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腸胃營養學全書:融合實證、臨床與研究,改善腸道機能、降低疾病風險最重要的保健指南
-
呼吸,為了療癒:全新的呼吸科學與醫學,透過清醒的呼吸,徹底轉化身心
-
女神歲月無痕─永遠對生命熱情、保持感性與性感,並以靈性來增長智慧
-
人體身心靈系統使用手冊──追本溯源,啟動能量療癒,修復靈魂創痕
-
用瑜伽療癒創傷:以身體的動靜,拯救無聲哭泣的心
-
纖維力飲食 破解腸道與健康密碼,以植物基飲食啟動減重、逆轉疾病、優化免疫力的健康革命
-
一本終結!關節痛養護大全:從預防、解痛到修復,自己的關節自己顧
-
[圖解&影音]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改善全身失能、恢復身體機能、避免再度中風
-
背痛不是病!:不要再被大腦騙了!憤怒、壓力、低落的情緒才是疼痛的元凶
-
懂點中醫少生病──以正養正,以偏糾偏,從日常答問出發,走出養生和吃藥的迷思
內容簡介
八成已知疾病都跟腸道有關!
「57健康同學會」、「醫師好辣」等節目人氣醫師彭溫雅
教你全面調理腸胃問題的聖經!
「胃腸好,人不老;內傷脾胃,百病叢生!」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腹瀉、脹氣或胃食道逆流等困擾,
但可不是只有胃痛或拉肚子,才代表腸胃出狀況!
從氣喘、心血管疾病到異位性皮膚炎,都與腸道不健康有關!
本書結合系統性的中醫觀點X科學性的西醫理論,
從養胃、護脾到潤腸,讓你揮別各種惱人的腸胃困擾!
學貫中西的人氣醫師彭溫雅要教你:
◆5個檢視腸胃問題的部位
舌苔太厚,表示體內濕氣過重、容易腹瀉、腹痛;
鼻頭長痘,可能是胃火過旺,吃了太多對胃有負擔的食物……
從雙手、舌頭、穴位、皮膚到氣味,都藏著腸胃健康的訊息!
◆7種中醫體質與調養方式
痰濕體質易導致身體肥胖,必須少碰肥甘厚味;
血虛體質容易疲倦與營養失調,可以嘗試細嚼慢嚥幫助腸胃吸收……
認識自身體質,才能有效找到調理方式,健脾強胃、遠離疾病!
◆10種常見疾病的原因與處理方式
脹氣時可以按壓「關元穴」,刺激腸胃蠕動;
急性腸胃炎可以按壓「足三里穴」,有效止瀉與強化脾胃……
各種腸胃問題都可以從日常簡易的照護中緩解!
順應節氣、體質、飲食性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腸胃調理方式,
告別痛苦的便祕、胃痛與腹瀉等腸胃困擾!
目錄
腸胃健康自我檢測表
第一篇 判斷腸胃狀況的祕方
第1章 腸胃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第2章 從雙手判別腸胃問題
伸出雙手,找出腸胃對應的位置
判斷手掌溫度
判斷掌心顏色
判斷掌紋變化
判斷掌骨
手指的狀態反映體內情況
青筋代表的意義
判斷掌心是否容易出汗
判斷指甲的健康程度
第3章 從舌頭判別腸胃問題
檢測舌苔狀況
觀察舌體狀況
第4章 從穴位按出腸胃問題
背部穴位
腹部穴位
四肢穴位
腳底穴位
耳部穴位
第5章 從皮膚看出腸胃問題
臉色
臉上痘痘位置
身體膚色
眼睛變化
唇色
第6章 從氣味嗅出腸胃問題
嘴巴的味道
排氣的味道
排泄物的味道
第二篇 調理腸胃健康的祕方
第7章 體質的調理
氣虛體質──亞健康,容易慢性疲勞
血虛體質──血虛不只要補血,細嚼慢嚥是王道
陰虛體質──自帶發熱氣,陰虛不是冷吱吱
陽虛體質──氣虛惡化變陽虛,真正的冷底
痰濕體質──濕為萬病之源,有了痰濕健康掰掰
瘀滯體質──女人若瘀滯,痛經不孕傷及根本
平和體質──陰陽平衡沒病痛,平和體質最健康
第8章 節氣的調理
