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
- 作者:安德魯.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
- 出版社:鷹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8-27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
一分鐘大歷史:從地理大發現、世紀瘟疫到車諾比核災,160個改變世界的關鍵事件完全圖解【二版】
-
英雄也有這一面:不要問,很可怕!華盛頓拔黑奴牙齒做假牙?愛迪生跟鬼講電話?33個讓你睡不好的歷史顫慄真相
-
爆紅、成癮、愛馬仕:一位英國教授的社群媒體臥底觀察
-
解開你的星際馬雅密碼:集結馬雅、易經、心經、廬恩符文、13月亮曆法,解開時間的秘密
-
被誤解的加薩:加薩是什麼地方?透視以巴衝突的根源
-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內容簡介
為什麼川普硬要把自己比成曼德拉?
為什麼媒體總說「里斯本是新巴塞隆納」?
許多看似合理、實則荒謬的比對,是否其實是別有用心的操作?
一本挑戰你對排名、圖表和其他政治宣傳手段看法的指南
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泛濫的世界裡:比誰偉大、比學校、比城市、比國家、比你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然而,我們可能沒問過這樣比較會帶來益處,還是可能造成問題?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英國地理學家安德魯・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運用一系列真實又具誤導性的案例,帶讀者深入探討隱喻、模範與指標等比較工具在現代社會中的濫用,讓你看穿那些說服我們的「鬼扯比對」。
作者以精闢又平易近人的文字,引領讀者批判性地思考在新聞報導、政策制定、流行文化和教育語言中,比較是如何被巧妙操弄、扭曲事實,進而隱蔽真相、傳播謬誤。
他透過「人」、「地方」與「歷史」三條主軸,拆解以下的鬼扯比對:
•梅西比馬拉度納更好?
•川普是另一個曼德拉?
•莫三比克是非洲成功故事的典範?
•英國脫歐後將成為泰晤士河上的新加坡?
•中國是新殖民強權嗎?
•電動車真的比油車更環保?
•最好的學校真的是排行版上的第一名?
布魯克斯在這本迥異的作品中揭示了比較的使用和濫用,他不是要你停止比較,而是要教你何時該比、怎麼比,還有不要胡亂比教。
透過這本犀利又容易理解的有趣指南,你將能批判性地思考比較的本質,並知道該如何使用比較這個有力的思考武器。
【專文推薦】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聯合推薦】
洪伯邑╱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洪裕宏╱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目錄
推薦序 「你不覺得老歌比較好聽嗎?」 劉珞亦
前言 怎樣算鬼扯比對?
第一部 人
第一章 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瞭解社會比較
第二章 梅西比馬拉度納更好嗎?
活在比較的陰影中
第三章 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將偉大人物互相比較的行動,揭露了社會的哪些部分
第四章 狗會像主人嗎?
非人類比較如何藏匿階級和種族偏見
第二部 地方
第五章 為什麼有些大學失敗了?
指標的暴政
第六章 里斯本是新巴塞隆納嗎?
全球比較如何損害在地文化
第七章 非洲的成功故事?
國際比較如何掩蓋了一個失敗的國家
第八章 為什麼有些國家窮?
拆解發展的比較模型
第三部 歷史
第九章 中國是新殖民強權嗎?
誤解過去便模糊了對當下的判斷
第十章 以色列有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嗎?
把不相符的不公義拿來比對
第十一章 對抗氣候變遷能不能像太空競賽那樣獲勝呢?
為何應對環境危機時需要的不只是技術
第十二章 英國為何沉迷於二戰?
