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健康 > 心理勵志
空轉不如轉變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空轉不如轉變

  • 作者:廖和敏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9-02-12
  • 定價:240元

內容簡介

向人生更多可能說YES,做好準備,不怕沒工作! 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大企業提供終身聘僱的時代不再。面對這波劇烈的職場規則變動,你該如何適應? 有人態度消極,寧可原地空轉,也不願接納新的可能性;有人坦然懷抱歡欣心情,順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找到意義。 人生,不管走到哪裡,都來得及找回熱情。換了心境,做什麼都行! 當生活少了Job,還有更多Work在等你。 若是你面臨: ◎在現有工作上停滯成長,失去動力,原地空轉 ◎大環境不景氣,擔心丟了飯碗 ◎已經離開職場一段時間,有經濟上的壓力 且聽作者親身體驗:轉個念頭,也能成功轉業,經營自己、經營更自在美好的人生。 明星費翔的一句「空轉不如轉變」,一記敲醒資深記者廖和敏。在大報工作二十年,在記者生涯末期,她發現自己不再成長、也沒了動力,每天上班的人生,實際只是在空轉。現在,她成為自由工作者,同時從事四樣她很喜歡又能幫助別人的工作。每年台灣、美國、上海三地自由轉換,更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優適生活。 反觀身邊的朋友,有人死守著工作卻不開心;有人高薪要職卻遭解雇,喪失自信,長期困在失業低潮;但也有人過得比年輕時還有勁,轉業像再談一場戀愛般開心…。作者寫下她的心疼之情、觀察點滴與經歷分享。 離開安穩的高薪,沒有名片的日子,作者有過不安和壓力。然而,面對放下俗世的框框,做回自己,這當中的思考準備和心境轉折她自有一番體會。聽聽一個成功轉業的過來人,如何轉變心境,經營自己、經營更自在美好的人生。 「態度」決定你的幸福指數和路有多寬! 【精彩內容】 ◎終身聘僱不再.自我照顧的新時代 ◎核心能力.包裝再出發 ◎丟掉身份.沒有名片的日子 ◎生涯階段化.退休族瀕臨絕跡 ◎生命的支配權.至少賺個好心情 ◎接納自我.無所求的人際關係

內文試閱

退休族濱臨絕種


  人生價值是什麼?是年薪多少?是開什麼樣的車子?是身分證上的職別?還是快樂指數是多少?

  一分退休族的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退休族都選擇前三項,只有極少數人選擇最後一項。而我在剛退休的這段日子也常問自己這個問題。特別是當別人問我最近如何時,我都不知道要照實答還是打馬虎眼。好幾回我直接告之我已從全職工作退休了,大部分不是帶著不幸的眼光,可憐的語氣,安慰我沒關係,總可以再找到工作;再不然就是趕快轉移話題,好像退休是溫疫,聽到的人也會傳染到這個疾病。

  我不是沒有料到會有這種反應,只是沒有想到這麼普遍,結果我得反過來用力安慰對方「我很好,我沒事」,但是有時看到對方的懷疑眼神,害得我也不得不心虛起來,怕自己是強裝鎮靜。

  直到自己再三向自己保證,絕不是故作沒事狀,應付別人。每天自我對話時,我都問自己真實的感覺,我的確坦坦白白聽見自己說「我真真實實覺得在這時候退休是件很棒的事」,甚至有回別人問起,我脫口而出,回說「我覺得我是 blessed,是得到祝福的」。說出後,自己都覺得驚訝,原來打心底真是歡喜這樣的發展。

  我在離休前二年就祈禱自己可以在五十歲前離開,讓我繼續有機會去追求其他的人生夢想,結果真的美夢成真,得知自己可以退時,真的是滿心歡喜。

  然而我的心情別人未必全然了解,所以我這廂滿心歡喜,別人那廂則覺得失落。既然如此,我以後就學乖了,再有人問起近況時,我就隨便答答「還不錯」,再不然說完離休的事後,趕快加註後面的工作計畫,希望這樣可免去對方的不知所措和尷尬。