春季調理──順天之時百病除,節氣養生從春天開始
夏季調理──暑易傷氣,注意保護體內陽氣
秋季調理──冷熱之交當心「陰暑」,讓寒邪趁虛而入
冬季調理──冬天養生要養藏,立冬補冬為來年
第9章 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理
認識四氣:寒熱溫涼
認識五味:酸苦甘辛鹹
食:飲食不節壽命損,有些習慣很傷胃
衣:時髦也要養生,這些部位慎防著涼傷腸胃
住:愛躺地板住地下室,濕寒交迫傷脾胃
行:久坐是慢性自殺,從腦到骨都有傷
育:「睡到自然醒」反而傷身,謹守睡眠法則才養生
樂:「過用」致病,過激過勞傷的不只是肝
第三篇 常見胃腸症狀的因應策略
第10章 脹氣
不只肚子餓會叫,腸鳴跟脹氣也有關
第11章 胃痛與腹痛
不是所有肚子痛都是胃痛!認識五種常見胃痛
弄清腹痛位置,對應不同疾病
腹痛的不同型態與緩解方式
第12章 胃痙攣、反胃及消化不良
令人痛到冒冷汗的胃痙攣
反胃、嘔吐、噎膈──從吐的方式找病因
「食積」容易導致消化不良
第13章 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四種型態
胃食道逆流的舒緩與調理
第14章 消化性潰瘍
認識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
養胃祕方與日常按摩
第15章 急性腸胃炎
第16章 腹瀉、便祕與腸躁症
腹瀉:消化失常,須小心脫水
便祕:大腸傳導失常,須協助腸胃蠕動
腸躁症:排便習慣改變,須補氣健脾胃
第17章 腸漏症
主因濕氣引起,免疫力大幅下降
第18章 肥胖
脾胃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膏脂淤積
第19章 失智症
注意力與認知能力退化,原來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
第四篇 胃腸日常養護祕方
第20章 十大養胃護腸食材
南瓜:什錦南瓜盅
高麗菜:高麗菜烘蛋
蘑菇:香煎菇菇
皇帝豆:薏扁祛濕粥
烏梅:酸梅湯
玉米鬚:玉米鬚茶
香菜:香菜肉丸
韭菜:魚韭粥
小米:小米蜂糕
麻油:麻油當歸蛋
第21章 十大養胃護腸藥材
大黃:瀉下藥大黃將軍,專治腸胃疾病
藿香:藿香果真香,香氣開胃還醒腦
茯苓:四時神藥茯苓,除濕聖藥老少皆宜
蒼朮:蒼朮白朮分不清,看症狀下藥好健脾
石斛:石斛經濟價值高,黏液多醣降血糖
砂仁:虛不受補怎麼辦?添加砂仁先調脾胃
芡實:乾隆時期的四神湯,可健脾也可止瀉
黨參:藥性堪比人參,黨參補脾有一套
雞內金:你所不知道的雞胗,暗藏保胃中藥
萊菔子:蘿蔔整根都能吃,萊菔子消積化痰治食積
第22章 十道養胃護腸食譜
八寶粥:改良八寶粥,脾虛者的甜點
荷葉飯:再現古醫書上的荷葉飯,清香補氣健脾
東坡玉穇羹:簡單山藥開胃,內藏父子情
紅參苓朮燉牛肉:緩解胃腹脹痛
陳皮棗參燉排骨:甜甜鹹鹹,緩解風濕痛
胡椒豬肚湯:暖腸潤胃,潰瘍者的好食補
七物雞湯:比四物多三物,胃酸過多者的良藥
吳茱萸魚湯:名醫張仲景的食補藥膳
丁香鴨:川中名菜,色香味俱全的止嘔藥
紅蒼金餅:消化不良的最佳下午茶
第23章 十種養胃護腸穴位按摩法
三陰交穴:脾經好脾健血足,還能增強免疫力
豐隆穴:調理脾胃,多按苗條
足三里穴:改善腹脹與腹瀉
上脘穴:加速腸胃蠕動
肚臍周圍按摩:消除腹部贅肉,促進血液循環
手部按摩:雙手萬能,不同按法解決胃不適
拍打腋窩:祛濕、通經、活血
按壓小腿肚:幫助血液循環,改善腸胃問題
甩手功:甩手去濕氣,打通瘀滯氣血
三角式:瑜珈練心也練脾,三角式化痰濕健身心
第24章 消化道癌症飲食
抑制癌症發生,從日常飲食做起
倘若癌症發生,如何改善化療後遺症?
