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與注意力不足過動大腦和解!ADHD生活終極指南
-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
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在社會脈絡下探索家庭,掌握評估與會談的技巧
-
不能沒有父母:父母不是你無法獨立的理由,成功脫離依賴,解開束縛,重建健康的愛與連結
-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人生不用完美,只求不留遺憾!打造富足心靈的36堂課,找到獨一無二的幸福
-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一生,我為何而存在?(全球每19秒售出1本!療癒千萬人的暢銷經典,定位人生的神奇之書)
-
愛能長久嗎?擁抱愛情的不可預測,更有智慧地去愛
-
剛剛好的遺忘:該忘的忘,才能記住重要的事!來自91歲現役身心科醫師的71則人生智慧,讓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
奧修談《莊子》:當鞋子合腳時
內容簡介
◆美國Amazon讀者要求10顆星超好評推薦!
現在的低潮,就是生命向上的力量!
追求靈性成長者必讀!
人的生命共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奠定我們的身分和地位,在這個階段中,我們追求的是現實的成就,包括學業、事業、婚姻、個人表現和自我定位……等等。到了生命的第二階段,則是追求靈性的發展,我們將找出隱藏已久的真實自我,尋得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讓心靈獲得永恆的平靜與自由。
這兩個階段,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我們也必須經歷過這兩個階段,才能活出自己完整的生命。在本書中,理查.羅爾神父以他四十年來擔任靈修導師的經驗,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生命的最深奧祕。
許多人一輩子都活在第一階段,而不知第二階段的存在,更不知該如何踏上更進一步的旅途,抵達人生的第二階段。隨著年紀增長,人生的各種困境接踵而至:身體病痛、壓力倦怠、情緒低潮、心靈空乏……但是,正是這些「必要的苦難」拉著我們脫離安逸已久的舒適圈,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
人生中種種「向下墜落」的困境,正是生命「向上提升」的轉機,這就是本書的中心主旨──先「向下」才能「向上」。我們將了解,人生的各種失敗與挫折,是如何成為我們靈性成長的基石,而第一階段人生所經歷的痛苦與失落,都只是通往充滿靈性喜樂的第二階段的踏腳石而已。
透過罕見的洞察力,羅爾神父帶領我們以一種全然不同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生命。本書擷取古老的神話、英雄史詩、偉大思想家和宗教經典中的智慧,來探索生命的兩個階段,並且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失敗過、犯錯過、向下墜落過、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真正掌握提升自我生命的智慧寶鑰。
本書為我們展開了一張完整生命的地圖,我們將看見個人生命的全貌,並在羅爾神父的帶領下,成就生命的真正豐碩、深度與完整。
【內容特色】
1.本書雖是神父所寫,但涵蓋了各家思想智慧,任何宗教、甚至沒有信仰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
2.內容兼具豐厚與深度,言簡意賅、啟發人心,值得反覆咀嚼,一讀再讀。
【名人熱烈推薦】
◎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王季慶
◎清華大學教授 李家同
◎生命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思伶
◎輔大神學院信理神學教授 吳伯仁
◎精神治療師、心靈作家 施以諾
◎新營天主堂神父 黃敏正
◎知名作家、東海大學教授 彭懷真
【名人感動好評】
◎『一旦開卷便慶幸我沒錯過這樣一本好書!理查神父由多年紮實修持及牧民經驗,融會各家而寫就此書,正由多方面描寫了他所謂的「人生第二階段」,讓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心路歷程而共鳴不已!』
── 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每一個人都是這趟旅途的新手,此時「信仰」就像是您我旅行所需用的GPS;而我敢保證,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信仰觀,猶如一台品質卓越的GPS,可以助您在人生的旅程中穩健前行!
