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對於過去,我們所知極為有限。認識過去須依賴過去的各種殘存物,而殘篇斷簡法則及殘存物之偶然性,卻暗示了歲月如何摧毀我們認識過去的重要線索,甚至將我們引入歧途。我們從過去所獲得的殘存物既非為我們而準備,又非由我們所選擇,而是自然與人類活動偶然的遺跡。它們提醒了我們今日知識奇形怪狀之規模,以及我們發現能力的奇妙界限。
本書所採取的研究途徑不是系統化的,而是無計畫和偶然發現的。本書中作者以各種歷史個案為對象,展示歷史所隱藏的豐富面貌,說明我們對過去所知是如何有限,並進一步說明任何企圖為歷史建立一個簡易系統與法則者,終將被證明為徒勞。作者以吉朋為例,說明正因吉朋沒有成為系統創立者的想法,不肯為歷史建立法則,而始終未成為一個「學派」的創立者,但也因此而得以保留歷史最豐富的面貌,使其著作至今仍能與我們展開親切的對話。
社會科學趨向於尋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經驗法則或規範,但史家並不如此,史家必須以過去為目的。歷史知識之所以含糊不定乃源自過去本身之不可思議。史家唯一的任務是發現人類、場所、歷史發展階段的獨特性。他不敢為了他同年代的掌握現在與未來之意願而放棄其任務。
作者資料
丹尼爾.布爾斯汀(Daniel J. Boorstin)
1914-2004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與社會評論家、普立茲獎得主,曾長期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 曾執鞭於芝加哥大學,其研究領域涵蓋美國文化史與傳播現象,擅長以歷史視角解析現代社會問題,其史學成就匯聚於《美國人三部曲》(The Americans,獲普立茲歷史獎)、《發現者》(The Discoverers)等作品中,一生著作20餘部。 在眾多作品中,《幻象》(The Image)獨闢蹊徑,開啟了大眾文化批評的潮流,成為媒體批判的經典著作。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