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隨選隨讀的開放式課程,一本讀通一生必備的知識入門
你相信三小時讀通心理學的鬼話嗎?
你有閒功夫花一個月讀一本心理學課本嗎?
認識「心理學」,一週時間恰恰好!
無論電子新聞、報紙、電視、雜誌,從搭訕把妹到觀察人性,各式各樣行為皆可被冠上心理學一詞,舉凡心理測驗、精神分析、人格分類、情緒管理,這些都和「心理學」扯得上關係,它們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鉅,但「心理學」究竟是什麼?你是否真的了解它呢?透過本書一次讀通你該懂的心理學的智慧。
為滿足上班族的個人興趣或進修需求,以及學生們的課業與考試準備,本書以一週時間安排,規畫簡而精要的學習內容,讓讀者能按部就班地掌握心理學的起源、發展、人與理論及學科分支。
同時每日規畫「3分鐘重點回顧單元」,隨時複習,學習毫無負擔。此外更特別設計「用心理學看問題」、「放下書,實踐心理學」單元,將理論學以致用,切身感受心理學對生活的影響,不再只是紙上空談。
即便只有零碎時間,或是考前臨時抱佛腳,閱讀本書都能迅速掌握心理學大要。
重點絕不漏失。無論等公車、搭捷運、晨讀、夜讀,空檔時刻進入學習超方便。速成、速效,有趣且易吸收。
【本書特色】
特色1.超越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輕鬆閱讀!
特色2.打破知識藩籬,專業學門一看就懂!
特色3.一週讀一科目,系統化學習好吸收!
特色4.用得到的心理學,實際解決人生疑難雜症!
目錄
Day 1. 導論
◎大哉問:什麼是心理學?
◎我們如何定義心理學?
◎七個主題,認識心理學不同面向
‧(一)從「生理基礎」了解心理學
‧(二)從「認知功能」探討心理學
‧(三)從「心理發展」分析心理學
‧(四)從「人格分類」驗證心理學
‧(五)從「社會影響」思考心理學
‧(六)從「心理測驗」研究心理學
‧(七)從「心理健康」判斷心理學
◎我們為什麼要瞭解心理學? ──從案例中看無所不在的心理學
◎關於心理學,我想說的是
Day 2. 起源與發展脈絡
◎探源:古文明中的醫學和心理學
◎第一階段:思考辨證中產生的哲學心理學
◎第二階段:實驗至上的科學心理學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立下標準的統計學與研究法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用科學解讀X國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百花齊放的當代心理學
‧1.從病態中建立典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2.改變人類行為的技術:行為主義(Behaviorism)
‧3.從心理治療開始:人本主義(Humanism)
‧4.科學心理學的再次復興:認知典範(Cognitive Paradigm)
Day 3. 重要理論與人物
◎榮格(Carl G. Jung):走入集體潛意識:
.榮格心理學的核心:原型
.人前人後兩種樣貌:「面具」和「陰影」
.不只是心理學:充滿神祕學色彩的超心理學
◎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自我認同的追尋
.從出生到死亡:人生的八個階段
◎班度拉(Albert Bandura):社會脈絡下的學習觀點
.從觀察到實踐:社會學習理論
◎馬斯洛(Abraham Maslow):自我實現的需求
◎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人性的黑暗面
◎真作假時假亦真-羅芙特斯(Elizabeth F. Loftus)
◎無助或樂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理性與感性-史登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Day4 心理學的學科分支
從生活出發:那些跟我們切身相關的心理學科
◎【學科1】變態心理學vs.心理疾病
a.何謂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的標準會隨時間更改
b.憂鬱症:現代人的文明病
.憂鬱症有哪些症狀?
.憂鬱症和躁鬱症是同一件事嗎?
.憂鬱症和躁鬰症該如何治療?
c.焦慮疾患:無止盡的恐懼
.我們如何定義「焦慮症患」?
.恐慌症:心理影響了生理症狀
.強迫症:彷彿被下了指令
.廣泛性的焦慮症
d.精神分裂症:不只有一個「我」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有哪些?
.為什麼會發生精神分裂症?
e.失智症:陷入記憶的迷宮中
.失智症的三部曲
.照護失智症的準備
◎【學科2】臨床心理學vs.心理治療
a.心理問題要看心理醫生?
