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內容簡介

★梭巴仁波切講授最根本與實用的佛法課程 八風吹不動,船過水無痕。 不在乎凡情,在乎你的心。 我們一腳踩到刺時,知道痛源是那根刺,拔掉刺就不痛了。 就像世間八法是一切問題的源頭,出離它們,就是最關鍵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今生快樂及平靜的源頭,真正帶給內心及生活平安。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則著名公案,其中提到「八風吹不動」,「八風」指的就是「世間八法」。 有些人花許多時間、精力,鑽研佛法最深奧的道理,但大多數的人是無法這樣做的。現在,即使我們不懂佛法,但只要認識世間八法,就可以清楚地分辨「什麼是佛法」。 而什麼是佛法呢?要看「動機」。例如,你學佛的動機是什麼?是認真想要證悟,亦或只是為了放鬆、療癒?倘若我們以後者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這樣我們修習的甚至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複製品。 阿底峽尊者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這就是所謂的世間八法,意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落入的八種陷阱(也是八種世間利益):得到、失去、快樂、不快樂、名聲、罵名、讚譽、批評。例如:收到禮物時覺得快樂,沒收到禮物就不快樂;想過得開心,不想過得不開心;想有好名聲,不想有壞名聲;想得到讚美,不想被批評。 時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否能夠真正不在乎它?這樣的檢查是我們修習的核心基礎,我們要在乎的是斷除種種不清淨念頭。而出離世間八法並不是讓它們不再出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出現欲望,重點在內心的改變。 如果為了達到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其中見地決定了修與行。透過梭巴仁波切的講授,我們可以快速掌握佛法的見地,把修行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本書每章最後,還附有實修的方法,讓讀者除了了解佛法義理,並可實行禪修,真正獲得利益。 【法語摘句】 ◎不隨欲心轉就是學佛,隨欲心轉即非學佛,就是這麼簡單。 ◎就像雙手能揉麵團,無庸置疑,我們一定也能把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對心能指揮自如。 ◎富有不是問題,對財富的欲望才是問題。 ◎少一點貪著,就會少一些對於未來可能出差錯的焦慮感。 ◎話語本身是空空的聲音,字句之所以具有意義是源自內心。 ◎不管經驗到快樂或痛苦,全都是由動機決定,沒有其他。 ◎如果我們臉上有污垢,就不能期待從鏡子裡看見乾淨的臉龐。相同地,當心處於由煩惱所產生的欲愛時,便無法帶來快樂跟平靜。 ◎出離世間八法並不是指讓八種對境不再出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出現欲望。 ◎滿足感不是物質帶來的,而是心的狀態、心的體會。 ◎很多事情看似無害,但由於做這些事情是在浪費生命,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害處。 ◎不需要像禪修空性那樣深奧的禪修,這只是保持覺知力而已,只是要看住你的內心。 ◎出離今生不是依於物質,而是內心的改變。 ◎我們開始任何佛法修持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清淨動機,瞭解這要點相當重要,它會開啟我們的智慧眼,它是我們在跟隨佛道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當我們的四大維持平衡狀態時,就不會生病受苦,能好好享受健康。一開始我們要培養健康的心,然後身體也會隨著變得健康。 ◎處在「僻靜處」不一定是指身體上的離群索居。 ◎抓癢時可能會感到一些欲樂,卻遠遠比不上一開始就不癢,那種欲樂只是暫時抒解痛苦。

