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歡慶雙12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河圖洛書前傳:用科學眼追蹤還原中華史前文明拼圖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河圖洛書前傳:用科學眼追蹤還原中華史前文明拼圖

  • 作者:王唯工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5-01-29
  • 定價:250元
  • 優惠價:7折 17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175元,贈紅利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166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河圖洛書新解》姊妺作 中原地區的文明為何在一萬年前突然消失無蹤? 河圖洛書文明誕生於何種文化背景? 萬年以來,解密之鑰深藏於太湖底, 直到隕石之說獲得證實,答案開始浮現…… 王唯工教授以科學方法分析理解考古遺跡、歷史傳記、宗教傳說等資訊與證據,發現史前人類已普遍使用數位符號,最新科學概念也能印證萬年前的古文明……王教授一步步抽絲剝繭,深入探索,清晰勾勒出河圖洛書之前文明的來龍去脈。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屈原《天問》第三問&第四問 明暗不分,渾沌一片,誰能探究其根本原因? 迷迷濛濛的這個現象,怎麼能夠將之認清呢? 大家聽過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想過這些傳說的真實性嗎? 真是萬年前天外飛來那顆殞石砸出來的後遺症? 文化文明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是大量個人的心智活動, 一棒接一棒,一再傳承、演進,一定有其連續性。 而在追尋這個連續性的同時,就能更了解河圖洛書出生以前的文明。 在《河圖洛書新解》中,王教授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本書則是在走入中華古文明後,發現更多在河圖洛書之前的事件,從「太湖是個隕石坑」獲得證實、從繩結裡隱藏的玄機,從結繩記事與數位編碼的連結,從與世界其他地區古文明的對照,發現原來過去那段輝煌的文明曾經存在,卻讓一顆爆炸威力相當於一千萬顆廣島原子彈的隕石打得灰飛煙滅。情節雖然有如科幻小說,但在考古證據支持下,證明都是事實,經過文獻的比對分析,其結果更令人嘆為觀止。

目錄

自序│以科學破解神祕的古文明 前言│探究河圖洛書身世之謎 Part.1 中華文化中一段消失的文明 探尋世界各地四萬年至一萬年前的考古遺跡,從歐美到日本都有著閃耀的古文明,唯有中國的中原地區,這三萬年間似乎只有山頂洞人存在!讓人好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1. 細數八千年前考古證據,發現文化斷層 2. 四萬到一萬年前,外地古文明班班可考 3. 近三萬年的遺跡無故失蹤? 4. 傳說與事實 Part.2 古文明之追尋 《易》、《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這三本上古著作,彷彿是憑空而降,內含完整系統的數位概念、本草資料庫與經絡原理,但卻找不到研發的過程蹤跡,真的是天降祕笈嗎? 5. 三墳──中華文明中最古老的著作 6.《三墳》之深入分析 7. 中國人的祕笈情結 8. 如何辨別古老著作之真偽 Part.3 水落石出 上古時代,曾經山崩地裂,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氾濫不止……傳說中的情景,原來是隕石衝擊地面?!當太湖被證實為隕石坑時,很多事情不言而喻,真相也就大白了。 9. 天外飛石衝擊事件 10. 繩結裡隱藏的玄機 11. 結繩記事與數位編碼 12. 馬雅文化與中華古文明的相同之處 13. 中華文化中其他的數位表現 Part.4_還原一萬年前中華古文明的樣貌 印加馬雅文化是中華古文明的精簡版?從線索中可以推論,從傳說中可以想像,從考古證據中獲得證實,原來印加文化的先人經由白令海峽抵達美洲,兩者間有明顯而確實的連結。 14. 從經典中翻找線索 15. 印證傳說中的說法 16. 考古證據會說話 17. 新觀點再論《黃帝內經》 後記│由占卜來看上古文明之演化