  如果對話是反映自我心態,那麼不喜歡聽到退休二字者,大概都不喜歡退休,或者不願去想這個問題。有人不喜歡,當然就有人喜歡,也有不少人聽到我能依自己意思和時間即時離休表示羨慕。

  退休的社會意涵讓大多數人對它充滿敵意和討厭,直到最近幾年國內才有人開始把退休加進生涯規畫中,視其為可計畫的一頁生涯。甚至不少人提出四十五歲或五十歲計畫退休的夢想,待從全職工作退下來,再去追求其他的人生夢想。

  對勤奮工作的中國人而言,不工作猶如死亡,在工商社會,一個人的價值更是取決於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是其可利用價值和生產力,而工作猶如其代名詞。不工作彷佛失去了其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正當性。然而在 e 化和多元化的今天社會,從一而終的生涯已受到挑戰,生涯階段化是必然趨勢。退而不休和生涯轉換是必然走向,退休族也該要有新定位和名稱,才不必再活在社會邊緣人的陰影裡。

後大象時代


  我離開了二十年的記者工作,投入一個嶄新的未知,像我這樣中年走人的同輩有不少,有人說我們這群中年除役是生不逢時,因為我們的父輩都是做到六十歲才退休,也有人說我們生逢得時,這樣才能在有夢且有力時展開另一春。有人甚至不願用退休二字來定位自己的工作狀態,因為那有種告老還鄉的味道,但用什麼來定位這樣的工作狀態,我也試圖在找,最好是一個不卑不亢的代名詞。

  就在這時,我正巧看到一本翻譯書《大象和跳蚤》,大象指的是在大公司做事的人,跳蚤則是比喻接案子的工作者,當下就覺得真是描述的真切,這不就是我們這種人的最佳寫照嗎?我們不正是後大象時代的產品嗎?

  寫此稿時我除役已一周年,回顧這一年,正應了後大象時代的特徵。我五月自美探親返台,重回職場,六月接了北京旅遊書的案子,七月間接下系列演講,八月再赴雲南寫旅遊書,九月則接了四個培訓工作坊,十月赴美探親上課,十一月赴上海為人規畫執行講座。這一年就在各種案子裡打滾,寫旅遊書,演講,帶溝通工作坊。不同性質的案子,不同的合作夥伴,不同的工作場域,跳來跳去,真的像極了跳蚤。每件工作都是全新的合作夥伴,每一次都是因「案」結合。

  我真的體會到《大象和跳蚤》一書中作者所說的跳蚤,而且也可以和之前的大象時代來做一番比較。之前二十年我分別在兩家報社工作,這二家報社都有數千人,用大象來稱,當之無愧。在為這兩隻大象工作時,真的很幸福,一切免操心,只要把稿子寫好就好,更棒的是各種福利包括吃飯不要錢,三節有福利金可拿,年終有數十萬獎金,加班有加班費。凡事免煩惱。而今做了跳蚤,沒了這些福利,可能有人覺得很失落,固然收入是沒有以前多和固定,但是在跳蚤時代,我也找到另些樂趣,特別是時間可以完全自己做主。

  離休後,我嘗試了以往不能做的事,做企業的演講和工作坊,邊旅遊邊寫書,這些都是新的體驗,如果不是離開原有的工作,也沒辦法去做,因為沒有時間,也沒有身分,如今,少了記者頭銜,多了選擇的路。

  從大象轉換成跳蚤,我體會到其中的失落和不適應,也打開心胸去發現新身分的優質部分。我最喜歡在不同角色/身分中暢行的感覺。我還有更多想法待實踐,這中間都不必擔憂記者身分的不適當,也不必計算賺多少錢。賺不賺錢不是最重要的,放開步伐,從歡喜著手,想做的事,去享受做成的樂趣。