目錄

致謝 前言 一 發覺佛法的意義 二 世間八法 欲望的不滿足心 世間八法的定義 世間八法 禪修 三 輪迴的本性 崖邊上的牛 輪迴是苦 禪修 四 尋求快樂,卻反招痛苦 輪迴那套不管用 依賴著不可依賴的對象 禪修 五 欲望帶來的問題 為了追求快樂,我們造惡業 基於自己的需求而傷害他人 帶著貧乏的心往生 禪修 六 混雜世間法與殊勝佛法 不可能以世間八法來修持佛法 帶著世間八法來閉關 三種世間八法 禪修 七 世間法與殊勝佛法的差別 瞭解佛法的重要性 世間八法與佛法的差異 動機的重要性 禪修 八 出離世間八法 當我們出離世間八法,快樂自來 當我們出來今生,快樂始生 出離世間八法所產生的力量 平等化世間八法 禪修 九 修持清淨佛法 十秘財 清淨佛法不是掛在嘴上 附錄:噶當派格西之噶當十秘財 詞彙表 書目資料

序跋

前言
  我剛開始見到喇嘛梭巴仁波切,有次是他在一九八五年參訪香港的時候。他預定有五天晚上會開示菩提道次第,請法單位請他也傳無上瑜伽灌頂(Highest Yoga Tantra initiation),他答應在第一天晚上說法結束後傳灌頂。當時我初學佛法,差不多要開始傳灌頂時便先走一步。隔天有人告訴我,沒有傳灌頂,而是更多菩提道次第的開示。就這樣,整個禮拜要接受灌頂的人每天離開中心的時間,剛好趕上快速吃早餐、上班,然後晚上再回中心,也是聽更多的菩提道次第。最後一天要結束時,仁波切終於要傳灌頂,灌頂前他向大家道歉,他說:「你們要做的事是接灌頂,我要做的事是講菩提道次第。」   「道次第」(Lam-rim)這個藏文詞彙,指通往成佛的尋次漸進道路(graduated path to enlightenment),其為佛教根基。它是佛陀(Buddha)的教法,以及繼佛陀之後的偉大祖師所說教法的系統性彙整,其具連貫性且易依循,且「道次第」之美在其邏輯。每個人都想獲得徹底、圓滿的快樂,不論是否將這種徹底、圓滿快樂狀態稱作成佛(enlightenment),我們目前情況卻是動彈不得。「道次第」切確告訴我們該做什麼,鋪展循次漸進的指引,帶領我們由現狀做為起點到想抵達的目的地。   西元十一世紀,藏王菩提光邀請來自超戒寺、名聞遐邇的印度學者及瑜伽士(yogi)——阿底峽尊者(Atisha),到西藏協助復興佛教。阿底峽尊者抵達西藏後,國王對其解釋佛法在西藏已徹底墮落,請求尊者不要傳高深教法,而是傳基礎佛法;尊者給予的教法要能涵攝整個成佛之道,讓「沒開化」的藏人較易修行。於是阿底峽尊者寫下《道炬論》,這是篇要獲得佛果(buddhahood)所需修行次第的所有佛法之濃縮短文。   此後出現許多其他重要的道次第論典,特別是在第十四世紀由宗喀巴大師(Lama Tsongkhapa)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Lam-rim Chen-mo),這本論著至今仍是菩提道次第的經典之作。一九二一年,帕繃喀大師(Pabongka Rinpoche)對於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內容,後來成為《掌中解脫》一書,這是另一部重要的菩提道次第論典。當這兩部偉大論典終於譯成英文,我很驚訝自己居然相當熟悉這些內容,意識到原來多年來自己一直聽到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這些內容。   仁波切的佛學知識之深廣令人驚歎。