內文試閱
第十三章 胃食道逆流
胃酸是由胃腺排出的一種消化液,具有殺菌、幫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分泌量受食物影響最大,過多的胃酸會引發胃痙攣、腸鳴、消化不良,如果胃酸過多還往上逆,跑到了食道,就會變成胃食道逆流、巴瑞特氏食道,再嚴重就會演變成食道腺癌,因為食道不耐酸,當胃酸跑到食道時,食道就會出現灼熱感,這就是俗稱的火燒心,通常在進食後會很明顯,很多病人會在半夜被嗆醒,就是因為胃酸在入睡幾個小時後會達到高峰,胃酸逆流沖到食道、口腔,所以建議睡覺時將枕頭墊高,可避免被嗆醒。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胃食道逆流,不同嚴重程度的胃食道逆流,症狀也不同,輕微的胃食道逆流會有慢性咳嗽、喉嚨沙啞、胸悶等症狀;一般常聽到的火燒心、胸口灼熱感和胃酸逆流,算是屬於較嚴重的表現。
現代人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愛吃宵夜或情緒緊繃等因素,都會使消化機能變差,降低胃排空的速度,一旦胃酸分泌過多卻停留在胃裡,便會隨著腹壓上升,向上擠壓導致胃食道逆流,也是近來胃食道逆流患者增多的原因,其他還有因賁門鬆弛的問題,是屬於比較複雜的類型。
從中醫觀點,胃食道逆流症有「泛酸」、「吞酸」、「噫酸」等,因不同的體質與臨床表現而有不同的辨證分型,常見的有「胃火熾盛」、「肝氣泛胃」、「飲食積滯」、「寒濕內阻」等,共同的症狀有嘔心、反胃,咽乾卡痰感。
胃食道逆流的四種型態
胃火熾盛型→多因常吃過量燥熱的食物水果造成,如:薑、蒜、胡椒、辣椒、龍眼、荔枝、堅果類等,臨床表現有:口乾、舌燥、舌破、偶便祕、大便不暢及胸口灼熱等,建議的治療以「清胃降火」為主,如清胃散、甘露飲、半夏瀉心湯、天花粉等。
肝氣泛胃型→多是因為煩躁易怒、情緒低落、睡眠不足造成,臨床表現有:胸部煩悶、食慾起伏、淺眠多夢等問題,建議的治療以「疏肝理氣」、「清心安神」為主,如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清心蓮子飲、酸棗仁湯等。
飲食積滯型→因飲食過量或不潔、缺乏活動造成,臨床表現有:胸悶、腹脹、便祕偶腹瀉、消化不良等情況出現,建議的治療方式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為主,如平胃散、保和丸、霍香正氣散、山楂等。
寒濕內阻型→因過食生冷、冰涼的食物造成,臨床上經常會有大便稀軟、解不乾淨的感覺,建議的治療以「溫化寒濕」為主,常用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平常可以多吃薑,注意飲食習慣,調整生活步調及掌控好情緒,才能真正擺脫胃食道逆流的困擾!
