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動物
成語動物學【鳥獸篇】:閱讀成語背後的故事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成語動物學【鳥獸篇】:閱讀成語背後的故事

  • 作者:朱耀沂 教授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9-01
  • 定價:399元
  • 優惠價:79折 315元
  • 書虫VIP價:315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99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世界閱讀日書展39折起!
  •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內容簡介

慈烏真會反哺?貓鼠有無可能同眠? 誰說守株不能待兔? 以前殺雞取卵,現今殺「魚」取卵…… 跟著台灣昆蟲學界泰斗的視角,宛如走進一座動物大觀園, 讓你輕鬆增廣生態見聞,成語知識功力一起大增! ★台灣昆蟲學界泰斗留給世人的成語動物故事經典 ★現代動物學觀點+自然人文保育關懷+嚴謹考究歷史典故 ★榮獲金鼎獎&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 《成語動物學》【鳥獸篇】與【蟲魚傳說動物篇】二書,精采收錄207則歷久彌新的動物成語。朱耀沂老師以博學多聞的專業智識,除了檢視古人留下的動物成語的正確性,同時帶領讀者乘著成語的翅膀,遨遊繽紛世界,並透過假設、引申、舉例,編織成一幅幅妙趣橫生的自然生態知識網,讓人愈讀愈想探究更多! 〔本書特點〕 ◎每則動物成語注明出處、解釋內涵,並引述歷史故事或經典文句,考究嚴謹。 ◎《成語動物學》兩書共收錄207則動物成語,分為【鳥獸篇】【蟲魚傳說動物篇】,可說是以成語為主軸,寫就編成的簡易趣味動物知識百科。 本書作者朱耀沂教授——堪稱台灣昆蟲學界第一把交椅,在相關領域博學多聞。例如,「慈烏反哺」意指烏鴉孝慈,會反哺母鴉;其義在勉人孝順,但烏鴉真會反哺嗎?站在現今動物學觀點,答案是否定的。朱教授除了提出否定,也做了假設,或許確實有人在野外看過小鳥餵哺大鳥的孝親圖,但主角絕不是烏鴉,甚至揣測古人所見可能是被托卵的鶯科鳥類在餵食杜鵑科鳥類的超級大寶寶。 在「殺雞取卵」這個成語中,朱教授將想像力拉到鮭魚的世界,在鮭魚迴游產卵的地區,為了保育鮭魚資源,人們會將溯流而上的鮭魚捉來,擠出雌魚肚中卵,再擠出雄魚的精液,撒在卵上,讓它受精,孵化後飼養一段時間,再釋放回河裡。這種採卵方法,可說與「殺雞取卵」沒有兩樣,意義卻大相逕庭。現今少有人殺「雞」取卵,但殺「魚」取卵的人卻不少,除了上述的鮭魚,台灣秋冬盛產的烏魚子、俄羅斯的鱘魚魚子醬,都是殺魚取卵的著名例子。  

目錄

推薦序 讓好奇的人類 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楊曼妙 各界專業名家推薦 作者序 為動物成語驗明正身 第一篇 獸類 獸類 洪水猛獸/珍禽異獸 獸類◆猴子 沐猴而冠/教猱升木/樹倒猢猻散/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獸類◆貓 貓鼠同眠 獸類◆老虎 兩虎相鬥/放虎歸山/虎不食子/為虎傅翼/紙紮老虎/畫虎類犬/調虎離山/餓虎飢鷹/騎虎難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獸類◆獅子 河東獅吼/獅子搏兔 獸類◆豹 豹死留皮 獸類◆狗 犬馬之勞/狗仗人勢/狗尾續貂/狗急跳牆/狗改不了吃屎 獸類◆狼 如狼牧羊/狼心狗肺/狼多肉少/狼吞虎嚥/狼披羊皮/狼狽為奸 獸類◆狐狸 狐死首丘/狐埋狐搰/狐假虎威/與狐謀皮/篝火狐鳴 獸類◆狸 一丘之貉 獸類◆熊 虎背熊腰/夢熊之喜 獸類◆老鼠 兩鼠鬥穴/鼠目寸光/鼠肚雞腸/稷狐社鼠/窮鼠齧貓/蟲臂鼠肝/羅雀掘鼠 