── 施以諾,精神治療師、著名心靈作家
◎「了解我們靈性的成長,與了解生理與器官系統的成長一樣重要。理查.羅爾為「更進一步的旅程」提供了完美的旅遊指南,帶領我們踏上這段神祕與美善的成熟靈性之旅。」
── 奧茲醫師(Mehmet Oz),美國熱門節目《奧茲醫師秀》(The Dr. Oz Show)主持人
◎「生命的第二階段無須等到中年才發生,在我們準備好的時候它就會出現,而且會擴展、超越我們所挑選之路的架構與限制。有本書的嚮導,這奧秘將會像你把手放在門把上一般,實際而直接地呈現在眼前。」
── 瓊安娜.梅西(Joanna Macy),環境學者、心理學家、佛學教師
◎「理查提供了一個簡單卻大有幫助的架構,讓我們觀看完整的靈性生活。這本書能幫助才剛走上這段旅程的新手,也能幫助長期追尋靈命的心靈朝聖者回頭檢視自己走過的旅程。」
── 麥拉倫(Brian McLaren),《新品種的基督徒》(Naked Spirituality)作者、新興教會運動推動者
【Amazon讀者熱烈回應】
★太好看了,五顆星評價根本不夠用,我想給此書十顆星!
★這本書值得你今年讀、明年讀、一讀再讀!
★這是我看過的靈修書籍中最棒的一本!
★這是一本拯救心靈的指南書,我想送給身邊每一個步入中年的親友。
★我要如何成長?要如何走向幸福與寧靜?要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
失落時怎麼辦?犯錯時怎麼辦?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那些想過更好人生的人,本書告訴你,在人生的第二階段,
我們碰到的健康問題、金錢問題、身體病痛、親人死別的悲痛……都可以化為更大的精神力量。
目錄
◎繼續邁進的邀請
◎前言 向上和向下的道路
◎第一章 生命的兩個階段
◎第二章 英雄與英雌的旅程
◎第三章 人生的第一階段
◎第四章 生命的悲劇意識
◎第五章 被絆腳石絆倒
◎第六章 必要的苦難
◎第七章 家與思鄉
◎第八章 記憶缺失與宏觀全景
◎第九章 第二次的單純
◎第十章 光明的哀傷
◎第十一章 陰影之地
◎第十二章 新問題與新方向
◎第十三章 向上墜落
◎結語 牟敦詩作的默想
◎前言 向上和向下的道路
◎第一章 生命的兩個階段
◎第二章 英雄與英雌的旅程
◎第三章 人生的第一階段
◎第四章 生命的悲劇意識
◎第五章 被絆腳石絆倒
◎第六章 必要的苦難
◎第七章 家與思鄉
◎第八章 記憶缺失與宏觀全景
◎第九章 第二次的單純
◎第十章 光明的哀傷
◎第十一章 陰影之地
◎第十二章 新問題與新方向
◎第十三章 向上墜落
◎結語 牟敦詩作的默想
內文試閱
在許多層次上都有證據顯示,人的生命至少有兩個重大的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建造一個紮實的「容器」或人格;第二項則是尋找這個容器注定要承載的內容。我們總是將第一項任務當成人生的目的,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能表現得很好。而據我所知,生命的第二項任務通常是被動地遭遇,而非主動地追尋;很少有人是在事前就做好準備,然後知道方向,然後熱情地展開旅程。於是你可能會懷疑,既然如此,提供前方道路這樣一個指引到底有什麼意義。但是,這正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原因:了解我們每個人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未來,極其重要。
我們處在一個強調「生命第一階段」的文化環境裡,基本上關切的是如何成功地生存。或許直到現在,歷史上大多數的文明和人們都只活在生命的第一階段,因為光是第一階段的任務就已佔據了他們所有的時間。我們都試著去完成生命最先交付我們的任務:確立自己的身分、家庭、人際關係、朋友、社群、安全,並且為我們唯一的生命創造適當的平台。
