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基督教/天主教
活出愛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他屬於教會、屬於教友; 生病後,他成為所有人的朋友。 他努力呈現他一生的體悟, 盼望這份分享能成為他人生命的沃土。 台灣的第一位的樞機主教單國璽,在二○○六年,被檢查罹患了肺腺癌。從醫生告知剩下不到半年的壽命,現在五個半年過去了。好消息是,他的左肺腫瘤不見了,右肺的腫瘤也縮小中。他藉由「生命告別之旅」,全台走透透,向所有的人見證信仰的力量,和笑談生死的豁達。 當單樞機得知罹癌時也是十分驚愕,但經祈禱之後,以不憂不懼的心情面對——從「為什麼是我?」轉成「為什麼不該是我?」,進而把癌當成天主的「禮物」與「天使」,在生命餘年繼續奉獻他一生的愛:化癌為愛,用愛告別,用愛見證生死,用愛挑戰極限,用愛活出希望。本書藉由長達四個月的貼身採訪,從小到大寫盡樞機主教這位宗教家精彩的傳奇。 樞機童年時期,正值中日戰爭,因為家鄉缺乏醫生,那時希望長大之後要作醫生,以便能照顧醫治偏遠地區的病人。就讀中學時,華北大平原遭受連續三年的大旱災,生活條件本已甚為貧乏的農民,除了戰禍兵災之外,又遇到百年罕見的大旱災,哀鴻遍野的慘狀,使單樞機主教非常震驚感傷,為此緣故,單樞機主教遂立志研究水利工程。中學畢業時因為匈牙利籍的隆其化神父的感召,讓單樞機認清人生的意義,而加入天主教耶穌會。 在二十多年的陶成歲月,單樞機的學習精神與智慧,一點一滴造就他成為頂尖的神父——更是頂尖的人物。四十五年的職場生涯:從令人欽佩的神師、接任徐匯中學校長成為著名的教育家、接手光啟社,比經理人更專業而轉虧為盈,到成為花蓮教區和高雄教區的種種政績,單樞機的成就與站上國際舞台的光彩,讓他不只是神父,而是值得國人學習的榜樣。 八十四歲退休的那一年,卻意外得知患了絕症。但因著信仰的服從力量,讓他發願以「生命告別之旅」走出教會,繼續向國人貢獻他的最後價值:傳達造物主的大愛、生而為人的愛,以及八十多年的人生體悟。 【名家推薦】 ◎「單樞機在癌症的病苦中,把握機會願用他的生命見證信仰,面對病苦不憂不懼、深信永恆、視死如歸,以他自身經歷,鼓勵人深入了解生命真諦,激發向上、改過的力量,因此善用全國巡迴展開『生命告別之旅」中剩下的分分秒秒,一句一愛口述本書自傳,見證天主的愛與生命的可貴。」~周進華(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在我的一生中,我認識了不少大人物,單國璽樞機主教自然是其中之一,可是在這麼多大人物之中,我最喜歡的是吳大猷和單樞機。單樞機是一位富有的人,因為他什麼財產也沒有。他最好的頭銜,不是「樞機主教」,而是「好人」。」~李家同(清華大學、暨南大學、靜宜大學三校榮譽教授、總統府資政) ◎「這是一個無遠弗屆的故事,傳布著無遠弗屆的力量。而源頭,是一顆無畏於刺刀威脅的心臟——充滿著勇氣與慈悲的心臟!而現在,這顆心臟長成了這一本單樞機的傳記,繼續著那可以穿透有限生命的無限跳動!隆其化神父的生命,融化進入了單國璽樞機的生命,再綿延地感動了更多人的生命。」 ~陳長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暨執行合夥人) ◎「單樞機苦口婆心的說:「終身的經驗和我的宗教信仰告訴我,『愛』才是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他已經將這把鑰匙交到我們手中,只看我們如何去轉動它。深深感謝單樞機的帶領和陪伴,讓我們能一直沐浴在愛中。」~趙翠慧(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總執行長) ◎「單樞機做每一件事,都是為承行天主旨意,並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將耶穌會「更」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罹病後,從不自憐自艾,反而充分利用天主所給的每分每秒,宣揚「天主是愛」,希望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認識並得到天主的愛。看到單樞機是這樣子在生活,我在感佩之餘,也深深期許自己能在行動中表現愛,務使自己的所言所行能無愧於他的教誨與愛護。」~歐晉德(台灣高鐵公司執行長)

序跋

【給讀者的告別信】獻上最寶貴的禮物——「第七倫」  ◎文/單國璽

親愛的讀者朋友:

  自從二○○六年七月發現罹患肺腺癌以來,我多次反省深思:在離世之前給朋友留下什麼禮物?最寶貴的禮物當然是我的宗教信仰,但是為尊重朋友的宗教信仰自由,我還是選擇了另外一件,不分宗教、種族、國籍,只要有善意的人,都能接受的禮物。這件禮物,不但能使朋友一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成為一位堂堂正正的君子,而且還能醫治現在混亂的政治及社會和國際經濟風暴。