.簡述心理治療的流程
b.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
.改變動機影響成效
◎【學科3】健康心理學
a.重於治療的心理學取向
b.睡眠:失眠也是病?
.判斷睡眠異常的指標
.提高睡眠品質可以這樣做
c.壓力:困境的考驗
.為什麼壓力讓你喘不過氣來
.我們該如何面對壓力?
Day5 從心理學看問題
◎什麼是IQ和EQ,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
【問題1】聰不聰明怎麼看:從量表定義IQ
.常見的IQ測驗應用
【問題2】除了IQ高之外,其實你還需要……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研究
.IQ和教育間的相互關係
【問題3】學業的優秀=人生的成功?
.高智商的學習困境
【問題4】EQ又是什麼?
.EQ高和成就關連性不高
◎我們如何利用心理學增進人際溝通的品質?
【問題1】你需要的是溝通還是說服?達成目標靠談判
.說服技巧不代表一切
【問題2】真正的溝通是什麼:同理心的運用
.自我中心和自我感知不良者,溝通效果不佳
【問題3】如何讓對方聽進去你的話:適當自我表達的重要性
.三明治技巧:用好話包裝真心話
◎人見人愛可以靠練習──如何提高別人對我的好感度?
【問題1】烈女怕纏郎:看久了就會喜歡?
.將印象植入大腦:重複曝光效應
【問題2】同步技巧:愛上鏡子中的自己
.這樣說話最討喜:同步速度和節奏
.這樣看人最討喜:眼神交錯間的默契
.這些動作最討喜:變成鏡子裡的雙胞胎
◎如何學會放下包袱,寬恕別人?
【問題1】動物也會生氣?憤怒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問題2】寬恕別人也需要SOP流程?
.釋放怒氣,是接受的第一步
【結論】學習寬恕,從五個步驟開始
1回憶/2同理/3被寬恕的經驗/4承諾/5維持
◎如果人生的目的是幸福,我們如何才能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
【問題1】快樂何處尋:來自心靈的富足
【問題2】如何建構快樂(Happiness)的方程式
.S(Set Point).快樂是一種基因?
.C(Conditions of Life).生活的富足可以帶來快樂?
.V(Voluntary Activities).哪些活動可以帶來快樂?
.深層的滿足感:「心流經驗」
.常懷感恩之心:練習表達感謝
◎常常懷疑自己,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我們該如何增加自信?
【問題1】什麼決定了自尊:文化決定自尊高低
【問題2】自戀到底好不好?
【問題3】這樣的自尊要不得?
.自尊不穩定的特徵1:「好勝」
.自尊不穩定的特徵2:「猶豫不決」
.自尊不穩定的特徵3:「自我價值低落」
【問題4】如何找到自信的關鍵點?
.自信的練習1:克服自我防衛
.自信的練習2:學習自我肯定
【結論】構成自信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自尊主要來自「比較」與「外在肯定」
.第二層次:自信要藉由「自我挑戰」與「自我肯定」
.第三層次:自信可透過「宗教」和「靈性的追求」提升
◎大哉問:什麼是心理學?
◎我們如何定義心理學?
◎七個主題,認識心理學不同面向
‧(一)從「生理基礎」了解心理學
‧(二)從「認知功能」探討心理學
‧(三)從「心理發展」分析心理學
‧(四)從「人格分類」驗證心理學
‧(五)從「社會影響」思考心理學
‧(六)從「心理測驗」研究心理學
‧(七)從「心理健康」判斷心理學
◎我們為什麼要瞭解心理學? ──從案例中看無所不在的心理學
◎關於心理學,我想說的是
Day 2. 起源與發展脈絡
◎探源:古文明中的醫學和心理學
◎第一階段:思考辨證中產生的哲學心理學
◎第二階段:實驗至上的科學心理學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立下標準的統計學與研究法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用科學解讀X國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百花齊放的當代心理學
‧1.從病態中建立典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2.改變人類行為的技術:行為主義(Behaviorism)
‧3.從心理治療開始:人本主義(Humanism)
‧4.科學心理學的再次復興:認知典範(Cognitive Paradigm)
Day 3. 重要理論與人物
◎榮格(Carl G. Jung):走入集體潛意識:
.榮格心理學的核心:原型
.人前人後兩種樣貌:「面具」和「陰影」
.不只是心理學:充滿神祕學色彩的超心理學
◎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自我認同的追尋
.從出生到死亡:人生的八個階段
◎班度拉(Albert Bandura):社會脈絡下的學習觀點
.從觀察到實踐:社會學習理論
◎馬斯洛(Abraham Maslow):自我實現的需求
◎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人性的黑暗面
◎真作假時假亦真-羅芙特斯(Elizabeth F. Loftus)
◎無助或樂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理性與感性-史登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Day4 心理學的學科分支
從生活出發:那些跟我們切身相關的心理學科
◎【學科1】變態心理學vs.心理疾病
a.何謂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的標準會隨時間更改
b.憂鬱症:現代人的文明病
.憂鬱症有哪些症狀?