序跋

自序│以科學破解神祕的古文明
  我求學的過程中,一直對中華文化之神祕充滿好奇。二十歲以後,決定以研究中醫為終生志業,一下子五十年過去了。   先由通俗教材讀到古書,一直往歷史上游追尋。接觸《黃帝內經》這本書後,我在其中沉浸了很久,但是當理解大部分的內容之後,沒想到更充滿疑問:   「這些理論是如何產生的?」   「是誰這麼有智慧,完成了這個龐大而實用的系統?」   我們今天用著這個系統,但不會全面的應用,更難以發揚光大。我們試著用自己有限的知識來理解這個系統,卻創造了似是而非的五行理論,將這博大精深的體系徹底毀壞,這個破壞比一萬年前天外飛來的隕石更為可怕。   一萬年前我們的先祖在一片迷迷濛濛之中,開天闢地,一切從頭開始。後人把一萬年以前的智慧、知識,重新拾掇起來,而假神農、黃帝之名呈現。   今天在「一切講科學」的環境之下,我們把這些一萬年前的數位文化整理出來,將中華文化做一個徹底的整理,也許能夠因此整理出更完整的知識,如中醫、中藥、易、河圖洛書。但是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希望我們今後能發掘更多一萬多年前的文明證據,以充分了解我們從哪裡來,進而引導我們往光明大道走去。

