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你也可以這樣活著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新書人手一本75折起!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世人常常患得患失。 身份地位、道德名利、情感生死、股票房子……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追逐的目標? 執著與放手,有情與無情,自利與利他,我該何去何從? 紅塵中的初心,要如何守護,怎樣才能洞穿事實的真相? 本書的內容主要根據作者幾十年來的演講和採訪,以及平日裡的文字整理而成。作者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書中收錄了濟群法師關於做人、做事與處世的開示,意在告訴讀者如何用智慧解析自我和世界,怎樣生活才會更健康,更有福。 全書分門別類收錄大量精選訪談和主題式文章,承載滿滿的知識,為廣大佛子構建了一套次第井然、學修結合的模式,引領大眾在菩提道上正向、穩步前進。書中舉例生動有趣,常常能觸動內心。智慧甘露語俯拾皆是,你會詫異、會警醒,也會眼前一亮:原來自己也可以這樣活!

目錄

序言 隨緣與進取 ——《財富品質》專訪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一、緣無所謂善惡,不黏著的智慧 二、心中有大愛,不淡漠的智慧 三、自由調整距離,洞穿真相的智慧 四、不患得患失最養生 報恩,不僅僅是報恩 ——《財富品質》專訪 一、盂蘭盆會與孝道是何關係? 二、佛教怎麼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如何將福報延續?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 一、消極還是積極 二、悲觀還是樂觀 三、禁欲還是縱欲 四、重生還是重死 五、自利還是利他 六、出世還是入世 七、無情還是多情 八、隨緣還是進取 佛教的世界觀 ——2015年秋講於北京大學陽光論壇 一、世界的起源 二、微觀世界 三、宏觀世界 四、世界的生成和演變 五、世界的原理 六、認識與存在 七、結說 佛教的道德觀 ——2018年春講於「騰訊佛學頻道」五周年 一、何為道德 二、道德的基礎 三、道德和利益 四、道德的建立和提升 五、佛教道德在當今世界的價值 結束語 唯有內心和平,方有世界和平 ——《身體周刊》專訪 生活簡單更容易幸福 一、微博傳播人生智慧 二、吃飯、喝茶即是修行 身心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 ——《廈門晚報·健康潮》採訪 慈善的精神 ——《胡潤百富》專訪 一、慈善最核心的精神是什麼? 二、心理呵護重於單純物質幫助 三、善款如何善用? 慈善,是慈悲心的修行 ——2014年講於復旦大學心理系「讓愛心更有力量」慈善論壇 一、慈善的本質 二、佛教中慈善的修行 三、慈善的意義 四、結束語 有愛心,才樂於付出 提升財富品質,享受智慧生活 ——《財富品質》專訪 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 ——首屆企業家靜修營「企業與人生」論壇 一、數位化時代的衝擊和改變 二、用機制給個人鬆綁 三、可持續發展需要心力 四、共用經濟時代最應該共用佛法 五、菩薩低眉和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六、從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 認識佛法,成為更好的自己 ——首屆企業家靜修營結營式問答 一、學做菩薩,歡喜承擔 二、紅塵之中,保持初心 三、學會觀照,回歸本心 四、關愛健康,認識生死 五、智慧管理,佛法支招 六、認識成功,選擇人生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財富品質》專訪

