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茶金》《八尺門的辯護人》竟有這麼多種語言……
《非常律師禹英禑》裡為什麼有些人聽得懂「沒說出來的話」?
有些人不擅長「讀空氣」?
從熱播影劇到經典老片,原來都跟語言學有關係!?
用18個日常的語言學課題 看70部海內外影劇作品與社會時事
跟著語言學家邊追劇邊認識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專文推薦
◎語言學其實能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讓我們得以知道該如何將以往單純只是對語言做直覺的反應,提升到更細緻地分析語言的深層意義和語言所扮演的社會與認知角色,例如語言選擇、語言與身分認同……等等的繽紛面向,而這本書正是符合了這種彌補語言知識缺口的需求。──江文瑜(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科普的文章是不是有趣很重要,是不是接地氣更重要。作為唯一一本從電視電影切入討論的語言學科普讀物《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兩者兼具,因為占盡了「看劇」的優勢。──何萬順(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
▍本書特色
1. 全書討論超過七十部影劇作品、時事新聞,藉著討論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裡的語言現象,帶領讀者一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言學。
2. 每章結尾都有「想一想!生活中的語言學」,舉出一些與該章主題相關的討論問題和活動,讓讀者自行延伸思考與觀察。文末的延伸閱讀與參考書目完整羅列與該章相關的影片、書籍及文章,供讀者深度自我精進,也可直接作為課堂討論、讀書會、社團小組的主題書單。
3. 有別於市面上語言學教科書的生硬艱澀,本書是少數以電視電影作品切入討論的語言學入門讀物。
▍名界齊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陳純音(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兼圖書館主任)
黃竹佑(「麻瓜的語言學」社群編輯)
黃星樺(Podcast節目「衣櫥裡的讀者」主持人)
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謝舒凱(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為什麼《機智醫生生活》只是在對方的名字前加上了「我們」,立刻顯得兩人關係親密?
原來《海角七號》的角色說話方式,其實與「晶晶體」大有關聯……
《異星入境》外星人的語言,竟能影響我們的人生……
人們描述心情時,為什麼會說「高」興或「低」落?
常聽到有人說要「救救母語」,究竟是為什麼?
無論你是說華語、台語、日語、手語,我們無時無刻需要語言,也深受語言影響。「臺中腔」有什麼特色?為什麼有人說「法文是最美的語言」?「後天」的「後」,原來跟「後面」的「後」有關係……這些每天發生在我們溝通互動裡的認知,到底是一種「偏見」?還是不容打破的「潛規則」?語言學家的任務,正是用科學方法研究這些現象。
本書作者從學院走向大眾,透過逾七十部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從社會語言學、人際互動、臺灣多語社會的今昔變化等議題切入,細談語言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少數族群語言的復振,以及語言如何影響對情緒與時間的認知,激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進行語言學的思辨。本書不僅讓「追劇」這件事輕鬆成為語言學的入門課,更透過語言學的思考,破除對語言與溝通的錯誤假設。在全球資訊爆炸、通訊全天候不間斷的二十一世紀,本書邀請讀者跟隨作者的腳步,練習語言學家的客觀驗證,積極反思,培養一種觀看世界的全新角度。
▍生活中的語言學小調查
◎請和親朋好友一起討論看看,大家常說的「臺中腔」、「宜蘭腔」、「臺南腔」,分別有哪些特別的語言特徵。觀察看看,大家的回答是否都相同?這些「腔」,分別給人什麼印象?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
>>>>>詳見第二章談「以聲取人」的語言態度
◎想一想,你是否曾經用「爺爺」、「阿姨」、「伯伯」、「姊姊」等親屬稱謂來稱呼根本沒有親屬關係的人?你的親友是否也經常這麼做?請思考一下,在什麼時候你會選擇用親屬稱謂稱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這樣做,有什麼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詳見第四章談親疏尊卑的稱呼與人際關係
▍精采摘錄
1. 在《機智醫生生活》第一季的第十集中有這麼一個橋段:在神經外科教授蔡頌和與手下的住院醫生聚餐的場合上,準備離開醫院的總醫師龍碩民,半開玩笑地對另一位住院醫師許善彬說:「我們(uri)善彬,我不在你就沒人可以刁難了,一定會很無聊吧?」此舉馬上引起蔡頌和教授的注意,詢問龍碩民:「我們(uri)?你都這樣稱呼善彬的嗎?」貌似懷疑起兩人有著超乎同事情誼的關係。蔡頌和的疑問引得龍碩民不得不大動作澄清,把「uri」(我們)這個詞,加到在場所有人的名字前,甚至連義大利麵都成了「uri pasta」(我們義大利麵)。不過是個稱呼,卻使得龍碩民對許善彬若有似無的情愫呼之欲出,可見稱呼絕不是件小事!
