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愛閱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違停、塞車、路怒糾紛、車位難尋、行人空間不足……改善「車本位」的都會空間與交通規畫,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違停、塞車、路怒糾紛、車位難尋、行人空間不足……改善「車本位」的都會空間與交通規畫,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

  • 作者:亨利.葛瑞巴爾(Henry Grabar)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4-05-28
  • 定價:520元
  • 優惠價:79折 411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7月30日止
  • 書虫VIP價:390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7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神啊請賜一個我停車位延伸書展任選79折!
  • 2024愛閱節/新書看漲/人文哲思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星級好評———— ————美國新聞報導獎利文斯頓獎入圍者社會議題力作———— ▌我們是怎麼為了找車位而毀了城市?是哪些人促成這種情況?如何尋回停車從我們身邊奪走的東西? ┤齊聲推薦├ 吳昀慶|「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教授 鄭祖睿|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劉 亦|「我是臺灣行人 - a tw pedestrian」主編 鍾慧諭|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長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在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 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亨利・葛瑞巴爾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 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世界各地可見到許多傷腦筋的停車問題,在市井生活中形成各種荒謬鬧劇: 🚗據統計,市中心商業區的壅塞問題,成因中約三成是四處「巡找」停車格的汽車所「貢獻」。路怒、暴力相向、言語恫嚇等行為,頻繁造成市民衝突摩擦。 🚗某些市政單位拆除了停車收費表,捨本逐末,反從市民違停罰款賺取較諸停車費更多的市政收入。 🚗高緯度地區車主將積雪從停車格鏟淨、車子駛離後,會在原地擺放椅子占整天的位——「此雪是我鏟=此路是我開」的心態導致停車位更加一位難求。 🚗為確保上班有方便的車位,車主不得已大清晨先開車去卡位,用上班前最後幾小時在車上補眠。 本書挖掘停車場導致的房價走高、市政貪腐、環境隱憂、交通死結,為求解方,作者參考停車研究重量級學者的畢生心血, 也接觸新一代思想家、運動人士及施政者,看他們怎麼尋找都市規畫、停車政策與資源再分配等議題的另類出路: ❗在不同地段,可用不同停車費率的差異刺激汽車流動率、降低單次停車時間長度。 ❗提高城市公有路邊停車費率,也加強較乏人問津的私人停車場、停車塔能見度,以達成不同停車空間平衡的使用率。 ❗新建案停車位設置量的硬性規定酌情鬆綁(或取消),大眾交通工具反而會蓬勃發展。此外,調高公有地停車費創造的額外收入,恰能補貼公共運輸的營運。 ❗採用不同以往的道路規畫,如紐約將路邊停車格朝車道方向外推,在人行道與停車格間設置單車道;用最低施工成本與既有道路元素,使路邊停放車輛成為單車與車流間的屏障。 作者觀察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波哥大及其他許多地方的交通政策,借鏡各地主政者以「人」為本治理城市的實務經驗, 反思汽車文化重鎮暨輸出國:美國由停車而衍生出的環境危機、市政沉痾與治安死角。 