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文化與價值(德中對照)
- 作者: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4-12-05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優惠截止日:2025年6月30日止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最重要哲學家的思想筆記
一窺天才的靈光與智慧
★德中對照
★專文導讀
如果你想知道天才哲學家平常在想什麼,就讀他的筆記。
「臉孔是身體的靈魂。」
「天才擁有的光和其他正直的人沒什麼兩樣──他只是用一種特殊的透鏡把這個光聚集在一個焦點上。」
「當人穿上美麗的衣服對著鏡子顧影自憐,那件衣服就會變成(就像一種絮凝作用)蠕蟲和蛇虺。」
──維根斯坦
本書是維根斯坦著作遺稿中的筆記集結。
這些筆記散見於他的哲學著述中,不少與他的論述沒有直接關係。維根斯坦本人會在許多地方用括號或其他方式將這些筆記與他的哲學論述分開。這些筆記中,有的是自傳敘事、有的是評論,包含音樂、建築、詩歌、宗教等思考。
這些筆記字字珠璣、耐人尋味,語言優美頗具機鋒,讓讀者一窺天才哲學家的魅力與思想世界。
「在哲學思考裡,我們必須深入古老的混沌當中,並且在那裡感到優游自得。」
內文試閱
導讀
寫給離散在世界角落之人的筆記
黃哲翰
「不能表述的事物(我覺得是一種奧祕而不可言喻的事物)或許就是我可以表述的事物所擁有的意義的背景。 」
維根斯坦一生的哲學旨趣在於探問作為真理之工具的語言與真理之間的關係。對維根斯坦而言,真理是整全而語言是片段的,儘管我們不得不藉助語言,但真理本身卻是不可被言說的。因而哲學就是一種對不可言說者進行言說(更確切而言是:避免進行言說)的嘗試,它注定是要來回修改、結結巴巴的(正如維根斯坦本人有口吃)。
這種來回結巴的思想特徵,恰恰表現在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與《哲學研究》這前後兩部代表著作的顛倒反覆上。為了面對那不可言說的、整全的真理,維根斯坦所做出的言說先後為邏輯實證論與現象學(這兩個幾乎互斥的思潮)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這又成為學界長期以來討論的課題:維根斯坦前後期的思想究竟是一種轉折、還是一種延續?
不過,在這種學院哲學史式的探討之外,一般人或許更好奇的是:對於這位一生抑鬱、反覆決定進入又離開哲學界的天才哲學家而言,那不可言說的真理到底是什麼?而他如此執著於語言、執著於不可言說者的理由究竟是什麼?
上述問題在《邏輯哲學論》與《哲學研究》中都無法得到解答。然而,這部由維根斯坦劍橋大學教席的後繼者喬治.亨里克.馮.萊特(Georg Henrik von Wright)所編纂之《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或許可以讓我們找到不少線索。在這部筆記集中,維根斯坦透過其零碎而私密的語言,方才向我們透露了他所面對的、所要處理的「世界」具體是什麼——那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葉的歐洲文明處境:古典音樂與藝術的衰落、不斷進步卻同時也自我作繭般不斷複雜化的科學、大眾社會的出現與庸俗化、法西斯與社會主義席捲歐陸,乃至於始終糾纏著他的生活世界的反猶太狂潮。
事實上,正是猶太人的身份讓維根斯坦從上述歐洲文明的處境出發,走到了《邏輯哲學論》與《哲學研究》中的語言批判、以及對不可言說之真理的沉思。19世紀歐洲各地的猶太社群曾力行同化運動,欲透過接受高等教育與努力精通主流社群的語言(例如德語、法語)融入當地並藉此抬升地位。為此,猶太人大力擁抱啟蒙傳統的理想,樂觀地相信語言的效力是普世的、科學的,而所有人都能藉助語言來溝通與共存。
此種啟蒙的語言理念隨即在19世紀後半葉遭遇了嚴重的挫敗,迎接猶太人追求同化之夢想的反而是愈加白熱化的反猶主義。同時,歐洲各地在快速工業化的背景下出現的階級、文化、政治衝突與狂熱的民族主義,也順勢將猶太社群當作替罪羔羊。尤其是蔑視啟蒙普世主義的民族狂熱者,更是把擁抱啟蒙理想的猶太社群視為社會毒瘤——維根斯坦成長的故鄉維也納,就正是19世紀末反猶主義的重鎮(它也弔詭地同時是納粹反猶與猶太錫安主義的起源地)。
「我們和語言作戰。我們陷入和語言的戰爭中。」
作為「世紀末」(Fin de siècle)世代的文化人,維根斯坦所經歷的是一場語言被政治狂熱所腐化的災難:偏見與極端意識型態披上了科學與邏輯的外衣,讓言說論述在理性的假象下頓失客觀的依歸;而身為猶太人,維根斯坦更是處處能感受到主流大眾訴諸文明教養之概念論述的另一面,那實際從事歧視與排斥的言說行動。啟蒙主義之語言理想的幻滅,隨即在納粹的政治宣傳與官僚語言中來到了絕望的深淵,複雜專業而鏗鏘堂皇的論述四處泛濫,而人們面對那些心知肚明的反人類恐怖暴行卻只能在沉默中讓其成為另類的不可言說之物。
但維根斯坦並非鄂蘭(Hannah Arendt),他並沒有徑自去分析這場語言災難的起源,而是憂鬱地與他的世界隔離,忐忑地去洞察西方文明的境況。於是在他的筆記中,我們宛如讀到一個正在躊躇作詩的維根斯坦,他談布拉姆斯和孟德爾頌的音樂、談佛洛依德對夢的解析、談神性與善、談《福音書》、談悲劇、談科學發明、談哲學與語言——透過私密而隱晦的方式,他用自身的生命經驗與哲學思索,將上述文明境況的面向彼此連結、譜成斷簡般的詩曲。正如他寫道:
「『整個痛苦的世界都在這些文字裡。』……語詞就像橡實一樣,從它裡面可以長出一株橡樹。
我們或許永遠都無法理解維根斯坦的這些筆記私語,因為對他而言,語言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世界所譜寫出的詩曲(正如他的自我形容:「我的原創性是一種屬於土壤的原創性,而不是屬於種子的。」)。從某方面來說,維根斯坦的文字(或許也包含《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只是寫給一小圈子的人的……他們是我的文化圈,就像我的祖國的族人。」
或許只有處於「世紀末」歇斯底里的歐洲文明、處於語言成為「世界毀滅的試驗場」的德語世界,只有身為猶太人的思索者、同時又是某種神性之善的探問者,才能理解維根斯坦這些筆記、乃至於其哲學言說背後的那不可言說者。
正如維根斯坦寫道,他的這些言說,「其實是寫給離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的。」
作者資料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被譽為哲學天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等。 在哲學史中,二十世紀初影響重大的語言學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意味著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的產生以及人文學科對語言的關注。維根斯坦則是分析哲學領域中的重要學者,他的著作引導語言哲學走向新的方向。他的主要著作為《邏輯哲學論叢》、《哲學研究》,影響了二十世紀相當重要的哲學流派:邏輯實證主義以及日常語言學派。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