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失去中獲得、在恐懼中勇敢,看精神科醫師如何拿回人生主控權。
left
right
  • 庫存 = 1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失去中獲得、在恐懼中勇敢,看精神科醫師如何拿回人生主控權。

  • 作者:戈登.李文斯頓(Gordon Livingston)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19-05-16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9折 288元
  • 書虫VIP價:253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美國Amazon讀者近五星★★★★★好評: 「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每個需要喘口氣的人,它是靈魂的食物!」 ★★授權德國、法國、瑞典、日本、羅馬尼亞等二十多國版權 ★全美銷售破150,000冊、憾動全球無數讀者的靈魂 每個生命都包含著某種失落。怎麼應對這些失去,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無論情況多麼絕望,人永遠不會沒有選擇!——戈登.李文斯頓 ▍他看過靈魂中最黑暗的地獄,卻積極找尋生命中最光明的天堂—— 人生除了懊悔、焦慮及迷惘,我們仍有能力找到幸福、希望與意義!戈登.李文斯頓博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曾參與戰爭;從同事口中得知自己是養子;兩度痛失愛子,先是面臨長子自殺,幼子不久又死於血癌,前後只隔了十三個月……在顛簸的人生中,他卻以積極的態度,將一生經驗淬鍊成三十則重要的人生領悟:早知道這些,你可以拿回自己的人生主控權,愛更對的人、做更對的事。 .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了「追訴時效」!問問自己:「接下來呢?」 .世上最堅固的牢房,就是人們親手為自己打造的。別讓恐懼與焦慮限制你的自由…… .若用物質和外貌衡量他人和自己,人生必定是一趟沮喪的旅程,途中出現的只有貪婪、嫉妒,和想要成為別人的欲望。 .「人總是說得多、做得少。」言語淹沒了人們,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們告訴自己或他人的謊言。 .最沒意義卻最常見的事——不斷做一樣的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結果!既然你現在的方法行不通,為什麼不試試其他方法呢? .對自己說謊的雜音,蒙蔽了我們的耳朵和雙眼。不根據事實來做決定的人生,注定會有缺陷。 .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不要因為害怕未來和執著過去,而虛擲當下的幸福。 戈登.李文斯頓醫師每天的工作,就是傾聽患者的抱怨、焦慮、不安及痛苦。他看見許多人受困於自我、工作、愛情、婚姻、過往的陰影,為現在擔心、對未來迷惘……生活中的情緒動盪,和潛藏的虛偽、欲望與逃避,讓人們心力交瘁。他理解在不完美的世界,堅持保持希望的重要,以及每個人都需找到快樂活著的方法。 在他犀利又溫暖的文字中,我們了解——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擺脫自己是誰,但我們有能力面對失去、不幸與悔恨,並且穿越這一切,找到讓自己「改變」的力量! 【各界讚譽】 李文斯頓的文字真實,他的智慧是歷經滄桑而得,在隨處可見眾多淺薄空洞的自助書當中,本書就像珍寶般突出。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點書評 戈登.李文斯頓醫師,畢業於西點軍校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但他並沒有比你我的人生高明到哪裡去,一個兒子躁鬱症自殺,另一個兒子因病過世,被醫生同事意外洩漏自己是被領養來的孩子……如果這些經歷都沒有擊垮他,我認為你一定要看看,這樣強大的力量從何而來。 ——御姊愛(知名作家) 我們勇敢卻坦然地哭著。雖看似難堪,但這種發自內心的誠實,卻是未來我們面對其他難題時,可以變得勇敢的原因。歡迎讀者帶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對號入座。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他的文字間沒有尖銳的咆哮,也沒有世界大同的粉飾,只有「誠實」。我們不需要去幻想未來,更別將美好人生寄望在理清楚所有的過去,「決定現在」才能體會與獲得快樂。 ——凱若(HomeCEO創辦人、暢銷書作家) 閱讀書稿的時候,每隔幾行我就想要用力畫重點,甚至不忍翻下一頁,只想反覆流連在幾行字字珠璣的犀利裡,希望自己也能多被戳醒幾次。世界從不缺幻象,缺的是膽敢戳破的人。