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復刻版)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復刻版)

  • 作者:陳柔縉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7-24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5年10月20日止
  • 書虫VIP價:338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1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5周年慶/新書本本想買2本75折!
  • 2025開學展特價 5 折起!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台灣近代文明史的另一種書寫】 ★榮獲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 ★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博客來年度百大編輯推薦.博客來年度百大讀者推薦 ★各級學校指定為「認識台灣」最佳教材! 作者陳柔縉費時十年,自日本到台灣,蒐羅龐大資料,佐以珍貴的插畫寫真,先後集結四十三篇關於台灣近代化的故事。從咖啡到高爾夫,從豪門巨室到升斗小民……帶你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看當時的人對西方文明的禮讚! 台灣與西方近代新文明的接觸,以日本統治時期為主。日本占領台灣之後,除了極力去除前清文化,也將其西化風潮引入,使得台灣當時的生活文化充滿了濃濃日本味與舶來品風情。本書的敘述範圍以日治五十年為主,從食衣住行育樂幾大類切入(飲食、日常生活用品、社會生活、交通工具、體育活動、教育、裝扮、兩性關係),來介紹百年來台灣怎麼近代化,西方文明事物如何進入台灣社會,引發生活與見識的轉變。 ● 喝咖啡喝慣了,你知道「咖啡」是什麼時候傳入台灣? ● 習慣逛百貨公司,卻不知道「百貨公司」是怎麼來的?    我們每天一早進到「廁所」拿起「牙膏牙刷」,打開「水龍頭」用「自來水」盥洗;上班前瀏覽「報紙」,注意「氣象預報」;計畫週末「開始運動」……這些我們在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其實早在一百年就已經開始了呢! 【牙膏牙刷】 從前的人用豬毛刷牙?一九三○年代,牙刷的名字叫作齒刷子。當時最好的材質是用「純露毛」,也就是俄羅斯豬毛製成的。事實上,日治前台灣人並無特殊的刷牙習慣。從馬偕醫生拔了一萬多顆牙齒,以及一九二○年以後,台灣才開始有齒科醫生這個行業可見一班。 【牛肉】 吃牛肉的人會下地獄?傳說積極吃的會變呆瓜;消極不吃的,原本八字輕的可以添福添壽。因為習俗,還是有人不吃牛肉。殊不知是當時怕沒牛可犁田所製造出來的迷信。直到恨不得自己身心都變成歐美人的日本人將吃牛肉的習慣帶入台灣,台灣人才開始慢慢嘗試……

目錄

◎推薦序 生活變遷史的重現/張炎憲 有趣的「世相史」/吳密察 有趣的人來讀有趣的書/李南衡 時代記憶的修復者/陳浩 ◎自序(2005) 第一部 飲食 咖啡店 巧克力 牛肉 自來水 第二部 日常生活用品 牙膏牙刷 水泥 電話 電燈 鐘錶 名片 廁所 第三部 社會生活 旅館 百貨公司 耶誕節 氣象預報 報紙 彩券 西曆 第四部 公共事物 銅像 公園 法院 監獄 選舉 第五部 交通工具 汽車 馬路 飛機 輪船 第六部 體育活動 開始運動 網球 游泳 高爾夫球 足球 第七部 教育 鋼琴 西畫 英語 圖書館 幼稚園 畢業典禮 第八部 裝扮 鬍子 西服 第九部 兩性關係 男女授受不親 自由戀愛 職業婦女 附錄 ◎日治時期台灣近代文化史名人小傳 主要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序跋