.憂鬱症和躁鬱症是同一件事嗎?
.憂鬱症和躁鬰症該如何治療?
c.焦慮疾患:無止盡的恐懼
.我們如何定義「焦慮症患」?
.恐慌症:心理影響了生理症狀
.強迫症:彷彿被下了指令
.廣泛性的焦慮症
d.精神分裂症:不只有一個「我」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有哪些?
.為什麼會發生精神分裂症?
e.失智症:陷入記憶的迷宮中
.失智症的三部曲
.照護失智症的準備
◎【學科2】臨床心理學vs.心理治療
a.心理問題要看心理醫生?
.簡述心理治療的流程
b.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
.改變動機影響成效
◎【學科3】健康心理學
a.重於治療的心理學取向
b.睡眠:失眠也是病?
.判斷睡眠異常的指標
.提高睡眠品質可以這樣做
c.壓力:困境的考驗
.為什麼壓力讓你喘不過氣來
.我們該如何面對壓力?
Day5 從心理學看問題
◎什麼是IQ和EQ,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
【問題1】聰不聰明怎麼看:從量表定義IQ
.常見的IQ測驗應用
【問題2】除了IQ高之外,其實你還需要……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研究
.IQ和教育間的相互關係
【問題3】學業的優秀=人生的成功?
.高智商的學習困境
【問題4】EQ又是什麼?
.EQ高和成就關連性不高
◎我們如何利用心理學增進人際溝通的品質?
【問題1】你需要的是溝通還是說服?達成目標靠談判
.說服技巧不代表一切
【問題2】真正的溝通是什麼:同理心的運用
.自我中心和自我感知不良者,溝通效果不佳
【問題3】如何讓對方聽進去你的話:適當自我表達的重要性
.三明治技巧:用好話包裝真心話
◎人見人愛可以靠練習──如何提高別人對我的好感度?
【問題1】烈女怕纏郎:看久了就會喜歡?
.將印象植入大腦:重複曝光效應
【問題2】同步技巧:愛上鏡子中的自己
.這樣說話最討喜:同步速度和節奏
.這樣看人最討喜:眼神交錯間的默契
.這些動作最討喜:變成鏡子裡的雙胞胎
◎如何學會放下包袱,寬恕別人?
【問題1】動物也會生氣?憤怒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問題2】寬恕別人也需要SOP流程?
.釋放怒氣,是接受的第一步
【結論】學習寬恕,從五個步驟開始
1回憶/2同理/3被寬恕的經驗/4承諾/5維持
◎如果人生的目的是幸福,我們如何才能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
【問題1】快樂何處尋:來自心靈的富足
【問題2】如何建構快樂(Happiness)的方程式
.S(Set Point).快樂是一種基因?
.C(Conditions of Life).生活的富足可以帶來快樂?
.V(Voluntary Activities).哪些活動可以帶來快樂?
.深層的滿足感:「心流經驗」
.常懷感恩之心:練習表達感謝
◎常常懷疑自己,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我們該如何增加自信?
【問題1】什麼決定了自尊:文化決定自尊高低
【問題2】自戀到底好不好?
【問題3】這樣的自尊要不得?
.自尊不穩定的特徵1:「好勝」
.自尊不穩定的特徵2:「猶豫不決」
.自尊不穩定的特徵3:「自我價值低落」
【問題4】如何找到自信的關鍵點?
.自信的練習1:克服自我防衛
.自信的練習2:學習自我肯定
【結論】構成自信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自尊主要來自「比較」與「外在肯定」
.第二層次:自信要藉由「自我挑戰」與「自我肯定」
.第三層次:自信可透過「宗教」和「靈性的追求」提升
內文試閱
◎人見人愛可以靠練習──如何提高別人對我的好感度?
