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年中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生活風格 > 飲食 > 食譜
東南亞飲食香料學:南洋經典菜解密、香料與風土交織的味覺地誌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東南亞飲食香料學:南洋經典菜解密、香料與風土交織的味覺地誌

  • 出版社:麥浩斯
  • 出版日期:2025-07-24
  • 定價:620元
  • 優惠價:79折 490元
  • 書虫VIP價:465元,贈紅利2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41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東南亞料理、 關注風味與文化肌理的讀者的美味之作! ~一道料理,即是一張風味地圖的展開~ 東南亞的飲食風味,不僅源自熱帶土地的豐饒物產,更深受族群遷徙、殖民歷史與文化融合影響。從越南順化牛肉矇粉、馬來椰漿飯、印尼參峇、新加坡肉骨茶到汶萊沙穀米糊⋯⋯本書循著一道道經典料理的足跡,深入剖析香料背後的風味邏輯,探索味道如何被形塑、傳承與轉化,展現辛香料在連結土地、記憶與日常飲食中的深層意義。 ✦一場穿越南洋11國的風味踏查 歷時十七年,作者持續走訪東南亞各地,深入市場、廚房,城市與鄉間,細察香料在不同場域與時間,以哪些方式深刻作用於人們的飲食生活中,抽絲剝繭,梳理出東南亞料理複雜而美味的獨特脈絡。 ✦ 從經典菜餚回望風味故事與香料應用 書中每道經典菜色,皆從其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切入,帶出辛香料的組成邏輯與味覺基因。不僅追溯起源,更引導讀者看見:我們所嚐到的每一口風味,是如何在遷徙、流轉與融合中,被一再演繹、變化,進而開展出無數豐富的吃法與地方版本。 ✦辛香料風味圖——視覺化解析香料邏輯 獨創「辛香料風味圖」,透過圖像方式呈現各種香料在料理中的層次結構與角色,進一步理解香料之間的搭配關係,以及經典風味的組成。當想要調整配方時,就能更有方向地掌握變化重點,在創新中保留道地的精髓。 ✦ 31種辛香料——描繪東南亞的風味光譜 詳盡介紹31種常用於東南亞料理的關鍵辛香料,逐一述說其特性、六味屬性、風味表現、使用方式與適配食材,從單方到複方,建構對香料使用的完整認識與多元想像,一路走入東南亞料理的靈魂深處。

