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自我提升
像工程師一樣思考:從ATM、路跑晶片到Google地圖,他們如何為最艱難的問題找到解答?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華爾街日報》《科學雜誌》《出版家週刊》《圖書館期刊》書摘推薦 ★《賈伯斯傳》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網際網路之父同聲讚譽 從安全帶到世界最高的杜拜塔, 看似遙不可及的工程思維,卻藏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成千上萬的馬拉松跑者當中, 什麼設計能讓作弊的選手無所遁形? 從香蕉到菸灰缸等形形色色的商品, 如何只靠一種系統就能精準管理? 第一本揭開工程師思考模式與發想邏輯的著作, 教你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本書列舉的案例包括: ◆最佳化:掌握資訊的「保存期限」,Google地圖讓即時資訊發揮最大價值 在交通堵塞或是突發狀況下,舊有的交通指引就變得一文不值。在每一秒鐘蒐集最即時的資訊,在正確的時間與適當的情境提供車主,才能讓服務發揮最大的效用。 ◆跨越與適應:從喪女之痛中甦醒,踏入國會殿堂的工程師 GPS未誕生之際,一名工程師的女兒因撥打911卻追蹤不到位置,在歹徒手中喪命。他四處奔走卻求助無門,最後轉而參選議員,並善用自身的技術背景,讓強制手機配備定位功能的法案成功推行。 ◆接受條件限制:面對神聖不可侵犯的母親恆河,如何讓環保工作變成可能? 當這條「生命的媒介」卻被汙染到足以危及生命,光用大腸桿菌數字改變不了人們的行為。具有工程背景的神廟祭司,把衛生宣導當成神靈傳達的訊息,為根深蒂固的傳統,注入了現代的思維。 本書列舉眾多新奇、動人、有趣的工程發明案例, 歸納出關鍵的思考模式與習慣, 告訴我們如何也在日常生活中變身工程師, 著手解決周遭各種棘手的難題! 【國內睿智推薦】 宋同正(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系主任) 謝榮雅(奇想創造董事長) 【世界重量讚譽】 「在這本睿智、富洞察力且迷人的作品當中,馬德哈文展現了工程師如何把問題轉化為機會。工程師的思維是我們都應該鑽研與擁抱的,它可以應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層面。」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 「馬德哈文不僅驅散了關於工程師如何思考的迷霧,這本令人愉悅的書也解釋了這個充滿機器與系統的世界,如何與整體社會的世界互動,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都使用工程師發明的工具生活著。」 ——艾爾文.羅斯(Alvin Roth),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工程思維是一種轉換性的思維。本書巧妙地揭露其中部分的組織原則,提醒我們在今日全球性的變化背後,仍然有著解答與機會等待我們理解。」 ——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暨執行主席 「馬德哈文提供了關於工程觀點令人信服的解釋。本書有著時而溫暖、時而揪心的故事,是一本讀來有趣又具啟發性的作品。」 ——文頓.瑟夫(Vinton Cerf),網際網路之父,Google網路技術傳教士 「這本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的書,闡述了工程思考是跨學問、跨國界、跨文化的一門科學。透過各種多元的工程師角色與其成就的廣泛舉例,本書證明了因為有工程師的存在,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工程、設計與人性》(To Engineer Is Human)一書作者 「本書可以驕傲地在眾多具有權威性的同類著作當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一本令人愉悅的作品,可以吸引對人類創新有興趣的讀者,期待被作者論點所說服,認同工程思維可以對任何人帶來幫助。」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馬德哈文的著作可以協助讀者,從對一般認為工程是建造事物的一系列技術,到了解工程也是觀看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而且這些問題並不限於科學與數學相關。」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序跋