>>>>>詳見第四章〈用「你」還是「您」好苦惱〉
2. 《八尺門的辯護人》的時空背景設定在現在的基隆八尺門和臺北,距離《茶金》的年代有七十年。此劇加入移工和新住民的元素,劇中的語言也是十分眾多。男主角佟寶駒是一位阿美族的公設辯護人。佟寶駒被法院指派,要為犯下殺人案的印尼籍漁工阿布杜爾辯護。從爪哇來的阿布杜爾說的是爪哇語,而非印尼的官方語言印尼語。為了釐清案情,佟寶駒找上了同樣來自印尼,也會爪哇語的年輕看護莉娜協助翻譯。莉娜在劇中不僅會說國語(在臺灣工作所需)、英語(大學主修)、印尼語、爪哇語(媽媽的母語),而且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她在祈禱時則說阿拉伯語。佟寶駒在外用國語和台語,跟爸爸時不時用阿美語互懟,跟起初不確定是否有共通語言的莉娜則先是用英語,後改用國語溝通。劇中的阿美族船長和副船長,也是頻頻在阿美語(族人)、國語和台語(漢人世界)三者之間切換,跟外籍漁工和漁業觀察員則得用英語交流;如果要談論一些不想被其他漁工聽懂的敏感話題,就會切換到對他們來說最私密的阿美語。
>>>>>詳見第十章〈阿嬤的語言也是你的語言嗎?〉
目錄
推薦序 當戲劇遇上語言學/江文瑜
推薦序 一本我很想寫的語言學科普書/何萬順
自序 語言學家在做什麼?/謝承諭
第一部 語言與社會
第一章 一開口就聽出你是淑女?還是俗女?──從《窈窕淑女》認識社會語言學
第二章 英文好高級,台語好親切?──從《俗女養成記》、《救救菜英文》看隨處可見的語言態度
第三章 校園萬人迷是怎麼說話的?──從《辣妹過招》和《我的少女時代》一窺校園裡的社會語言學
第二部 語言與人際關係
第四章 用「你」還是「您」好苦惱──從《機智醫生生活》、《月薪嬌妻》、《星際效應》談「稱呼」大不易
第五章 你聽懂弦外之音了嗎?──從《非常律師禹英禑》和《宅男行不行》談語用詮釋
第六章 千年傳統,全新感受──從linguistics的觀點來談《海角七號》裡amazing的語碼switching
第七章 性別差異,還是性別展演?──從《你的名字》、《慾望城市》、《我可能不會愛你》談性別與語言研究
第八章 我是女生,我愛男生?──從《藍色大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談語言與性相關研究
第三部 臺灣語言的今與昔
第九章 你說的中文,聽起來是臺灣來的?──從《KANO》、《茶金》,到《幸福路上》看臺灣華語的前世今生
第十章 阿嬤的語言也是你的語言嗎?──從《斯卡羅》、《茶金》,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看多語社會的語言維持和轉移
第十一章 從彩虹橋到烤火的房,傾聽逐漸消逝的聲音──從《賽德克‧巴萊》、《哈勇家》看臺灣原住民語言的瀕危與復振
第十二章 從遣唐使到哈日族──從《鬼滅之刃》看日語與漢語的相互影響
第十三章 人可以一手打造一個語言?──從《驚奇隊長》、《黑豹》認識人造語和混合語
第四部 語言與情緒、時間觀及我們的人生
第十四章 高興有多「高」?低潮有多「低」?──透過《腦筋急轉彎》揭開語言裡的情緒密碼
第十五章 會說話的你也是時間管理大師──從《回到未來》、《天能》看語言與隱喻如何讓人可以前往過去又回到未來
第十六章 那些年,刻在我心底的曲子──從《冰雪奇緣》看語言與音樂的關聯
第十七章 寶可夢的名字暗藏玄機?──談語言認知與其他感官的魔幻交流