  我設定跳蚤生涯的財務目標是:不動老本,不必存錢;賺多少,花多少。

  這一年我試著記錄下每個階段的生活狀況和心情轉折,而今做一番回顧,覺得人生沒有走不下去的路,除非你不想走,否則不管是大象時代或是跳蚤時代,都有狼煙四起,也有旖旎風光,端看自己是用什麼心情在看人生,過日子。

生涯階段化


  生涯的多變,叫人跟不上。

  各種生涯新名詞應運而生。月光族、章魚族、加業、轉業、季節性工作者、離休,和更多等待命名的生涯新家族仍在排隊。從這些新名詞即可發現生涯正在經歷選舉,看最後是那個名詞出線得勝。讀者也聞詞起舞,緊密追蹤著每一次生涯的新步伐,深怕錯過了一個名詞和一個即將發生的改變。任何和生涯有關的風吹草動,都引起深深震動,只因大家都錯過不

  五光十色的生涯時代,全要感謝一黨專政多年的「終身職」終於退位,二十一世紀的頭條新聞就是終身職和柏林圍牆,在世人驚歎聲下,一起應聲而倒。有人責怪這都是經濟不景氣惹的禍,然後終日祈禱經濟趕快復甦,好再有金飯碗可抱;但也有人因此額首稱慶,終於可以不再一生只愛一個人,可以正大光明的去生涯外遇。

  上班族不再穿制服,眾人也不再在同一站下車,有人拚命工作十五年,賺得養老金,抱著股票去流浪;有人三十五歲就卸下總經理頭銜,跑去種有機菜,奇怪的不是這些人的行徑,而是這些人不再被視為瘋子,反成了眾人口中和心中的偶像。

  終身職不再獨大,新生涯百家爭鳴。有人倡導適時轉業,傳媒像是最佳幫兇,利用封面故事,明正言順的鼓吹適時轉業,工程師工作十年後去開咖啡店,超級股票操作員工作五年後,跑去賣手工巧克力,這些報導像是催情劑,讓在朝九晚五中痛苦掙扎去留的人有了一線生機,不斷催眠自己:「只要有一天,我存夠了安全生活費,我也可以和他一樣去圓夢。」

  在眾多生涯新貌中,對加業的改頭換面最為感慨,這個當年曾在報刊引起討論的舊名詞,如今也來勢洶洶、變本加利的發燒,搖身一變,以新頭銜「多樣職能」再度面世。彼時加業直譯自英文的doubling career,也是中文中要有二把刷子,以備不時之需。曾幾何時,專業就像刨冰,加四樣是標準配備,如廣告所說,只有一套,已走不出家門。

  在眾多新生涯型態中,最動心的莫過於「季節工作者」(seasonal job)。最初接觸到這個名詞是十年前在紐約訪問一位藝術家聽到的,他是一位電腦程式師,後來重拾畫筆,決心當個全職畫家,但畫筆不能當筷子,只得再拋頭露面去接電腦程式案子。好在他右手畫畫,左手並沒有忘記寫程式,憑著在業界的口碑,可隨時接案子,特別是度假旺季的暑假,他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代班人。為此,他暑假下山寫電腦程式,其他春秋冬都在山上畫畫,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

  而今我也加入季節工作者的行列,每年緊密工作三、四個月,其他時候就過著蝸居日子。這還得好好感謝經濟不景氣,讓我工作的單位加快員工循環,我才得以提早圓了我的季節工作的生涯型態,讓我得以如願的在上海、台北和美國三地享受不同型態生活。

  在百事可做的時代,生涯也階段化,無需從一而終,可以視不同人生階段的心情和經濟需求,選擇不同的生涯型態。不管是月光族、轉業,還是待業,都在選擇之列。恭禧你,你進入了多重生涯選擇期。

