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可口可樂從「區域」轉型「全球」的成功關鍵
如何才能贏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擁有優異的直覺,才能在人際關係上成功嗎?在人際關係的技巧上,是否某些人就是具有天賦,而有人就是資質平庸,而我們就只能接受上帝給予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他是否還能做得更好?
當我們面對一個真正的「人際高手」,大多數人都可以立刻察覺。這些擁有傑出人際手腕的個中好手,可以輕易地與我們產生連結,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並且提升我們至更高境界。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互動創造出正面美好的經驗,讓我們想要與他們共度時光。
其實,關於人際關係,你不用翻閱報紙、也無須研讀歷史,就可以發現極端的例子。因為,每天的生活中你都必須與這些人相處——在街上、在教堂(或者是家裡),尤其是在工作場所。讓我們來看看下列這些求職應徵函中的陳述,透露出這求職者人際能力的缺陷:
.如果我不跟別人共事,這樣對老闆最好。
.那家公司把我當成代罪羔羊,就像我之前的雇主們一樣。
.注意:請不要因為我做過十四種工作,就誤以為我是那種喜歡亂跳槽的人,我從來沒有主動辭掉工作過。
.推薦人:無。因為,我已將一塌糊塗的過去拋諸腦後。
你或許會發現以上某些求職者,正是你的同事呢!
贏得人心,就能獲得勝利!
對於良好的人際技能,你是如何評價的呢?
問問那些大公司裡成功的執行長,想要在領導位置上獲得成功,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就是與人共事的能力。訪問企業家導致成功與或失敗的分野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就是與人相處的技能。和那些頂尖的銷售專家談談,他們會告訴你,人際知識要比產品知識重要多了。和老師、生意人、店長、小型企業主、牧師或家長們坐下來聊聊,他們會告訴你,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差異就在通曉人情世故。
人際技能是無價之寶。你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無所謂,如果你可以贏得人心,就可以獲得勝利!許多人落入一種陷阱,他們把人際關係視為理所當然。這樣並不是好事,因為,建立和維繫健康人際關係的能力,攸關生活中每個層面的福祉。我們的人際技能決定未來是否能夠成功。
在羅伯特.伍德羅夫(Robert W. Woodruff)的領導下,可口可樂由區域性的小規模飲料製造商,成功地轉型為全球性的大企業和金融龍頭,他了解人的因素影響成就甚鉅。而人際關係專家齊格.齊格勒在《頂尖績效》(Top Performance)中,摘錄了可口可樂公司前總裁——伍德羅夫,製作發送給大家的小冊子中的一段話:
人生就像是一項銷售工作。成功或失敗大部分取決於我們如何激勵身邊的人相信我們的能力,以及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東西。
這份工作的成敗主要繫於人際關係。重點在家庭成員、顧客、員工、雇主、同事和夥伴,他們對我們有些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他們的反應良好,我們十分可能會成功;如果他們的反應不良,我們則注定要失敗。
人際關係中,我們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把人們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既不積極,也不持之以恆地努力做些事情或說些話讓別人喜歡我們、信任我們。因此,我們無法在別人心裡營造想要與我們共事的願望,也就無法達成我們的渴望與目標。
不論是個體或組織,我們總是一再地看見他們只發揮了一小部分成功的潛能,或甚至完全失敗,純粹只因為他們忽視了商場上和生活中「人的因素」。
這些個體及組織把人們和其行為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就是這些人們以及他們的反應,造就或是毀滅了這些個體和組織。
別將人際關係當成蛋糕上的糖霜!
你是否曾經察覺自己正和某些難相處的人打交道,並想著:她很有才華,但是她一定難以共事;或是他很聰明,但是他似乎和每一個人都處不來。這些人永遠無法發揮全部潛力,他們所能成就的僅是他們能力的一小部分,他們並不知道如何與人們一起贏。他們並不了解,在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不只是蛋糕上那層附帶的糖霜而已,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蛋糕本身——是我們活出成功與充實生命必備的堅實要素。
那麼,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技能者該怎麼辦呢?
