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12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生活風格 > 旅遊 > 亞洲
潮人玩香港:20香港名人親身帶路100個私藏好店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潮人玩香港:20香港名人親身帶路100個私藏好店

  • 作者:La Vie編輯部
  • 出版社:麥浩斯
  • 出版日期:2009-08-20
  •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除了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還有什麼再去一次香港的理由? 請服用:香港名人的100帖創意良方! 即使你去過香港101次,可能你還是徘迴在九龍尖沙嘴、旺角、中環等Shopping Mall。但是如果想看到這個繁華城市多樣的文化層次,走馬看花的行程絕不足夠。本書透過20位生活在香港的創意領袖,透過他們的私房生活路徑,深入香港的大街小巷,掏出個人私家生活足跡,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香港人眼中的香港,藉由他們的lifestyle,告訴你第102次去香港的理由。 【精彩內容】 ◎3大名家專文書寫 1.平路 若以「米蘭站」的顧客心態寫一本書,包證比那本韋伯(Max Weber)剖析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巨著更有建樹。「米蘭站」買個二手包包,象徵向上拼搏的資本主義精神,又混合了實用為先的新教(或者是儒家?)倫理。帶著買到的戰利品從「米蘭店」走出來,對許多OL而言,無異於攀爬過一座聖山。 2.歐陽應霽 我絕對有這個責任一盡地主之誼,令我的新朋舊友在賞面光臨的這短短時間裡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都是百分二百真正的香港! 3.葉錦添 我十分喜愛維多利亞港的兩岸風貌,雖然這裏高樓不斷改變著景觀,在這種競賽中,構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建築叢林,維多利亞港成為一個最後能有廣闊空間的透氣之地,它也成為了我在香港印象中最有歸屬的印象。 ◎20位香港名人親身帶路 鄭兆良、Tommy Li、靳埭強、劉小康、蔡瀾、夏永康、Kevin Pooh、DJ Tommy、Zing、張智強、李璨森、于逸堯、Bonnie Gokson、楊志超、羅啟妍、Victor Cheung、Michael Lau

目錄

Chapter 1 第102個去香港的理由

◎歐陽應霽
016→ 專文推薦──流動的雜種
020→ 愛戀卻不貪求──陸羽茶室
022→ 收留時間的藏寶地──陳米記
026→ 灣仔小店的美麗慾望──KAPOK
028→ 不論繁華或蕭條,都來Sevva喝一杯吧!──Sevva
030→ 下課後的心情──After School

◎葉錦添
032→ 專文推薦──香港回憶
036→ 濃郁的香氛配上微涼四月海風──HABITU
040→ 除了孤獨,卻也豐厚了生命──天星碼頭

◎平路
044→ 專文推薦──香港故事之名牌的盡頭
048→ 太平山山頂餐廳──The Peak Lookout
050→ 太平山山頂行──凌霄閣→盧吉道→西高山→夏力道
052→ 外國記者會及藝穗會

Chapter 2 6大關鍵字跟著潮人玩香港

056→TRENDY = PERSONALITY 自創潮流:引領個性的時尚場域

058→潮人代表Kevin Poon:「香港潮流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更新。」
060→書得起 設計人士的創意養分/張智強
061→AOC不變的經典就是潮流/Kevin Poon
062→創意人Michael Lau:「因為我是香港人,所以可以比較天馬行空一點。」
064→創意人劉小康:「香港是個處處都是機會的地方。」
066→OVO Home代表生命起源的傢具設計店/劉小康
068→木作坊 摩登設計的尋寶場域/劉小康
070→Flea+Cents驚喜連連的生活家居跳蚤設計店家/劉小康
071→魚則魚涌到中環的逆行冒險/張智強
072→音樂人于逸堯:「我喜歡的香港,是舊時代所承下來的精神與事物。」
074→設計師楊志超:「香港人衷意多采多姿,喜歡變化。」
076→住好D 滿足住的渴望/楊志超
078→Delay No Mall非常有種潮牌百貨/楊志超
080→JUICE銅鑼灣本店 科技未來混搭創意/Kevin Poon
081→Initial fashion歐洲浪漫情懷/歐陽應霽
082→Bla Bla Bra…花花內衣世界的創意功力/Tommy Li
082→Shhhh…讓人不得不wow的低調奢華/靳埭強
083→SPY Henry Lau三度潮流空間中/楊志超
083→ECOLS獨一無二環保潮流藝術店/張智強

084→CREATIVE BOMB 創意私囊就是老香港!