第十八章 你的語言就是你的超能力?──從《異星入境》談語言相對論的前世與今生
後記 改變世界的語言學家/蘇席瑤
致謝
語言學家的私房片單
內文試閱
第十三章 人可以一手打造一個語言?——從《驚奇隊長》、《黑豹》認識人造語和混合語
電影裡的人造語和混合語
近年幾乎每年都會有一部以上的超級英雄電影問世。絕大部分的超級英雄出生或成長於近代、現代美國,像是蜘蛛人、鋼鐵人和蝙蝠俠,這些角色都講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也有些英雄角色設定成來自虛構的國家或是星球,著名的例子包含黑豹、驚奇隊長和神力女超人。
為了讓這些角色的故事人設更加完整、更有異國情調,創作團隊會讓他們使用一些較少見或完全新創的語言。比如,《黑豹》裡的瓦甘達國在電影裡講的其實是非洲南部的科薩語(isiXhosa或Xhosa);驚奇隊長遇到的外星人種族「托法星人」,他們的托法星語(Torfan)是由兩位康乃爾大學博士生創造出來的人造語。神奇女超人在電影裡雖然講的是英語,但有人爬梳了漫畫原著後認為,作品裡的女亞馬遜人講的應該是一個混合了古希臘語、斯拉夫語系和亞非語系(Afro-Asiatic)特徵的混合語。
什麼是人造語?什麼是混合語?這一章,我們就來談談電影與真實人生中的人造語和混合語,看它們是怎麼誕生?又有什麼迷人的特色與有趣的發展史?
從影視作品誕生,比真實語言更夯
文學和電影之所以可以引人入勝,就是因為它們打造出一個完全或大多虛構的世界,發揮無限想像力。有些作家或製作團隊甚至會在故事中創作出一個完整的語言系統,又可以稱作「人造語」(Constructed Language,簡稱「ConLang」),讓設定更加完整也更吸引觀眾。
西洋影視史上有幾個比較有名的人造語,包含《魔戒》裡的精靈語、《星艦迷航記》裡的克林貢語(Klingon),《阿凡達》裡的納美語(Na’vi),以及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裡的瓦雷利亞語(Valyrian)及多斯拉其語(Dothraki)。這些語言很多都是由具有語言學背景的人創作出來的,像是《魔戒》原著作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除了是世界著名的奇幻小說作家之外,同時也是英語系的語言學教授。而《權力遊戲》影集的語言創造者大衛.彼得森(David J. Peterson),也有加州大學語言學的學士、碩士學位。
這些人造語不單只有特別的單字,也不是改編自現有語言,而是像真正的自然語言一樣,具有相對完整的規則。比如,多斯拉其語裡的母音[u]永遠只會跟[q]這個子音一起出現;克林貢語的語序主要是「受詞-動詞-主詞」(OVS),和英語的SVO完全相反;納美語的名詞就有複數型和一整套的格位(case)與代名詞系統。而在《魔戒》和《權力遊戲》等作品裡,這些語言甚至還會經歷語言變遷或是發展出一整個語系。
很多死忠粉絲會認真學習這些影視作品中的人造語,或是幫這些語言發展出新的生命,像《魔戒》裡的昆雅語(Quenya)原本沒有太多詞彙,但粉絲持續發明新的字詞和文法,演變出新昆雅語(Neo Quenya),還將它用來寫詩詞小說和維基百科。甚至有報導統計,因為這些影視作品的走紅,聽過這些人造語言(例如瓦雷利亞語和多斯拉其語)的人數,比聽過某些真實人類語言(例如威爾斯語和愛爾蘭語)還要多上許多!