目錄

|| 推薦序 香料女王的三維空間_何雪琳|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執行編輯(副刊/商業策劃) 從核心到變異的一場香料邂逅_林開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 風味為徑,文化為途_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南洋滋味 繽紛印記_葉非比|中華民國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風味刑偵學:在東南亞的餐桌上解碼文明_楊佳賢|馬來西亞飲食節目製作人 || 序 以足跡建構東南亞風味學 || 導讀 ・關於東南亞——我的家 族裔遷徙與食物傳播 辛香料・風土・飲食習慣 ・東南亞人的香料哲學 市場、廚房與地景 辛香料創作與風味圖 ✦肉骨茶,吃文化吃門道 Bak Kut Teh 核心辛香料・大蒜 核心藥膳辛香料・當歸 特別介紹・明日葉 核心藥膳辛香料・川芎 RECIPE ▸福建黑湯派肉骨茶 風味圖解析・肉骨茶黑/白派 ✦思鄉,來一包椰漿飯 Nasi Lemak 核心辛香料・天然植物糖 砂糖椰子、糖棕、亞答棕櫚糖、椰子糖 特別介紹・黑果 RECIPE ▸椰漿飯(馬來西亞娘惹版) 風味圖解析・椰漿飯 風味圖解析・參峇辣椒醬 風味圖解析・咖哩雞 ✦沙穀米糊——我們的西米露,他們的飯 Sagu 核心食材・沙穀椰子 特別介紹・蝦膏與蝦醬 RECIPE ▸安布亞(沙穀米糊) RECIPE ▸薑黃鯖魚咖哩 RECIPE ▸遮扎(安布亞靈魂醮醬) 風味圖解析・薑黃鯖魚咖哩 風味圖解析・遮扎 ✦越南米食,精彩絕倫 Phở 核心香草・雷公根 核心香草・刺芫荽 核心香草・紫蘇 核心食材・香蕉花(芭蕉花) RECIPE ▸順化牛肉矇粉 風味圖解析・順化牛肉矇粉 風味圖解析・香草盤 ✦東南亞最早的無菜單料理——巴東菜 Masakan Padang 核心香草・沙蘭葉 核心辛香料・白豆蔻 特別介紹・刺花椒 RECIPE ▸巴東馬鈴薯蝦(古睞版) 風味圖解析・古睞版 RECIPE ▸巴東雞肉咖哩(卡里歐版) 風味圖解析・卡里歐版 RECIPE ▸巴東鴨肉咖哩(仁當版) 風味圖解析・仁當版 ✦黑色當道——囉惹 Rujak 核心食材・沙梨(太平洋榅桲) 核心食材・樹番茄 核心食材・庚大利果 核心食材・西印度醋栗 RECIPE ▸印尼囉惹(安汶版) 風味圖解析 RECIPE ▸馬來西亞囉惹(檳城華人版) 風味圖解析 RECIPE ▸馬來西亞囉惹(印度裔嘛嘛版) 風味圖解析 ✦天選之物——參峇 Sambel 核心辛香料・長胡椒 核心辛香料・畢澄茄 核心辛香草・三斂 RECIPE▸印尼生參峇 RECIPE▸馬來西亞熟參峇 RECIPE▸榴槤參峇 風味圖解析・參峇 ✦蒸蛋的異想世界——烏達 Otak 核心香草・買麻藤 RECIPE ▸錫江烏達 RECIPE ▸廖內群島烏達 RECIPE ▸麻坡烏達 風味圖解析 核心香草・假蒟 RECIPE ▸娘惹烏達 風味圖解析・南、北娘惹烏達 ✦因愛而生,混血麵食代表作——叻沙 Laksa 核心香草・越南芫荽 核心辛香料・火炬薑 核心辛香料・藤黃果 RECIPE ▸咖哩麵、咖哩叻沙、娘惹叻沙與加東叻沙 風味圖解析 RECIPE ▸檳城亞參叻沙與暹羅叻沙 風味圖解析 RECIPE ▸吉蘭丹米捲白醬叻沙 RECIPE ▸登加樓紅醬叻沙 風味圖解析 ✦變溫的食物美學——沙嗲 Sate 核心辛香料・沙薑 核心辛香料・洋蔥 RECIPE ▸印尼沙嗲(波諾羅戈版) RECIPE ▸印尼沙嗲(峇里島版) RECIPE ▸印尼沙嗲(馬蘭吉版) RECIPE ▸馬來西亞加影沙嗲 RECIPE ▸泰國沙嗲 創作沙嗲與醬的核心筆記 風味圖解析・沙嗲醬 風味圖解析・沙嗲肉 附錄| 香料香草採購地圖 辛香料風味與特性表 參考資料