自序──陳柔縉(2005) 這本書的每一篇,我都寫得非常興奮。編輯主編看完草稿忍不住說:「寫得好辛苦哦?!」我馬上搖頭,「不會,寫得很興奮!像大熱天舉起冰啤酒一樣滿足!」 翻開七十年前的齒科雜誌廣告,看到牙刷長得比現在還觀念進步,我就心裡暗叫不可思議。找到一百年前的報紙邊邊上擠著幾排字,說台灣人的名片,開始受日本影響而棄紅用白,我就跺腳高興,想頒給自己獎狀。哦!還有淡水那個大鬍子牧師馬偕醫生竟然不贊成過耶誕節。哦!日本時代投票選議員,要用毛筆寫上候選人名字,寫錯別字也沒關係,算有效票。旁聽熱門的訟案,竟然要花錢買票,才能坐進法庭。第一套高爾夫球桿球具,是日本人從菲律賓坐船帶來的。台灣人第一個超級手氣好,打出一桿進洞的居然是前高雄市長陳啟川。發現六十年前的男學生已經穿丁字褲進游泳池,八十年前的咖啡店有嬌媚的女侍陪坐,供客人扶腰摸腕,驚訝之餘,難免也一陣竊笑。 一年半來,差不多就在這樣的驚奇與趣味中度過。 這本書可以說是台灣近代文明史的另一種書寫,四十三個主題雖然不能涵蓋一切,卻已能道盡五六。相關主題還有許多,但像是鐵路、棒球、學校和博覽會,已有專書或一般瞭解已經很多,就捨棄不再贅述。至於牙刷、名片、汽車、銅像、巧克力等等,則是為滿足自己的好奇,所發掘的新題目。 我並不是很主張用「生活史」的概念來點出這本書的主題。生活史的概念過大,我並沒有重現農村衣食住行的傳統生活風貌,或者早期台灣人都怎麼過端午、如何普渡,我著意的是那些近代西方文明事物如何進入台灣社會,引發生活與見識的轉變。 台灣和西方近代新文明的接觸,還是以日本統治時期為最主要,所以,這本書的敘述以日治五十年為範圍。 過去關於台灣歷史的書寫,多少存有「為台灣人而寫」的民族精神,要藉此建立台灣人的自尊和自我認同。然而,台灣人的歷史並不當然等於台灣的歷史。以「咖啡店」為例,一九三一年台灣人在臺北太平町首開的「維特」常跳上史書,但在此之前近二十年,咖啡香已從今天的二二八公園內的「獅子」咖啡店飄溢了。單以「台灣人」的書寫角度,絕對無法窺探真實台灣社會生活變化的全貌;咖啡店發展歷史如此,球類運動史、交通史、教育史亦復如此。這本書選擇以「台灣社會」為書寫背景,希望能更準確說明台灣這塊土地所發生過關於這些主題的最初經驗。 如此的書寫範圍和背景,必然會大量遇上日本人在台灣土地的活動。或許正因這種結果,這些題目才會被冷落這麼多年。戰後這六十年,日本曾經是個禁忌。國民黨政府把抗日戰爭的仇怨移植台灣,在兩蔣統治的時代,台灣史談得少,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更簡化成被「兩端處理」的政治史。一端是日治初期,台灣人武力抗日,遭受鎮壓屠殺;另一端點是日治末期的戰爭狀態,軍國主義、皇民化運動、經濟統制,大約就是這些字眼。兩端合起來,便是所謂的日本統治史。 浸在這樣的教育裡,以我自己為例,一九六四年生,長期想當然耳,認定國民黨來,台灣才開始建設,誤以為那是這個社會起步的原點。幾年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中文網站就有跟我同年齡層的專欄作家指稱,戰後台灣才有了第一次選舉。許多歷史發展的寫法,例如航空史,都是從戰前的中國,轉彎橫接在台灣的發展,日本時代被視同不存在,難怪中年世代會吸收不全的知識,產生錯誤認知。 然而,是歷史事實,就是歷史事實,沒甚麼好選擇講或不講的。