歷史比對如何打造出一個排外的國家認同
結論 女人需要男人,就如魚需要腳踏車
揭穿鬼扯比對
致謝
內文試閱
第一章
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瞭解社會比較
打從出生就開始比
打包好的應急包在前門邊的走廊上排成一排,就這樣滿心期盼等了好幾天。一個大旅行包是給媽媽的,裡面裝著舒適的衣服以及所有能緩和分娩辛苦的個人物品。另一個是給即將出生的嬰孩的,裝著嶄新的嬰兒連身衣、柔軟的方毯、迷你版帽子和連指手套。而這一回,還有第三個小旅行包是給小小孩的,他就要成為大哥哥了。他的紅色塑膠旅行包是救火車形狀,裡面塞滿換洗衣服、絨毛玩具跟他最喜歡的書,準備好要跟家人出去待一整天。隨著預產期到來又過去,期盼與日俱增。它始終是月曆上的一個鉛筆叉叉。寶寶準備好了就會出生。每個鐘頭都讓我們彼此更接近。第二個孩子的到來,興奮感絲毫不遜於第一個,只不過未知的事較少,焦慮感也較輕。確定的是,隨著家庭人丁逐漸興旺,比較將會變得不可避免。
伴隨著尖叫聲,他來到了這個世界,第一次把空氣吸進肺部。緊接著,響亮又尖銳刺耳的哭聲響徹產房,迴盪在磁磚牆壁間。哭聲迴盪著,父母以無言的微笑和最純粹的喜悅眼淚和疲憊予以回應。接著助產士問了:「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當第二個孩子跟隨第一個的腳步來到這世界,你總是免不了用一個孩子來衡量另一個孩子。重複使用的兒童高腳椅、傳下來的連身童裝,再次被挖出來的心愛舊玩具,都會一再提醒你:孩子多大時會達到走路和講話的關鍵里程碑?會早些還是晚些?當孩子從男孩發育成少年時,誰的個子比較高、體育比較好、學業成績更好或事業更有成?拚了命應付各種比較的不只是父母而已;與家族成員的相似處,共同的特徵和神態,也會引起親友的評論。熟人可能會把這兩人搞混,老師的看法可能會受到之前跟兄姊相處的經驗所影響。弟弟妹妹得要逃離被預先評判的偏見陰影。
打從一開始,身為家長,你就借鏡於照顧第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照顧第二個孩子。在時間錯亂的頭幾個星期,日夜混成一整團無止盡的換尿布、大半夜餵奶、大清早餵奶和幫寶寶從頭到腳沐浴,那之後你會記得哪一款護膚乳的舒緩效果好,哪種餵奶姿勢最合適,以及如何盡可能溫柔地使用一堆堆用水浸濕又難搞的小棉球。這種經驗真是上天的賜予。有些工作第二次做比較簡單,有些事更難。比較小的那個比較好餵,他的小肚肚和小腿腿更快就膨起來,有一圈圈柔軟的嬰兒肥,但他需要更多溫暖的人際接觸――他總是想被抱得緊緊的,因此很難把他放下來。打從第一天起,我們就試著不去比較,但實在很難不這麼做。
兄弟姊妹較勁
卡戴珊(The Kardashian)家族,克里斯(Chris)、路克(Luke)、連恩(Liam)這三名漢斯沃(Hemsworth)兄弟。維納斯(Venus)與瑟雷娜(Serena)這對威廉斯(Williams)姊妹。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以及他的兩個弟弟羅伯特•法蘭西斯(Robert Francis)以及泰德(Ted)。魯迪(Rudi)與阿迪(Adi)這對達斯勒(Dassler)兄弟(相互競爭的運動品公司彪馬[PUMA]和愛迪達[Adidas]的德國創辦人)。艾蜜莉(Emily)、夏綠蒂(Charlotte)以及安妮(Anne)這三名勃朗特(Brontë)姊妹。還有古羅馬的羅穆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歷史上滿滿都是知名的兄弟姊妹。我們總是不免受到吸引而去比較他們。誰是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人物?誰是更好的演員?誰是更偉大的網球選手?誰是更強大的政治人物?誰是更有錢的生意人?誰是更高明的小說家?誰是更有權勢的領袖?把富裕又知名的家族人物拿來做比較、對照他們的聲譽,有點像是某種惡德趣味。我們傾向把他們想成競爭對手,而不是慶賀他們共同的成就。
講白一點,拿兄弟姊妹或堂表兄弟姊妹做比較,是有什麼問題嗎?就小嬰兒和幼童來說,的確沒什麼傷害,而且去想像這些新來的小傢伙會怎麼融入更宏大的家族全貌裡,也非常有趣。的確是這樣。探索相似之處以及共同點很有樂趣,但當孩子開始覺得被這些比較束縛時,就開始有麻煩了。
