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愛閱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文化研究
林西莉古琴的故事(精裝典藏版)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熱銷書《漢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又一經典著作! 在催毀一切傳統的文革前夕,一位隻身從瑞典遠赴北京學習漢語的年輕女生,一個踉蹌就這樣闖進了古琴如謎般潛伏在歷史的時光隧道,古琴,成為她詮釋中華文化的另一把鑰匙…… 一九六○年代,中國大躍進失敗,文化革命正醞釀,為了學習中文,林西莉在這變動時期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學習中文。為了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一個踉蹌就這樣闖進了三千年歷史之久的古琴文化,並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唯一的一位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歷,不只使她結識了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了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就像我們今日聽到古琴時的聲音一樣,林西莉當時也震撼於那「讓整個房間共鳴的奇妙聲音」。古琴雖然音量小,但其構造卻能發出持久深沉的樂音,聲聲撼動心弦。自古以來,古琴都被視為面對自我的「一面心靈鏡子」,是一種自我抒發而非娛樂大眾的樂器,是自我和大自然溝通的媒介。 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已深深滲入我們的各種文化當中。雖然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對它似乎很陌生,然而它的影響卻是深遠乃至於習以為常了。在我們的成語和文學中,處處都有著古琴的影子。《史記》即記載「琴音調而天下治」,當權者的個性即能完全從琴聲中洞察。我們也會用「對牛彈琴」來形容跟一個不講道理的說話。由於古琴所奏出的是個人的內在世界,也才有「伯牙摔琴」感謝知音相知相惜的典故。原來在我們記憶的深層,古琴的影子真是處處可見。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是和西方音樂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向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曲「流水」。 以一位傳承古琴文化的西方人觀點出發,和一般研究古琴的取向不同,林西莉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方方面面。從古琴的鑑賞、製做,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林都做了生動且全面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闡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出,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名家推薦】 ◎音樂家 林谷芳 專文推薦 ◎台大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沈冬 專文推薦 ◎方文山 音樂人 ◎朱天文 小說家 ◎朱歧祥 東海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李孔元 琴人 ◎李家同 教育家 ◎李振亞 中央大學英文系主任 ◎周 渝 紫藤廬創辦人 ◎林慶勳 中山大學國文系教授 ◎南方朔 文化評論家 ◎袁中平 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 ◎陳志豪 暢音樂集召集人 ◎陳裕剛 台藝大中國音樂系教授 ◎陳鳳馨 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鹿憶鹿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黃明川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趙元成 古琴製作名家 ◎盧建榮 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隱 地 詩人 ◎羅位育 北一女國文科教師 ◎羅智成 詩人

作者資料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文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教授、作家和攝影家。 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 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回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了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台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一九八九年她被授予名譽教授,二○○九年被授予斯德哥爾摩大學名譽博士。 她的《漢字的故事》(一九八四)和《古琴》(二○○六)雙雙獲得奧古斯特獎,《另一個世界》(二○一五)獲得謝爾格倫獎,在國際上引起很大關注。二〇一六年獲般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基本資料

作者: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書系:貓頭鷹書房 出版日期:2009-03-24 ISBN:9789866651526 城邦書號:YK1038C 規格:方背硬皮精裝 / 全彩 / 288頁 / 18cm×29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