日本時代的歷史並不僅屬於日本人,台灣人也在其中,更沒有必要避而不談。 小孩子都喜歡問爸爸媽媽,「你小時候甚麼樣子?」那是人的原始好奇,好奇他何所來,他和時間脈絡的關聯。希望這本書能滿足讀者對台灣現代化社會的「小時候」探索的原始好奇,獲得趣味。如果在此之上,還想追尋意義,我建議透過瞭解上幾代台灣人領受的時代氣氛和文明生活,來瞭解他們的思想與行動,甚至藉此推敲台灣省籍問題的根源。 有個故事常在我心裡。國民黨退到台灣之初,大陸來的阿兵哥看見有個東西插在牆上,水會自己跑出來。他也去五金行買一個,照樣往牆壁一插,但神奇的水一滴也沒有。阿兵哥很生氣,跑去興師問罪,罵老闆為什麼賣他一個壞掉的水龍頭。 已不記得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是甚麼時候了,但是,後來又聽過、讀過很多次。這種帶著些許鄙視的故事,最常被放在二二八事件的背景說明裡,並常一起和國民黨軍隊穿著草鞋、扛著破鍋子的場景被提出來。說故事的人不外要強調當時台灣人何等的失望。 當時台灣人為什麼對如此殘破軍容和不知水龍頭為何物失望?假如台灣就是一個百姓普遍不知水龍頭的社會,和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城鄉一樣,台灣人何從失望起?那位我所認識的台南籍台大醫學院教授還會抱怨,國民黨來台灣根本像是大家千金被迫嫁給流氓老粗嗎?假如,那時候兩岸的文明經驗相當,戰後初期的省籍隔閡還會烈火灼燒,引爆二二八嗎?之後再把省籍對立未燃盡的炸彈深埋數十年嗎? 寫政治評論專欄超過十五年了,這個疑問一直在我心底。究竟台灣人在太陽旗下五十年,體驗了甚麼樣的生活文明,這個問題也一直在我心裡。 十一年前,尋找台灣上層政商家族的親戚關係網絡,寫成《總統是我家親戚》一書時,讀了不少回憶錄和歷史著作,我開始順手把有關早期台灣人對文明事物的體驗做成檔案。當初實在沒想到有朝一日會派上用場。七、八年前,我還在報紙專欄表達自己對這個題目的高度興趣,希望有人能寫。兩年前,開始對台灣政治畏而遠之,逐漸放棄政論專欄,這個題目就占住我的心思了。 很感謝《新新聞週刊》,接受我的新題進入專欄。特別是副總主筆郭宏治,他是我每週必須報到交稿的「郭大人」,他博學多聞,深知這個主題的意義,經他鼓勵刺激,我一時斗膽,忽的就跳進這個無垠的主題來。這個題目非常大,所幸每週被他逼稿,逼成一個一個頗有次序的小主題來。現在回頭想,如果沒有他不准我貪懶,這本書的初稿可能還在我的頭腦裡打瞌睡。 對本書主題而言,日本時代的報紙簡直是寶庫,但其中的日文卻設下寶庫前的重重難關。我兩三年的日文程度,明顯不足以應付。很感謝廣島來的洲澤朱美小姐幫忙。雖然深知日本人對臨時的約定非常不安,但幾次情急之下,還是硬著頭皮冒然求援了。 書成之後,承蒙國史館張炎憲館長、台大歷史系吳密察教授、文化界前輩李南衡先生和中天電視陳浩執行副總經理賜序,台灣史界前輩莊永明先生和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主編夏瑞紅小姐並賜推薦讚詞,我由衷感謝。不論在學或在文化新聞界,他們都一致認為這本書很有趣,讓我也由衷高興與滿足。 這本書最後面世,特別感謝主編蕭秀琴小姐的催生,她的鼓勵與耐煩給我很大的穩定力量。蔡盈珠小姐對編輯內容的建議也令人難忘與受用。鄭宇斌對圖片處理方式,兼具反映史實與創意,我非常喜歡,都非常謝謝。

