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腦能量: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粒線體失調如何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ADHD和其他障礙,揭示飲食治療新契機,重獲心理韌性
-
全彩圖解 牙齒矯正 完美升級!您需要知道的事
-
肩、頭、腰、脖痛完全消除!上班族痛點與疲勞根源一次找出,日本脊椎醫教你從體內放鬆的最強訣竅
-
洪泰雄35921吃出好體質【課後加強版】
-
全植物飲食醫學與營養健康大關鍵【美味食譜篇】
-
逆轉胰島素阻抗 21天重啟健康代謝:精準控糖、有效減重、降低發炎,找回年輕活力與修復力!
-
先知幹細胞:從半導體到細胞產業,宣明智預見下一場生命的美麗新境界
-
超級腸道:重塑你的腸道菌群,打造健康長壽體質,減重逆齡自然來
-
免疫學夜話:身體為什麼會自我攻擊?從基因、環境和演化,漫談人類免疫學與自體免疫疾病能教會我們的事
-
讓你健康不失智的體智能:活化大腦與身體的雙適能鍛鍊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讓資深出版人等待30年的書!
「30年前我第一次聽到的名醫故事,也是發生在身邊親朋好友身上、第一個名醫誤人的悲劇。我常在想找名醫看病這麼危險,那該找誰看病呢?」-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小老百姓,只要生病都會問這個問題:「一定要看名醫嗎?」
這不只是一個資深出版人身邊的名醫故事,也是許多小老百姓看病的心聲!
名醫與良醫有何差別?如何與醫生有效溝通?
本書告訴你名醫背後的真相!小老百姓如何看對醫生、治好病!
.名醫醫術好?開的藥比較有效?看名醫等再久都值得?
.名醫看政商名流60分鐘,看小老百姓只需3分鐘?!
.只需聽一位名醫的診斷,不必尋求其他醫師第二意見?
.名醫可能錯認病人,導致與乳癌病患同名的女士被割除乳房!
..當名醫強調這是最新、最有效的藥,健保有給付,可能在幫藥廠推新藥!
.看名醫的最佳時段是某天最早的、當第一個病人。
.想打聽某位醫師好不好,最佳諮詢人選是該醫生的護士。
.住院最怕細菌感染。遠離電視遙控器,其次是電話、門把手。
.好醫生專注聽病患陳述病情。對富商高官或小老百姓都一視同仁!
.好醫生不死抱統計數字宣判病患生死,會積極醫治、不放棄希望!
【良心推薦】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如果有人問我如何選擇好醫師的話,我會很直接地告訴他,我對媒體捧出來的名醫以及一診看上百人、沒好好做身體檢查、仔細瞭解病史,就下診斷或不花時間用心與病人溝通的醫師會避而遠之。」
◎曾淵如(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
「作者將行醫數十年的經驗寫出本書,揭露病人不正確的就醫行為與觀念,以及所謂「名醫」的不當行徑,為當前惡劣醫療及社會痛下針砭,以供病人及醫師學習及檢討的參考。」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由於過去的經驗,讓我覺得如果有一本書能教讀者如何看名醫、如何與名醫打交道,一定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發生。而這一本張之申醫師的著作,就是在我們期待下的著作。」
◎張之宇(歷史學家)
「此書是寫給非醫界的讀者所讀,而我恰與其中若干病患心態吻合,因此願挺身而出,為書中表達淋漓、且發人深思的由衷進言鼓掌:同時更樂意介紹醫界共同一讀。」
目錄
◎Part 1 〔迷思篇〕非得看名醫不可?
1‧看病前&掛號
‧迷思1:欲看名醫的門診,掛號要靠關係,否則掛不進去?
‧迷思2:名醫是常上媒體接受訪問的醫生?
‧迷思3:名醫一定醫術好,並努力追求新知?
‧迷思4:主任級、院長級的醫生才有資格當名醫?
‧迷思5:看診時間等得愈久、病人愈多,愈是名醫?
2‧檢查&診斷
‧迷思6:名醫診斷的結果就是真理?不容置疑?
‧迷思7:病人不准和名醫討論用藥和治療方式,一切以名醫診斷為準?
‧迷思8:名醫時間寶貴,病人看名醫時不准多問問題?
‧迷思9:名醫看政商名流一小時,看小老百姓三分鐘?
‧迷思10:名醫責罵病人是為病人健康著想,因而理所當然?
‧迷思11:名醫看診不囉唆,開門見山直接宣判病人存活率?
3‧用藥&手術
‧迷思12:名醫開的藥比較貴、比較有效?
‧迷思13:名醫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當然一流,萬無一失?
‧迷思14:讓名醫開刀要前金後禮,病人動手術才會較有保障?
◎Part2 〔糾紛篇〕如何避免醫療疏失?
‧令人震驚的醫療研究報告
‧醫療疏失的發生原因
‧美容整形最容易產生醫療糾紛
‧內科醫師過於自信而誤診
‧醫療疏失是誰的責任?