獸類◆鼯鼠 梧鼠技窮 獸類◆兔子 守株待兔/兔死狗烹/狡兔三窟 獸類◆大象 香象渡河/象齒焚身/群盲摸象/狗嘴吐不出象牙 獸類◆馬 土牛木馬/秋高馬肥/害群之馬/馬不停蹄/馬齒徒長/駑馬戀棧/東風吹馬耳/死馬當做活馬醫 獸類◆驢 非驢非馬/博士買驢/驢蒙虎皮 獸類◆牛 牛山濯濯/牛頭馬面/牛驥同皁/汗牛充棟/吳牛喘月/放牛吃草/童牛角馬/對牛彈琴/初生之犢不畏虎 獸類◆羊 羊入虎口/順手牽羊/掛羊頭賣狗肉 獸類◆鹿 指鹿為馬/逐鹿中原 獸類◆羚羊 羚羊掛角 獸類◆豬 豕突狼奔/狗彘不若/豚蹄穰田 第二篇 鳥類 鳥類 一石二鳥/倦鳥知返/鳥盡弓藏/鳥語花香/插翅難飛/愛惜羽毛/籠中之鳥/泰山壓卵/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鳥類◆麻雀 門可羅雀/掩目捕雀 鳥類◆伯勞 南蠻鴃舌 鳥類◆燕子 五雀六燕 鳥類◆烏鴉 月落烏啼/信筆塗鴉/烏合之眾/烏面鵠形/慈烏反哺/愛屋及烏/鴉雀無聲/天下烏鴉一般黑 鳥類◆鸚鵡 鸚鵡學舌 鳥類◆鳩鴿 鳩佔鵲巢/鵲笑鳩舞 鳥類◆鷹 鷹瞵鴞視 鳥類◆貓頭鷹 梟雄之姿/鴟目虎吻 鳥類◆鸛 倚裝鵠候/輕於鴻毛 鳥類◆雁 雁序分行/雁足傳書 鳥類◆鴛鴦 交頸鴛鴦 鳥類◆海鷗 鷗鳥忘機 鳥類◆雞 牝雞司晨/金雞獨立/鬥雞走狗/殺雞取卵/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後記

內文試閱

  調虎離山      引誘老虎離開有利於牠的山頭形勢。比喻用計謀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又作「賺虎離窩」。      《西遊記.第五十三回》有這麼一句:「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纔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調虎離山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五計,看似狡猾權謀,但不失為務實的妙計。試想若不顧條件硬碰硬,讓對方佔盡地利之便,自己必定時時處於被動或挨打的局面,遑論致勝?      調虎離山的精妙之處在於「調」,把對手引出他堅固的據點,甚至將他引進對自己有利的區域。放眼自然界,與這句成語相呼應的現象不難窺見,在此想談的是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鳥類的「擬傷行為」。      小環頸鴴(Charadrius dubius)是鴴類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約十七公分,腹部呈白色,背部呈褐色,頭部有一條黑帶,頸部有項鍊般的黑環,廣泛分布於北極圈以外的歐亞大陸。小環頸鴴一般在多礫的河岸築巢、產卵,有時也在砂丘、旱田裡築巢。繁殖期從春末開始,雌雄成對的小環頸鴴先佔有領域再築巢。牠們的巢雖然簡陋,以石礫、枯草為主要建材,甚至只以淺淺的凹陷當巢,周圍以石頭或泥土堆高而已,但都具備極佳的排水及護卵功能。而且,它們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不易被人發現。雌鳥通常產四粒卵,雌、雄鳥輪流照護,不分晝夜地抱卵,經過約二十五天雛鳥孵化出來。數小時後,羽毛不再潮濕,雛鳥便開始走動,並在親鳥的帶領下到食物較多的河邊自己覓食。從此雛鳥不再回巢,夜間棲息在水邊的凹陷地或大石頭旁。      雖然小環頸鴴親鳥不餵飼雛鳥,但牠們對雛鳥仍極盡保護之能事。鴴類有不少害敵,例如野狗、野貓、鼬、蛇及鷹鷲類,當這些害敵接近雛鳥時,親鳥便跳到害敵面前,以假裝受傷的翅膀拍打地面,露出一副掙扎受苦的模樣。害敵每接近牠一步,牠就配合害敵挪移一步,裝作很痛苦的樣子,讓害敵把焦點放在牠身上,專注追趕牠,如此一步一步地將害敵引誘到離雛鳥較遠的地方。當親鳥認為已誘騙到完全安全距離時,就振翅飛走了,這就是所謂的「擬傷行為」。      