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不只是寓言:77則啟發自我、翻轉思考的寓言故事集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不只是寓言:77則啟發自我、翻轉思考的寓言故事集

  • 作者:戶田智弘(Tomohiro Toda)
  • 出版社:麥浩斯
  • 出版日期:2020-07-14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日本網友熱烈好評「不同觀點的解說很有啟發性」、 「令人訝異的淵博學識與深刻見解」、「對我的人生有幫助」! 從伊索寓言到莊子等哲人對話 咀嚼經過千錘百鍊的人生哲理 鍛鍊出更有智慧與彈性的自己 所謂「寓言」,多是藉由口耳相傳的簡短故事傳達某些人生哲理以激勵、訓誡、啟發人心。一個寓言故事不見得僅能對應一種道理,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成長背景與經歷做出不同的解讀。而寓言在未盡之處產生的留白,正是刺激我們的想像力與拓展思考深度的空間。 比如知名的〈六個盲人摸象〉,透過六位各摸到大象一部分身體就認為「自己摸到的部分就能代表整隻大象」的故事,大多人可藉此得出「放寬視野,不要憑單一印象下結論的重要性」之啟示,但作者更衍生出「尊重擁有不同信念的人」、「每個人都接觸到了真實的一部分,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即使把個別的特徵加總也不一定等於整體之印象」等體悟。 本書收錄橫跨古今東西,77則世界各地的寓言,從大眾耳熟能詳的伊索寓言到莊子、柏拉圖、蘇格拉底等哲人的對話,分為「視野」、「工作」、「生死」、「良知」等面相,在每則寓言的解說與延伸思考處更旁徵博引提出獨到見解,讓人從簡單的故事中自然體悟各種受用無窮的人生道理。

目錄

前言 第1章 觀點、視野與觀視立場 【1】盲人摸象【2】 駱駝與飄流的浮木【3】 綠洲的老人 【4】 哭泣的老嫗【5】螞蟻與蟬【6】 山木與雁 第2章 廣泛的認知與彈性的思考 【7】無知之智【8】 京都的青蛙和大阪的青蛙【9】 納斯努汀的鑰匙【10】 雙胞胎的命運【11】 掉了一隻眼的河馬 第3章 思慮的深度與正確的判斷 【12】墨子與算命師【13】 夫婦和三塊餅【14】 駱駝的頭【15】 北風與太陽① 【16】北風與太陽②【17】 大石頭與小石頭 第4章 聰明與創造性的工作 【18】兩個商人【19】 三杯茶【20】 領兩茲羅提的莫伊休【21】 賣鞋的業務員【22】家禽霍亂疫苗的發現 第5章 堅強的組織精神 【23】壞人齊聚一堂的家【24】 木桶裡的酒【25】 雲雀搬家【26】 水槽裡的梭魚【27】配戴防護鏡 第6章 工作的態勢與工作的意義 【28】花白頭與兩個妻子【29】 主人給的貨幣【30】 葡萄園的雇員【31】 三個磚頭師傅【32】 斥責孩子的父親【33】 效率差的農務 第7章 良心與共同體 【34】天國與地獄的長筷子【35】 西瓜小偷【36】 百萬分之一的性命【37】 狐狸與熊【38】 湯之石 第8章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39】青蛙與蠍子【40】 猴子與井中月【41】 魔法師的弟子【42】 磨坊的男子 第9章 人生的道理與感恩 【43】兩個旅人和熊【44】 兩隻豪豬【45】 獵人與鳥【46】 盲龜浮木【47】 家庭聖誕樹 第10章 與欲望相處的方式 【48】直到倒下為止【49】 哥斯大黎加的漁夫和美國商人【50】 三個願望【51】 地獄 第11章 學習的心得與學習的理由 【52】努力的樵夫【53】 一半的煎餅【54】 空的茶碗【55】 馬與螞蟻的智慧 第12章 挑戰與可持續性 【56】象與枷鎖【57】 選擇上吊的愚者【58】 青蛙爬山【59】 飛天的馬【60】 掉進鮮奶油的三隻青蛙【61】 塚原卜傳和弟子的對話 第13章 彩繪自我人生的方法 【62】馱海綿的驢和背鹽巴的驢【63】 三年睡太郎【64】 飯團的捷徑【65】 兩個禪僧【66】 塞翁失馬 第14章 生與死的關聯 【67】閻羅王的七個使者【68】 死亡與生存的意義【69】 接枝的老僧【70】 四個妻子【71】 水蠆與蜻蜓 第15章 凡事取決於「你是怎麼想的」 【72】慶幸只是腫個包【73】 何況老翁【74】 狐狸與葡萄【75】 忍耐是一【76】 驢子與父子【77】 一休和尚的遺言