內文試閱

前言│ 探究河圖洛書身世之謎
  研究一個古文明的議題,不能只靠傳說。   因為傳說,除了「傳」之外,還要「說」。這個「說」,可以見仁見智,也可能會加油添醋,再循環傳與說的過程,最後或許有些事實的影子,但是故事性遠大於事實。而研究工作首要重視的是究竟有多少真實性。   一個傳承了萬年以上的文化,不僅只是在考古資料中找尋扎實的證據,再平鋪直敘將事實呈現出來。在追尋河圖洛書的過程裡,我們像偵探一樣,追根究柢,絕不放過一絲一毫的證據,再以合理、合於科學的推論,將這些零散的證據串起來,找出這個文明存在的證據。至於傳說嘛,如果真能證明合情合理,倒也是別有趣味。   在《河圖洛書新解》一書中,我們由河圖洛書可能出現的時期為界,討論其存在於文化之中的軌跡及影響。雖然現今看來仍以考古考證和推論為主,但是對河圖洛書而言,已是河圖洛書出生以後的記錄了。   而河圖洛書究竟是在什麼環境下產生的,這又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在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了河圖洛書的文明?   文化文明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是大量個人的心智活動,一棒接一棒,一再傳承、演進,一定有其連續性。在追尋這個連續性的同時,就能更了解河圖洛書出生以前的文明。   現代人對於古文明常加上很多臆測,也喜歡誇大古文明的成就,一旦碰觸到難解之謎,就歸於「外星人」所為,似乎只要不能解釋或不會解釋的事,全都推給外星人就對了。這是個不負責的做法,故步自封的遁辭而已。   我們在這裡,進一步討論《河圖洛書前傳》,就是為了解河圖洛書身世之謎。而在解謎的過程中,也期待能夠做到:   一、將中華文明由八卦、易經、炎黃,不僅往前推進,而且推進到更高的境界,更久遠的古代。   二、希望這些推論可以對今後的考古及人類學提供一些大方向。讓那些缺了好幾塊的拼圖,看來似貓、似犬,如果能猜想是一種動物,也算有了一些指引,有助早日拼湊出中華古文明的相貌。
1. 細數八千年前考古證據,發現文化斷層
  河圖洛書若依照伏羲畫八卦的時間為原點,就該是七、八千年以前產生的。因此,我們從找尋七、八千年以前的考古證據開始著手。   黃河與長江流域是水源豐富的區域,不論是河南地區的河流縱橫,沼澤密布,或長江流域幾個大湖區、沖積平原。這些地方取水容易,而又不常遭水災,應是古代人類聚集繁衍的根據地,水患可能就是最大的天然災害。   我們從最早發現古代人類的遺址開始說明:   一、元謀人: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於一九六五年在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已會使用粗糙石器及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約五十萬年,一九二九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發現。使用打製石器,從事狩獵及採集;已經長時期使用火,能以火照明、取暖及燒烤食物。   三、陜西藍田人、安徽和縣人:兩者都是在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遠古遺跡中發現。   四、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同,都是在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的遺跡,只是山頂洞人住在龍骨山山頂洞穴,故名「山頂洞人」;發現分屬八人的骨骼與牙齒,似乎只是一家人住在一起,並不代表特定文化。這個原始人家庭,生活在大約一萬八千年之前,其模樣已與現代中國人相同。遺址內還發掘有骨針,針上有孔,可穿線縫製衣服;也有許多穿孔的獸牙、石珠、蚶殼,可能是用於裝飾。   此時的文化水準仍停留在舊石器時代,沒有農業、畜養動物等新石器時代才有的技術與知識。   五、賈湖文化:一九七九年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村發現,是目前找到有具體實物證據的最早文化遺址,約存在於九千至七千七百年前,由於和裴李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一般皆認為是裴李崗文化源頭,也有學者將之併入裴李崗文化。   在此特別對賈湖文化進一步分析說明,因為這是接著山頂洞人之後,在時間順序上最古老的考古發現。   賈湖文化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沙河與洪河流域,以石斧、石鏟、石磨盤、鼎形器為主要文化特徵。其文化指標性物質有七聲音階骨笛、釀酒技術及陪葬物;包括成組的龜甲,內裝石子,外刻有符號,似乎是占卜之用。已能馴化並飼養動物,並且會種植稻米。   在這些特徵中,有兩項在此特別提出來討論:   (1)骨笛: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等,表示對音階已有認識。其中以七孔骨笛發現最多,可吹出八度音域,與現代樂器相同。這表示,此時對聲音產生之原理、笛子孔距與聲音共振間的關係,已具有充分的了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笛子沒有使用五音音階。表示以五音來配合五行,可能是漢朝以後才發展出來的。   (2)釀酒技術:由發掘出土的陶製釀酒器及盛酒器殘留物質分析,其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此配方是美國考古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馬克高文(Patrick E. McGovern)教授分析當時的殘留物後而得,證明中國人在九千年前已經有釀酒技術。後來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一家名為「角鯊頭(Dogfish Head Craft Brewery)」的酒廠根據此配方複製生產了中國古酒,取名為「賈湖城(Jiahu)」,經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刊載後,曾引起大陸民眾廣泛的討論。   六、裴李崗文化:此文化位於黃河中游地區,根據標本測定結果,距今約八千年至七千年前,此時已懂得畜牧與耕種。主要農作物可能為粟,並以石磨盤研磨成粉;其他農作物有棗、核桃等,畜養動物則包含豬、狗、雞等。   開始燒製各種陶器,如缽、缸、杯、壺、罐、盆、甑、碗、勺、鼎等,以及具造形的藝術品。其中最有趣之陶器裝飾為乳丁紋。   七、磁山文化:此文化首先在河北南部發現,也分布到河南北部,約為七千三百年前人類活動之遺跡。   