至於雛鳥,遇到危險時,也會機警地爬伏在地面,靜止不動,由於牠的羽毛有保護色的功能,害敵甚難發現牠。雛鳥在親鳥的擬傷行為及自己羽毛的保護色下,慢慢地發育,大約經過一個星期,雛鳥的腳步已漸穩定,進入第二個星期,已可疾走一百公尺以上,過了一個月,已能飛翔,自立生活。雖然牠們有如此巧妙的騙敵戰術,但能夠長大的,只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其中除了食物不足而餓死或騙敵不成而遇害,最主要的死因是豪雨、洪水的襲擊,卵及雛鳥連同巢一起沖流。足見自然災害對小環頸鴴的影響,遠比生物災害更為嚴重。      雲雀也以擬傷行為保護後代而有名。牠通常在草叢中築巢,親鳥離巢起飛時,會先爬行一段距離才起飛,回巢時也一樣,先降落在離巢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害敵就無法從牠起飛、降落的地點,推算牠築巢的位置,也就找不到巢中的卵及雛鳥。萬一害敵僥倖發現鳥巢,親鳥便降落在朝牠接近的害敵面前,和小環頸鴴一樣擺出哀兵姿態,假裝受傷、行動不便,讓對方輕敵,以為面前受傷的鳥容易得手。當害敵見獵心喜地跳向親鳥時,親鳥順勢逃開幾步,再掙扎一下,如此反覆數次,便能順利地把害敵引誘到離巢三、四十公尺遠的地方,接著忽然起飛,而害敵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鳥遠走高飛,再也想不起鳥巢的位置。      當然這種擬傷行為並非萬無一失,對親鳥而言還是要冒生命危險的,一有閃失就壯烈成仁了。同樣地,調虎不成反被虎傷的機率也是存在的,用此計時不可不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不深入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又作「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這則諺語出自《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意在勉勵人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事實確是如此,沒有刻苦的努力,一事難成,而且進入「虎穴」,必要有冒生命之險的心理準備。      雖然一隻老虎的活動範圍,取決於當地的地形及獵物數量,在獵物密度高的地區如尼泊爾奇旺(Chitwan)國家公園,雌虎的活動範圍為十~二十平方公里,雄虎為三十平方公里。在獵物密度低的地區如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雌虎的領域為二百~四百平方公里,雄虎的領域廣達八百~一千平方公里。當雌虎必須四處巡迴獵食,而離開嗷嗷待哺的虎子時,深入虎穴取得虎子的機會是存在的,但想要「進入熊穴取得熊子」,可能就更難了。      雖然在四季溫暖的熱帶地域,狗熊沒有冬眠的習性,但棲息於溫帶或寒帶地域的黑熊、棕熊之類,到了秋天會先猛吃一番,胖到走路時肚皮擦到地面,皮下脂肪組織的厚度增加到十公分以上,也就是體內有一百二十~一百三十公斤的脂肪。在棕熊亞種中,有一種堪稱最小型、分布於日本北海道的棕熊,體重達三百~三百五十公斤,脂肪大約就佔了體重的一半。為了冬眠,棕熊不僅在體內貯蓄了充分的營養,也積極尋找乾燥的洞穴或樹洞,從十一月起,好在此開始長達四、五個月的冬眠。      不過棕熊的冬眠,與蛇、青蛙的冬眠不一樣,牠蟄伏在長約一到一公尺半的狹小空間裡,陷入半睡的狀態,並不斷地翻身,所以遇到緊急狀況時,還能起身逃跑。母熊在冬眠盛期的一月間生育,通常生個雙胞胎;嬰熊十分嬌小,體重約二百~三百公克,相當於一隻老鼠,因此有人竟形容牠們為一雙手套。此後母熊便一直待在洞穴內哺育嬰熊,直到四月一些植物萌芽、有食物可吃為止,屆時母熊體內的脂肪已消耗得差不多,而變得瘦巴巴的。      熊是食欲旺盛的動物,為了確保食物充足,牠們有很強的領域性,絕不讓其他熊隻侵犯自己的地盤,侵犯者必然受到嚴重的攻擊。