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教學人生(人文企管講師楊田林老師40年教學經驗總整理,《教學基本功》+《教學心法》,套組不單售)
-
飆股女王林恩如 超簡單趨勢波段投資法:不用盯盤,靠1條均線找到200%飆股!(首刷附贈飆股女王交易日誌+必備軟體試用序號)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台灣AI大未來:解析最新的AI趨勢、台灣情勢、企業布局與個人發展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全新完整譯本)【暢銷紀念版】
-
六頂思考帽 (全新修訂版):思考大師狄波諾改變全世界的創新思維工具
-
川普:交易的藝術
-
納瓦爾寶典: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
AI時代的提問力 Prompt Literacy:精準提問、正確下指令,善用AI的最大潛力!
-
奢侈品數位行銷:全面分析社群媒體操作、消費者心理,讓你掌握未來商機
內容簡介
★精彩絕倫!《晶片戰爭》作者讀初稿即盛讚及推介出版★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一致推薦年度最佳書籍★
蘋果的輝煌,不僅來自賈伯斯的「不同凡想」,
更深深仰賴由富士康領軍的「中國製造」。
《金融時報》資深記者觀察5年、遍訪200餘位業內人士,
首度剖析中國加入WTO以來,
「美國設計、台商帶路、中國製造」,
從互相扶持的共生關係,到彼此牽制的難解困局,
25年後,美中台的企業、政治與所有人,
將面對如何的挑戰與風險?
「研究紮實、內容震撼又發人深省……你將看到,全球最賺錢的公司如何受制於全球最強勢的獨裁者。」
——克里斯·米勒,《晶片戰爭》作者
「這是有史以來關於蘋果最精彩的書,也是最出色的中國主題書,更是科技類書的顛峰之作。」
——班·湯普森,《Stratechery科技電子報》作者
●美國夢——蘋果誕生,從「美國製造」開始
1976年, 21歲的賈伯斯、26歲的沃茲尼克在自家車庫創立蘋果公司,以Apple II打響名號,初期大多在美國製造與組裝,是純粹「美國夢」的體現,僅部分產能外包日本。1985年賈伯斯被趕出蘋果後,公司創新力衰退,製造效率又落後戴爾、康柏,蘋果在財務泥淖中賣掉製造工廠,放棄垂直整合,開始大舉外包,從日本、韓國到台灣代工廠。
●台商帶路——賈伯斯回歸,郭董帶路前進中國
1997年賈伯斯回歸,推出「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廣告力挽狂瀾,iMac需求強勁,超出韓國代工負荷,此時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主動致電蘋果營運總裁庫克,自此開啟長期合作,「美國製造iMac模具需12週,富士康只要25天,品質還出奇的好!」到了iPod時代,富士康展現「中國速度」——從一片空地到量產工廠僅需半年。有廉價勞動力和規模效益,工廠何必續留美國?表象的中國製造奇蹟,實質上是美國產業空洞化與藍領失業潮。
●中國製造——富士康壯大,紅色供應鏈崛起
2007年iPhone問世,複雜設計需要動員中國數十萬工人組裝。蘋果把代工廠利潤擠壓到極低,富士康換取的是蘋果長年投資與持續輸出的技術與訓練,蘋果工程師長期駐廠培訓,帶來了「隱性知識」的轉移。中國政府隨即以資金與政策扶植本土企業——立訊精密、比亞迪等「紅色供應鏈」迅速崛起,取代富士康與台灣代工廠的地位。2021年,蘋果前200大供應商中,中國企業數量首次超越台灣。
●中國反噬——從開放合作到養套殺
中國政府以創造就業、技術學習為國家戰略,鼓勵地方官員與外商深度合作,提供土地、基礎建設與勞動力。蘋果為確保供應鏈穩定與中國市場銷售,漸失談判籌碼。中國政府對蘋果的態度從歡迎轉向施壓。蘋果不得不一次次妥協,下架敏感 App、遵守數據政策,甚至在敏感議題上保持沉默。在 2019 年,華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超越蘋果 ……這一刻,蘋果不再只是掌控者,而是受制於中國市場的巨人。
●未來怎麼走——泥足深陷的蘋果
川普總統勝選和上任是基於「美國優先」政策,公開要求蘋果回美製造。蘋果遂啟動供應鏈多元化計畫,尋找中國以外的新基地,印度被視為最有潛力的替代者。然而印度製造生態尚未成熟,中國由國家主導的勞動力分配和高效率,在其他民主國家難以複製;勞工制度與工會文化不同於中國,加上中國政府報復與民間抵制,使轉移過程充滿阻力。
●未來怎麼走——台灣的角色