但是,我們必須花上更多的時間,才能發現我常說的「任務中隱藏的任務」──當我們在做我們所做的事時,我們真正在做的事。兩個工作內容完全一樣的人,其中一個可以懷著很明顯(或沒那麼明顯)的熱情活力投入自己的工作,另一個人卻可能總是死氣沉沉。我想,我們大多數人的情況,都是介於兩者之間。
其實我們對於他人能量(即活力)的反應,遠超過他們的言詞或舉動。不論是什麼情況,「接受」或「散發」這股能量才是你真正在做的事。每個人都感受或享受得到其中的差異,但是很少人說得出具體到底是什麼情況。我為什麼會受到吸引,為什麼會覺得排拒?原因就是,我們都想要、也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正是我所謂的熱情活力!就是這股活力,能夠吸引、創造並且聯結萬事萬物。
耶穌說,你能夠透過樹的「果子」來區分它是好樹還是壞樹。他的意思就是,在生的能量中,一個族群或是家族會興旺而蓬勃,在死的能量裡,則會有流言、譏誚,以及隱藏在每個互動之後的猜忌。但是,你通常無法確認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是屬於第二階段生命的智慧,也就是保祿(保羅)稱之為「能辨別神恩」的能力。或許本書能成為這種辨別力和智慧的學堂,這也是我衷心期盼的。
當我們注意到,並且汲汲於尋求「任務中隱藏的任務」的完整性時,我們就開始從生命的第一階段往第二階段前進了。而這個任務的完整性,和淨化我們的意圖,以及我們是否能坦然面對自己行為的真正動機,有很大的關係。這是艱難的工作。大多時候,我們對內在的任務總是毫不用心,直到我們外在的任務遭遇某種挫敗。雖然個中原因我還想不透,但這幾乎是不變的模式。
如果我們坦誠面對,就會發現在我們充滿希望的成長和成就中,生命其實是由許多失敗和跌倒所組成的。這些失敗和跌倒必然有目的──一個文明或是教會都無法完全理解的目的。大多數人覺得這些挫敗讓人迷惘,但其實無須如此。我的觀察告訴我,如果能更清楚自己生命弧線的順序、階段以及方向,許多現實面的問題和兩難的困境都會迎刃而解。這並不表示我們能避開這段旅程,我們仍然必須為了自己而走,直到我們能夠瞭解生命更寬宏的全景。
或許,我們應該說本書是一本「旅途指南」,有點類似道路救援計畫。又或許,像是一份描述你未來可能碰到的心臟病症狀的健康宣導手冊。當你身體健康的時候閱讀,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是當心臟病真的發作時,這可是生死攸關的關鍵。我的假設是,你生命的第二階段一定會來臨,雖然我希望那不是因為心臟病發作而引起的(當然,除非你明白我指的是象徵性的心臟病)。
至於每個人進入生命第二階段的時間點,不一定是按照年齡發生。有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從早年磨難中習取經驗的人,可能年紀輕輕就已處身於第二階段的人生旅程了。而有些年紀較長的人,在這方面反而非常孩子氣。無論是年齡還是心態上,如果你處於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希望本書能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議、告戒、界線、許可和許多的可能性。如果你已經處於人生的第二階段,我希望本書至少能向你保證你的心智沒問題,並且為你的旅途提供一些有用的心靈糧食。
沒有人是完全心甘情願或出於自由選擇而走上「精神成熟」的旅程。我們都是被奧秘──虔誠的人稱之為「恩典」──所引導。不論你相不相信,我們大多數都是被哄騙、引誘而踏上旅程,或是因為某種「逾越」而墜入其中。就像雅各伯(雅各)狡獪地奪得父親的祝福、而厄撒烏(以掃)因疏忽而喪失長子的權利。在聖經中,那些完整地走完整段旅程的人,被視為被「召喚」或「揀選」的人;在世界其他的神話和文學中,則稱之為「注定」或「命定」。他們都是聽到了某種更深沉、「更多」的邀請,然後藉著恩典和勇氣出發去尋求,很少是從他人身上得到鼓勵,或是完全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啟程前往一趟未知的旅途,是一種信心的躍進,一種深切的賭注,同時也是一場盛大的冒險。