他也探討近年道路文化的典範轉移,公共政策除了設想私人機動車的空間需求,也應考量行人步行舒適性、 社區鄰里的社交場所,以及對大自然最友善的土地利用方式。 打破交通運輸慣有的政策想像,創造符合時代需求的新都會格局,我們就能在灰暗瀝青地上找出城市永續的生機。 ▌海外媒體好評讚譽 娛樂性貫徹全書,不時可見笑料。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本書深入探討了停車問題中複雜的規則是怎麼影響到我們每一人,以及對此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作者是很內行的嚮導,能帶人認識這難解的議題。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有生動的案例與插圖……葛瑞巴爾提出證據、強而有力證明了停車空間少一些,美國人的生活會更好得多。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國內推薦人口碑好評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這本書指出了美國深陷於車本社會的代價,作者指出,美國人期望停車不僅要「方便、易達、而且免費」。本書的立論相當簡單:「美國停車位太多,住房太少。」在整體社會過度仰賴汽車的情形下,收入不平等的美國已將普通市民推向郊區。於此同時,市區免費的路邊停車空間,卻矛盾地成為工薪階級討生活的硬需求,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回望臺灣,根據統計,我國截至2024年3月已有超過860萬輛汽車。以每格停車位為2.5X5.5平方公尺來計算,在我國地狹人稠的土地上,要想辦法湊出1億1825萬平方公尺的空間停放汽車,這相當於250萬戶14坪的單人住房。 多一輛車,就需要多一個停車位。車本社會的隱形代價,除了對於安全與平等的衝擊之外,在經濟效率上更有可能是一種負擔。美國地大物博,或許還有一些條件可以浪費,但在臺灣這座多山的小島,我們必須更精明地運用有限的空間,例如積極地推動高品質、可負擔的大眾運輸系統,並有計畫減少對於私人車輛的依賴。 2023年是臺灣行人道路安全倡議元年。還路於民行人路權協會不僅關注交通安全倡議,也願意為更好、更公正的臺灣空間環境轉型而努力。 ——吳昀慶/「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 當「車本」成為事實,社會就通往地獄(註1)。死傷狼藉只是顯性的惡果。隱性——或者說人類一時間難以察覺的——災厄還有很多,例如:汙染;喪失步行環境使人更依賴車輛,和慢性疾病纏身不無關係;公共交通劣化帶來的不平等,有些人被迫喪失移動的資格。 臺灣作家楊富閔說:「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一鄉鎮之交通史,交通史也是遺棄史。」在減班或裁撤的公車路線後面的,是再也走不出地方的阿公、阿嬤。如果一個社會缺乏公共交通、人行環境,形同強迫人必須持有私家車,才配使用道路,以獲得移動的權利。我們必須正視社會中就是有許多人不會、不能、不想或不適合開車:老人、學生、孩子、孕產婦、病人、障礙者…… 日本人在半個世紀前,就意識到自己的國土如此地狹人稠,適合並且也需要發展公共交通系統,來拮抗如火如荼的私家車浪潮,以避免車輛氾濫帶來的一系列公害。那些公害在當時的美國就已經初見端倪,可謂殷鑑不遠。例如他們堅持不讓道路成為車輛「長期、無償」停放的地方。要過夜請找停車場。買車時也需要出示車庫證明,沒有「到處都是你家」、「買一樓送路肩」的道理。把公共空間(道路)拿來放私人財物(車),無疑是將消化不了的成本轉嫁給社會。那就好比家裡放不下,所以把冰箱搬出門,要煮晚餐才到門口翻魚挖菜。 小時候看過家母跟鄰居為家門口的停車位爭執。其實那塊地就是道路,應供公共通行,誰都沒資格占用,兩人卻為不屬於誰、也不應該用的東西大動肝火,現在想想不免充滿臺式情理法的幽默。不過,為什麼美國和臺灣會車滿為患?為什麼停車場必須成為店家、住家、公共設施的標配?在臺灣,還有一些古蹟被謎樣的無名火燒完後,直接華麗轉身成停車場。為什麼每一天的搶車位遊戲這麼困難、痛苦,根本夢魘模式,還有一堆人趨之若鶩?這種「強制持有車輛的社會」(註2)看似許諾了人移動的自由,其實讓擁車、用車變成不得不為的義務。 然而擁車族愈多,社會又更往車本傾斜,公共交通就更窘迫,民眾又買更多車……書中說:「停車宛如一道吃愈多就愈餓的菜,於是就需要更多的停車位。