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彈一場完美戀愛影視改編小說(GagaOOLala台泰日合作BL話題台劇!同名劇改小說)
-
天防者IV:無畏者〔完〕
-
擁抱過去的我:Me, Myself and I【郭雪芙自選私藏照首刷限量親簽版】
-
夜行堂奇譚【風靡PTT Marvel版超人氣日本怪談,全新加筆重磅成書】
-
最悲傷的是誰
-
侑美與夢魘繪師(邪惡奇幻天才大神超凡驚豔震撼全球祕密計畫,限量典藏豪華全彩精裝版,隨書附贈燙金藏書票「夢中的你」)
-
你殺了誰(《新參者》加賀恭一郎系列最新作)【首刷附贈解謎海報工具袋.東野圭吾印刷扉頁簽名】
-
玻璃飯店(作者親筆簽名扉頁版)
-
如前所述:三島屋奇異百物語八
-
人生圖書館:全球最大書評網站Goodreads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決選作!逾三萬七千則★★★★★書評狂推!如果你是個愛書人,這本非讀不可!
內容簡介
◆本書為麥田於2009年出版的《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改版書!
飲食文學寫作最成熟的食經袁枚《隨園食單》
250年來中華美食鉅著,現代美食家詮釋吃的祕密!
最具古典涵養的美食家朱振藩,重現中菜烹飪經典!
袁枚vs朱振藩
古今美食家精彩演繹美食料理
袁枚,以〈祭妹文〉名傳一時、將飲食視為生活藝術的清代文學家兼美食家,以他個人的體會與實踐,總結前人的美食經驗,有系統地歸納出中國古代烹飪技術的獨到心得,完成了中國美食界的劃時代巨著《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單元。詳細記述了中國從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所流行的342種菜餚、飯點、茶酒的用料和製作方法;書中不僅有理論、有總結、有評介,且有實踐、有體會、有闡述,並雜以幽默,體裁清新,運筆自如,毫無單調重複之弊;全書體大思精,條理分明,深具現代借鑑價值。尤其袁枚筆下立論精闢,文字曉暢、生動、雋永,被譽為200年來世界烹飪文學的經典之作。
朱振藩,兼具古典涵養的現代美食家,以其自身對美食的認知以及對料理的透徹理解,為讀者解析《隨園食單》的精闢文意,並以現代人的觀點重新審視這本經典的精髓,賦予經典摩登的生命。是一本有趣、實用、包羅萬象並兼具人文深度的好書。
本書從「須知單」入手,共分二十個小單元,涉及烹飪的選料、初步加工、配菜、火候、調味、裝盤、上菜等環節,論述精采,耐人尋味。並配以圖片以豐富讀者閱讀的樂趣和活潑視覺的感受。
◎「袁枚積累了四十年以上的飲食經驗,加上生花妙筆,撰就了膾炙人口的《隨園食單》。我在驚羨之餘,想要為其作註,而旁徵博引的目的,就是古為之用,既彰顯其時代意義,且擴大其影響面。」──朱振藩
【美食門生.權威推薦】
李昂(知名作家、美食家)
于美人(名主持人、作家)
吳淡如(名主持人、作家)
林青蓉(名主持人、作家)
何麗玲(春天診所董事長)
吳安琪(TVBS新聞台主播)
林書煒(名主持人、作家)
盧秀芳(中天新聞台主播)
盧秀燕(立法委員)
呂惠敏(嘉隆集團總經理)
王中詩(資深公關顧問)
吳忠慈(閱讀地球出版社發行人)
張天倫(飲食節目主持人)
關俐麗(國際名酒亞太業務總監)
陳以真(行政院青輔會主委)
姜怡如(前三立主播)
高明慧(三立新聞部副總經理)
趙心屏(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
馬千惠(台北花博發言人、中天新聞台製作)
谷懷萱(年代新聞台主持人)
林子璇(飲食評鑑作家)
目錄
◎自序/不光吃飽,還要吃巧
◎先天須知
◎作料須知
◎洗刷須知
◎調劑須知
◎配搭須知
◎獨用須知
