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夢想的到就做得到:從零經驗到熱氣球起飛的故事
-
阿甘節稅法:全方位理財第三堂課,讓你隱形加薪,退休金翻倍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你一生必學的五大財務規畫
-
一本書讀懂匯率: 44個匯率關鍵概念,看懂全球經濟脈動,做對投資理財決策
-
執行長日記: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
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
-
房價為什麼越打越高?: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家,教你看懂當代七大社會問題背後的經濟脈絡
-
龍與地下城興亡史:沒有它,這個世界就沒有角色扮演遊戲
-
不確定性的力量(Next Big Idea Club年度選書):在變動時代擁抱未知,突破思維框架,提升創造力與決策能力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網路詢問度最高、長踞亞馬遜網路書店投資理財暢銷排行榜!
金融海嘯後,捍衛個人財富必讀的一本書!
一個醫生博士親身經歷後的傾心研究,精闢、準確又獨到!
一本能幫助投資者真正賺到錢,但券商、投信業者、財經記者卻不希望看到的理財書!
很多人投資犯錯,不是沒有看歷史,而是看得太短。
個人財務管理是一場永無終日的試煉,真正有能力的投資者永遠都不會停止學習。
在專業上他是受人景仰的醫生,在投資領域他更是令人尊重的智者。投資失利後,他勇敢面對積極研究,發揮行醫最高精神,以過人的智慧為投資大眾找出失利的病因與成功的方法。他獨到的見解,獲得投資泰斗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博格爾及《商業周刊》等專業媒體的讚譽,他的第一本書《聰明資產分配家》到現在都還是廣受尊崇的一本投資書。
如今,伯恩斯坦更進一步將真實生活中的投資案例提供出來,分享讀者,寫成了《投資金律》,其紮實的內容包括了:
◎一種兼具藝術和科學、可以把不同的資產等級轉化為有效率的投資組合的策略。
◎以不同於市場的投資作為,積極挑選股票的風險。
◎情緒及心理狀態對決策的不利影響。
◎為什麼共同基金和經紀人,非但不是你的投資夥伴,反而經常是你主要的競爭對手?
◎如何規畫你的資產,包括儲蓄、退休金和房屋不動產,讓它成為最佳的投資組合。
在這本寫給一般大眾的《投資金律》中,伯恩斯坦提供了相當平易近人的知識和工具,讓讀者理解各種低風險、可以賺到錢的投資組合。全書清楚明白的由四個簡單的主題揭示每個投資人都應該熟知的關鍵,分別是:
◎投資理論: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千萬別以為高獲利還能夠無風險。」
◎投資歷史:投資市場的歷史脈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中,市場就要狂亂一次,如果
你毫無準備,就注定失敗的命 運。」
◎投資心理學--「找出這個年代中廣為人接受的傳統智慧,並且假設它是錯的,而且通
常來說,它真的是錯的。」
◎投資產業:千萬不要聽投資業務人員的建議--「股票經紀人服務客戶的方式,跟鴛鴦
大盜服務銀行的方式如出一轍。」
除此之外,伯恩斯坦亦提供一套易於學習、循序漸進的十四堂課,只要按部就班拿到這十四個學分,每個投資人都將能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在長期投資中成功獲利。閱讀本書,不但能看清今天整個金融業實際運作的狀況,同時也能掌握控制風險必可創造財富的準則。
投資沒有目的地,投資是一趟旅程,旅程中你會碰到股票經紀人、新聞記者、基金公司,每個人的利益都跟你截然不同。《投資金律》告訴你,如何避免讓自己分心、堅持到底、確立你的財務方向和目標,為你和你的家人創造長期穩定的財富。
【專業推薦】
◎「伯恩斯坦的新書,針對成功投資的流程,提供了強有力的原則、歷史紀錄和理解。我會希望這是一本由我執筆的書。」~先鋒集團創辦人 約翰.博格爾(John C. Bogle)
◎《Money+》理財家月刊社長 林奇芬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 周行一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吳啟銘
◎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於 貽勳
◎獵豹財務長 郭恭克
◎前荷蘭銀行投信總經理 章嘉玉
◎寶來投信總經理 劉宗聖
◎財訊傳媒董事長 謝金河
◎前群益投信執行副總 陳忠慶
序跋
前言
我一開始工作時,並不在財務領域裡。我原先受的是科學訓練,然後,是醫學。身為職業內科醫生(我現在也這樣看待自己)卻是出了名的悲慘投資者。對於這件事,傳統上有個解釋,就是因為我們工作太忙,所以沒有時間好好投資,或是我們太自我中心,以致聽不下專業建議。
事實上,這兩個說法都不對,學習如何妥善投資並不需要花費特別的功夫,而且我也不覺得我的同事中出現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醫學工作必須對任何人都抱持發自真誠的謙卑之心與知性上的誠實。最好的醫生都會很快得到這樣的結論:看得愈多,愈了解自己所知的不足。同樣的,在財務上也是如此,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醫生都是傻瓜投資者,真正的理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想到投資也是一門科學,一如醫學。每天都在進行的醫學診療工作都是真正的科學,都必須透過大量的基礎研究才能獲得資訊;到了今天,幾乎沒有什麼藥物或外科手術在應用之前,可以不用經過嚴格的測試,或是不和其他已經廣為接受的處方或安慰劑一同評估。簡單地說,多數的醫師連像感冒這種病症都要求具備充分的實驗與統計證據,否則不會輕率動手處理。
