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重審耶穌(全新增訂版):一位法庭記者的聖經調查事件簿
-
這樣說,跟誰都能聊信仰:不冷場、不對抗、不尷尬,聰明又友善的溝通法則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英雄也有這一面:不要問,很可怕!華盛頓拔黑奴牙齒做假牙?愛迪生跟鬼講電話?33個讓你睡不好的歷史顫慄真相
-
野史未必假:傳言不會憑空出現,真相往往藏於其中
-
流淌臺灣之心:濁水溪空拍誌
-
鈴木大拙禪學隨筆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家的修繕常備手冊:哥動手修,姐自己來,Step By Step,修繕好簡單,不用再苦等師傅來【暢銷增訂新封面版】
最近瀏覽商品
-
假如我們的日子是彈珠-社區大學幸福教學的十堂課
-
半路叛逃:App遊戲製作人的1000日告白
-
學生3:叫我最後一名
-
直擊緬甸內戰現場:一部穿越印度、緬北到中國的2275公里採訪實錄
-
清水洗臉,一生美肌:看診突破百萬人次的日本皮膚科名醫教你破除保養迷思,4步驟輕鬆抗老,7天再現Q彈水嫩肌!
-
3分鐘讀懂霍金(暢銷紀念版):進入霍金人生、理論、影響的時空旅程
-
想瘦、享瘦、享受,洪一姐體管師的享瘦指南:瘦身不用餓肚子,低卡、無油餐搭配塑身行動方案,幸福美麗伴妳一生。
-
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
-
遠距成交女王銷售勝經:打破框架、不停成交的線上線下實戰攻略
-
台灣特有鳥類手繪年曆海報
內容簡介
「桑」是藏語的煙,緩慢燃燒柏木樹枝是一種祈福和淨化的儀式,「朵」是放下,「瑪」是大地或者母親,然而逃亡中的人們無法燃煙,只能定居後以替代糌粑的麵粉捏出朵瑪,奉獻給雙腳所踩的大地。
從背包客、田野調查到成為一位研究者,從一名旅途中的觀察者,進而融入西藏、印度等地的離散社群,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從流亡到共生,非自願移民的近距離觀察。
感動推薦
札西慈仁Tashi Tsering│ 流亡第二代藏人、創立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現在為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秘書長
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
達瓦才仁Dawa Tsering│西藏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劉紹華|人類學家
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這是一個外族人進入藏文化找尋自我的故事,個人「應該屬於」的國家以及「自己是誰」,總歸必須是自己的選擇。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的難民群體,西藏人是一個特殊的個案。這個群體以印度為主要的遷入地,其中包括以學校為目的地的孩童與青少年、因宗教因素追隨領袖流亡的朝聖者、出生與居住在安置屯墾區,繼而以難民身分生活的無國籍人。這本書主要描寫的就是這三群人,他們並非完全不重疊的類型,如同生命延展的方式,他們可能從一種樣態流進另一種樣態,再長出新的生存方式。
▌親身走訪,第一手眼見為憑的真實記錄
作者對西藏的興趣自二○○五年的背包客旅行後便持續發展,之後對於藏人在印度受到的抗暴英雄待遇、長期扶助且可歸化的難民地位、難民社群如何立足開枝散葉的過程特別感興趣。在西藏與印度長期觀察無國籍難民,無論是遷移或是途中的生活種種,對他們所來及抵達的地方,都有各種不同的影響,本書直面這些人的所思所想。
▌如何從他人,歸納回臺灣的自我
經歷過眾多政治磨難的藏人社群於臺灣而言像是一個身世悲傷程度相近的朋友,因此能看出對方的傷痕與韌性。國族和國族之間雖無法有真正的親密,然而在價值的認同上兩群人卻是相近的,在人權框架下受到國際社會選擇性忽略的待遇偶爾也可以聲氣相通。
流亡生活中的踏實、定居共生裡的難,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不同。
目錄
緒論:難民群體的韌性與流動性
第一章 遷移者與他們的家當
1-1血緣與純正性
1-2親屬與跨國家庭
1-3語言與飲食
1-4人地關係
1-5為他人凝視而存在的難民
第二章 流亡社群的形狀
2-1沒有土地,就沒有家園
2-2難民製造
2-3學校教育中的族群性建構
2-4遠端表現民族主義
第三章 未決的定居
3-1困倦不安的定居人生
3-2溼婆之夜
3-3達蘭薩拉的印藏族群衝突
3-4是藏人還是印度人?
第四章 流動性的根源與狀態
4-1面對命運時感到確定
4-2在同一片高地上衰老和死亡
4-3流動與不流動的流亡人口
4-4無焰之煙與淨化之痛
第五章 研究反思手記
5-1和平與對話的語言
5-2田野中的關係與親密
5-3我的西藏媽媽
後記:十七年蟬
編輯推薦
桑和朵瑪——平安,有點難的「夢想」
◎文/麥田編輯部
記得作者提出《桑和朵瑪》這個書名時,一開始覺得我怎麼四個字都認識,卻不知是什麼涵意。然而作者解釋道,藏人有習慣燃煙祈福,緩緩升起的桑煙和用雙手捏出的朵瑪,都是為了祈求平安所製造出來的意象。
平安,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對於不得不離開家園的藏人或非自願移民來說,卻是個有點難的「夢想」。即使好不容易在定居營區裡安定下來,仍有各種考量等著決定:可能是要繼續遷徙到別的國家嗎、要回「家」找家人嗎、定居營區能提供更好的生活嗎、訴求激烈的人甚至會選擇自焚。
作者在其田野研究的過程中,與這些人一起生活,傾聽他們的故事。不論是快樂還是悲傷,都透過他的筆,寫下一則又一則感動人心的紀錄,就像用糌粑捏出朵瑪,將無形的祈求化為有形。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林汝羽
學識的累積來自於臺灣大學、清華大學和英國的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曾經到印度的德里大學與歐盟的愛琴海大學短暫進修。是個寫散文與詩的文青少女,後來念了經濟學學士(副修性別研究)、社會學(中研院中國研究雙聯學位)和人類學碩士,一步步走進社會科學。因緣際會到了全球發展學排名第一的大學念書,博士學位的科目是當代重視平等正義與去殖民方法的發展學,並且在英國發展學中心(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K)從事研究。曾與南亞研究的前輩及學友合著《看見南亞》一書,長期在天下獨立評論寫作專欄「流亡與共生」。想了解更多關於她的獲獎紀錄、學術論著與創作請見:irisruyulin.com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