停車位迫使我們更常開車。愈常開車,就愈渴望有更多停車位。」(頁108)停車場像愈吃愈餓的食物。臺灣被CNN稱為行人地獄。有一種人盡皆知的餓鬼形象是這樣的:食道細如針尖,食物到嘴邊就化為一團火。我們所提供的廉價、甚至免費的停車空間,以及其他迫使人開車、鼓勵或讓利給車輛的政策與設施,統統都像餓鬼的喉嚨,永遠食不果腹,但又貪求更多。 ——劉亦/「我是臺灣行人 - a tw pedestrian」主編 「世界上的所有城市都一再證明,有愈多停車位,就有愈多人開車」。作者以美國經驗有趣深刻地述說民眾、社會受到的影響,為正在大步推動都市更新、大量安排停車位供給的國內城市帶來重要警醒,也為未來轉向發展提出可能的途徑。 正視停車位供給減量,才能創造良好的未來城市環境。《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一書值得推薦給正在規劃及建設城市的所有參與者。 ——鍾慧諭/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長 -------------------------- 1.出自《マイカー亡国論》(湯川利和,私家車亡國論,1968年):「當私家車成為必需品,對集體也好,或對個人也罷,這個空間本身都將成為人間地獄。」 2.參見《自動車の社会的費用再考》(上岡直見,2022年):「除了大城市外,許多地方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被打散重組,變成以使用車輛為前提,因此對許多人而言,使用車輛近乎一種強制行為。」還路於民協會正在洽談此書的中譯,預計於2024年10月上市。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我們製造出的混亂 第1章 安置車,安置人 第2章 為停車空間而戰 第3章 紐約王牌交通助理員的困境 第4章 置城市於死地而後生 第5章 鋪設的天堂 第二部分 讓免費成為往事 第6章 如何利用停車來洗錢、避稅與偷竊 第7章 深入商業停車產業的核心之旅 第8章 當華爾街買下芝加哥的停車收費表 第三部分 如何修正停車空間的問題 第9章 停車教授成立異教 第10章 停車建築 第11章 舒普主義者進軍市政廳 第12章 市場現況:最低停車位設置要求取消,然後呢? 第13章 美國人為何住進了車庫 第14章 打造「溝」中花園 第15章 新世界 結論

內文試閱

  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半個世界都關閉了。但是對救護車來說,車流消失了,空氣更清新了。少數的幸運兒能遁入鄉間,但大部分的都市人要留在空蕩蕩的城市,四周瀰漫著不安的氣氛。公寓擁擠,人不再有公共生活;街頭安安靜靜,不見汽車蹤影。那就像有人把浴缸的水塞拔起,一夜之間,城市的車流已經排乾。街道彷彿遭到遺棄,室內外停車場與路邊停車位空無一車。      忽然間,美國幾乎每個商業與市民空間旁都有一塊瀝青地,這件事彷彿神來一筆。教會算是率先轉移陣地進入停好的車子的機構。在維吉尼亞海灘(Virginia Beach),一間巨型教會的教區居民會按下一聲喇叭,代表「阿門」,按兩聲喇叭,代表「榮耀!哈利路亞」;同時間當地的調頻廣播電台則播放禮拜式與樂團演奏。在西維吉尼亞州,一名牧師回報,教區居民受到的拘束沒有那麼大。「總是有許多人坐在那邊,雙臂抱胸,皺著眉頭,但也會跟著吟唱⋯⋯我的確看到更多人無拘無束、敞開心胸,真心敬拜。」在奧哈馬的復活節禮拜上,牧師葛瑞格.葛利菲斯(Greg Griffith)在大家按下喇叭時感到歡欣無比:「真高興看到大家震破撒旦的耳膜。」      醫院爆滿,改成在停車場接收病患。結婚登記處會在停車場舉辦典禮。費城的文教區建議家中沒有高速網路的學生到學校停車場上課。老師也會尋找wi-fi連線速度快的停車場。賓州有個叫凱特.貝爾(Kate Baer)的媽媽,家中有四個孩子,而她在潘納拉麵包店停車場上的迷你廂型車裡寫下一系列詩歌,還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      二○二○年十月,我到麻州參加一場市民會議──這就是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一八○五–一八五九,法國政治學家與歷史學家,也是政治人物,曾深入探討西方國家的民主,並以自己在美國遊歷的經驗,寫下《民主在美國》,成為這個領域的重要著作)在《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書中提及的重要主題──而會議已完全遷到停車場舉辦。