‧醫師的檢討與面對
‧醫療疏失最令人不能接受之處
‧醫病合作揭開醫療疏失的神秘面紗
◎Part 3 〔溝通篇〕如何做個聰明的病人?
‧不溝不通,小心丟掉性命
‧看病前必知的二十五個關鍵問題
‧小心名醫的言外之意
‧醫病溝通,病患也有責任
‧做個聰明的病人
◎Part4 〔良醫篇〕如何找對好醫師?
‧態度溫和,關心病人
‧擁有知識,更有智慧
‧尊重每個病人,專注聽病人敘述病情及症狀
‧尊重病人隱私
‧有同理心,以病人能承受的語言告知事實
‧積極醫治病患,不放棄任何希望
‧可能會犯錯,但勇於承擔
‧尊重病患的決定,卻不為病人遊說所動
‧以病患聽的懂得語言對他說話
‧不過於自信,會在不疑處存疑
‧給病患希望,給病患活下去的尊嚴
1‧看病前&掛號
‧迷思1:欲看名醫的門診,掛號要靠關係,否則掛不進去?
‧迷思2:名醫是常上媒體接受訪問的醫生?
‧迷思3:名醫一定醫術好,並努力追求新知?
‧迷思4:主任級、院長級的醫生才有資格當名醫?
‧迷思5:看診時間等得愈久、病人愈多,愈是名醫?
2‧檢查&診斷
‧迷思6:名醫診斷的結果就是真理?不容置疑?
‧迷思7:病人不准和名醫討論用藥和治療方式,一切以名醫診斷為準?
‧迷思8:名醫時間寶貴,病人看名醫時不准多問問題?
‧迷思9:名醫看政商名流一小時,看小老百姓三分鐘?
‧迷思10:名醫責罵病人是為病人健康著想,因而理所當然?
‧迷思11:名醫看診不囉唆,開門見山直接宣判病人存活率?
3‧用藥&手術
‧迷思12:名醫開的藥比較貴、比較有效?
‧迷思13:名醫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當然一流,萬無一失?
‧迷思14:讓名醫開刀要前金後禮,病人動手術才會較有保障?
◎Part2 〔糾紛篇〕如何避免醫療疏失?
‧令人震驚的醫療研究報告
‧醫療疏失的發生原因
‧美容整形最容易產生醫療糾紛
‧內科醫師過於自信而誤診
‧醫療疏失是誰的責任?
‧醫師的檢討與面對
‧醫療疏失最令人不能接受之處
‧醫病合作揭開醫療疏失的神秘面紗
◎Part 3 〔溝通篇〕如何做個聰明的病人?
‧不溝不通,小心丟掉性命
‧看病前必知的二十五個關鍵問題
‧小心名醫的言外之意
‧醫病溝通,病患也有責任
‧做個聰明的病人
◎Part4 〔良醫篇〕如何找對好醫師?
‧態度溫和,關心病人
‧擁有知識,更有智慧
‧尊重每個病人,專注聽病人敘述病情及症狀
‧尊重病人隱私
‧有同理心,以病人能承受的語言告知事實
‧積極醫治病患,不放棄任何希望
‧可能會犯錯,但勇於承擔
‧尊重病患的決定,卻不為病人遊說所動
‧以病患聽的懂得語言對他說話
‧不過於自信,會在不疑處存疑
‧給病患希望,給病患活下去的尊嚴
延伸內容
等待三十年的書,教你學會如何看名醫 ◎文/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這是一本我等待了三十年的書。
三十年前和老婆結婚時,就聽說了她乾姐夫的故事:一個前程似錦,非常能幹的年輕人,因為攝護腺的問題而住院,經醫生診斷後,決定開刀割除。因為這只是一個小手術,所以他沒向辦公室請長假,準備幾天後就可恢復上班。但開刀之後,他從此沒有醒來,留給親人無盡的哀思。
原來因為這是小手術,而且他又如此健康、年輕,這位開刀的名醫在輕忽之下,沒有看到驗血報告,就決定進行全身麻醉!沒想到年輕的乾姐夫有肝病,開完刀之後,生病的肝代謝不了高劑量的麻醉藥,從此一醉不醒。
事後這位台灣知名的名醫雖然悔恨、道歉,但年輕的乾姐夫卻永遠不會回來了。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聽到的名醫故事,也是發生在身邊親朋好友身上、第一個名醫誤人的悲劇。我常在想找名醫看病這麼危險,那該找誰看病呢?