內文試閱

  【哭泣的老嫗】      京都的南禪寺門前有個人稱「哭婆」的老嫗。下雨時為雨天而哭,天氣好時又為晴天而哭,不論晴雨,她無時無刻不在哭泣。南禪寺的和尚覺得奇怪,就問她說:      「妳究竟為了什麼一直哭個不停啊?」      老嫗回答: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在三條開草鞋店,另一個在五條賣雨傘。天氣好的時候,雨傘店生意冷清,實在很可憐。下雨的時候,草鞋泛人問津,我那開草鞋店的兒子應該很困擾吧。想到這裡,想要不哭也很難啊。」      「原來如此,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這樣想其實不好。老生教妳一個一輩子都能感恩、開心過日子的方法吧。」和尚語畢,老嫗立刻湊上前去表示:「有這麼好的事,請一定要告訴我。」      和尚於是娓娓道來:      「人世中的福禍就像一條纏在一起的繩子,福禍必然相伴。這世上既沒有永遠的幸福,也沒有無盡的不幸。妳一直繞著不幸打轉,沒有想到幸福的一面,才會像這樣一直哭個不停。      天氣好的時候,不妨想想今天三條通的草鞋店裡千客萬來,生意好得不得了;下雨的時候,就想想今天五條通的雨傘店裡,商品賣得飛快。這麼一來,天晴有天晴的好,雨天也有雨天值得開心的事了。」      據說從那之後,哭婆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對你來說的「好事」,對他人而言可能是「壞事」      站在什麼立場看待發生的事,會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在上一個故事〈綠洲的老人〉裡,也有提到「觀視立場」,是「看待事物的姿勢、態度和立場」。反映到本篇就是站在草鞋店的立場和雨傘店的立場,看待世界的方式與心情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遇到事情和狀況的時候,總是輕易做出「好」或「不好」的判斷。然而,仔細想想,有很多是情況是沒有所謂的好壞。因為「好」與「壞」是伴隨立場而改變的。      舉例來說,颱風來的時候,很多人感到鬱悶,擔心強風豪雨會淋濕衣服、電車會延遲或停駛,選擇開車出門的人一多,交通也會變得擁塞而混亂。      反之,也有人因為颱風天而受益。颱風接近的時候,許多人避免外出,披薩和壽司店的外送生意會變好。此外,大眾運輸容易受到天候影響,選擇坐計程車的人也會變多。居家用品店裡像是乾電池、手電筒、繩索和防水帆布等防颱用品的銷售也會看漲。對這些業界的人來說,颱風未必是壞事。      再舉一例。人類滅絕,是現存唯一人種的智人(Homo sapiens)想要極力避免的災難,對地球上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來說卻是一大福音,因為再也沒有比人類更貪婪,會奪取比維持生存所需更多的其他物種之生命了。      有人認為「人類滅絕是保護地球環境最快的方式」。這對人類來說是壞事,對人類以外的物種來說卻是好事。      ------      【山木與雁】      莊子行於山中,看見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站在一旁的樵夫卻沒有想要動手砍了這樹。聽聞理由,原來是「沒什麼用處」。莊子說:「此木因為不材而得以終享天年。」      莊子下山,留宿友人家中。朋友大喜而囑咐童僕殺一隻雁來宴客,童僕請示主人說:      「有兩隻雁,一隻會叫,另一隻不會叫,要殺了哪一隻?」      「殺了不會叫的那隻」,主人回道。      隔天,弟子問莊子說: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老師在『有用』與『無用』之間又將如何處之?」      莊子笑著回說:      「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但這麼做,看似合乎道理,實則不能免於偏執而受累。若能順從自然之道,浮遊於世,則不至如此。超乎他人的誇讚和毀謗,時而像龍一樣騰行於空,時而像蛇一樣蜇伏於地,與時俱化而不偏執自專。一上一下,以和為貴,遊心於萬物的根源,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使役。如此一來又怎麼會受累?」      