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哲學珍寶櫃:關於生活的有趣故事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一部教人如何過美好生活的現代指南 英國大眾哲學家羅曼.柯茲納里奇 從歷史的視角洞察十二個人生主題 「我們該如何生活?」改善生活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求助哲學家的智慧,也可以尋求宗教的教誨,甚至可以探究心理學家做了什麼最新實驗。然而,很多人忘了,我們還可以從歷史尋求啟發,如果我們真的這麼做,我們會發現,歷史能給予我們的力量異常強大。 為了說明過去能給予我們什麼教訓,本書作者羅曼.柯茲納里奇探討十二個世人關心的主題,從工作與愛情到金錢與創造力,他告訴我們其實忽略了太多歷史能給予我們的智慧。我們可以從古希臘人身上學習到人際關係,工業革命可以告訴我們為何工作無法令人滿意,而明代中國將會改變我們對養兒育女的看法。 就像文藝復興的「珍寶櫃」擺滿珍奇的物件,每個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哲學珍寶櫃》也充滿來自歷史的故事與觀念,每個故事與觀念都能在日常生活方面提供我們珍貴的建言,讓我們重新思索感官的運用或改變對時間的態度。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司空見慣的自助書籍,我們何不從另一個途徑尋找更豐富且有用的生活建議。羅曼.柯茲納里奇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願意從歷史尋求啟發,歷史必能給予我們驚人的洞見。就像文藝復興的珍寶櫃,《哲學珍寶櫃》同樣充滿睿智而有趣的觀念。無論是瞭解古希臘人以改善自己的愛情生活,或是從工業革命的歷史中尋求改善自身工作的契機,本書要做的就是以歷史為師,讓自己活得更好。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培養關係 第一章 愛情 第二章 家庭 第三章 同理心 ▎第二部分 賺錢謀生 第四章 工作 第五章 時間 第六章 金錢 ▎第三部分 探索世界 第七章 感覺 第八章 旅行 第九章 自然 ▎第四部分 打破傳統 第十章 信仰 第十一章 創造力 第十二章 面對死亡 後記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英漢對照

序跋

前言 我們該如何生活?這個問題雖古老,卻是現代一個迫切的問題。在富裕的西方,社會的變遷十分快速,令人難以適應。網路文化改變了我們戀愛與交友的方式。現在幾乎沒有人想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幹一輩子,大家找工作不僅為了生計,也為了拓展視野,人們因此經常苦惱於如何找到適當的職涯。醫學進步使現代人活得更久,我們因此必須思索怎麼樣才能最好地利用自己多出來的寶貴壽命。生態危機對倫理生活構成新的挑戰,從如何利用假期到思索子女的未來,我們必須反思自己的決定對生態造成的影響。人類在二十世紀沉迷於追求消費愉悅與物質財富,但現在許多人轉而大聲疾呼,人類應尋求更深刻的自我實現與意義形式。如何追求生活的藝術,成為這個時代最令人苦惱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尋求解答。哲學家善於思索人生、宇宙與萬事萬物,我們可以求助他們的智慧。宗教與精神思想家的教誨,可以給予我們指引。心理學家發展了一套幸福的理論,他們也可以提供線索,協助我們擺脫舊習慣並維持積極的人生觀。此外還有精神導師的建言,他們總是能巧妙地將這些取徑整合成五點計畫。 然而,當我們面對如何生活這個兩難的問題時,往往會忘了還有一個領域可以參考:歷史。我相信鑑往知來,透過瞭解過去,我們可以找到生活藝術的未來。如果我們探討其他時代或其他文化的人們如何生活,我們可以從中記取教訓,以應對日常生活的挑戰與機會。對生活充滿熱情的祕訣,源自中世紀對死亡的態度或工業革命時期的別針工廠,我們想知道這些祕訣究竟是什麼?此外,與明代中國或中非原住民接觸如何改變了我們養兒育女或照顧父母的觀念?令人驚訝的是,迄今為止很少有人探討這類問題,過去這些智慧是人類從實際生活中提煉而來,而非源自於毫無根據的空想臆測。 我認為歷史是個珍寶櫃(wonderbox),它就像文藝復興時代的珍寶屋,德國人稱之為Wunderkammer。收藏家在珍寶屋裡展示各種罕見且吸引人的物品,每件物品──例如一只迷你的土耳其算盤或日本的象牙雕刻──都訴說著一段故事。珍寶屋經過世代傳承,裡頭收藏了家族的傳說與知識、品味與旅行,充滿了珍貴的家族遺產。同樣地,歷史也將世界上各種文化蘊涵的有趣故事與觀念傳承給我們。