如果在生活中持續實踐上述的溝通技巧,有了一定基本功之後,人際關係絕對差不到哪裡去,至少要發生激烈衝突的機會可以說等於零。然而,雖說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平時總會遇到許多時刻是要把握三、五分鐘,哪怕一面之緣就要快速跟人建立關係的,不論是初次見面的客戶,還是平時遇不上的高層主管,這時有沒有什麼加分的小技巧呢?當然有。
【問題1】烈女怕纏郎:看久了就會喜歡?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意思是說任何事物(圖片、音樂、姓名……),只要不是太讓人反感或無聊的東西,多接觸幾次之後,我們就會因為熟悉感而提升好感度。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有些新歌前幾次聽到時真的覺得很怪,怎麼都不順耳,接著被電視打歌轟炸一個月,再到KTV聽朋友唱個幾次,慢慢地自己也開始能哼上兩句,竟然也覺得不錯聽,偶爾還會在網路找來複習一下,這就是「重複曝光效應」。
.將印象植入大腦:重複曝光效應
商業廣告是應用這個理論的行家,他們大手筆在電視台買時段,讓你在進廣告時第一時間看到產品訊息或品牌形象,然後每次節目開始前又看到一次。這種廣告的操作手法,是用一個簡短的圖像加上口號不斷反覆,雖然不過兩到三秒鐘,兩個鐘頭節目下來也看了數十次。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熟悉,如果有固定收看某個頻道的觀眾,接觸同質廣告的頻繁程度,足以讓任何新產品的陌生感快速消失。
當資訊反覆次數夠多,印象就能夠植入消費者的記憶中,下次到賣場購物時,自然而然會出現在腦中的清單上。如果你要買的產品剛好有一大堆同類品牌可供選擇,這種廣告的效果就會出現,因為人類的運作模式有個傾向,當不知如何作抉擇時,有印象或熟悉的東西很容易出線,縱使不知道產品實際上的優點,仍會因熟悉而產生好感與信任感,但實際上只不過是廣告的效果罷了。
重複曝光效應跟讓人產生好感有何關係?有一種類型的人,擅長用癡心守候或死纏爛打的方式追求異性,把「永不放棄」當作座右銘,雖說不少單身曠男怨女視其為「奧步」而不屑一顧,其實時間一長,成功率好像還不算太低。這種手段就是以重複曝光效應為基礎,熟悉感提升,好感也提升,還能爭取到更多機會讓對方看見你的優點,當然前提是不能一開始就惹人厭。
【問題2】同步技巧:愛上鏡子中的自己
我們都曉得人際關係的重要技巧之一是「投其所好」,然而,對於初次見面或不熟的人,通常無法立刻知道對方的喜好。重複曝光效應告訴我們,人通常都喜歡熟悉的東西,所以只要讓對方產生熟悉感,也就能同時誘發他的好感。基於這個理由,一個總統候選人在選戰期間,會因應其競選團隊相中的族群,刻意使用某種語言來造勢,或在演說時捲起襯衫袖子,來引發特定團體的熟悉度與好感。
人最熟悉的事物是什麼呢?是他的專業領域?親朋好友?穿著風格?家鄉的街道?還是小時養的寵物?都有可能,但也都不確定。唯一能夠確定的答案,人最熟悉的事物,是從出生至今不曾間斷,每分每秒都在接觸的-他自己。人對於有關自己的一切事物,鐵定熟悉到不能再熟悉,那是一種像空氣般理所當然,超越喜好層次的熟悉。.