無所不在,卻難以看見的橋樑
  沒人曉得她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一九八○年四月的某個下午,在湛藍的天空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正熱鬧地舉行。街道兩側,布滿了許多騎警隊員和數百名醫療救護人員;一架小型飛機則用噴出來的白煙在空中寫著:「開心享受比賽的樂趣吧!」    波士頓馬拉松的跑道全程共有二十六英里,包含四個相當陡峭的斜坡,但最令人聞之喪膽的是「心碎坡」(Heartbreak Hill),大概位於十九英里處。五千多名參賽的跑者中,通常會有幾百人撐不過這個關卡而結束比賽。    大約兩點半時,波士頓馬拉松傳奇人物羅傑斯(Bill Rodgers)率先穿越終點線,成績為兩小時十二分。羅傑斯已連續三年奪冠。過了幾分鐘後,在一片歡呼聲和喧鬧聲中,一名約莫二十五、六歲的年輕女子,身穿黃白相間的愛迪達慢跑服,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完成賽事,以兩小時三十一分的成績,在所有女子選手中排名第一。    她的芳名是魯伊斯(Rosie Ruiz)。    她為波士頓馬拉松創下新紀錄,並且成為馬拉松史上第三快的女跑者。當領先的其他選手陸續抵達終點時,現場歡呼聲仍持續不斷。一名電視台記者立即宣布兩小時三十一分的成績是「美國的新紀錄」,隨即訪問了魯伊斯。       記 者:妳有史以來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成績是多少?在哪裡?    魯伊斯:第一次參賽是去年的紐約馬拉松,成績為兩小時五十六分三十三秒。    記 者:妳從兩小時五十六分進步到兩小時三十一分?    魯伊斯:我猜是吧。    記 者:妳的馬拉松成績進步了,妳會歸功於什麼原因?    魯伊斯:我不知道。    記 者:妳有做過大量而劇烈的間歇跑(intervals)訓練嗎?    魯伊斯:其他人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不確定什麼是間歇跑。到底間歇跑是什麼意思?    記 者:間歇跑是一種鍛鍊跑步的方式,可以使妳的速度明顯提升。假如妳從兩小時五十六分進步到兩小時三十一分,大家通常會認為妳做了很多速度訓練。是否有人教導妳或建議妳這樣做?    魯伊斯:沒有,只有我教導我自己。    記 者:魯伊斯,妳的表現實在是太棒了。恭喜妳,魯伊斯,神祕的女子冠軍出爐!       波士頓馬拉松作弊事件:神祕的女子冠軍    然而,賽事官員卻抱持懷疑的態度。魯伊斯看起來既不疲憊,也沒有汗流浹背,更沒有馬拉松選手的體格。在整個賽道的六個檢查哨中,沒有人見過魯伊斯。更重要的是,記錄全程比賽的錄影畫面中,都沒有發現她的身影,而且現場還有一百五十萬名觀眾,以及六百多位記者觀看比賽。    一位目擊者說:「我只看到眼前有一個人,從人群中踉蹌地跑了出來,就在聯邦大道對面的街上,距離終點大概還有半英里左右。她穿著慢跑服,身上掛著號碼布,我還以為是有人跌跌撞撞地晃進了賽道,也許是有點發神經之類的人。」    其他幾個人也都深表同意。    經快速進行背景調查後,結果顯示魯伊斯是古巴移民,在曼哈頓的一家金屬商品公司擔任行政助理。波士頓馬拉松賽事官員也很快地發現,魯伊斯在此之前只參加過一次馬拉松賽事,那就是一九七九年的紐約馬拉松,是波士頓馬拉松的資格賽。一位新聞攝影記者後來回憶,魯伊斯在紐約馬拉松中曾經作弊,搭地鐵到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再從那裡跑向位於中央公園的終點線。    