這些是全人類共有的遺產,先人留下的這些耐人尋味且往往片段零碎的物品,我們可以從中隨意挑選,我們在驚異之餘,也能深思其中的意義。一旦我們打開歷史的珍寶櫃,我們將發現生活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 我們在旅途中,可以得到許多著名與少數遭到遺忘的人物指引,從十七世紀的天文學家到前三K黨領袖,從早期的女性主義煽動者到引火自焚的越南僧侶。他們將護送我們走進不尋常的領域──百貨公司的創立或五感的迷思。他們的任務是告訴我們,人類會採取極其多樣的方式來切入關鍵的事物,如工作、時間、創造力與同理心。我們的嚮導會協助我們質疑自己目前的生活模式,也會提供經常讓人感到驚訝與實用的觀念,使我們的生活走上新的方向。 十七世紀思想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寫道:「歷史的主要與本分的工作,在於讓人們瞭解過去發生的一切,使他們能審慎地面對現在,深謀遠慮地迎向未來。」(注1)抱持著這種「應用史學」(applied history)的觀念,我一頭栽進了社會、經濟與文化史家、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的作品之中,尋找最具啟發性的觀念來解決今日西方世界的生活困境。雖然這些學術作品在寫作時很少抱持實際應用的想法,但對於想讓生活更具冒險性與目的性的人來說,這些作品卻充滿了遠見卓識。正如文藝復興重新發現失傳已久的古典時代知識,並且仰賴這些知識為藝術與科學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我們也必須挖掘埋藏許久過去美好的生活觀念,從而發動一場自我理解的革命。 從某方面來說,學習歷史是嘗試從先人的生活方式中找出最能說服自己的部分,然後親自實踐它。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學習歷史也能讓我們辨識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承襲了多少過去的觀念與態度。有些觀念與態度是正面的,應該接納使其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例如相信沉浸於自然荒野之中對於我們的福祉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繼承了其他可能對我們造成嚴重傷害的文化遺產,只是我們很少察覺或質疑這些事物,例如工作倫理使我們認為休閒時間是「工作以外的休息時間」,而非「工作時間的一部分」,又或者相信最能發揮天分的方式是成為某個狹窄領域的專家──「要專精而不要廣博」。我們必須追溯這些遺產的歷史根源,瞭解它們是如何偷偷地潛入我們的生活之中,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形塑了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可以選擇接受這些遺產,並認為有了這些遺產自己會變得更好;我們也可以選擇拒絕,並且在與這些遺產劃清界線的同時,做好準備創造出新的遺產。而當我們掌握自己的歷史時,我們也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所有的歷史都是透過史家的眼睛寫下來的,史家藉由揀選、刪除與詮釋來篩選過去。本書也不例外。本書無法涵蓋所有關於愛情、金錢或生活藝術其他面向的歷史。我援引的往往是最能表現我們平日面對的生活鬥爭的故事。舉例來說,在討論家庭的章節中,我把重點放在家庭主夫與家庭對話的歷史,部分是因為這部分的歷史讓我得到啟發,使我對於自己在人生中所遭遇的困難有更多的理解。然而,我選擇的歷史主題並不完全是個人的,它們其實反映了我的判斷,我相信對於如何生活感到困惑──或純粹只是想知道如何生活──的人,以及擁有空間與機會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的人,這些歷史主題絕對能提供最大的幫助。 本書的篇章主要是為了向歌德的一句名言致敬,「無法從三千年的歷史中獲得教訓的人,僅能餬口度日,庸庸碌碌。」我檢視了古希臘至今三千年的人類歷史。雖然我主要關注的焦點是歐洲與北美,但我也考察了其他地區,從中尋找具啟發性的美好生活取徑,包括亞洲、中東與各地原住民,他們的當代文化依然反映出古代生活的特徵。 本書試圖尋找過去與現在的連結,透過想像的橋梁,協助我們深化自身的關係、反思自己如何生活,使我們重新探索世界與我們自身。是掀開珍寶櫃蓋子的時候了,讓歷史來揭示,今日的我們該如何生活。