  其實於二○○一年六月,在《聯合報》的「民意論壇」中,我曾經將這件禮物送給了我們的政府和社會。可惜當時執政者沒有接受,才有今日的下場;社會沒有積極的反應,致有每下愈況的今日混亂局面。當時為追悼剛過世的李國鼎先生,並紀念他用心良苦地倡導「第六倫」,我寫了一篇題為「化解台灣亂象需要敬天第七倫」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希望能給「五倫」及「六倫」一個形而上的堅固基礎,並賦給這些倫理一種無形內在的約束力。

  今天重讀這篇文章,我確信它為解救政治的不安和社會的亂象以及全球經濟的大風暴,還是最有效的。為這個緣故,我將這篇文章當作禮物和我向讀者朋友所寫的一封非常個人化的生命告別信。如果你能推行信中所倡導的「第七倫」,我們的國家社會才能成為真正民主、自由、清廉、安康、樂利的淨土,世界才能免於經濟風暴以及戰爭的威脅。現在我將這篇文章轉錄如下,獻給我的讀者朋友。

  自從李資政國鼎先生在(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逝世之後,報章雜誌登載了許多追悼他的文章。有人稱他為「台灣科技之父」,也有人譽他為「台灣經濟奇蹟的建築師」。他對台灣科技之發展以及經濟之成長,的確有了非凡的貢獻。但是他最大的遺憾是看到台灣在科技進步和經濟起飛之後,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品質不斷提昇,但是倫理道德卻日趨沉淪,精神生活日漸貧乏。他曾傷心自責,認為當初只顧推動科技和經濟發展,未能同時推行社會倫理及精神建設。

  為了挽救工業化、都市化、消費商業化所衍生的種種社會亂象,以及人心追求物慾、自私自利、傷害他人權利、違法犯紀、破壞社會秩序、輕忽環保、藐視公權力等脫序的風氣,李資政便有了「第六倫」的構想。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五日,在向「中國社會學社」年會中演講時,他第一次正式公開地提出了「第六倫」的主張。因為切中時弊,引起了學者及社會大眾的熱烈回應。

  李先生所倡導的「第六倫」,是相對我國傳統的「五倫」而言。「五倫」是規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與行為的倫理與道德。「五倫」的對象都很具體,並且和個人的關係都很密切。「第六倫」是泛指個人和一般社會大眾之關係和行為的規範,沒有特定的對象,並且一般社會大眾與個人通常也沒有親屬關係。違反「第六倫」的行為所傷害的對象,往往不在眼前,並且又很分散,沒有直接的反應,因而少有罪惡感,也不引以為恥,小者如在公共場所吸煙、亂丟垃圾、破壞環保、違反交通秩序等;大者如買票賄選、濫用職權、嚴重污染水源和空氣、貪污舞弊、偷工減料、假公濟私等。

  從前農業社會的結構比較單純,因為交通不便,人們互動的範圍非常有限,所接觸的對象大都是「五倫」之內的特定人物,並且彼此的關係也非常密切。經過儒家思想兩千多年的教化,「五倫」已成為一般民眾的生活規範和文化。儒教雖然不是正式的宗教,但是也給民眾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宗教信仰,例如儒家倡導「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這就是說:在宇宙之間有一位造生人類及萬物的至高神明,祂制訂了人倫的規範和萬物運行的規則。這位至高的神明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任何人的思言行為都在他的監視之下,因為「上帝臨汝」,亦即上帝時時與你同在,為此儒家有「慎獨」之說。一般民眾也相信「抬頭三尺有神明」。道教、佛教以及民間宗教也都有「報應」之說,一般民眾也都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昔日的農業社會中,因為儒家的教化,道教、佛教和一般民間宗教的影響,一般民眾大都有約束人內心的「有神觀念」,所以「五倫」尚能維繫社會的秩序和法紀。

  「五四」運動,雖然為促進我國之現代化,有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也無情地摧殘了我國的固有文化、傳統倫理道德以及一般宗教信仰。繼之而起的唯物無神政權,更用暴力發動「文化大革命」,設法徹底消滅「五四」未能破除的餘根。兩岸雖然在政治意識形態方面互相敵對,但在強調科技、經濟發展而輕忽倫理道德和精神價值方面,卻無二致。因此,兩岸的社會亂象非常相似,例如紅包文化、貪污腐敗、黑金掛鈎、物慾橫流、政商勾結、五倫淪喪、社會失序等。彼岸文革時,子女鬥爭父母,甚至親手處決父母,被捧為英雄。此岸棄養、虐待、甚至殺害父母或親生子女,已不是新聞,父親強暴親生女兒的亂倫事件,也時有所聞,我國自古稱為「禮儀之邦」,為何有人淪落到如此禽獸不如的地步?!