胃食道逆流的舒緩與調理
中醫認為,胃食道逆流主要是「飲食不節」和「肝氣鬱結」所致。
「飲食不節」是指長期飲食不正常,導致消化功能不好,形成中醫所說的「脾胃氣虛」,想要改善胃食道逆流,就要從「脾胃」進行調理;臨床上會給予益氣補中、健脾胃的中藥。
「肝氣鬱結」則是情緒影響肝氣,是指長期過度緊張、心情焦慮、壓力過大,影響自律神經系統,不完全只是腸胃問題,此時會酌加疏肝解鬱的中藥,對於放鬆心情頗有助益。
胃食道的問題不只影響睡眠、呼吸,甚至降低了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平時可多按壓手腕的內側的「內關穴」(圖13.1);外膝眼下三寸脛骨脊旁開一寸的「足三里穴」(圖4.3);距離肚臍四指位置的「中脘穴」(圖4.2);以及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往上兩橫指的「太衝穴」(圖8.1),常按這四個穴道可以強化胃部健康,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
第十六章 腹瀉、便祕與腸躁症
腹瀉:消化失常,須小心脫水
《景岳全書‧泄瀉》寫到:「凡泄瀉之病,多由水穀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所謂水穀不分指的是當食物吃下肚後,吃進什麼就排出什麼,液體歸液體、固體歸固體,表示腸胃的消化功能失常,造成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飲食不節、情緒過度緊張或鬱悶、外邪,如感冒、病毒感染、濕熱、脾虛、腎虛等。
中醫認為急性腹瀉多因外邪入侵,腹瀉有助外邪宣泄,不用急著止瀉,但要小心脫水發生,可以喝點米湯加鹽來補水。要特別留意腹瀉後如果出現口渴、尿少色深或頭暈等症狀,表示身體有脫水現象,要盡快補充水分。
中醫認為腹瀉的主要病變在於脾胃與大小腸,主要關鍵在於脾胃功能障礙,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包括外邪影響、脾胃本身虛弱、肝脾不和以及腎陽不足等。「脾」包括脾臟及胃、大腸、小腸系統,而脾屬土,喜歡保持乾爽乾燥的狀態,如果脾胃的濕氣過重,身體就容易失調,不僅容易消化不良,也容易腹瀉或拉肚子。
胃為陽臟,濕邪在胃的表現多是反胃、噁心、打嗝等症狀;脾為陰臟,脾有濕邪的表現,有可能是便祕,也有可能是腹瀉。由脾濕引起的腹瀉,大便不成形,如果發生在夏天,因為經常吹冷氣引起腹瀉,通常伴隨輕微怕冷、低熱、噁心嘔吐等症狀,此時健脾燥濕是首要選擇,除了緩解體內的濁濕,還要解除體表的暑濕。
現代社會生活步調快、三餐不正常,加上緊張與壓力,因此腹瀉的問題增加了不少。平常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以及生冷、辛辣、燒烤、油炸、油膩的飲食,就可固護脾胃功能,避免腹瀉發生。
一般常見的慢性腹瀉,可多喝四神湯,其中包括了茯苓、山藥、蓮子、芡實、薏仁等藥材,茯苓、薏仁利水滲濕,改善腸胃的水分代謝;山藥可以增氣力、助消化;蓮子、芡實是收澀藥物,可健脾止瀉。再加入豬小腸一起燉煮,可以改善腹瀉,促進消化,進而調整體質,增強抵抗力。四神湯的藥材都相當平和,適合各種體質。
便祕:大腸傳導失常,須協助腸胃蠕動
現代人還經常有便祕的問題,據統計台灣一年可以吃掉1.7億顆便祕用藥,平均一天要吃掉46顆,比安眠藥還多!便祕很大的原因跟飲食相關,不管是過食生冷、過食辛辣、過食醇甘厚味、暴飲暴食都會使腸胃受損,而久坐不動、年老體衰或久病不癒也會讓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造成便祕,久而久之還會引起痔瘡、大腸癌或肝病變等後遺症。
除此之外,情志失調,例如憂鬱、發怒也會傷肝導致津液不布、腸道失潤,有便意卻便不出來;過度疲勞或生病、產後者氣血虛弱,大便祕結如栗,這些都是造成便祕的症型。
水分攝取不足或是蔬果纖維吃太少,都會引起便祕,女性荷爾蒙失調也會導致便祕,建議大家多喝白開水,不只可幫助腸胃蠕動、加速新陳代謝,在清晨5點到7點手陽明大腸經運行的時候,喝一杯溫水還能幫助排便。
腸躁症:排便習慣改變,須補氣健脾胃
除了腹瀉與便祕,也有人會便祕一陣子,明明飲食沒有特別改變,隔一陣子卻突然變成腹瀉,兩種情況交替出現,這種症狀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
腸躁症主要跟三個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二到三倍,有的患者在經期時症狀更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也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想改善腸躁症,除了要稍微忌口,包括少吃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也要維持良好的心情。平時可多喝「舒壓茶」,準備合歡皮10克、百合10克、紅棗5顆。以600到650cc水,加入上述食材煮沸後轉中火煮5分鐘,早中晚各喝一杯,幫助舒肝氣、寧心神、減壓助眠安定神經。
也可選擇「腸胃保健茶」,準備蘋果1顆洗淨切塊、蜂蜜30cc、黨參、茯苓、白朮各10克,將蘋果、黨參、茯苓、白朮加入600cc開水、煮沸後轉中火5分鐘加入蜂蜜即可飲用,有助補氣健脾胃,腹瀉可止瀉、便祕可通便。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腹瀉、脹氣、胃食道逆流?一本教你全面調理腸胃問題的聖經!