我在編輯這本書時,看了仁波切在巴黎開示的網路直播影片,他簡要提到世間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他說的話,每字每句都是我當時正在編輯三十年前仁波切在柯槃寺課程教授的內容。他從不厭倦對我們開示基礎教法,讓我更覺得這些確實是我們必須聽聞的。   但在菩提道次第教法的結構幾乎不重視世間八法教授,一想到這些法類有多麼地重要,不禁令人感到驚訝。宗喀巴大師對於世間八法談得很少,帕繃喀大師對此開示也只有三頁篇幅。我認為原因是在於:世間八法的教授向來被視為理所當然,這是相當基礎且廣為人知的法類,因此傳統教法通常不留痕跡帶過。(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教法也能看到這個現象,佛陀初轉法輪傳的便是四聖諦,這也是最基本的教法,在傳統藏傳佛教典籍往往將四聖諦隱存於背景。)   喇嘛梭巴仁波切開始教導西方人時,他看到這是我們需要學的法類,還是迫切地需要。他曾明白表示過,教導世間八法是他早年在柯槃寺為期一個月禪修(meditation)課程的「主要嗜好」。至今他仍繼續教導著,這似乎表示,我們現在跟以前同樣需要此法類。   相較於帕繃喀大師是在開示死亡法類的背景時談到世間八法,喇嘛梭巴仁波切通常在提到暇滿人身(perfect human rebirth)的法類時講述世間八法,尤其是「這個珍貴人身是多麼有用處,而跟隨世間八法卻是多麼虛耗生命」的次開示部分。   柯槃寺弟子們很早就意識到,完整記錄耶喜喇嘛及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的重要性。幾十年下來,我們已經彙整了將近兩千場的開示,有從一晚到整整三個月閉關的開示。當喇嘛梭巴仁波切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耶喜喇嘛智庫時,這彙整便正式化了。   二○○七年,「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傳承出版」計畫上路,使得喇嘛梭巴仁波切對於菩提道次第的所有開示都能找得到,計畫的目的是:從所有的開示紀錄中,摘錄菩提道次第的個別法類內容,接著彙整、編輯及出版成一系列書籍。直到現在,耶喜喇嘛智庫大致上出版了已編輯過的完整課程內容,但是《師心•佛心》這本書以及接下來的書籍,我們則會提供讀者,有關仁波切曾開示過菩提道次第每種法類的完整呈現。   《如何實修佛法》便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編製。我之前已經盡可能地彙集仁波切對於世間八法的開示,並將這些開示分成不同主題。FPMT傳承系列書籍大部分依《掌中解脫》科判大綱,仁波切在第一屆柯槃寺課程就是以此為大綱,因為帕繃喀仁波切開示世間八法的部分極少,我就得要在沒有《掌中解脫》的科判大綱下,設想出這本書的邏輯性架構。   由於仁波切對世間八法的最廣泛開示是在一九七四年春天,也就是第六屆柯槃寺課程期間,我便以此作為範本,再補充其他柯槃寺課程的開示,然後我「搜」了整個智庫,尋找仁波切對這法類的相關開示,再加進範本課程裡,就像是雕塑家加上一層又一層的黏土,以塑出完美流線的雕像。   之後,進入全文編輯階段,我試著保有仁波切隨意、經驗式的風格,包含了許多軼事,大部分像是譬喻的佛教公案,他的說法經常有這些。   我們先準確校對逐字稿,接著再編輯文稿,所以我們有信心,本書內容是仁波切如實的教導。有錯誤及不清楚之處,全是編輯群的責任。仁波切在引述經論時,這些內容應該視為一段話,而不是逐字翻譯。當他引用一部經論,我只以英文列出經論名稱,除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外,因為這部論的藏文名稱(Lam-rim Chen-mo)比長長的英文名稱更廣為人知。在引用經論其梵文或藏文名稱上,請翻閱參考書目。   