086→DJ Tommy:「香港就像一個茶餐廳,什麼都要快。」
088→深水 鴨寮街:科技跳蚤市場的二手黑膠唱片行/DJ Tommy
090→創意人李燦琛:「香港最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是太平山的夜景、廟街的Local特色文化。」
092→李燦琛的九龍漫遊 彷彿時空倒流的年少輕狂
094→攝影師夏永康:「香港對我來說,是拍不完的。」
096→灣仔玩具街 童年記憶的藏寶庫/Tommy Li
097→Kubrick書店 香港文青的最愛/歐陽應霽、Tommy Li
098→建築師張智強:「有很多矛盾的事,會在香港這個很有限的空間內發生。」
100→鰂魚涌──太古城空間漫步 新舊交雜的景象,非常戲劇化/張智強
102→創意人張仲材:「香港大球場與山頂是我舒緩壓力的聖地。」
104→平面設計師靳埭強:「香港設計市場不是很大,但我們的設計視野卻是十分國際化的。」
106→Vintage HK老東西創造新驚喜/靳埭強
107→Amours Antiques尋找失落的歐式貴族古董/靳埭強
108→The Pawn灣仔新潮流地標/羅啟妍
110→創意人Tommy Li:「香港是潮流發展最好的實驗場地。」
112→8FIVE2SHOP街頭時尚創意來源/ Kevin Poon
114→Manks北歐品味入港先驅/羅啟妍
115→Addiction對生活極度入迷!/歐陽應霽
115→Sistyr Moon前衛潮牌旗艦/平路

116→A MATTER OF TASTE 名人飯堂:時尚名流的私藏餐廳

118→美食家蔡瀾:「在香港,一天可以吃午餐做五件事情。」
120→鏞記 世界15大最佳食府/蔡瀾
122→天香樓 歷久不變的執著品味/蔡瀾
124→鹿鳴春 三代相傳的好味道/蔡瀾
126→祥利冰室 香港五十年代的老味道/DJ Tommy
127→大少爺茶餐廳 氣派又帶點驕縱的海南雞飯/Kevin Poon
128→文華餅店 躍然於味蕾的巧克力創意/于逸堯
130→梓桐堂 香港私房菜的藝術展覽館/Tommy Li
132→天寶閣中餐廳 多重感官美食饗宴/靳埭強
134→Nadaman 灘萬日本料理 百年正宗日本懷石料理/Zing
136→Gaia Ristorante 蓊鬱綠色植物間的羅馬摩登咖啡/Zing
138→西苑酒家 名人最愛光顧 全香港最好吃的大哥叉燒/Michael Lau
140→Domani 南歐海洋氣息的玻璃船屋/羅啟妍
142→黑麥Pumpernickel 招牌麵包,再配上一杯香醇Cappuccino/張仲材
144→Zuma 首屈一指日本酒吧餐廳/張仲材
146→榮興小廚 美食裡的香港風景/靳埭強
147→Panda Japanese Homestyle Curry可愛的紅色熊咖哩屋/夏永康
148→大坑-小甜谷 名人最愛光臨歐日風情港式甜品/夏永康
149→海安 啡室 濃濃淳香的舊時期香港風味/于逸堯
150→Monsieur Chatté 上環老街上的法國溫馨小店/于逸堯
152→Sift Patisserie 巧克力拿破崙的甜美朝聖/于逸堯
154→東寶小館 饕家的大排檔風情/歐陽應霽
155→龍景軒 米其林肯定的三星明星餐廳/Zing
156→The Drawing Room 沁人心脾的美食氛圍/鄭兆良
157→Felix 設計香港的創意地標/羅啟妍
158→Classified 起司專業品嚐室/羅啟妍
158→影灣園露台餐廳 懷舊百年淺水灣/平路
159→Al Bistro 義大利文藝饗宴/李燦琛
159→Bo Innovation 美食魔術實驗場/劉小康
160→清亭•燕萍越南菜館 香味特別濃郁的牛油雞翼/Michael Lau