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書中有太多深入刻畫人心的論述,值得讀者們一探究竟。像是如何找尋合適的伴侶,感情問題、親子關係、面對老年的適應等不同的人生議題。人生選擇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當我們行使的選擇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樂。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 戈登.李文斯頓曾親自走過許多地獄,並帶著值得尊敬的智慧與善良回來。閱讀他的文字,就是信任他並向他學習,因為他的人生曾遭火吻,而他的動機是絕對純淨。 ——馬克.赫爾普林(Mark Helprin),《冬季奇蹟》(Winters Tale)作者 人生就是個困境,因此讀這本書吧。戈登.李文斯頓不僅是位聰明的醫生,更是個經驗老到而非年老睿智的人。聽他所說,你會更加聰明,或許也會更加快樂。 ——雷蒙.迪保羅博士(J. Raymond DePaulo, M.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HUSOM)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部門主任教授 (李文斯頓)個人的溫暖特質和鋼鐵般的專業見解形成強烈對比,提醒讀者「無論狀況有多絕望,我們都還是有選擇」。 ——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 作者從他的患者身上學到最多,從聽他們的故事、看他們管理情緒生活的方式、從已經發生的災難,以及他們想讓一切回歸正常的決心。 ——蘇珊.雷默(Susan Reimer),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專欄作家 【智慧推薦】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 御姊愛│知名作家 凱若│HomeCEO創辦人、暢銷書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按姓名筆畫排序)

目錄

│推薦序│別給那些不重要的事太多權力/御姊愛 │推薦序│世界不缺幻象,缺的是戳破幻象的人/柚子甜 │推薦序│你的「幸福人生」長什麼樣子?/凱若 │推薦序│快樂就來自——你的人生選擇權/陳嬿伊 │推薦序│三十個對號入座的邀請/蘇益賢 │前 言│人生充滿變數,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伊麗莎白.愛德華茲 01 如果地圖與實地不符,那麼地圖就是錯的 過去這些年,我一直在聽人生出現了各種差錯的故事。我發現在人生道路上,我們總是努力讓腦中的地圖和腳下走的路相吻合。 02 幸福的謊言?行動,才能成就我們 我們總是在說自己想要什麼、打算做什麼,然而這些都是希望和夢想,對改善情緒沒有什麼幫助。我們,是由行動所定義的。 03 我們想要的愛是什麼?尊重、傾聽……別假裝自己不用改變 人經常執著於自己的特定觀點,認定事情應該這麼做,而忽略所有證據都顯示他們必須改變。 04 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了「追訴時效」 改變是生命的本質,也是所有心理諮商的目標。因此,為了繼續前進,必須跨過單純抱怨的階段。我們要對自己身上發生的大部分事情負責任。 05 每段關係,都操控在最不在乎的人手上 每個人用來評估伴侶的標準,都會創造出一套特定的期待,隨著時間過去,如果這些期待一直無法被滿足,就會導致關係破裂。 06 你在等什麼?勇敢才能改變一切 想要對生活方式做出任何改變,勇氣和決心是必要條件。而要求人們勇敢,是希望他們用新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07 大膽行事!強大的力量就會來幫你 站在一九六九年交接典禮的遺跡上,我想起那個復活節星期日所感覺到的憤怒、懷疑和恐懼。而我藉由一篇祈禱文的幫助,獲得重生。 08 完美主義是幸福的最大敵人 我們活在一個競爭的社會,經常透過輸或贏看待世界。而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微妙過程中,這種觀念是極具毀滅性的。 09 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若是人們不願意回答生命中的「為什麼?」通常也沒辦法回答「為什麼不?」因為後者意味著風險。 10 我們最大的強項,也是最大的弱點 人生中自相矛盾的例子數都數不清:不願冒任何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11 世上最堅固的牢房,就是我們親手為自己打造的 人們常常會把想法、願望和意圖,跟實際的改變搞混。懺悔自白對靈魂或許有益,但除非我們同時改變行為,否則一切只是空口說白話。 12 迷戀青春的社會,我們在逃避什麼…… 「膽小鬼是承受不了變老的。」