因此,春天時,母熊會帶著仔熊一起覓食,免得仔熊誤入別隻熊的領域而受到傷害;秋天,母熊也會陪著仔熊一起冬眠。由於母熊兩年懷孕一次,與母熊一起冬眠的仔熊到了翌年春天,就離開母熊自立。      在熱帶地域,冬天仍有一些食物,因此這裡的熊類通常不冬眠。這種情形也出現在北極,由於北極終年氣候寒冷、四季變化較少,生活於此的北極熊在有食物可獵時,就不冬眠而繼續狩獵;當獵物缺乏時,才進入冬眠,但冬天生產及陪伴仔熊覓食的習性都一樣。所以,想要捕捉有母熊在一旁監護的熊子,必定比得虎子更難。         犬馬之勞      舊時人臣對君王表達效忠之心,也用來表示願為他人效勞的用語。又作「犬馬之力」。      這則成語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公既奉詔討賊,備敢不效犬馬之勞?」狗和馬可說是跟人類關係最友好密切的兩種動物,由於牠們都給人忠心耿耿的感覺,所以我們常拿牠們並稱,例如以「犬馬之養」比喻奉養父母,「犬馬戀主」、「犬馬之戀」、「犬馬之心」形容忠僕對主人的貼心服事,「犬馬之報」比喻給予人真誠的回報,「犬馬之年」、「犬馬之命」謙稱自己的年齡或性命,「犬馬齒索」、「犬馬齒殲」謙稱自己年老力衰等等。      到底狗是從何時開始跟人類接觸的?據推測,人類早在以洞穴為家的舊石器時代,就跟野狼、野生犬有所接觸,由於牠們在人類的生活範圍裡走動,很自然地就成為人類狩獵的對象。從該時期的考古遺跡,可以發現不少頭骨被打斷、作為食用的野狼和野生犬的骨骼。      在舊石器時代初期,人們已具備成群追殺及設陷阱捕獵大型獵物的技能,獵人吃剩留下來的肉和骨頭,是野生犬最佳的食物,因此獵人一走開,牠們便尋味而來。雖然此時人們與野生犬沒有密切的互動,但對野生犬來說,在人們的住處走動,偶爾可以得到食物,又能避開老虎、狗熊等大型肉食者的攻擊,是滿划算的。      另一方面,由於野生犬會清除人們殘餘的食物和廢棄物,保持環境的清潔,也能掌握四周的動靜,早一步察覺異聲異狀而吠叫,人們漸漸感受到牠們存在的好處,而開始飼養牠們。當然幼犬長得可愛,偶爾接近洞穴而被人牽繩飼養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不過目前尚未發現在這時期飼養狗的具體證據。到了九千年至六千年前的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交接期,人們開始飼養狗,考古學家在歐洲各地的遺跡中,發現了已被馴化的野生犬的骨頭,我們所謂的「家犬」,大致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人們目前飼養的家禽、家畜、寵物,種類相當多,都是我們的祖先將野生種捉來,經過長年飼養、馴化而來的,但狗和貓卻是例外,牠們是自動接近人類而變成寵物的。貓與狗最大的差異是,貓進入人類的生活範圍後仍維持原有的生活習性,但狗卻不一樣,牠融入人類的生活,跟人類產生互相信賴、互助合作的關係。      至於馬與人的互動,最早的紀錄大約出現於公元前二千年,在中國、西伯利亞、印度等的廣闊地區,已有馬的飼養,主要用來騎乘、運輸或取食馬奶、馬肉。由於馬善跑,能走遠路,在古代,馬一直是陸地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至今在一些地區,賽馬的風氣仍然很盛行。從馬的心臟重量可以略為窺知馬為何善跑。體重五百公斤的馬,心臟重約為八公斤,相當於體重的百分之一.八;人的心臟,重約三百公克,佔體重的百分之○.五;但運動選手的心臟通常比一般人的大,且心跳數較少,血壓較高。賽馬用的馬,經過訓練後,隨著肌肉、骨骼、呼吸器官的發達,心臟也膨大到所謂的「運動心臟」,即近十公斤重。經過長期嚴格訓練,擁有如此強大心臟的馬,在賽馬的最後衝刺中能發揮最大的功力,而獲得冠軍。其實賽馬對馬的身體來說,是過重的負擔,因此有些馬在賽事中,會因心臟病突發而死亡。         烏合之眾      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又作「烏合之卒」。      