一九七九年,魯伊斯令人嘆為觀止的造假,讓她「贏得」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資格。但在波士頓馬拉松中,她同樣只跑了最後一英里左右。魯伊斯的立場不變,看起來就像修女一樣誠懇,而且準備好接受大量的測謊。經過將近一星期的調查,波士頓體育協會(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判定魯伊斯作弊,不採信她的成績,並且取消她的參賽資格。    結果,魯伊斯遭到逮捕。    魯伊斯醜聞提供了充足的素材給媒體。美國廣播公司(ABC)深夜現場喜劇節目《星期五》(Fridays)就如此嘲笑:「當她穿著露趾涼鞋、叼著一根菸,穿越全程二十六‧二英里馬拉松的終點線時,賽事官員就起了疑心。」    私下熟識魯伊斯的人告訴媒體:「如果你要求她流下五滴眼淚,她真的會滴下五滴眼淚。」魯伊斯很可能是馬拉松違紀事件中,惡名昭彰的代表人物之一。正如某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所說:「她的名字就像脆弱的瓷器娃娃般,破損之後又再重新修復。」    對於馬拉松主辦單位來說,魯伊斯事件彰顯出一個難題:她的作弊顯而易見,卻也暴露出一項事實:要監督一場多達數千人的比賽,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他們要如何防止未來可能發生的造假行為?工程學從原先用來處理兩個不同問題的發明組合中,提供了解決方案。    追蹤列車的條碼掃描系統    一九五九年,美國的鐵路公司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鐵道系統包含將近一百六十萬輛貨運列車,鐵路公司官員需要知道每輛列車在每天午夜時的確切位置。這些火車的行蹤意味著公司的營收,但卻缺乏方法追蹤它們的下落。現在需要的是一套能辨識和定位這些貨運列車的自動裝置。    大約此時,柯林斯(David Collins)加入了電子產品公司西爾韋尼亞(Sylvania)的營運研究部門。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的他,熱愛當一名工程師。柯林斯非常喜歡工程師的身分,以至於有時候會跟妻子開玩笑說,下輩子他想要創作電視和電影劇本,把工程師寫成超級大英雄。    從一名同事口中,柯林斯得知鐵道公司的難題。大學時代,他曾經在賓州鐵路公司(Pennsylvania Railroad)實習,對鐵路系統有大略的了解。「這個挑戰令我著迷,」他回憶,「我開始在實驗室裡討論對這個計畫的想法。」    每一節火車車廂都標有水平序列編號,由六位數的公司碼及四位數的車廂碼組成。就像西部牧場主人為牛隻烙上印記一樣,這些編碼都有不同的反光顏色,如紅色、藍色和白色,印在不反光的黑底上。另外,這些編碼還有不同的寬度、字體,在車廂上也沒有標準的位置。    火車本身則有不同的尺寸,包括:罐車、篷車、平車等;最後一種有時候是九英尺高的半拖車。這些不一致性,都使得嘗試讀取車廂編號更加困難。列車的行駛速度也不一樣,最快的列車每小時達六十英里,有的列車則緩慢前進,以接近地磅秤。因此,顯而易見的是,需要有動態掃描技術,才能克服這些問題。    「也就是說,你有一套編碼系統,早已準備就緒長達五十年之久,但卻沒辦法獲取你要的資訊,也無法以機器可讀的形式,取得所要的訊息。」柯林斯說,他開始利用私人時間,研究這項專案計畫,最終贏得老闆的支持。總的來說,他表示:「這有點像是用已無人談論的牧場為基礎,所做出的判斷。」    柯林斯的想法是,研發一套光學感應系統,能夠發出白色光束到遠處的代碼,然後將反射回來的信號加以解碼。他專注於基本的設計元素,例如編碼的圓點大小(光束可投射和反射的特定區域)、掃描速率(要達到準確讀取,編碼每一秒需要讀取多少次),以及範圍深度(掃描儀器最遠可讀取的範圍)。    初步的實驗結果令人很火大。柯林斯的同僚史地蒂斯(Frank Stites),也是一位工程師,對於這個難題也深感挫折。然而,讓他們靈光乍現的機緣,就這麼誕生了。史地蒂斯激發柯林斯開始去想:「為什麼不把編碼標籤貼到側邊一點?」這真是個聰明的點子。    垂直掃描代碼,也就是把原本類似柵欄的排列方式,轉換成梯級的樣式,結果顯示這是一種技術上非常優異的替代方案。