或許我們最後的義務是——有尊嚴地承受隨著老化而來的生理與心理打擊。 13 安全是人生最大的風險 我們活在一個規避風險的社會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只為確保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安全」的。 14 真愛是伊甸園的蘋果,如何找尋? 兩個人的結合,足以彌補身為人類得承受的所有重擔,包括辛苦勞動的必要,滿布荊棘的人生道路,以及終其一生都曉得人終將一死。 15 人生只有壞事才會來得很快 只要我們用擁有的物質和外貌來衡量他人和自己,人生必定是一趟沮喪的旅程,途中出現的只有貪婪、嫉妒,和想要成為別人的欲望。 16 有時迂迴繞道、流浪迷惘,才能找到自己 生命中這些「遊手好閒」和「迂迴繞道」的過程,才真正定義了我們是誰。最重要的追尋,是沒有地圖可以引導我們的。 17 動人的單戀?痛苦而不浪漫的想像 我們總希望別人接納自己本來的模樣,有時渴望太過強烈,完全忽略這份愛其實沒有得到回應。但讓愛情擁有強大力量的,是兩情相悅。 18 最沒意義卻最常見的事——不斷做一樣的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結果 我無法提供適用於所有感情關係的答案,我只相信有效的方法。既然你現在的方法行不通,為什麼不試試其他方法呢? 19 我們總是逃避,卻始終逃不掉 我彷彿在他的眼中看見悲傷,如果我能跟他講上一會兒話就好了。告訴他,我現在過得很好。他一時激情留下的錯誤,如今有了美好的結果。 20 對自己說謊的雜音,蒙蔽了我們的耳朵和雙眼 真相或許無法使我們自由,但為了一時的安心而對自己說謊,則是愚蠢至極。不根據事實來做決定的人生,注定會有缺陷。 21 「完美陌生人」神話——無法消失的恐懼與不安 尋找完美的愛,是一種嬰兒時期的行為,也是中年恐懼的象徵。雖然大部分時候,它沒辦法改善我們的人生……。 22 死亡,也無法讓我們的愛消失 唯有透過回憶與奉獻的練習,能讓愛克服死亡。回憶與奉獻……只要有它,你的心即使破碎,仍是充實的。 23 沒人喜歡聽命行事,別讓孩子變敵人 教養孩子的主要目標,除了保護安全、給他們愛之外,就是讓他感覺到——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裡,還是有可能幸福快樂的。 24 疾病最大的優點,就是讓你從責任壓力中喘口氣 在永無止盡追求幸福快樂的途中,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仍是促使改變非常重要的工具。 25 你在害怕什麼,失敗?未來?竟看不見眼前的美好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和難以預料的災難,不要因為害怕未來和懊悔過去,而虛擲當下可能的幸福。 26 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 儘管人生短暫,災禍難以預料,我們仍能振作起來,盡可能地享受人生。這樣的人們和勇氣的終極表現,是真正的奇蹟呀! 27 真正的天堂,是我們已經失去的那些 記憶,並不是過去經驗的正確副本。它其實是我們講給自己聽的故事,充滿了扭曲的現實、一廂情願的想法,以及沒有實現的夢想。 28 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所有勇敢中,最強大的能力 充分體驗生活中常見的悲傷和荒謬,並且找到繼續生活的理由,就是一種勇氣的行為。鼓舞的力量就來自我們愛和笑的能力。 29 無論情況多麼絕望,人們永遠不會沒有選擇 每個生命都包含著某種失落。怎麼應對這些失去,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當我們行使的選擇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樂! 30 原諒是一種放手,是送給自己的禮物 寬恕,經常會與遺忘或和解混淆,但兩者並不相同。原諒不是一件為他人做的事,而是送給自己的禮物。就像所有真正的療癒一樣……。

內文試閱

  摘文1.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了「追訴時效」      每個美國成年人都接觸過足夠的大眾心理學,會將過去的痛苦和現在的症狀連結在一起。要為自己的行為和感受負責,需要很大的決心,所以人們自然會選擇比較容易的方式——怪罪以前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當時沒有採取比較好的做法。      把自己的失敗怪罪到別人頭上,是人之常情。父母就是我們怪罪的對象之一。我們老是感嘆自己缺乏機會,彷彿人生是一場樂透,只有少數幾個號碼才能得到大獎。沒有時間和必須工作賺錢,也是無所作為的常見藉口。      除此之外,我們害怕自己真的嘗試了卻一敗塗地,這個念頭同樣會產生極其有害的惰性。降低期望,就能保護我們免受失望。      改變是生命的本質,也是所有心理諮商的目標。因此,為了繼續前進,必須跨過單純抱怨的階段。很多人會問我,這樣無止盡地聆聽患者「哀嘆」自己的人生,為什麼不會感到厭煩。      