最重要的醫療成果一定會被刊載於通過知名同儕評鑑的期刊之中,例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刺胳針》(Lancet)。這裡的關鍵字是「同儕評鑑」(peer-reviewed),這些期刊上的每一篇文章都必須先經過相關領域內最頂尖的專家審核,而且被反覆要求修改,讓內容更周延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你自己的醫生很有可能會經常閱讀這些第一流的出版品,以獲得和自己專業領域有關的資料。
不幸的是,當醫生進行投資時,就完全忘了自己所受的科學訓練。然而,其實在投資領域裡,也有相當豐富而有幫助的科學分析資料可作為參考,告訴我們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但這些資料卻總是被忽略了。這些人不去閱讀專業的期刊,例如《財務期刊》(Journal of Finance),相當於投資領域裡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而是從《今日美國報》(USA Today)一類的報刊上獲得參考意見,有時甚至更糟糕,消息來源就是自己的股票經紀人。
當然,我特別挑出自己同事的目的僅在於取笑他們,事實上,從這個角度來看,醫生、律師、櫃台店員或其他人根本沒什麼兩樣,真正可恥的是大多數的財務專業人士,因為就連他們也不知道可從科學角度來分析投資,這樣的分析主要涉及四個領域,也就是本書中的四大關鍵。
關鍵一:理論
任何投資行為最根本的特徵在於投資報酬與風險總是並肩出現。在過去幾年之間,許多投資者了解到,股票市場價值急遽倍增的速度跟腰斬的速度一樣快,增值百分之九百的股票也可能會跌到只剩下百分之九十。如果有位股票經紀人在電話裡告訴你說,他現在推薦的股票肯定會一飛沖天,他話裡的意思其實是,他極度藐視你的智慧。否則,你會知道,如果他真的知道哪支股票會漲到什麼程度,他根本不會告訴你這個訊息,就連他老媽都不會知道。相反的,他會辭去工作,盡可能貸款,買進最多的股票,然後就到海邊度假。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針對與日常投資行為相關的偉大理論與數據進行全面搜索。但千萬不要被這些東西嚇倒,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將這些相關資訊轉換成你能夠理解、甚至覺得有趣的語言。我們將學到:
˙不論你投資的是股票、債券、房地產,還是其他種種資產,你會得到多少報酬都牽涉到同一件事——風險。我們將學到如何評估風險,以及探索風險與投資報酬之間的相互關係。
˙經歷多年觀察,想衡量各種不同股票與債券的投資報酬率,並不算是太難的事;然而,就算是最負盛名的專家也未必能精通這件事。
˙幾乎所有投資管理人的績效表現都可歸功於運氣,而非技術;如果你試圖要掌握表現最佳的股票、共同基金、股票經紀人或避險基金,幾乎可確定你將無功而返。
˙最大的投資風險在於沒有做到妥善地分散資產。
˙真正重要的關鍵在於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如何,而不在於單一資產的表現狀況。我們將學到,投資組合的整體表現也可能和其中的個別項目績效出現極端差異,而投資者正可以善用這項優勢。將不同資產整合成有效組合的科學方法,就稱為「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並且將會在這場投資之旅中扮演重要角色。
關鍵二:歷史
歷史一再證明,市場與投資大眾都有陷入狂亂的時候。當然,只有當人們開始回想時,才看得清楚當時瘋狂所在。但如果能夠好好研究過去的狂熱與崩盤,至少能夠讓你有機會認清楚現在資產價格與投資風險是不是已經高漲到幾近荒謬的地步,或是價格已經超跌,怎樣都不能放過。要區分哪些投資經理人會在網路狂熱中一頭栽入,以致無法脫身,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他們對於一九二九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29 crash)了解多少。
不幸的是,財務並不是所謂的「硬科學」(hard science),相對的,是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兩者差別在於:不管是橋樑、電路板,還是飛機,在特定條件下,必然會出現特定的反應。物理學、工程學、電子學或航空學這類「硬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差別在於,財務學(或是社會學、政治學及教育學)的系統顯然會隨著時間變化,而產生極大的差異。
換個方式說,如果醫生、物理學家或化學家對於自己專業的發展歷史一無所知,並不會因此遭遇太大的困擾;但如果投資者對於經濟發展歷史毫無所悉,便是無法超越的障礙。基於這個理由,如果能夠清楚了解金融發展史,就能提供另一個面向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部分,我們將會從最廣泛的角度來探討和檢視金融發展史:
˙數世紀以來有案可考的投資記錄,讓我們得以理解各種資產在短期與長期的表現。
˙投資大眾為何會一再地時而陷入病態的幸福感,時而陷入極度沮喪的情緒裡。
˙最新的投資科技如何讓投資者陷入全新的風險之中。 關鍵三:心理學