【相似詞】一盤散沙。      這則成語出自《梁書.卷三十九.羊侃傳》:「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窟,烏合之眾,自然瓦解。」是我們很常用的成語之一。      台灣平地甚少看到烏鴉,較難想像「烏合」的場面,但是在日本的東京、印度的孟買、斯里蘭卡的可倫坡等城市,常可見到一群群烏鴉,乍看牠們的確是毫無紀律地聚集、啄食、行動,但再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飛到啄食處,離開啄食處,甚至歸巢的行動,都是相當有紀律的。「烏合之眾」的說法,很可能又是出於我們對烏鴉的誤解與偏見。      許多研究都顯示,烏鴉在鳥類中屬於智慧高、學習能力強的一群。烏鴉的聰明度,也就是大腦在整個身體所佔的比率(腦化指數),雖比猴子、海豚的小,但在現有八千多種鳥類中,牠是屬於腦化指數最大的一群,甚至有人認為有些烏鴉有四歲幼童的智力,或與靈長目相當的智慧。但這是個體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仍有待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不管如何,觀察烏鴉的行為,會發現牠確實比其他鳥類及猴子、海豚之外的哺乳類動物高明不少。例如棲息於海邊的烏鴉要取食蛤蜊等貝類時,會先叼起蛤蜊起飛,再從高處將牠丟下,把硬殼撞破。若飛得太高,體力消耗太多,但飛得太低,又打不開殼,因此必須掌握適當的高度。此外,還必須在質地較硬的地面,如柏油路、水泥地掉下才有效率。當一隻烏鴉發現適當的地點和合宜的擲落高度時,其他烏鴉馬上起而模仿,用這個方法打破蛤蜊的硬殼。所以《伊索寓言》裡聰明的小烏鴉,叼石頭填滿裝著些許水的瓶子,而喝到水的故事,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烏鴉是有名的雜食者,除了蛤蜊外,胡桃及其他的堅果類也是牠們愛吃的食物,為了打破這些堅果的殼,牠另有一招,即把堅果放在停車場車子的輪胎正前方或正後方,等車子輾過之後,再來享受果肉。當然牠們早已鎖定好哪一輛車子常出入,不是長期停留的。若是牠們真的是互相沒有連繫的「烏合之眾」,怎麼能有如此高度而迅速的學習能力?其實不只是學習能力,在多烏地域,有時我們還可以看見數隻烏鴉攻擊一隻流浪貓或小狗的場面。由此更知,牠們絕不是烏合之眾。      但只談烏鴉智力之高,似乎還不能證明牠們能夠團體行動。鳥類以鳴叫而有名,根據一些鳥類專家的調查,烏鴉的叫聲有三、四十種,大致可分成飛翔時的互相通訊,雛鳥向母鳥討食物的求餌聲,表示初步警戒的警告聲、表示緊急警戒的警告聲及威脅對方的恐嚇聲等五種,烏鴉就靠著如此複雜的叫聲,互相連絡。至於聽覺,烏鴉與其他鳥類一樣,為了減少飛翔時空氣的阻力,未具突出體外的耳朵(外耳),但抓開頭部羽毛,可以發現耳孔,耳孔裡有負責接受空氣振動(音波)的鼓膜。它比其他鳥類的鼓膜大且薄,能夠感受低音。      靈敏的頭腦,配上敏銳的視覺、聽覺,及奇妙的通訊機制,烏鴉具備了集體行動的條件,卻被人用來形容「烏合之眾」,烏鴉若有知,想必會有滿腹的牢騷。      慈烏反哺      烏鴉的雛鳥長大後,會銜食哺養母鳥。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又作「慈烏返哺」。      跟烏鴉有關的成語幾乎都是負面的,但這則卻是對烏鴉讚揚有加。烏鴉真的會反哺嗎?雖然中國古書裡有這樣的記載,民間也流傳一些烏鴉孝親的感人故事,但事實恐非如此。俗話說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其實都是古人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的結果。      早在周代就有烏鴉是孝鳥的說法,師曠撰的《禽經》有云:「慈烏反哺,白脰不祥。」