關於腸胃,平常最讓我們困擾的,不外乎就是一些常見的症狀:腹瀉、胃痛、脹氣或胃食道逆流,但是,只有這些症狀出現,才代表腸胃有問題嗎?其實,從氣喘、心血管疾病到異位性皮膚炎等八成已知疾病,都與腸道不健康有關!人體有七成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腸道的狀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身體的免疫系統,因此保養腸胃真的是身體健康的首要關鍵!
那麼,要怎麼知道自己的腸胃有沒有問題呢?《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這本書,除了提供簡易的腸胃健康自我檢測表,還提供如何從手掌、舌頭、皮膚、氣味……等部位徵兆看出腸胃釋出的健康訊息,例如:舌苔太厚,表示體內濕氣過重、容易腹瀉、腹痛;鼻頭長痘,可能是胃火過旺,吃了太多對胃有負擔的食物;讀懂腸胃的訊號,才能對症下藥!
那麼如果腸胃釋出了不健康的訊息,要如何選擇適合的腸胃調理方式呢?從中醫觀點來看,人的體質總共可以分為七種,例如:痰濕體質易導致身體肥胖,必須少碰肥甘厚味;血虛體質容易疲倦與營養失調,可以嘗試細嚼慢嚥幫助腸胃吸收;認識自身體質,才能有效找到調理方式,健脾強胃、遠離疾病!
找對了體質可以治本,但遇到了緊急問題還是得治本,該怎麼辦呢?本書提出了10種常見腸胃疾病的原因與處理方式,並附上清楚的插畫說明,例如:脹氣時可以按壓「關元穴」,刺激腸胃蠕動;急性腸胃炎可以按壓「足三里穴」,有效止瀉與強化脾胃;讓你從簡易照護中緩解不適!
學貫中西的人氣醫師彭溫雅透過本書,結合系統性的中醫觀點X科學性的西醫理論,從養胃、護脾到潤腸,讓你揮別各種惱人的腸胃困擾!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彭溫雅
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並擁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學位。 目前為溫亞中醫診所所長。曾擔任國立聯合大學兼任講師,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講師,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已在中醫界累積十五年經驗。 為推廣中西醫整合養生觀念,經常受邀至各大媒體(如超級電視台「請你跟我這樣過」、「食在有健康」、東森「57健康同學會」、「醫師好辣」、「請你跟我這樣做」、TVBS「健康兩點靈」、台視「健康好簡單」、年代「今晚誰當家」、「健康好生活」……等),擅長以簡單的方法深入淺出解說漢方養生、中西醫美容等健康議題,加上其橫跨中西醫學的專業背景,已成為新一代最受觀眾信任並歡迎的女中西醫師。 著作: 《順著24節氣排毒養生》(2012) 《中醫不告訴你的36件事》(2012) 《吃對食物變身凍齡美人:聽彭溫雅醫師教妳吃出美麗新人生》有聲書(2013) 《回春抗老:彭溫雅的中醫養生術》(2014) 《揉揉手的驚人療效》(2014) 《彭溫雅醫師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書:台灣在地藥材、食材及穴位養生法》(2016) 《坐好月子,過好日子:中醫師彭溫雅的女性調理書》(2018) 《彭溫雅醫師的濕氣調理全書:排濕從養氣開始》(2019) 《365日中醫歲時養生曆・彭溫雅醫師的順時調理祕笈》(2021) 相關著作:《揉揉手的驚人療效》《中醫不告訴你的36件事》《順著24節氣排毒養生》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