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注意力不足過動大腦和解!ADHD生活終極指南
-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
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在社會脈絡下探索家庭,掌握評估與會談的技巧
-
不能沒有父母:父母不是你無法獨立的理由,成功脫離依賴,解開束縛,重建健康的愛與連結
-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人生不用完美,只求不留遺憾!打造富足心靈的36堂課,找到獨一無二的幸福
-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一生,我為何而存在?(全球每19秒售出1本!療癒千萬人的暢銷經典,定位人生的神奇之書)
-
愛能長久嗎?擁抱愛情的不可預測,更有智慧地去愛
-
剛剛好的遺忘:該忘的忘,才能記住重要的事!來自91歲現役身心科醫師的71則人生智慧,讓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
奧修談《莊子》:當鞋子合腳時
內容簡介
目錄
‧1-1 坐擁高薪到美國遊民
‧1-2 白色的戶外運動
‧1-3 從喘不過氣到馬拉松
‧1-4 把家背在身上
‧1-5 游泳和我的愛恨情仇
‧1-6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7 有學問的戶外運動
‧1-8 只見冰雪岩的冰川攀登課程
‧1-9 要當乖孩子還是野丫頭?
‧1-10 攀登北美第一高峰
‧1-11 登頂的代價
‧1-12 大小便也可以這麼開心?
‧1-13 大姨媽真是個討厭的親戚
‧1-14 差點進了北美山難事件簿
‧1-15 丹奈利峰的三次眼淚
‧1-16 天寒地凍的雪鄉澤國
‧1-17 與問題少女的互動中看母女關係
‧1-18 像菜市場一樣的南美第一高峰
‧1-19 大山變臉是很快的
◎第二章 追著石頭跑
‧2-1 攀岩不是往上爬而已
‧2-2 戶外攀岩讓我不想再當週末戰士
‧2-3 嚮往優勝美地,攀岩者的耶路撒冷
‧2-4 蛇行上半穹岩
‧2-5 獨在岩壁上,看萬家燈火,想繩伴默契
‧2-6 錯距裂隙給我上的一堂課
‧2-7 流浪找石頭爬
‧2-8 只要有繩伴就爬
‧2-9 緋色蝶蛹上意外的紅色血滴
‧2-10 從跟攀到嚮導大提頓山
‧2-11 攀岩的重要里程碑
‧2-12 修煉墜落的禪
‧2-13 戶外攀登教育的潛移默化
‧2-14 爬長路線的挑戰和滿足
‧2-15 男女大不同?
‧2-16 攀登的大夢
序跋
自序
還記得小時候曾經和哥哥討論個人的志向,哥哥說,他想要成為科學家、發明東西、並創業開設公司。我說,那聽起來一點都不好玩,我想要這一輩子活得快快樂樂,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沒想到,這句「做我想做的事」,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單純簡單。