「你喜歡空氣嗎?」這顯然是個奇怪的問題,因為除非摀住口鼻,我們甚至意識不到空氣的存在,自然也談不上喜不喜歡。我們對於自己的熟悉就類似這種情形,就像人聞不出自己的體味,不知道自己走路的習慣,難以發現自己有口頭禪。因為這些東西都已經太過熟悉,而人類大腦是最喜新厭舊的,不會浪費資源去處理古董訊息,所以這份熟悉感大多被收納在我們潛意識裡。
我們即將介紹的「同步技巧」,就是利用人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熟悉度,來迅速提升對方好感的技巧。「同步」指的是我們在仔細觀察對方的行為模式後,有意地加以配合或模仿,這個技巧也被稱為「鏡映」,意指在我們使用這個技巧的當下,與我們互動的人會在我們身上看到許多他自己的習慣動作,就如同在照鏡子一樣,因而會產生熟悉感。我們將簡單介紹如何操作同步技巧。 .這樣說話最討喜:同步速度和節奏
每個人必定都會有自己說話的習慣,針對同步技巧的初學者,最容易入手的點就是說話的「速度」。就算初次見面的對象,我們也能夠在一分鐘之內,覺察對方說話的平均速度,不論是比自己快或慢,只要不動聲色的逐漸配合對方說話的速度就行。
這個技巧不難理解,一般而言人的說話速度就約略等同於他的思考速度。如果遇上說話速度比我們快很多的人,就會覺得有點吃力,因為我們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對方的節奏。相反的,碰到說話比我們慢上許多的,對話則會有點不暢快,讓人心浮氣躁。而跟自己講話速度差不多的,當然就是最舒服的狀態。
掌握這個技巧需要練習,要突然改變自己的說話習慣並不容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轉到大愛電視台,試著模仿證嚴法師的說話速度體驗看看)。這個技巧對於口語表達力的鍛練很有幫助,掌握速度之後,還有許多說話模式可以練習,譬如音量大小、句子長短、每句話與下一句的間隔時間、語助詞(例如有些人慣用「真的」或「是不是」來附和他人)。
說話的節奏也很重要,同樣是回答問題,有些人會迅速回答,有些人就會思考一下再說。快速答話的人通常不喜歡聽太複雜的敘述,也比較缺乏耐心,所以如果我們慢吞吞又講得長篇大論,他的心思早就不知跑哪去了。相反的,會想一下再答話的人,如果我們用明快的方式回答他的問題,可能會被認為不夠細心或不可靠。
如果你語言能力足夠,某些場合在談話間混用英文單字會營造專業形象,某些場合若能夠夾雜一些簡單方言則會增加親切感。當然要特別注意的是,某些特殊情況下,模仿對方的說話方式可能會冒犯對方,我們不會笨到去模仿對方的口吃或大舌頭咬字,刻意去學別人的口音腔調也可能讓對方誤以為你在取笑他,沒有把握最好不要嘗試。
.這樣看人最討喜:眼神交錯間的默契
一般溝通技巧的書籍通常會教導固定的原則,諸如對視時間以五到十秒鐘為宜,直接盯著對方的兩眼看容易產生威脅感,不如把焦點放在鼻樑上方,形成一種若有似無的眼神接觸,會讓人感覺比較舒服等等。這些通則適用於大多數場合,然而如果想要提升對方的好感,就必需考量到,每個人因為當下狀態的不同,感覺自在的眼神接觸模式是不同的。
當自信的時候要跟人對眼侃侃而談不難,相反的,萎靡不振時看著旁邊的景物說起話來會比較容易。而隨著談話對象的親疏遠近,我們喜歡的眼神接觸都有微妙差異。同步技巧可以操作的,就是去配合對方當下的眼神接觸模式,如果你發現對方每次看你兩三秒就別開目光,那就減少目光接觸的時間,別死盯著人家看,可以先自然地將目光引導至別處,例如稱讚對方的穿著,詢問配件的細節或看書面資料等。
如果對方習慣長時間看著別人眼睛說話,也可以柔和的目光回應。就像熱戀中的情侶可以長時間看著對方而不厭倦,一般來說,隨著對話而增加眼神接觸的時間或頻率,是對方對自己好感增加的指標,以一個鐘頭的對話為例,如果同步技巧操作得當,談話到了後半目光接觸的時間增加到二至三倍是常有的事,我們只需隨之配合增加接觸即可。
.這些動作最討喜:變成鏡子裡的雙胞胎
人在談話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動作,例如點頭、手抱胸插口袋、撥弄頭髮、翹腳等等。同步技巧在此是偷偷地模仿對方的動作,在談話中用眼角餘光觀察對方的動作,並與之做出類似的動作,請記住我們是要「偷偷地」模仿對方,要點就是「慢半拍」,當對方無意識摸了自己臉頰,我們就在三到五秒後也摸一下自己的臉頰。
另一個重點是不能「左右不分」,還記得同步技巧又被稱為「鏡映」,也就是要讓對方隱約有在照鏡子的感覺。鏡子裡的人跟我們的左右是相反的,如果跟我們面對面的人用右手拿起了杯子喝水,那我們就在幾秒後用左手也拿起杯子喝水;對方若是翹起了左腳,我們就隔一會兒翹起右腳,以此類推。