第二個名醫的慘痛教訓,發生在我岳父身上。九十九歲但仍很健康的老岳父,由於輕微中風而跌倒受傷,送到知名的醫院後,前來診治的是知名的副院長兼腦神經外科主治大夫。他在花了五分鐘診視我岳父,並看了所有的檢驗、X光報告後,告訴我要開大刀──要把頭蓋打開,取出瘀血,並且要立即進行。我問如果不開刀會怎樣,他說可能會更嚴重中風,全身不能動彈。
由於他強烈堅持,再加上名醫的光環,我們無助地接受了建議,岳父很快就開刀了。第一次開刀後他曾短暫醒來,但隨即又陷入昏迷,名醫說,腦中又繼續出血,必須再開第二次刀……而我的岳父,從此就沒再醒來。
這是我第二個遇到名醫的經驗,這一次我不確定名醫是否有錯,但如果能重來,我不會讓我岳父開刀。名醫快速的診斷,強烈的堅持,剝奪了我們其他選擇的可能。
第三個與名醫打交道的經驗,又發生在乾姐夫出事的教學醫院,主角換成我弟弟,所幸這次我們用追根究底的詢問化解了悲劇。
弟弟脊椎上長骨刺,壓迫神經,以致於左手行動不便,因是長年症狀,幾乎已經看遍台灣中醫、西醫及各大醫院,各個醫師說法不一,所以最後還是回到名醫身上,又回到這家最有名的醫院裡找最有名的神經外科大夫。這位大夫也是看了一次之後,就決定開刀,並立即排定了開刀時間。弟弟問:「是否可考慮一下?」名醫回答:「我很忙,要不就開刀,否則以後很難排時間」。弟弟懾於名醫,只好答應。
因為事前已看過許多醫生,也知道開刀可能凶險萬狀,因此全家人都覺十分不妥,最後我們決定向名醫再做一次確認。開刀前一天,我們找到這位名醫,他十分不耐煩,覺得我們在浪費他的時間。一直到我們抬出姐姐的名號(我姐姐是位未執業的醫生),他才耐住性子與我們討論病情,之後他決定在第二天開刀前,再做一次檢查,以求慎重。只是第二天檢查完之後,他告訴我們他誤以為弟弟是另一個病人,看錯了,所以不開刀了。
醫生的說法,我們是聽不懂的,總之,弟弟不用開刀了,我們都鬆了一口氣。但我又一次見識了名醫的一言一行。
這些經驗,讓我覺得如果有一本書,教所有的讀者如何看名醫,如何與名醫打交道,一定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發生,也能讓名醫們進而成為良醫。
而這本張之申醫師的著作,就是在我們的期待下產生的著作,書名《一定要看名醫嗎?》不否定名醫,只是提出清楚的告誡,絕對有助於大眾正確看醫生,正確治好病。
我也不否定名醫,因為眾醫生中一定有人較有名,但一味追逐名醫一定是錯的,對名醫我有許多深刻的體會,提供大家參考:
一、名醫主要服務錢與權,小老百姓看名醫要自求多福。這裡指的是無醫德的名醫,這種名醫或因看大官或看大富人而有名,時間與精力都留給錢與權,小老百姓他們是不在意的。
二、醫生講究三件事:醫德、醫術與開業術。有醫德與醫術者,是謂良醫,良醫未必有名。而有醫術與開業術者,易成名醫,但名醫若缺醫德,就會成為服務錢與權的無德醫生與唯利是圖的醫生。
三、小老百姓要有看名醫,一定要有足夠的準備與正確的知識。不要只看名醫,要先看其他的醫生,再拿名醫的意見當佐證,而足夠的知識可避免被名醫的名氣及頭銜嚇住,完全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
四、寧看一般醫生,不看名醫。一般醫生指的不是以名氣見長,沒有頭銜(主治大夫、副院長之類),從看病與互動的過程,看看這位醫生的醫術如何、耐性如何、態度如何,其實仔細觀察,不難判斷這位醫生是不是好醫生,是不是醫德、醫術兼具的良醫。只要找到這樣的良醫,他就會成為你的「名醫」,我個人就遇過這樣的好醫生。
五、做重大決定時,別忘了問醫生:「如果是你的親人或你自己,你會這樣做嗎?」像開大刀這樣的決定,風險很大,因此問這句話,有助於病患做正確判斷。因為醫生回答「是」,代表他已「視病猶親」設身處地的想過,你可以比較放心。不過在問這句話時要出其不意,要盯著醫生的眼睛看,要從醫生回答的行為語言中去判斷他是否說了真話,這才有參考價值。
六、仔細讀完這本書,小老百姓才能了解醫生圈的真相、名醫的真相,才可做為正確看病的參考。
最後我要說,醫病關係理當是魚水和諧的,只不過當資訊高度不對稱時,小老百姓可能會受到傷害。而我期待這本書能平衡這種不對稱的資訊,讓大眾更了解名醫、更了解醫界的生態,有助於醫病關係更正常化。
這是一本我等待了三十年的書。
三十年前和老婆結婚時,就聽說了她乾姐夫的故事:一個前程似錦,非常能幹的年輕人,因為攝護腺的問題而住院,經醫生診斷後,決定開刀割除。因為這只是一個小手術,所以他沒向辦公室請長假,準備幾天後就可恢復上班。但開刀之後,他從此沒有醒來,留給親人無盡的哀思。
原來因為這是小手術,而且他又如此健康、年輕,這位開刀的名醫在輕忽之下,沒有看到驗血報告,就決定進行全身麻醉!沒想到年輕的乾姐夫有肝病,開完刀之後,生病的肝代謝不了高劑量的麻醉藥,從此一醉不醒。
事後這位台灣知名的名醫雖然悔恨、道歉,但年輕的乾姐夫卻永遠不會回來了。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聽到的名醫故事,也是發生在身邊親朋好友身上、第一個名醫誤人的悲劇。我常在想找名醫看病這麼危險,那該找誰看病呢?
