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創新三國小說第一人‧馬伯庸開創新形態歷史懸疑小說!
一場無聲的戰爭,在不被歷史記錄的黑暗中開始上演……
圍繞著蜀漢諸葛亮發明新型弩機的三國祕密情報戰,爆發於不為人知的角落,魏蜀吳間諜的頂級鬥智,刀光劍影、血肉搏殺、驚心動魄的生死角逐……
「竊取弩機技術有二種途徑:一是弄到設計圖紙或者弩機實物;二是綁架或者買通工匠返回隴西。」
一段淹沒於歷史的間諜血戰!一個震撼魏蜀吳的軍事絕密!
【精采內容】
三國末年,魏蜀吳鼎立,魏國國力雄厚,卻始終無法攻破蜀吳兩國之聯盟。從漢中到整個雍涼大地,魏蜀兩國之間的灼熱戰火綿延於秦嶺兩側。蜀國依仗丞相諸葛亮不斷開發的軍事技術,更令魏軍吃盡苦頭。蜀漢第二次北伐戰爭的末期,魏將王雙的大軍遭到蜀軍的新型弩機小隊伏擊,全軍覆沒。
魏國雍州刺史郭淮決定展開籌備經年的計劃,策動匿藏於蜀國中央的間諜「燭龍」,盜取蜀國軍事皇牌──「蜀都」及「元戎」級弓弩的設計圖。偏偏郭淮的陰謀,卻被藏身魏國的蜀國間諜「黑帝」所識破;而為了捕捉「黑帝」,郭淮亦佈下天羅地網。「黑帝」能否全身而退,及時呈上寶貴情報?「燭龍」又如何潛入守衛森嚴的軍技司,竊取蜀國的軍事絕密?阻止弩機技術流失的時間,只有十一天。
【讀者推薦】
「三國豪傑們的潛伏與暗戰,風雲激蕩時代的驚悚捕獵。」
「在三國時代大背景下,以推理小說的筆法描述了一場間諜戰。」
「第一次看到古代的間諜書,題材新穎。」
「借古代的環境演繹現代偵探故事。」
「經典的一本關於間諜的小說,結局出人意料。」
「作者通過縝密的思維,精彩的語言,將情節安排得環環相扣,仿佛置身於古代,領略冷兵器時代的『暗戰』。」
「文筆引人入勝,從小人物著手寫大陰謀。」
「情節精彩,筆法細膩,不經意間的幽默讓我這個一貫不喜歡看歷史故事的閱讀者都不忍心一下就讀完了。」
「在三國的氛圍下,假設架構,很扣人心弦,看得非常緊張。」
「用現代人的的風趣和黑色幽默解讀三國,作者深得厚黑學和各代兵法和歷史政治學的精髓,讀起來很有意思。」
「馬伯庸的功力非常令人讚歎,那些文字情節鋪寫細節情感等等讀起來實在是一種享受,比看美國那種情節緊湊,構思巧妙,情景絢爛的長篇電影還要來勁,送個詞,叫『精湛』!」
「本書以情節取勝,文字簡潔,節奏明快,毫不拖泥帶水,不動聲色中見勝負,真正間諜風格。」
「經典的軍事間諜小說,佩服親王講故事的能力。」
「馬伯庸的書每次都是一口氣讀完。」
「邏輯清晰,文筆細膩,每個人物的刻畫都非常傳神,喜歡。」
「說實話,從小說的描寫來說,很難區分這個到底是史實還是杜撰。沒有證據,但是邏輯上是合理的。」
「無法想到歷史故事居然可以這麼寫。」
「情理之中,而又絕對是每個讀者的意料之外,讓人拍案叫絕。」
「馬伯庸終於寫出了代表自己真實寫作水準的長篇小說《風起隴西》,文風極其沉穩冷靜,又有一種蒼涼肅殺的獨特美感,就如同真正的間諜小說般。這本小說的細節描寫尤其出色,你看了他的書就能在眼前有一個電影畫面一樣的感覺。」
「幹嘛看過了還買?當然是因為它值得再看幾遍。」
「經典堪稱名著,買來純粹為了收藏。」
「很討厭什麼教的說法!那不過是一個名字的玩意。我膜拜的只是他的天才。」
目錄
◎序章
◎第一部 漢中十一天
‧第一章 潛伏與忠誠
‧第二章 忠誠與犧牲
‧第三章 犧牲與陰謀
‧第四章 陰謀與行動
‧第五章 行動與調研
‧第六章 調研與信仰
‧第七章 信仰與衝突
‧第八章 衝突與意外
‧第九章 意外與愛情
‧第十章 愛情與圈套
‧第十一章 圈套與對弈
‧第十二章 對弈與對決
‧第十三章 對決與結局
◎間奏 一個益州人在武昌
‧第一章 結局與開始
‧第二章 開始與遠行
‧第三章 遠行與暗流
‧第四章 暗流與洪流
◎間奏‧尾聲
◎第一部 漢中十一天
‧第一章 潛伏與忠誠
‧第二章 忠誠與犧牲
‧第三章 犧牲與陰謀
‧第四章 陰謀與行動