一開始投入這項計畫時,我經歷一趟虛擬之行,來熟悉耶喜喇嘛智庫中浩瀚的開示彙集。這作法宛如電影《駭客任務》,還好有方法能進行解讀。當我們進入智庫後,從聲音檔及文稿的檔案發現另一個檔案,再發現還有另外的檔案,這些開示堆疊起來高如摩天大樓,每一份都意味著謄稿者跟校對者長時間的辛勞,更別提當時請法中心投入的時間及努力,還有記錄課程的人。耶喜喇嘛智庫團隊及護持智庫的人,其數十年來的成果實在令人驚歎。   我將超過兩百份的耶喜智庫資料經過處理,最後編輯摘錄約六十份資料。為數眾多者參與其中,一共投入了多少小時呢?參與製作這本書的人數又有多少位呢?我沒辦法一一細數名字,實在太多人了。我能做的是:對於付出甚多的每個人,致上深切謝意。   最重要的一點,我打從心底深處感恩喇嘛梭巴仁波切,由於他的啟發才有這一切,這些殊勝的佛學是來自仁波切。對我而言,他就是活生生的典範。當一個人具悲心(compassion)及智慧(wisdom)時,做出的事是多麼地不同,任何事都有可能成辦。祈願從製作這本書的任何微小福德(merit),迴向仁波切長壽健康、聖願實現。   巴斯 二○一○年九月 寫於英國

內文試閱

◆輪迴那套不管用
  不管一般人認為我們多麼有智慧、學識多淵博,無論我們是心理學家或老師,由於我們不知道內心的運作,所以行為總是會出錯。活在清淨佛法的禪修者看我們,就是不折不扣的傻子,渾渾噩噩過日,就好比我們奔跑穿越過伸手不見五指的森林,隨時可能被石頭和樹根絆倒。   跟隨世間八法念頭,就好比故意讓自己是無明的。這麼做,把自己陷在生死流轉,一次次地投生在三惡道。這麼做真的是瘋了,但世間人就是看不到這一點。這正是因為,無明心永遠不會看到無明是瘋狂的,反而還認為,無明所做的行為永遠是正面的、好的,而這種想法,遠比精神科醫師診斷我們精神失常還來得嚴重。   在輪迴受苦的主因是「無明」,即沒有體悟實相的究竟本性。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沒有這種體悟。我們看一切萬法為自性成立,於是我們攀取萬法,彷彿從中所產生的快樂是自性成立的。想得到所欲對境,而跟隨著產生的欲望,就好像是僕人跟著主人,這樣子把自己跟苦綁在一起。另一方面,從修行佛法所生起的快樂是自在的、輕鬆的,其本性是釋放的。   就算我們有肢體障礙、受傷或癱瘓,甚至患痲瘋病,內心還是能非常快樂,甚至能處於淨土(pure realm)狀態。但如果我們因為欲望心而有心理障礙,就算身體相當健美、強壯、健康,卻永遠快樂不起來。   短暫方法對長遠無益,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佛法概念。方法要是出自世間八法,只會產生未來繼續受苦的因,我們想以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就是致力於世間八法念頭而非自身的快樂,就像是僕人為其主人下廚。   我們通常認為,解決現前的、立即的暫時問題,比停止在未來要面對的大苦要來得重要多了,更不用說停止受苦的原因——貪、瞋、癡。即便我們想禪修、行持佛法,卻仍抱持著「當前問題最為重要」的假設,這是由於沒有深刻體會到「負向及正向行為之間的差異」的這種無明。我們做事若不採取會完全消除立即及長遠問題的方法,反而做出會造成未來受苦之因,問題當然會持續加倍。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自己在過去世努力停止類似問題再次出現時造下的,即使我們有辦法投生為人十億遍,要是運用相同方法來解決問題,是沒有用的,只會造成未來繼續遇到相同的問題。   我們貪求欲樂跟舒適感,希望所有問題跟不舒服都消失無蹤,但我們用來阻止它們的方法卻是基於煩惱心。不能由貪欲來停止貪欲,不能由生氣來消氣,不能由延續無明來消除無明,錯誤的方法只造成更多痛苦。   我們認為此因會產生此果,其實剛好相反。我們最初的錯誤就是對於業果——快樂及痛苦真正原因——的無明,沒看到因及果之間的連結,我們做得不善巧。