台灣代工廠:包括富士康、和碩已在印度積極將勞力密集型的最終組裝業務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
關鍵的台積電:台積電是全球最先進晶片的製造者,負責iPhone的「大腦」。若兩岸衝突升高,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災難性衝擊。即便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設廠,晶片仍須運回台灣進行先進封裝,凸顯供應鏈轉移的複雜與限制。
◎本書特色
1.《晶片戰爭》後最受矚目科技史詩巨作!媒體一致盛讚
《金融時報》蘋果產業記者揭露蘋果、台商與中國的錯綜複雜關係,《晶片戰爭》克里斯‧米勒甫讀初稿即盛讚並推介出版,甫出版即獲傳統及網路媒體一致好評,《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推薦為年度最佳書單。
2. 揭開蘋果創意神話的另一面——關注蘋果、關注科技產業者必讀
賈伯斯的願景、艾夫的設計、矽谷的創新,只是蘋果品牌傳奇的一半面目,本書揭開了另一半。那些讓人驚嘆的極致設計,其實是靠著中國製造大軍和低毛利供應鏈,以手工方式製造複雜且難以自動化的精細設計。更具矛盾的是,蘋果一邊宣揚「不同凡想」的自由精神,一邊向中國政治壓力妥協而自我審查,顯示品牌價值與現實利益的衝突。
3.全球最強品牌如何養大中國對手——企業管理者的必修課
蘋果追求極致低成本、極致高效率、極致高利潤,壓榨供應鏈卻輸出工程團隊協助培訓與最新技術轉移,最後成為培育華為、小米等本土品牌的土壤。蘋果原本只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卻無意間養大了能與自己競爭的強敵。
4.蘋果設計vs富士康帶路vs中國製造——理解台商供應鏈的關鍵視角
從郭台銘領導的富士康等台商曾憑靈活與執行力成為蘋果崛起的關鍵推手。但在中國政府補貼與資本挹注下,本土企業如立訊精密、比亞迪以更低利潤甚至虧損換取市場,取代了台商位置。這是產業轉型的縮影,也是全球化的代價。
5. 蘋果供應鏈多元化的挑戰——地緣政治新焦點
隨著中國政治施壓與美中角力加劇,蘋果成為地緣政治的「人質」。即便產能轉往印度或越南,中國的基礎設施、產業鏈與勞動力優勢,短期內仍無法替代。台積電晶片的核心技術難以複製,一旦兩岸緊張升高,將全球供應鏈動搖,台積電的亞利桑那晶圓廠成為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關注焦點。
6. 產業與政治的世紀攻防戰——精采絕倫的故事
作者遍訪兩百餘位業內人士,以記者的敏銳與小說家的筆法,帶領讀者親臨現場,深入每個細節,令人一頁接一頁,欲罷不能。蘋果發展史在眼前展開,這是一個產業巨頭與中美政壇如何在全球權力版圖中角力的精彩故事。
◎推薦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尋租中國》作者)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晶片戰爭》作者)
班・湯普森(Ben Thompson,《Stratechery科技電子報》作者)
呂明銳(Martin Laflamme,加拿大外交官)
強・史都華(Jon Stewart,《每日秀》主持人)
湯姆・諾爾斯(Tom Knowles,《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記者)
易明(Elizabeth Economy,《習近平與新中國》〔The Third Revolution〕作者)
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Breaking the News》主筆)
麥可・吉爾(Michael Gill,《Inside Story》獨立評論平台作者)
亞歷克斯・塔普斯科特(Alex Tapscott,《WEB3新商機》作者)
布萊恩‧麥錢特(Brian Merchant,《解密iPhone》作者)
特里普・米克爾(Tripp Mickle,《蘋果進行式》作者)
彼德.梵科潘 (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作者)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南中國海》作者)
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ar,《大掠奪》作者)
「研究紮實、內容震撼又發人深省……你將看到,全球最賺錢的公司如何受制於全球最強勢的獨裁者。」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晶片戰爭》作者)