若要思考比較會怎麼限制孩子,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霸子(Bart)和花枝(Lisa)這對虛構的辛普森(Simpson)兄妹。哥哥霸子是個調皮搗蛋、有魅力、喜歡冒險、鬼靈精怪的男孩,是一個外向者。妹妹花枝則安分守己、害羞保守、乖巧,是個內向者。《辛普森家族》帶我們比較這兩個人以及他們對立的性格、智慧和社交本領。在〈霸子大戰花枝大戰三年級〉(Bart vs. Lisa vs. the Third Grade)這一集裡,霸子因為考試沒念書,被降級到三年級。花枝則因準備得太充分,升上了三年級。兩人到了同一班後成為對手,彼此對嗆,但在校外教學中兩人迷路後被迫合作,最終那一集以喜劇收場。雖然劇情有些滑稽誇大,但可以想像現實生活中的霸子和花枝們,而且,當我們比較他們,我們會開始將兩人概念化為彼此,進而兩極化並誇大他們的差異,然後定義他們的性格特徵。我們常常用這種方式看手足之間的差異,而不是把他們想成個體,而是將他們簡單分類為「聰明的那個」和「笨的那個」,或者「書獃」小孩和「肌肉發達」的小孩。我們的評價會回饋到孩子身上,而且會影響他們並強化這些差異。他們會自認比較不聰明或體能較不發達,從而孕育了自我懷疑並限縮了自己的潛能。
比較不只會讓自我懷疑生根,當兄弟姊妹當中有一個開始嫉妒其他人時,也可能損害彼此之間的關係。許多家長盡了全力不去選邊站或是偏袒任一方,盡全力平等地愛護他們,但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孩子們會爭吵。他們會為誰坐哪邊、誰有最喜歡的泰迪熊、要去公園還是待在院子裡玩而爭吵。對那些爭奪玩具或點心的孩子來說,這很難。對居中調解的父母來說,這是一種折磨。他們很容易就偏袒了某一方,屈從於一方而非另一方的意志,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這麼做,最後形成了一個模式。這可能會催生嫉妒,並進一步強化乖小孩和皮小孩之間不平衡的比較。更好的做法,是思考如何讓孩子具備應有的態度和技巧,形成彼此關愛的關係。不是迫使他們總是要互相同意,也不是要執著於對錯輸贏,而是去聆聽彼此,思考他們跟對方有多不一樣,並一起解決彼此的糾紛。這個建議寫下來容易,但在多子女家庭全面崩潰的情況下要去實踐,可就很難了。
許多成年的兄弟姊妹內心深處仍然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他們因難堪而受傷,怨恨兄弟姊妹獲得的關注,或是無法容忍自己在某些長期但無關緊要的考試或比賽中居於下風。如果你永遠都比不上那個天之驕子,那還有必要去嘗試嗎?童年時期的比較和人際關係,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幸福安好。我們跟我們的手足既相同又不同。年輕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這些關鍵概念來描述自己,也反映在他們的自我認知上。我們的身分認同與「身為群體一員」緊密相連,有一種屬於兩人組、三人組甚至多人組的歸屬感。童年的親密聯繫和不時發生的不安分離感,定義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既依賴又獨立。比較年幼的把那些大一點的當作榜樣。我們與同一代人的關聯,尤其是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對於塑造自我認同,以及塑造我們與他人關聯時的自我感覺來說,都重要到了極點。然而在研究領域內,這種兄弟姊妹同輩的比較,往往不像那些極度偏重親子關係的心理及社會研究那麼受到重視。