根據創造的方式,人造語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先創語言」(a priori language),這種語言大多沒有參考既有語言,而是從零開始創作的,像前述的克里貢語、納美語和多斯拉其語等都是先創語言。另一種「非先創語言」(a posteriori language),則會參考一些現有的語言,比如昆雅語就可以算是某種程度的非先創語言,因為它有很大一部分受芬蘭語的啟發。在昆雅語的詞綴和發音上,都可以看到芬蘭語的影子。
夢想世界和平的希望博士——世界語的誕生
除了影視作品之外,其實在真實世界裡也有人,而且是為數不少的人,認真發展、學習與使用人造語。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世界語」(Esperanto,又稱作「希望語」)。
世界語的發明者不是語言學家,而是一位名叫「路德維克.柴門霍夫」(Ludwik L. Zamenhof)的波蘭猶太裔眼科醫師。十九世紀末的波蘭部分地區受俄羅斯帝國統治,雖然柴門霍夫的一生大半在華沙度過,但他其實是出生在比亞維斯托克(Bialystok)這個城市。他曾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比亞維斯托克當時分成俄羅斯、波蘭、日耳曼和猶太人四區,各區的人說著自己的語言,將異己者視為仇敵。柴門霍夫從小就感受到語言的分歧如何分裂人們,因此他很早就立志要解決這個問題。
懷抱著遠大抱負的柴門霍夫上了中學後,便開始他的共通語發明計畫,這項計畫在一八七八年大功告成。但因為當時他實在太年輕、還只是個學生,而無法出版自己創造的語言。最後,在從醫兩年以後,他終於在一八八七年出版了第一本書,書名就叫《第一本書》(Unua Libro)。該書展示了一個叫「國際語言」(La Lingvo Internacia)的新語言,作為世界語的基礎。而他所使用的筆名「希望博士」(Doktoro Esperanto),就成了後來世界語的名字「Esperanto」(希望者)。也因此,世界語也稱作「希望語」,在中文裡也曾被翻成「萬國新語」,以及現在看來有點搞笑的音譯名「愛斯不難讀」。
就像前面所說的,柴門霍夫之所以要發明世界語,並非要取代現有的人類語言,而是設計出一套簡單易學的輔助語言,讓不同母語的人學會以後可以更容易互相認識、交流、合作,進而在真正可怕的戰亂發生前,透過和平外交的方式消弭紛爭,最終達到世界和平。
聽起來很美好,那麼,世界語很容易學嗎?