柯林斯設計出一種附有旋轉鏡子的行動光源,取代以穩定的白色光束瞄準通過的列車,後者的做法通常只能碰碰運氣。柯林斯的掃描儀器現在能夠從有顏色的編碼裡,持續接收讀取到的樣式,並且破解列車的訊息。    接著,其他問題也一一浮現:在面對變化莫測的列車速度時,掃描儀器能否確實可靠地運作?當下雪、下雨和起霧時,是否能完成感應?假如編碼表面有髒汙,掃描是否仍會準確無誤?    「你沒辦法在實驗室裡測試,」柯林斯說,「必須要到戶外用真正的列車車廂實驗,但我們連鐵路也沒有。」    柯林斯在專用的鐵路線附近設立測試基地,這條火車路線用來搬運材料,把建材從新罕布夏州拖運到波士頓地區,作為州際擴建工程之用。這條路線的火車通常一天會穿越測試基地一次,柯林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數百輛貨運列車上,勤奮地測試掃描儀器和發條裝置的精準度。他把這台掃描儀器取名為「白光條碼系統」(KarTrak)。在隨後的幾年中,柯林斯用氦氖雷射取代白光,藉以提升這套條碼系統的性能。到了一九六七年,這套條碼系統的實際應用,已經開始擴展到整個鐵路業。    最終的結果是?柯林斯的條碼系統,已成為一種可以從遠處讀取條碼的多用途技術。    從香皂到咖啡罐都適用的統一商品代碼    一九七○年代,某一天早上,勞勒(George Laurer)駕著他的雪佛蘭Nova金屬綠色轎車,沿著羅利‧貝爾特萊恩(Raleigh Beltline)公路行駛。他回想起大學畢業後,曾和大學好友沿著東海岸一起免費搭車旅行的時光。他們當時身無分文,亟需一份工作。對工程師來說,一九五○年代初期的就業市場,即使不能說嚴峻,也是相當蕭瑟。勞勒已經準備好接下能付給他每小時超過一‧五美元的工作。在面試之前,他會到當地派出所,詢問是否能幫忙刷洗廁所。數月後,勞勒在IBM找到一份不錯的差事,並且在IBM度過整個職業生涯。    勞勒現已退休,神情安祥寧靜,長得有點像好萊塢老牌明星霍爾布魯克(Hal Holbrook),看起來皮膚蒼白、滿頭銀髮,而且眉毛濃密。在他鄉下房子裡的書房,有如文藝復興時期工作坊的現代版,裡面包含他的各種收藏,有機械工具、電子零件、技術手冊,以及各式各樣的書籍,如《焊接完全手冊》(Complete Book of Welding)、《戶外工程》(Outdoor Projects)、《美國郵票冊》(American Stamp Album)、《車身維修與烤漆基礎》(Basic Bodywork and Painting)、《TurboCAD參考手冊》(TurboCAD Ref¬erence Manual)、《從零開始製作模型飛機》(Building Model Airplanes from Scratch)。天花板上則懸掛了一架用輕質木材製成的飛機模型。    一九七○年代初期,庫存管理效率不彰,使整個食品雜貨業陷入癱瘓。許多公司都需要一套能省錢的方法。有一個想法是使用條碼系統,追蹤食品雜貨產品。由亨氏食品、通用食品、克羅格公司、通用磨坊、聯合食品、費爾蒙特食品、必治妥施貴寶等公司高層主管所組成的委員會,廣發英雄帖,希望徵集設計追蹤條碼的提案。一九七一年,IBM接受了這項挑戰。    勞勒被指派負責這項專案計畫,並在他的上司指示下,支援同心圓環形碼,俗稱「公牛眼碼」(bull’s-eye code),這種編碼是由另一位工程師在幾年前所開發。「我努力實驗了一、兩天,」勞勒回憶,他很快就確信,這種設計無法滿足食品雜貨業的需求。    條碼的大小必須是不超過一英寸半的正方形,而且要讓人類和電子儀器容易讀取。接著,這種編碼本身必須能印製在各種怪異尺寸的產品上,像是香皂、早餐穀片盒、咖啡罐等。十位數字的條碼必須是全向性的,並具有至少九九‧九九五%的精確度,這意味著每賣出兩萬個物品,只能有一個錯誤。此外,符合這些標準的過程中,不能增加食品的生產成本。在種種嚴格的限制下,勞勒開始研究解決方案。    冒著丟飯碗的風險,勞勒違反主管的指令,開始著手打造一種更好的方法。他設計的條碼包含十個垂直的黑色與白色條紋,而且寬度不同。深黑色的條碼會吸收光線,而白色條碼則會反射光線。光學感應器可以接收這種反射光,並轉換成電脈衝,再由電腦來處理。    為了展示勞勒設計的條碼原型如何運作,一名王牌壘球投手以他最快的速度,把貼有條碼標籤的豆袋菸灰缸,拋過讀取機的上空。結果,每一個豆袋菸灰缸都能被完美讀取。事實上,勞勒團隊的表現遠超過食品雜貨業的期待,錯誤率低至二十萬分之一。他的產品已準備就緒。