此地區與伏羲之出生地天水(另一說河南濮陽,但甘肅天水距太湖較遠,可能性較大),以及相傳的活動期間是相同的,距祭祀女媧皇宮的涉縣也不足百里,被猜想為中華文化之源頭。而最新鑑定,磁山文化可能是九千至七千一百年前之文明,遺址包含了近一千年間的人類活動遺跡。此文化最有趣的發現為糧倉,共一百多個,儲存小米多達五萬公斤以上。   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有密切關係,而賈湖文化又為裴李崗文化之可能源頭。因此賈湖、裴李崗、磁山這三個文化,可能是中華文化所能追尋的最早來源。在這三個文化之後,中華文化遺跡的發現就很多了,例如:   仰韶文化:七千年至三千年前。   龍山文化:五千年至四千年前。   二里頭文化:四千年至三千六百年前。   紅山文化:六千年至四千年前。   其他如大地灣、馬家窯、三星堆、河姆渡、興隆窪等,不下數十個重大發現分布各地,在時間上也相互重疊,而且因為年代相連,彼此之間可能互相影響,也就有跡可循。   由以上所述,如果中華文化或文明從伏羲開始算始祖,最多只能追九千年,加上孕育期間,也不超過一萬年,而前面的山頂洞人已是一萬八千年前,更早期遺跡就是二十萬年前的藍田人、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中間則毫無歷史痕跡,有如文化斷層。
3. 近三萬年的遺跡無故失蹤?
  究竟中華文明中四萬年至一萬年前的考古遺跡哪裡去了? 山頂洞人是唯一遺跡   我們至今唯一找到的是山頂洞人,是由少數人留下的一點遺跡,不代表特定文化。   一九三○年研究人員在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遺址工作的過程中,於龍骨山頂部發現了一個新的洞口,山頂洞人的化石因此出土。由於是在北京猿人洞穴上方的山頂洞中發掘,因而得名。   北京猿人距今五十萬年,反而是住在較低、較方便的山洞,這樣的對比值得討論,其中有兩個問題可以深入探究。   一、山頂上取水不便,採集困難,山頂洞人為何棲身於山頂洞穴中?   二、山頂洞人真能代表當時的文明與文化水準嗎?   早期人類多居住於洞穴,一方面遮風擋雨可棲身,另一方面保護自己免於野獸攻擊,但大多會選擇取水容易、地勢較低的山洞。為了生活便利,這是很自然的選擇,但如果聚居的人數增加,就會開始往河灣、沼澤、湖邊聚集,也就是逐水草而居。因此,不禁讓人想問:「山頂洞人為什麼要住在最高的洞穴中?」 人類擴散發展的模式   我們試著由人的基本行為模式切入討論,先拿台灣早期移民分布當做模型。   台灣早期的原住民可能來自長江口,在史前河姆渡文化時期○註遷移至台灣,活動範圍包括全島,以平地為主。十六世紀末期,由中原來的客家人開始從廣東一帶遷徙到台灣,起初也是開墾平原地區。此時,原住民漸漸離開平原,遷移至丘陵與山區,但之後自稱河洛人的閩南人來到島上,由於人多勢眾,逐漸佔據了最好的平坦地區,客家人被迫遷移到丘陵地帶居住,而更早來的原住民則被趕到生活艱困的山區,被稱為山地人。   這個模式可能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共同特性。文化較落後、競爭力不足的族群,不論大小,總是被驅趕至強勢族群不願意去的地方生活,例如北美的印地安人,不也是同樣被趕到生存條件最差的地方居住。 被趕到山頂洞穴的人?!   以上的探討同時也對第二個問題提供了一些啟發。   山頂洞人應是當時在文化、競爭力上的落後群體,所以被趕到別人不願意住的山頂洞穴生活。   當時在山頂洞穴遺跡中發現的遺骸及牙齒等,可分辨出有八個人,是個很小的家族,所以既非人口聚集之處,也不足以代表當時大多數人類的文明水準。   在長江、黃河流域為什麼找不到四萬年至一萬年前的人類文明遺跡?為什麼只留下一個山頂洞穴中少數人的生活遺址? 中原文明的消失?   過去幾百萬年間,人類在各地區興起的文明曾經發生過幾次重大的消失事件。這些大毀滅的原因,或許是乾旱、水災、氣溫變遷等慢慢發生之事件,如馬雅文明、印度文明的消失,可能是因為乾旱所造成。   如果一萬二千年前曾經發生過氣溫劇烈變化或者大洪水等天然災害,因而促使許多文明的消失,但這類災害造成消失過程是逐漸演變的,應該仍能發現與挖掘出一些考古遺跡。   如果是因火山爆發而摧毀,雖然發生得很突然,但仍可在火山熔岩下找到覆滅的文明遺址……這些大災難仍然會留下蛛絲馬跡。   不過,還有一種最可怕的天災,即天體由外太空飛來,也就是隕石或彗星撞地球,這種災難發生於極短的時間,古代人類完全沒有預警的機制,當然也沒有閃躲的機會。   根據現代科學的模擬,如果一個直徑數公里、甚至達數十公里的大型天體,往地球衝撞而來,主要隕石在落地之前就能造成極大風暴,落地時的高溫可達到攝氏四、五千度,有如核爆中心。接著帶有高溫的隕石破碎四散,造成周圍四處開始燃燒,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地面物件、地表土壤,甚至直達地球岩漿,所有的物質都會被瞬間氣化;緊接著而來的,是各處大火、巨大海嘯、地底岩漿噴出,如同火山爆發一般。   依照與主要隕石落地所在的距離不同,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破壞,可以刨地深達幾十公尺,甚至幾百公尺。而等到大火、海嘯、熔岩暫歇後,接著是汙濁氣體蔽日,並下起酸雨……   這是種非常徹底的毀滅,不僅所有文明消失殆盡,就連人類曾經生活於此的證據也完全滅絕。   通常,考古遺跡如果在深山洞穴中最容易保存,不過古文明聚集地多在有水源的地方。不同年代的人類,常常生活在相同的水草豐盛之地,於是留下的遺跡就像千層糕一樣,一層一層的往上堆積。這種層層堆積的結構,一則遺物很多,二則遺跡集中,三則判斷年代較容易,也就成為了解跨時代文明狀況最佳的發掘地點。   試想,如果一個重大的隕石事件,把地層刨掉了幾十公尺,甚至幾百公尺,那麼幾千年或幾萬年前的遺跡應該也都會隨著灰飛煙滅吧!讓我們找一找在一萬年前有什麼重大災難,可能造成一萬年以前的中華文明遺跡一掃而空? 毀滅性災難   在西方各種傳說、歷史記錄或考古證據中,顯示最多的是大約一萬二千年前的一場大洪水。   例如《聖經》中有諾亞方舟;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有亞特蘭提斯王國沉入海底;黑海也因海水暴漲,海水由地中海浸入,而變成鹹水湖,形成了黑海與地中海的通道。印地安人在一萬四千年至一萬二千年前,由亞洲經過白令海峽往北美洲的通路,也在一萬二千年前因海水上升而中斷。   但類似的西方大洪水遺跡及其他證據,並沒有在中華古文明中找到,也不存在於上古諸多傳說中。歐洲及美洲的文明雖然因大洪水的摧殘,受到重大破壞,但是大洪水之前的遺跡仍然存在,或藏在山中高地,或浸在大海灣之下。由前面整理出的三萬多年至一萬多年前考古遺跡可見一斑。   中華古文明由女媧補天、造人的傳說開始,而其相關連的各種說法,如「天崩地裂」、「大火之後,大水」、「幾乎毀了所有的文明」,也「殺死了絕大多數的百姓」……似乎才是現代中華文明與文化傳說中的開始。這些傳說是否傳達著當時某件毀滅性的災難呢?   