我必須承認,建立人際關係對我而言似乎很自然,我天生就善於與人相處。但是,我同樣非常努力地增強自己的技能。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我已學會很多有關別人和自己的事,並且把這些概念轉換成二十五項人際原則,每個人都可以加以學習。就連最內向的人都可以用來演練,變成比較易於與他人相處者;而已經領會個中訣竅的人,則可以成為大師級的關係建立者。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些人際原則每一次都管用。不論你是年輕或年長,樂觀或憂鬱,男性或女性,在職或退休,這些原則通通都適用!我已經練習了好幾十年,當我旅行六大洲、數十個國家,親自目睹這些原則真的有效。藉由遵循這些原則,我將自己和別人一起成功的機率拉到最大,同時建立了正面、健康的人際關係,為我帶來職業上的成功以及個人的滿足。
當你閱讀以及學習這些人際原則時,你會發現有些是普通常識,有些卻可能讓你嚇一跳。或許你會質疑某些原則過於樂觀,不過,我可以根據經驗告訴你,這些原則真的有效。只靠一項人際原則,並不能讓你成為人際大師,但是,實踐所有原則卻能改善你的人生。
不過,這不表示你能夠和遇到的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關係。你無法掌握別人對你的反應,你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想要了解的人。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和你建立關係。
鎚子原理:不要用鐵鎚拍打別人頭上的蒼蠅
我和瑪格麗特是在一九六九年六月結的婚,就像大多數夫妻一樣,我們天真地以為婚後會一帆風順。當然,過不了多久,我們就發現身處在各式微不足道的爭執中。所有夫妻都曾經歷這些,特別是在剛適應婚姻生活的時候。
就像大部分人一樣,我認為幾乎每一次都是我對,而且我會讓瑪格麗特明白這點。我一向很會講話,也很有說服力,所以,我會運用這方面的技能來贏得每次的爭論。我們從來不會彼此大吼或尖叫,總是很理性也很克制,但是,我總是會確認自己是最後的贏家。問題是,用我的方法,瑪格麗特總是得輸。
在剛結婚的前兩年,我們做過很多對的事情,但是不包括這一項。在未察覺的狀況下,我緩慢但準確地在情緒上打擊瑪格麗特。
當我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是反應過度,不知不覺中我又在彼此的牆上砌起另一塊磚。我沒有了解到的是,不計任何代價去贏,最後很可能會危害我們的婚姻。後來有一天,瑪格麗特讓我坐下來,告訴我當我們爭執時她有什麼感覺,並且向我解釋這對我們的關係帶來什麼影響。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我把「贏得爭論」看得比「贏得關係」還要重要。
從那天開始,我決心改變,了解到「擁有正確態度」遠比「擁有正確答案」重要。我軟化手法,更專注傾聽,並且不再把小事變大。還好來得及,我們之間築起的高牆漸漸倒下,開始搭起橋梁。從那次之後,每當我和關心的人發生衝突,我總是刻意努力去開啟彼此的連結。
先把鎚子收起來!試試四T原則
讓我們面對這個事實。有些人因為個性,即使還有其他較溫和的方式,他們還是習慣拿起鎚子,給別人重擊。當我忍不住想要使用那種殺傷力過強的手法時,我會嘗試用以下的四T原則來緩和行為。如果你發現自己正處於這種狀態,你可以考慮接納這四T。
一、全景(Total Picture):別急著下結論
有個中年人走進雞尾酒吧,他往前詢問酒保:「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治打嗝?」酒保二話不說,彎腰往吧台下方撿起一條又溼又破的抹布,啪啪啪地用抹布摑了他好幾個巴掌。
「嘿!搞什麼?」那個中年人震驚地說。
酒保露出微笑。「你看,沒有打嗝了,對吧?」他問道。
那人回答說:「我從來不打嗝的,我只想要找點東西來治好我太太。她在外面的車子裡。」
在問題還沒有完全攤開前,你是否很早就驟下結論?對我們這種具有強烈性格的人來說,這種事經常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訓練自己遵循一套程序,避免別人的問題還沒問完,我就急忙地用答案鎚打他們。當某人和我分享他的觀點時,我嘗試……
聆聽、
問問題。
再聆聽、問更多問題,
再聆聽。
然後,
回應。
我發現倘若放慢腳步,自己比較容易耐心和恰當地做出回應。
二、時機(Timing):把建立關係當首要
我最近讀到一句引言,據說是出自作家丹.札卓(Dan Zadra),「你做了什麼,比你什麼時候做的,來得重要。」這個論點並非永遠都對。倘若將軍在錯誤的時候發動進攻號令,戰役必輸無疑。倘若父母沒有及時把受傷的小孩送往醫院,小孩可能會喪失生命。倘若你沒有及時向被你誤會的人道歉,你們的關係可能就此結束。