當我們得以在投資領域中自由行動時,我們所深信的「人性」其實已經變成致命的流沙。這裡就有一個小例子:人們總是會被那些成功機率極小的高報酬方案所吸引,儘管在樂透獎上每投資一美元的回收不過○‧五美元,還是有幾百萬人搶著「投資」樂透彩。即便這對多數人來說只不過是個性格上的小缺點,但是在投資策略上就成了極嚴重的威脅。讓自己變窮的最快方法就是將自己的首要投資目標設定成「找到下一個微軟」。
直到最近,實務界與學術界才開始正視個別投資者的心理狀態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方式;我們將會一探「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這個迷人的領域。你將學會如何避免最常見的錯誤投資行為及面對自己的病態投資行為。舉例來說,你將發現大多數投資者:
˙傾向變得極端過度自信。
˙系統性地在特定類別股票上投資過多。
˙在高成本的情況下,交易得過於頻繁。
˙經常非理性地進出股市。
關鍵四:產業
投資者總會對股票經紀人與共同基金公司的說法過於天真:經紀商不是你的朋友,而基金公司的利益和你的利益也大相逕庭。事實上,你和投資產業之間正處於生死搏鬥的競爭關係,如果輸了這場戰爭,你的資產將陷入急遽減少的風險。因此,你愈了解投資產業的優先考量及如何運作,你就愈有機會擊敗他們。
證券經紀商與基金公司聯手組成了掌握現代生活的金融巨人,他們的影響力漸漸從金融生活延伸到政治與社會層面(如果你懷疑這件事,只要打開電視,記錄下金融產業廣告的間隔時間,就會明白了)。在討論第四關鍵的章節中,我們將會揭露,現代金融產業服務的對象其實是它自己,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
˙幾乎可說是只為了一個目的而存在:從投資大眾的行為中收取費用及佣金,而事實上,我們與這頭金融巨獸正處於你死我活的零和戰爭之中。
˙在其他專業領域中,都會自行遵守教育、道德與倫理規範。舉例來說,根據法律,律師、銀行行員及會計師,都必須對客戶負起信託責任,但股票經紀商可不是這樣。
只有當你完全精通這四個領域時,才能夠建構自己的整體投資策略。也只有當你針對特定種類資產與不同資產組合的表現行為擬定整體計畫時,才有機會獲利。在這四大關鍵上任何一點點的小瑕疵,都會殘忍地擊潰你的投資計畫。
這裡有些例子足以顯示,如果無法精通這四大關鍵,就算是最老謀深算的投資者都不免要仰天長嘆。
大時代玩家:長期資金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帶來的教訓;一九九八年時,這家公司就差點以一己之力擊垮全球金融系統,因為他們運用的是高財務槓桿套利操作模式。這家公司在第一關鍵(投資理論)方面毫無問題,因為他們擁有許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他們在第三及第四關鍵(心理學與投資產業)方面也是第一流的高手。不幸的是,儘管公司極負盛名,卻沒有一個人了解第二關鍵——資本市場的長期歷史。他們將全部的心力投注於幾年之內的財務數據,然而卻忘記了資本市場總是會突然完全失常,而且往往是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出現。如果他們對於西方金融發展史能夠具備更務實一點的知識,就能夠了解自己的策略幾乎確保了自我毀滅。
小額投資者:反過來說,一般投資者總會因為不熟悉第一及第三關鍵——理論與心理學——而終至後悔莫及。他們通常不了解投資報酬與風險總是緊密相隨,而且在局勢惡化時,無法保持理智。
上面的兩個例子看來很可笑:個別投資者的錯誤種類層出不窮,卻都和自己的個性有關。在本書中,我將會向各位介紹這些無價的工具——四大關鍵——讓各位讀者避免觸犯上述的錯誤。我也將帶領各位一探推動資本市場運作的神奇發條與歷史,這些個別單元都非常值得一讀。
在美國所面臨的國內問題中,最實際的問題可說是社會安全制度的命運,而其中最常被提及的選擇就是民營化。
如何運用四大關鍵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中,我們將會說明,如果能精通這四大關鍵,將能打造出完整的投資策略,讓你達到任何投資者都夢寐以求的第一目標:獲致並維持財務獨立,並且能在夜裡安眠。有效操作投資組合的必要機制應該包括:
˙計算應該有多少存款,以及何時可以退休。
˙在各種不同種類的股票與債券選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配置方式。
˙選擇運用哪些基金和證券。
˙擺脫鎖死點,並且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
˙在漫長的投資過程中,可維持並調整投資組合。
結論
即便我期待能夠捍衛我對財務理論、歷史、心理學與策略的熱誠,我還是可以輕鬆地承認我在才氣上有所不足——畢竟,這本書既非言情小說,也不是偵探驚悚故事。無可否認地,在財務科學的領域上,仍有某些部分令人費解,就算是最博學的人都覺得力有未逮。這本書適合細細咀嚼,也許一次只讀個十幾二十頁,最好是當作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
最後,即便我盡可能地試著讓這本書完整而富有可讀性,但是沒有任何一本書可宣稱已涵蓋了投資領域的一切事務。我至多只能提供一個研究指南——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將帶你一覽財務領域之美。一如所有生命中的重要層面,個人財務管理是一場永無終日的試煉,真正有能力的投資者永遠都不會停止學習。基於這個理由,本書最有價值的就是第十一章後所附的參考書目,這份書目將能伴隨你走過漫漫人生,獲致財務上的自給自足。
作者序