家長確實是透過生理和社會化來塑造孩子模樣的最強大力量。基本特徵經由天生和後天向下傳遞,包括影響我們生為什麼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例如一隻耳朵獨特的隆起、凹陷和皺褶,或是美好的微笑曲線;還包括塑造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環境變項:我們成長的家庭,或是先前多個世代在不同情境下對於行為方式的觀念。我們的自我認同基本上相應於父母而成形,然後進一步被跨越時空的更全面關係所塑造。除了父母之外,家庭的其他部分在形塑人格方面也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有兄弟姊妹,無論是透過出生、婚姻、領養或同居而來的手足關係,你們的生活都是相互連結的。過去、現在、真實和想像的親緣關係,都會塑造人格。手足關係是我們最持久的關係之一,並在人生當中為我們的自我認同帶來光明與陰影,但在人生初期,對於人格的形成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既包括我們如何從兄弟姊妹身上學習以及影響他們,也包括我們的父母和其他有份量的大人如何比較我們,並且如何談論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成年後的兄弟姊妹會重述他們童年的故事,就算他們逐漸疏遠,他們仍會回想起過去彼此是怎樣被拿去做比較,於是至關重要的早年比較,仍持續在他們的一生中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
比較是兄弟姊妹共同經驗中一個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父母屬於前個世代,而孩子輩不論屬於今日的Z世代,或是更早的千禧世代、X世代、嬰兒潮世代,還是1928年至1945年間出生、有著「沉默世代」堅毅名稱的世代,都是同一世代的成員。兄弟姊妹之所以獨特,就在於他們通常擁有接近一樣的起點,之後卻過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所以,從共同的家庭開始,到就讀同一所學校,經歷相似的文化片刻,進入類似的就業市場,總是有許多好用的參考點,可以用來對照一個孩子相對於另一個孩子的發展如何。人們理所當然地會拿較年幼的孩子跟年長的哥姊比較。被拿去跟一個成為模範的哥姊比較,是人類經驗最基本的比較,對自我認同有著巨大的影響。「你就不能學學你哥嗎?」可能只是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卻可能對自我認同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就算出了家門,似乎仍躲不過比較。愛競爭的父母會拿子女和周遭的同儕做比較,把他們的成就與指標掛勾,而不是根據子女的特點來衡量他們的成功與成就。相互比較的現象還擴展至社區、學校,甚至延伸到成年人生。家長、教師和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其他人,全都有責任謹慎思考如何以及何時比較年輕人。不經思索的比較或許能讓成人既快速又簡單地討論孩子並予以分類,卻有可能會造成強烈而長久的影響。
養育年輕人的目標應該是讓他們過得幸福。讓孩子對自己感到滿足,並且有機會每一天都充滿快樂地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用任何指標來衡量他們的相對表現。比較會滋長自我懷疑,播下嫉妒的種子,培養負面情緒,並損害親子和手足之間的關係。比較的驅動因素之一,是父母想催促孩子盡可能地取得最多成就。而讓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競爭,能同時激勵兩人更加努力。這個出發點本來是好的,但成年人有可能在競爭的道路上走過頭,把自己成年人生的競爭手段帶給了孩子,像是市場力量、排名、排行榜,還有無止盡的個人主義;其中最後這項大人讓小孩擔下的當代社會標誌,恐怕是最糟的競爭手段。有競爭的童年或許會讓某些孩子茁壯,但也可能讓另一些孩子滿心只想討好父母,而不是取悅自己。沒辦法達到期望,很可能會扼殺他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三不五時的溫和競爭可以激勵孩子表現得更好,但其目標應該是像上漲的潮水那樣把所有的船都頂高,而不是以「不游泳就沉沒」(成敗憑自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培育孩子一同成長茁壯,既可以是親職教養的手段也是目標,而不是以任何標準將他們的相對表現具體化。