「何時行動」與「採取正確的行動」一樣重要;甚至知道「何時不要行動」也相當重要。著名的社交女主人和作家桃樂絲.納維爾夫人(Lady Dorothy Nevill)觀察道:「談話的真正藝術不只是在正確地點說正確的話,還得克制自己,在受蠱惑時不要把錯的話說出口。」
在我看來,人際關係中,時機不對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自私的動機。(如果你家有幼兒,想想看他們挑選的時機通常很糟,因為他們總是只想到自己。)因此,當我們被小事困擾時,一定要把個人盤算的事項暫放一旁,把建立關係當成首要的目標。
假使你已經檢視過自己的動機,並且確認這些動機是良善的,那麼,你得問自己兩個關於時機的問題。第一,我預備好要面對了嗎?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因為它取決於你是否有做好功課。第二個問題比較難:對方是否預備好聽你說話?如果你已架好彼此關係的基礎,並且你們都不在「戰鬥的沸騰點」上,那麼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三、語氣(Tone):影響對方的回應
通常,人們回應的是我們的態度和動作,而不是我們所說的話。很多無關緊要的衝突發生,是因為人們用錯說話的語調。《聖經》〈箴言〉的作者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是真的?倘若沒有,你可以做這個試驗。下次如果有人怒氣沖沖對你說話,請用溫柔和仁慈的態度回應他。只要這樣做,那個口出惡言的人即使沒有立刻軟化,他的態度也會逐漸緩和下來。
四、降溫(Temperature):以三十秒為基準
當脾氣爆發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用個彈弓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上,投下炸彈。這樣做會帶來很多麻煩,因為你處理問題的方式會讓問題愈滾愈大,或是愈變愈小。一般來說……
如果你的反應比局勢還糟糕,問題通常會增大。
如果你的反應比局勢還和緩,問題通常會減小。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遵循這條自律的準則,我把它稱為「責罵原則」:「花三十秒去表達你的感覺,然後結束。」任何時候若我們讓小事變大(反應時間超過三十秒),就是在使用鎚子。
對抗原理:主動關懷應該先於逃避對抗
解決衝突並不複雜,從理智上來看很容易;但是從情感上來看,卻相當困難。它需要誠實、謙卑,以及在關係中無私的投入。以下是包含六項步驟的計畫,幫你解決這項艱鉅任務。
一、以關懷為出發點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人們必須與自己並不關心的人正面衝突,比方說法律訴訟,或是遭到傷害時。但是,這些並非典型人際關係會發生的衝突。幾乎在所有常態的人際衝突中,如果你能把對方的利益放在心上,那麼,你們的衝突將會最具建設性。
在過去的經驗裡,當你嘗試解決與某人的衝突時,目標是什麼?是要贏得對方的同情?快速解決?還是不計一切代價贏得勝利?下次面對衝突時,請試著把「雙贏」當成你的目標。倘若你能更進一步,首先考量讓對方獲勝,那麼,你已站在最有益的出發點。
前密西根大學的主教練薄.辛巴克勒(Bo Schembechler)說:「在你的球員的內心深處,一定要了解你是真誠地關懷他們,這是最重要的事。如果球員們覺得我並不關心他們,我將永遠無法擺脫這種負面效應。他們知道,到最後我終究陷入絕境。」當你預備好要與人正面衝突的時候,對方必須知道你關心他們才行。
二、愈快碰面愈好
每當衝突發生時,我們總是想要逃避、拖延處理,或是請求別人幫我們解決。但事實是,倘若你放任不管,不論什麼理由,情況總會愈變愈糟。假使讓人們有機會揣測對方的動機,或是開始猜想事情的真相,通常他們都會往最壞的方向去想。採取拖延戰術只會讓情勢惡化罷了。
我的領導良師、諮詢師佛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曾分享經驗:「在任何涉及人事的困難情況下,每當我想要撒手不管時,就會問自己:我的躊躇不前是為了個人的舒適安逸,還是為了組織整體的益處?假使我是貪圖自身安逸,那麼我就是貪汙瀆職。如果能夠同時兼顧組織益處,而恰巧又讓我舒適愉快的話,這就非常完美。然而,要是我對別人的不負責任視若無睹,那麼我也沒有負起應盡的責任,我得時時警覺:負負並不能得正。」
我總是把他的建議牢記在心。我跟幕僚人員說,倘若有任何涉及他們的重要問題產生的時候,我會立刻告知。我不會把問題「捆在粗麻布袋裡」。直到收集滿滿一袋問題,再拿出來,幫對方上一堂冗長的歷史課,這並不是解決衝突的好方法。相反地,你必須與對方立刻碰面相談。假使情況不允許,你可以考慮先打電話。但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用電子郵件處理衝突。