162→MIND THE GAP 時尚先聲:將國際風尚引進香港

164→時尚設計師鄭兆良:「說到效率,我只能說『好犀利阿,香港人。』」
166→Etcetera 連日本皇后都配戴的前衛珠寶/鄭兆良
168→珠寶設計師羅啟妍:「香港擁有混合味很重的多元文化。」
170→時尚彩妝師Zing:「香港是個非常方便、二十四小時都能讓人工作的地方。」
172→ROCKCANDY 混搭實驗的設計珠寶店/夏永康
174→時尚名人郭志怡:「我在這裡過著刺激又充滿挑戰的生活。」
176→JOYCE 滿足貴族之夢的購物天堂/郭志怡
178→Nike Sportswear Store 紐約旗艦店之後亞洲第一家/Michael Lau
179→KniQ 可以盡情放鬆的時尚聖地/Kevin Poon
180→AGLOW髮型店 發光發亮的香港髮型界天才/夏永康
181→SPA in Four Seasons Hotel 喧囂裡的綠洲/Zing
182→君悅酒店靜水沁園SPA 如呼吸芬多精般的精神通暢/張智強
183→Lane Crawford Home Store 連卡佛生活家品店/羅啟妍、張智強
184→Prosays’萃取天然原料的粉底天堂/Tommy Li
185→Lianca CENTRAL 柔軟色彩的皮革世界/楊志超

186→IMPROVE YOUR LIFE夜不寐:港府最夯住玩聖地

188→The Luxe Manor 超現實主義藝術旅店/Tommy Li
190→JIA Boutique Hotel 如家般的精緻情懷/羅啟妍、鄭兆良
191→W Hotel 設計旅館的朝聖之旅/張智強
192→Volar 來自世界各國的酒客/DJ Tommy
194→China Club老古董和歷史文物 全球十大名人餐廳/Kevin Poon
196→Drop 低調奢華私人CLUB/鄭兆良
197→Halo 名流後花園/Tommy Li
197→Azure 夜之驚艷/張智強
198→Salon De Ning 30年代上海風情/羅啟妍
198→Racks M.D.B. 飲酒作樂下班後/Kevin Poon
199→HomeBase 蘭桂坊最後一站/鄭兆良
199→Dragon I 中國殿堂注入高檔時尚/李燦琛、鄭兆良

200→ART IS TACKY藝術饗宴:誰說香港沒有文化?

202→中上環藝術漫步 浪漫無價的藝術古董之旅/羅啟妍
204→Choice Gallery 悠閒而高雅的複合式藝廊/劉小康
205→季豐軒 天外飛來一筆的幽默/鄭兆良
206→OoiBOTOS Gallery 大紅鐵門後的藝術空間/夏永康
207→Alison Fine Art 亞洲藝術世界之窗/羅啟妍
208→Art Jamming 藝術無齡派對/Kevin Poon
209→香港大會堂 藝術潮流引領之地/靳埭強

212→香港分區地圖

內文試閱

DJ Tommy張進偉
香港就像一個茶餐廳,什麼都要快。


  簡單的休閒帽、二手綠色防風外套,有著一副娃娃臉的DJ Tommy讓人看不出實際年紀,笑容中甚至還帶點溫文的稚氣。

  然而只要站上DJ台上,他專注的表情和神乎其技的手指藝術,絕對能點燃全場瘋狂熱力。

  曾經在旺角一帶成長,DJ Tommy說以前的家是天台加蓋的地方,很狹小也很醜,周遭充滿各種吵雜的聲音,「以前住得習慣覺得沒什麼,現在也覺得是很好玩的回憶。」或許是耳濡目染,加上過人天分, 造就了DJ Tommy與眾不同的豐富節奏感,掀起香港Hip-Hop音樂潮流。

  這幾年DJ Tommy其實已不只是DJ,而將重心轉移到音樂監製與經理人的工作,也擔任DJ學院總監,培養香港新一代Hip Hop人才,成為全方位的創作人。

  台前幕後,平日不多言的Tommy以音樂為他的對話工具,與世界也與香港本地溝通躍動。

La Vie╳DJ Tommy張進偉

Q:香港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在香港的文化就是,「不要太緊張,最要緊的是要快」,大概要到死才會覺得快不好,因為死得太快(笑)。

  香港就像是一個茶餐廳,茶餐廳裡面很吵,食物要送得很快,要吃得很快,香港就像這樣

  但是快也可以得到不同的東西,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自己做音樂的態度也是這樣。音樂創作是可以用一年或很長時間去慢慢來,但我不行,都會給自己一段時間,有時候一個禮拜就做出一首,很快的做決定。

  住在香港最大的好處,因為地方小,所以只要努力,就比較容易出頭。

Q:有崇拜的DJ嗎?

  我個人很崇拜日本的DJ Krush,第一個在日本做Abstract Hip-Hop的代表人物。 日本的DJ 很注重專業,非常厲害,對於這個行業也可以持續堅持很多年。香港就比較不一樣,都是想說,我先玩玩看,玩個兩年再說。

  香港的態度比較像是做百米跑步,日本則是八百米長途競賽。

  但我自己也做不到像日本那樣,我是香港人,還是喜歡去嘗試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快點去做不同的事情。

Q:會如何教育新一代的香港DJ?