幾年之前,我寫了一本篇幅不長的小書——《聰明資產分配家》(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但這本書到頭來變成了一次「極為成功的失敗」:成功的部分是因為這本書吸引了人們正面的注意,銷售成績也讓我和出版商感到愉快,失敗的地方則是因為這本書並沒有完成原先想要的終極目標。我原先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一般大眾也能充分了解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這種可以有效了解投資本質的方法。然而,我完成的作品卻只有數學高手才能充分了解。
由於一開始時,我寫的這本書不被出版商看好,所以,我把這本書的原始版本放在我的網站(www.efficientfrontier.com)上,那時已經是一九九六年底。慢慢地,這本書開始吸引了一些人的正面肯定,唯一的問題是,這些讀者幾乎都是科學家、工程師或是財務專家。
以親友來說,我的家人與朋友也一樣放棄了這本書,還警告我說,「比爾,你一定是在開玩笑。我翻五頁之後就想睡覺了,這本書對我來說太難了。」幾乎就跟統計學教科書一樣,對於那些從來沒有學過統計,或是學過但痛恨統計的人來說,這本書就跟外星語言差不多。最後,麥格羅希爾(McGraw-Hill)公司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決定出版這本書,並將目標讀者設定為專業人士,而非一般大眾。
這本書原先都是些數學習題的練習。首先,利用統計方法分析幾個不同資產階級的行為。接下來,則繼續檢驗投資組合理論的理論基礎。最後,基於這兩個基礎,再加上投資業的完整導覽,進而整合成一套完整的投資策略。雖然只有少數投資專家經由這種方式獲得不錯的利潤,但是在電子版中,許多人認為鎮靜效果要比資訊性效果要來得大許多。幸運的是,《聰明資產分配家》的小小成功經驗讓我有機會為普羅大眾寫一本適合他們的投資書。
我在寫作這本《投資金律》(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時所秉持的宗旨就是可用性與趣味性,我盡可能在書中處處做歷史插圖來說明重要的財務概念,並將數學運算的細節降到最低程度。科學家都知道,每完成一次成功的數學公式推導,這本書的讀者就會減少一半;我已經盡我所能地簡化這本書中的數學原理,改用圖形代替。
我要特別感謝一路上曾經鼓勵和協助我的人,包括Cliff Asness、John C. Bogle Sr.、Scott Burns、Edward Chancellor、Mark Gochnour、Christian Oelke、John Rekenthaler、Bill Schultheis、Larry Swedroe、Robert Sidelsky、Richard Thaler、Mike Veseth及John Zweig。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麥格羅希爾公司的Catherine Dassopoulos及Jeffery Krames會因為一位在網路世界遊走的不知名訂戶,而居然對一本艱澀難懂的電子書感興趣,而他們二位在編輯與出版過程中所提供的支持與援助,更是我歡欣與滿足的源頭。我同時還要感謝Stephen Isaacs,他引領著這本書走完所有流程。我想再也沒有像出版事業這麼困難的工作了,因為總是要逼著作者接受「作品必須嚴謹洗鍊」的理由,狠下心來裁剪自己心愛的作品,但是他卻做來沉穩優雅。
Arthor和出身學院的Larry Cunningham,以及我的朋友Stephen Dunn和Charles Holloway則從他們的寶貴時間中擠出許多小時,幫我剔除在財務模型與文字上的錯誤。Jonathan Clements不僅投注時間,更貢獻他在劍橋、《富比士》(Forbes)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記者經驗,協助我改進這本書的架構與細節。
還有特別要感謝我的事業夥伴Susan Sharin,她既具備財務方面的學養、嫻熟的編輯技巧,更在投資產業享有一定的聲望,在我這本最新的著作中也證明了她一如以往的重要性。最後,對我的妻子Jane Gigler,我要獻上最誠摯的謝意。除了感謝她的激勵,也感謝她協助我將文章中難以卒讀的贅語冗句,改寫成流暢的散文,並微笑忍受我這個過於投入寫作的作者與丈夫,她是我所有快樂與敬畏的源頭。
延伸內容
成功投資人必備的四種本領 ◎文/吳啟銘(政大財務管理系副教授暨美國財務分析師)
本書讓讀者了解到,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人,至少必須具備四種本領:一、懂投資理論;二、看穿歷史;三、參透人性;四、規避看似「專家」的騙子。很遺憾,國內大多數的投資人可能其中一種能力也沒有,會成為輸家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投資理論沒有想像地高深,不外乎「風險與報酬相稱原理」、「好公司未必是好股票」、「公債未必比公司債低風險」、「股票報酬率未必高於債券」,因為報酬與風險高低全在於是否買貴了,而不在於投資的標的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敢於二○○二年第四季買進債信差的高收益債券的背後原因——因為低價買進才能換取高報酬。
很多人投資犯錯,不是沒有看歷史,而是看得太短了,誤以為長期持有,股票必能打敗債券,卻忽略了在本益比四十倍買進股票,幾乎是不可能獲取高報酬的;同樣的,目前國人持有過多債券部位,只是無法克制內心的心理恐懼,卻可能造成長期少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報酬的機會損失。熟讀投資歷史,方可克制心理謬誤,才能在「物極必反」的回歸平均軌跡中,全身而退。