即使已經聽聞業果開示長達多劫時間,卻由於從未持續禪修業果,使得對業果的理解仍流於表面及智識層面,所以我們沒有付諸行動,還繼續犯錯。   不只在西方國家這樣,全世界皆然。世界上已成立了這麼多的組織、社會福利團體、諮商及心理組織等等,這些組織的成立,都是想處理人的問題。他們相當擅於指出大家共有的問題,像是侵略性、憂鬱、思覺失調症、現代生活的種種迷惑,因而成立了愈來愈多的組織團體,竭盡一切,想對這些問題能有所貢獻,但他們沒看到這些問題的整體原因只有一件事,就是「緊抓著今生快樂」的貪欲。   如果有個人連自己都感到困惑,看不出自己問題的根源,沒有運用對問題的瞭解來作出改變,沒有團體能幫得了他。他一直心懷世間八法念頭,如同寶藏一樣,不去打擾它。他會一直服侍它,鞠躬盡瘁,不管它給什麼命令,他都言聽計從,好像它是國王。就算有百萬個、千萬個組織,沒有一個能幫得上他,因為問題出於內在。不論我們在哪裡,地球上、外太空、山中、叢林裡,甚至跟一群鳥待在籠子!問題還是跟著我們。   我們似乎很自然認為,外在環境決定自己的快樂或痛苦。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有錢國家的百萬富翁、億萬富翁就是極為快樂的人,愈有錢就愈快樂,內心也會感受更大的平靜,隨著財富增加,會有更大的享樂、滿意及滿足感。但事實剛好相反,因為他們不瞭解快樂的原因以及怎麼減輕痛苦,因此感覺更深的孤單、憂鬱。   我們認為自己之所以不快樂,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得不到所欲之物。我們想要睡覺、跳舞、大叫、性交,但都事與願違。我們認為馬上做出任何想做的事,做貪欲要我們做的任何事,就是開啟生活快樂及平靜的大門。然後由於某種原因,我們得不到想要的,內心就會出現某種受到阻礙,感到憂愁或氣憤。   有位出家人在德國參加一門課程,他告訴我,有間中心能幫助人舒減憂鬱感、侵略心及其他負面情緒。他們採用的方法是:請每個人排成一列,要參加者不停尖叫好幾個小時。過了一段時間,參加者累了,人沒辦法從早到晚不停尖叫,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累得半死,就認為消除了憂鬱感。他們認為精疲力竭能清除負面情緒,這其實跟我們在激烈身體勞動後休息,或把扛了很久的東西放下來,所得到的舒緩感是一樣的。   這個中心還有另一種方法是:請參加者脫得一絲不掛,身上塗滿便便,這些是他們斬斷內心問題根源的方法,不讓世間八法念頭生起,而在身上塗滿大便,還有數小時不停尖叫。這不是認出問題根源的方法,而且只要沒有出離世間八法,像這種外在改變,並非解決之道,助益也不大。   像這種方法理應要讓自己脫離侵略心,但其實只是換另一種方式來虐待自己,暫時拋開問題而已。只要強烈貪著今生的快樂,就不會有平靜,在內心、在生命裡,總是缺了些什麼。   輪迴那套永遠無法令人滿足   佛陀在一部佛經裡提到,只要追隨欲望,永遠不可能獲得滿足感。再者,宗喀巴大師在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到,一旦追隨欲望,就開啟許多問題的大門。如植物的繁枝源自根,我們今生面對大部分擾人的情緒及問題,都是由欲望而生。   夏惹瓦尊者,這位偉大的瑜伽士曾說過,隨著攀取而來的是不滿足感。即使我們可能擁有了比足夠還更多的物質受用、衣服、錢財等等,夠過一輩子了,我們還是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還想要更多。跟隨欲望則填不滿空洞的內心,不管我們想要得到的所欲對境有多少,還是不會滿足,這就是主要的苦。這樣的情況不會停止。不論我們經驗到的是一絲絲或很強的欲樂,都永遠找不到真正的滿足感,我們就是這麼想要擁有,有了一遍再來一遍,有了一次再有下次,永遠都想要有更好的、更多的,但就是達不到。   欲望的本性是飢餓,永遠不可能被滿足。欲望就像慢性疾病,身體有慢性疾病,內心也有。跟隨不滿足心就像是喝鹽水,或吃印度爆米花。