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愛情 那位因為被尊稱為聖瓦倫丁(St. Valentine)而名垂不朽的男人,如果發現自己成為浪漫愛情的守護聖人,恐怕連他自己也會感到震驚不已。聖瓦倫丁的生平缺乏詳細記載,只知道他是羅馬附近的一名僧侶,在西元三世紀因為基督教信仰而遭到處決。四九六年,首度有人以聖瓦倫丁為名舉辦了盛宴,此後千年的時間裡,聖瓦倫丁因為具有醫治病人與殘疾人的力量而受到崇敬。到了中世紀晚期,聖瓦倫丁成為癲癇症患者的守護聖人,在日耳曼與中歐地區尤其知名,當地在這個時期的藝術品經常描繪聖瓦倫丁治療癲癇發作的兒童的景象。聖瓦倫丁開始與羅曼史產生連繫是在一三八二年,當時喬叟(Chaucer)寫了一首詩,描述每年二月慶祝的瓦倫丁日(Valentine’s Day,情人節)剛好是鳥兒——還有人們——選擇配偶的時候。從此以後,聖瓦倫丁身為治療者的名聲逐漸消退,每年二月的盛宴日反而成為戀人彼此傾訴愛意的時刻,村子裡的年輕男女也利用這個節日玩起了嬉鬧的愛情遊戲。瓦倫丁日在十九世紀再度出現轉變,賀卡產業的誕生與大眾行銷的出現,促使這個一年一度的節日成為重要的商業盛事。一八四○年代,美國掀起一股瓦倫丁日風潮:短短二十年間,零售商每年可以賣出將近三百萬件卡片、廉價小書與其他愛情小飾品。今日,每年到了瓦倫丁日,全球各地送出的情人節卡片竟多達一億四千一百萬張,在美國,百分之十一的戀人也選擇在二月十四日訂婚。 聖瓦倫丁從基督教慈悲博愛的使者轉變成浪漫熱情的象徵,這使我們產生一個更大的疑問,在這幾個世紀之間,我們對愛情的態度出現了什麼變化。在古代世界,愛情指的是什麼,在喬叟生存的那個講究騎士精神的時代,愛情又代表什麼意義?浪漫愛情的理想如何發展與形塑成今日我們眼中一段關係應有的愛情樣貌?早在十七世紀,法國貴族法蘭索瓦.德.拉羅希福可(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就已經想到這些問題,他曾說,「如果人們從未聽過愛情,那麼他們幾乎不可能墜入愛河。」德.拉羅希福可知道我們對愛情的觀念至少有一部分是文化與歷史創造出來的。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曾經歷愛情的快樂與悲傷。我們也許記得初戀帶來的熱烈渴望與兩人世界的甜蜜,我們也在長期關係的安全感中找到慰藉。然而,我們也因為嫉妒的情緒與被拒絕的孤獨而感到痛苦,或者做出各種努力想讓婚姻圓滿與持續。 我們若想克服愛情帶來的種種困難與增添愛情帶來的快樂,就必須先瞭解人類情感歷史中兩個重大悲劇的意義。第一個悲劇是,人類過去存在著六種愛情,特別是在古希臘時代,而我們現在已經完全失去了對這六種愛情的認識。古希臘人認為愛情不僅存在於性伴侶的關係,也存在於友誼、陌生人與自己之中。第二個悲劇是,過去一千年間,各種愛情都被合併到浪漫愛情這個充滿迷思的觀念裡,我們因此以為各種愛情都能在某個人、某個獨一無二的靈魂伴侶身上找到。我們若想擺脫這個遺產的束縛,就必須在浪漫關係之外尋找愛情,並且培養出多種形式的愛情。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這段愛情歷史的探索之旅?當然,讓我們先來杯咖啡吧。 六種愛情 當代的咖啡文化已經發展出一套複雜的語彙來描述我們每天攝取咖啡因時的多樣選擇——卡布奇諾、濃縮咖啡、馥芮白、美式咖啡、瑪奇朵咖啡與摩卡咖啡。古希臘人提到愛情就跟我們區別咖啡一樣精細,他們也把愛情分成六種。這與我們今日的做法相反,我們現在是用單一而模糊的詞彙把各式各樣的情感、關係與理想囊括在一起。一名青少年可以說「我戀愛了」,但他的意思不可能與一名六十歲的老人在與妻子生活了這麼長一段時間之後仍說他愛著妻子的意思相同。我們在熱戀時說「我愛你」,但我們也能在電子郵件末尾順手寫下「lots of love」,然而兩者的意思絕不一樣。 古典時代的雅典居民一定會對我們表達的簡陋感到驚訝。古希臘人談論愛情的方式,不僅是在市集廣場上愉快地閒話家常,也包括思索愛情在生活上的意義,而這些意義光憑我們今日貧乏的愛情語言是無法理解的,如果用咖啡來比喻,我們的程度僅僅是用馬克杯泡一杯即溶咖啡的程度。我們必須揭露古希臘人知道的六種愛情類型,使它們成為我們日常對話的一部分。若能做到這一點,我們也許能找到更契合我們個人喜好的關係。 每個人都看過情人節卡片上圓滾滾的小邱比特(Cupid),祂在天上搭起弓箭,朝著底下渾然不知的人們射去,中箭的人們一下子便墜入愛河。邱比特相當於羅馬版本的厄洛斯(Eros),厄洛斯是古希臘的愛神與生育之神。對古希臘人來說,厄洛斯代表性的熱情與渴望,也代表他們最重要的一種愛情。但厄洛斯並非如我們今日想的是一個愛玩的淘氣鬼,相反地,古希臘人認為厄洛斯是一種危險、激烈與非理性的愛情形式,它能掌控你,讓你著魔。西元前五世紀的哲學家普羅狄克斯(Prodicus)說道,「成倍的欲望是愛情,成倍的愛情是瘋狂。」