三、先尋求理解,不一定要達成共識
積極地處理衝突時,最大的障礙就是太多的既定成見介入其中。有個諺語說,普通人在了解狀況前就先給意見,而愚笨的人在了解狀況前就先下判斷。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以優異的人際技能聞名。他說:「當我準備勸服某人的時候,我會用三分之一的時間想想自己,想想自己即將說的話;另外三分之二的時間,我會用來想想對方,想想他將會說的話。」這真是金科玉律。如果你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那麼,你永遠無法了解狀況。就像工程師查爾斯.凱特林(Charles F. Kettering)所說:「『知道』和『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對於某件事,你可以知道很多,卻沒有真正地理解。」
四、釐清問題的輪廓
當輪到你說話、表達自己時,採取確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我的建議:
.描述你的觀察。開始的時候,先不要下結論,也不要去描繪對方的動機。只要說出你的所思所見,並且描述你認為衝突引發的問題。
.告訴對方你的感覺。若是對方的行為讓你生氣、沮喪或難過,請清楚地表達出你的感覺,但是不要指責對方。
.解釋為什麼這件事對你很重要。很多時候,當對方發現某事對你相當急迫重要,就足以讓他想要有所改變。
在整個過程中,不要帶有激動暴怒的情緒,或是惡言相向,這很重要。不過,你並不需要把情緒關掉;你只需要確認在面對面時,自己不會用言詞去攻擊對方。
五、鼓勵對方回應
千萬不要與人面對面,卻不讓對方有回應的機會。如果你真的關心對方,你會願意傾聽。況且,正如政治家迪恩.魯斯克(Dean Rusk)所說:「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善用你的耳朵——也就是傾聽他們。」
有時候,僅僅是經由討論,也會幫助你赫然發現自己的認知是錯誤的。我就曾經這樣。當我了解自己才是問題的那一剎那,真是令人無地自容。此外有時候,你得考量對方是否想要掩飾過失,企圖減輕責任。鼓勵對方回應,會幫助你更容易理解問題。而且,鼓勵回應也可以幫助對方,讓他有機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你與人面對面地解決衝突,多數人都會出現情緒上的反應。或許他們會感到震驚、憤怒,或是有罪惡感。有的人願意表達出來,有的人則不願意。但是,不論如何,你都應該鼓勵他們給你真誠的回應。為什麼呢?因為,假使他們沒有說話的餘地,就沒辦法進行到下一個階段:解決問題。他們會過於專注在自己的情緒反應上,以至於聽不見任何話語。
面對衝突時,我發現以下這些現象:
五○%的情況是,人們不知道有問題產生。
三○%的人知道有問題產生,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
二○%的人們知道有問題產生,但是他們不想解決。
壞消息是,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不想尋求正面的解決方法。好消息是,八○%的情況是,我們很有希望解決衝突。
六、達成共識,開啟行動計畫
大部分的人都討厭衝突,但是他們都喜愛看到問題被解決。而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採取正面的行動。藉由雙方共同制定和同意一套行動方案,你會把焦點轉移至未來,而非一直膠著在過去的問題上。如果對方想要改變,他會自然而然地朝向解決之道前進。
一個良好的行動計畫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清楚地確認問題;
.同意解決問題;
.有具體步驟可以確認問題已獲得解決;
.責任架構,比如時間表和誰是負責人;
.完成期限;
.雙方承諾一旦事情得到解決,就讓過去留在過去。
如果你的衝突是「正式」的,像某些工作場合中的衝突,那麼就應該以書面形式記錄下行動計畫。這樣一來,一旦解決方案不如預期,你就能夠經常回溯文件,參考改進。
成功的衝突通常是雙方都因此產生改變,而不單只有一方。你知道嗎,經過一段時間,衝突雙方的意見會開始趨於一致?有些人把這種過程叫做「相互作用」。衡量是否成功解決衝突的第一個指標就是——正面的改變。第二個指標則是彼此關係的持續成長。任何時候,如果你真正解決了人際衝突,並不會傷害到你們的關係,還會讓雙方更加緊密相繫。
合夥原理:與人同行,增加共贏機率