本書是良心的書,卻可能是部分券商、投信業者、財經記者不喜歡的書,因為它照顧到投資人的利益,要投資人小心「被坑」。
本書讓讀者了解到,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人,至少必須具備四種本領:一、懂投資理論;二、看穿歷史;三、參透人性;四、規避看似「專家」的騙子。很遺憾,國內大多數的投資人可能其中一種能力也沒有,會成為輸家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投資理論沒有想像地高深,不外乎「風險與報酬相稱原理」、「好公司未必是好股票」、「公債未必比公司債低風險」、「股票報酬率未必高於債券」,因為報酬與風險高低全在於是否買貴了,而不在於投資的標的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敢於二○○二年第四季買進債信差的高收益債券的背後原因——因為低價買進才能換取高報酬。
很多人投資犯錯,不是沒有看歷史,而是看得太短了,誤以為長期持有,股票必能打敗債券,卻忽略了在本益比四十倍買進股票,幾乎是不可能獲取高報酬的;同樣的,目前國人持有過多債券部位,只是無法克制內心的心理恐懼,卻可能造成長期少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報酬的機會損失。熟讀投資歷史,方可克制心理謬誤,才能在「物極必反」的回歸平均軌跡中,全身而退。
本書是良心的書,卻可能是部分券商、投信業者、財經記者不喜歡的書,因為它照顧到投資人的利益,要投資人小心「被坑」。
醫生,也很適合做投資分析師! ◎文/於貽勳(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很多人說,打棒球的人,很適合去打高爾夫球,而我覺得當醫生的人,也很適合去做投資分析的人。所以,《投資金律》這本書可說是少見能清楚說明投資是門科學的書。作者William Bernstein以他醫生的背景,使用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來闡明投資理論,這樣的作者在市場上實在很罕見,也因此,這本書成了極為特殊的佳作。
在書中,Bernstein將投資的基本架構和方法做了嚴謹且鉅細靡遺的說明。因此,我會將此書推薦給以下三類的讀者:
一、專業操盤人。像共同基金經理人、保險資金操盤人及以投資為專業的相關人員,相信看了之後,會覺得心有戚戚。
二、對股票投資具高度興趣,希望以較有紀律的方式去投資股票的人。
三、財務金融相關科系的學生。因為此書不只探談了理論,也綜合談到了歷史、心理學,以及作者個人的實務經驗,學生既可學到理論,也學到實務經驗,更可利用此書來做討論與辯證。
此外,雖然此書所舉的多為美國的案例,但我認為股票就是股票,其實到哪裡都一樣,在美國或在台灣投資股票道理大部分都相同,而其中存在的小小差異則在於,每個國家的股票都有其背景,或者當地的投資人會對某類的股票具有主觀的特殊情感,這些就不全然可用投資理論來解釋,其中有歷史感情因素,也有企業形象因素,東方人和西方人難免對於這些事情的認知會有所差異。不過,由於Bernstein在此書中談的是理論,因而可以跨越國界,而讀者也可以此作為基礎,之後再根據不同的市場來做調整。因為每個市場的條件和限制必會有所不同,在美國做得到的,在其他地方就不見得做得到,如Bernstein所舉的恰當的投資組合中包含了貴金屬等,在台灣就只有黃金,所以在實務上勢必要做些調整,由於Bernstein對於他所舉的例子都清楚說明了由來與方法,所以我們在台灣還是可參考使用他建議的方法。
最後,雖然Bernstein在此書中已盡量白話,盡量減少統計、數學方面的內容,但不可避免地還是談到了相當多的財務理論,分量也不輕,在此我還是鼓勵讀者要好好地看,慢慢地看,對書中的四大關鍵——理論、歷史、心理學、產業——加以融會貫通,對於個人投資,乃至於想成為一個專業的投資人,都將非常有幫助。
很多人說,打棒球的人,很適合去打高爾夫球,而我覺得當醫生的人,也很適合去做投資分析的人。所以,《投資金律》這本書可說是少見能清楚說明投資是門科學的書。作者William Bernstein以他醫生的背景,使用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來闡明投資理論,這樣的作者在市場上實在很罕見,也因此,這本書成了極為特殊的佳作。
在書中,Bernstein將投資的基本架構和方法做了嚴謹且鉅細靡遺的說明。因此,我會將此書推薦給以下三類的讀者:
一、專業操盤人。像共同基金經理人、保險資金操盤人及以投資為專業的相關人員,相信看了之後,會覺得心有戚戚。
二、對股票投資具高度興趣,希望以較有紀律的方式去投資股票的人。
三、財務金融相關科系的學生。因為此書不只探談了理論,也綜合談到了歷史、心理學,以及作者個人的實務經驗,學生既可學到理論,也學到實務經驗,更可利用此書來做討論與辯證。
此外,雖然此書所舉的多為美國的案例,但我認為股票就是股票,其實到哪裡都一樣,在美國或在台灣投資股票道理大部分都相同,而其中存在的小小差異則在於,每個國家的股票都有其背景,或者當地的投資人會對某類的股票具有主觀的特殊情感,這些就不全然可用投資理論來解釋,其中有歷史感情因素,也有企業形象因素,東方人和西方人難免對於這些事情的認知會有所差異。不過,由於Bernstein在此書中談的是理論,因而可以跨越國界,而讀者也可以此作為基礎,之後再根據不同的市場來做調整。因為每個市場的條件和限制必會有所不同,在美國做得到的,在其他地方就不見得做得到,如Bernstein所舉的恰當的投資組合中包含了貴金屬等,在台灣就只有黃金,所以在實務上勢必要做些調整,由於Bernstein對於他所舉的例子都清楚說明了由來與方法,所以我們在台灣還是可參考使用他建議的方法。