答案很明顯,因為抱怨自己有什麼感覺,或抱怨重蹈覆轍的行為導致熟悉且不快的結果,都只是治療過程的開端而已。諮商期間,我最喜歡問的問題是:「接下來呢?」      當新事物擺在眼前時,能讓一切動起來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不?」但人們總是用「為什麼要?」來防衛自己,避免失望。      這可能會使人們找無數的藉口,就是不想把握機會讓人知道自己單身。許多人寧願選擇繼續寂寞,也不願接下認識新朋友的艱困任務,因為這會有被拒絕的風險。「所有好男人都結婚了」或「這些女人都有太多包袱」,都是很常出現的藉口,我都聽膩了。      我經常問那些規避風險的人:「你冒過最大的風險是什麼?」他們這才理解到,自己選擇了一個多麼「安全」的生活。      當我們一心一意只關注安全與保障時,就會喪失一些東西——像是冒險的精神。人生就是一場賭博,我們沒有權力選擇手中的牌,但還是有責任盡自己所能把這副牌打到最好。      在這場賭博中,最大的賭注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從哪裡學會這麼做的?如果要用安全的方式來玩這場遊戲,又該如何在犯錯的風險與注定孤單之間,取得平衡呢?      有時候我們得承受風險,才有機會贏得幸福。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承受必須的風險,是勇氣十足的表現。而拒絕承受風險,只想保護我們內心免受任何損傷,則是放棄希望的行為。      摘文2.我們總是逃避,卻始終逃不掉      三十四歲那一年,我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有一項任務是接受精神分析。有一天,我的心理分析師告訴我,我是被領養來的。      當時,這個消息讓我倉皇失措。我的父母從來沒有提過這件事,我偶爾也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熱愛拍照的父親,從來沒有拍過我一歲以前的照片。另一件讓我疑惑的事情是,那時我的父母都住在芝加哥,我怎麼會在曼菲斯(Memphis)出生呢。父親跟我解釋,當時他在政府機關上班,他們是因為短期公差才會到田納西州。而我的出生證明文件上,清楚地記載我是由他們所生。這當然是個謊言。      在我發現自己是被領養的身世前不久,我的母親就過世了,而我跟父親談論這個話題的狀況不是很順利。我對他的欺騙感到生氣,但同時理解他心中的恐懼:如果我知道真相,就不完全是他的兒子了。      老實說,對於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我覺得相當興奮。知道自己在基因上並非注定跟父親一樣不可,我鬆了一口氣。我感到自由、好奇,還有一點飄飄然的感覺。      原來,當年我被遺棄在田納西兒童之家。這是個惡名昭彰的販嬰機構,由不肖法官提供法院的讓渡書,而田納西兒童之家就把孩子送到全國各地的富裕家庭。我打電話給父親,詢問他當年為了我花了多少錢。許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身價,我知道我的:五百美元。      我找到的第一群人,是在我人生第一年照顧我的寄養家庭。開始根據曼菲斯市的電話簿打電話找人時,我手邊的線索只有一個姓氏。打到大概第十通電話,當我說明自己的身分,就聽到電話那頭的男人轉頭對某個人說:「嘿,媽,是小博打來的。」      這位女家長是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我去拜訪的時候,她拿出我六個月大時的照片。她的先生經營加油站,小孩都沒有上大學。我試著想像自己現在操著一口田納西的慵懶口音,身上穿著技工的制服,名牌上寫著「博」。為了歡迎我回來,他們全家人聚在一起,並且告訴我,把我留在他們家的人是我的生母。她是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Vicksburg)人。      於是,我開始打電話給維克斯堡電話簿上姓傅爾克的人家。很快地,就跟生母的姊姊通上電話。這一次,我說自己是露絲老朋友的兒子,想請問露絲在哪裡。      她的姊姊告訴我,她住在亞特蘭大市(Atlanta),在一間出版社工作。我趕到那裡,打了通電話給她,直接告訴她我是誰,想要見她一面。當公寓大門打開時,我看見一個長得跟我很像的人。她問我:「你怎麼那麼久才來?」      我的生母出身於信仰虔誠的宗教家庭。本來是位老師,結果未婚懷孕,那個男人卻不願意結婚,但是願意支付非法墮胎的費用。她斷然拒絕,獨自旅行到曼菲斯生產,然後把我留在那裡。      她本來打算之後就去接我回來,但當她打電話給那個機構時,已經晚了一步。日後她終生未婚,因為「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資格」。她從來不曾原諒自己「沒有活在當下」。知道我現在一切安好,才鬆了一口氣。      而我感謝她賜予我的生命。當然,我也很好奇自己的生父。露絲給了我他的名字,不過,他在幾年前過世了,留下一個女兒。