面對生命,有些人天生就有合夥互助的心態。因此,這些人都有不凡的成就。班傑明.富蘭克林就是這種典型。富蘭克林為後世深深景仰,他身兼印刷業者、政治家、發明家、作家,也是美國的開國元勛。
他出生於波士頓,在家中十七個孩子中排行第十五,父親是蠟燭製造商。他正式的學校教育不超過兩年。十二歲時,他去當哥哥的學徒,學習印刷行業。十七歲時,除了自己的天賦與勤奮外別無資源,他赤手空拳地搬到費城開創前途,一開始他從事印刷和新聞業。一七三○年,二十四歲的他當上老闆擁有自己的事業;一七四八年,他已經有錢到可以退休了。
他是少數策畫了美國獨立革命以及創造這個嶄新國家的推手之一。他與人共同起草《獨立宣言》以及美國憲法,也是唯一簽署以下四項對創建美國助益甚多文獻的人:《獨立宣言》(一七七六年)、法國同盟有好通商條約(Treaty of Alliance Amity and Commerce with France,一七七八年),英法美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 between England and France,一七八二年),以及美國憲法(一七八七年)。
富蘭克林深知合夥的強大威力
在粗略回顧富蘭克林這麼多非凡成就後,或許很容易讓人認為他是喜歡獨自工作的人。這就大錯特錯了。從他職業生涯早期開始,富蘭克林就已經欣然接納了「合夥原理」。雖然所受的教育極其有限,他卻是一位終身學習者。而且,了解到單憑一己之力,絕對無法獲致最大的進步。所以,在一七二七年、他二十一歲時,創辦了一個叫做「Junto」的團體。最後發展演變成美國哲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時至今日這個團體依然屹立不搖。
他不斷地運用類似的合夥方式。一七三六年,當時因為費城遭受火災的威脅,他說服一批殖民者組成費城第一個志願救火隊。一旦火災發生,倘若有任何成員遭受生命財產的威脅,其他成員會立刻趕赴救援。一七五一年,他幫助設立全美第一家公立醫院。一七五二年,他鼓吹一批殖民者加入費城互助聯盟(Philadelphia Contributorship),藉以分擔財物上的風險,這是美國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另外,他還聚眾之力一起雇用清道夫和聘僱地方的警察。富蘭克林屢屢與人合作,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有所成就。
儘管富蘭克林變得非常成功,卻從未放棄這種與人合夥、追求共贏的方式。他還把這種方式擴大運用在全國性以及國際性的事務上。那時美國正追求獨立,開國元老們知道,若是沒有其他國家的幫助與合作,美國絕對無法在抗爭中存活。於是,他們派遣富蘭克林至歐洲,成為美國第一任駐法大使。他成功地說服法國人與美國結盟,共同對抗英國。學者里歐.雷梅(Leo Lemay)稱富蘭克林是「有史以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美國外交家」
一七八七年,確保了獨立地位後,這個新生的國家著手訂立自己的憲法,不過,當時代表們對於立法機關的架構並無共識。於是富蘭克林提議「最大妥協」,因此創立了目前參議院與眾議院的國會兩院制度。對美國而言,只有極少數人像富蘭克林一樣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也只有極少數人像他一樣懂得合夥的強大威力。
不是每個人都能和我們同行
當我把焦點向外移出,我發現,有別人一起同行讓我能夠走得更遠、成就更多,因此,我想要帶所有人與我同行。不久,我就明白這是個錯誤。原因是:
.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走這趟旅程——熱情。你是否曾經與這種人共事?他們口口聲聲說與你同一陣線,信任你設立的目標;然而,你卻得隨時說服他們盡自己分內的責任。這些人對工作沒有熱情。他們或許想要搭便車,但他們卻沒有興趣出力。如果你讓他們上車,他們終將會讓你筋疲力盡。
.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走這趟旅程——態度。有些人就是不信任你,或是不信任你要做的事。這並不表示你有錯,也不表示他們有錯。這純粹只表示,你不應該帶著他們同行。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走這趟旅程——能力。合夥團隊和救援團隊這兩者的不同,就在於能力。有些人或許想要有所影響,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力正面影響你在做的事。你承受不起和不適任的人共同合夥的下場。
在這個階段我學會,雖然我應該設法和每個人建立關係,不過,我卻只能和少數幾個人發展合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