  在現代功利化的社會中,儒家數千年所倡導的「五倫」之約束力,已被「物慾」的洪流所沖淡。李資政二十年來所推動的「第六倫」,也未能發揮預期的效能,社會亂象不但沒有改善,而且較二十年前更為混亂。究其原因,我認為還缺少「第七倫」,即人與「上天」的關係之規範。

  「五倫」及「六倫」的對象都是周圍的人或人群,都是站在同一水平面,發生橫的關係。為維持這種平面之關係的和諧,需要有「以一貫之」的豎面關係,將其整合、凝聚、貫穿、提昇、穩固。「第七倫」就是人與「上天」的豎面關係之規範。如果人相信「上天」主宰一切,給人類制訂了倫常和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則,並將倫常的道德律深刻於人心,人只要按照良心待人接物,就是一個完人,就可以得善報,否則就要受惡報。這樣的豎面關係能給「五倫」及「六倫」奠定一個形而上的堅固基礎,樹立一個強固的宗教支柱。如此「五倫」及「六倫」這座建築,纔能在風雨中屹立不搖,繼續發揮約束人內心的力量。

  儒家在推行「五倫」以及李資政在主張「六倫」的時候,都假設了民眾已有「第七倫」的基本信念。其實這個信念常存人心,只是在現代唯物無神、科學萬能、人定勝天等主流思想中,已模糊不清,甚至流失了。李資政本人便是「第七倫」的最佳見證。他雖然身為「台灣科技之父」和「台灣經濟奇蹟的建築師」,但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謙卑自己,每天晚上跪在床前向上帝祈禱。希望並祝禱他的科學精神以及宗教信仰的熱忱,能帶領我們的國家社會,在重視科技及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重視倫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生活。

  親愛的朋友,如果今世無緣相見,希望將來在天堂相會。

耑此,敬祝
平安快樂

單國璽 敬上

二○○九年二月一日

內文試閱

  一九七六年,單國璽在徐匯中學六年校長的任期滿了,耶穌會長會長問他要不要去光啟社。就這樣,單國璽一頭栽進傳播界。

  新官上任沒有三把火,他先按兵不動,靜靜觀察了三個月,包括光啟社的工作內容、人事組織與制度、財務狀況、跟其他大眾傳播機構的關係等。當時光啟社是採取總幹事制,社長只是名義上的身分,歷任幾個社長都只是寫寫稿子或是審核稿件而已;在單國璽接任時,實際負責管理社務的總幹事是個外國神父。

  三個月過去了,單國璽深深感覺「外行領導內行」不太合適,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充其量只看到粗淺的表象而已,無法深入了解傳播業的核心特質,更遑論運作與經營。單國璽大膽要求會長讓他到國外去「惡補」三個月,心想,臨陣磨槍不亮也光,總比完全門外漢什麼都不懂,就一頭栽進來要好多了。

  結果是,他一飛就是幾千里,來到英國全球頂尖的傳播公司BBC。BBC的節目品質始終非常優秀,新聞內容相當嚴謹,都是經過再三考證追查出事實根據,才會進行製作。單國璽從基礎開始訓練起。

  「BBC所採取的方式是,一開始先上課,等我大致了解各種媒體運作的理論後,接下來就讓我實際全程參與,親身感受一則新聞、一個專題到一個節目,如何『從無到有』的每個步驟與製作過程。

  「我的第一個實習課程是廣播。帶著指定的題目,背著相機、錄音機,到倫敦街頭、火車站、飛機場進行採訪,回來後自己把它剪接成節目內容,播放出去。電視節目的實習更多元化,先讓我當演員,然後是攝影、燈光、配樂、導播,甚至還讓我參與劇本的編寫等。

  「在這三個月的實習裡,全程都用英文,從最初的理論講解到親自操作,從視聽做起再進入環聽,從廣播做完後緊接著做電視,整套課程非常緊湊密集,而且每一個環節都很扎實,讓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通盤了解整個傳播工作的運作模式。」

  三個月快結束時,單國璽寫了一封信給會長,信裡寫著,他現在對大眾傳播業已經有「粗枝大葉」的了解,幾乎每個工作都碰過了,如果只是讓他做光啟社虛位社長而不實際參與行政工作,那根本就是「浪費時間」。閒不下來的單國璽認為,自己應該會空出很多時間,足夠他再去兼點別的事來做;言下之意,就是要會長多分派工作給他,免得因為太閒而無所事事。

  會長果然給了他一個新任務,就是,除了擔任社長外還兼任總幹事,全權負責並管理光啟社的所有業務。這是光啟社成立以來的首次新變革,也正因為有這個變革,單國璽才能為光啟社注入全新的風貌與氣象,開創全新視野與格局。

轉虧為盈,比經理人更專業

  單國璽很快就發現,光啟社的組織過度膨脹;社裡以功能導向來分工,切割得太細,導致有些單位工作量過重,有些單位卻無事一身輕。有些單位光做電視節目,有些單位只做電影,有些單位只做廣播等,不同媒體就分成不同單位,而且涇渭分明,不會相互支援,一個業務量很小的機構竟然有高達一百多名專職員工,這麼龐大的人事成本,也難怪光啟社會陷入虧損狀態。