第二個名醫的慘痛教訓,發生在我岳父身上。九十九歲但仍很健康的老岳父,由於輕微中風而跌倒受傷,送到知名的醫院後,前來診治的是知名的副院長兼腦神經外科主治大夫。他在花了五分鐘診視我岳父,並看了所有的檢驗、X光報告後,告訴我要開大刀──要把頭蓋打開,取出瘀血,並且要立即進行。我問如果不開刀會怎樣,他說可能會更嚴重中風,全身不能動彈。
由於他強烈堅持,再加上名醫的光環,我們無助地接受了建議,岳父很快就開刀了。第一次開刀後他曾短暫醒來,但隨即又陷入昏迷,名醫說,腦中又繼續出血,必須再開第二次刀……而我的岳父,從此就沒再醒來。
這是我第二個遇到名醫的經驗,這一次我不確定名醫是否有錯,但如果能重來,我不會讓我岳父開刀。名醫快速的診斷,強烈的堅持,剝奪了我們其他選擇的可能。
第三個與名醫打交道的經驗,又發生在乾姐夫出事的教學醫院,主角換成我弟弟,所幸這次我們用追根究底的詢問化解了悲劇。
弟弟脊椎上長骨刺,壓迫神經,以致於左手行動不便,因是長年症狀,幾乎已經看遍台灣中醫、西醫及各大醫院,各個醫師說法不一,所以最後還是回到名醫身上,又回到這家最有名的醫院裡找最有名的神經外科大夫。這位大夫也是看了一次之後,就決定開刀,並立即排定了開刀時間。弟弟問:「是否可考慮一下?」名醫回答:「我很忙,要不就開刀,否則以後很難排時間」。弟弟懾於名醫,只好答應。
因為事前已看過許多醫生,也知道開刀可能凶險萬狀,因此全家人都覺十分不妥,最後我們決定向名醫再做一次確認。開刀前一天,我們找到這位名醫,他十分不耐煩,覺得我們在浪費他的時間。一直到我們抬出姐姐的名號(我姐姐是位未執業的醫生),他才耐住性子與我們討論病情,之後他決定在第二天開刀前,再做一次檢查,以求慎重。只是第二天檢查完之後,他告訴我們他誤以為弟弟是另一個病人,看錯了,所以不開刀了。
醫生的說法,我們是聽不懂的,總之,弟弟不用開刀了,我們都鬆了一口氣。但我又一次見識了名醫的一言一行。
這些經驗,讓我覺得如果有一本書,教所有的讀者如何看名醫,如何與名醫打交道,一定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發生,也能讓名醫們進而成為良醫。
而這本張之申醫師的著作,就是在我們的期待下產生的著作,書名《一定要看名醫嗎?》不否定名醫,只是提出清楚的告誡,絕對有助於大眾正確看醫生,正確治好病。
我也不否定名醫,因為眾醫生中一定有人較有名,但一味追逐名醫一定是錯的,對名醫我有許多深刻的體會,提供大家參考:
一、名醫主要服務錢與權,小老百姓看名醫要自求多福。這裡指的是無醫德的名醫,這種名醫或因看大官或看大富人而有名,時間與精力都留給錢與權,小老百姓他們是不在意的。
二、醫生講究三件事:醫德、醫術與開業術。有醫德與醫術者,是謂良醫,良醫未必有名。而有醫術與開業術者,易成名醫,但名醫若缺醫德,就會成為服務錢與權的無德醫生與唯利是圖的醫生。
三、小老百姓要有看名醫,一定要有足夠的準備與正確的知識。不要只看名醫,要先看其他的醫生,再拿名醫的意見當佐證,而足夠的知識可避免被名醫的名氣及頭銜嚇住,完全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
四、寧看一般醫生,不看名醫。一般醫生指的不是以名氣見長,沒有頭銜(主治大夫、副院長之類),從看病與互動的過程,看看這位醫生的醫術如何、耐性如何、態度如何,其實仔細觀察,不難判斷這位醫生是不是好醫生,是不是醫德、醫術兼具的良醫。只要找到這樣的良醫,他就會成為你的「名醫」,我個人就遇過這樣的好醫生。
五、做重大決定時,別忘了問醫生:「如果是你的親人或你自己,你會這樣做嗎?」像開大刀這樣的決定,風險很大,因此問這句話,有助於病患做正確判斷。因為醫生回答「是」,代表他已「視病猶親」設身處地的想過,你可以比較放心。不過在問這句話時要出其不意,要盯著醫生的眼睛看,要從醫生回答的行為語言中去判斷他是否說了真話,這才有參考價值。
六、仔細讀完這本書,小老百姓才能了解醫生圈的真相、名醫的真相,才可做為正確看病的參考。
最後我要說,醫病關係理當是魚水和諧的,只不過當資訊高度不對稱時,小老百姓可能會受到傷害。而我期待這本書能平衡這種不對稱的資訊,讓大眾更了解名醫、更了解醫界的生態,有助於醫病關係更正常化。
維護健康的就醫之道 ◎文/曾淵如(秀傳醫療體系中部地區總院長)