  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吸收多一點不同的東西,然後找到自己音樂的型,找到自己不同的風格。

Q:香港本地的音樂潮流趨勢?

  做音樂就是要幫別人去感受,代表香港不同的眼睛去觀察。從前我聽的學的,都是很西方的音樂,影響我最深的是八十年代、Queen等樂團的流行音樂。

  真正注意香港音樂是從林海峰的創作開始,現在我們做的則是很香港的音樂,用音樂來講香港。

  像農夫的歌,就常在講香港的現實社會狀況,甚至去挖苦你,例如《全民皆估》這首歌,就是在說我們瘋狂買股票的狀況,每個人都在買股,每個人都在猜股。

  現在香港的年輕人,都開始會注意像農夫、方大同這一類的創作型歌手,他們的歌是有強烈個性的。

Q:未來有什麼想做的方向?

  在香港,因為地方小,音樂市場轉變很快,年輕人現在都在網路上download音樂,用iPod聽音樂,我覺得差不多再兩三年,買 CD就會變成好像很土的事。現在的音樂市場要轉到 internet去了,而且香港應該是比其它地方還要更快的。

  現在的消費者也不想買一整張CD的歌,只會想買自己需要的兩三首歌。我計畫在短期內,會往網上音樂去發展。

Michael Lau 劉建文
因為我是香港人,所以可以比較天馬行空一點。


  Michael Lau 的工作室藏身在鰂魚涌的一棟舊工業大樓,門面是一整片大而厚重的實木,拉啟後,室內所謂的展示區,其實只有靠牆的一組四格玻璃櫃置了他的歷年代表作品,一幅幫DJ Tommy 繪製的圖像,和「3300 The First Season」發佈會時留下的招牌。

  其餘幾乎皆是留白空曠,寬敞到可以在裡面打起籃球遊戲,甚至供數個人溜滑板玩耍也行。而真正他用來工作的地方,也不過是角落裡簡單的一人桌枱和電腦。

  另一邊會議室中的木頭層櫃,則珍藏著Michael Lau收集或被贈的各類特殊足球,琳琅滿目。每週兩次,Michael會跟著他的球隊「Crazy Smiles」,到附近鰂魚涌公園足球場踢ball。

  黝黑的膚色、球鞋運動衫和及肩長髮,外表上,Michael Lau仍像是精力充沛、帶點桀傲不拘的街頭小子,但實際又是個冷面笑匠,時不時蹦出幾句無厘頭的冷笑話,或趁機與人玩鬧。

  不管他的公仔如何賣到天價,不論其在國際上的品牌地位如何水漲船高,gardener裡自在遊樂的原創精神,就是Michael Lau真實自我的呈現,不改其色。

La Vie╳Michael Lau 劉建文

Q香港的特色是什麼?

  香港是個比較自由自在的地方,很小很方便,什麼都有、都可以買得到的地方,也是個可以讓人賺很多錢的地方。

Q香港在公仔潮流上的定位?

  很多人覺得公仔就是香港出品的,但其實不一定,只是這邊搞得比較精彩,比較可以天馬行空,再加上香港靠近中國大陸,所以生產方面比較方便。

  是香港創造出urban vinyl這個潮流名詞的。現在公仔已經是一種很世界性的潮流。

  不過跟日本或美國的fIgure潮流比較起來,香港仍然比較middle low,不像日本有日本本地的文化淵源,美國有美式的強烈風格。香港在這方面,因為沒有特定的文化,所以什麼樣的東西都可以做。

  這也可以是我們的優勢,不像在日本什麼都是一板一眼,香港就比較有彈性,自由度很大。

Q靈感來源和個人的工作方式?

  什麼都可以成為我的靈感,走路時看到的東西,或是聽到的音樂都可以,很難講。因為我是香港人的關係吧,可以比較天馬行空一點。

  香港的工作文化比較快、講究準確。我也是這樣,喜歡比較快、比較精確的工作方式,這也是在這邊的一個好處。每天都過得很緊湊,要創作、開會、吃飯還要踢ball,很多事情要做。

  在香港要進步,就要不停的做,兢兢業業的做。

Q公仔對你來說是藝術創作還是商品?