  他開始對症下藥,每天找這些不同功能的主管開會,先檢視他們手上的工作。這時,BBC三個月的訓練經驗正式派上用場,單國璽清楚知道如何統籌分派,以及跨單位相互支援。他開始打破壁壘分明的情況,把大家通通都打散,融合在一起,這麼一來,每個人的工作量平均了,自然就提高光啟社的整體「產值」。

  社裡的薪資,本來是分成每個月一日跟十五日兩次發放,單國璽剛去光啟社第一年,還得跟耶穌會借錢才發得出來。那時帳上不但已有高達五百多萬元的負債,還有一堆已經採購的機器設備,開出去的支票正等著他去付款;沉重的債務壓力,讓單國璽的心頭像塊大石頭般沉甸甸的,但他仍然按照既定的步驟與方法,一步步改革。

  很快地,第二年就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逆轉頹勢,達到收支平衡狀況。是因為大刀闊斧裁員的緣故嗎?個性溫和的單國璽當然不會立即下猛藥,而是縝密思慮,通盤精算過後,再次展現他過人的魄力與執行力,有計畫地全面整頓與改革,他那堅持正義且不畏強權的個性,再次展露無遺。

  光啟社的員工雖然是一年聘任一次,但長久以來,續聘都只是個形式而已,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單國璽上任後,先觀察每個員工的工作內容,依照實際績效來決定下一年是否續聘,這個動作,讓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不再像以往般打混摸魚過日子。

  當時媒體還沒有開放,屬於管制行業,政府會派員到各家媒體機構監督。光啟社裡自然也會有這麼一個特殊分子,名義上是專員,卻有自己的專屬辦公室,光啟社付給他薪水,但他整天不但不做社裡的工作,還一天到晚挑光啟社每個人的毛病,唯一的工作就是給國安局打小報告。

  「幸好,我上任時那名專員隔年就屆臨退休年齡;國安局打電話來說,要派個新的人來接,給了我一個『出招』的機會。

  「我先是客氣地回覆國安局說,他們根本不需要再派人來,再進一步說明,光啟社製作的節目都會先把劇本送給國安局審核,製作完成後的節目還會再送審;光啟社自己沒有電視台及廣播電台,節目都是交給三台播出,播出前還會再檢查一遍。我說:『從頭到尾,總共有三重把關關卡,夠嚴謹了吧!』」


  幾個在一旁聽到的外國神父很害怕,直說他「太硬了!」但單國璽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他認為國安局派來的人只會白領薪水,完全不做社裡的工作,成天只會找麻煩打小報告,社裡沒有必要用這樣的人。結果,他的「大膽行徑」再次告捷,成功阻攔了國安局再安插個閒差進來。

  除了這樁讓外國神父捏一把冷汗的人事案之外,單國璽還有更大膽的「建言」,替光啟社省下很可觀的一筆額外開銷。

  當時光啟社採購很多昂貴的進口攝影器材,進口關稅高得驚人,甚至比設備本身的採購費還高。有一次,光啟社承接教育部委託的交通教育節目,製作完成後,教育部長前來驗收,看完後對內容相當滿意,即將離開前,單國璽便要求部長給他幾分鐘的時間,他有些事想跟部長「談談」。

  「請部長進辦公室後,我先跟部長說明光啟社的性質,是全台灣在教育部登記唯一非營利事業的社教視聽節目製作機構,不遺餘力推廣教育節目,匡正社會風氣。然後,我說了一段光啟社不為人知的歷史給他聽:

  「當初,耶穌會從美國捐贈了五百台黑白電視,給台北縣市一些學校收視教育節目,並從美國募來一個播放台,因而成為比台視更早的台灣第一家電視播放台。後來,政府成立三家電視台,並明文規定民間不准許自行設立播放台,耶穌會就把這個播放台捐給教育部,教育部以此播放台當作投資,和國防部一起成立了華視。

  「說完這個故事後,我笑笑地跟部長說:『你們的投資,還是光啟社捐給你們的播放台!現在,三家電視台都賺了很多錢,買了許多新設備,蓋了大樓,我們的辦公室卻這麼小;明明是非營利機構,為什麼還得繳這麼高的進口關稅?就連教育部跟國防部共同設立的華視,所有機器設備都享有免稅優惠不是嗎?』」


  教育部長聽完單國璽這番話後,就寫了一封信讓他轉交給財政部長,說明其中原委,懇請財政部長也給予光啟社免稅的同等優惠。後來的光啟社,便再也不必支付驚人的進口關稅。

延伸內容

愛是分秒必爭的


◎文/周進華(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西元二○○九年多了一秒。
這一秒,就是愛。
愛,是生命開始的支點。
愛,也是生命拔河的中點。
愛,更是生命結束的終點。
有了愛的支點,就能撐起生命的重心。
有了愛的中點,就能選好生命的方向。
有了愛的終點,就能找到生命的答案。