人生最重要的事有三件,即健康、家庭及好友同學,其中健康最為重要。健康是快樂的淵源,是延年益壽及老當益壯的基礎。狹義的健康乃指沒有疾病的身體;廣義的健康則指能長期適應環境之身體、情緒、精神及社交等各方面之能力的個體。因此促進健康的範疇涵蓋疾病的預防、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以及病後調養與健康的維護;而健康的維護在某種程度上,有賴於醫師的協助。
醫師的醫療服務涉及生命及健康,需要專業,即要有「橘井功深」與「妙手回春」的仁術,施行醫生自己能力所及的醫療。醫師更要有愛心,即「悲天憫人」及「痌瘝在抱」的仁心。所謂「醫者父母心」,醫師對病人要如同父母對待子女一般,去關心、疼惜、呵護;醫師對病人家屬要能將心比心,讓病人及家屬能瞭解病情, 解除焦慮,以獲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及信賴。古訓說「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良醫的地位是非常崇高,找到良醫治病更是病人的期盼。不過,病人也應將自己的病情症狀毫無保留地提供給自己所信賴的醫師,作為醫師診治病人的參考依據,並與醫師團隊合作共同治療自己的疾病,以達維護健康的目標。
由於生命是有限的,醫師常有「力所未逮」的限制而需要向病人及家屬說明以獲得知情同意。此外,醫病雙方對醫療結果之期待的落差,也常導致無法達到病人及其家屬所期待的滿意度。因而醫師更需要有能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的能力,病人及其家屬也應有此方面的了解及認知。目前醫師工作的真諦及目標受到一般民眾的誤解;「名醫」的誤導使醫師的形象受到扭曲,造成醫師地位的低落;醫病關係的緊繃,使行醫的環境比以往惡劣,風險度及危險性提高,而讓「醫師難為」;種種情況造成醫師之防禦性的醫療行為,真是社會的不幸。解決之道在於良好的醫病關係及充分的醫病溝通,而這有賴相關的正確資訊,以提供病人及醫師去學習及檢討。《一定要看名醫嗎》這本書,就是重要的參考資訊之一。
本書的作者張之申醫師,是我在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的同學,具有深厚人文素養。她不但文學造詣良好,出版數本沒有醫藥味之醫學相關的文集,更能隨手「神畫」,繪製出諸多「醫界卡通」之文集,可說是一位才女。她畢業後即負笈美國,受過完整的住院醫師及專科醫師訓練後,並在當地行醫。她將行醫數十餘年的經驗寫出本書,揭露目前一些病人不正確的就醫行為與觀念,以及一些所謂「名醫」的不當行徑,為當前惡劣醫療及社會痛下針砭,以供病人及醫師學習及檢討的參考;教導病人如何做個好病人,醫師如何做個好醫師,讓醫師及病人雙贏,以期合諧的社會,真是用心良苦。
書中提供就醫及選擇良醫的注意事項,提列二十五個問題作為民眾如何就醫的入門訓練;並以親身經驗列舉好醫師的典範及良好醫病溝通的實例。文章敘述簡明,淺顯易讀,相當實用。在此繁忙的社會中,當發現自己的健康有問題,如何把握契機,作為就醫及選擇醫師的依據,以促進及維護健康時,這本書是值得閱讀。
人生最重要的事有三件,即健康、家庭及好友同學,其中健康最為重要。健康是快樂的淵源,是延年益壽及老當益壯的基礎。狹義的健康乃指沒有疾病的身體;廣義的健康則指能長期適應環境之身體、情緒、精神及社交等各方面之能力的個體。因此促進健康的範疇涵蓋疾病的預防、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以及病後調養與健康的維護;而健康的維護在某種程度上,有賴於醫師的協助。
醫師的醫療服務涉及生命及健康,需要專業,即要有「橘井功深」與「妙手回春」的仁術,施行醫生自己能力所及的醫療。醫師更要有愛心,即「悲天憫人」及「痌瘝在抱」的仁心。所謂「醫者父母心」,醫師對病人要如同父母對待子女一般,去關心、疼惜、呵護;醫師對病人家屬要能將心比心,讓病人及家屬能瞭解病情, 解除焦慮,以獲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及信賴。古訓說「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良醫的地位是非常崇高,找到良醫治病更是病人的期盼。不過,病人也應將自己的病情症狀毫無保留地提供給自己所信賴的醫師,作為醫師診治病人的參考依據,並與醫師團隊合作共同治療自己的疾病,以達維護健康的目標。