  我覺得做fugure,就好像在做sculpture一樣,我自己本身一路走來,都是用我自己的方法,用在做art的心情在做我的作品。

  在和品牌公司合作時,我也是這樣,大家都知道我不乖,也不聽話,所以給我的自由度很大。

  我也會想把figure作成中大型的創作,讓它成為一種裝置藝術。

  也希望未來能有一個自己figure的博物館,因為自己做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有些都沒有擺出來。

Q最喜歡自己的哪個作品?

  最喜歡的還是garderner系列囉,因為是最早成名的創作。最初的概念源自於街頭文化,大家在一個地方一起玩、溜滑板的感覺,我很喜歡這樣的意象。

延伸內容

流動的雜種

 
◎文/歐陽應霽

  「喂喂,歐陽嗎?我明天要到香港,留個兩天,最近有什麼有趣的好玩的地方給我介紹介紹。」

  「歐陽,我現在人在中環,找不著你上次帶我去吃的那一家雲吞麵店,你可以再告訴一下我那裡的地址嗎?」

  「喂,歐陽嗎?計程車司機好像聽不懂我說的要去的地方,你可以現在用廣東話跟他溝通一下嗎?麻煩你不好意思……」

  不會不好意思,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雖然真正的泥土也不多見,玻璃和鋼筋水泥比較多),我絕對有這個責任一盡地主之誼,令我的新朋舊友在賞面光臨的這短短時間裡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都是百分二百真正的香港。而越多這樣「對外」的「導賞」機會,就越叫我反覆的認真問自己,究竟香港好玩有趣在哪裡?香港的真材實料原汁原味又是什麼?

  有說「身在福中不知福」,也有說「愛之愈深,恨之越切」,對生我育我予我現在一切的這個地方,這個讓我安心讓我驕傲也同時讓我羞愧和懊惱的地方,因為有選擇,所以我更肯定的稱之為家。這個家從來就不單一不安靜,人來人往喧嘩熱鬧,本來只打算是過客的祖輩們結果留下來開山劈石,在短短的百年中成就了經濟奇蹟,打造出一個資源人才以及生活空間都超級密集的都市──如果批評香港就是少了一點「文化」,這未免有點「見外」,真正的香港文化是庶民的,日常的,能量都來自街頭,所以也就是嘈雜旳,粗俗的,功利的,靈活的。如果要扮高深借一兩個外來語來形容這個家,我會挑出「mobile」和「hybrid」──流動多變,雜種混成,這是我每天照鏡都會在鏡中看得見的自己。

  所以即使像我們這些家在香港的,實在也分享感受到諸位「旅客」對香港的觀感──爽快,匆忙,零碎,貪新,忘舊,好奇,即食⋯⋯如果這都是香港的特質,也並沒有什麼對錯的評核,香港人樂於擁抱這一切,身處其中聚合成一種能量,在這個暫時還未講究沉澱和累積的社會裡,一鼓作氣,向前向前向前。

  一個真正愛自己的家的人,不會只為自己的家的天花呀牆呀地板呀貼金,我還是會跟來客們細數家裡的種種不足不是,但我知道這不是怨,也絕對樂意透過大家更厲害的感官觸覺,看到我所看不到的香港。這也是這個家長年累月中門大開,兼收並蓄而有所得的好玩之處。

香港回憶

 
◎文/葉錦添

  對我來說,香港既有的實體已漸漸變成一種記憶的氛圍,但仍歷歷在目。每一次回來就猶如一種重新的發現,它適應著不斷變化的不自主性,香港繼續成為了各種可能的變化體,譜寫著自己的歷史風貌,沒有變的只是一種必須頑強的生命力,與空間搏鬥的無奈,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留下了一個英國文化殖民政策編織成的殼,今天卻不斷受到大陸新文化現狀的衝擊而變化著。令人懷念的是香港一種特有的樸實特質,勤儉,無怨尤,好學而不怠倦的態度。那時候很喜歡看電視裏的廉政公署節目,他們赤手空拳去打擊貪污受賄的形象,是我少年中的英雄。現在香港人仍然是如此這般的繁忙,有一種自力更生的勁兒,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興家立業者,著重實際的利益,因為心目中沒有可供他們永遠活動與受保護的場域。只因為寄人籬下,就不可激勵與發揚群體的形而上精神。因此沒有一個被公認的母體精神被培養起來,文化也無法落地生根。