最後,雖然Bernstein在此書中已盡量白話,盡量減少統計、數學方面的內容,但不可避免地還是談到了相當多的財務理論,分量也不輕,在此我還是鼓勵讀者要好好地看,慢慢地看,對書中的四大關鍵——理論、歷史、心理學、產業——加以融會貫通,對於個人投資,乃至於想成為一個專業的投資人,都將非常有幫助。
四大關鍵讓財富永保安康 ◎文/林奇芬(Money+理財家社長)
投資理財對所有民眾來說,真的不是新鮮事,但是,在投資理財領域中成果豐碩的民眾,可真是寥寥可數。為什麼每個人積極理財,但是卻不斷地在理財路上屢戰屢敗?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大部分人把理財當作是一件簡單、人人可做的事,疏於學習投資理財的專業技能。
《投資金律》這本書的作者Bernstein,本身是一個醫學博士,和投資理財毫不相干,但是他根據自己理財經驗,徹底的學習,進而慢慢體會投資成功的真諦。他對投資最主要的結論就是,投資也是一門科學,必須透過大量的基礎研究才能獲得資訊。
我相當認同Bernstein的看法,大部分民眾把理財一事看得太簡單,也太輕率。投資前甚少做足周密的功課,投資產生虧損則選擇長期持有,認為不賣出就沒有虧損。真正對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價值、大環境的變化,以及未來影響投資環境可能的變數,甚少花費心思去研究。或是研究不得法,只是純粹在消息面打轉,對於產業結構性的問題、經濟環境的變動,則是一知半解,因此無法做出正確決策。
作者提出的投資四大關鍵,其實是投資理論上耳熟能詳的定律,包括:高獲利一定伴隨高風險;投資過熱後一定泡沫化,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人性是理財的最大殺手,唯有反市場操作才能投資獲利;認清金融機構的遊戲規則,才不會淪為短線進出幫金融業者賺手續費。這些主導投資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一直都是影響投資成果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但卻不斷的被理財民眾忽略,因而出現理財行為像飛蛾撲火般的自殺式行為。
台灣過去長期都是處在高度經濟成長的環境,即使有幾年的衰退,最終都以再一次的高成長突破,所以,台灣民眾整體來說,財富累積的效果還算不錯。不過,近三年來,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空頭市場,而隨著台灣經濟優勢的改變,未來即將進入一個低成長的年代。大環境的改變,將對投資理財環境產生巨大的衝擊,如果未能了解投資市場的遊戲規則,將使個人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中。而作者以投資的四大關鍵為根本,提出建立個人資產組合的概念,其實也是相當具體的做法。
今天整個投資市場處在相當不安定的環境中。究竟這場金融風暴是短期的變數,還是另一個經濟大蕭條的來臨,沒有人敢斷言。但在此時閱讀此書,重新回顧歷史、檢視自己的理財缺失、擬定未來的理財策略,無疑是捍衛個人財富最聰明的選擇了。
投資,可以學習! ◎文/章嘉玉(荷寶集團東南亞行政總裁)
這幾年,投資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似乎已變成一種不需要經驗累積、沒有一點循序漸進邏輯的行為。因為多數投資人只覺得在這個領域內,老是大起大落,彷如乘坐雲霄飛車一般,因此只要沒有在對的時機裡進出,賠錢、失敗者居多,於是不少人質疑起投資的價值。
在《投資金律》一書當中,重新喚起了過去那些極具價值、卻老是被投資人遺忘,基本的投資道理,這些包括了:投資的理論架構、投資的歷史經驗、人們在投資中的心理狀態,另外則是讓人瞧瞧從各個角度切入投資領域必須多加領略的產業虛實面,當然更重要的是除了掌握四大投資道理之外,本書也讓投資人從一個全面的架構基礎中,思考屬於個人的投資策略。
我一直認為,在投資的領域中,投資人是可以被教育的,這是為了減少投資的錯誤,我也認為投資是可以學習的,這是為了提高投資成功的價值,當然投資更是具有邏輯性的,只要經歷過這幾年投資浪潮洗禮的投資人,大概會認同下面我想說的:所有投資都伴隨著風險,請先認清自己的希望與需求是什麼,冀求一蹴可幾,可能跌跌撞撞還不見得到得了終點站,掌握局面循序漸進,反倒可以安穩到達目的地。
《投資金律》的一開頭,我就讀到一段作者William Bernstein極為深刻的自白,他雖然擔任過醫生,受過科學訓練,但就如同平常投資人一般,一進入投資領域裡,總是忘記了所有的科學的道理,與旁人的經驗與建議,這是讓自己陷入投資悲慘境遇的理由。
此外,他也告訴了所有人,就像在醫學領域內,醫生所受過的嚴格訓練與大量的研究試驗,與可信賴的統計數據佐證,一項成功的藥物或是手術過程,都是經驗的累積與專業的知識為基礎所造就的結果,同樣的,要能夠成功投資,就不能缺乏這些投資的理論架構與旁人經驗的交流,而且學無止境。無論醫生或平凡的投資人,進入投資殿堂時請相信,學習雖不一定加速您抵達終點,卻必然能幫助您抵達終點。
在這本書中,Bernstein亦赤裸裸地批判了券商營業員及共同基金等投資產業,同時也把美國免收手續費的基金做了一些背景介紹。我個人較不認同作者極端的批判,畢竟各地基金公司的結構都有其道理,不合理的收費自然可以有所爭議與討論的空間,但並不意味著只有低價不收費的基金才是真正為投資人追求績效。
投資朋友真正應該關切的還是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團隊操作成果、誠信透明等方面,而不僅僅是「費用」一項,而身處在投資產業的朋友們,看過此書,亦應該深自反省與檢討,自己的服務模式是否符合大多數投資朋友的期望。