這個技巧最重要的訣竅就是「偷偷地模仿」,也就是不能刻意到讓別人發現你正在模仿他。除了延遲的時間要夠久,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動作來模仿也是重點,這就有賴於觀察力的敏銳與否。試著練習一下,私底下觀察你身邊的同事有何習慣動作,如果你能模仿別人到維妙維肖,就證明你的觀察力相當出眾。
如何知道「同步技巧」已經成功了?在與人接觸的前半段,我們刻意調整自己去配合對方的言行,這是我們「單向」與對方同步。有意思的是,一旦同步到某個程度,雙方就會產生奇妙的連結,同步會慢慢轉為「雙向」的,也就是對方也會開始下意識地模仿你的動作,或配合你說話的方式,一來一往之間,兩人就變得越來越有默契,越聊越起勁。心理學研究也顯示,如果一個人對他的談話對象越是信任、越有好感,雙方在談話過程中的肢體動作也就越為相似。
這種同步現象看似奇妙,卻是生物學上相當合理的設計。神經學家發現我們腦中內建了一組特別的感知器,稱為「鏡細胞」(Mirror Cells),這種細胞的獨特功能是讓我們對他人「感同身受」,如同字面上的意思,當我們觀看一個人的手被觸摸了,鏡細胞就會發送同樣的訊息,在我們腦中管理觸覺的部位就會被激發,彷彿我們自己也被摸了一下,即使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大腦仍會自動去跟他人「同步」。
此外,鏡細胞的另一個功能是讓我們去模仿他人。讓我們回到遠古時代,想像一下你身裹獸皮站在大草原上,突然間看到週遭的同伴拔腿狂奔,雖然不曉得發生什麼事,你的鏡細胞將使你感受他人的恐懼,跑了再說。以生物演化的角度而言,跟著群體行動比較能趨吉避凶,也不會被群體排擠而需獨自求生。不論有意無意,人在基因中就是帶著模仿群體的傾向。
懂了這個機制,也就瞭解同步現象存在的意義。應用在同步技巧上,我們就能回過頭來確認,對方對我們的好感是否增加。譬如說,一開始我們刻意放慢說話速度去配合對方的節奏,一段時間後,我們可以慢慢加快到自己原本習慣的速度,如果對方也跟著增加說話的速度,那就表示同步現象建立了,在這種時刻對方的態度通常也比較開放,更容易採納我們的意見。
當然,同步技巧只是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初步印象,日後關係的品質仍有許多變數。心理學雖然告訴我們,第一印象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但也並不保證好印象在將來不會被打折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任何關係要想走得長久而穩當,除了提升好感的小撇步以外,費心思去經營是絕對必要的,這又是另一門人生功課了。
◎如果人生的目的是幸福,我們如何才能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
快樂這檔子事算是千古謎題,長久以來哲學、宗教、心理學都有相當多的論述,不外乎想給眾生一盞指路的明燈。以臺灣近幾年的狀態,雖然還沒走到民不聊生的田地,但開始有年輕一輩給自己土地起了個新名叫「鬼島」,來反映對環境的失望。越是看似黑暗的時刻,快樂就顯得越是急迫,但也越是難解,心理學家雖然沒有完美的答案,至少能依靠科學研究來提供新的思考。
【問題1】快樂何處尋:來自心靈的富足
根據遠見雜誌「二○一二幸福感調查」的結果,臺灣社會的快樂指數為四十八.九分(滿分一百),個人幸福感是勉強及格的六十四.二分。在世界一○三個國家之中,臺灣的快樂排名為四十一名,在快樂諸國榜上敬陪末座。再者,如果我們同意經濟能力與物質生活是快樂的主要基礎,以現況來看,多數的七、八年級生以及他們孩子的未來顯然不太樂觀。
我們或許聽過,有個叫作不丹(Bhutan)的小國家,雖然土地貧瘠,國民所得僅臺灣的二十分之一,卻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不丹人民表示對生活滿意,並在二○○六年獲評為「世界最快樂的國家」。這個現象的背後成因複雜,虔誠的信仰、不凡的領導人、尊重自然的生活型態等都是關鍵,然而最直觀的部份,或許是那份「獨立於物質世界的心靈富足」帶來的反差。
心理學家曾到印度加爾格達的貧民窟,對一群性工作者進行研究,這群人迫於生計出賣肉體,過著貧窮而沒有保障的生活,然而以他們主觀的視角對十二項生活滿意度指標的評分,居然多是滿意高於不滿意,雖然整體滿意度比不上女大學生,但也絕非一般認為的可憐或值得同情。一系列的研究也暗示著,快樂雖然有一定的結構性基礎,更多部份卻更接近某種主觀感受。
【問題2】如何建構快樂(Happiness)的方程式
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曾組織一個快樂研究小組,在檢視大量研究報告之後,提出了所謂的「快樂方程式」:
H(快樂)=S(先天的快樂起始點)+C(生活條件)+V(自發性活動)
.S(Set Point).快樂是一種基因?