  全球第一位抗癌樞機主教、輔大董事長單國璽,在八十四歲的高齡被檢查患了肺腺癌,當單樞機剛得知罹癌時也是十分驚愕,但經祈禱之後,以不憂不懼的心情面對——從「為什麼是我?」轉成「為什麼不該是我?」,進而把癌魔當成天主的「禮物」與「天使」,在生命餘年繼續奉獻他一生的愛,展開全台關懷生命走透透系列公益活動,化癌為愛,用愛告別,用愛見證生死,用愛挑戰極限,用愛導正是非,用愛傳播福音,用愛活出希望,不愧為「全球第一位抗癌樞機主教」,從全球一千八百六十八件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與紐西蘭極限勇士馬克‧英格利斯、泰國健康救星樂素昆‧普潘翁、中國事業父親蔡笑晚、捷克抗癌慈善家吉哈‧帕芙拉、美國矽谷天使沈悅等共同榮獲「二○○八年第十一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郭盈蘭律師表示,為單樞機奉獻最後的愛圓夢,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捐出剛出版的《3499個愛——抗癌小詩人周大觀》韓文版第一筆版稅新台幣十萬元拋磚引玉,並呼籲各界人手一冊這本跨越生死的自傳《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因為這是由樞機主教單國璽在「告別生命之旅」中:分秒必爭,一句一愛口述,由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得主蘇怡任一字一愛完成。亟盼大家一起來完成單樞機的最後心願——完成「天主教真福山社福園區興建工程」:讓修道院、養老院、育幼院及原住民中心快快運作,把單樞機的愛永遠留下並傳出去。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總執行長趙翠慧表示,單樞機係台灣地區第一位、全球華人第五位受封為樞機的主教,最特別的是:他是有瀕死經驗的樞機主教。

從小立志救人濟世

  單樞機童年時期,正值中日戰爭,缺乏醫生,那時希望長大之後要作醫生,以便能照顧醫治偏遠地區的病人。在就讀中學的時候,華北大平原遭受連續三年的大旱災,生活條件本已甚為貧乏的農民,除了戰禍兵災之外,又遇到百年罕見的大旱災,哀鴻遍野的慘狀,使單樞機非常震驚感傷,為此緣故,單樞機遂立志研究水利工程,但因當時發生中日戰爭及國共戰爭,致使這個夢想無法實現。

  中學畢業是改變單樞機生涯規劃的關鍵時刻。年幼時雖然曾經立志成為醫師,青年時又因戰禍兵災而想成為水利工程師,但在中學畢業時最吸引單樞機的還是徹底犧牲自己、完全奉獻自己為他人服務之神父的生活。中日戰爭時,單樞機親眼見到匈牙利籍的小學校長恩師——隆其化神父,為了保護逃難至天主教會庭院內的三千多名婦女、小孩,勇敢地站在大門口,伸開雙臂,不顧日本軍人的刺刀威脅,阻止日本士兵進入傷害婦女、兒童。隆其化神父捨命保護難民的大無畏勇氣,懾服了日本士兵的蠻橫兇暴,終於保全逃入教堂內的婦孺難民,這件事讓單樞機感到無比的震撼與感動。在連年乾旱飢荒的時候,單樞機也看到隆神父將自己的一份粗糧用刀切成數份與飢民分食。同時,他不顧自身的安危,在盜匪猖獗的偏遠地區,隻身帶著藥箱去醫治照顧生病的百姓,這種捨己為人的服務精神,對於單樞機未來的生涯規劃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經過中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的慘痛經驗,單樞機也體會到:解救人們形體的疾病及飢荒等天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救人們心靈的痛苦,提升人類的精神生活,發揚倫理道德的精神,培育人們的宗教情操,輔導人們實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而能夠「愛人如己」,並培養博愛慈悲的心懷,推行社會正義,進而實行「犧牲享受,享受犧牲」以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服務精神,這樣才能消弭戰爭,促進世界和平。

  因此在經過長期的慎思、反省、分辨後,單樞機深刻體會成為神父之後,可進一步利用教育、輔導、宗教的精神鼓勵優秀青年就讀醫學及研究水利工程,以完成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因此在認清人生的意義之後,便在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毅然辭別父母,前往當時的北平加入天主教耶穌會。耶穌會的人格培育,讓單樞機從人的本性、社會性、靈性等各層面深深地反省、探討人生的意義,並思考耶穌基督捨己為人、被釘死十字架上的意義,漸漸地整合了全人的理智、意志、感情、心理、精神、宗教信仰、待人接物以及日常生活的實踐。事實證明,後來由單樞機所培育的學生及教友們中,有許多優秀的醫生,到偏遠地區為窮人服務;也有許多優秀的工程師,他們的成就遠超過單樞機個人當時的理想。

活出信望愛

  單樞機終身活出基督徒的「信望愛」三德,其中特別是愛德,因為「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十三:13),因為「愛永存不朽」(同上8)。單樞機曾經這麼說:「天主賜給我的『愛』使我毅然排除萬難,離家修道。『愛』使我在大都市中從事教育及媒體工作;『愛』催迫我到東海岸上山下海為原住民服務。『愛』使我在越南及台灣的初學院中度過近似隱修的生活,也使我作空中飛人為普世教會服務。『愛』使我在人生的轉彎處,常能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愛』在絕望時,給我光明和希望。『愛』在氣餒時,給我鼓勵和力量。」