熟習的事物和習慣是如此虛假地讓人感到心安,我們大多在其中長久安居。新事物的定義就是「不熟悉」和「未曾嘗試過」,於是神、生命、命運或是苦難必須推我們一把──通常是猛推一把,否則我們是不會前進的。必須有人明白地讓我們知道,「家」不是讓我們久居的,而是要從中搬離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可以從已知、熟悉的地方出發,動身走上更遠的旅途。我們的直覺和期盼幾乎都是以鼓勵、支持、獎勵並且合理化第一階段的旅程為主。這實在讓人感到震驚與失望,但事實正是如此。我們總是掙扎著求生存,而非求茁壯;總是只求「過關」,而不是試著攀登高峰去看看上面的美景,或是根本就已經停留在最底層了。當代靈修大師多瑪斯.牟敦修士(Thomas Merton)指出,我們可能花一輩子時間攀爬成功的階梯,卻在抵達高峰的時候發現那個梯子根本就靠在錯誤的牆壁上。
處在人生第一階段的人,如果意識到一生該完成的事情不僅於此,這個想法極可能是對的!第一階段的生命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只知道要為房子建造良好的地下室、打好地基,卻從來沒人告訴我們,在那上面還需要蓋一間真正用來生活的「起居室」、一間提供健康養分的廚房,或是一間誘人的臥室,更不要說蓋一間專屬的禮拜堂了。於是,大多數人(至少是許多人)都只接受了第一階段「求生存人生」的基本磚頭和灰泥,而從不曾前往我稱之為生命「整合領域」的境界。正如睿智的嚮導比爾.普洛金所說,我們大多數人都只學會了跳「生存之舞」,卻從不曾學習我們真正的「神聖之舞」。
我們處在一個強調「生命第一階段」的文化環境裡,基本上關切的是如何成功地生存。或許直到現在,歷史上大多數的文明和人們都只活在生命的第一階段,因為光是第一階段的任務就已佔據了他們所有的時間。我們都試著去完成生命最先交付我們的任務:確立自己的身分、家庭、人際關係、朋友、社群、安全,並且為我們唯一的生命創造適當的平台。
但是,我們必須花上更多的時間,才能發現我常說的「任務中隱藏的任務」──當我們在做我們所做的事時,我們真正在做的事。兩個工作內容完全一樣的人,其中一個可以懷著很明顯(或沒那麼明顯)的熱情活力投入自己的工作,另一個人卻可能總是死氣沉沉。我想,我們大多數人的情況,都是介於兩者之間。
其實我們對於他人能量(即活力)的反應,遠超過他們的言詞或舉動。不論是什麼情況,「接受」或「散發」這股能量才是你真正在做的事。每個人都感受或享受得到其中的差異,但是很少人說得出具體到底是什麼情況。我為什麼會受到吸引,為什麼會覺得排拒?原因就是,我們都想要、也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正是我所謂的熱情活力!就是這股活力,能夠吸引、創造並且聯結萬事萬物。
耶穌說,你能夠透過樹的「果子」來區分它是好樹還是壞樹。他的意思就是,在生的能量中,一個族群或是家族會興旺而蓬勃,在死的能量裡,則會有流言、譏誚,以及隱藏在每個互動之後的猜忌。但是,你通常無法確認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是屬於第二階段生命的智慧,也就是保祿(保羅)稱之為「能辨別神恩」的能力。或許本書能成為這種辨別力和智慧的學堂,這也是我衷心期盼的。
當我們注意到,並且汲汲於尋求「任務中隱藏的任務」的完整性時,我們就開始從生命的第一階段往第二階段前進了。而這個任務的完整性,和淨化我們的意圖,以及我們是否能坦然面對自己行為的真正動機,有很大的關係。這是艱難的工作。大多時候,我們對內在的任務總是毫不用心,直到我們外在的任務遭遇某種挫敗。雖然個中原因我還想不透,但這幾乎是不變的模式。