自我照顧的新時代來了


  從一而終的時代過去了,自我照顧的時代來了。

  生涯不再是一票到底,而是分段買票。這個改變對個人和組織,未嘗不是項喜訊,雙方都有中途變心的空間。

  工作和感情一樣,越相處才越了解。工作通常也是從誤會開始的,如果一個人以為他喜歡一分工作或某個行業,然而做了幾年後,才發現原來是誤會一場,那麼何不讓這個誤會至少可變成一個美麗的誤會,留下修正的機會。

  我就是一個例子。打從高中起就認定記者這一行是此生至愛,終生不渝,之後花了十年努力追求,從大學、研究所一路猛追,好不容易終於追到手,自己也擺出一副至死不悔的聖女模樣,然而就在做得最順手的時候,猛地才發覺原來愛上的是自己的幻影。

  一夕之間,記者不再是我的最愛,至少如果它不是我定義的那種。不論是我一廂情願,或是我認識不清,總之當初那種激情不再,反之留下的只有一絲惆悵。

  做了十年記者後,就在我遲疑自己是否要轉行之際,因緣際會我走上了寫作之路,寫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是寫別人的做事的路,這個改變讓我繼續在記者這一行待了下來,至少寫作仍是不變的最愛。

  一生只戀愛一次才是幸福的?有人如是說,如是傳頌。但我覺得這句話不適用於今天,我認為常保戀愛心情才是幸福,因為那是一種開放的態度,讓可能性進來才是希望之所在。

  然而就在我以為自己可以在作者這個行業安居樂業時,我又「戀愛」了。這回,我愛上了引導者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承接了記者的核心要素,像是和人接觸,像是影響別人,也融合了作者的寫作要素。這些都讓我瘋狂愛上它,並且決定無怨無悔地陪它一段。

  我每一段生涯切換似乎都有交集,時機上也都是水到渠成,完全不勉強,更重要的是,每次轉換都是因為新人的呼喚,而不是因為嫌棄舊人。我傾聽內心呼喚,也負責回應,換跑道不是變心,而是照顧自己的態度。

  就在我二度換跑道時,剛巧也碰上大環境的轉變,我也就順水推舟,裡應外合,選擇做階段性轉變。

  看到周遭朋友同事每天憂心重重,擔心不知何時裁到自己,一副大難臨頭的樣子。而我卻是滿心歡喜的策畫下一個生涯。我告訴身邊的朋友,與其把力氣放在擔心何時被裁,不如早早做好應變準備。

  二十一世紀初裁員和優退大風在全球吹起,人人自危。每天看著失業人口的比例不斷攀升,每個人的眉頭都鎖的更緊了。這時如果再一味沈醉在「公司應該會照顧我」的思維,那就太不切實際了。

  我早在多年前就倡導生涯階段論,人生不再是工作和退休的絕對二分法,而是因人生想法的改變、不同年紀和不同社會需求而應變。我把退休也分次,像是第一次退休。甚或以春天的概念來界定不同生涯階段,例如,我就很開心迎接第二春的到來。退休是結束,春天是開始,與其用退休,不如用春天更能讓人體悟到生之喜悅。

  不論第幾春,重要的是對人生還有沒有夢想,還有沒有熱情,只要有,做什麼至少都還有樂趣。就像四十歲換跑道的大愛電視台台長姚仁祿說的好,沒有了 job,不表示無事可做,相反的,這時有更多 work 等你去做。他在四十歲時突然放下專業建築師的事業,跑去慈濟當全職志工,對他而言,可真是生涯第二春呢。

  生涯規畫中如今再加一項「計畫性退休」將是必要的思考方向。有回和一位採訪對象聊起來,才知道原來她早就這麼做了。她在一家世界著名的電腦公司做事,這家公司一向很重視生涯規畫,由是她早在四十歲時就計畫要四十五歲時退休,她以五年時間來規畫第一次退休後的生活。

  如今她投身數項公益組織,並且為某些公司做顧問。她說因為自己一直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做全職工作,可隨心所欲四處旅遊是她響往的生活方式。我認識她時,她正如願以償地在主持一個讀書會。