條碼評選委員會為勞勒的發明興奮不已,稱之為統一商品代碼(Universal Product Code),並在一九七三年時成為整個產業的標準。    幾個星期後,「黃金雞」的問題浮出檯面。雜貨店的肉品部門缺乏機制,驗證產品的計費價格是否與店經理資料夾內的實際價格相符。缺乏二次確認,意味著電腦也許偶爾會少收客人幾毛錢,也有可能會多收一千元。「我們了解到的另一個事實與人性有關,」勞勒說明他的觀察,「大部分的人願意諒解年輕甜美的櫃檯小姐,把一‧八九美元的商品,算成一‧九八美元;卻不會原諒一台機器把一磅的雞肉算成九九‧九九美元,即使如此嚴重的錯誤從來未被發現。人們就是無法原諒機器犯的錯。」    透過把確認價格的數字加入統一商品代碼中,勞勒解決了這個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更多的測試,加上標籤印刷技術的進步以及詳細的收據,基本上,已經消除了種種難題。因此,庫存管理和結帳過程獲得大幅改善。    「這就只是坐下來思考每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一步接一步,一個又一個,而且要有信心,肯定有一個解決方案就在那裡,而你一定可以找到,而不是說,哦,我沒辦法解決。」勞勒說道。    隱而不現,卻重新定義你我生活的工程思維    柯林斯的掃描技術與勞勒的統一商品代碼,誕生於不同的情況,並在不同的壓力下獨立設計出來。最終,這兩者匯集在一起,而創造出條碼。這種機會主義的組合,使商品銷售發生革命性的劇變,並建立了現代供應鏈體系。隨著條碼的實施,大量新穎且令人興奮的應用,以往被認為無法預期,現在卻已成為事實,而且我們都視為理所當然。    從加州酪梨到厄瓜多爾的香蕉,每個容易腐爛的商品現在都有一個永垂不朽的條碼。這是因為工程師如柯林斯與勞勒,有條理地將問題轉化為機遇,才使這一切變得可能。他們的發明是經過深思熟慮、訓練有素、能接受新的想法,但也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從錯誤和運作不良中學習,並予以修正的過程,與創見本身同樣重要。    工程師能協助創造解決方案的空間,也就是說,有好幾種可能性,能夠提供新的選擇、便利性與舒適感,這些都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水準。隨著工程師在現代世界中幾乎每個層面都留下了足跡,可見其所從事的職業具有深遠的影響。工程師能夠探勘新的機會、推動經濟、決定我們重大的命運,但他們在每一次的談話中,都是默不作聲的人,而且是促使我們的經驗與世界連結的隱形中間人。而這正是矛盾所在:工程設計無所不在,但卻看不見。往往得等到飛機墜毀、橋樑彎曲變形、建築物傾頹瓦解,或是技術失敗,才會討論到工程設計。    正如《紐約客》(The New Yoker)撰稿人西布魯克(John Seabrook)富有說服力的說法:「住在現代高樓大廈的居民中,鮮少有人知道承重柱擺放的位置,以及它們如何被支撐住。也很少有人了解到居住的建築物究竟是框架結構或筒狀結構,幾乎沒有一個人會檢查天花板磁磚,查看頭頂上的樓層與垂直柱如何連接和固定。所有的決定,都是由該棟建築物的結構工程師所計算出來。不公開高樓大廈的結構工程師姓名,就是獎勵他的聰明才智。摩天大樓所呈現的驚人景致,部分在於它們明顯不受地心引力影響,不只是高聳而已,而且是聳立雲霄絲毫不費吹灰之力。」從飛機上俯瞰地面上四英里高的物體,你可以看到的都是大自然和工程系統。由地面仰望直入雲端的景觀,同樣也是如此。    工程設計的思維模式,一向抗拒簡單的定義。正如英特爾(Intel)前董事長暨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所解釋:「工程設計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嚴謹且系統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將工程師與其他人區分開來,其他人也許是比較哲學思維、好辯,或是生活態度較不切實際。我認為,正因為如此,工程師往往不僅擅長於工程界,在工程以外的領域也表現得很成功。」    工程設計的思維模式,就像一種隨插即用的電子設備,也是一個全方位且多用途的工具箱。