我找到她的住處並打電話給她,心裡想著,我本來是獨子,最後卻多了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她很高興接到我的來電,但原來她也是被領養的,一直想著要尋找她的親生父母。      他的女兒寄了張照片給我,這是我僅有一件關於他的東西。我彷彿在他的眼中看見悲傷,如果能跟他講上一會兒話就好了。告訴他,我現在過得很好。他一時激情留下的錯誤,如今有了美好的結果。      摘文3.世上最堅固的牢房,就是我們親手為自己打造的      當我們提到失去自由,很少會想到是自己替人生設下了許多限制。所有害怕嘗試的一切,所有沒有實現的夢想,都局限了自己現在以及未來可能的模樣。      是什麼,阻止了我們去做那些可能讓自己開心的事?通常都是恐懼和它的近親——焦慮。      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對自己許下的破碎承諾。我們渴望的事物,像是自我成長、在工作中獲得成功、談場戀愛等,也是所有人都想達成的目標。其實,達成這些目標的方法都很明確,但是我們卻不做該做的事,當然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在這個沒有耐心的社會裡,有成效的改變所必經的緩慢過程,並不會受到太多關注。所以,要去哪裡找必備的決心和毅力,來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呢?      市面上各種說法、建議從沒少過。書店和雜誌上充斥各種方法,教你變得更有錢、更苗條、更有主見、比較不那麼焦慮,以及如何更能吸引異性,別人看了還以為我們縱情於什麼自我成長的狂歡會呢。      然而,那些來找我談話的人——有足夠的勇氣辨識出自己需要幫助的人——大部分時候,今天做的事情,跟昨天甚至是去年,幾乎都一樣。我的工作就是指出這一點,然後跟他們一起思考,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行為。      我們必須先能想像出那件事情的模樣,才有辦法做到。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發現許多人的行為和感覺是連不起來的。我認為,這都要怪罪於現代醫學和廣告產業。人們變得很習慣這種觀念: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和生活中的某些部分,都可以快速地改變它,個人並不需要太過努力。      對於口中老說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卻不採取任何具體行動的患者,我常常直接問他們,他們說自己計畫要做些不一樣的事情,到底是在表達真心的意圖,還是隨口說說、許個願罷了。      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是個緩慢的過程。每當我向人們指出,他們口中所說的,跟實際行為並不一致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驚訝,有時候甚至會發火。因為我不聽信他們口頭陳述的想法,卻只專注於唯一可以信任的溝通方式:行為。      人們對彼此說的話語當中,最令人困惑的大概就是「我愛你」。我們渴望聽到這句強而有力又令人安心的訊息,但是,若沒有愛的行為持續作為支撐時,這句話不過是句謊言——或者說得委婉一點,只是個不太可能實現的承諾。      我們親手為自己建造的牢房,堅固的牆壁就是用我們對風險的恐懼,以及祈望這個世界和所有人都順從我們意願的夢想,一點一滴建造起來的。要放下一個令人安心的幻覺很難,但是,要用跟周遭世界不一致的觀點和信念,去創造一個幸福人生,更是難上加難。

延伸內容

【推薦序1】別給那些不重要的事太多權力
◎文/御姊愛(知名作家)      我一直都在等待,某一天會有精神科醫師願意用最坦誠的言語,剖析自己、將自己親身經歷的人生困難,一五一十與讀者分享。或許你也一樣,我們都看過太多心理專家假裝自己說的是病人個案,再用專家口吻帶入自我解剖的書籍。畢竟,若連心理專家都不能坦率面對自己的過往與現在,我們怎麼期待這些書所提出的建議是「行得通」的?      還好,我等到了戈登.李文斯頓。他是精神科醫師,畢業於西點軍校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但他並沒有比你我的人生高明到哪裡去,和妻子分居、一個兒子躁鬱症自殺,另一個兒子因病過世,被醫生同事意外洩漏自己是被領養來的孩子……如果這些經歷都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更想提醒其他人一些至關重要的處世觀點,我認為你一定要看看,這樣強大的力量從何而來。      這本書有一大部分在引領你,如何把人生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我知道,坊間有數萬本書在教你「做自己」,可是催眠式的口號沒有用,一旦走出家門、面對世界時,人們總是又龜縮,把自己無法勇敢的原因怪給環境、怪給伴侶、怪給社會經濟結構,甚至怪給童年創傷。