由於生命是有限的,醫師常有「力所未逮」的限制而需要向病人及家屬說明以獲得知情同意。此外,醫病雙方對醫療結果之期待的落差,也常導致無法達到病人及其家屬所期待的滿意度。因而醫師更需要有能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的能力,病人及其家屬也應有此方面的了解及認知。目前醫師工作的真諦及目標受到一般民眾的誤解;「名醫」的誤導使醫師的形象受到扭曲,造成醫師地位的低落;醫病關係的緊繃,使行醫的環境比以往惡劣,風險度及危險性提高,而讓「醫師難為」;種種情況造成醫師之防禦性的醫療行為,真是社會的不幸。解決之道在於良好的醫病關係及充分的醫病溝通,而這有賴相關的正確資訊,以提供病人及醫師去學習及檢討。《一定要看名醫嗎》這本書,就是重要的參考資訊之一。
本書的作者張之申醫師,是我在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的同學,具有深厚人文素養。她不但文學造詣良好,出版數本沒有醫藥味之醫學相關的文集,更能隨手「神畫」,繪製出諸多「醫界卡通」之文集,可說是一位才女。她畢業後即負笈美國,受過完整的住院醫師及專科醫師訓練後,並在當地行醫。她將行醫數十餘年的經驗寫出本書,揭露目前一些病人不正確的就醫行為與觀念,以及一些所謂「名醫」的不當行徑,為當前惡劣醫療及社會痛下針砭,以供病人及醫師學習及檢討的參考;教導病人如何做個好病人,醫師如何做個好醫師,讓醫師及病人雙贏,以期合諧的社會,真是用心良苦。
書中提供就醫及選擇良醫的注意事項,提列二十五個問題作為民眾如何就醫的入門訓練;並以親身經驗列舉好醫師的典範及良好醫病溝通的實例。文章敘述簡明,淺顯易讀,相當實用。在此繁忙的社會中,當發現自己的健康有問題,如何把握契機,作為就醫及選擇醫師的依據,以促進及維護健康時,這本書是值得閱讀。
破除名醫迷思 ◎文/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生病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事,因而每個人也逃不了看醫師的命運。如何讓這種無法避免的事得到最好的結果,並迅速恢復健康,是每個人所期待的。
在很多方面來說,今日的台灣社會已經是一個進步的社會。譬如在食、衣、住、行等方面的水準,在過去四、五十年間已有顯著的進步。現今在台灣,只要是錢買得到的物質需求,一點也不落後任何先進國家。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健康與醫療,雖然全民健保的實施使得台灣社會達到了人人有保的目標,但是,我們卻不得不質疑,人人都買到了健康嗎?台灣的民眾雖然就醫很方便,愛去診所或醫學中心也隨個人選擇,但是,看病時卻要不斷地來回奔波,還要花很多時間在排隊、等候,結果卻常不令人感到滿意。病人經常一家一家地換醫院,以尋求更高明的醫師。因此,如何選對好醫師就成為全民一個亟欲解決的疑惑。
我在國內從事醫療工作已近二十年,相較於我之前二十五年在美國行醫的經驗,我必須說,一般而言,國人的醫療常識相對的缺乏。最主要是因為國內三分鐘門診的特殊醫療型態,以及國內絕大多數醫師不把教育病人當作職責一部分的錯誤態度。在美國,民眾的醫療常識是從其成長過程的就醫經驗中逐漸累積起來的;另一方面,美國主流媒體在醫療報導方面,態度極為嚴謹,其報導可信度極高,民眾能從中獲得正確的醫療資訊。所以,他們對於醫療品質的認知也比較正確。然而,根據我在國內多年的觀察,我必須指出國內的醫療報導至少有一半是渲染、誇大的自我宣傳。不但沒有達到教育民眾的目的,反而嚴重地誤導民眾。
如果有人問我如何選擇好的醫師的話,我會很直接地告訴他,我會對媒體捧出來的名醫以及一診看上百人、沒有好好做身體檢查、仔細了解病史,就下診斷或不花時間用心與病人溝通的醫師避而遠之。
張之申醫師曾在台灣與美國有多年執業的經驗,熟悉太平洋兩岸的醫療與病人的不同特性。基於對一般大眾健康的關心,出版了《一定要看名醫嗎》這書,用許多實際的例子,為民眾解開諸多的迷思。並且提醒民眾在就醫過程中,病醫雙向溝通的重要性。最後,她也傳授給民眾「良醫」的條件與特質。讓民眾有具體的依據,去尋求值得信賴的醫師。為什麼她要為大家寫這麼一本書呢?因為只有找對好醫師才能保住健康和生命呀!