如果我們坦誠面對,就會發現在我們充滿希望的成長和成就中,生命其實是由許多失敗和跌倒所組成的。這些失敗和跌倒必然有目的──一個文明或是教會都無法完全理解的目的。大多數人覺得這些挫敗讓人迷惘,但其實無須如此。我的觀察告訴我,如果能更清楚自己生命弧線的順序、階段以及方向,許多現實面的問題和兩難的困境都會迎刃而解。這並不表示我們能避開這段旅程,我們仍然必須為了自己而走,直到我們能夠瞭解生命更寬宏的全景。
或許,我們應該說本書是一本「旅途指南」,有點類似道路救援計畫。又或許,像是一份描述你未來可能碰到的心臟病症狀的健康宣導手冊。當你身體健康的時候閱讀,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是當心臟病真的發作時,這可是生死攸關的關鍵。我的假設是,你生命的第二階段一定會來臨,雖然我希望那不是因為心臟病發作而引起的(當然,除非你明白我指的是象徵性的心臟病)。
至於每個人進入生命第二階段的時間點,不一定是按照年齡發生。有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從早年磨難中習取經驗的人,可能年紀輕輕就已處身於第二階段的人生旅程了。而有些年紀較長的人,在這方面反而非常孩子氣。無論是年齡還是心態上,如果你處於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希望本書能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議、告戒、界線、許可和許多的可能性。如果你已經處於人生的第二階段,我希望本書至少能向你保證你的心智沒問題,並且為你的旅途提供一些有用的心靈糧食。
沒有人是完全心甘情願或出於自由選擇而走上「精神成熟」的旅程。我們都是被奧秘──虔誠的人稱之為「恩典」──所引導。不論你相不相信,我們大多數都是被哄騙、引誘而踏上旅程,或是因為某種「逾越」而墜入其中。就像雅各伯(雅各)狡獪地奪得父親的祝福、而厄撒烏(以掃)因疏忽而喪失長子的權利。在聖經中,那些完整地走完整段旅程的人,被視為被「召喚」或「揀選」的人;在世界其他的神話和文學中,則稱之為「注定」或「命定」。他們都是聽到了某種更深沉、「更多」的邀請,然後藉著恩典和勇氣出發去尋求,很少是從他人身上得到鼓勵,或是完全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啟程前往一趟未知的旅途,是一種信心的躍進,一種深切的賭注,同時也是一場盛大的冒險。
熟習的事物和習慣是如此虛假地讓人感到心安,我們大多在其中長久安居。新事物的定義就是「不熟悉」和「未曾嘗試過」,於是神、生命、命運或是苦難必須推我們一把──通常是猛推一把,否則我們是不會前進的。必須有人明白地讓我們知道,「家」不是讓我們久居的,而是要從中搬離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可以從已知、熟悉的地方出發,動身走上更遠的旅途。我們的直覺和期盼幾乎都是以鼓勵、支持、獎勵並且合理化第一階段的旅程為主。這實在讓人感到震驚與失望,但事實正是如此。我們總是掙扎著求生存,而非求茁壯;總是只求「過關」,而不是試著攀登高峰去看看上面的美景,或是根本就已經停留在最底層了。當代靈修大師多瑪斯.牟敦修士(Thomas Merton)指出,我們可能花一輩子時間攀爬成功的階梯,卻在抵達高峰的時候發現那個梯子根本就靠在錯誤的牆壁上。
處在人生第一階段的人,如果意識到一生該完成的事情不僅於此,這個想法極可能是對的!第一階段的生命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只知道要為房子建造良好的地下室、打好地基,卻從來沒人告訴我們,在那上面還需要蓋一間真正用來生活的「起居室」、一間提供健康養分的廚房,或是一間誘人的臥室,更不要說蓋一間專屬的禮拜堂了。於是,大多數人(至少是許多人)都只接受了第一階段「求生存人生」的基本磚頭和灰泥,而從不曾前往我稱之為生命「整合領域」的境界。正如睿智的嚮導比爾.普洛金所說,我們大多數人都只學會了跳「生存之舞」,卻從不曾學習我們真正的「神聖之舞」。
延伸內容
信仰,是宗教經驗自然生發的!