這是一本兼具理論基礎、前人經驗累積與實用價值的投資書。我很樂於看到臉譜以本書帶給投資人全新的投資價值,經由作者深入淺出的理論解說,兼備經驗性、故事性的引導,相信無論專業投資人、一般投資人都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啟發,並大有收獲。
這幾年,投資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似乎已變成一種不需要經驗累積、沒有一點循序漸進邏輯的行為。因為多數投資人只覺得在這個領域內,老是大起大落,彷如乘坐雲霄飛車一般,因此只要沒有在對的時機裡進出,賠錢、失敗者居多,於是不少人質疑起投資的價值。
在《投資金律》一書當中,重新喚起了過去那些極具價值、卻老是被投資人遺忘,基本的投資道理,這些包括了:投資的理論架構、投資的歷史經驗、人們在投資中的心理狀態,另外則是讓人瞧瞧從各個角度切入投資領域必須多加領略的產業虛實面,當然更重要的是除了掌握四大投資道理之外,本書也讓投資人從一個全面的架構基礎中,思考屬於個人的投資策略。
我一直認為,在投資的領域中,投資人是可以被教育的,這是為了減少投資的錯誤,我也認為投資是可以學習的,這是為了提高投資成功的價值,當然投資更是具有邏輯性的,只要經歷過這幾年投資浪潮洗禮的投資人,大概會認同下面我想說的:所有投資都伴隨著風險,請先認清自己的希望與需求是什麼,冀求一蹴可幾,可能跌跌撞撞還不見得到得了終點站,掌握局面循序漸進,反倒可以安穩到達目的地。
《投資金律》的一開頭,我就讀到一段作者William Bernstein極為深刻的自白,他雖然擔任過醫生,受過科學訓練,但就如同平常投資人一般,一進入投資領域裡,總是忘記了所有的科學的道理,與旁人的經驗與建議,這是讓自己陷入投資悲慘境遇的理由。
此外,他也告訴了所有人,就像在醫學領域內,醫生所受過的嚴格訓練與大量的研究試驗,與可信賴的統計數據佐證,一項成功的藥物或是手術過程,都是經驗的累積與專業的知識為基礎所造就的結果,同樣的,要能夠成功投資,就不能缺乏這些投資的理論架構與旁人經驗的交流,而且學無止境。無論醫生或平凡的投資人,進入投資殿堂時請相信,學習雖不一定加速您抵達終點,卻必然能幫助您抵達終點。
在這本書中,Bernstein亦赤裸裸地批判了券商營業員及共同基金等投資產業,同時也把美國免收手續費的基金做了一些背景介紹。我個人較不認同作者極端的批判,畢竟各地基金公司的結構都有其道理,不合理的收費自然可以有所爭議與討論的空間,但並不意味著只有低價不收費的基金才是真正為投資人追求績效。
投資朋友真正應該關切的還是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團隊操作成果、誠信透明等方面,而不僅僅是「費用」一項,而身處在投資產業的朋友們,看過此書,亦應該深自反省與檢討,自己的服務模式是否符合大多數投資朋友的期望。
這是一本兼具理論基礎、前人經驗累積與實用價值的投資書。我很樂於看到臉譜以本書帶給投資人全新的投資價值,經由作者深入淺出的理論解說,兼備經驗性、故事性的引導,相信無論專業投資人、一般投資人都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啟發,並大有收獲。
資產轉換,為世界一流投資家最大的挑戰 ◎文/謝金河(財訊傳媒董事長)
從投資戰略來考量,世界一流的投資家在掌握投資機會時,最大的挑戰是資產的轉換,在什麼時機下持有什麼樣的資產,從資產轉換再到資產配置與組合,像一九九○年從日圓資產換成美元資產的人是最大贏家,一九八○年代拋掉黃金轉換成日圓資產的人則是最大贏家。而台灣的投資人,假如懂得在一九八九年前後股市大漲到一萬兩千六百八十二點,拋掉台灣股票轉換成六四事件爆發、房地產與股市慘跌的香港資產,也可能成為大贏家。
那時候香港恆生指數只有兩千多點,比台灣足足少了一萬點,台灣三商銀都漲到千元高價的時候,代表香港的匯豐銀行股價只有四塊多港元,後來四股併成一股,如果以每股十六港元買進匯豐,到了九七前夕,匯豐已大漲到兩百七十九港元,後來再一拆三,股價再漲到一百二十港元,一九九○年代賣掉台灣銀行股買進香港銀行股的人成了最大贏家。
一九九○年前後,香港房地產價格只有台灣的二分之一,但是一九九七年前後,香港房價一度是台灣的五倍。九七之後香港房地產大跌,但仍比台灣高出五成到一倍,而香港股市原本比台灣少一萬點,可是一九九七年香港股市一度大漲到一萬六千八百八十八點。
二○○三年,美伊戰爭加上SARS疫情,投資人心態都變得保守謹慎,股市成交值遽縮,反而債市交易熱滾滾,從二○○○年美股崩跌以來,全世界都認同一些價值與觀念,例如價值投資抬頭,巴菲特理論成為投資寶典;也有人服膺「現金是王」原則,減持股票、房地產,寧可抱牢低息債券,甚至是把現金放進銀行存款。
而從過去二十年來的投資市場變化來看,金價在一九八○年創下八百七十三美元天價之後,已沉寂二十多年,一九九一年美伊戰爭,金價一度彈升至四百一十三美元;二○○三年美伊開戰前夕,金價一度大漲到三百八十九美元,但是戰爭之後,金價即回落。過去黃金是亂世英雄,未來恐怕要美國經濟發生重大困難,美元強勢地位徹底瓦解,黃金才有機會出頭天。
至於日股與美股,從日經向下修正長達十四年來看,二○○○年美國科技泡沫吹得比日本九○年的資產泡沫還大,理論上,美股調整的程度恐怕不下於日本,不過美國經濟調整力強,美國企業透過裁員、縮減成本來調整體質,調整力遠甚於日本,因此,美股可能不需像日本經過十四年調整仍未見曙光。不過若在同樣發生泡沫的美股與日股之中二選一,已慘跌十四年的日本股市可能比美國股市有機會。
雖然跌了十四年的日本股市也許還有少許下跌空間,但是「賤下極則反貴」,當外資大力追殺,日本本地投資人紛紛外逃的時候,眼前的日本股市實在有點像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過後的香港股一般,應該是眼光銳利的投資家尋寶的天堂。
這種從九○年以來一直任人遺棄的資產,很可能是未來財富之源,反而是九○年代以來人人爭持的科技股,類似台灣的半導體股,或是大家一窩蜂避險的債券,很可能是令大家財富受創的源頭。