◎火候須知
◎色臭須知
◎遲速須知
◎變換須知
◎器具須知
◎上菜須知
◎時節須知
◎多寡須知
◎潔淨須知
◎用縴須知
◎選用須知
◎疑似須知
◎補救須知
◎本分須知
◎先天須知
◎作料須知
◎洗刷須知
◎調劑須知
◎配搭須知
◎獨用須知
◎火候須知
◎色臭須知
◎遲速須知
◎變換須知
◎器具須知
◎上菜須知
◎時節須知
◎多寡須知
◎潔淨須知
◎用縴須知
◎選用須知
◎疑似須知
◎補救須知
◎本分須知
序跋
不光吃飽,還要吃巧
◎文/朱振藩
我初識袁枚,在讀高一時,印象極深刻,迄今仍不忘。當時的國文老師周小溪先生,曾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當兒,身處第一線,擔任宛平縣縣長。他授課幽默詼諧,講解深入透徹,不僅是個性情中人,且是有道長者。記得老人家在教〈祭妹文〉那天,天昏地暗,寒風颼颼地響,待他吟至「紙飛灰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矣」之際,觸景生情,老淚縱橫,聲音哽咽,頻頻以袖拭淚。此情此景,歷歷在目,今日回想,尤增感傷。
三年之後,讀《續古文觀止》一書,收錄袁枚另兩篇文章,分別是〈後出師表辨〉及〈書魯亮儕〉,深服其文采,可以成誦。該書亦選有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所撰的〈袁隨園君墓誌銘〉,細讀之餘,總算對這位清盛世時的詩詞古文大家,有進一步的認識,儘管有些地方仍不甚了了。
隔沒多久,我除古文外,亦醉心於前人詩、詞、曲、對聯、尺牘及札記等。由於多所涉獵,遂讀過袁枚所著的《隨園詩話》、《小倉山房尺牘》、《隨園隨筆》及《子不語》等,旁及一些有關他的傳記。只是他那部名震當世並足以垂範後世的《隨園食單》,尚無法一窺其奧。直到二十餘年前,在香港逛舊書攤,無意間有幸購得為止。
約在此同時,我已讀畢不少飲食著作,像唐魯孫的《大雜燴》、《什錦拼盤》、《說東道西》、《天下味》、《中國吃》等;高陽的《古今食事》;梁實秋的《雅舍談吃》;逯耀東的《祇剩下蛋炒飯》等等,不但一一寓目,而且身體力行,組織美食會,吃遍北縣、市。此後更向全台各地及金、馬進軍,吃得不亦樂乎。正因雙管齊下,吃福隨而擴展,眼界跟著大開,雖不敢以老饕自命,但也稱得上是略有學識和講究飲饌之道的好吃鬼了。
民國八十二年,堪稱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轉捩點,在個偶然的機緣下,步命相及風水的後塵,開了平生第一個飲食專欄,從此欲罷不能,陸續結集成冊,迄今超過廿本。當然啦!飲食一直居大宗,命相和風水等,只是附麗點綴而已。不過,對我個人而言,倒是「一路吃來,始終如一」,邊吃邊讀,夙夜匪懈。而且藉由大量的閱讀,中國專寫飲食的集子,幾乎都未錯過。由於吃得夠多,看得夠廣,始敢稱對於中國的飲食之道,有些全方位的理解。可惜的是,格於外語能力,西方及日、韓的食書,所讀皆是譯本,無法完全領略其美,即使吃的應不算少,也是體會不深,一直引以為憾。
或許是機緣湊巧,就在《食家列傳》付梓後,我終於可以向《隨園食單》的新解叩關,開始屹立食林。此外,將具代表性的典籍新解,時常盤旋腦際,堪稱我的志業。依照早先計畫,在相學這方面,準備著手的是《人倫大統賦》和《冰鑑》兩者,而在飲食方面,則非《隨園食單》莫屬。是以十餘年來,這幾本書即經常置諸案右,俾便隨時翻檢。在時而閱之,時而思之下,體會自然也就益深了。
《隨園食單》不愧是一本劃時代的飲食鉅著。袁枚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後,加上個人體會以及具體實踐,從而完成本書開宗明義的〈須知單〉和〈戒單〉,並有系統地歸納出中國古代烹飪技術的獨到心得。前者能精闢地闡述烹飪的基本理論,全面而周詳,多切合實際;後者則針對當時烹飪中普遍流行的弊病,提出一己看法,讓庖者及食客有所遵循。其中,除了戒外加油、戒火鍋、戒強讓與當今的狀況有所不同外,其餘的各戒,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讀者如能用心及此,篇篇成誦,自然可以一窺吃的堂奧,絕對是懂吃的不二法門。