柴門霍夫已盡力創造出一個規則相對單純明確的系統,但到底好不好學,可能還是要看你的母語是什麼。因為世界語其實並沒有那麼「世界」,它其實是一個參考了很多歐洲語言特徵的非先創語言。
世界語濃厚的歐洲色彩
首先,世界語的字彙很大一部分都來自羅曼語系的詞源,例如世界語的名字「Esperanto」,就是從拉丁文動詞「sperare」(希望)演變而來,在世界語中的意思是「希望者」,而同一個動詞字根到了英文裡就變成「expect」(期待)。世界語裡的「lingvo」(語言),則源自拉丁文中的「lingua」。
在構詞學上,世界語類似於日文及土耳其語,具有高度黏著語(agglutinative)的特徵,也就是一個詞通常是把好幾個詞素或詞綴接在一起組合而成,就像是拿膠水把一個個零件相黏、組合起來,同時每個詞綴通常只有一個功能或意涵。例如,世界語的一般名詞都是「o」結尾,如「esperanto」、「lingvo」;形容詞則是「a」結尾,像是把「lingvo」的「o」改為「a」,寫成「lingva」就變成形容詞。如果要創造或學習新的詞彙,把這些詞綴組接起來就好。
在發音上,世界語比較接近斯拉夫語系和日耳曼語系的語言。比如,會把「j」這個字母發成英文「y」的發音,「c」發成像「ts」的發音,這些都跟英文或是羅曼語系的語言不太一樣。
在語序上,世界語有點像拉丁文,主詞、受詞、動詞等句子成分的順序可以自由調動,但基礎語序跟英文一樣是「主詞-動詞-受詞」。另外和英文相同的是,世界語的介係詞是放在名詞的前面(日文則是放在名詞後)。如果要形成「複合詞」(compound)的話,也和英語一樣,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後。例如:英文裡的「songbird」(鳴禽)是指會鳴叫的鳥,修飾語是「song」(歌),中心語是「bird」(鳥);在世界語裡則是「kantobirdo」,「kanto」是歌,「birdo」是鳥,修飾語「kanto」在前,中心語「birdo」在後。相反地,「birdsong」(鳥鳴)指的則是鳥的鳴叫聲,這個字裡的「bird」是修飾語,「song」才是中心語,世界語也是一樣的順序,把修飾語「birdo」放在中心語「kanto」的前面,形成「birdokanto」這個字。
在格位上,世界語區分主受詞及單複數,形容詞會跟著名詞的格位和單複數一起變化。在動詞方面,世界語不會隨主詞變化,不管是第一、二、三人稱主詞的動詞都長一樣,這跟歐洲語言比起來就相對單純。如果讀者有學過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語言就知道,學動詞的時候,光是一個時態,就要背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六種變化,而現代英文只剩第三人稱單數,在這方面也算是相對簡單的語言。
未酬的壯志、深遠的影響
看到現在,你應該可以感受到,世界語雖然不難,但帶著濃濃的歐洲色彩,顯然深受柴門霍夫本身語言背景的影響。因其遠大的抱負,以及在歐美各國引起的風潮,讓他在東亞也吸引到不少支持者。例如,日本早在一九一九年就正式成立「日本世界語學會」,臺灣在日治時期也成立了「臺灣世界語協會」,致力於世界語推廣運動。而民國初年的中國,很多著名學者如章太炎、陳獨秀也曾大力推動世界語。語言學家如錢玄同等人甚至曾經提倡以世界語取代漢語成為國語或通用文字。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窺見當時世界語影響之遠播。
儘管世界語後來並未成為國際共通的輔助語言,但就一個人造語言而言,成果仍舊斐然。目前據統計全世界約有兩百萬人會說世界語(臺灣南島語總人口大約僅五十幾萬,臺灣客語人口約估兩百一十二萬),而且有一到兩千人左右是以世界語為母語(相比之下,臺灣南島語族如邵族〔Thao或Thau〕,至二○二三年為止已不足千人)。世界語是唯一有人當成母語學習使用的人工語言。雖然沒有國家將世界語列為官方語言,但在維基百科、Google翻譯、語言學習軟體等網路資源,都有提供世界語的內容與服務,甚至有國家的外交官訓練將世界語列為學習的外語之一。
這麼夯的人造語言,當然有人用它來拍攝影視作品。例如一九六四年的法國電影《窒息》(Angoroj),以及一九六六年的美國恐怖片《噩夢》(Incubus),都是完全以世界語拍攝而成的作品。還有一些電影是用世界語營造一種異國、異世界的感受,舉例來說,在電影《哆啦A夢:大雄與奇蹟之島~動物歷險記~》裡,有個虛構地點「貝爾加蒙德島」(Belegamondo,又稱「奇蹟之島」),是專門用來收留史前滅絕動物的島嶼。島上的原住民「克洛克族」,他們的語言就是世界語(雖然電影中沒有直接說明),而這個島的名字「Belegamondo」在世界語裡意指「非常美麗的世界」。