白脰別名燕烏,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至西伯利亞東部,比我們最常見的巨嘴鴉小許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載道:「烏:孝鳥也。」西晉成公綏的〈烏賦序〉也提到烏鴉「以其反哺識養,故為吉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如此描述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北人謂之寒鴉,冬月尤甚也。」      不過,使烏鴉成為千古傳誦的孝親典範的,當推唐代名詩人白居易的名詩〈慈烏夜啼〉,原文如下:「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從動物學的角度來看,「慈烏反哺」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雖然鳥類間有相互餵食的現象,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觀察到「慈烏反哺」的行為。有人推測古人看到的「慈烏」很可能是杜鵑、郭公鳥等有托卵習性的母鳥,這類鳥會趁巢主母鳥不在時,偷偷將卵產在體型比牠小型的其他鳥巢裡。      郭公鳥產卵的速度很快,十秒鐘就能產下一粒卵,產完就飛走。由於郭公鳥的卵,比巢主母鳥的卵早一、二天孵化,雛鳥便趁巢主出外覓食時,將牠所產的卵或剛孵化的雛鳥推出巢外,好讓巢主母鳥能全心的照護自己。雛鳥不但發育得快,而且長得比巢主母鳥還要大型,因而出現小型成鳥餵養大型雛鳥的畫面,進而衍生出「飛不動的母鳥待在巢中,等著幼鳥帶回食物餵養」的所謂「慈烏反哺」的說法。      也有一說是,烏鴉最早叫「茲烏」,茲由兩個「玄」字組成,玄代表黑色,不知為何,後來大家漸漸少用茲來表示黑色,儒家在宣傳孝順觀念時,將「茲烏」寫成「慈烏」,日積月累,口耳相傳,漸漸衍生出所謂「反哺」的說法。      其實烏鴉是很有母愛的鳥類。母鳥通常產下二至四粒卵,雛鳥孵化後,在母鳥細心哺育下,大約二個月後自立。由於接近自立的幼鴉,體型已和母鳥差不多,致使有人將母鴉哺育幼鴉的情形誤認為是幼鴉在養母鴉。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附帶一提,在動物界「傳宗接代」是遠比「孝親」更重要的任務。長大的後代會離開父母,獨立出去,從事尋偶、交尾、產卵或其他繁殖活動。不僅如此,有些母代為了讓後代順利進行繁殖任務,還會無私地將自己的身體送給後代當食物,「危如累卵」(見《蟲魚傳說動物篇》105頁)成語中介紹的蠼螋便是其中之一。棲息於歐州草原的迷斑草蛛(Chiracanthium japonicum)的母蛛,會以蛛絲製作球狀卵囊,並在卵囊外層做一些迷宮般的通道,防止害敵接近卵囊。母蛛產完卵後,便一直待在原處,直到死亡;孵化的幼蛛就靠著取食母蛛的屍體而順利發育。有意思的是,這種「反反哺」的「逆倫」行為並非迷斑草蛛所特有,在約四十種蜘蛛身上竟也觀察得到。      當然從文以載道的角度來看,「慈烏反哺」、「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都是文學性的表現,旨在提倡孝道人倫,不在伸揚科學知識,我們無需過度挑剔;何況古人的求知環境不如今人,偶爾出現一些天馬行空、借題發揮的臆測,是可以理解並體諒的。但在領會其精髓、實踐其精神的同時,還是應該了解這種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畢竟正確知識的累積和傳承,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

延伸內容