內文試閱

  隨緣和進取      何為隨緣?      隨緣解決什麼問題呢?我經常會寫這樣四個字——隨緣無我,或無我隨緣。可見,隨緣不是隨我,更不是隨便,不是隨性而為。隨緣的前提,是跳出自我的感覺,以理性、開放的心態看清各種因緣,然後做出智慧的選擇。這是主動而非被動的,是明確而非模稜兩可的。不是什麼緣出現就跟著什麼緣跑,別人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佛教中不是說要「隨順眾生」嗎?須知,這種隨順並不是對眾生百依百順,不然眾生要造惡業的時候,難道還成為他們的幫凶嗎?所謂「隨順眾生」,是在看清因緣的情況下,知道什麼樣的引導最適合對方。然後從這個角度切入,首先讓對方歡喜,然後善巧引導,最終還是為了利益眾生。世間盲目的順從,比如父母因為溺愛子女,要什麼給什麼,往往是有害無益的。      隨緣的智慧非常重要,不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的成就,都離不開對因緣的如實觀察。對客觀條件充分評估之後,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隨緣和進取      人們通常覺得,進取才是努力,隨緣代表著消極、不作為。這是對隨緣的錯誤認識。事實上,隨緣才能積極進取。如果沒有緣起的智慧,對事情沒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的進取是徒勞無功的。經常有人抱怨:「我已經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不成功?」之所以會這樣,就是缺乏隨緣的智慧。一方面,你的努力方向對不對?如果南轅北轍,怎麼努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另一方面,你的努力只代表了其中一部分因緣,而成功還需要眾緣和合。可能還有一些因緣,是你沒看到或做不到的。看清這一點,我們在盡到自己的努力之後,就不會有無謂的煩惱了。      如果從佛教的角度解讀,世人所說的審時度勢,正是隨緣的前提。這是代表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做客觀的評估,採取正確的方法,那樣的努力進取,才會事半功倍。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對事情缺乏客觀認識和有效手段,可能花十分力氣,只有一分的收穫。可見,隨緣和進取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想一想,在世間做任何事,是不是都需要有這種智慧?首先是明確目標,然後就要隨順當下的因緣,採取與之相應的方法。其實修行也是一樣。我們知道,佛陀針對眾生不同的根機,說三乘佛法,說八萬四千法門。這也是隨緣,是隨順眾生的不同因緣,給予最適合他們的教化。      隨緣對修行和人生的意義      佛教發源於印度,在這片土地上,宗教和哲學極其發達。為什麼在眾多的教派和宗教師中,只有佛陀找到了覺醒之道,找到了解除痛苦的方法?關鍵在於,佛陀找到了輪迴真正的因。      人生有種種痛苦,可以說,人類文明都在以各種方式解決痛苦。從遠古的刀耕火種,到今天的人工智慧,物質條件比起過去有了巨大改善。我們今天的很多享樂,是古人做夢都想不到的,但痛苦和煩惱並沒有因此減少。從某個角度說,甚至變得更多。我們不再有飢寒交迫的痛苦,但精神的匱乏不是飢餓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不是讓我們感到心寒嗎?      我們要解決痛苦,就要從智慧的高度,找到真正的痛苦之因。佛法告訴我們,所有痛苦都來自內心的貪婪、仇恨、愚癡,這才是根源所在。由此,還會產生嫉妒、焦慮、孤獨、沒有安全感等一切負面心理。可人類文明所做的努力,始終在改善外在環境,創造物質條件。除了使需求越來越大之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身體有了病灶之後,我們只是在傷口塗抹鎮痛藥,點綴裝飾品,除了得到片刻安寧和麻痺自己以外,能根除病情嗎?      佛法之所以能解除痛苦,是因為佛陀找到了病灶所在。那就是我們內心的迷惑和煩惱,這是人類痛苦的根源,也是世界一切災難的根源。如果不能找到真正的痛苦之因,從根上解決,其他努力只能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比如我們孤獨時找人陪一陪,或是看看電視,但這只是轉移注意力,讓痛苦不那麼直接。事實上,造成孤獨的苦因還在。只要不去除這個因,再多的緩解都是無濟於事的,而且效果會越來越差。就像抗生素導致的抗藥性一樣,同樣的緩解方式,效果很快就會遞減。然後就要更大的劑量,更新的方式,才能緩解。但只要那些不良心理存在,它們就隨時準備製造事端,製造痛苦,製造輪迴。      當年,釋迦牟尼佛正是在菩提樹下,透過對十二緣起的觀察和追溯,才找到真正的苦因,找到眾生流轉生死的源頭。同時也發現,每個生命還具備覺悟的潛能,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迷惑和煩惱。證悟後,佛陀說法四十五年,向眾生宣說了解決痛苦的方法,那就是聞思修,是戒定慧,是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是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大乘菩薩道。這就是緣起的智慧。這個發現使生命得到拯救,看到希望。      不論世間還是出世間的成就,都要在看清緣起的前提下,順勢而為,精進努力。所以,隨緣和進取是不矛盾的。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習並運用緣起的智慧。這樣才能跳出主觀的錯誤認識,放下我執,從更高的角度認識一切。在生活中,可以更善巧地處理工作、家庭等各種事務。逆緣出現時,安然接納,知道一切都有前因;順緣出現時,及時把握,知道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在修行上,學會用緣起的智慧認識生命,觀察世界。真正認識緣起,就能了知空性,了知諸法實相。這就是生命的覺醒和解脫。

作者資料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盲點,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心,才是幸福的關鍵》《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造就美好的自己》《我們誤解了自己》《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高僧與哲人的對話》

基本資料

作者:濟群法師(釋濟群、Shi Ji-qun)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書系:金翅鳥 出版日期:2024-01-29 ISBN:9786267219850 城邦書號:JZ06 規格:膠裝 / 單色 / 360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