厄洛斯代表著失控,而古希臘人害怕失控,但現代卻有許多人希望自己的關係失控,他們相信「瘋狂墜入愛河」才是理想佳偶的表徵。 在古代文獻中,厄洛斯往往與同性戀連結在一起,特別是年紀較大的男性對青少年的愛情。這種普遍流行於西元前六到前五世紀雅典貴族階層的愛情形式被稱為「少年愛」(paiderastia),從少年愛當中又產生了最不尋常的希臘詞彙「katapepaiderastēkenai」,也就是「無可救藥地迷戀男孩而散盡家財」。然而,厄洛斯並非男性關係所獨有。雅典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cles)禁不起厄洛斯的驅使而離開自己的妻子,轉而追求美麗聰慧的阿斯帕西亞(Aspasia),而阿斯帕西亞也成為伯里克里斯的情婦。女詩人莎芙(Sappho)因為在詩中表現出對女性的情欲而聞名於世,而她的許多詩作都是在她出生的島嶼萊斯博斯島(Lesbos,從這個字衍生出女同性戀者)寫成的。厄洛斯的力量也出現在希臘神話裡,諸神的淫亂行徑——特別是男性——顯示出古典社會的文化規範。宙斯變化成各種形象來滿足自己的性激情,他化身成一隻天鵝前去引誘勒達(Leda),或者變成一頭雪白的公牛強姦了歐羅巴(Europa),他還躲到雲里對伊俄(Io)為所欲為。就連《奧德賽》(Odyssey)裡凶殘的獨眼巨人波利菲莫斯(Polyphemus)也無法扼抑對海中寧芙(sea-nymph)伽拉忒亞(Galatea)的強烈欲望,然而他向對方調情卻得不到任何回應:「雪白的伽拉忒亞,妳為什麼拒絕我的愛?喔,妳比凝結的牛奶還要白皙……比綠色的葡萄更有光澤!」在雅典的日常生活中,在視覺上關於厄洛斯最明顯的證據是春季戲劇祭典期間,緊接在悲劇表演後出現的粗鄙猥褻的「薩提爾劇」(satyr plays)。演員打扮成半人半羊,腰間綁著巨大而勃起的陰莖,蹦蹦跳跳地嬉鬧玩耍,嘴裡不斷說著淫穢的笑話。厄洛斯引起的痛苦,可以藉由輕鬆的喜劇來加以緩和平息。 每個人都有過靈魂被厄洛斯牽著走的經歷。我曾在厄洛斯的誘惑下,為了追求一名女子,一時衝動放棄在英國的生活搬到美國,但最後還是追求失敗。或許妳對自己的第一任男友十分癡迷,妳甚至在自己的屁股上用哥德字體(Gothic script)刺了他的名字——而且至今仍留在上面。你也許還記得蜜月時曾在巴黎某個公園裡露天做愛,如今想起來嘴角仍忍不住上揚。或者,妳對有酒癮的英文講師一見鍾情,之後兩人展開了一場波濤洶湧的戀情,但最終以淚洗面,甚至分手後發現自己懷了對方的孩子。無論厄洛斯留給我們的回憶是感官肉體上的滿足還是悲劇收場,我們都無法想像一段毫無強烈性激情與性渴望的愛情。(未完)

作者資料

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 柯茲納里奇在雪梨和香港長大,先後就讀於牛津大學、倫敦大學與艾塞克斯大學,並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他是一名社會哲學家,致力於探討思想的力量如何帶來改變。《觀察家報》(The Observer)推崇他為「英國重要的大眾哲學家」,他的著作包括《長思短想》(The Good Ancestor)、《明日的歷史》(History for Tomorrow)、《同理心》(Empathy)與《重新活在當下》(Carpe Diem Regained)等暢銷書,已翻譯成超過25種語言,其主題涵蓋長遠思考到同理心的力量等,在政治與生態運動、教育改革、社會創業與設計領域皆頗具影響力。 他目前擔任牛津大學「幸福與人類繁榮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daimonia and Human Flourishing)資深研究員,也是全球第一個「同理心博物館」(Empathy Museum)的創始人。他是備受讚譽的公眾演說家,其演講和工作坊的足跡遍及各地,從倫敦監獄到 TED全球舞台。此外,他是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成員、「恆今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研究員,也是艾倫.狄波頓創立的全球情感智慧組織「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的創始講師之一。 個人網站:http://www.romankrznaric.com

基本資料

作者: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黑體文化 書系:空盒子 出版日期:2025-10-29 ISBN:9786270000000 城邦書號:A5750056 規格:平裝 / 黑白 / 41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