民選官員坐在開放式遮陽篷下,對著麥克風說話。數以百計的市民坐在車上,以按鈕器投票,他們依循著極鎖定本地受眾的車用收音機廣播的指示。      大家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好不容易意識到,新冠肺炎病毒不會在戶外傳播。在四月初,奧克蘭宣布封閉七十四哩(約一百一十九公里)長的街道,不讓汽車通行,好讓大家有走到戶外透氣的空間。舊金山與芝加哥等城市不久之後如法炮製。在四月底,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市(Vilnius)決定加快咖啡館、酒館與餐廳重新營業的腳步,於是提供公共空間,讓大家能夠坐到戶外餐桌、保持社交距離。時至盛夏,美國幾乎所有城市與市郊都實行一樣的措施。      短短幾個星期,從東岸到西岸,氣氛從疫情導致的封城,變成戶外嘉年華。從加州聖卡洛斯(San Carlos)之類的市郊,到波士頓北區(North End)等古老鄰里,都可見到餐廳把桌邊服務移到他們一度認為不可或缺的停車空間。在聖地牙哥與奧斯汀,大家想都不想,就把神聖不可侵犯的最低停車位設置要求拋諸腦後。停車場擺滿餐桌,於是整個美國都在戶外吃飯。《洋蔥報》打趣說洛杉磯在一○一號國道中間開設餐飲區,也和實際情況差不了多少──在洛杉磯的格倫代爾廣場(Glendale Galleria),用餐者是在室內停車場用餐。Yelp指出,比起未禁止車輛進入的地區,消費者對於完全不讓車輛進入的餐廳大街興趣大增:前往芝加哥富爾頓市場(Fulton Market)用餐者的流量,比整體城市一般情形高出百分之二十五;這裡就是停車改革網的溫伯丁曾讓我見識到停車場未來的地方。舊金山的瓦倫西亞街(Valencia Street)生意提高百分之十八。愛達荷州波夕城(Boise)的第八街提高百分之二十九。波士頓的小義大利位於人潮擁擠的北區,數字則上升百分之六十一。      在面對新冠病毒時,沒有任何地方在停車文化上碰到的挑戰比紐約市還大。紐約人飽受病毒攻擊,對於在室內用餐感到戒慎,於是紐約把整個城市內外翻轉過來。這就像是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裡的故事:一座原本存在的大都市忽然間遭到遺棄,而替代城市得要在旁邊建造出來。起初,這個替代城市很簡單:把桌椅搬到路邊車道,靠著一排疊起的貨運棧板擋起來,那裡會有野餐桌,餐廳則透過窗戶來服務。到了夏末,餐廳確定他們還有一段未定限的時間可繼續使用路邊停車位空間,於是路邊的擺設發展成完整的建築物。薩迪可罕曾開玩笑說要到停車位上搭起貝都因人帳篷,但實際情況更是往前一步。到二○二一年底,紐約有將近七千家餐廳會在停車道上提供服務。這些附屬建築開花結果,變成美妙的路邊用餐區。有些還掛著花朵盆栽與紙燈籠,其他則提供幾排絲絨簾隔起的包廂,讓人彷彿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搭著火車旅行。未加工的合板實在是非常有二○二○年代表性。      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對此讚譽有加,稱之為救生索,能挽救面臨危機的餐旅業,這話確實不誇張。不過,這種改變其實牽涉到更基本的層面:數十年來,原本保留給車輛免費停放的空間,現在是每小時供幾十個人使用,某些停車空間每天都能帶來幾百元的營業稅。有的餐廳在二○二○年疫情肆虐的夏季,即使沒有觀光客與通勤者,營收還比二○一九年多。從南布魯克林到布朗克斯,數不清的紐約人在紐約街頭坐著吃東西,把幹道變成廣場,更常與朋友、鄰居打照面。在餐廳密集的街道,例如韓國城與小義大利,這些地方都出現了半永久性的街道嘉年華,充滿表情與聲音。在某些街區,街道餐飲幾乎占據了每個停車位。二○二一年春天,疫苗已經大規模為民眾接種,於是內用人數解禁。但大家還是不動,有生氣的地方受到歡迎,那就是戶外。      白思豪計畫以幾個月的時間取消停車位,讓都市景觀改頭換面,而不動用到社區資源。然而,這樣的政策卻引來駕駛人的質疑。市長反駁:「當然,挽救十萬個工作機會遠比保留停車位更重要,重要性根本差很多!」無論批評者或支持者對這些大改變持怎樣的意見,總之這城市三百萬個路邊停車位中,餐廳用去的只占了八千五百五十個。      典範轉移不光發生在室外用餐這件事上。二○二○年,第十四街禁止私家車通行,也為後來的公車專用道鋪好了路,這讓車速提升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週間乘客人數增加百分之二十五,週末增加百分之三十。