◎文/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本書編輯要我推薦此書。一聽是位天主教神父的大作,我猶豫。心想以我少年時天主教的背景,對天主教有一定的認識,其中有些恐怕與我後來致力研究並推廣的「新時代思想」杆格不入,我也不認為有資格去批判!但經編輯簡單解釋,我仍承諾先拜讀,再做道理。
一旦開卷便慶幸我沒錯過這樣一本好書!從頭開始,理查.羅爾神父的話語便一而再地擊中我的心,說我「含著喜淚」細細讀完一點也不誇張!
算來理查神父與我年紀相當,而我多時反思此生種種,自去年(2011年)才做了真誠的公開(告解)演講。就像一篇小說,充滿了曲折的起承轉合。
從三十六歲起自覺地踏上自我求道之路,仍是蹎躓不已,屢仆屢起。直到數年前,才寬恕了別人,也寬恕了自己。深深感受到神(天主、上天、源頭……無論其名為何)無條件的愛,亦即「聖寵」「神恩」,從此臣服!!信仰不再是理性辯證或心理渴求的目標,而是「宗教經驗」自然生發的!
理查神父由多年紮實修持及牧民經驗,融會各家而寫就此書,正由多方面描寫了他所謂的「人生第二階段」,讓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心路歷程而共鳴不已!
神父一開始就說:「神想從我們身上得到的,就是謙卑而光榮地交還我們所被賦予的作品──也就是我們自己!」還有:「真正的宗教就是我們早已參與某種善美的直觀。」我個人自己也覺悟到,生命的價值就是以宗教所謂的「信望愛」呼應與追求「真善美」。不過,這種說法是不為「第一階段」的人們瞭解和認同的。
神父不止一次感嘆說,世上大部分的人都只追求第一階段的完成與成就,亦即世間的名利富貴,雖然我深有同感,不過由於多年的探索研究,相信新時代式的「轉世」,減輕了對此狀況的憂慮,而相信每個人有其自己的緣分與過程,無論過程如何,終將返回源頭,體會回家(與神合一)的無上喜樂。
「神愛世人」,甚至賜與我們自由意志,以致我們可以不認祂、可以「以小人之心」去臆測、曲解其心意,甚至壟斷對祂的定義與解釋。難得有理查神父,從整合的觀點去修正了一些「第一階段」傳下來的褊狹教導,他的睿智、寬容與慈悲是廣大天主教友們的福份,為他們開了通往「第二階段」的門,感謝天主!
讀完此書,不禁要和他一同歡呼:阿肋路亞!
人生旅程的「衛星導航系統」
◎文/施以諾(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萬芳醫院精神科兼任治療)
西方有句諺語:「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似乎是一個很貼切的比喻,這本《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亦是這樣形容我們的人生。本書的作者理查.羅爾是位方濟會的神父,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市創立了「行動與默觀中心」,他精通於基督宗教靈修學、男性靈修學、政治與靈修等議題,不是一個教條化的神職人員,而是一個很懂得把信仰給生活化的神父。
信仰重要嗎?我個人覺得相當重要!如果「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那麼,我認為「信仰」就像是您我人生旅途中所需用的GPS(衛星導航系統),容我這麼說,每個人都是第一次來到世上,我們不能重頭再活一次,是以人生這趟旅程,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趟「人生地不熟的新旅行」,不知道哪裡值得去?不知道目的地該怎麼走?如果是我,我還真需要有一台GPS呢!本書所談的信仰,可以給您以下三個幫助:
◆為你找到「目標」
就像一台品質良好的GPS,它必能為您找到目的地。而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恐怕許多人終其一生都說不上來。本書提到了一個很棒的信仰觀,人生真正的目標是「大愛」!可不是嗎?人的一生不在於您我贏過多少人,乃在於您我曾經有心去幫助過多少人!本書中甚至形容某些有大愛的人們是「活出了人類的完整」,並露骨地形容道:「比起現今我們過於關切的名人和政客,那些有大愛的人才是我們人性的典範和目標。」的確,人生的目標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的好人,而不是一個處處爭競、勾心的高手,後者就算成功了,也將失去了身為一個萬物之靈的意義。在人生的旅途中,您的「目標」定對了嗎?