帝國殖民下的語言新生命——皮欽語與克里奧爾語
像世界語這類非先創人造語言,結合了許多不同語言的特色。自然語言當中也有很多因為語言文化的接觸與各種歷史因素,混合了不同語言的詞彙與語法,形成一個當地共通的新語言。語言學家通常會稱這些混合語為「皮欽語」(pidgin)或「克里奧爾語」(creole)。
「pidgin」這個字很有趣,它的字源其實是英文的「business」(生意、商業),但這不是普通的「business」,而是用廣東話發音的「business」。早期西方商人大多在廣州港口與中國人交易,所以互相溝通的語言常夾雜廣東話和歐洲語言的特色。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pidgin」其實來自廣東話的「畀錢」(bei cin,意指付錢),也有人認為它是「business」和「畀錢」這兩個詞結合的結果。無論由來是什麼,都說明了皮欽語最早的歷史背景:自從地理大發現以來,東西商務來往與日俱增,在雙方沒有共通語言的情況下誕生,於是混合了彼此語言的部分特質以便溝通。所以皮欽語也叫作「混語」,在中文的情境裡又常稱為「洋涇浜」。
如果你跟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互動過,大概可以想像,在這情境裡創造的溝通系統,不管是語音、詞彙或文法,基本上都不會複雜到哪裡去。所以一般認為,皮欽語詞彙量比較少,語法上也較為簡化,保留了比較多來源語言的特色,大多是在不同語言的民族社群貿易交流時使用,所以通常偏重功能性,而且會是短暫的語言現象,也少有人會把皮欽語作為母語。
相較之下,「克里奧爾語」的起源就複雜得多。英文的「creole」來自法文的「créole」,而「créole」又和西班牙文「criollo」、葡萄牙語「crioulo」是同源字,都是從動詞「criar」變化而來,意思是繁殖、飼養;而這個動詞又是來自拉丁文中的動詞「creare」,意即生產、創造,英文裡的「create」(創造)、「creature」(生物)都是源於這個拉丁文動詞。
歐洲在西元十六、十七世紀進入地理大發現時代,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強權開始四處貿易、征討與殖民,從而帶動了資源、物種及語言文化的大規模遷移、交換與流動,字詞也就逐漸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西班牙語的「criollo」和葡萄牙語「crioulo」開始被用來指稱那些出生在殖民地的人。意思有點類似臺灣日治時期的「湾生」,只是「criollo」指的是「在殖民地出生的西班牙裔白人」,「crioulo」則是指在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出生的黑人。隨著時代背景及語言文化的變遷,「creole」和其他同源的字漸漸失去原本的意涵,轉而被用來稱呼在殖民地發展出來的特定在地族群。
由於當時這些歐洲殖民地多是不同語言文化的族群混居,包含最早定居的原住民、來自歐洲的殖民者,以及被殖民者強迫帶到當地的黑奴。因此,這些族群也慢慢交流出了一個穩定的共同語言,「creole」就從族群的名稱逐漸變成可以用來稱呼這群人所說的話(這就像臺灣原住民有很多族名,例如「賽德克」〔Seediq〕),而「creole」在他們語言裡原本泛指「人」的意思,後來才演變成族名及語言名。
從以上字義的變化就可以知道,克里奧爾語和皮欽語一樣,都是地理大發現與帝國殖民時代下語言、文化、種族接觸交流所形成的產物。不同的是,克里奧爾語比皮欽語多了「在地感」,也具有不同於父母輩,專屬於下一代的創新成分。
一般來說,比起皮欽語,克里奧爾語擁有更加不同於來源語的詞彙及語法系統,而且它們的詞彙語法和一般語言一樣複雜又豐富。更重要的是,有人從小就是把克里奧爾語當作母語,講克里奧爾語長大,也有國家將克里奧爾語列為官方語言。
比如,中華民國目前在加勒比海的邦交國海地,就把海地克里奧爾語(Haitian Creole)當作官方語言之一,海地克里奧爾語同時也是多數海地國民的母語(人數約有一千兩百萬)。這個語言的詞彙大多來自十八世紀的法語,而文法則受西非語言的影響。以如下海地克里奧爾語的句子及其法文翻譯為例:
海地克里奧爾語:li(他)se(是)frè(哥哥)mwen(我的)
法語:c’est(這是)mon(我的)frère(哥哥)
從上述兩個句子可以看到,這兩個語言主要的詞彙如「哥哥」(frè/ frère)和「我的」(mwen/ mon)長得都十分相似,也的確都是發源自法語。但在語法上,這兩個語言就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語言,其中一個很明顯的差異就是「我的」和「哥哥」的順序。海地克里奧爾語的「哥哥」在前,「我的」在後,而在法語裡則倒過來。海地克里奧爾語之所以是這樣的語序,是受到西非語言「豐語」(Fon)的影響。