‧第五章 行動與調研
‧第六章 調研與信仰
‧第七章 信仰與衝突
‧第八章 衝突與意外
‧第九章 意外與愛情
‧第十章 愛情與圈套
‧第十一章 圈套與對弈
‧第十二章 對弈與對決
‧第十三章 對決與結局
◎間奏 一個益州人在武昌
‧第一章 結局與開始
‧第二章 開始與遠行
‧第三章 遠行與暗流
‧第四章 暗流與洪流
◎間奏‧尾聲
內文試閱
魏太和三年,二月六日,魏國天水郡上邽城。
陳恭在辰時梆子敲響時準時邁出家門。他頭上戴著一頂斗笠,身上穿的藏青色長衫有些褪色但洗得卻很乾淨,腰間掛一個布包,裡面裝的是筆墨紙硯。陳恭仔細地檢查了一下裝備,然後將門鎖好,推開院門走出去。
「陳主記,您這麼早就要出去啊?」陳恭對門的鄰居看到他出來,打了一個招呼。
「是啊,非常時期嘛。」
陳恭也微笑著回答。蜀魏兩國去年打了兩次大仗,今後也隨時可能爆發戰爭,這讓處於前線地帶的上邽城隨時都有可能面臨敵人威脅,不得不積極備戰,他們這些太守府的官吏自然也就忙得不可開交。
「您這身裝束,是打算出遠門嗎?」鄰居問。
「哦,今天有個集市,馬太守派我去收購一批騾馬來以充軍用。」陳恭解釋說。鄰居「哦」了一聲,兩個人又寒暄了幾句,然後各自告辭。
大街上人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身覆黑甲的魏軍士兵,他們排成長長的隊伍來回巡視街上的一舉一動,整齊劃一的步伐在黃土街面上發出橐橐的響聲,彷彿在提醒過往的行人:現在是戰時。
上邽位於祁山以北的天水郡,是前往涼州的咽喉之地,戰略位置相當重要。為了應付蜀軍隨時可能出現的進攻,魏軍不得不將整個隴西防禦的重心轉移到了這裡。於是上邽成為了實質上的隴西地區魏軍總司令部,目前駐紮著雍州刺史郭淮的一萬兩千名士兵—而上邽本身的居民也不過兩萬多而已。
陳恭繞過這些軍人,直接來到了馬販子們所在的城東榷場。很多來自西涼和朔北的馬販子在這裡活動,他們都嗅到了戰爭的氣味,知道自己的貨物能賣個好價錢。
一靠近騾馬榷場,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馬糞味,各式品種的駿馬在分隔成一間一間的木圍欄中打著響鼻,欄杆上掛著樹皮製成的掛牌,上面用墨字寫著產地及馬的雌雄、年齒,馬販子則抱臂站在一旁,向路過的每一個人吆喝自己馬匹的優點;在旁邊更為簡陋的圍欄裡賣的則是驢和騾子,那些地方就遠沒馬欄那麼華麗。賣馬的多是羌族與匈奴族的人,造型比較怪異;而賣驢和騾子的則以中原商人為主。
面對這些馬匹,陳恭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在各個圍欄之間走來走去,拿不定主意。終於,他注意到一家賣驢圍欄上掛出的牌子有些奇特,那個牌子在「驢」字的斜上方用淡墨輕輕地點了一滴,像是在寫字時無意灑上去的,不仔細根本看不出。陳恭又兜了幾個圈子,從這家賣驢圍欄隔壁右起第四家問起價錢,一家一家問下來,最後來到了這一家圍欄前面。
「這驢可是有主的?」
陳恭大聲問,驢主這時匆忙走過來,點頭哈腰,連連稱是。這是個瘦小乾枯的中原漢子,年紀不大卻滿臉皺紋,頭髮上沾滿了稻草渣。
「大爺,我這頭驢賣五斛粟,要不就是兩匹帛。」
「這太貴了,能便宜些嗎?」
驢主趕緊擺出一張苦相,攤開兩隻手:「大爺您行行好,這裡是隴西,可比不上咱們舊都富庶哇。」
聽到驢主這麼說,陳恭的眼神裡閃過一道銳利的光芒,稍現即逝。他緩緩回答道:「你說的舊都是哪一個,洛陽還是長安?」
「當然是長安,赤帝的居所。」
「嗯……」
陳恭聽到他這麼說,下意識地環顧四周,發現沒人注意到他們兩個的談話。於是陳恭讓驢主將驢子牽出,從懷裡掏出五串大錢交給他。驢主千恩萬謝地接過錢,還殷勤地為驢子套上了一套馱具。
兩個人目光交錯,都會意地點了點頭。