在社會價值的制約下,在長輩父母的期望下,甚至有時候無關的鄰人眼光與指點也來參一腳,我老老實實地在升學體制中,一步一步地走向璀璨的人生,這個過程中,雖然我衣食無缺,也曾經帶活動、搞社團,小小的不務正業,發展讀書外的興趣,淺嘗過年少輕狂的感覺。整體上來說,我過得快樂,心底卻知道我離小時候志願的快樂的境界,還差了一大截,更糟的是,我還沒有搞清楚,究竟什麼是「我想做的事」?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我告訴自己,這下夠了,再不給自己機會,我就只是浪費更多時間罷了。我必須知道什麼是我想做的事,這個答案沒有找出來,我鐵定會在午夜夢回時候,啜泣從指間悄悄溜走的青春,也許在臨終榻前,不捨嚥下那一口氣。我開始往戶外追尋,只因為山野溪流間似乎有和我心靈共鳴的聲音。
剛開始的時候,相當困難。我很會讀書,但是我從小跑不快也跳不高,標準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為了打足體力的基礎,我給自己定下鍛鍊計畫,並且嚴格遵守,終於日積月累之下,也有小成。跨過那個門檻之後,也驚喜的發現,戶外運動中,很多技術和危機判斷部份,需要縝密的頭腦,我本身是資訊科學出身,倒是在分析和學習技術上,占了很多便宜。加上我願意吃苦,在高山環境中,遇到嚴峻的天候狀況,也不氣餒。
幾年下來,嘗試過滑雪、激流泛舟、登山、攀岩等運動,終於找到命定的最愛:攀岩。而在攀岩這一塊,我最熱愛的還是高山岩攀:可以在山野無人之境,利用攀岩技術,攀上聳立的山峰,享受清風浮雲和絕佳視野。過程中有無比的自由,也充分挑戰自己,激勵自我的蛻變成長。這滿足難以言喻,千金難換。
終於我找到想做的事了,而我發現我對未來的不確定,不像以往有那麼多的迷惘,找到自己後,我可以篤定地、有自信地隨時有準備,應付迎面而來的挑戰。只是這一路走來,還是有些遺憾,最大的就是與母親的關係成為膠著。
母親那一世代,苦過來的,她一心就想我功成名就,也指望我成為大家閨秀,相夫教子,培養國家棟樑。可是我卻在博士畢業,應該開始在職場發光發熱的時候,選擇流浪,選擇找自己,對她來說,這是毫不容易理解的怪念頭。每次通電話,媽媽都是苦口婆心地勸我回頭是岸,多次的勸退不果,她開始威脅利誘,甚至說我的行徑讓她食不知味、寢不安枕、到時候九泉之下也會痛心。我當時選擇逃避,在找尋自己的過程中,我拿全部的力量來對付自己內心的掙扎都不夠用了,如果還要應付媽媽,我一定會潰不成軍。
還記得賈柏斯○五年在史丹佛畢業典禮中的演講激勵多人嗎?我也是其中之一,他說人一定要找到自己心愛的事情來做,如果一時沒找到,那就繼續找(keep looking),那就是我的寫照。而當他用有力的語調勉勵大家絕不要妥協(don’t settle),我的眼淚馬上就嘩嘩地流下來了。
本書的初稿完成後,很多好友一則好奇、一則關心地問我,希不希望母親閱讀這本書?我沉吟了好久,依舊無法爽朗地給予一個明確的答覆。母女關係一直是我人生當中最錯綜複雜的關係,但我不能切斷這份血緣,更絕不想割捨這苦樂參半的聯繫。我希望母親能以我為榮、能為我高興,但是如果我自己沒能夠享有篤定的快樂,我怎麼會有能力讓我關心的人快樂?
撇下了累積經年的資訊工程訓練,走上了全無基礎的戶外探索的道路,憑著的是一份直覺的嚮往,一路上走得艱辛,有趣的是,母親身教堅持、不放棄、對自己要求嚴苛的原則,全在這時候成為我咬牙撐下去的動力,而這一撐下去,成果果然璀璨馥郁,我也找到攀山攀岩核心的妙處,在與山、雪、冰、岩的互動中找到強大的自信、自由和成長。我終於蛻變成完整的人。
與大自然對話的過程中,我常常反思母女關係,也許母親像陡峭、美麗、誘惑人的岩壁,剛開始我不知道怎麼爬,岩壁的難度讓我連地表都離不了。也許我可以用工具敲敲打打,把岩壁打鑿出一個個坑坑洞洞,讓手腳有著力處,但是岩壁也不像以往那麼漂亮了。我只好暫時離開到別處去修練,把對這道岩壁深厚的眷戀放在心底。
周遊四方長見識之後,再回到這道岩壁,眼界不同的我看出一些斷斷續續的可攀登片段,只是還不能一氣呵成,只好反躬自省琢磨可再加強的技巧與力量。最後脫胎換骨回來,一定可以看出一條完整的路線,展開攀登嘗試。