是的,自從「情緒勒索」這類名詞在出版市場蔓延開來之後,許多人便順理成章找到讓自己無法勇敢的禍首。      〈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了「追訴時效」〉是我特別喜歡的篇章之一,讓我想起許多身邊的朋友、或是寫信給我的網友,時常會在分析自我的感情難關、無法與他人好好相處的時候,提到自己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又或是當自己無法與伴侶好好溝通時,直指伴侶來自父母離婚的原生環境。當然,我並不是否認童年的各種創傷對人們來說不重要,而是人生是必須跨越的。當我們找出那些「可能讓自己跌倒的理由」,是為了讓自己不要跌倒,而不是為了讓自己跌倒得理所當然。      李文斯頓醫師在這篇內容中提醒,「我們要對自己身上發生的大部分事情負責任。」是的,當你已經三十、四十甚至五十歲時,該為你負責的不是你失能的父母、不是你小時管教不良的師長、不是不當對待你的隔壁鄰居,而是你自己。      有時無法讓自己快樂的理由,正是因為我們忽略「自己的積極行動」,就是拯救自我脫離不滿、悲傷的關鍵;反而讓那些不重要的人事物,占據我們過多時間和注意力。      〈每段關係,都操控在最不在乎的人手上〉這篇同樣精闢,無論職場、友情或是愛情,許多人在一段關係裡受挫之後,會想尋求「起死回生」的妙藥,卻忘了:一段關係必須兩個人才能經營,但通常一個人想結束,這一切就結束了。      李文斯頓醫師,無疑是個遭遇過各種挫敗的樂觀者。我對書中一段印象深刻,他指出所有的挫敗乃至疾病,其實都有其「好」(讓人獲益)的部分,因此有時他會在和病人談論病情時,詢問對方:「這些不好的事情,讓你獲得了哪些好處?」這不只是讓人在低潮時進行正向思考,也是對不斷自我沉溺在悲劇漩渦裡的人,省思自我是否也參與了把自己向下推的過程。      不管自認成功或失敗,生命終會有結束的一日,在最後一秒來臨之前,你不會知道原來已經沒有明天。不要老等著退休之後才去做、不要給那些其實不怎麼重要的人事物太多阻擋自己的權力,勇敢為自己負責。也鼓勵所愛的人為他們自己的人生盤算,真正的愛,是鼓勵對方精采地過上一段人生,而不是彼此牽制,遺憾一生。   
【推薦序2】世界不缺幻象,缺的是戳破幻象的人
◎文/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這本《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我閱讀頭幾章就決定要推薦了。唯一煩惱的是,精采的地方太多了,該挑哪個部分推薦才好?      這個時代,要保持清醒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難。選擇太多,逃避的岔路太多,當無常降臨、愛情破敗、家庭失和、工作卡關、年華老去,驚慌失措的你我該如何是好?噢,不想面對現實沒關係,多的是廉價成癮可供選擇:電玩、臉書、逃避承諾的情愛、庸俗的娛樂,以及潮起潮落、不知道下回輪到什麼名堂的小確幸。      而這世道最受歡迎的,自然就是販賣幻象、販賣自我感覺良好。      先讓你不喜歡自己,然後再告訴你,只要買我們的東西,穿搭我們制定的流行,服膺我們的價值觀,世界就會喜歡你。你要付出的不是覺察與改變,而是錢、錢、錢。      先讓你不接受現況,然後再告訴你,只要照我們的方法,輕輕鬆鬆,十四天內就能讓肌膚回春、前任回頭、高薪又有熱情的工作輕鬆到手。你要付出的不是思索與時間,而是足夠的盲目,當然還有更多的錢。      當逃避成為舉國狂歡,幻象成為遇到問題的第一首選,現代人的靈魂外層,都包裹著巨大、黏膩而厚重的泡泡,人人掙扎浮沉而趨近溺斃,卻願長醉不願醒。然而如果有哪一刻,誰膽敢挺胸上前選擇真實,作者超過三十餘年的行醫智慧就像一根針,仁慈而鋒利地,戳破我們耽溺一生的幻象。      閱讀書稿的時候,每隔幾行我就想要用力畫重點,甚至不忍翻下一頁,只想反覆流連在幾行字字珠璣的犀利裡,希望自己也能多被戳醒幾次。身為心靈工作者,平常也需要分析案主的內在盲點,深知要穿透層層偽裝,找到問題的核心有多麼不容易,而且多麼地,嗯,不討喜。      舉個最熟悉的例子。我在做感情諮詢時,也很容易遇到那種「悲劇英雄」式的苦情女──即使對方傷透了我,但我依然無怨無悔地體貼他、愛他、犧牲奉獻。內容分明是在抱怨,然而當對方訴說這段血淚史時,卻有一道沾沾自喜的聖女光芒,從自尊被摧殘殆盡的眼神裡,忽明忽滅地閃爍。而那樣的光芒,又恰巧能讓當事人顧影自憐,更加離不開受虐的環境。      但是無論多麼溫柔委婉地指出真相,都很容易造成當事人的反彈──對方寧可我哄著她說,親愛的,妳很好,是他不懂得珍惜。又或是,希望我告訴她,對方還是愛妳的,只差沒要我拿出一瓶「愛情魔法油」,回去擦在額頭和胸口,七天內關係立即修復,勾勾手和好如初。      人們多半想被販賣自我感覺良好,而非清醒。      如果覺得戳破幻象很殘酷,那我們來看看同樣的故事,作者是怎麼說的。「這樣的人彷彿是在昭告天下,一個人無止盡的奉獻,可以讓別人眼中那毫無魅力的被虐狂,變得比較高貴似的。」      我為作者捏把冷汗,又為他鼓掌叫好。      世界從不缺幻象,缺的是膽敢戳破的人──而那個人就是戈登.李文斯頓醫師。   
【推薦序3】你的「幸福人生」長什麼樣子?