◆為你規劃好的「路線」
人生就像一趟旅行,有了「目標」之後,也要走對「路線」!本書中暗示,每一個人都會變老,但許多人卻都只有「變老」而沒有「變好」,為什麼?因為找不到該走的路線與引導。
書中有一段很莞爾的描繪句:「睿智的引導總是十分難尋。你會較常遇到為你塑造金牛犢的亞郎(亞倫),而較少遇到引導你出谷的梅瑟(摩西)。」如果您知道這段故事的典故,必然會更加覺得發人深省。
怎麼說呢?在當下人們的眼中,「亞郎」與「梅瑟」這對兄弟都算得上是當時德高望重的名人、領袖、神職人員,但一個總是帶領群眾走出困局,一個卻在極關鍵時刻,帶群眾走錯了路線。由此可見,同樣都是「名人」,但並不是每個名人的話都可以照單全收的。
其實,這也不見得是個太複雜的議題,我們都以成為有愛的人為目標,但上天給每一個人所預備的道路、路線都不同,找到自己的路線,我們的生命就會有意義。
◆走錯路了,助你「重新計算」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除非您我是聖人,否則一定會有走錯路的時候,一定會有需要改正路線的時候。本書中也提到,當初耶穌最先宣揚的訊息就是「改變」!(馬爾谷/馬可福音1:15、瑪竇/馬太福音4:17)他告訴他的聽眾要「悔改」,這其實就是改變心意的意思。
就像一台品質良好的GPS,當我們不慎轉錯路時,它會為我們「重新計算」,讓我們重新再找到朝目標前進的新路線。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每一個人都是這趟旅途的新手,此時,「信仰」就像是您我旅行所需用的GPS;當然,在這個強調宗教自由的年代,「信仰」有千百樣種,但就像3C用品店裡有賣琳瑯滿目的GPS一樣,好的GPS給您幫助,壞的GPS恐怕會把您給帶到深山裡或河道裡!品質差異頗大。
而我敢保證,這本《人生的第二旅程》中所提到的信仰觀,猶如一台品質卓越的GPS,可以助您在人生的旅程中穩健前行!畢竟我們是在地上走,而造物主是從天上往下看,祂看得比我們清楚多了!我相信這也是本書作者理查.羅爾神父的理念。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讓我們一同開心前行吧!
生命的智慧
◎文/吳伯仁(依納爵靈修中心主任、輔大神學院信理神學、靈修學教授)
接到出版社的邀請,為一位方濟會會士的著作寫推薦序。身為一位耶穌會會士的我,覺得有些納悶。又說即使我沒有時間寫,也希望我能夠掛名推薦,頓時讓我更覺好奇,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為何出版社希望我能熱情的推薦?