印度爆米花的口味很鹹,因為太鹹而要配茶,喝了茶後想吃更多爆米花,卻又口渴而再喝更多茶,茶又讓自己想要吃更多爆米花,一直反覆下去,除非自己決定停止,不然會不停吃喝下去。   滾石合唱團主唱米克傑格曾唱過一首歌,歌詞所言甚是:「我得不到滿足感。」在他的內心裡,不論有多少位朋友,不管有多少人說他們愛他,不管他的名氣有多麼響亮、多麼有錢,他還是不滿足。這首歌表達出其內心,他擁有這些外在的東西,但在其內心、其內在生命卻是空洞的。他從唱這首歌來告訴我們欲望的過患,證明了佛陀所說:輪迴快樂永遠不可能給予我們滿足,不管我們擁有多少,不管經歷多少,永遠都不會滿足。   不滿足的飢渴帶來數不清的問題。生活所需得花很多錢,我們需要這個,我們需要那個,我們還需要這個,我們還需要那個,好多好多的東西,百千億的東西。因為如此,我們債台高築,之後還不出錢來只好上法院。努力創業,事業卻倒閉失敗。   談到做生意,就算做起來了,即使賺了一千塊,仍想賺一萬塊;賺到了一萬塊,想繼續賺一百萬塊;後來一百萬還不夠,還想賺十億;再來是天文數字,不會有停手的時候。滿足感永遠躲著我們,然後貪欲告訴我們:就在下一次的目標或下一次加薪,再一步就到了喔。我們懷著同樣的憂慮過日子:失去財富的憂慮、沒辦法贏過別人的憂慮。   我們花好幾個月甚至幾年環遊世界,試著找欲求之物,努力尋覓朋友。我們過得這麼不開心,好孤單,很擔心自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在某個國家沒得到自己需要的,轉往另一國。或許我們花一段時間在希臘晃來晃去,仍找不到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於是就去了加州。   我們就像這樣,花光了錢。緊抓著要找到完美伴侶的夢想,但在某個地方遇不到這個人,「貪」帶著我們去世界另一處尋找。我們的人生困難重重,充滿著問題,這一切都是由邪惡的世間八法念頭引起。   很多人就像這樣,完全失控,盲目跟隨貪欲。有些人到最後精神失常或者自殺,因為他們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生活,雖然一直尋找快樂,找到的卻只有痛苦。   欲望沒完沒了,追也追不完,就像樹幹枝繁葉茂,分出百千個樹枝。數不清的問題就從根本的不滿足感所生,而不滿足感就是世間八法念頭帶給我們的。出現的問題就像湖上陣陣漣漪,不會停止,來了一波又來第二波,再來第三波,沒有結束,持續不斷。我們從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都一直追隨欲望,至今還沒結束。日子變得好沉重,困難重重,憂愁、擔憂、害怕隨之而來。   要從物質去追逐滿足感,我們就沒機會享受生命能帶給自己的種種。即使坐擁滿是豪華珍寶的宮殿,有上百億輛車子,賓利、藍寶堅尼、法拉利、勞斯萊斯,就算擁有上百億座泳池,仍無法真正享受人生。就算可能有像軍隊那樣多的僕人服侍我們,卻還是相當憂愁不樂。看看那些大富豪在其光亮外表的背後,問自己是否真正過得快樂?他們當中很多人都看起來無精打采、愁雲慘霧。   一旦我們得不到欲望想要的東西,就感到了無希望,這是生活中一種基本痛苦,這也是讓人瘋狂的原因。失去執著的任何東西,像是生意、朋友,無論是什麼,會讓我們認為人生了無意義。然後,由於憤怒、嫉妒等等,我們造了惡業,如殺生或偷竊,對自己及他人造成極大傷害。它帶來更大的不快樂,不只影響自己,還影響許多人,這是投生三惡道的原因。   一旦執著世間八法,我們要藉著修行正念及觀察內心來放下,就像美國對付伊拉克的飛彈,就算飛行千萬里也能對準目標。我們必須看到貪欲的面貌,發射正念核彈,瞄準貪欲來毀壞它。   有位高證量的西藏瑜伽士——確戒倉巴加惹(Drogön Tsangpa Gyare)說過:   在修行者屋子門口,有快樂的人平靜地躺著,對於追尋美食的人卻感受不到。   修對治法的人,其屋子門口有世間八法躺著,而貪欲者卻感受不到。   除根的人,其屋子門口有快樂的心躺在那兒,而疑心者卻感受不到。   