首先H是Happiness,中文譯成「快樂」或是「幸福」。快樂的第一個元素S是Set Point,指的是我們透過遺傳而來的生理因素,它決定了每個人天生能夠感受快樂的程度(情緒基調)。即使是發明心理治療的心理學界也不得不承認,人的快樂與否跟他的基因脫不了關係,遺傳會給定一個快樂的基準值,根據估計,快樂起始點的影響力高達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說你有近一半的快樂程度是出生設定的。
曾有研究追蹤二十二名中了大樂透的人,發現他們不久過後就回到中獎前的快樂程度,也不比那些沒中獎的人來得快樂,這就是快樂起始點的運作方式,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事件,都會逐漸回歸到平均的快樂程度。好消息是,縱使是因交通事故而半身不遂的人,也能很快適應,研究顯示他們在八週後正面情緒就多於負面情緒,而幾年之內,他們就會恢復到接近正常人的快樂水平。
.C(Conditions of Life).生活的富足可以帶來快樂?
其次C是Conditions of Life,主要指種族、外貌、職業、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居住地點等客觀條件,有些我們無法改變,有些我們能夠掌握到某個程度。生活條件能左右快樂程度是每個人都曉得的,但估計出來的影響力可能會令人意外。心理學家認為生活條件的影響力約莫是百分之二十,這意味著雖然我們幾乎投注所有心力在改善生活條件上,但是擁有姣好外貌或上億豪宅並不保證能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只有五分之一的快樂來自這些事物。
塞利格曼的研究結果發現,下列事項對於增進快樂「沒有」太多效果,分別是:
(1)賺更多錢:如果你有足夠的錢買下這本書,增加收入並不會增加你的快樂,物欲越高的人越不快樂。
(2)刻意增進健康:主觀的健康遠比客觀的健康來得重要,如果看過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在YouTube的演講,或是他的著作《人生不設限》,你一定會同意這點。
(3)接受更高的教育: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快樂程度毫無關係。
話雖如此,某些生活條件仍然值得我們花費心力去改變,我們應該盡量減少暴露在那些對我們有負面作用的情境,如果可能的話,遠離包含噪音在內的各種污染是明智的作法。鄰近居民的水平相當重要,研究顯示車輛在貧窮的社區將更快被偷走,即使在高級的社區,如果大家慣於對小疏失視而不見,群眾將慢慢對髒亂與失序變得麻木,逐漸形成一股混亂的效應。
一份待遇優沃但會干擾你私人生活的職業,可能需要認真考慮,研究也發現許多人低估了冗長的通勤時間對體力的負擔。再者,除非你確實鍾情於獨行俠的生活,否則長遠看來,任何犧牲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決定都是不值的,他們能為你的快樂加分,並在逆境中支持你。假如你認為結婚能夠帶來快樂,不妨一試,研究顯示即使不快樂的婚姻關係也好過未婚或離婚。 .V(Voluntary Activities).哪些活動可以帶來快樂?
