫療爭議的發生也是造成醫療崩壞的重要原因。我個人也相信如果有一個妥善處理醫療爭議的方法,有一個讓雙方都能夠信任的醫療爭議處理機制,讓醫師們在醫療爭議發生之後,仍然能夠面對病人與家屬,仍然能夠善意地誠實地平和溝通,而不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防衛與攻擊,臺灣的醫療環境應該會更好,醫療崩壞的速度應該不會這麼如此之快。
花蓮慈濟醫院李毅醫師所寫的這一本新書《在傷痛深處,仍願相信》,也正是為了弭平醫病雙方的怨與怒,所寫下的個人心聲。
也希望李醫師的新書能夠讓醫療人員及病人與家屬,在傷痛之後仍願彼此相信。
【專文推薦 2】
醫療糾紛的情理法也是佛法
曾泰源律師(前花蓮律師公會理事長、花蓮縣衛生局醫事審議委員)
筆者在九○年間因緣際會成為慈濟基金會與醫院的法律顧問。記得當時接受證嚴上人親自頒發法律顧問證書,備感殊榮。
從此,與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法制長的李毅醫師攜手合作,協助院內醫護同仁面對醫療紛爭引起的法律案件,迄今也超過二十多年了。
李醫師原來是內人陳麗雲醫師就讀中國醫藥學院時期的同班同學。內人告知,她記憶中的李毅同學,雖然是大二時的轉學生,但是非常認真優秀,待人真誠,她特別佩服李毅過人的文字與口才表達能力,跟應屆考上的同學相比,她感覺李毅有著其他同學所沒有的一種對生命的方向感,一種不同於世俗的人生態度。筆者與李醫師初次接觸,感覺也確實是如此。
多年來,個人的觀察了解,花蓮慈濟醫院非常珍視每一位醫護同仁的權益,希冀同仁能專心服務病患,免受法律紛擾之苦,通常都是選擇止紛先行,由李醫師打前鋒,啟動召開醫病協商。
如果協商不如預期,最終必須上法庭,在需要進行開庭辯護之前,我通常會先請醫師準備病歷資料與護理紀錄,撰寫爭點的關鍵因素,如能附醫學文獻支持論點最好,以便順利掌握醫學專業與法律責任觀點,做出對同仁無過失責任之論述,在出庭時,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爭取最好的權利。我基於多年辦理醫療糾紛案件的經驗,與李醫師合作多年所見,看到他對於每一件糾紛,都能在頃刻間抓到解決的重點,展現其醫學與法律的專業及整合能力,以及過人的生命智慧。
當醫療糾紛發生時,病人或家屬都想知道,發生事故的「真相」為何?要醫師「給他們一個交代」,醫師卻又無法說清楚時,醫病間都會存在著懷疑與不解的痛苦,也會是將來究責法律訴訟爆發的徵兆。為此,常見李醫師一再的殫精竭慮,想方設法,與病人或家屬接觸,再三傾聽、同理與協商,著重於止訟於未然,如此苦心面對,無非是不忍醫病雙方走入將來漫長訴訟的深淵。
過去這些年來,李醫師除了要協助同仁面對醫療糾紛之外,也承擔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委託處理外院醫療糾紛鑑定。他常感於「雖然在病歷裡讀懂病情,卻不知法律如何判斷?在病人眼裡看到悲傷,卻無法了解法官眼裡的正義」時,不禁感慨萬分,為了好好守護病人與同事權益,同時理解複雜醫療與司法體系中的他們所受的苦與責,他毅然決然的走進研讀法律的領域。
如今,他已在醫療法律的領域卓然有成,我這麼多年與他共同處理過的醫療糾紛事件,總看到他成熟處理醫病的爭議,真正體現了醫者有情,法者有理,情理交融,終能止紛爭於未起。他以柔性身段,展現出傾聽同理及溝通的耐心,傾聽家屬傷痛深處之心,獲得病家的信任,平息了不少可能發生的訟爭,可說厥功甚偉。
此外,他也不時會對進行中的法律案件,詢問我有關案件的進度。他常會和我討論法律見解,必要時,本著「和為貴」的心態,願意在無疏失的情況下,選擇與病家成立道義上的和解,解除醫師和病家雙方的長期訟累與痛苦。花蓮慈濟醫院這樣的處理訴訟的態度,對照其他醫療院所的醫療糾紛處理模式,是鮮見的良好作法。除了有著李醫師的雙向溝通解決問題的能量,也是體現上人對於醫病訴訟雙方苦痛的慈悲與大愛。
李醫師在完成臺大法律學分課程後,肩負慈濟大學醫學系醫事與法律教授課程,以其多年處理醫療糾紛的經驗及法律知識,傳授不只得心應手,更是教學相長,得到學生非常高的評價,如此嘉惠莘莘學子,也是慈濟醫學系學生的福氣。