擁有滿足感的人,其屋子門口有富豪躺在那兒,而充滿欲望、不滿足的人卻感受不到。   當然,在這裡「門」指的是內心,我們從內心能找到真正的平靜及快樂,但是攀執外在感官欲樂的人,卻永遠不知道這一點。如果還是渴求美食、美麗衣服、舒適處所的話,永遠不會知道出離這些的人感到的平靜及快樂。卓貢藏巴嘉熱說:「只有調伏世間八法的念頭,才會有平靜。」那些跟隨這個惡念的人,永遠不會知道。   他接著說:「如果修行者徹底斬斷煩惱的根、邪惡的世間八法念頭,以及執取自性真實存在的無明,就能找到真正的快樂。」最後他說:「無論人是否有家產,可能是一貧如洗,甚至連一頓餐都沒著落,如果那個人是滿足的,此人就是巨富;但對於充滿欲望,感覺自己所擁有的永遠不夠的人,就算他可能擁有數不清的財物,其實比最窮的乞丐還窮。」   我們已經知道,滿足感不是物質帶來的,而是心的狀態、心的體會。人們不瞭解真正滿足感從何而來,被欲望所綁,視外在東西是快樂的來源,被「放棄外在東西」的這個想法給嚇壞了。他們看不到,「沒有物質東西」也能有滿足感,看不到最大的財富即是「快樂與擺脫緊繃內心的自由」,這份真正的禮物,來自沒有貪欲的心。   活在欲望的煩惱中,不管多少財富,都解決不了問題。但過得最樸實,沒有物質受用,也沒有世間八法念頭的人,卻擁有最具價值的東西——「讓生命快樂」最珍貴的方法,這份禮物再多錢也買不到。   記得我第一次去西方國家,當時覺得有點納悶,大家都會問來吃晚餐的客人想吃什麼。在東方國家,無論端上什麼餐點,每個人就會接受,但看起來西方人必須要有選擇。宗喀巴大師勸告我們,不要受輪迴圓滿吸引,藉此訓練自己對於像輪迴快樂、名聲、勢力、財富這些東西,連一秒都不要受吸引,所以給什麼就接受什麼是修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內心相續一直秉持這個想法,會生起出離心的證量,決心離開輪迴。   輪迴快樂從來不長久   只要我們被輪迴快樂吸引,就會一直待在輪迴。輪迴快樂從來不長久,一定會結束,從日常生活就能發現這一點。基於世間八法的快樂不長久:關係、處所、食物、財物等等。正因為世俗快樂不長久,我們得要努力去不斷更新,就像海浪一波接著一波,這樣的事永遠不會停止,這就是身為消費者的意思。   舉個簡單例子。拿食物跟衣服來說,買一些食物或者一套衣服,食物不會延續到我們死為止,那套衣服也不會讓我們餘生都能滿足。一天的短暫需求,不可能包含一輩子。我們必須要一直努力做事,因為世間快樂會一直結束,我們永遠都在跑步機上奔跑著,沒有什麼新鮮事,一直打轉。   就像吃東西跟上廁所,有些事情我們一定要做個不停,一直在其中打轉,對這種輪迴快樂的追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除非我們斷除由無明所造的業,只要還有投生的因,就會一直生生死死,永在輪迴流轉不休。   輪迴的快樂不僅不會增加,不會長久,而且當快樂消退時,會轉變成苦苦,就如我們已經知道,「欲樂」標示在一種其實本性是苦的感覺上。當我們持續那個行為,就得不斷投入心力才行,但結果仍是不滿足。雖然以我們貪著的虛妄心來看,認為自己體會到的是真正的快樂,純然的快樂;但透過禪修,自己就能發現那其實是苦,而我們對此的攀執就是輪迴之因,它讓我們持續不斷生死。   世間快樂一定都會轉成痛苦。我們在炎熱天氣時去游泳而感到快樂,但如果泡在水裡太久,則會發冷而渴望暖和。我們開開心心吃東西,但要是吃個不停,則會失去胃口,吃到胃發脹還嘔吐了。雪巴人愛喝青稞酒,他們先喝第一杯,因為喜歡第一杯的感覺,繼續喝第二杯,接著下一杯,喝得欲罷不能,直到整個人都失控了,整個失去自制力;他們到最後常打起架來,大聲叫囂,胡言亂語,還砸壞了平常得千辛萬苦才擁有的東西。因為「看不到痛苦的真實本性」的這種錯誤見地,讓他們的心不快樂。吸毒的人也是如此。   相反地,真正的法喜從出離世間八法的念頭而來,則永遠不會結束,但我們需要努力去保住的工作飯碗卻有結束的一天。我們愈是體會到法喜,會愈感到喜悅,還不會耗盡,法喜跟世間欲樂完全相反。   