最後V是Voluntary Activities,也就是你在生命中安排的活動,這可能是快樂方程式中最關鍵的元素,不但影響力可與快樂起始點相比擬(遺傳占的百分之四十),更重要的是它全然由我們的自由意志所決定。此外,在幸福方程式剛提出的年代,普遍認為先天的快樂起始點是不可改變的,然而新近的研究顯示,基因確實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而某些活動甚至可以重新塑造神經連結,改變大腦的運作模式。
合理的提問是,從事哪些活動最能夠增加我們的幸福指數?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複雜,同樣是花錢卻可能帶來不同的結果,這要依消費的動機跟類型而定,如果是炫耀式消費(目的是為了讓別人看得到,並作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徵),提升快樂的效果通常短暫而不穩定,我們知道買了新玩意兒的愉悅感通常不過兩個禮拜,更別提賓士迎面遇上法拉利有多麼令人氣結。
能夠帶來感官或肉體享受的活動,例如:美食與性愛,算是相當普遍的愉悅來源,雖然當下的感覺很強烈,也很容易讓人沉溺,酒精與藥物就是極端的例子。另一個值得留心之處,是感官的愉悅通常消逝得很快,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新鮮事物,是以第二口巧克力帶來的快樂甚至不及初嚐的一半,心理學稱為「習慣化」效果。得到更多愉悅的祕訣就是避免習慣化:別把整桶冰淇淋一口氣嗑完,如果這很困難,至少換換口味。
.深層的滿足感:「心流經驗」
塞利格曼認為愉悅(Pleasure)與滿足感(Gratification)是兩種不同的快樂,愉悅有比較多的感官及情緒成份,滿足感則是一種較為持久而穩定的,可說是一種高層次的快樂。一般直覺認為輕鬆的休閒活動比較能夠帶來樂趣,然而研究顯示不盡如此,心理學家發現有一種名為「心流(Flow)」的高峰體驗,能為人類帶來最深層的滿足感。
心流經驗可以出現在各種活動,球賽、下棋、舞蹈、攀岩、數獨、料理、寫作、演奏、思辨、遊戲、做手工皂……等等,這些活動必需具備某些特質:
(1)需要技術且具挑戰性。
(2)全然專心地投入。
(3)有立即的回饋。
(4)有自我控制感。
(5)自我感消失。
(6)時間停止。
這種因極度專注投入活動的當下,彷彿自我跟時間都不存在,只有當下純粹的經驗在流動的感受,可以「物我兩忘」來形容。
比起看場電影,或在朋友的動態留言按讚,心流經驗差不多就像中統一發票那樣罕見。此外,它不但有很高的門檻,而且聽起來似乎不太有趣。確實,為了要追求滿足感,減少隨手可得的娛樂是必需的,因為充實的人生無法Cost Down,它必需投入時間與精力在略高於你現有能力的事物上,剛開始很困難,甚至挫折也不可避免,但接著成就感會來,滿足感會來。
.常懷感恩之心:練習表達感謝
如果心流經驗對你而言過於虛幻或唱高調,快樂方程式的V還有一個法寶──「感恩」。你毋需像宗教團體那樣成天掛在嘴邊,這事私下來就行。具體作法如下:睡前留下十分鐘,回想一整天發生的事,不論事件大小,寫下至少五件值得感謝的事(真的寫下來,別只是用想的),剛開始覺得彆扭是正常的,但至少堅持兩週,如果覺得有幫助,延長至一個月或更久。
還有個進階版的感恩練習,這個版本費事之處是你需要一個真正的對象,再加上不算少的勇氣;相對的,優點是只要你願意真的去做,凡是親身體驗過的人都可以保證它魔法般的效果。具體作法如下:選擇一個對你生命相當重要,但你從來沒有機會向他好好道謝的人物,選張紙寫下一段感激的話,不用太長,也不必急著完成,反覆修改到你覺得差不多為止。
關鍵時刻來了,與你想要感謝的對象約個時間碰面(但不要告訴他你的真正目的),並確定有充裕的相聚時間。見面寒暄後,將你寫的文章當著對方的面慢慢唸出來,讓對方有足夠的反應時間。這個練習對擅於表達的美國人來說都很害羞,對於我們的難度自然不在話下,然而冒險一次是值得的,套句塞利格曼的話:「我不需要做實驗也知道它的威力」。
快樂不是去除痛苦,而是不受制於痛苦。我們看到近年來國際間提倡「幸福力」與「感動力」,還有日本的漫畫及影視作品《深夜食堂》這類溫馨小品大受歡迎,這些現象反應的都是人們多麼渴望走出內在的沙漠,希望浸潤乾涸的心靈。快樂的祕訣之一,是開始對自己與別人付出體貼與感激。如果你願意,有時一個笑容,就能讓人我對立消弭於無形,那是鑽石般的富足,真實不虛的洗滌。
作者資料
林肇賢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所臨床組碩士 臨床心理師高等考試及格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實習臨床心理師 台北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個案管理師 現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現任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現任大學兼任講師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