攀登這條路走久了,撤退的次數總是超過登頂的次數,但繼續嘗試下去,岩壁總是變得愈來愈親善,不是它的難度變簡單了,而是多次的嘗試讓攀登者對岩壁的認識更深了一層,彼此的距離也變得更近了。如果這次過不了難關,下次換個方式再試試;如果這次天候風雪怒號,退一步等風平浪靜再接近。
然而,母親比起亙古不變的岩壁多了一顆活生生的心。
她曾經黯然地嘆道我總不和她談內心話,當時逃避的我在母親的諸多批評下,也只背過臉垂淚認為我倆之間的代溝山高海深,而徒呼負負。這麼幾年來,我成長了好多,不再是母親眼中嗷嗷待哺的幼雛,母親難道會沒有變化嗎?我老抱怨母親沒給我機會做我想做的事,也許我也沒有給母親一個機會真正了解女兒。
而這本書正是個機會。我不但敘述過去十年對自我的探索,對夢想的追尋,也包括從小到大錘鍊出的思考和心得,母親不但可以從中了解到女兒究竟在幹什麼,也可以進而以人的身分來認識我。
終究我是衷心希望母親能閱讀這本書,只是對爸爸和哥哥很不好意思,因為這本書裡我把他們給賣了,赤裸地揭穿他們以往為了護衛我,在母親面前扯下的白色謊言。不過我想他們一定會諒解的。
內文試閱
坐擁高薪到美國遊民
七天、十天不洗澡是常事。
二○○七年的夏天,是個終點,更是個起點。剛從博士班畢業的我,撇下等著的高薪職位,義無反顧地開始捕捉心底那一抹夢想的影子。為了增加攀岩的時間和機會,只能打零工、錙銖必較著微薄的積蓄,盡可能地在各攀岩區流浪來去。
如果想要洗免費的澡,可以將水袋放在太陽下曬一天,傍晚回營地水溫剛好,如果附近有天然的湖泊或是溫泉則更省事,跳進去游泳還可以舒活筋骨。如果要找免費的吃食,在優勝美地的攀岩浪人常常會到國家公園的自助餐廳,用一雙鷹眼虎視眈眈的看著,一旦有人離開後盤子裡頭還有剩下的食物,這些攀岩浪人就會趕在服務生還沒有收拾之前,先把那些食物祭了自己的五臟廟。
在美國有很多熱愛攀岩的人,他們以車為家,從這個攀岩區爬到下一個攀岩區,這裡的在地諺語稱這一類人為「灰塵包」(dirtbag),因為他們總是髒兮兮的。我呢,則愛戲稱這族群為「土包子」。
土包子們的目標是攀岩的天數、路線數愈多愈好,然後只以最少的工作量維持最基本的開銷,流行的趨勢是找免費的東西。只要免費,就是好東西。
而他們露營也不是為了在週末假日改變氣氛,單純是因為露營是最便宜的住宿方式,攀岩者互相會口耳相傳哪裡可以找到免費的露營地,而這些攀岩者聚集的露營地也是找攀岩繩伴的好地方。我曾經在長途旅行途中,睡在卡車雲集的休息站,也曾開到商業營地背後的小岔路睡覺,更曾經和其他繩伴露宿在登山口…… 在外人看來,我簡直是個遊民。
但我臉皮比較薄,找免費食材的方式只有所謂的「跳垃圾箱」(dumpster diving)一途。
這可不是單純的翻撿垃圾箱喔,美國什麼都很巨大,垃圾箱也是,每一個看過好萊塢電影,或是美國影集的人,也許會對巷道間擺設的藍色垃圾收集車有印象,不少好人就是藏在裡頭躲過黑道追殺的。
因為美國對於食物的管理很嚴格,如果過了標示日期,就算食材還新鮮,也必須依法丟棄,所以在超市的垃圾箱裡常常可以找到餵飽幾家人的食物。不過,去哪裡翻垃圾箱還是有學問的,在土包子之間,評價最高的是喬賣家(Trader Joe’s)的垃圾箱。喬賣家是加州起家的超市,講究販賣有機食物和健康零食,以販售便宜的紅白酒打下市場。
他們的垃圾箱乾淨,丟棄的食材都是包裝完整的,所以這箱腐爛的食材不會影響到其他箱的,只要稍做整理就可以料理。很多專業麵包店的垃圾箱也是首選,因為他們的垃圾箱除了麵包外還是麵包,容易維持垃圾箱的整潔。我的攀岩好友艾瑞克就常常在月黑風高的時候,到他家附近的麵包店撈寶,他個子小,必須整個人翻進去,才可以拿得到東西。