陳恭牽著驢子走到一處沒人的角落,將牠背上的馱具取下。這副馱具形狀是一個扁梯形,裡側用柳木圍成一個框架,外面再用熟牛皮蒙住,頗為堅韌,可以耐住長途跋涉。陳恭把手伸到馱具的底座沿著邊縫來回撫摩,很快就發現其中一邊的牛皮是可以掀開的;他看看四下無人,將牛皮小心翼翼地掀起一角,然後把手伸進馱具的空腹中,取出一張折疊好的麻紙。陳恭將麻紙揣到懷裡的夾層中, 接著把牛皮按原樣蒙好,若無其事地牽著驢走出來。
接下來他又走訪了幾家驢馬販子的圍欄,買了三頭驢、兩頭騾子和兩匹馬。等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陳恭將買來的所有牲畜趕到太守府的馬廄,謝絕了同僚一起去喝酒的建議,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家。
他目前是單身,鄰居們都知道他的妻子在搬來天水郡之前就病死了,而他一直沒有續弦的打算,現在只有一個又聾又啞的老僕人幫他料理家務。
回到家以後,老僕人為陳恭端來一碗加了香菜與芸豆的羊肉羹,還有兩條煮熟的地瓜。陳恭接過碗,揮揮手讓他下去休息,自己則走進臥室,把房門都掩上。臥室不大,屋子的兩側全是書架,上面擺放著厚薄不均的諸多卷帙;靠窗的是一張床,床邊還擺著一張紅漆几案,旁邊是一扇繪著跳著七盤舞的舞女的屏風。
當確認屋子裡只有他一個人以後,陳恭把屏風拉到自己身後,然後跪到几案前點燃蠟燭,掏出了藏在衣服夾層中的麻紙。
麻紙上密密麻麻全都是用蠅頭隸體寫的字,其中分列了魏國政務外交、軍隊駐防、經濟變革、人事調動、民心波動等諸多領域的二十餘條情報,相當詳盡,其中不少條都屬於相當級別的機密資料。而這些只有中央尚書、中書兩省和相府高級官員才有許可權調閱的資料,現在卻在這個天水太守府小小的主記眼前一覽無餘。
事實上,除了天水太守府主記之外,陳恭還有另外一個祕密身分,那就是蜀漢丞相府司聞曹駐天水地區的間諜,主管關隴地區曹魏情報的搜集工作。
司聞曹是蜀國特有的祕密情報部門,隸屬於丞相府,素以精幹和效率著稱,其功能就是對敵國情況進行搜集、傳遞、整理並加以分析。蜀漢一向極為重視情報工作,諸葛丞相認為良好的情報工作可以彌補蜀軍在絕對數量上的劣勢。因此,早在南征期間,諸葛亮就委派參軍馬謖在漢中親自指導對魏國的情報工作。馬謖以劉璋、張魯時期的舊班底為基礎,設立了司聞曹,並逐漸建立起了一套針對曹魏的縝密情報網絡。而陳恭從事的則是最為危險的臥底工作,像他這樣在敵國境內以假身分活動的第一線情報人員被稱為「間諜」。
陳恭出身於涼州安定郡,後來一直到了十幾歲才隨父親遷移到成都。正因為如此,他被當時主管情報事務的馬謖看中;經過一番嚴格的訓練之後,他被派遣到了雍涼擔任間諜。事實證明馬謖的眼光相當準確,陳恭在這個位置上表現得相當優異,不僅一直保持著情報網絡的順利運作,而且還混進了天水太守府擔任門下書佐的職位;等到第一次北伐結束後,他被拔擢為主記,從此可以接觸到更高級別的文件,這無疑讓他的價值大增。
現在陳恭握著的這一份情報是從鄴城送出來的,在那裡蜀漢有一名高階間諜,代號為「赤帝」。「赤帝」會定期通過預定方式傳送一批情報過來,陳恭在上邽城內—原本是冀城—設立了一個中轉站,負責將這些情報轉送至漢中的首府南鄭,那裡是丞相幕府的所在地。
在各國公務機構仍舊普遍使用竹簡的時候,蜀國的間諜已經開始使用麻紙這種相對比較奢侈的載體來傳送情報了,因為它比較柔軟適合折疊,容易藏匿在各種隱密的地方,且價格比謙帛要便宜。
陳恭仔細地閱讀了一遍,將這二十餘條情報歸類。根據蜀國司聞曹的術語,有些情報屬於「硬」資料,比如鄴城衛戍部隊數量、關中地區屯田歲入、出使吳國的使臣姓名等,這些東西可以直接彙報;但有些情報是屬於「軟」資料, 比如隴西地區軍事指揮官的調動、朝廷官員的升遷或者新頒布的法令等。面對後一種情報,陳恭不能簡單地轉交給南鄭,他必須要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見解,並指出這一情報可能引發的後果和對蜀國的影響;如果是涉及到重要的官員調動,還得將當事人的詳細履歷、性格特徵以及風評附上。