生病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事,因而每個人也逃不了看醫師的命運。如何讓這種無法避免的事得到最好的結果,並迅速恢復健康,是每個人所期待的。
在很多方面來說,今日的台灣社會已經是一個進步的社會。譬如在食、衣、住、行等方面的水準,在過去四、五十年間已有顯著的進步。現今在台灣,只要是錢買得到的物質需求,一點也不落後任何先進國家。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健康與醫療,雖然全民健保的實施使得台灣社會達到了人人有保的目標,但是,我們卻不得不質疑,人人都買到了健康嗎?台灣的民眾雖然就醫很方便,愛去診所或醫學中心也隨個人選擇,但是,看病時卻要不斷地來回奔波,還要花很多時間在排隊、等候,結果卻常不令人感到滿意。病人經常一家一家地換醫院,以尋求更高明的醫師。因此,如何選對好醫師就成為全民一個亟欲解決的疑惑。
我在國內從事醫療工作已近二十年,相較於我之前二十五年在美國行醫的經驗,我必須說,一般而言,國人的醫療常識相對的缺乏。最主要是因為國內三分鐘門診的特殊醫療型態,以及國內絕大多數醫師不把教育病人當作職責一部分的錯誤態度。在美國,民眾的醫療常識是從其成長過程的就醫經驗中逐漸累積起來的;另一方面,美國主流媒體在醫療報導方面,態度極為嚴謹,其報導可信度極高,民眾能從中獲得正確的醫療資訊。所以,他們對於醫療品質的認知也比較正確。然而,根據我在國內多年的觀察,我必須指出國內的醫療報導至少有一半是渲染、誇大的自我宣傳。不但沒有達到教育民眾的目的,反而嚴重地誤導民眾。
如果有人問我如何選擇好的醫師的話,我會很直接地告訴他,我會對媒體捧出來的名醫以及一診看上百人、沒有好好做身體檢查、仔細了解病史,就下診斷或不花時間用心與病人溝通的醫師避而遠之。
張之申醫師曾在台灣與美國有多年執業的經驗,熟悉太平洋兩岸的醫療與病人的不同特性。基於對一般大眾健康的關心,出版了《一定要看名醫嗎》這書,用許多實際的例子,為民眾解開諸多的迷思。並且提醒民眾在就醫過程中,病醫雙向溝通的重要性。最後,她也傳授給民眾「良醫」的條件與特質。讓民眾有具體的依據,去尋求值得信賴的醫師。為什麼她要為大家寫這麼一本書呢?因為只有找對好醫師才能保住健康和生命呀!
令求醫者有所依循,對名醫懇切進言 ◎文/張之宇(歷史學家)
我自幼身體羸弱,一直在協合醫院接受調養,然而後來日本占領北平、接收協合醫院,並將當時無救的病童逐出醫院,我不幸的正是其中的一名。在往後的歲月裡,凡生死關頭、跌跌撞撞的事,又無一不與醫生有關。當舍妹之申將其《一定要看名醫嗎?》書稿拿來囑我看一看時,又觸及了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一時之間,我心中見其又有新書問世的欣快喜悅,霎時被內心糾葛取代。
猶記得那一年待產,在諸多朋友的推薦下,選擇了一位在哈佛醫學院擔任教授、頗富盛名的婦產科名醫主診。不幸長子早產,然而該醫生正在遠地的高爾夫球場渡假,名醫助手因我胎盤前置不敢以剖腹接生。在當時的醫療制度下,沒人敢接手處理名醫的病人,只得苦等名醫趕回動手術。不過,因為麻醉時間過久,所以我雖僥倖得救,但長子已往生。
之申此書是寫給非醫界的讀者所讀,而我恰與其中若干病患心態吻合,因此願意挺身而出,為這些表達淋漓、且發人深思的由衷進言鼓掌;同時更樂意介紹醫界人員共同一讀。
走筆至此,記起一則笑話:古代一仕子有特異功能,可看見鬼魂。一天仕子生病,以自持的特有功能走遍醫館,凡醫生門前鬼魂多者,均不去就醫,因為他認為這些醫生必是醫術不佳。突然看見一醫館前只有一鬼魂獨在,心想必是良醫因而入內求診,不料藥到「命」除。仕子鬼魂心有不甘找醫理論,才知該醫館一日前才開始懸壺應診。
這個故事雖純屬諷刺,但何異於盲目求名醫?
我國荀子早有「良醫之門多病人」的說法,而韓非子更認為「人處疾則貴醫」,此乃人之常情。我們要求醫者要有救人的憐憫與同情,才稱得上是位良醫、才能成為名醫,但現今的社會,醫師在成為名醫的道路上,是否有太多長袖善舞之公關作法?