拜讀這本書時,就被中譯版的書名《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所吸引。腦海浮現的是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寫的《人生的下半場》(HALF TIME),內容主要是論及人生就像一場球賽,分上半場和下半場。人生的上半場都是為工作和家庭而奮鬥,為成功、成就而活。而各人應在人生下半場前的中場休息,也就是中年時期,思考反省如何走人生的下半場,由自己主導,按自己深感有意義的事業而活,進而活出有意義和充實的人生。
本書作者理查.羅爾神父,以身為方濟會教師的身份,指出我們是身處在一個強調「生命第一階段」的文化環境裡,基本上關切如何成功地生存。或許直到現在,大多數人都只活在第一階段中,因為光是第一階段性的任務,就幾乎佔據所有的時間。但當我們注意並汲汲尋求「任務中隱藏的任務」的完整性時,生命的第二階段就悄然來臨。相對於班福德,羅爾指出每個人進入生命第二階段的時間,不一定是按照年齡發生的,有些人早年經驗各種磨難,學得人生智慧,年紀輕輕就已身處第二階段的人生旅程。第二階段的旅程是被奧秘所引導,走上「精神成熟」的旅程,邁向生命「整合領域」、圖融的境界。
再仔細看本書的原名「FALLING UPWARD」,似乎更不容易理解。這兩個英文字放在一起,實令人疑惑:何謂「墜落的向上」?其實,生命的智慧就在於此,就在這「似非而是」的論述中:「向上的路就是向下的路」或者「向下的路就是向上的路」。這讓我想起一位在晚唐出生,生活於五代的佛教高僧布袋和尚,他的一首詩《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注1】
這首詩寫的是農夫插秧的情形。農夫手拿青秧,只是低著頭,心頭沒有任何其他的掛念,一心想要秧苗插進田裡。他便一邊插秧、一邊後退。最後,恍然大悟,原來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已從生活的實際人生,轉為生命的哲理。古人的俗諺亦提及「以退為進」之道。又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向下的路就是向上的路」,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也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因為人必須透過跌倒,才能學會如何重新爬起來;正是曾從腳踏車摔下來過,才明白什麼叫作平衡。失落、挫敗、墮落、犯罪,以及來自於這些行為的苦難必定會發生,必定會發生在你我身上,無人倖免的。羅爾更進一步指出:唯有那些已經經歷向「下」的人,才是了解什麼是「上」的人;也唯有那些為了某種原因而狠狠墜落過,並且從中好好學習的人,才是唯一能向「上」而不濫用「上」的人。
對於這條「似非而是」的道路,羅爾以希臘神話奧德修斯英雄的故事來作舖排和陳述,也讓我們更深地看到奧德修斯的旅程,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內在渴望追求生命意義圓滿的旅程,也是本書想要闡述的骨幹。追尋、召喚、離開、受挫、尋獲、回到出發點、分享,而後再次踏上另一追尋的旅程。正如艾略特(T. S. Eliot)在他的一首詩中所描述的,在探索的盡頭,我們回到了出發點;於是,我們開始認識那地方。這也是經歷一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人生歷程。
這是一條不斷追尋和「逾越」的旅程,是經由人生經驗的累積而延續的,無法藉由閱讀,知識的搜尋擷取,使人從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每一世代都必須自行開展自己的靈性旅程,每一個人也必須親身走過,無法替代的,因此完全在於你自己。
願已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你我,藉著本書的描述,讓我們個人的生活能走上成熟、整合和圓融的境地;反之,也讓我們所經驗的一切,來印證書中所描述的,學會傾聽和服從內在更深沉的神的聲音,使假的自我死去,真實的自我呈現,直到回到生命的源頭。
【注1】第三句的「六根清靜」有不同的版本,「身心清靜」、「心地清靜」也好,「內心清靜」也罷,主要提及的是清靜之道。
作者資料
理查.羅爾(Richard Rohr)
美國的方濟會神父,也是百萬銷售作家和國際知名的演說家。一九四三年出生於堪薩斯州,一九七○年晉鐸,一九八七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市創立了「行動與默觀中心」(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目前擔任該中心的主任。 他至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著作,包括極受好評的《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與《放下對立,遇見喜樂的內在世界》。他經常造訪世界各地演講,講授主題包括基督宗教靈修學、政治與靈修、自然與地球保護、方濟神學、跨宗教對話、非二元思考以及九型人格。他也常受邀參加廣播節目,例如知名的「歐普拉節目」(Oprah and Friends)與「奧茲醫師秀」(The Dr. Oz Show)等等。 他運用多種不同平台來溝通以福音改變生命的世界觀,以許多影音教學和文章著稱,作品散見於各媒體,在《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也常見他的文章。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