  香港有一個非常開放的國際性,但居民卻分為上下兩層,就是過客與市井小民的並置。過客大多擁有各種先進國家的戶籍,受惠於香港為一個自由貿易港,擁有別處沒有的商業優勢,卻並不在此安生立命。市井之眾,則受到英國殖民地的影響,沒有安定的歸屬感,永遠忍耐,但又習慣以一種嘲諷的態度對抗無奈,因為沒有一種文化精神的支撐,對外來事物好奇而挪用,卻未能從內涵上轉化並建立自己的體系,結果在接受上仍然在一種十分自保的狀態,香港人習慣以變通來爭取生存空間,在實際的層面著重同聲同氣,以維護同仁的利益唯尚,對於全世界,他們都有一套自我應變的驕傲,卻失去了累積與拼發內在涵養的集中力。

  九七期間,香港曾經有很多回顧與文化歸納的工作,但由於時間短縮,仍然沒有辦法落實在情感的基礎上,又被另外一種歷史龐大的流動感所牽動,那時候香港上演了一場大型的流動劇場,經濟不穩定,去與留,更加明顯的區分了這種上下兩層的分別性。有能力的在外國爭取戶籍,留下來的市井層香港人,卻憑著強大的生活適應能力,情感上自娛自樂,生活在一種先天性的局限裏。意識形態上,分成本地與外國,以外國的舶來品為最優秀的文化表徵,一些審美與價值觀主要來自外國,沒有母體的價值觀,有的只是國際商業大環境所營造的價值,擁有名牌就是上流的象徵,長年的賽馬也是一個源于西方貴族的活動,卻成為市井階層的(文化)活動。

  回顧60年代,歐洲先鋒電影進入了香港知識青年的視野,Passolini、高達、費里尼、安東尼奧尼、黑澤明等國際大師的作品令人神往。他們的創作精神,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造成龐大的影像衝擊波。香港也不例外,文化青年都受到強烈的自我反射,與產生自我創作的熱情。漸漸影響了七九年的新浪潮,與香港電影所謂的黃金80年代,開始找尋香港自身的存在價值,那時候眾多導演懷著抱負加入電影圈,使當時的電影界生氣蓬勃。梅維爾的獨行殺手,阿蘭德龍的形象獨立、憂鬱,有強烈的正義感與爆發力,又能捨身取義,形成了當時一種英雄式戲劇的張力,有一種香港人精神狀態的共感,可是在不斷發展這種獨特氣質的同時,所吸收大部分的文本主體仍然流於表面,流傳在香港的文化圈裏的情感累積,仍然無法昇華到黑澤明從本體文化中的烏托邦發展的大仁大義的俠義精神,卻落入風流浪子市井趣味的兒女私情,終於成就了庸俗為上的娛樂精神。文學思維裏,村上春樹的敏感善變,對於生活整體的神秘底層的認識與無奈的調子,填補了某種香港精神狀態的描述,朦朧地面對細碎物質,產生的情感幻象,現實中一種無力感的反芻,已在某個程度造就了香港九七期間的精神狀態。這是在香港自身文化的創作上仍然沒有準備好達到以上的境界。因此香港一直成為了一個世界交流的中心,卻沒有流動的本體內涵,尤為可惜。商家醉心於投資股票與房地產,市井卻只有物質、事態,而沒有內在精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咖啡店與書店都沒法在香港流行起來,比臺灣與日本等地都慢了很多,對文化的內在需求不多,至今不變,而這裏卻產生一種較大眾化的混合體:鴛鴦咖啡,八卦雜誌,充滿商業味的設計書刊廣泛流行,外來文化的輸入一直是青年知識的主流。在生活習慣價值的驅使下,又出現了講求廉價、包容多樣化的需求,形成了茶餐廳文化,同時包含著方便、不講求品質,只有一種自得的隨意的生活態度。

  奠基於70年代、80年代香港的經濟風貌大為改變,由於佔領了地利與時機,當時的大陸仍然沒有對外經濟開放,香港在遠東與國際間成為十分重要的港口,不但可以與大陸接軌,而且貿易自由開放,並擁有周全的法律,因此鑄造了一批出色的商人。雖然如此,香港卻由於地小,沒有大量生產能力,不能以出口作為經濟的基礎,只能以出入口貿易、國際房地產投資與股市來支撐著。回到香港的時候,都可以被一些大同小異的商場所鈍化,鈍化了對景觀的記憶。但很容易去發現,香港仍然保留著很多英國時期留下來的活動景觀,例如電纜車與不斷改變造型的雙層豪華巴士。成為一個有力的時間影像系統,香港的巴士可算是世界之冠,在地窄人多的都市叢林中,穿梭往返,巨型的巴士像一個巨大的空間在移動,帶著一種無名的衝勁,與征服困難的勁度,尤其是在山頂穿梭自如的大巴,小時候坐在上層的正前方,在半山的懸崖峭壁中奔走,高遠巍峨的景觀,刺激著麻木的神經,能感覺香港強烈的自我表現味道。