超乎有用與無用      這篇故事分成三個部分。開頭舉山中之木因為沒有用處而得以終其天年的例子來說明「無用之用」——因為沒有用處,反成大用。這是莊子特有的反面論述。      其次舉不會叫的雁因為沒有用處而遭宰殺的例子來講述「無用之用」並不成立,藉以說明普世「成材始為有用」的認知。      最後以弟子的提問——在有用與無用之間應做何選擇——來引出莊子的答案。莊子一開始回答「將處於有用與無用之間」,隨後又立即補述「這麼做也不合乎自然之道」。      「處於有用與無用之間」,指的是什麼樣的立場?      不妨這麼想,「有用還是無用」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所以無法針對「有用好?還是無用好?」這種模糊的問題作答。就像大樹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不會叫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而遭到宰殺一樣,「有用」一詞只能視當下的情況,慎思其意。      那麼莊子所謂「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看似合乎道理,實則不然」的真意何在?      答案在於「順從自然無為之道」,亦即不偏不執,任憑自然。莊子身處亂世的戰國時代,各國混戰不休而權勢不定。想在亂世中保全生命,就得保持柔軟的姿態,不執著於特定立場。懂得臨機應變與否,將決定個人是否能在亂世中求生。莊子哲學之「自然無為之道」看似消極,卻是亂世裡不可缺的人生智慧。      話說回來,日本這幾年明顯出現重科學、輕人文的現象,認為科學技術相關的學問,可為經世致用而增加其預算編列,人文學系的學問無所用處而刪減其預算。這種情況下應謹慎考量,什麼學問「對誰、就什麼層面而言是有用的」。      政治人物所謂的「經世致用」,不過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觀點。我們不能忘了存在其他層面的「經世致用」,那就是「促進人類的良善生活」。      什麼是「人類的良善生活」?這已經超乎科學技術的範疇。      自然科學是以真實的世界為對象,探尋跟事實有關之客觀知識的學問,成立於排除了價值、道德和倫理等問題的基礎上。倫理在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不過是用來檢查科學技術所創造出來的成果,對於應該發展什麼樣的科學技術這種根本性問題,幾乎不事先過問。因此,科學技術的學問,包括從中衍生的製品和系統架構等,是在常識、規範和習俗的前提下運作。對此前提投以「這樣真的好嗎?」、「其所依據的前提難道不是打一開始就是個錯誤?」這種根本性的審思問題,就要憑藉人文的學問了。      在日本,《勸學篇》的作者福澤諭吉看重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等實用之學一事眾所皆知。相對於福澤的立場,同一時代的思想家中江兆民,對於非實用之學的中國古典等也給與同等的重視。中江認為所有學問的根本在於哲學,並做出以下談話。      「大致來說,哲學的效用是無法具體呈現在眾人眼前的。(中略)一個國家若是沒有哲學,就像壁龕的牆上少了掛軸一樣,有損該國的品格。(中略)不懂哲學的國民,做什麼都欠缺深度,僅能止於淺薄的層次。」(《一年有半》/岩波文庫)      中江的這番話不也詮釋了「無用之用」嗎?      ------      【狐狸與熊】      有個男子在森林裡漫步的時候,看到一隻受傷的狐狸,他想,可能是被獵人追趕,逃命的途中弄斷腿了吧。倒在樹下的狐狸因為飢餓,隨時可能受到死神召喚。      這時出現了一隻灰熊,嘴裡銜著獵物,半拖拉地往狐狸的方向走去。但灰熊似乎對狐狸視而不見,飽食一頓後便離去,離開前在狐狸身邊留下了部分獵物的殘骸。      隔天男子來到森林散步時,同樣看到灰熊在狐狸身邊留下了食物。到了第三天也是如此。      男子想起這幾天看到的情景,想著:「如果上帝對一隻受傷的狐狸是如此關愛有加,應該也不會忘了我吧。我要像這隻狐狸一樣,繼續相信上帝的愛。」      男子於是在森林的一角跪下來禱告:「天父啊,這隻受傷的狐狸教我,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堅持對祢的信仰。我也把自己誠心交給祢了。」      說完就躺在地上,等待上帝的恩賜。