延伸內容

推薦序4:時代記憶的修復者——陳浩(時任中天書坊主持人) 我從小生長的嘉南小鎮,國校老師講過一則故事,不遠的隔壁鎮鹽水,原來比新營熱鬧繁榮,有一年要興建火車路,鹽水的望族鄉紳比較有力,反對火車經過破壞風水,結果火車路改途新營,造成鹽水的沒落。 我小時候更喜歡這個沒落鹽水的街道,因為可以看到許多西式典雅的小樓,雕飾細緻,童年的想像有如到了異國。老師說那些建築都是日據時代留下的,至於日本人為何留下歐風的建築,就像童年時聽到所有關於日本時代的事,都半隱半晦。小時候看到,但都不知道。 就像陪我度過童年的兩條穿過農田、通往遠方的想像的路,一條是運甘蔗的小鐵道,一條是像大水溝的嘉南大圳,我走過無數次,童年的步伐都沒能找到盡頭,卻也不曾想過它們的歷史。 嘉南平原為密集的糖廠,廠區整潔,街道寬廣,有大樹遮蔭,日式住宅庭院深深,榻榻米的房間可以翻滾,小時夢想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住在裡面。 小鎮街道的市集常傳來東洋風的音樂,生病的時候,總是到街上一間小小的日式房子裡看醫生,父親總與老醫生講著日文,疾病像是一件痛苦且深奧神祕的事。 除了看醫生,沒聽過父親說日文。童年的知識僅止於知道父親和老醫生都受過日本教育,而父親生長於中國的東北。書本、課堂和家庭教育裡的日本,都是我們民族不幸戰亂離散的一大根源,我也從不曾懷疑過。只是,生活裡不少日本的痕跡,都若隱若現,彷彿只等待我們忘記為止。 等離開了家鄉小鎮,到了都市,到了中年,時代走了好幾十年才到了可以平平靜靜、清清楚楚看到過去歷史的年月。在燈下讀著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的書稿,縷縷細述三十年代以來台灣庶民生活裡日常器物活動的細節與來歷,我的第一個感想竟是,多麼希望這本書早出現至少三十年,能在我童年生活裡產生日常疑問時,就能如斯親切地幫我解答。 革命、戰爭、殖民統治、威權的(去殖民)統治、政治清洗運動⋯⋯都是造成「不連續時代」、「不連續社會」的原因,人們描述記憶,記得一些,忘記部分,經常都受非自然的力量影響,不免吞吞吐吐,有很多顧忌。 他們的下一代,從小聽到的故事,受到的教育,就有許多細節模糊、段落跳空,前情後續不大接得上。如果碰巧這下一代的人生,又被干擾得像脫磁的影帶那般品質粗糙,聽多了胡言亂語,誰會來修復這些不連續時代裡的記憶斷裂呢? 電影《M.I.B》(星際戰警)裡的黑衣人有一隻厲害的手電筒,閃一下就可以洗掉老百姓的前一段記憶,忘記他們看過外星人,地球的秩序就可以維持。(電影裡沒有解釋為什麼非得用洗掉記憶的方式才能維持秩序!)在第二集裡,總部被壞外星人占領的黑衣戰警要恢復記憶,只找到一台原始的機器,藉著如酷刑般的振動、撞擊加電擊的搞笑過程,恍惚的男主角奔到黑夜的街上,衣衫襤褸的路人露出了一截尾巴,腳底下沒踩到的蟑螂跟他說了聲謝謝,他恢復了「正常」,他又看得見外星人了! 我當然不能怪柔縉的書出得太晚,她也是在生活與知識間,對時代的不連續有太多的疑問,原來希望別人能幫忙解答,多年等待盼望之不耐,終於自己動筆,幾年沉浸翻找,沒有一篇一節不是花了大力氣,不管是寫牙刷、牙膏、名片、銅像、鬍子、西服,還是自由戀愛、西服、英語,讀來都像身歷其境。她像是精密計時器的製造工匠,細膩堅定又充滿工作熱情,在每一篇故事裡都可以感覺到字裡行間有作者發現之旅裡的歡欣愉悅。讀罷全書,你一定會同意我的斷語:陳柔縉是我們的時代裡最優秀的生活記憶的修復者。全書的筆法動人,故事引人,她像是一幅織錦的畫家,一經一緯的細細編織一個差點被遺忘的時代的日常面貌。她不是故紙堆裡爬梳史料的學究,更不可能是拿著大旗揮舞的意識型態教徒,她更像是坐進時光穿梭機的新聞記者,帶領讀者走入一個迷人的記憶時空。 她在書裡找來不少的插畫寫真,只讀她的文字時雖已覺精采完足,但添加影像後的驚艷,卻又覺得必不能少,這真是作者的慧心。 讀完這本書,我才深刻感受,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們生活的時代記憶,將有多大的缺憾。

作者資料

陳柔縉

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作家、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總統是我家親戚》(1994)、《總統的親戚》(1999)、《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2005,榮獲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宮前町九十番地》(2006,榮獲中國時報開卷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2009,獲頒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獎)、《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2011)、《舊日時光》(2012)、《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2013)、《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2015)、《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2018,獲Openbook閱讀誌「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獎、鏡文化「華文創作類」年度好書)、《大港的女兒》(2020)等書。 相關著作:《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隨書贈送復刻原寸地圖:昭和十年「台灣博覽會鳥瞰圖」、「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新裝版》《囍事台灣(經典紀念版)》《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經典紀念版)》《大港的女兒》《大港的女兒(首刷限量隨書贈送:昭和六年『高雄鳥瞰圖』復刻版)》《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附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台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附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台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初版紀念簽名)》《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版)》《宮前町九十番地(十週年紀念版)》《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

基本資料

作者:陳柔縉 出版社:麥田 書系:人間閱讀 出版日期:2025-07-24 ISBN:9786263109100 城邦書號:RB2016Y 規格:平裝 / 雙色 / 336頁 / 17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