  由於種種的原因,我十分喜愛維多利亞港的兩岸風貌,雖然這裏高樓不斷改變著景觀,在這種競賽中,構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建築叢林,維多利亞港成為一個最後能有廣闊空間的透氣之地,它也成為了我在香港印象中最有歸屬的印象。坐在渡輪上,作短暫的航行,有如觀看了香港歷史的行進,在香港有點超現實。在尋找母體的進程中,離開香港是代表真正的離開,或者是找尋更真實的歸宿?模糊的前景,使我養成了沈默的觀察習慣,廣泛的吸納世界文化的養分,難道這不是原屬於香港這片自由土地的優質條件?不立論、不宣揚,只是不斷觀察與感受。歷久從外在世界尋找到的形式,找到了潛於內在渴望認同感的失落的緣由,重新從緬懷自身價值的覺醒,不覺已經歷多年,這時候看清楚身邊的無奈與孤寂,親情卻殘留在內心深處的寶庫裏,漸漸閃爍著時間磨蝕後的光彩。香港人的情感累積,是經歷著歷史變化而形成,使我重新審視這個混沌母體的宿命,文化狀態的失衡,使我的存在模式一直變化著、掙扎著,一直勇於找尋真正的價值,帶著盲目的動力衝鋒陷陣,竟忘我脫離了現實的困阻,不眠不休的向前探索,這部分也得益於香港人不屈不撓的自創精神。香港的家人仍舊活在一個香港氛圍中,他們沒有變,仍然為生存努力的奮鬥著,雖然一直無法在文化上得到滿足,但香港人的拼搏與變通精神,仍然是我對中國未來的一股極大的心靈力量。

香港故事之名牌的盡頭

 
◎文/平路

  我站在「蘭桂坊」,威靈頓街與德立己街的交岔處,面對「鏞記」,隔籬就是kee club入口。keeclub既是潮男潮女的聚集地,也是狗仔隊的駐紮地,八卦雜誌守候名人的熱點。

  這時刻,站在街角等過馬路,對著賣二手名牌包包的「米蘭站」。幾個女人,唧咕唧咕地往店裡走。我恨不得立刻變做狗仔的一員,生出一對溜溜轉的長耳朵。聽清楚她們之間的對話多好?「米蘭站」門前,女人躊躇著要不要走進去。想一個新款名牌包,卻又務實到不願花錢買全新的:這個縱慾與禁慾的接合點,代表令人起敬的人生態度!若以「米蘭站」的顧客心態寫一本書,包證比那本韋伯(Max Weber)剖析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巨著更有建樹。「米蘭站」買個二手包包,象徵向上拼搏的資本主義精神,又混合了實用為先的新教(或者是儒家?)倫理。帶著買到的戰利品從「米蘭站」走出來,對許多OL而言,無異於攀爬過一座聖山。

  就經濟學而言,「米蘭站」這樣的二手店更負責開發慾望:帶動一大堆「wannabes」,順便創造更大的商機。特別在此地,在「自由行」的大批客源中,激起了千堆雪,資本主義的第一次接觸,引發多少內心的騷 動?就成本效益來講,一家「米蘭站」櫥窗,比LV在電影院裡放映一分鐘唯美的廣告片有
力太多。

  如果走進去的是正庄名牌店,這樣的慾望很可能牽連了不愉快的情感經驗。除非熟客,進到名牌旗艦店裡不免被上下打量,做個手勢隨便指一指,都可能是某種褻瀆。萬一,店員聽明了你的意思(機會很小),她……戴上一只白手套(機會很小),捧出要看的貨色,即使她這樣做了(機會很小),你也會
被自己過分的要求嚇住。那分秒,你只想脫身,只想著如何往外奔逃。

  「米蘭站」對顧客一視同仁,隨時可以用手觸碰各色名品。即使想望的是那一隻玻璃櫃裡的,愛馬仕的柏金包,只要開口,「米蘭站」的店員也會應聲拿出來。

  另一方面,我喜歡睜大眼睛,聽二手店怎麼收購的故事。

  聽人說,那些豪宅裏的女人或用一棟樓,或用一棟樓裡的整整一層,至少也有整整一個房間,專門置放名牌皮包。多到再也裝不下了,才請人來處理。

  想著需要一棟建築物來置放名牌包包,我腦袋裡浮現的畫面十分奇詭,竟是多年前去拉薩參觀布達拉宮。當時,我沿著窄梯上下,光線很黯淡,四周瀰漫著酥油令 人發昏的氣味。從密室的窗洞望進去,眼前一幅似真似幻的光景:眾人敬獻的哈達,白色絲質的吉祥物,一條條胡亂堆疊。酥油的膩味中,我意識到,堆著的哈達不久將碎爛,碎爛為漂浮在密室中的塵絲。