之申所以欣賞蒲松齡先生,大抵也是對這位三百年前的學者其醫學方面的想像力非常嚮往。由於家鄉人民「不惟無處可以問醫,並無錢可以市藥」,因此蒲先生在災病之年,一方面廣集偏方編成《藥崇書》,以方便鄉民治病療傷,一方面幻想行醫良策。
在他所著的《聊齋誌異》一書中,有許多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寫作題材,絕不是抒發其不得志的心中鬱塞而已。其中,〈錦瑟〉有接斷臂的手術,〈雲蘿公主〉有以受精卵借腹生子的預言,〈荷花三娘子〉有帝王切開產子的故事,〈嬌娜〉有人工呼吸,〈陸判〉提到麻醉後手術,〈畫皮〉有換心的情事,〈黃九郎〉則有同性戀。 所以清代大學者魏源警告世人:「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海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之申能坐於室而觀四海,她是以仁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沒有個人評論,為使病患擬於求醫者怦然心動,而有所依循。對當前若干名醫,之申也懇切進言:「一些高高在上的名醫,一旦把病人和自己的地位畫作鴻溝的時候,他早已沒資格作醫生了」,更是力透紙背。
所以寫醫生與病人,因習而知,因誤而知,因疑而知,因過而知;之申有心焉。
我自幼身體羸弱,一直在協合醫院接受調養,然而後來日本占領北平、接收協合醫院,並將當時無救的病童逐出醫院,我不幸的正是其中的一名。在往後的歲月裡,凡生死關頭、跌跌撞撞的事,又無一不與醫生有關。當舍妹之申將其《一定要看名醫嗎?》書稿拿來囑我看一看時,又觸及了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一時之間,我心中見其又有新書問世的欣快喜悅,霎時被內心糾葛取代。
猶記得那一年待產,在諸多朋友的推薦下,選擇了一位在哈佛醫學院擔任教授、頗富盛名的婦產科名醫主診。不幸長子早產,然而該醫生正在遠地的高爾夫球場渡假,名醫助手因我胎盤前置不敢以剖腹接生。在當時的醫療制度下,沒人敢接手處理名醫的病人,只得苦等名醫趕回動手術。不過,因為麻醉時間過久,所以我雖僥倖得救,但長子已往生。
之申此書是寫給非醫界的讀者所讀,而我恰與其中若干病患心態吻合,因此願意挺身而出,為這些表達淋漓、且發人深思的由衷進言鼓掌;同時更樂意介紹醫界人員共同一讀。
走筆至此,記起一則笑話:古代一仕子有特異功能,可看見鬼魂。一天仕子生病,以自持的特有功能走遍醫館,凡醫生門前鬼魂多者,均不去就醫,因為他認為這些醫生必是醫術不佳。突然看見一醫館前只有一鬼魂獨在,心想必是良醫因而入內求診,不料藥到「命」除。仕子鬼魂心有不甘找醫理論,才知該醫館一日前才開始懸壺應診。
這個故事雖純屬諷刺,但何異於盲目求名醫?
我國荀子早有「良醫之門多病人」的說法,而韓非子更認為「人處疾則貴醫」,此乃人之常情。我們要求醫者要有救人的憐憫與同情,才稱得上是位良醫、才能成為名醫,但現今的社會,醫師在成為名醫的道路上,是否有太多長袖善舞之公關作法?
之申所以欣賞蒲松齡先生,大抵也是對這位三百年前的學者其醫學方面的想像力非常嚮往。由於家鄉人民「不惟無處可以問醫,並無錢可以市藥」,因此蒲先生在災病之年,一方面廣集偏方編成《藥崇書》,以方便鄉民治病療傷,一方面幻想行醫良策。
在他所著的《聊齋誌異》一書中,有許多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寫作題材,絕不是抒發其不得志的心中鬱塞而已。其中,〈錦瑟〉有接斷臂的手術,〈雲蘿公主〉有以受精卵借腹生子的預言,〈荷花三娘子〉有帝王切開產子的故事,〈嬌娜〉有人工呼吸,〈陸判〉提到麻醉後手術,〈畫皮〉有換心的情事,〈黃九郎〉則有同性戀。 所以清代大學者魏源警告世人:「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海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之申能坐於室而觀四海,她是以仁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沒有個人評論,為使病患擬於求醫者怦然心動,而有所依循。對當前若干名醫,之申也懇切進言:「一些高高在上的名醫,一旦把病人和自己的地位畫作鴻溝的時候,他早已沒資格作醫生了」,更是力透紙背。
所以寫醫生與病人,因習而知,因誤而知,因疑而知,因過而知;之申有心焉。
作者資料
張之申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博士 【經歷】 紐約大學內兒科、賓州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副教授 舊金山青少年婦女醫療中心醫務主任 舊金山中西整合癌症研究中心主任 加州州政府亞裔乳癌防治委員會發起人 台大聯盟亞東醫學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遠東聯合診所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 青少年醫學、婦女醫學、身心醫學。 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嗜文學。喜繪畫,無師自通,妙筆一揮,信手拈來,每每令人發噱,也發人深省。 為人謙虛,淡泊名利,熱心助人,富有強烈的正義感。行醫數十年,堅行「醫學即藝術、關懷與奉獻」的坎坷路至今。由於背負母親因醫療疏失而逝世的遺憾,加上周遭親朋好友的慘痛經驗,立志教導大家正確的求醫觀念。 作者出版此書,目的絕不在於要和名醫過不去,而是希望教導讀者以有知識、有智慧的方式和醫療團隊溝通,進而擊退疾病、獲得健康。
基本資料
作者:張之申
出版社:原水文化
書系:悅讀健康系列-身心靈書房
出版日期:2008-02-26
ISBN:9789867069610
城邦書號:HD3038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