這位力主詩重性靈,而被稱為「一代騷壇主」、「當代龍門」的袁枚,認為品味與詠詩二者,應「自出機抒,不屑寄人籬下」,而且「味濃則厭,趣淡反佳」。進而將飲食與吟詩相提並論,主張「得一味之佳,同修食譜;賞半花之豔,各走吟箋。」並謂:「吟詩之餘作《食單》,精微仍當吟詩看」及「平生品味似評詩,別有酸鹹世莫知。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盤時」等等。實已將飲食視為一種生活藝術,並把它提升至詩意的境界。同時,他所講究的烹調之法,「並無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故其所拈出的「清雅」之旨,始終是袁枚品味評詩的最高標準,曾云:「平生諸般能耐,最不能耐一庸字。所謂庸字,不過人云亦云。」大抵言之,就是「飲食之道,不可隨眾,尤不可務名」,此誠千古顛撲不破之理,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
至於如何才算懂吃,與袁枚同時期的詞家亦是食家的朱彞尊,即認為飲食之人有以下三種:一是餔餟之人,「食量本弘,不擇精粗,惟事滿腹,人見其蠢,彼實副其量為損為益。」一是滋味之人,「嘗味務遍,或濃肥鮮爽,生熟備陳,或海錯陸珍,奉非常饌當其得味,儘有可口。」一是養生之人,「飲必好水,飯必好米,蔬菜魚肉,但取目前,常物務鮮,務潔,務熟,務烹飪合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其實,朱氏僅分析飲食之人的三個面向,但對真正的「懂吃」而言,還不如已故的飲饌名家唐振常所標舉的「食有三品」。此三品乃「上品會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無非肚大,好吃不過老饕,會吃則極複雜,能品其美惡,明其所以,調和眾味,配備得宜,借鑒他家所長,化為己有,自成系統,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是真正的美食家。要達到這個境界,就不是僅靠技藝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個文化問題。高明的烹飪大師達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達此境界者較多較易,這就是因由所在。」
綜唐氏之言觀之,明清之時的文人,如著有《易牙遺意》的韓奕、撰
《宋氏養生部》的宋詡、編寫《飲饌服食箋》的高濂、著有《養小錄》的顧仲、編撰《醒園錄》的李調元及撰就《食憲鴻祕》的朱彞尊等等,無不在其書裡或詩、文中,流露出他本身對飲食所具有的一定品味、格調與情趣。在此大勢所趨下,文人之於飲食,乃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迥別於昔的生活藝術,懂得吃喝的精髓,進而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
袁枚比起以上諸公,在飲食方面,更充滿著熱情,積累了四十年以上的飲食經驗,加上生花妙筆,撰就了膾炙人口的《隨園食單》。我在驚羨之餘,想要為其作註,而旁徵博引的目的,就是古為今用,既彰顯其時代意義,且擴大其影響面,有利於國計民生(註:老氏云「治大國如烹小鮮」)。就在五年之前,《歷史月刊》的虞前社長炳昌,曾邀我在該刊開個飲食專欄,我便提出此一想法,承蒙其允諾,遂奮筆撰寫,歷三十集而將《隨園食單》之〈須知單〉釋畢,今得以結集成書,謹在此向他老人家致上最高謝意。