作者資料

王唯工

臺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史丹福及耶魯,選擇進入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於1973年獲得博士學位。 曾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在臺大電機系醫工組、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任職授課。 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臺大、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家訓、潘念宗、胡秀卿、鐘傑、崔玖等中西醫先進合作研究。長期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以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 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頒國科會傑出獎。因脈診的相關發明得到經濟部發明獎,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並獲頒醫學工程學會韓偉服務獎章及文化部金鼎獎。 著作: 《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 《以脈為師》、《以頸為鑰》、《以肺為宗》、《以腎為基》 《王唯工科學脈診全書(精裝典藏書盒版)》 《河圖洛書新解:以科學框架取代陰陽五行,找回中國人的創新智慧 》 相關著作:《河圖洛書新解:以科學框架取代陰陽五行,找回中國人的創新智慧(暢銷改版)》《以肺為宗(改版):跟科學家學養肺自救,做好體內環保抗老化》《以脈為師 (改版):科學解讀脈波曲線,以脈診分析治未病》《以腎為基 (改版):用現代科學看中醫腎脈,解析傳統氣功養生源流》《以頸為鑰(改版):跟百齡人瑞學脖子保健,輕鬆疏通百病之源》《王唯工科學脈診全書(精裝典藏書盒版)》《以腎為基:用現代科學看中醫腎脈,解析傳統氣功養生源流》《以肺為宗:跟科學家學養肺自救,做好體內環保抗老化》《河圖洛書前傳:用科學眼追蹤還原中華史前文明拼圖》《以頸為鑰:跟百齡人瑞學脖子保健,輕鬆疏通百病之源》《河圖洛書新解:以科學框架取代陰陽五行,找回中國人的創新智慧》《以脈為師:科學解讀脈波曲線,以脈診分析治未病》

基本資料

作者:王唯工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ViewPoint 出版日期:2015-01-29 ISBN:9789862727355 城邦書號:BU3082 規格:平裝 / 單色 / 17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