有一次,另外兩個女孩在他翻進後也提著手電筒來找麵包,乾脆直接高聲地跟他指定要什麼口味。
「我要全麥麵包。」
「我要有葡萄乾的。」
艾瑞克服務殷勤,偏偏這兩個女孩提滿麵包後,就像輕風一陣離開了,沒有給他期盼的電話號碼。
這幾年的漂泊中,我其實我還是有過過好日子。一年夏天,我到雷德蒙德(Redmond)幫哥哥看了兩個禮拜的家。哥哥的房子很大、很舒服,有高速網路,數不清的電視頻道與電影視頻,還可以玩走在科技最尖端的遊樂器。我終於可以睡在真正的床上,而不是露營用的充氣睡墊,最重要的是,我不需要離開家門就可以洗衣服。
哥哥和我一樣,擁有電腦科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微軟的研發部任職,這份工作有相當不錯的薪水,員工福利也很優渥。哥哥是位愛家的好男人,娶了持家的嬌妻,生了兩個冰雪可愛的女兒。我每每在觀賞的電影終結後,或是懶洋洋地躺在寬敞床墊的時候,耳邊總會響起媽媽一向的質問,「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到外頭曬得像黑炭一樣?」
天知道,我最後是逃出哥哥舒服的家的,待在那裡久了,我怕我到頭來會對舒服的環境折腰。而或許,我真的還應該趁時機流逝之前,吃回頭草,領一份好薪水?不對,不對,那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我就這樣放棄了,這個決定一定會成為我死前最大的遺憾。更何況,「妳在攀登的領域浸淫了多久?恐怕還沒有妳讀博士班的一半吧?不要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我在心裡大聲地跟自己吶喊。
終於在二○一一年的夏天,我和兩位夥伴艾瑞克與大衛申請到美國山協(American Alpine Club)的獎金,加上其他戶外機構的贊助,總算湊到了一筆到中國四川嘗試首攀的機會。攀登前人足跡未到的地方,建立首攀路線,是攀登者夢寐以求的聖杯,是攀登者印證自己、挑戰自己的最佳憑藉,其中有太多的未知,鞭策攀登者有更充分的準備。首攀成功者在攀登界的不成文規定下,擁有為登頂的無名山峰以及攀登路線命名的榮耀與權利。
如果首攀成功,我幻想著,也許就可以說服媽媽,不是哥哥才是模範生,我也可以滿足她要我為華人爭光的教誨。攀登可以攀出一片天,我不是不務正業,更不是離經叛道。
偏偏事與願違,飛機上坐我身旁的孩子高燒不退,他體內的病毒跟定了我,從成都搭兩天的顛簸巴士直上四千公尺的理塘,我開始咳嗽、流鼻水、暈眩,之後我們一直往上推進,小小的感冒在高海拔下變得無比巨大。
登頂日那天的天空很藍,數里無雲,是幾天來天氣最好的一天,攀登靠天吃飯,難得老天賞臉,我卻是一步一咳地跟爬了兩個繩段,跨坐在山肩稜線上,看著艾瑞克確保*大衛先鋒**第三個繩段。白色的花崗岩很漂亮,是我最喜歡爬的岩石類型,可是我已經放棄了先鋒的可能,心裡頭還希冀著就算只是跟爬也要登頂,但內心深處卻知道我恐怕連確保都有心無力。
我喘口氣,四處張望,背後不遠,一塊鑽石形狀的大石,顫顫巍巍地平衡在一座山頂上,似乎只需要一指之力,就可以讓這塊大石骨碌碌地滾下山崖毀家滅舍,不禁打了個寒顫。
也許,也許只是也許,媽媽是對的,穩定的工作、溫馨的家庭,勝過到這邊來掙扎悔恨?
我攀登的速度不理想,最後決定撤退,往上頭看,大概還有十來個繩段,就算能夠在日落前登頂,也不會有足夠的日光下山。如果不能安全回家,就算成功登頂了,也沒有人會講述我們的故事。在回營地的路上,我淚眼汪汪,不但自怨自嘆,更是自責拖累了夥伴。他們並沒有怪罪我的意思,對他們來說,夥伴的健康才是第一要事,我不也曾經因為一個夥伴的健康,而決定一起折回帳篷而放棄登頂的機會嗎?