  不論是被迫或自主,生涯分段是時勢所趨,與其被動被宰,不如主動出擊。做真正的生涯主人,讓生命和生涯握手同行。

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還沒有,請你從現在開始要準備了;如果已經準備好了,那麼恭禧你,你可以不必那麼害怕了。

  一大早聽到電話那端朋友黃驚恐的聲音,原來辦公室又在進行另一波人員精簡,而黨國元老的他被點名了,或者說終於被點名了。他有些驚慌,有些不知所措,他近乎投降的告訴主管「我不走,如果沒有工作,我不知道怎麼辦。」結果,他哀求主管「只要不走,我沒有身段,願意聽從任何調派。」  
我聽了真是好心疼,不是因為他被點名要走人,而是他「繳械」了,尊嚴和信心是人心靈的左腳和右腳,沒了雙腳,人還可以走到哪裡去呢?這位同事在電話中氣若游絲表達他的慌張和無助。沒有工作,會這麼害怕嗎?

  可能是的,工作幾乎是現代人的一切。根據失業數字不斷攀升,和這位同事有著相同處境的人可能不少。早他半年前,我也是失業族的一員,我了解箇中滋味,也知道其間抉擇的痛苦。

  我早就意識到這是每個人都必需做的功課,「自己照顧自己」是二十一世紀的新課題,終身雇用是天方夜談,沒有雇主要對你負責一輩子,就像沒有一個配偶保證終生愛你養你是同樣的道理,只有你才是照顧自己的唯一人選。隨著經濟泡沫化,終身雇用制也隨之瓦解。

  有人覺得裁員是過河拆橋,老闆太殘忍,怎可做為劊子手,但是,我倒寧願把這看成這是人才升級,這波人才變動不是人員多寡的問題,而是適不適用。就我服務的媒體,公司的待遇好福利好,但是工作人員久了仍是像公務員,越來越像是溫室花朵,沒有競爭力,而在平面媒體越來越難生存的新局面中,汰舊換新是必要之務。

  我心疼朋友的焦急,但仍忍不住問:「如果對方無法幫你做任何安插,你準備好下一步了嗎?」我希望把朋友放到一個現實的處境,如果這時候還不能開始準備,那才是真正的噩耗呢!這個準備包括了心理和行動的,心理層面是「隨時可能有走人的機會」,「行動是增加多元專業技能」。朋友黃服務的公司早就有好幾波的人員變動,旁邊即有同事關心地要他接外面的案子,但他都多方捥拒了。他不願學習新東西,幾十年來都靠著當初的那一分本事在做事,老闆要創新局面時,只有把拒絕成長的人先捨棄了。

  另一位朋友就太不相同,他很有危機感,每天都想如果自己沒有工作怎麼辦?所以他不斷去學新技術,接新的案子挑戰自己的能力。結果他的工作成績有目共睹,不但裁人沒有裁到他頭上,反而是升官老是找他。他的危機感就是讓自己隨時準備好,即便這廂不要他,他知道那裡還有出口。

  危機意識可以幫助我們準備好,但這終歸是負面的動力,也許我們可以尋找正面的力量,讓自己貪心一點,去發現新的潛能和能力,去實踐人生不同的夢想。像我的另一位朋友小楊,他的工作是平面設計,他也愛畫畫和攝影,這些平日看起來不起眼的本事,後來發揮了大功能。

  他離開服務單位後,就開始接案子,結果各方朋友請他幫忙,不是攝影就是做平面設計顧問。這些案子讓他忙得不亦樂乎,不但沒有因為失去固定工作而感到無所事事,反而比以前更忙,做更多不同的事。他沒有刻意準備好失業的退步,反而是因為他要嘗試不同藝術的面向而增加自己的受雇力。

  Are you ready? 萬一失去目前工作,你準備好往哪裡去了嗎?