這是因為「工程師可謂是整合者,能夠把多種知識流匯集成點子,」史丹佛大學工學院前院長普拉姆(Jim Plummer)說,「工程師總是在可能性、可行性及嚮往性的交集點上幹活。」    工程設計的心態是系統化卻綜合性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工程師猶如我們所稱的「世界音樂」般,充滿多樣性。在本書之中,我將利用許多工程師,帶領你從標準化控制開始,一路探索到工程設計思維的模糊地帶。在這趟有關各種學問的涉獵之旅中,我們將會經過一些風景優美的路線,證明工程師有能力把情感轉化為成品。我也會提醒,有時候像工程師一樣思考時,可能會有一些風險。總之,我們將還原工程設計的思維模式,並仔細斟酌你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實際層面。    工程設計的堅持不懈    一九八○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結束不久後,柯林斯接到紐約路跑協會(New York Road Runners)的來電。該協會有興趣進一步探究在馬拉松比賽中,使用條碼來追蹤選手的想法。柯林斯回憶,當下他馬上駁斥這個主意。「我說,這並不是一個好點子,它不是。那麼就算了吧。」可是,紐約馬拉松創始人勒博(Fred Lebow)卻很堅持。    勒博聯絡了位於波士頓的柯林斯。他們找了一群人穿著慢跑服,繞著一棟大樓跑步。柯林斯嘗試使用「白光系統」儀器的各種方法,來掃描跑者衣服上的條碼標籤。然而,柯林斯的掃描設備用在貨車上是可行的,但卻無法用在人身上。因為人類是無法預測的,會被汗水浸濕,而且他們身上的標籤會往四面八方飄動。柯林斯很快就想到了一個點子:等選手快要抵達終點線時,就掃描他們身上的標籤,並且要求他們排好隊,因為當他們正在跑步時,要讀取標籤實在相當麻煩。如此一來,在可接受的準確度下,賽事官員便可決定參賽選手的完賽時間。    柯林斯解開了大型賽事的重大難題,也就是準確地記錄時間和選手的相對位置。但他無法直接解決魯伊斯造假的問題。另一個有創意的工程師花了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以不同的技術,即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讓馬拉松比賽變得更有智慧,並且能偵測出犯規行為。近年來,電子晶片已經嵌入參賽選手的衣服或鞋子裡。依據不同的賽事,每位運動員都能被即時追蹤,而且在一瞬間就能夠辨識。    「我自己也穿著有條碼的衣服,跑了幾次馬拉松比賽,因為我對客戶支援問題非常感興趣。我認為這是非常有趣的經驗。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超乎常理』的應用,是我不太能預見的東西。」柯林斯表示,關於跑馬拉松,「你知道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它需要的是堅持不懈……就像工程設計一樣。」      

作者資料

古魯.馬德哈文(Guru Madhavan)

生物醫學工程師與資深政策顧問,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進行科學、工程與藥學的相關研究,身兼世界最大的工程與科技專業組織——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美國分會副會長。曾獲美國國家學院創新獎(National Academies' Innovator Award),並受《今日美國報》(USA Today)譽為工程師新星(News Faces of Engineering),以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選為傑出年輕科學家。

基本資料

作者:古魯.馬德哈文(Guru Madhavan) 譯者:陳雅莉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商周其他系列 出版日期:2015-10-08 ISBN:9789862728956 城邦書號:BO0225 規格:平裝 / 全彩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