另,本書之成,賴內子關蕙明操持家務,全力支持,俾在無後顧之憂下,比較異同,爬梳古籍、專注整理,終而成書。又,精於飲饌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先生慨然賜序,誠為本書生色不少。在此一併致謝,是為序。
延伸內容
飲食文化創造出不同的感動
◎文╱嚴長壽(亞都麗緻集團總裁)
「富過三代,才懂吃穿」,起先要求「吃飽」後才能「吃巧」,起初是因為工作需要,與美食結下不解之緣,逐漸了解飲食文化的廣泛與精深;飲食文化乃是人文素養養成之重要因素,也是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門「藝術」。飲食文化不但代表了一個社會的多元發展,也是反映一個社會的成熟。在這個無國界的新世界,飲食的習慣隨著社會的演進,中華飲食已無法自外於這場跨國界的競爭與比較,無論從食材的更國際化、烹調方法的更多樣化,在在都挑戰著中華飲食的大未來,在大多數人已為迎合市場的趨勢而大刀闊斧的創新改變之餘,如何找到自己原有的優勢與特色成為重要的課題,如何尋根探古則當屬振藩兄的專長,因為他除了必須懂吃,還要會吃,並述之以文字,這更需架構於文學的深厚底子,及以上功力的融會貫通。與振藩先生結識多年,佩服振藩先生閱讀廣泛,通曉許多古今著作,尤其對傳統的執著,在一片創新的浪潮中,總為我們保留些執著與傲骨。
如清朝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不僅轟動於當代,至今已流傳數百年,卻仍膾炙人口,其中〈須知單〉,是集合了烹飪的基礎,而〈戒單〉則清楚的提醒了普遍容易犯的毛病,是相當扎實的飲食功夫書,唯目前僅有原述版,較不易親近,振藩先生集多年努力,以二十篇深入淺出之筆觸為袁枚食單作新註,更旁徵博引使得袁枚食單有全新的註解,書中有理論、有評論、有闡述、有體會,最重要是有具體實踐的部分,欣聞振藩先生將為其作新註,必然將中華飲食文化更加提升,也讓讀者更容易了解。
推廣飲食文化將近三十年,文化,實在是奠定一個城市乃至於整個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也是能否創造不同感動的取決點,對於一個國家有形的建設容易;而文化,包括飲食,卻是需要多年的基礎與累積,才能夠透過古人之智慧,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感觸,此乃美化生活之本,更是生活開心之道。
作者資料
朱振藩
平生雅好文史,酷愛書法,喜讀兵書,尤醉心於美酒佳餚,以「愛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稱。涉獵極廣,除飲食外,對相術、命理、風水等皆有深入研究。曾教授過面相、書法、飲食、謀略等課程,並陸續在各報章雜誌廣開有關飲食、面相及風水等專欄。 「食之聖者也」,簡稱「食聖」,又號「現代食神」、「台灣首席美味鑑賞大師」。 於飲食一道,敢為天下先,雖千萬里亦往矣,且食量恢宏,品過佳肴逾萬道、美酒過千種;知味識味,究飲食之源,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著作達四十部以上,飲食類為大宗,近作有《饕掏不絕》、《識味》、《識相》、《點食成經》、《六畜興旺》、《味外之味》、《新版食林外史》等等。 曾任台北市政府「孔廟再生計畫」顧問(其間推廣台北儒家菜)、百彥餐飲學苑「儒道特色餐飲專案」顧問,以及中央研究院「筆墨譚心(延闓日記)網站」專案撰稿;先後在多地的報章雜誌廣開專欄達二十餘個;屢屢受邀演講、品評、參訪、交流。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