登頂、撤退都是攀登路上的重要路標。些許遺憾的是,沒有辦法用這次攀登向媽媽證明自己,但是我牢牢記著媽媽從小對我的教誨:「失敗了,再試一次,又失敗了,試第三次。就算是千次、萬次,妳也要試到成功為止。」在這一點,我真的是媽媽的女兒,可惜我可能還要當好一陣土包子,沒有錢去買件漂亮衣服,像媽媽希望的「像個女孩子」。
延伸內容
每個人心中都曾經有過一個野孩子,隨心所欲應該也不只是思婷一個人的願望,但有多少人能正確解讀自己的心?攀岩對思婷而言,不只是戶外活動,而已儼然是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有很多時候是偶然,但更多更重要的卻是選擇。書中不只敘述著這個美國博士台灣野丫頭的心路歷程,更多的是人和大自然平等包容的相處模式,是許多台灣成長在水泥教室受教育的孩子們無法玩得到,甚至無從想像的。而對我來說,最高興的莫過於能透過熟悉的語言文字來感受這種喜悅,不需要再透過不同文化的角度或翻譯的文字來領會。
夢想與你,其實只有一顆心的距離。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藉由這本書重新找回塵封在時空膠囊裡的那顆野孩子的心。
在年輕時同樣擁有攀登極限的夢想、也同樣取得長春藤盟校博士的我,更能感受到小Po毅然拋開世俗價值、逐夢成真所需要的熱情與勇氣。
小Po透過敏銳的觀察力,感性而輕鬆的筆觸,巧妙的繪出了登山攀岩的真實畫面,也深刻的傳達了戶外冒險家的內心世界。讀著小Po的文章,感覺素未謀面的她已是可以在岩壁上完全信賴的繩伴。
期盼本書不僅帶給台灣攀登愛好者更開闊的視野,更提供年輕夢想家另類的啟發。
看完思婷的書稿,真是精采勇敢的冒險人生,放棄可能讓人稱羨的高薪生活,母親的反對,她毅然追求自己內心夢想的生命型態。她登山、攀岩、獨木舟、滑雪、馬拉松,戶外教學,最愛的是攀岩和長路線,書中有許多危險又精采的攀登故事,能讓讀者更了解她的努力勇氣和冒險精神。
取之於大自然的各項戶外運動,各有其迷人、有趣之處,也因此讓許多人一玩就上癮,因為在大自然裡必須面對多變的環境挑戰,加上許多不確定性的風險,除了必須要有克服恐懼的勇氣,還必須具備專業知識、應變能力與正確安全的裝備使用技巧,一點都大意不得!小Po對攀岩的熱愛令我非常感佩與動容,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不只是一本談攀岩的書,裡面更多是對山、對岩石、對自然甚至對生命的熱情與愛。攀岩要征服的,不是岩石,而是人心,要克服心中的恐懼,除了穩紮穩爬之外,還要對墜落處之泰然,每一次未知的挑戰與冒險,都會有不同的驚喜與感動,對人生也會有全然不同的體認!
作者資料
易思婷(小Po)
攀登探險者|美國山岳嚮導協會認證攀岩嚮導 在美國賓州大學求學期間,小Po初嚐攀登的魅力,取得資訊博士學位後,她便毅然決然選擇了不同的生活型態,開啟她的流浪攀登生涯。迄今為止,她攀登的足跡已遍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國、蒙古、印度等地;在參與中國、蒙古、巴塔哥尼亞、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等地的首攀計畫時,更屢屢獲得攀登獎金。 自2008年起,小Po開始於著名的美國領導學校(NOLS)以及各大戶外機構教授攀登課程。從2013年起,她將教學腹地往外拓展,在台灣、中國以及美國等地也以中文教授傳統攀登課程,項目包括基礎傳統攀登、多繩距攀登、大牆攀登、自我救援、裂隙攀登等。2019年春季,她通過美國山岳嚮導協會(American Mountain Guides Association, AMGA)考核,成為AMGA Certified Rock Guide,AMGA是全世界少數提供專業攀岩訓練的單位之一,而它所提供的認證訓練也受到UIAA(世界山岳聯盟)的認可,為目前在攀岩嚮導領域的最高等級認證。 2012年,小Po將自己與攀登結下不解之緣的特殊經歷寫成自傳《睡在懸崖上的人》,接著先後在2013與14年出版攀岩教學書籍《一攀就上手》與《傳統攀登》,後者亦為專業傳攀領域中第一本以中文撰寫的教學專書。2016年,《我的露營車探險》出版,書中講述她與先生多年的露營車生活。 近年值得一記的攀登紀錄,包括2012年首登格聶山區的喀麥隆峰(Grade V, 5.10 M5);2013年首登四姑娘山區的大仰天窩峰(Grade IV, 5.10);2014年經由The Nose與The Salathe Wall路線,兩次登頂位於優勝美地的酋長岩;2015年春季獨攀大牆路線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2015年9月開闢中國四姑娘山區鷹嘴岩東峰的新路線神祕月餅(Grade V, 5.10R 760m);2015年秋季,在50天內連續攀登美國西南荒漠40座高塔;2017年,穿越風河山野區暨登頂大陸分水嶺上的33座有名山峰;2018年,在北巴塔哥尼亞山區建立兩條Alpine新路線:「炸冰淇淋」(1600 ft 5.10R C0)與「浴火重生」(2900 ft 5.11 C1)。 2019年,小Po與先生定居美國拉斯維加斯,至今仍持續擔任攀岩嚮導與教學指導員,初心不改。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