一天過了,什麼事也沒發生,男子的肚子餓得不得了。第二天過了,一樣什麼事也沒發生。到了第三天,還是什麼事也沒發生。這下男子生氣了。      「上帝啊,難道祢愛那隻狐狸比我多?我是如此相信祢,卻得不到祢的眷顧。為什麼不給我食物吃呢?」      男子走出森林回到鎮上,在路上看見一群餓肚子的貧困孩童,心生咒罵:「上帝啊,這不是太過分了嗎?為什麼祢不幫幫這些可憐的孩子?」      這時上帝的聲音在男子的耳中響起:「我做了什麼事啊,把你創造成人,對你卻感到失望不已。你本來可以跟學學那隻熊的,卻希望能一直像那隻狐狸一樣。」      你能為他人做什麼      男子在森林中看到的是,受傷的狐狸從灰熊那裡分得食物的情景,反過來說也可以想成是灰熊把食物分給受傷的狐狸。看到這場景的男子,手腳健全,卻沒有想過要變得跟熊一樣,而是模仿受傷的狐狸,躺在地上餓肚子,等待上帝為他做什麼。可惜什麼也沒發生。      生氣的男子回到鎮上,看到一群餓肚子的孩童,也沒有想到要伸出援手,只是等待上帝的援助,仍舊是什麼也沒發生。      上帝對於男子明明可以仿效熊的作為,卻沒有這麼做的態度感到失望。本當可以站在給予的立場,為他人付出,卻選擇做一個等待別人付出的人。      這一則故事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做個等待他人付出的人,做個為他人付出的人。」也讓筆者想起「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的名言,出自一九六一年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發表第三十五任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的內容。      說來,富足之人為匱乏的人做什麼樣的付出時,有兩種流向。一是人民繳納稅金,經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做重新分配;二是個人捐贈。前者關乎正義——實現與維持保障社會整體幸福秩序的公理,跟政治有很深的關係。後者則是與擁有多寬廣的心胸之道德水準有關。      法國哲學家安德烈.康特.斯彭維爾(André Comte-Sponville)在《關於道德的微小論述》(紀伊國屋書店)裡,對正義和心胸寬廣度的差異做了以下論述。「正義和心懷氣度,都與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有關。(中略)唯後者傾向主觀、個人的、情感的、自發性的。反之,正義是更為客觀、普遍性的、知識性的,有其深思熟慮之處。」      在日本,慈善捐贈文化尚未扎根,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朝日新聞週刊《AERA》於二〇一六年七月四日號一篇名為〈繳納稅金已是盡其所能的貢獻 生活實無餘裕〉的報導指出,日本兩人以上家庭的年均捐贈金額僅三千四百零三日圓(出自日本總務省二〇一五年家計調查),在二〇一五年CAF世界慈善捐助指数(CAF World Giving Index)中,於一百四十五個國家裡排名第一〇二,也是先進國家排名最低者。此外,捐贈者人數也在二〇一一年東日本大震災達七千零二十六萬人的至高點之後一路下滑。是什麼原因讓日本民眾對慈善捐助轉為冷感?      原因出在「日本人根深柢固地認為『公共』歸屬國家責任,而納稅就已盡到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日本人本來就對親人和顧客非常親切,但這分關心不及於他人,對社會弱勢者尤其抱以冷淡的態度。      筆者在外國的時候,好幾次看到板著一張臉、看起來凶悍的年輕人,見到推嬰兒車的母親、孕婦、殘障人士和高齡者時,爭先恐後伸出援手的情況。訪日的外國人之所以認為日本人很親切,可能是因為他們是顧客的關係吧。      以下做重點歸納。斯彭維爾在前書提到「跟心懷寬廣呈極端的是利己主義」。根深蒂固的利己主義削弱了寬懷的想法,導致心無餘裕,所以我們基本上選擇當一個利己主義者,卻又不完全單純奉行該主義。人就算無法經常發揮寬懷的氣度,還是能夠偶爾展現寬大的心胸。寬大的心胸是通往介於吝嗇與浪費之間,慷慨大方的美德。寬懷大度的慷慨之舉,不時把我們從利己主義的本性中解放出來。      ------      【青蛙爬山】      有十隻想要體驗登山的青蛙聚在一處,牠們決定要一起去爬山,便在山腳下集合。