如此一來,救護車、消防車、送貨車與各項必要服務就能快速通過市區幹道。布魯克林出生的創業家沙巴茲.史都華(Shabazz Stuart)開發出讓人停腳踏車的停放艙「奧尼波」(Ooneepod),協助住在無電梯小公寓的紐約人也能把腳踏車安全停放在外。史都華利用一輛車的空間,幫十輛單車遮風避雨,確保安全。這個點子實在「神奇」,後來當選市長的艾瑞克.亞當斯(Eric Adams)在二○二一年說道,並表示應該要推廣到「整個城市。」衛生局長凱瑟琳.賈西亞(Kathryn Garcia)在二○二○年就職時,啟動「潔淨路邊空間」計畫,將紐約市商業改善區(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的垃圾從路邊移開,放置到停車位上密閉的垃圾子車中。紐約人原本很習慣人行道邊擺滿垃圾,和前臂一樣大的老鼠會在那裡大飽口福,誰也沒料到解決辦法簡單到不可思議。審計長暨市長候選人史考特.斯特靈格(Scott Stringer)說:「第一優先是變更路邊停車與街道空間的用途,供行人、單車、巴士、推嬰兒車者、輪椅族、餐廳、零售商店與各種公共用途來運用⋯⋯停車位很珍貴,不該免費奉送給私家車。」日後將擔任曼哈頓區長的馬克.萊文(Mark Levine)想改變城市的土地使用分區規定,允許室內停車場把一樓的空間租給貨運公司,讓卡車可以停在這裡,將一箱箱貨物交給停在「綠色裝卸貨專區」的推車與單車,再運送給附近的收件者。全食超市已漸漸明白,卡車會浪費時間、空間與金錢;全食超市曼哈頓的店面會在店外的路緣幫送貨單車裝卸,之後再將貨物配送出去。      如果城市光靠八千五百個停車位就能做到這些事,那麼有五萬個停車位能做些什麼?五十萬個呢?「交通替代」在二○二一年提出一份報告,鼓吹紐約把分配給汽車的停車位收回百分之二十五。這樣城市能擁有什麼?十三座新的中央公園。五百哩長的公車道;四十哩僅長的公車專用道;三千八百萬平方呎的社區活動空間;每個交叉路口的視野會更好;一千哩無汽車的零排碳街道;額外五百四十萬平方呎的空間,供餐廳、商家與文化機構使用。三百萬平方呎可供設置徒步區、讓輪椅通過,也能設長椅與公車亭。每個街區有八十呎可以裝卸貨物與集中垃圾。還會有一個街區的空間,讓城市的一千七百所公立學校每所都有戶外遊戲與學習的空間。      二十世紀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對外輸出了汽車文化。在世界各地,市郊與以汽車為中心的零售商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並引進美國最低停車位設置要求的標準。(在德國,納粹似乎是自己發展出這個概念。)格魯恩在維也納郊區碰到自己打造出來的情景時很不高興,而無數的市中心眼睜睜看著市郊在邊緣發展起來。車子愈多,表示生活愈好,從倫敦到北京的各地城市居民垂頭喪氣、紛紛向外遷移,模仿洛杉磯式的發展。      然而這幾十年來,潮流似乎在逆轉。日本是率先以停車政策對抗大量汽車化發展的國家之一,首先是禁止隔夜停車,並以「車庫證明書」的法規將政策推到巔峰:一定要擁有註冊好的停車位,之後才能為車輛註冊。為什麼日本街道有其獨特的魅力?原因很簡單:沒有路邊停車。

作者資料

亨利.葛瑞巴爾 Henry Grabar

現為美國知名網路雜誌《石板》(Slate)專職撰稿人,書寫主題包含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文章散見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衛報》(The Guardian)、《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編有《未來運輸》(The Future of Transportation)。曾獲哈佛設計研究學院的理查.羅傑斯獎學金(Richard Rogers Fellowship),並曾入圍利文斯頓青年記者獎(Livingston Award)35 歲以下最佳記者決選名單。

基本資料

作者:亨利.葛瑞巴爾(Henry Grabar)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24-05-28 ISBN:9786263154940 城邦書號:FS0182 規格:膠裝 / 單色 / 385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