延伸內容
孩子升學的過程,就是一連串的比較。
大腦神經發育速度不同、個人特質不同、興趣不同的孩子,被放在同一個進度、同樣的考試中比較。
然後這些比較,反過來定義這孩子:他們是否是個人才、是否是好學生、是否值得進入稅金補助較多的學校與科系。
這就是本書所說的「比較的濫用」,不僅無法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潛力,反而造成了更多焦慮、精神健康問題,並扭曲了教育的本質。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布魯克斯在這本書中揭示了新自由主義仰賴排行榜、等級評比和血統等標準進行衡量所引發的不安。《這樣比太扯!》是一本及時的提醒,讓我們看見當代文化中深植的、亟需被揭穿的競爭欲望。
——菲爾・哈伯德(Phil Hubbard)/著《商業街之戰》(Battle for the High Street)《邊境:英格蘭邊緣的認同與歸屬》(Borderland: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t the edge of England)
《這樣比太扯!》是本必讀之書。它及時地帶我們重新審視了對人物、事物和地點的概念比較。書中的例子——從城市到體育明星,從帝國到犬種——通俗易懂、引人入勝而總是妙趣橫生。以極具趣味的個人視角,探討了比較的陷阱和潛力。
——艾登.賽德博頓(Aiden Sidebottom)/倫敦大學吉爾.丹研究所安全與犯罪科學科副教授
【推薦序】
「你不覺得老歌比較好聽嗎?」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你不覺得老歌比較好聽嗎?」
我記得有一次在某個聚會時,因為現場大量播放過去的經典歌曲,某個長輩便如此跟我說;他覺得現在的歌都不好聽,都是一些很怪的風格,因此老歌比較好聽。
我只記得當下我回答:「我不覺得,我覺得現在很多歌也都很好聽。」
當下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只是單純地對這種很廉價的評價做出直覺式的回覆。但認真思考後,我覺得許多人心中「老歌比較好聽」的想法,確實是一個過於廉價的結論。
或許我們可以來想想,為什麼這麼多人會這樣覺得?「老歌比較好聽」這個信念,是怎麼出現的?
首先,是心理學上廣為人知的「熟悉效應」。簡單來說,你年輕的時候聽了什麼歌,那些旋律會在你的腦裡刻下深痕,經年累月,那些聲音成為你的青春背景音,也是你記憶中美好情緒的載體。於是,當你再度聽見那些旋律時,你的大腦其實不是在「純聽」音樂,而是經歷了一次情感再現。
人會想要重溫快樂,這就是「老歌好聽」的第一層原因。
除此之外,神經科學也給出了補充說明。人的大腦在年輕時,對新音樂的新奇性會有比較強烈的多巴胺反應;但隨著年紀漸長,這種反應會趨緩,同時對旋律與節奏的辨識力也逐漸下降。這就會導致一種現象:你年輕時聽的歌會越來越顯得「好聽」,而新的歌,則像是一片模糊的背景噪音。
你不是真的「聽不懂」,而是大腦不再願意花資源去解析它們。
但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還是來自於選擇性記憶與倖存者偏誤。不好聽的老歌早已被時間淘汰,留下來的自然都是那些在當年也被視為傑作的作品。今天的新歌還在混戰中,誰是未來的經典,誰會被淘汰?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說不定三十年後,你的孫子也會拿某首現在的短影片神曲當成「經典」,然後嫌棄 2055年的新歌「沒靈魂」。當你說「老歌比較好聽」時,你其實不是在老歌與現在的流行歌之間做一個「橫向比對」,而是在拿過去三十年留下的精華,和當下滿街播放的各種音樂(包含未來會被淘汰的那一批)相比。
因此這既不公平,也不科學。
所以,當我們說「老歌比較好聽」時,說的其實是三件事:我懷念我的青春,我的大腦不再擁抱新奇,還有,我只記得那些撐過時間洪流的作品。這樣的比較在情感上無可厚非,但若要以此來評判現代音樂的品質,則顯得草率且失準。