【推薦序】 讓好奇的人類 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閱讀朱教授的這本《成語動物學》,猶如在逛一種另類的動物園,裡面包羅萬象,不一而足,舉凡牽涉到蟲魚鳥獸的成語,大都囊括其中。而講到動物園,不禁讓我想到《好奇的人類》一書的作者萊歐.華生。身為動物行為學博士又曾任動物園主的他,依其獨到的敏銳觀察力將動物歸為兩大類型:獅型動物天生慵懶,在牢籠中天天睡覺,無所事事;虎型則無法忍受怠惰,是個機會主義者,關在籠中顯現不安,四處踱步。華生發現人類的特性也屬於虎型,推論由於人類早期的生活環境需要密集而主動探索,導致現在很容易就有行為氾濫的傾向,不斷在生命過程中尋找更為複雜的表達形式。 成語的使用與發展,正符合上述所謂「好奇的人類」所做的複雜而傳神的表達。這些言簡意賅的成語,背後都隱藏著一些故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許多原意漸漸流失,我們往往使用時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於是,「好奇的人類」又會想進一步瞭解事物的來源,探究背後的成因,我想這也是促成此書的潛在因素之一。坊間有許多闡釋成語故事的書籍,其中多數著重於說明背景的歷史故事,偏向人文方面,即使是解釋到涉及自然方面的成語,也多圍繞在現象面的說明,至於其背後究竟有何道理,就像是失落的一環,而此書剛好補此缺憾。 拜讀朱教授這本《成語動物學》,無異是開了眼界!這才驚覺有關動物的成語竟有如此之多,朱教授整理出兩百多則,仍在後記中慨歎有遺珠之憾。全文分上下冊出版,第一冊為〈鳥獸篇〉,第二冊則為〈蟲魚傳說動物篇〉。在書中,朱教授不僅說明這些成語的背後起源,引述歷史故事或經典文句出處,同時以他的科學專業,進一步敘述這些動物的相關生活習性與行為等,旁徵博引,豐富有趣,全書可謂是以成語為貫串主軸的動物學百科。此外,書中有時還會與國外類似的成語互相對照,例如「一箭雙雕」與「一石二鳥」,一中一西各自發展出相同的意涵,形成東西文化相互輝映的異曲同工之妙。更棒的是,朱教授在書中穿插了很多自己手繪的可愛動物圖,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位左右腦都發達的學術界奇人。 朱教授是昆蟲界的大師,我雖然從沒能真正修過老師的課,但是受益於他很多,可謂是私淑弟子。而認識的人都知道他知識淵博,實為一位博物學家,相形於他所知道的學問,昆蟲知識真只能算是「雕蟲小技」,讀者可以從他此書及已發表的作品窺知。而此書內容橫跨文史,又讓我見識到朱教授的功力。我懷疑朱教授或許以為我在大學時,由文學院歷史系轉到昆蟲系,可能較有文學造詣與歷史知識,因此給我這機會寫序,完全沒有考慮我可能只是個「紙紮老虎」或可能「梧鼠技窮」!也或許他是想藉此機會展現實力,果然他成功了,拜讀此書,我對朱教授的敬佩又加三分,五體投地,只好「鸚鵡學舌」也來舞文弄墨一番!然寫此序言,相對於書中豐富的內容,令我感到捉襟見肘、相形見絀,加上時間匆促,「狼吞虎嚥」地讀完全文,序言寫來還真有「狗急跳牆」之感。但是答應老師在先,縱有「騎虎難下」之窘境,也非效此「犬馬之力」不可。希望此序文不致「狗尾續貂」,在老師退休後的系列精采書籍與眾多前輩的序言佳作之後,因我而壞了水準。不過私心想來,拜老師之大名為他寫序,或許我日後可以因此而「狗仗人勢」、「狐假虎威」,招搖一番! 以上借用本書的一些成語,雖有濫用之嫌,唯望讀者包涵。有興趣的話,可進一步由本書查到典故與說明,欣賞朱老師如何以博物學家的觀點述說成語故事,滿足我們這些「好奇的人類」。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楊曼妙 【各界專業名家推薦】 在《成語動物學》中,朱耀沂教授跳脫了以往成語釋義的窠臼,從科學的觀點提出了新的問題或看法,再結合許多有關動物形態、生理、行為、生活史的發現與分析,進而提出新解,並且適時地引出許多保育的理念。每則成語不過一千餘字,從引言、提問、分析到總結一氣呵成;引述的動物資料豐富多樣,分析的條理清楚易懂,而且文字生動有趣,讓人忍不住循著每則成語一路看下去,為精采的內容拍手叫好。