  女人怎麼看收藏的名牌包包?拎在手裡,帶來替代性的滿足,甚至是觸摸到神蹟的滿足之感。以文化評論的語彙,把這種「替代性」推到極致:就是讓「擁有」的快感替代了性的快感(意思是,取代了原本匱乏的「性」?),成為生活中的慰藉。然而,名牌包一旦堆積成冢,數量多到一個程度,這龐大的堆積,就像那些敬獻的哈達,失去了它的神聖意義。

  社交場合名媛齊聚,在香港,名牌本是一種識別符號。

  就在我站立的這個地點,威靈頓街與德立己街的交岔處,狗仔隊的駐紮之地,男士的緋聞若被他們拍到,第二天報紙上,緋聞女主角身上的名牌會被一一列舉,因為閃光燈下花容失色的這張照片,婚外情也就在不意中爆發。真的「不意」之中嗎?幾次聽熟悉新聞媒體的人說,狗仔哪那麼靈光?跟拍哪那麼容易?很多時候是另一個女人給的行蹤tips,希望被拍到吧,總要奮力一搏,不甘心一直當默默的「第三者」。

  對照於「蘭桂坊」一帶曝光的緋聞,似乎是有跡可循。明知道這裡是狗仔聚集的地點,那麼,為什麼偏要來kee club?明知道街角埋伏了一堆照相機,為什麼偏偏要被堵到?有點像撲火的飛蛾!

  難道,好像媒體朋友告訴我的,那是女性以自己為餌的結果?聽著,我心裡浮起一陣陣涼意:為愛情出此下策,必然因為絕望,才想要玉石俱焚。我記起來前幾年那件轟動香港的緋聞:緋聞中的女主角全身名牌,單身,出身極有名望的銀行家族。五六年前,被雜誌爆出她那段從香港機場跟拍到巴黎的緋聞。

  想像中,她每天苦苦地等,等她那位也是豪門的銀行家對象,等得多麼心焦?那份婚外情在報紙上轟動一時,然而到頭來,第三者還是第三者,豪門婚姻還是異常穩固。

  期待愛情,等一個不值得的男人,多少女性就是如此敬獻自己,好像是布達拉宮裡的哈達。到頭來,爛草般的白色絲綢,在酥油味道衝鼻的房間裡,碎成為惘惘的灰塵。

  跟遇到負心男人比起來,還是買一個名牌皮包好些:沒有煩惱,只有快樂,而且是立即的快樂。只可惜,以這位緋聞女主角的例子,名牌能夠安慰的,畢竟有它的限度。

  這話並不完全精確。若以數學求解,其實,應該做個統計圖形:皮包帶來的滿足程度跟原先擁有的數量成反比。換句話,原先擁有的愈多,所獲得的邊際效用愈少。原先若已經擁有一整間屋子的名牌皮包,那麼,新買一個皮包帶來的滿足感就趨近於零。出身銀行家族的緋聞女主角不能夠從買皮包得到安慰,正因為她從來不是去「米蘭店」的階級。

  如果是的話,失戀,買一隻名牌包包就好了。

  所以我願意做一隻狗仔,站在「米蘭站」門口,伸長耳朵,聽清楚門裡邊那些歡快的、捨此無他的、充滿了進取心的談話。

作者資料

La Vie編輯部

推行設計不遺餘力,設計是時尚、是知識、是生活、是娛樂。第一本設計理想生活的美學實踐誌,《La Vie》從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出發,導引讀者了解、欣賞進而懂得消費彰顯個性的好設計,協助讀者找到美感的體驗、醞釀自己的品味。 相關著作:《觸之美: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高人氣甜點&麵包店創業學:創業經營×空間布置×品項設計,成功營運的訣竅全收錄》《熟成牛排聖經:頂級牛排名店A CUT風味與烹調大全、26道經典套餐食譜全公開》《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咖啡迷的風格器物學:器具知識、萃取原理、沖煮方法,咖啡玩家的風格養成參考書》《紳士的日常》

基本資料

作者:La Vie編輯部 出版社:麥浩斯 書系:insider 出版日期:2009-08-20 ISBN:9789866555602 城邦書號:1GU102 規格:膠裝 / 全彩 / 208頁 / 16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