  特別在高齡得知罹患肺腺癌時,單樞機剛開始時有些震驚,但在虔誠祈禱之後,心情就完全平靜下來,並透過自己的宗教信仰接納這個絕症,使許多人認為的大災禍變成了天主的大恩惠與祝福,把它當作人生旅程中的最後伴侶,稱它是第二位護守天使,是由天主差遣來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而因為癌症,每天似乎都在提醒著自己:「離世的時期已經到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正義的榮冠已為我預備妥了!」(弟後四:7-8)。正如大文豪聖奧斯定所說:「在那裡有愛,在那裡就沒有痛苦,即使有痛苦,痛苦也是甘甜的!」這是宗教信仰對患絕症之心理適應最好的詮釋。「愛」使單樞機決定把握時間,並將自己完全託付在天主的手裡,「將『肺腺癌』交給醫師,將調養交給自己,將末期肺腺癌交給安寧療護,把遺體交還大地,將財寶留給心愛的朋友,將靈魂交給天主」。擁有這種因信仰、因愛而得到的深刻體悟,單樞機充分利用的剩餘的時光,時時鼓勵鞭策自己努力向前衝刺,分秒必爭,努力作些榮主益人的事。

化癌為愛

  單樞機在罹癌時,想起周大觀小弟弟、劉俠女士等都在癌症末期完成了一些不朽之作,因此趁著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在癌症的病苦中,仍把握機會願用他的生命見證信仰,面對病苦不憂不懼、深信永恆、視死如歸,了解宗教不僅可以心靈治療,還能創造正義、仁愛、和平的境界,因此願以他自身經歷,鼓勵人深入了解生命真諦,激發向上、改過的力量,因此善用全國巡迴展開「生命告別之旅」中剩下的分分秒秒,一句一愛口述本書自傳,由他生命的第三位護守天使蘇怡任一句一愛完成,見證天主的愛與生命的可貴。

  有人生經驗者都知道:人生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有多少無奈?有多少逃避不掉的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既然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面對年老、生病以及死亡的挑戰。有人很難接受年老、生病和死亡的事實,因而以自殺解決這些問題。這些人無法在年老、生病、死亡中看到人生真正的價值,反之只看到痛苦、絕望與黑暗。唯有宗教信仰使人在黑暗中能夠看到光明,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罪惡中看到美善,在死亡中看到生命,使人積極、勇敢、負責、盡職、幸福、快樂地走完人生的旅程,回歸天父家中,永遠生活在天主的無限大愛中。

  因相信天主與我們同在,單樞機因此不怕死亡,持續熱愛天主所賞賜的寶貴生命,相信在旅程的末端,經過死亡的隧道之後,就會豁然開朗,在天主的光明中看到充滿無限幸福和無盡生命的「新天新地……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默廿一:1-4)。希望自己在呼出最後一口氣時,也能同耶穌一樣說:「父啊!我把我的靈魂託付在祢的手中!」

我們一出生,就與生死拔河。
我們一起步,就與永恆拔河。
我們一呼吸,就與愛拔河。
沒愛,我們一無所有。
有愛,我們什麼都有。
愛,是分秒必爭。

沐浴在愛中


◎文/趙翠慧(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總執行長)

  大雨滂沱的午后,蒙單樞機主教接見,進華(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懇請單樞機接受怡任的訪談,將他精彩的生命故事寫下來,鼓勵大家活出生命的色彩時有跡可循。只見眼前這位和藹可親的長者,笑容可掬地一再表示自己的平凡,只是「承行主旨」,不敢勞駕別人為他寫書,他是如此的謙和,我們差點被他說服了,幸好有進華的堅持,單樞機終於慈悲地答應。

  「熱愛生命獎章」得主頒獎典禮上,劉兆玄院長把熱愛生命獎頒給單樞機時,感謝單樞機如春風化雨般的教化,溫暖著每個人的心,也為單樞機不畏病苦,一場接著一場的「生命告別之旅」演說而哽咽。會場在萬般不捨的氛圍中,見證單樞機以「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精神,實踐「天主是愛」的信仰,感受這堅定信仰背後所啟動的力量。周大觀基金會更是感激單樞機寬容接受了這獎章,肯定大觀精神——熱愛生命、快樂生活,將愛與快樂的種子傳播出去,種植在世上每個角落。

  想到單樞機八十多年來,歷經戰亂、天災、地禍、飢荒、疾病、離家、修道、出國留學、從事人文教育等服務,甚至面對絕症死亡等重大事故時,總是用最謙卑的態度,對天主的安排絕對服從。他又是那麼的豁達,當我聽到他不要大家為他祈禱勉強天主顯奇蹟,使他霍然病癒,破壞了天主對他生命的計畫,深深感動之餘不禁想探究:為什麼?為什麼他有如此的特質?