◎文/凱若(HomeCEO創辦人、暢銷書作家)      在幾個月前的回台演講裡,我用了八個字,定義我認為的幸福人生:有夢可做,有人可愛。這也是經歷過許多高低起伏後的體悟。當下有什麼,就好好把握,好好去愛!      我過去那「創業與育兒並行」的十五年人生,看起來或許就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好的學歷、成功的事業、自在的生活模式,還有一雙漂亮的兒女,與感情融洽的婚姻。但事實上,這十多年我也走過事業與家庭上的顛簸、商業上的背叛與傷害、移居異鄉開始新家庭、丈夫罹癌又康復等並不舒服的人生歷程。      過去我一直認為,人生就像一齣戲,由我們自己來寫劇本,我當然要將這齣戲演得精采又豐富!但如今四十二歲的我,坐在四歲兒子幼稚園外的咖啡廳讀書寫稿,心裡卻很清楚知道:人生根本沒什麼劇本或地圖!就算你認為有,最終多半塗塗改改成另一個你完全沒想像過的模樣。      這並不是悲觀與負面,只是誠實。我們能控制的事非常有限,就連「平安健康」這四個字都由不得自己;但同時,我們仍舊擁有「選擇」的權力。我們能體會此刻的感受,做出下一步的行動,決定自己該如何面對那些無法控制的事。人們普遍誤以為那些遇上人生重大事件,例如失怙喪子、身患絕症的人,肯定對人生有著不同的、更有智慧的體悟;事實上,遭遇同樣變故的人,就算身處同一個家庭,都極可能有著完全相反的反應與行為。這就是——選擇。      作者李文斯頓醫師遇上了我完全不想遭遇的事,他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且,還不只一次。我無法想像、更別說體會他的痛苦,我的辛苦在他面前顯得多麼地微不足道。然而,他的文字間沒有尖銳的咆哮,也沒有世界大同的粉飾,只有「誠實」。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他,並不嘗試「療癒」任何人,只是平鋪直敘地說出人生的真相,有時誠實到讓人難受,但也無法否認他所點出的事實。      我特別喜歡他談到「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了『追訴時效』」,直接到讓人落淚。太多人總想要理清楚「為什麼成為今日的自己」,嘗試將過往與現今的「我」做很多連結,甚至花了大把的銀子、時間,只為了「歸因」自己究竟怎麼了。事實上,過去的早已過去,無論是想追訴父母所給予的心靈創傷,或者哪份關係所帶來的餘毒,最終都仍是「申告無效!」我們終究得自己選擇一個態度,繼續過日子。      很驚喜地發現,戈登對於幸福人生的定義,竟然與我相同。我們不需要去幻想未來,更別將美好人生寄望在理清楚所有的過去,「決定現在」才能體會與獲得快樂。當我逐漸放棄「控制人生」的欲望後,更能向前一步,體悟與珍惜圍繞在身邊的美好。並且感激地用僅有的時間精力,回饋宇宙所賜予的一切,好好愛人,勇敢追夢。      青春,總是走得太快,而我們呢?常常落拍、跟不上呢!   
【推薦序4】快樂就來自——你的人生選擇權
◎文/陳嬿伊(精神科醫師)      不知從何時開始,從熙攘的台北街頭、擁擠的捷運車廂中放眼望去,人們總是神色匆匆、看著手機,似乎有什麼急迫的事情要立刻處理。但事實上多半只是瀏覽網頁,看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或是玩遊戲。      近年來,3C產品的發達造就了E世代的來臨,資訊爆炸的衝擊,導致我們愈來愈仰賴網路與手機。不知不覺中,手機占據了生活,我們關注愈來愈多的資訊、八卦或是政治新聞。相較之下,心靈卻愈來愈空虛,自我省思的時間變少了,對於人生感到茫然不安……。      市面上為因應廣大空虛的心靈,勵志故事與自我成長等書籍變得暢銷、受歡迎。而勵志書的作者背景非常廣泛,可能是素人分享創傷後復原的心路歷程、異軍突起的網紅談論人生特殊經驗與觀點,或是心理專家分析人際關係或是感情問題。      讓人眼花撩亂的心理書籍中,我特別感興趣的,是跟我同樣身為精神科醫師所撰寫的勵志書。因為,對於一個精神科醫師而言,他會聽到許多不同的人生故事;若是專業用心的精神科醫師,在聆聽故事的當下,除了對患者有專業合適的診療之外,對於人生也會有不同的啟發。      《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作者戈登.李文斯頓,就是一位令人欽佩的精神科醫師。看完這本書,我不僅感受到作者身為精神科醫師應具備的專業,更看見許多人性光芒的表露與深入的心靈指引。      作者本身經歷了連續的喪子之痛、越戰,與後來得知自己是養子身分的心路歷程。可以想像他曾經多麼脆弱,又如何讓自己堅強地走下去。跟著書中描述的人生經歷與他的所見所聞,我常與他一同深陷其中的苦惱,後來又隨之感受到撥雲見日的轉變。      這本書在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上,提出了很多精采深刻的觀點,像是:      我們並不是我們想的或說的東西,我們是由行動所定義;最糟糕的謊言,當然就是用來欺騙自己的;要改變我們的行為,必須先想辦法辨識出自己的情緒需求;想要擺脫無力控制負面情緒的無助感,只有克服恐懼和沮喪的決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態度;不願冒任何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特質,可能正是我們失敗的原因………。   書中有太多深入刻畫人心的論述,值得讀者們一探究竟。此外像是如何找尋合適的伴侶,感情問題、親子關係、面對老年的適應等不同的人生議題,作者同樣提出不錯的見解,供我們參考與省思。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是:作者認為面對困難與挫折,人們總是習慣逃避。這種逃避可能是潛意識,無法從表面得知。