眾所周知,當面對醫療過失,坦白承認錯誤是最艱難而痛苦的。李醫師總是帶著誠實的勇氣,給家屬一個完整的真相交代。書中看到家屬原諒的心及放下的情,重新縫補彼此撕裂的信任,令人感動不已;而醫師也必能轉化這份傷痛,作為未來行醫路上的信仰與堅持。如此情境,也就是證嚴上人的諄諄教誨「行善要誠,處事要正,做人有信,待人要實」,這應該就是慈濟醫院令人感佩的的人文與人道精神。
這一本書的誕生,殊勝不凡,其中的故事,只是李醫師關懷醫療糾紛案件中的一部分,但它具體而微的呈現這二十年來,李醫師在花蓮慈院陪伴醫護同仁面對醫療糾紛的經驗和智慧;也有著李醫師依循著生命的特殊軌道和悲憫的人道情懷,銜著天命來花蓮服務,在醫護同仁和病家之間,搭起了從衝突到和解到包容放下的橋梁,讓眾生的體證最終能回到大愛。
這本書不是從法律層面論述,而是這麼多年來他對於處理醫療案件的省思與內在生命的回顧。我身為一個法律人,讀完書稿,察覺書中的案例或多或少存在著醫療與法律爭議,惟絕大部分的醫療案件都在李醫師的智慧處理下,取得醫病之間最好的溝通信任,最後讓病家選擇理解、原諒及放下訴訟,無需對簿公堂,誠可謂是處理醫療糾紛的最高境界。
市面上關於探討醫療糾紛、法律紛爭與解決的書籍甚多,然在醫療糾紛著重在了解病家心理,著重同理、諒解與放下等探討之著作鮮少。筆者認為本書是醫護人員想要建構良好的醫病關係,減少醫療法律紛爭最值得推薦閱讀的書籍,更是醫療機構處理醫病糾紛的公關第一線的人員值得參考的借鏡。甚至,我也要大力推薦給都有機會成為病患或家屬的每一個人,值得收藏或研讀的一部促進醫病之間互相善解的最佳寶典,衷心推薦!
我是律師,也是佛教徒,在我的執業生涯中,也常常印證因果輪迴和佛法。尤其從參與服務醫糾的案件當中,更加讓我相信「醫療糾紛的情理法,就是佛法」,而李醫師過去這些年來盡心盡力為身陷煩惱的眾生排解困惑,安住當下,面對問題務實解決,這就是菩薩道的修行,也是慈濟大愛精神的最佳體現。
【專文推薦3】
以愛溝通 伴苦同行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醫療最基本也最原始的構成,就是醫師與病人。過去我們常說,最好的醫療是「One ill, one pill, one bill.」意思是醫師看一種病,給一種藥,只有一張帳單。像是骨折就看骨折,肺炎就醫肺炎;醫師就開一種藥,止痛就止痛,消炎就消炎,帳單也很簡單。那是古早的醫療黃金時期,也是最單純的醫病關係。
但隨著時代進步,加上醫療科技的介入,醫病關係轉變很多,也加進了保險、家庭關係以及醫療團隊等因子。醫療團隊最基本的成員是護理師,還包括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心理師等等,他們以各自專長共同照護病人,醫師已經不是單打獨鬥在治療病人,而是扮演著舵手的角色,帶領大家前進,負責達到治療的目標,也有著更多的溝通與資訊傳達。
而病人的疾病同樣也越來越多元複雜,比方有的病人同時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肝也不好,現在又得到肺炎,需要呼吸治療,又要插鼻胃管;若無法排尿,還要腎臟科醫師來會診。這時,醫師就不能只開一種藥,要開四、五種藥,還要留意藥與藥之間的副作用,就成了「Multiple ills, Multiple pills, Multiple bills.(多重疾病,多種藥物,多筆帳單)」。在這樣的過程,如果病人不滿意,就更為複雜,要釐清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醫病溝通」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一環。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醫師誓詞(Hippocratic Oath),首要原則就是不傷害病人,要做對病人有益的事。《無量義經》也提及:「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醫師都是以病人的福祉為最高目標,絕對沒有傷害病人之心。
儘管現代醫療隨著科技與藥品研發,不斷突破過往;然而醫療以及人的生命,終究有其極限。《在傷痛深處,仍願相信》這本書談的正是當醫療事故發生時,醫病雙方如何面對醫療的極限與意外。