其實從理論上來說,這些工作不屬於間諜的職權範圍,間諜只是情報的傳輸者,分析情報是司聞曹下屬的軍謀司負責的。但由於有些軟情報只能由瞭解曹魏內部情勢的人分析才會有價值,所以在實踐上這類情報都是要經過陳恭的再處理,做出結論後才能送交南鄭。這一過程被間諜們稱為「回爐」。蜀漢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隴西地區的情報網絡遭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下人員紛紛被捕,於是碩果僅存的陳恭在情報分析這方面就愈發顯得重要了。
這一次的情報大部分都屬於硬情報,不必再回一遍爐了。陳恭想到這裡,心情覺得有些輕鬆;他每一次對情報進行回爐的時候,都有些惶恐不安,深怕因自己的一時判斷失誤而造成蜀國的巨大損失。這時候,他注意到了麻紙上的最後一條情報。
比起前面洋洋灑灑的大段資料,這一條情報顯得很簡潔。不過陳恭知道,簡潔往往意味著不完全,這就需要他來補全。這一條情報是這樣寫的:「據信近日應淮之請遣給事中一名赴隴名闕。」這是簡寫的方式,將句子完全展開以後的意思是:從可靠管道得知,最近朝廷應郭淮的要求派遣了一名給事中前往隴西天水地區,名字不詳。
面對這一條情報,陳恭皺起了眉頭。給事中屬於內朝官,是留在皇帝身邊以備顧問的,除非是隨駕,否則極少會離開京城前往地方上,與軍方也少有業務上的來往;然而現在情報顯示有一名給事中單獨前往天水,而且還是應天水地區軍隊最高負責人郭淮的特別要求,這就不得不叫人感到疑惑了。
「究竟這是為了什麼呢?給事中的職權與軍方幾乎不重合,魏國也從來沒有皇帝委派給事中視察軍隊的先例。」陳恭對自己說,「看來必須要設法弄清楚派來的給事中到底是誰才行。」
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將是一件相當重大的事件。因為即使是潛伏在鄴城的「赤帝」也無法知道這名給事中的身分,說明此行保密程度相當的高,而保密程度高的東西從來都是非常重要的。
陳恭再一次仔細地閱讀了一遍情報,然後將這份麻紙丟進火爐裡。這二十幾件事已經全部印在了他的腦子裡,文件已經不再需要。儘量減少可能暴露身分的痕跡,這是一名間諜在敵人內部生存的準則。
作者資料
馬伯庸
作家。人稱「文字鬼才」。作品涵蓋歷史、科幻、影視評論等諸多領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古董局中局》、《風起隴西》、《三國機密》、《長安十二時辰》,中篇小說《末日焚書》、《街亭殺人事件》、散文《洛神賦》、《破案:孔雀東南飛》等。 相關著作:《七侯筆錄之筆靈(下)》《七侯筆錄之筆靈(下)(首刷限量PVC書衣版)(拆封不退)》《七侯筆錄之筆靈(上)(首刷限量PVC書衣版)(拆封不退)》《古董局中局4(終):大結局》《古董局中局3:掠寶清單》《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圖之謎》《古董局中局(新版)》《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上):龍難日(全新封面)》《三國機密(下):潛龍在淵(全新封面)》《風起隴西(第一部):漢中十一天(全新封面)》《風起隴西(第二部)(終):秦嶺的忠誠(全新封面)》《風起隴西(第二部)(終):秦嶺的忠誠》《風起隴西(第一部):漢中十一天》《三國機密(下):潛龍在淵》《三國機密(上):龍難日》《筆靈4:蒼穹浩茫茫》《筆靈3:沉憂亂縱橫》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