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5-08-07
  • 定價:750元
  • 優惠價:79折 593元
  • 書虫VIP價:563元,贈紅利2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534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戰爭會結束,但正義不一定會到來 為何二戰後東亞無法如歐洲那般實現和解? 為何戰犯審判未能解決歷史創傷,反而加深了各國間的敵對情緒? ◎《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作者最新力作。 ◎劍橋東亞系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從散布日、中、臺、港等地檔案重建東亞歷史記憶與裂痕。 ◎本書特別收錄台灣版獨家作者序「台灣戰後正義的悖論」。 中日兩國對二戰一直有著不同的詮釋。相較於德國直面歷史,日本選擇淡化戰爭責任,而中國則以標舉南京大屠殺和攻擊靖國神社予以回應。這背後不僅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而是東亞的戰爭審判以及戰後處理的方式,給予各國詮釋這段歷史的空間,連台灣戰後複雜的歷史記憶也深受此影響。本書透過將二戰戰爭審判放入東亞的地緣與歷史脈絡中,帶領讀者了解這段歷史如何形塑且至今依舊影響著東亞各國的局勢。 讓位給政治的戰爭記憶 二戰結束後,全球有50多處法庭展開對日審判,在美國主導且國際法未臻成熟的情況下,留下大片空白與爭議。尤其是東京大審,有人質疑:這是一場為了滿足復仇而動用虛假的法律程序。戰後美國選擇不追究天皇的責任,更在冷戰期間將日本視為地緣政治下的盟友,對戰犯問題採取寬容態度。到了19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他們開始重新定義戰爭罪行,並抗議同盟國在戰後所推行的正義,甚至透過重寫歷史,試圖翻轉國際形象。 當法庭不是用來追求正義 戰爭法庭本身既可成就正義,也可能掩蓋不義。當記憶與歷史出現裂縫時,日本社會借用審判重新詮釋自我身份。至於中國,審判的目的也不僅是為了處罰戰敗國。國民黨政府曾透過戰犯法庭進行大規模公開審判,試圖重建戰後秩序與主權象徵;而中國共產黨則傾向以政治改造方式處理戰犯,讓法庭轉化為政治教育的展示場域。兩者雖方式不同,卻都將法庭作為建立政權合法性的重要舞台。 戰爭記憶形塑的東亞政治 無論是日本的歷史修正、中國的國族建構,還是台灣對戰後正義的複雜回望,這些未竟的爭論都塑造出今日東亞的政治地理。所謂的正義是否施行,記憶是否和解,都因地理的差異與國家的詮釋有所不同。台灣在二戰結束後,歷經國族認同的轉換,也從戰敗國屬民轉變為勝利的一方。不久隨著二二八與白色恐怖,過往的日本殖民記憶遭到掩蓋,這些記憶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今日台灣對日本的觀感。如同台灣複雜的歷史記憶,讀者將可透過本書從歷史、法理、地理與政治交織處,探索二戰後的記憶之戰,挖掘形塑今日中國、日本、韓國與台灣等國家之間的關係與東亞局勢之關鍵所在。 ◎國內外學界一致好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已過了八十個年頭,然而東亞主要國家對於日本殖民和戰爭的道歉與賠償問題,仍有諸多爭議。與一般的認知不同,顧若鵬認為戰後東亞之所以未能實現正義,並非只是日本拒絕反省或賠償,而是戰後日本、中國和臺灣的領導人,對戰罪審判本身及其相關歷史記憶的操控與利用,導致對正義的追尋,遺失在戰後紛雜的去帝國、去殖民、樹立政權合法性和重塑國族認同等運動的歷史脈絡中。這是一本以跨國比較與國際關係的宏觀視野來探討東亞戰後審判和歷史正義的精闢之作。 ――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在全球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盛行的時代,本書如一股清流,從多元視角深入剖析東亞戰爭犯罪審判的歷史,凸顯歷史與記憶的複雜性、爭議性與現實性。這是關注歷史正義與和解者的必讀之作。 ―― 常成,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本書跳脫國別史的框架,從「歷史記憶」的競爭作為出發點,探究日本帝國中心、帝國邊緣,以及中國與韓國對於戰後「正義」的追求,並重塑日本帝國瓦解後對於東亞產生的影響與遺緒。臺灣讀者可以透過顧若鵬教授平易近人的文字重新認識戰後東亞史這個令人目眩神迷的萬花筒,並進一步思考形塑當代東亞社會的諸多歷史原因,藉此理解臺灣在東亞,甚至是全球史中獨特的座標位。――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作者以細緻入微、充滿同理心和驚人的敏銳度,從法律與法律之外,嘗試帶領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亞留下的創傷。我們逐漸認識到國際正義的其他面向,其中有些更加灰暗(且在道德上更具爭議)。——李海燕,美國史丹佛大學漢語與比較文學系教授 本書對日本帝國滅亡後的戰爭法庭進行了全新深入的探索,是理解前帝國與其前殖民地之間關係的必讀讀物,以面對今天重新呼籲反思帝國暴力的情況下。——古賀由紀子,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對日本、中國以及二戰後東亞的戰爭罪審判有著豐富的了解。這本內容豐富、具挑釁性的書籍以細緻入微的分析,、對這些審判能真正達成的效果持有的平衡懷疑態度以及對日本和中國資料的深入研究而脫穎而出。作者闡明了為何日本和中國至今仍深陷於有關二戰遺產的爭議中。——加里‧巴斯,《東京的審判》作者

目錄

好評推薦 臺灣版序言 臺灣戰後正義的悖論/顧若鵬 序言 一次失敗的節目製作經驗 第一章 日本敗戰後的東亞萬象 第二章 正義的形貌:創造國際道德水準新象徵 第三章 你眼中的英雄,別人眼中的惡棍 第四章 日本的戰爭責任落在何方 第五章 「小決定、大暴政」:日本左翼的失敗 第六章 日本本土之外的帝國解體暴力 第七章 權力地理:在中華民國創造政治遺產 第八章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創造法律大戲院 第九章 正義病理學:盟軍佔領結束後的日本 第十章 幕後祕辛:戰後中日對正義的態度受到哪些力量影響 第十一章 消失的法律記憶與國民黨戰犯 第十二章 戰爭的解釋權:打造國族歷史的輪廓,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 第十三章 罪人身後事:紀念正義與不義,一九九零年代到現在 結論 東亞政治野心的貧困 致謝 注釋 檔案來源 索引

作者資料

顧若鵬 Barak Kushner

歷史學家,目前擔任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教授,2025年獲選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主要研究範圍是日本近代史,包括日本文化史、中日關係史。1990年畢業於布蘭戴斯大學,2002年再從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除英語之外,精通漢語、日語和法語。妻子是知名日本外交官水鳥真美。 著有《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遠足文化,2021。

基本資料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書系:貓頭鷹書房 出版日期:2025-08-07 ISBN:9789862627785 城邦書號:YK1487 規格:膠裝 / 單色 / 464頁 / 16.8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