這樣的「比較謬誤」,也正是《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一書中所關心的核心議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數據與敘事的時代,而「比較」也成了最容易、也最常被濫用的說服工具。
作者提醒我們,鬼扯不等於謊言;它的技巧不是憑空杜撰,而是「真中帶假」、「假中有真」。這種資訊混合態的最大問題是,它會讓我們失去對敘事背景的敏感性。為了解構這些操作,書中提出三種「鬼扯比對」的類型:隱喻、模範與指標。
在這裡,我想談的是「模範」。
「模範」的邏輯非常簡單:從一個特定的例子出發,把它當作標準答案,進而要其他對象與之靠攏。我們經常聽見這種句式:「中國多進步,不像台灣。」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理直氣壯,因為它建立在一個具體且視覺化的情境上,例如「中國人出門只帶手機,不用帶錢包」。
這類敘事的吸引力在於提供了一個「可以模仿的目標」;但也正是這樣的目標,比較的前提與條件很容易就被遮蔽。
就以中國的行動支付為例,許多人誤以為那是一種科技高度成熟的象徵,是「新時代」的標誌。但若仔細爬梳脈絡,你會發現中國的行動支付之所以迅速普及,反而可能是傳統金融基礎設施的不健全所導致的。因為提款機密度低、經常故障、假鈔流通嚴重,導致人民「只能」仰賴手機支付。這不是「進步的結果」,更像是一種「對困境的應變」。
反觀台灣,雖然也有行動支付,但現金仍然通行無阻,提款便利、交易透明,民眾在多樣支付方式之間做選擇。你可以說中國在行動支付的普及度上「超車」,但那真的表示中國比台灣「更進步」嗎?
當我們沒有去問清楚這些比較背後的脈絡與條件,就會把模仿比較對象當成唯一解,進而錯誤地神化某種發展路徑,壓縮了多元解方的可能性,這便是模範敘事最大的危險所在。
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否定比較,而是提醒我們「比對」是一種需要誠實與自覺的行為。我們不該在還沒弄清楚背景之前,就輕率地下結論,更不能把別人的成果硬套到自己的土地上,當成唯一的指導方針。真正的比較是「關聯式的比較」,也就是問:「A與B的差異,是不是來自於歷史、位置與權力條件的不同?」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抵抗那種「誰比較好」的誘餌,轉而思考「為什麼不同」以及「能否共存」。
鬼扯比對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擅長「去脈絡化」、喜歡「用個案帶整體」、總在「看似中立」的表面下,推動某種價值立場。最終,它會讓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僵化,對不公義的敘事麻痺,對真實的多元可能性視而不見。
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主張放棄比較,而是要提醒我們必須誠實、謙遜且有批判意識地使用比較。唯有這樣,它才能成為拆解性別歧視、揭露殖民殘餘、釐清社會不正義的工具,而非成為壓迫的幫凶。
這種思考方式,或許也能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老歌比較好聽」這句話——那不過是熟悉的聲音,加上一點時間淘汰過後的美化。如果我們能將這句話視為一種情緒記號,而不是審美判斷,也許就能更公平地看待當下的新聲音。
我們在每一次面對比較時,或許都該先問:這項比較,究竟在服務誰的敘事?
希望你能找到屬於你的新歌,也希望我們都能用更聰明的比較,拆穿這個世界的鬼扯。
作者資料
安德魯•布魯克斯 (Andrew Brooks) 倫敦國王學院地理系發展與環境高級講師,他的最新研究重點是全球比較問題以及城市變遷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在對非洲保持濃厚興趣的同時,他的工作也越來越集中在英國和葡萄牙的研究上。他在國際發展領域的研究更做已被國際媒體報導,包括半島電視台、BBC 新聞、CNN、《經濟學人》、《衛報》、《世界報》、《紐約時報》和《新聞周刊》。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