  十年前的我,重病之後,很幸運的經歷了一場瀕死經驗,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定位自己。明白淨化的真愛、真誠的助人、強烈的求知是我生命裡最重要的追求目標。十年之後,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改變,可是剛認識我的人就不明白:「是什麼原因讓妳如此熱心公益?常常忘了自己?再累也樂此不疲?」

  如果連我這麼平凡的人都能因瀕死經驗而改變,十二歲就初嚐死亡滋味的單樞機,還見到了耶穌、聖母,以及很多天使、聖人聖女,這份恩寵加持,我相信就是讓單樞機能有如此突出的人格特質的原因。

  有人也許不明白我在說的「瀕死經驗」,我常常在生命經驗分享中和大家提出它的不可忽視性。在台灣坊間,出版了很多研究瀕死經驗的書,它們對瀕死經歷者所帶來的正面訊息剖析得極為詳盡,其中有段訪談,是梵諦岡教廷顧問,也是教派及新宗教現象相關問題的法國主教團代表——尚•維赫內特主教,他語重心長的要大家以一種正面的心態(而非無知)去迎接這些徵兆,明白經歷者一百八十度的人格改變:懂得享受生命的樂趣、關心他人以及處處展現出耐心、容忍、體諒、了解和同情等高尚情操。他們有一種內在的光明、重拾的平靜和信心,以及開放的心靈,換句話說,某種靈性生命被喚醒了,所以單樞機也說:「回顧一生種種遭遇和重大事故,我發現在背後常有一雙無限大愛的手在扶持護佑著我,因為我所相信的『天主是愛』,天主的無限大愛使我了解宇宙萬物的起源、人生的意義、天地人三界的密切關係等重大課題」。

  單樞機更苦口婆心的說:

  「終身的經驗和我的宗教信仰告訴我,「愛」才是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

  他已經將這把鑰匙交到我們手中,只看我們如何去轉動它。

  深深感謝單樞機的帶領和陪伴,讓我們能一直沐浴在愛中。

最好的頭銜是好人——我所知道的單樞機


◎文/李家同(清華大學、暨南大學、靜宜大學三校榮譽教授、總統府資政)

  在我的一生中,我認識了不少大人物,單國璽樞機主教自然是其中之一,可是在這麼多大人物之中,我最喜歡的是吳大猷和單樞機,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他們兩位有一個共同的特色——絕對不會給人「神聖」的感覺。

  單樞機是一位天主教神父,大家看到神父,多半會想到這位神父一定會開口訓我了。可是單樞機卻從來沒有訓過我,我想這是我非常感激的。試想,如果每次碰到一個人,他都永遠法相莊嚴,而且言必稱堯舜,我們這些人如何吃得消。

  單樞機和我談些什麼呢?他有一次告訴我雖然從高雄到台北的飛機票很貴,但是他可以買半票,所以還可以,不會花太多的錢。這是單樞機的典型作風,他不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感覺,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告訴大家他是買半票的,我敢說很多大人物是不願意談錢的。

  單樞機的另一美德是他會親自打電話給我,有些大人物永遠經由秘書打電話來,而單樞機一直是親自打來的,有時我正在燒菜,接到了單樞機的電話,會慌做一團,因為我若繼續聽電話,菜會燒焦,但我又不敢請單樞機等一等。單樞機常常在電話中說一些鼓勵我的話。有一年,大年初一,單樞機告訴我他一口氣將我的一本書看完了,對我來說,來自樞機主教的鼓勵當然是十分令我高興的。這也使我常常鼓勵別人。

  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如果真的愛別人,他一定會關心別人的家人。很多大人物和我交談,雖然已經很熟,卻絕口不問我的家人狀況,大概他們認為家人是不值得關心的,我既然是大人物,怎麼能關心這些不重要的事情。但是單樞機完全不同,他的談話中,常常表示出他對人的關心,所謂關心,也是真的關心,別人所能感受的關心。

  有一次,我問樞機主教的權戒是不是當年教廷給的,單樞機告訴了我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已捐出了權戒,捐出去的權戒義賣的錢做了慈善事業,所以單樞機目前手上戴的權戒是一個非常便宜的戒子,真正的權戒保存在輔仁大學。

  單樞機是一位富有的人,因為他什麼財產也沒有。他最好的頭銜,不是「樞機主教」,而是「好人」。

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


◎文/歐晉德(台灣高鐵公司執行長)

  單樞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導師。

  四十多年前,我正就讀於成功大學土木系,剛開始摸索人生的方向,這時有幸認識了單樞機,當時他是一位正值壯年的神父,正在彰化天主教靜山避靜院擔任院長,同時也輔導天主教基督服務團的團員,這是個由當時的青年學子組成的天主教團體。外表嚴肅、不苟言笑的單神父給了我們許多教誨,讓我們有一個使命感,那就是以基督精神來服務社會國家。