延伸內容

導論| 關於東南亞——我的家 二〇〇八年當我遞上人生中第一張開課大綱,就注定與東南亞結下不解之緣,這場人生轉捩點,讓我有機會回溯自己前半輩子居住的地方,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我想要釐清一道食物究竟蘊藏多少顛沛流離。 然而,東南亞是一個龐大的區域,總面積約四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一千兩百五十個臺灣。根據薩德賽 (D. R. SarDesai)在《東南亞史》一書中的分類,東南亞可劃分為「大陸東南亞」 (Mainland Southern Asia) 與「島嶼東南亞」 (Insular Southern Asia)。這十七年來,我四處走訪,剛開始有目的性,漸漸的變成一種常態,學校前腳剛放假,後腳緊接著就買機票出門。旅程從離我最近、有黃袍佛國之稱的泰國開始,往西是佛塔之國——緬甸,回頭往東,是唯一不靠海,有東南亞屋脊稱謂的寮國,隔壁是儒家之國——越南,再往西則抵達中南半島古國——柬埔寨。我住在馬來西亞,只須開車便可縱遊這些國家,因此對「大陸」東南亞深刻有感。 島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以多元文化著稱,一國橫跨兩地:西馬位於馬來半島,東馬則是婆羅洲 (Borneo) 的一部分,你得飛越南中國海才能抵達。跨境之後首先來到和平之國——汶萊,在這裡夜不閉戶,人們永遠不需為五斗米折腰,被譽為東南亞最後的烏托邦。從沙巴 (Sabah) 往北約八十公里便是椰子國——菲律賓。若選擇自馬來半島一直往南走,縱然有飛機或火車,最方便也最經濟就是長途巴士,便能直達城市國家——新加坡,距離千島之國的印尼民丹島不過四十海里。沿著此路線繼續往東走,爪哇—峇里島—龍目島 (Pulau Lombok),再到科莫多島 (Pulau Komodo) 拜訪科莫多龍,接著在松巴島 (Pulau Sumba) 準備好好耍廢數日,最後一哩路抵達帝汶島 (Pulau Timor)。那一刻我終於圓夢,收錄了東南亞最後一個獨立國家——東帝汶。我用足跡親身經歷「島嶼東南亞」實境。 族裔遷徙與食物傳播 西元前,人類開始緩慢往南遷徙,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早已定居於北越與泰國北部,傣族則沿著湄南河以徒步方式一路南下。此時,島嶼東南亞也出現另一批新面孔——分布在華南地區的馬來族,即古馬來人 (Proto-Malays),俗稱的南島語族,帶來新石器文化。隨後而至的新馬來族 (Deutero-Malays),他們與阿拉伯人、印度人、南島族人通婚,多聚居於沿海地帶,擅長捕撈,也熟稔銅和鐵的使用。 時間快轉至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相繼來到東南亞尋找香料,爾後佔領、掠奪、殖民、殺戮與驅逐,揭開一頁頁血淚交織的歷史篇章。同時期,來自南美洲、美洲與歐洲的作物,以及原產於地中海與中亞地區的辛香料,亦跟著貿易航線乘風破浪抵達東南亞國家,改變了餐桌風貌與調味基礎。 十九世紀,印度南部、中國兩廣、福建的民眾陸續踏上東南亞土地。他們多以契約工身分前來,為了改善原鄉生活,自願將自己抵押給人口販子,也有人在不知情下被賣至海外。當時流傳一句諺語:「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說的是這些異鄉人來到南洋,好不容易靠著活幹死做熬過債務,終於苦盡甘來。「華人致富是靠命換來的。」我的陳姓阿公,常這樣喃喃自語。 印度人則多做開墾、種稻,或在殖民政府家庭中幫傭,其餘是商人或放貸者。以東南亞總人口來說,儘管十九世紀印度裔不到兩百萬人,但他們個性內斂,文化色彩迷人,又積極參與東西方的海上貿易與宗教活動,注定對後來的東南亞有重要影響。 印度人帶來調配香料入菜的智慧,小茴香、羅望子、青小豆蔻、薑黃等,部分香料則滲透到宗教與生命禮俗中。尤其是薑黃,從醃漬上色、抑菌效果,到象徵吉祥與尊貴——馬來人視薑黃為喜氣與高貴的象徵,華人將其融入節慶祭祀:彌月薑黃飯取金黃色澤傳遞喜悅,九皇爺誕辰時手繫黃繩,以鎮煞保平安。印尼敦本飯 (Nasi Tumpeng) 更是融合印度與泛靈信仰的代表作;緬甸魚湯麵 (Mohinga) 則擷取印度香料與亞系香草植物,烹煮成一碗鄉愁;中國少數民族的米食澱粉、華人熬煮高湯的概念,皆成就東南亞食物樣貌。 華人烹調技法的加入豐富了多元性。油炸、清蒸、爆炒,各籍貫不同的藥膳辛香料和食材,開啟融合的契機。早餐多以米食、麵食為主,並複製大量豆製品,如豆干、豆腐、豆皮,再延伸至天貝。