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是我生涯第二春時奉行的時間分配法。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是在和老同學高的談話中,她談到眼前的生活狀態時,特別念了一段她桌前座右銘:三分之一時間給家人朋友,三分之一給非營利機構,三分之一給專業生涯。

  聽完,我的腦袋突然「轟!」的一聲,對了,這就是我想追求的生活。

  時下不少人在談身心靈合一的生活哲學,然而我覺得好像玄了些,不知如何著手,直到聽到好友說到這麼量化的分配,我頓時眼睛一亮,找到了具體的實踐方法。

  其實早就計畫這樣的生活方式,只是從沒想到這三者間的比例和彼此的共生關係。

  高選擇三分天下的生活是來自她第一段生涯的體悟。她原本是活躍廣告界的女強人,每天全神投入工作、接案子、帶新人,直到有一天她累了,並且自問,她到底在追求什麼?

  經過多時省思,她接觸到一些非營利團體的工作者,這才發現綠洲似的,找到一條新生活之路。而今她不再是全職組織人,轉換跑道到訓練師和引導者的路上,從此,她的時間更有彈性,並且能夠安排更多時間給媽媽和兒子。

  當我和她聯絡時,她正在擬定一個工作坊的課程教案,同時也在思考下個星期和兩個網路公司的談話內容。

  她在引導工作坊及和家人相聚之餘,還是兩個網路公司的保母,這分工作並不輕鬆,她每周撥出三分之一時間和這二家公司成員開會,她付出的心力和時間都不少,但分文不取,完全是義務性質。她無私地用專業知識和經驗,以老雞帶小雞的精神,帶著這群年輕人往無限的可能衝去。

  聽完她近乎完美的生涯規畫,讓我更肯定自己未來生涯的方向。

  早在高提出這樣三分天下的生活觀之前,我的另一位朋友馬也是如此規畫著她的生活,不同的是,她並沒有那麼明確地說出三分的比例。

  馬一直是位用功學習,用心生活的人。她之前在多家國際性公司上班,然而就在她生下第二個女兒不久,她就退出全職生涯跑道,並且開始做起訓練講師。這麼做,她為的是可以有更多時間陪兩個稚齡女兒和忙碌的另一半。她說,她每個月接的課程不超過十天,因為這樣才能經營有品質的家庭和個人生活。同時,她也積極在朋友之間建立學習團體,把她的所學和大家分享。這也建構她三分天下的生活實踐。

  有了這兩位前輩領航,讓我有了依靠,對未來的路,覺得頓時有了方向。

  三分天下的生活落實也是一種平衡的生活觀。三者猶如三胞胎,緊緊相扣且互相支援。專業工作讓我們不斷學習,和社會保持接觸,也讓自己的能力受到公平的檢驗;非營利工作讓我們把專業回饋給需要的人,幫助了別人,更滋養了自己。把時間給自己和家人更是重要,人我和自我關係本是一切基石,沒有家人的支持和自我成長,其上建構的一切也是枉然。

  八○年代,工作至上,九○年代,生活最大,大家意識到工作狂的後遺症,開始調整步伐,經營均衡生活;二十一世紀之初,這種三分天下的態勢逐漸成形,越來越多人不再做到退休才休,而是把生涯畫分成階段,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

  而今,我也加入離休行列,追求多元生活,三分天下是新生涯準則。

作者資料

廖和敏

曾任報社記者二十年,二○○二年離開大象組織,加入小跳蚤行列。現在寫書,演講和引導團體。寫書十二年,出版十七本書,包括:《哈囉中年》、《上班族出走》、《學習是成長的開始》(遠流出版),《住遊》、《在旅行中發現自己》、《把我還給自己》(麥田出版)。

基本資料

作者:廖和敏 出版社:麥田 書系:生涯勵志 出版日期:2009-02-12 ISBN:4717702064129 城邦書號:RO1016 規格:膠裝 / 單色 / 200頁 / 19cm×26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