  從大學時期開始,他就對我們有很深的期許,希望我們能以寬大的胸懷、深遠的眼光,去做服務社會國家以及改變人心的事。由於他的影響,讓我在一九六九年出國深造時,就做了「出去,是為了回來」的決定。他並要求我們在做每一個決定前,都先與天主商量,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國外四年,取得學位後,隨即回國投入十大建設工程實務,那時單神父正擔任徐匯中學校長,嚴肅的外表並不妨礙他對學生的用心及關切,每學期他都與全校每位學生至少有一次的個別交談,讓學生都能感受到校長真誠的關愛;他重視全人教育,組織各種服務性社團,如風雨同舟社,鼓勵學生關心社會,因此培養出許多富社會關懷的優秀學生,我就是在那段時期認識了當時的徐匯中學生、現在的靜宜大學校長俞明德。單神父辦學的用心,也使他獲得教育部傑出教育家的榮譽,並接受表揚。

  一九七八年,單樞機奉耶穌會之命,接任光啟社長。他雖然自稱是傳播界的外行人,但一上任,就前往全世界頂尖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實習了三個月,從理論的了解到實際的操作,單樞機無不認真學習,也像一般實習生一樣,背著相機、帶著錄音機到倫敦街頭、車站等地實際採訪,之後再加以剪接等等;短短幾個月,他對傳播工作的運作已有了通盤了解。

  同時由於原光啟社大樓已不敷使用,而決定擴建光啟社,因受限於土地面積,乃決定在原址興建一深入地下十餘公尺的攝影棚,單樞機想到我的所學正是地下深開挖技術,就大膽的讓我來嘗試。因攝影棚內不能有任何柱子,又希望利用攝影棚上方做為辦公室來使用,必須蓋上六層的樓房,我的構想是利用地下連續壁牆體做成橢圓形的拱壁,讓土壓力和水壓力向中間擠壓,形成一自己平衡的壁體,再把攝影棚的屋頂做成橋樑式的結構體,上面六層樓的載重經過橋樑到壁體,再傳至底部的基礎版上,正好可以抵抗地下水上浮的力量,就像把一條船做在泥地中,不但不會浮起,地震來時也很穩定,而大空間船艙正好做為攝影棚。這樣的構想並無前例可循,但單樞機對我完全信任,最後,光啟社的新建築引起工程界的注意,後來我在新加坡以同樣的構想,運用在新加坡河口地下三十二公尺深,地上四十層高的渣打銀行大樓建築,更引起國際工程界的矚目,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單樞機的睿智及對年輕人的信任。

  單樞機常以「犧牲享受、享受犧牲」來鼓勵年輕人發揮服務精神。他於一九七○年翻譯出版的《獻身與領導》(Dedication and Leadership)一書,我至今仍經常翻閱。單樞機翻譯此書時,就著眼於該書提醒年輕人:世界的改變,往往是少數人願意犧牲時間、奉獻精力而達成的。他相信許多年輕人都有改造世界的渴望與理想,只是需要激發他們的潛能,且不能只靠心火和熱誠,也要對目標有深刻的認識與信念,他堅信這信仰就是天主的「愛」,而「愛」必須表現於行動,表現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兩年多前,單樞機知悉罹患肺腺癌後,決定將他的餘生完全用來宣揚天主的愛,於是開始了巡迴全省各地的「生命告別之旅」演講。我有幸參與他的第一場生命告別之旅,與他對談,對單樞機的心路歷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他罹病後一再表示,要將病痛交給醫生、調養交給自己、遺體交給大地,而將他最寶貴的財富交給心愛的朋友。這財富就是他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天主的大愛。他堅信只有愛才能化解仇恨、消滅戰爭的威脅;唯有愛能改變社會,消弭痛苦,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有責任向社會展現愛心。

  單樞機做每一件事,都是為承行天主旨意,並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將耶穌會「更」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罹病後,更從不自憐自艾,反而充分利用天主所給的每分每秒,宣揚「天主是愛」,希望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認識並得到天主的愛。看到單樞機是這樣子在生活,我在感佩之餘,也深深期許自己能在行動中表現愛,務使自己的所言所行能無愧於他的教誨與愛護。

作者資料

單國璽

單國璽樞機主教,一九二三年於河南省濮陽縣出生,年輕時加入耶穌會,一九五五年在菲律賓碧瑤晉鐸。一九六三年來台後先在彰化靜山擔任初學導師,後陸續接掌徐匯中學校長、光啟社社長。一九八○年二月任天主教花蓮教區主教、一九九一年六月任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並多次擔任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一九九八年一月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擢升為樞機,成為台灣地區的第一位樞機主教,也是華人第五位獲得此榮銜者。 二○○六年八月進行體檢時,發現罹患了非小細胞肺腺癌。在休養一年後,二○○七年八月起,進行走遍全台灣的「生命告別之旅」,透過與各界人士對談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分享信仰生活、鼓勵病患及安慰其家屬,並為天主無限的大愛作證;六年來演講兩百多場、超過十萬人聽講。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病逝於耕莘醫院,享年九十歲。

基本資料

作者:單國璽 譯者:蘇怡任 出版社:啟示 書系:Soul 出版日期:2009-03-26 ISBN:9789867470409 城邦書號:1MA017G 規格:膠裝 / 單色 / 224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