作者李毅醫師曾擔任花蓮慈濟醫院品管中心主任長達十八年,也是「醫療事故關懷小組」的召集人,現為花蓮慈院的法制長,他努力從醫院的品質管理著手,推動並提升了花東地區的病人安全,同時積極預防醫療爭議事件。更難得的是,他為此去臺灣大學修習法律。他既是醫師,懂得醫學又熟知法律;加上他的人格特質,溫暖、理性且富有彈性,在醫師與病人各自的權力義務交接之處,不盡如意時,他便深知該怎麼來協調與溝通,這是他的專長。
而本書是李毅醫師將從醫至今,曾遇過的醫療事故一一記述。其中,也包括他的母親在北部一家養護中心所遭遇的醫療疏失,儘管不忍、傷痛,他最終卻選擇了原諒,並且再次相信;這是非常不容易、也極有智慧的選擇。
他在書中提到:「在醫病之間,最深的療癒,不是技術,而是用心的理解,是全然的信任。」我深有同感。醫師向來是受人敬重的職業,但我們不能忘記,醫師是因為病人才存在,每一位病人,幾乎都是在他生命最脆弱的時刻來到我們面前,他能相信的,只有身為醫者的你我。我們都是伴苦同行者,所以,再忙再累都不能輕忽眼前的病人,而要以愛溝通、用心對待。
*不只看病 要用心看病人
證嚴上人常常叮嚀我們:「不要只看病,要看病人。」早期的醫療沒有那麼多高科技檢查,我們要看診、聽診、叩診、觸診,來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如今,有許多影像及各式檢查,醫師經常盯著電腦螢幕(查看檢查結果與數據)來與病人對話,有時直到病人離開診間,醫師都沒有認真地看過病人一眼。
其實,多數的醫療爭議主要來自醫病之間的「溝通不良」。好好看著病人及家屬說話,體會他的擔憂;無論在解釋病情,或應答、或治療時,多一分體貼;讓救治、溝通也能飽含溫度,這是我們常說的「醫療人文」。
我也發現,在醫療爭議中,許多時候揚言要提告的,往往不是第一線的照顧者,而是旅居海外的兒女,當他們匆匆趕回臺灣,不清楚親長疾病變化的過程,面對還沒機會建立信任關係的陌生醫療團隊,很可能在無法接受父親或母親怎麼就這樣走了的衝擊下,轉而提告。然而另一個層面,也可能是因為身在遠方、沒有親身照顧親長,滿懷愧疚只能向外發洩這些苦不堪言的情緒。
李毅醫師提到,「我們都無法阻止死亡,但我們可以在死亡之後,試著讓活著的人不再孤單、不再自責。」他的善於傾聽,與家屬間的長談、說明、溝通,數次化解了家屬心中難以言喻的傷慟,進而消彌了家屬的誤解,避免走上訴訟一途。
在世界爭相宣揚醫療科技結合AI將有多強大、多先進的時代,我們卻出版了一本只能透過人與人之間交流——來處理醫病之間的傷痛、掙扎與如何走向和解之書,這些鮮少發生的醫療爭議事件,卻有著極珍貴的反思價值,讓我們不要忘記,醫療的初衷是人,而保有珍貴醫病關係的關鍵,始終來自有溫度的溝通、關懷與信任。很感恩李毅醫師以多年寶貴經驗寫下了這本動人的醫病思索,在此書付梓之際,非常榮幸為之書序!
作者資料
李毅醫師、凃心怡
【李毅醫師、凃心怡◎撰文】 李毅 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畢業,資深麻醉科醫師,現為花蓮慈濟醫院資深顧問兼法制室法制長、慈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曾任花蓮慈院麻醉科主任、品管中心主任及院長室醫務祕書,也身兼大愛電視節目主持人,是臺灣少數擁有醫學、法律雙修背景的主治醫師。 李毅醫師來到花東服務已逾26載,長年擔任花蓮慈院醫療事故處理小組召集人、醫療鑑定專責中心召集人,他深信當醫療結果不符期待,積極的關懷、溫暖的溝通不僅可以修補醫病雙方的信任,更能癒合心靈的傷口。 2021年,李毅醫師獲頒衛福部首屆「醫療事故服務獎‧個人優等獎」,同年獲頒花蓮縣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2024年,榮獲衛福部頒發「衛生福利專業獎章」。同年,李醫師眾望所歸,獲頒慈濟醫療典範獎殊榮。 凃心怡 一個連魚的品種都張冠李戴的漁村女兒。傳播系畢業之後靠著一支筆走跳生活,著有《彩虹上的鑽石──南非》、《盤山過嶺──林欣榮教授創新之路》、《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抗疫防癆山海間──東臺灣防疫先鋒李仁智醫師行醫記》、《醫道:俠骨柔情──慈濟骨科的愛與傳承》等書。基本資料
出版社:原水文化
書系:悅讀健康系列-身心靈書房
出版日期:2025-09-16
ISBN:9786267521793
城邦書號:HD3215
規格:膠裝 / 雙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