世間欲樂的享受,是要去維持不具持續性的東西,所以都會結束,但享受殊勝佛法的喜悅卻是持續的、不斷的。我們這麼努力辛苦地保住,這麼貪執的世間財物,卻沒有一個能跟著我們到來世;而我們擁有的佛法,從修行佛法所產生的福德,卻能跟著自己到來世。   我們逐漸在佛法修行有所進步,慢慢朝向上士道(path of the higher capable being)努力時,快樂會愈來愈增長。當我們最後證悟成佛,修行告一段落,但我們從修行佛法所得到的喜悅仍永遠持續,不會結束。究竟目標——成佛,並不是像有些人認為「一切萬法都變成空空虛無」,就像虛空那般,一點也不是這樣,如果是的話,那麼在我們證悟成佛後,就沒有辦法幫助其他有情。   我們在體驗世間欲樂時,為了不讓自己貪執東西,繼而造下更大痛苦的因。我們可以這麼想:「這只是我的錯謬想法,錯認這是真正的樂,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樂,反而只是苦罷了,不會長久,永遠不會給予無止盡的滿足感。所以貪執這輪迴的欲樂,只會讓我一直被束縛在輪迴的痛苦,還會讓我投生三惡道,永在三惡道受苦。這種欲樂是很微小的,我不應該對此起貪著。」   當我們最後證悟成佛,修行已告一段落,達到最高境界的快樂時,這種樂不會變異,也不會退轉為比較低劣的,因為佛的內心沒有一絲煩惱,不可能會退轉,也沒有造物主能改變、擊敗,已經沒有我們還需要努力的更高境界。就如「成佛狀態」永遠不會改變,因此從修行佛法所得到的快樂,也永遠不會結束。   所以,開始修行佛法之後遇到了敵人,最後除去敵人——世間八法念頭,我們得到的快樂會很不同;輪迴的快樂則有如非常粗糙又危險的水,會轉變成廣大海洋,湛藍、平靜又清澈。   打另一個比方。如果我們從腳拔出一根刺,隨著刺被拔出來,就不再有刺痛感,刺被拔掉時,問題自然消失,這是很符合邏輯的。相同地,我們要視輪迴的欲樂如痛苦,否則不會想除去它。實際的作法是:從自己的體驗去看到這一點,就會明白佛法所言的確真實無誤。   生活真正的快樂及內心真正的平靜是出離心。我們不論何時開始修出離今生欲望,內心真正的平靜就會油然而生。所以,殊勝佛法及世間法南轅北轍,殊勝佛法是出離世間八法念頭,而世間八法念頭則出離殊勝佛法。

作者資料

喇嘛梭巴仁波切

1945年出生於尼泊爾。1956年至1959年期間在西藏學習,接著逃離中國的壓迫,在印度繼續學習和修行。他在印度遇到耶喜喇嘛(Lama Yeshe,1935-1984)。1969年,兩位喇嘛開始在尼泊爾柯槃寺弘法,1974年起在世界各地弘法。1975年,他們成立了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FPMT)佛教團體。耶喜喇嘛在1984年圓寂後,仁波切承繼了FPMT的精神導師,在其無比的領導下,FPMT持續蓬勃發展,目前全球40個國家約有160間佛法中心、各項計畫以及服務,包括佛法中心、閉關中心、臨終關懷中心、醫療中心、圓滿教育、翻譯人才培訓課程、出版社、寺院等。

戈登.麥克杜格爾/原著(Gordon McDougall)

1986年在香港首次接觸藏傳佛教,曾擔任兩年FPMT香港中心——大乘佛學會(Cham-Tse Ling)會長。2001年統籌倫敦蔣揚佛法中心的弘法課程,發展出佛教基礎思惟的校園課程及函授課程。他也在歐洲及印度帶領菩提道次第。2008年便擔任耶喜喇嘛智庫(Lama Yeshe Wisdom Archieve)全職編輯,負責出版FPMT傳承計畫及編輯此一系列書籍。

基本資料

作者:喇嘛梭巴仁波切戈登.麥克杜格爾/原著(Gordon McDougall) 譯者:張春惠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Open mind系列 出版日期:2016-04-28 ISBN:9789864770038 城邦書號:BU7505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