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李玲玲 對學生來說,由於盛傳升學作文測驗時多用成語會加分,對大人而言,談話中引用成語也具有會心一笑的樂趣,因此這些年坊間的成語書出版得很多,但是朱教授這本《成語動物學》是一本絕對令你驚豔的作品,從書中我們不只認識成語的典故,還以生動的文筆將傳說、科學及保育觀念融合在一起。這本書不但能增加我們閱讀寫作與言談的能力,更可以是我們認識自然生態與開啟我們進入自然的行動契機。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比喻是一個重要的修辭法,採用植物的特性或動物的行為與習性,及其與人類的關係的成語,可充分表達我們心中的最精微與深層的意涵,也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本書解說動物成語的科學問題,可進一步了解比喻的妙語。 ──生態學家 金恆鑣   假如讀成語能像逛動物園一樣,那有如在鬱鬱叢林深處與野生動物相遇的驚喜,只有閱讀朱耀沂教授的《成語動物學》方有如此感觸。透過朱耀沂教授的博學,他細心解說鳥獸蟲魚相關的成語故事,更能體會我們中文用語的精緻表現,成語結合動物學是百科辭典中的百科。 ──東海大學大渡山學會榮譽講座教授 林良恭 這本《成語動物學》是由治學嚴謹的動物學家朱耀沂教授,以現代的動物科學論據,來重新詮釋我們耳熟能詳及常運用的成語,賦以這些成語新而正確的論點,讓我們對諸多動物有更深入與廣泛的認知,可謂是一本現代的「新鳥獸蟲魚疏」,值得一再詳讀。 ──前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陳寶忠 朱耀沂教授是有名的昆蟲學家,他的博學多聞和興趣寬廣在學術圈中更是眾所周知。朱教授以他深厚的專業基礎,以及他對大自然廣泛的知識,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瞭解與動物相關的成語的由來,解釋了其中的意涵,並進一步討論與成語內容相關的當今社會或環境現象。此書應該是每戶必備的參考書或課外讀物。 ──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小如  

作者資料

朱耀沂 教授

1932年~2015年。台南人;國立台灣大學植病研究所昆蟲組碩士,日本九州大學農學博士。 1969年~1997年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其著作斐然,包括:《熱帶昆蟲學》、《午茶昆蟲學》、《黑道昆蟲記》、《昆蟲雜貨店》、《昆蟲聊天室》、《蜘蛛博物學》、《台灣昆蟲學史話》、《人蟲大戰》、《情色昆蟲記》、《成語動物學—鳥獸篇》、《成語動物學—蟲魚傳說動物篇》等超過百萬字書寫的專業著作,本本廣博精深! 朱教授不僅是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更是台灣昆蟲研究史上的重量級人物!畢生研究昆蟲與蟲害,擁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學生尊稱他為「昆蟲博物館」,貼切表達了他在台灣昆蟲學界的貢獻與崇高地位。 認識朱教授的人,皆知其學問之廣博猶如一巨冊百科全書,在昆蟲專業之外,動物學、文史哲領域同樣具備豐富素養。退休之後,他不僅一如往昔閱讀大量書籍、參與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幾年間更累積了可觀的相關著作,對昆蟲的熱愛及學術教育的投入,令人景仰讚嘆。 相關著作:《成語動物學【蟲魚傳說動物篇】:閱讀成語背後的故事》

基本資料

作者:朱耀沂 教授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綠指環百聞館 出版日期:2020-09-01 ISBN:9789864778652 城邦書號:BR7006 規格:膠裝 / 單色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