「這是有史以來關於蘋果最精彩的書,也是最出色的中國主題書,更是科技類書的顛峰之作。」
——班・湯普森(Ben Thompson,《Stratechery科技電子報》主持人)
「令人震撼且不安……這是極致的警世故事,而馬斯克的特斯拉如今才正深刻體會其中教訓。」
——呂明銳(Martin Laflamme,加拿大外交官)
「精彩絕倫……這本書令人瞠目結舌。研究之紮實令人敬佩,既非偏激之作,也非誇大其詞。」
——強・史都華(Jon Stewart,《每日秀》主持人)
「《蘋果在中國》令人驚嘆。」
——湯姆・諾爾斯(Tom Knowles,《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記者)
「報導極為嚴謹。」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引人入勝……麥奇指出,蘋果的決策不僅為公司未來成長帶來風險,也直接促成了中國崛起為美國唯一的科技對手。」
——易明(Elizabeth Economy,《習近平與新中國》(The Third Revolution)作者)
「本書是最具現場感的深度個案研究,揭示美中之間錯綜複雜的依存關係。」
──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Breaking the News》主筆)
「《蘋果在中國》為關於蘋果的龐大研究補上了長久缺席的一部分。」
——麥可・吉爾(Michael Gill,《Inside Story》獨立評論平台作者)
「將原本可能枯燥的全球供應鏈主題,寫得扣人心弦——融合尖端產品設計的史詩故事與栩栩如生的企業領袖肖像。最終呈現出一幅引人入勝的圖像:全球資本主義如何征服中國,又反過來被中國所征服。」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目錄
序∣「無與倫比」的傲慢
第1部 ‧ 拯救蘋果
第1章∣破產
第2章∣外包歷險記:日本與台灣
第3章∣天價的收購計畫
第4章∣哥倫布——發現運算領域的新大陸
第5章∣「做不出來」——iMac誕生
第2部 ‧ 蘋果向中國的長征
第6章∣走出亞洲金融風暴——韓國
第7章∣LG 走向全球——威爾斯與墨西哥
第8章∣台商──進軍中國大陸的台灣人
第9章∣硬體界的矽谷──「富士康這名字可不是叫假的」
第10章∣IBM人才西進蘋果——庫克崛起
第11章∣富士康布局全球——中國、美國加州與捷克
第12章∣告別自製時代
第3部 ‧ 海妖之歌──整合潮
第13章∣1000首歌——在台灣製造iPod
第14章∣亞洲製造:打造極致酷炫的 iMac G4
第15章∣「你們必須用『中國的成本價』結算」
第16章∣復刻成功——拿到iPod訂單,在中國製造
第17章∣紫色計畫在亞洲
第18章∣那台裝置
第19章∣蘋果衝擊
第4部 ‧ 驚人的需求——iPhone 在中國
第20章∣傳教士
第21章∣縫紉機修理店
第22章∣水貨市場裡的黃牛
第23章∣「把那混蛋開除掉!」
第24章∣雙重賭注——富士康與台積電
第25章∣「海豹部隊」
第5部 ‧ 政治覺醒
第26章∣獨裁者
第27章∣八人幫
第28章∣中國通
第29章∣假自願,真強制
第30章∣蘋果壓榨
第31章∣中國的馬歇爾計畫
第32章∣官僚保護
第6部 ‧ 紅蘋果
第33章∣認知失調——供應商責任
第34章∣傀儡人物——葛越
第35章∣紅色供應鏈
第36章∣「五級火災警報」
第37章∣華為威脅
第38章∣全球疫情
第39章∣「蘋果前所未有的惡夢」
第40章∣B計畫──印度製造?
第41章∣驚人的脆弱性──台積電
結論∣未竟的遺產
作者資料
派翠克.麥奇 Patrick McGee
《金融時報》2019年至2023年專責蘋果公司報導記者,以報導蘋果公司榮獲舊金山新聞俱樂部獎。 2013年加入《金融時報》,派駐香港、德國與加州,長期關注科技產業的變革,報導涵蓋自駕車、電動車與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發展。 此前曾任《華爾街日報》債券記者。畢業於多倫多大學宗教研究系,並取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全球外交碩士學位,論文主題為美國軍事預算與中美競爭;並畢業於多倫多大學宗教研究系。出生於加拿大卡加利,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舊金山灣區。 熱愛長跑、歷史閱讀與旅行。 欲知更多訊息,請造訪:https://patrick-mcgee.com/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