常見增香酥脆的紅蔥酥、蒜酥,醃漬加工品有皮蛋、鹹鴨蛋,都成為常民滋味的一部分。 麵和米食也是不容忽視的重點:印尼的索多湯麵 (Soto)、各式粥品 (Bubur)、米粉(Mihon) 都是代表作,還有馬來半島叻沙 (Laksa)、越南河粉 (Pho)、泰國河粉(Pad Thai)、印尼蒸燒賣 (Siomai) 等不勝枚舉,交織出今日東南亞無比精彩的餐桌風景。 辛香料・風土・飲食習慣 東南亞是個以南島民族為主體的區域,其中馬來族占大多數,其他外來移民有各籍貫的華人與各族印度人,這部分比例最小,其中還有異族通婚的後代,殖民時期遷入南洋定居的歐洲人,最後是前來貿易的阿拉伯人。 這片橫跨赤道的土地,起初以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緬甸和泰國最早開始種植稻米,順應一年中西南季風與東北季風影響帶來的豐沛雨量。季風同時也是航海人的助力,促使中亞、南亞人揚帆抵達東南亞,開啟早期貿易流通。 南島人和世界上眾多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族群一樣,熟悉自然環境生態,隨季節採集野菜、野果,依靠大地的恩賜,這些植物充滿豐盛滋味——辛、甘、酸、苦、鹹、澀,並具有一定的食療功能。因此南島民族對山、海、萬物靈非常崇敬,是泛靈信仰者。 印度人不僅帶來味覺上的革命,還有許多生活習慣,包括祭祀和宗教活動。這些文化傳入的推動者,往往是東南亞早期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地位,引入神王崇拜 (Devaraja, god-king, cult)、律法和史詩,辛香料的加入只是剛好而已。 東南亞人以手抓食、使用香蕉葉盛裝食物的習慣,完全從印度文化複製貼上。用手吃飯與吠陀經中的宇宙觀相應,五指分別象徵五大元素——拇指為agni(火)、食指為vayu(風)、中指為akasha(空)、無名指為prithvi(地)、小指為jala(水)。人們以崇敬的心,專注看著香蕉葉上的食物,手捏順便混合各種味道、感受溫度,入口前先聞其香、觀其色,再細嚼慢嚥,五感參與,方成一種完整的飲食儀式。 香蕉葉在印度生活中有多重意義。在種姓制度中,它象徵潔淨,用過即丟來確保不同階級之間彼此不接觸的堅定信仰。以科學角度來看,香蕉葉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酚,透氣又帶自然葉香,包裹攜帶便利,取之大自然,用完回歸自然更環保。在祭祀活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香蕉葉是女神帕爾瓦蒂 (Pārvatī) 和財神拉克希米 (Lakṣmī) 的化身,同時也是象頭神甘涅沙 (Ganesha) 和猴神哈努曼 (Hanuman) 所喜愛之物。 曾有研究者提到,東南亞是一個複雜而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的區域,正因如此,才得以激盪出絢麗火花、混融交織。一方面保有自己的傳統,一方面擷取他族元素後內化,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經過不斷排列、重組,再度創新;飲食調味如此,食材變化亦如是。充滿東南亞元素的同時,再深化成為這片土地的風味與記憶,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也是身為東南亞人共同的特質。

作者資料

陳愛玲

來自馬來西亞,人稱「香料女王」。 從小在香料的滋養中長大,日常生活、科學知識與古印度醫學阿育吠陀,交織出她獨特而深厚的香料理解。無處不在的香料魂,尤其擅長掌握複方香料之間的風味邏輯與搭配關係,重視調香過程中的起承轉合,讓每一味香料都有各自的角色與層次。 從事香料教學十七年,近年致力於推動香料在地化,嘗試以更健康的調味方式,烹調出台灣在地的風土滋味,讓香料成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創辦「RASA」食飲品牌,傳遞心中的好味道。 ~香料世界博大精深,我是滄海一粟,願化為一縷香料魂,謙卑聆聽你的密語。~ FB粉專| 辛香料研究院 i Spices 相關著作:《辛香料風味學:辛料、香料、調味料!圖解香氣搭配的全方位應用指南》

基本資料

出版社:麥浩斯 書系:TASTE 出版日期:2025-07-24 ISBN:9786267691502 城邦書號:1GM257 規格:PUR膠裝廣開本 / 全彩 / 31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