除了拉丁美洲以外,某些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克里奧爾語。這一章開頭提到《黑豹》的編劇參考了南非的科薩語而創造出了瓦干達的語言,雖然科薩語本身並非混合語,但南非的官方語言之一,南非語(Afrikaans),就被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是一個以荷蘭語為基底,混合了許多其他語言的(部分)克里奧爾語。
那麼,像這樣的克里奧爾語到底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呢?
這個問題在語言學界有不同的理論,還有些爭議,但最主流的說法是認為,克里奧爾語是從皮欽語衍生而來。這個理論主張,不同族群的人剛開始交流時會先混合彼此的語言,形成通用的皮欽語(通常貢獻大多數詞彙的語言叫「上層語」或「上位語」〔lexifier language〕);當這些人都定居下來,組成當地社群,並開始結婚生子、傳宗接代,他們的小孩就把這個皮欽語當成母語學習;經過語言學習的機制以及大量的使用,逐漸形成穩定且複雜的詞彙及語法系統。語言學家將這樣的過程稱作「克里奧爾語化」(creolization)。
福爾摩沙上的克里奧爾——寒溪語
講了那麼多,你可能會覺得克里奧爾語離我們很遠,或認為它是非洲、大洋洲或中南美洲國家才會有的語言。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臺灣其實也有克里奧爾語,還跟日本文學大獎芥川獎的得獎作品有點關係,這個語言的名字是「寒溪語」,又稱「宜蘭克里奧爾語」或「日語客里謳」。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語言學家看劇時原來都在想這些?
◎文/麥田出版編輯 吳貞儀
大家平常看劇的時候都在想什麼呢?是在想演員好會演?還是緊張刺激的劇情好過癮?或是音樂很動人心弦?不管是在家追劇,還是進電影院看電影,我們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演員、情節,有些觀眾可能還會留心到鏡頭、音效等。語言學家——作為以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者——關注的則是影劇作品中的語言現象,也就是演員如何說話、戲劇如何呈現當時候的語言等現象。
語言不只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類絕大多數的活動也得仰賴語言才得以順利進行。讀過《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才知道,原來《非常律師禹英禑》主角要聽懂「沒說出口的話」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從《茶金》還可以看我們現在的國語從何而來!透過語言學家的導覽,帶領大家一起用語言學的視角從日常看向世界。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謝承諭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碩、博士。研究興趣包含語用學、言談分析、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曾受邀至全國多個學校、單位演講,主題包含語言學、英語自學、專業英語課程設計、大學英語授課、人工智慧融入教學,心中最有愛的還是語言學(本書另一位作者就是大學時開啟這份愛的推手之一),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與喜歡這個領域。 (撰寫自序、第六章、第十一到十八章)蘇席瑤
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語言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對於語言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著迷。研究領域主要為社會語言學、語言人類學、及語用學。對語言、認同、語言意識形態、和性別相關議題特別關注。 (撰寫第一到五章、第七到十章、後記)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