前來送行的同伴們卻喝倒彩說:      「爬不上去的啦!去也沒用!放棄吧,放棄吧。」      十隻青蛙在同伴的冷言冷語之中踏上旅程,蹦著短小的腿朝山頂邁進。      約莫到了半山腰,遇見一群兔子。聽到青蛙們講述攻頂的目標之後,兔子立刻回應:「什麼?你們要爬到山頂?不可能、不可能,這座山很高的。蹬著這麼短的腿哪有可能爬到山頂啊!」其中五隻累到不行的青蛙,聽了當下決定撤退。      在剩下來的五隻青蛙面前,還有更險峻的坡等著牠們。好不容易進到冷杉的樹海,這次遇到的是土撥鼠。「想要攻頂,對青蛙來說是不可能的。簡直是有勇無謀,不知天高地厚!」土撥鼠的這一番話又讓兩隻青蛙退出了。      剩下的三隻仍然繼續前行,牠們一跳一蹬地朝山頂慢慢前近。      這次總算遇到棲息在高峰處的山羊,照例被嘲笑一番「趕緊就此打道回府吧。看你們的樣子,再花一個月的時間也到不了山頂啊。」於是又有兩隻脫隊。      最後只剩下一隻青蛙。牠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終於爬到山頂。      等那隻青蛙下山之後,所有的人同聲問牠:「你是怎麼辦到的?」。那青蛙只反問一句「什麼?」,大家只好再大聲問一次:「你是怎麼完成如此壯舉的?」。      結果牠的回答還是老樣子:「什麼?什麼?什麼?」      原來那隻青蛙是個聾子。      介於膽小與大膽之間的勇氣      這是述說挑戰爬山的青蛙的故事。      故事裡的青蛙大致可分成兩派。一派是一開始就沒有想要爬山,只是前來送行的青蛙。但牠們不是來幫其他夥伴加油的,而是用冷嘲熱諷的態度勸告對方放棄。另一派是挑戰登山的青蛙。      這則寓言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發是,提起勇氣挑戰問題。「每種美德都處於兩種惡習之間的頂端」,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他在《尼各馬科倫理學》裡提到如下。      在彼方的一端有個叫「不懂瞻前顧後」的惡習,另一端是名為「膽小」的惡習,位在兩個惡習之間、處於頂端的,是名為「勇氣」的美德。亞里斯多德是在建議,人不可膽小怕事,也不可過於冒進,拿出位在兩者之間最高點的勇氣,向前邁進。      他還提出了更有趣的建議是,從感覺來說,勇氣並非介於冒進與膽小的正中間。就人的自然習性而言,常會傾向採取靠近膽小的行動。因此,把勇氣定位在冒然行動的前一步是比較好的。基於此,「不要當個膽小怕事的人!」是個好的建議,而「這麼做感覺有點魯莽……」正是勇氣的恰當位置。      把另一派「挑戰登山的青蛙」做分類之後,可以得到第二個教訓是,不可因為他人不負責任的發言,產生放棄挑戰的制約反應。      除了最後一隻青蛙,其他的在途中相繼放棄挑戰,原因是別人說「你不可能做到」。成功登頂的青蛙,因為耳聾聽不到而能完成壯舉。      為什麼兔子、土撥鼠和山羊要做此發言,可以想到的理由有二。      一是擔心失敗和挫折會讓青蛙受傷。可以解釋成是基於母親過度保護孩子般的心理,而說出「你不可能做到」的話。      另一個理由是,不希望青蛙成功。也許是因為兔子、土撥鼠和山羊在年輕的時候曾有過想要攻頂,但中途放棄的痛苦經驗所致。又或者是打一開始就放棄,從未想過要挑戰也說不定。總而言之,就是沒有成功過,所以也不希望青蛙成功。不願見到青蛙超越自己,希望牠們能停留在跟自己一樣的地方。      從這一層意思來說,必需慎選朋友。跟經常鼓勵彼此「好像可行,來試試看吧」的人交往,遠離老是把「不可能的,還是放棄吧」掛在嘴上的人。與其結交過於小看你的人,不如選擇過於看得起自己的人。

影音

作者資料

戶田智弘(Tomohiro Toda)

作家,職涯諮詢顧問。 1960年生於愛知縣。北海道大學工學部、法政大學社會學部畢業。著有《從50歲起擔任海外志工》、《先生要太太撰寫的遺書》、《海外退休生活術》、《如何建立健全的非營利組織》、《被當作目標的日本人》、《職在亞細亞──工作在亞洲!》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戶田智弘(Tomohiro Toda) 譯者:陳芬芳 出版社:麥浩斯 書系:Life Concept 出版日期:2020-07-14 ISBN:9789864086184 城邦書號:1GZ705 規格:膠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