只有藉由自我省思,提升自我覺察,勇於面對問題與對自己負責,才能突破困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閱讀這本書時,常常讓我想起診間的某些病患,或是曾經歷過類似問題的親友們。有些人經歷過苦難後,讓自己脫胎換骨變成更堅強、更懂得生活的人;而有些人卻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卡在過去的困擾或是創傷裡,遲遲無法面對自己與未來的人生。      我常跟患者說,藥物能解決的都是最簡單的問題。藥物以外,需要靠自己克服與心理調適的問題,才是最困難的部分。醫師與治療師的角色只是協助,真正能讓自己好起來的,只有你自己。對照到作者強調的重點,人生選擇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當我們行使的選擇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樂。      真心推薦讀者們這本專業的「人生智慧指引」,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地圖。   
【推薦序5】三十個對號入座的邀請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臉書粉絲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對民眾來說,心理諮商、心理治療還是個有點神祕的概念。到底,治療室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治療師會說些什麼話呢?還是像「全知者」一樣,掐指一算,鐵口直斷地給出一個建議嗎?如果諮商無法得到某些答案或建議,那它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呢?      《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這本書,正是個一窺心理諮商神祕面紗的好機會。在閱讀這三十篇短文的過程,彷彿看見了三十個(甚至是更多人)的生命困境。以及在面對這些困境時,身為助人者的戈登.李文斯頓醫師,如何以他的知識與自身的生命經驗,細細咀嚼許多案主在不同時空、說出口的類似話語,並從中敏銳地帶出許多「改變與不變」、「接納與面對」的可能性。      說穿了,諮商並不是一個用來給予「建議」的歷程。畢竟,唯有自己可以替自己的人生負責。真要說,諮商比較像是一種「催化」的過程,讓原本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長出來的什麼(好比頓悟或啟發),可以因為一段真誠、溫暖、一致且信任的關係,被加速地孕育出來。      這也是本書讀起來並不如你所想這麼「暖心」,有時甚至讓人覺得「好了、好了,你先別說了!我還沒準備好」的原因。在諮商室裡,出現的情緒不總是歡樂而舒服的。更多時候,我們勇敢卻坦然地哭著。雖看似難堪,但這種發自內心的誠實,卻是未來我們面對其他難題時,可以變得勇敢的原因。      面對人生許多反覆出現的困擾,很多時候,我們其實自己心知肚明些什麼。只是,也許還沒準備好面對吧!不過,當個案願意前來諮商時,就意味著他開始試著想面對了。或許,正如當下閱讀本文、拾起本書的你,也正尋覓著一些方法,來鼓勵自己勇敢面對某個逃避已久的人事物。      三十篇文章讀下來,你會發現,這些文章怎麼有時好像是針對自己而寫的。人生難題有上千萬種,但當我們透過一些架構與工具抽絲剝繭後會發現,常見的核心議題不外乎是那幾個。只是許多時候,我們停留在問題表層打轉,而欠缺一個深入問題核心的切入點。而我相信,不管是接受諮商,又或者自己透過閱讀、電影、藝術、宗教,或走入大自然一會兒,都是一種尋找切入點的有效方法。      在《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裡,作者用心準備了三十個切入點,歡迎讀者帶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對號入座。從中尋找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當頭棒喝」。若遇到一些沒什麼感覺的切入點,那也無妨,不用急著逼自己「找到一些什麼」。也許是時機未到,又或者是我們的內心還沒準備好理解這些,請耐心地給自己一點時間。      亦或是,隨意翻閱本書之後,就放下書本去過日子吧!假以時日,當你想找人說些什麼、聊聊近況的時候,再從架上拿下這本書。重新讀起某些熟悉卻不再一如往常的篇章,我們或許又能從中再找到一些過去沒發現的啟發。

作者資料

戈登.李文斯頓(Gordon Livingston)

畢業於西點軍校(West Point)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自一九六七年起行醫。 身兼精神科醫師及作家身分,作品常見於《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及《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中。他曾因在越戰中的英勇表現,獲頒「銅星勳章」(Bronze Star)。 另有暢銷著作:《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And Never Stop Dancing)、《等待春天》(Only Spring),及《如何愛》(How to love,暫譯)。

基本資料

作者:戈登.李文斯頓(Gordon Livingston) 譯者:吳宜蓁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生命樹 出版日期:2019-05-16 ISBN:9789867778659 城邦書號:WBBT0031A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