這一次臉譜出版由William Bernstein所寫的《投資金律》一書,從投資理論、投資簡史、投資心理學、到投資產業,再到整合思考,整個精神就在資產分配與資產轉換,值得大家深入咀嚼細讀。
從投資戰略來考量,世界一流的投資家在掌握投資機會時,最大的挑戰是資產的轉換,在什麼時機下持有什麼樣的資產,從資產轉換再到資產配置與組合,像一九九○年從日圓資產換成美元資產的人是最大贏家,一九八○年代拋掉黃金轉換成日圓資產的人則是最大贏家。而台灣的投資人,假如懂得在一九八九年前後股市大漲到一萬兩千六百八十二點,拋掉台灣股票轉換成六四事件爆發、房地產與股市慘跌的香港資產,也可能成為大贏家。
那時候香港恆生指數只有兩千多點,比台灣足足少了一萬點,台灣三商銀都漲到千元高價的時候,代表香港的匯豐銀行股價只有四塊多港元,後來四股併成一股,如果以每股十六港元買進匯豐,到了九七前夕,匯豐已大漲到兩百七十九港元,後來再一拆三,股價再漲到一百二十港元,一九九○年代賣掉台灣銀行股買進香港銀行股的人成了最大贏家。
一九九○年前後,香港房地產價格只有台灣的二分之一,但是一九九七年前後,香港房價一度是台灣的五倍。九七之後香港房地產大跌,但仍比台灣高出五成到一倍,而香港股市原本比台灣少一萬點,可是一九九七年香港股市一度大漲到一萬六千八百八十八點。
二○○三年,美伊戰爭加上SARS疫情,投資人心態都變得保守謹慎,股市成交值遽縮,反而債市交易熱滾滾,從二○○○年美股崩跌以來,全世界都認同一些價值與觀念,例如價值投資抬頭,巴菲特理論成為投資寶典;也有人服膺「現金是王」原則,減持股票、房地產,寧可抱牢低息債券,甚至是把現金放進銀行存款。
而從過去二十年來的投資市場變化來看,金價在一九八○年創下八百七十三美元天價之後,已沉寂二十多年,一九九一年美伊戰爭,金價一度彈升至四百一十三美元;二○○三年美伊開戰前夕,金價一度大漲到三百八十九美元,但是戰爭之後,金價即回落。過去黃金是亂世英雄,未來恐怕要美國經濟發生重大困難,美元強勢地位徹底瓦解,黃金才有機會出頭天。
至於日股與美股,從日經向下修正長達十四年來看,二○○○年美國科技泡沫吹得比日本九○年的資產泡沫還大,理論上,美股調整的程度恐怕不下於日本,不過美國經濟調整力強,美國企業透過裁員、縮減成本來調整體質,調整力遠甚於日本,因此,美股可能不需像日本經過十四年調整仍未見曙光。不過若在同樣發生泡沫的美股與日股之中二選一,已慘跌十四年的日本股市可能比美國股市有機會。
雖然跌了十四年的日本股市也許還有少許下跌空間,但是「賤下極則反貴」,當外資大力追殺,日本本地投資人紛紛外逃的時候,眼前的日本股市實在有點像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過後的香港股一般,應該是眼光銳利的投資家尋寶的天堂。
這種從九○年以來一直任人遺棄的資產,很可能是未來財富之源,反而是九○年代以來人人爭持的科技股,類似台灣的半導體股,或是大家一窩蜂避險的債券,很可能是令大家財富受創的源頭。
這一次臉譜出版由William Bernstein所寫的《投資金律》一書,從投資理論、投資簡史、投資心理學、到投資產業,再到整合思考,整個精神就在資產分配與資產轉換,值得大家深入咀嚼細讀。
了解自己的理財需求,選擇適當的理財商品 ◎文/陳忠慶(中國南方基金公司顧問)
我接觸並在投資理財領域打滾已超過二十年,早先還在美國提供個人理財相關服務,起先我只賣基金,只取得一個基金經紀人的執照。漸漸我覺得客戶的理財需求不只是基金,或只利用共同基金就可滿足一家大小所有的理財需求,於是又陸續去考取多種執照,算是可以提供較全方位的理財服務。
當時在美國要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可經由取得認證理財規劃師(CFP)或特許理財顧問(ChFC)的證照,然後執業為人服務。不過要取得這兩種證照,光是上課考試就要費時經年,所以我採取多執照的策略,在較短時間內就取得房地產、保險、綜合證券、共同基金及期貨等經紀人執照,希望能讓客戶做到一次購足(one-stop shopping)。
不論是CFP、ChFC或多執照經紀人,要提供對客戶有所交代的服務,應該要包括分析(analysis)、對策(solution)、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購買(purchase)及服務(service,含諮詢)等主要項目,也就是根據客戶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生活、理財需求,進行符合客戶需要的分析,並提供對策,然後協助客戶把資產分配到適當的理財工具(例如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甚至風險較高的選擇權、期貨等),如果客戶有需要,還要協助他們做相關的買賣或投資。當然,進行這些項目的全程服務,包括事前與事後,都要提供解說、諮詢、提供資料、代辦等等相關服務。
從在美國提供這樣的理財服務,到回國後進入因法令規定而分業的單一金融服務業,到曾在媒體工作主管一些理財版面、刊物,到目前仍為媒體執筆撰寫理財專文,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自己就做到妥善規劃理財,並且實際理好財,尤其是投資,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太倚賴所謂專家。
這種情況在國內尤其明顯,即使現在已有十五家金融控股公司(金控)可提供全方位理財服務,但由於過去長久的分業,所以從業人員仍然只懂單一商品的銷售,勉強想加強交叉銷售,銷售多種金融商品。其中,即使是交叉銷售,重點仍是以銷售為導向,而不是客戶需求導向,因此現階段仍無法真正進行前述的分析、對策、資產配置、購買、諮詢等服務,社會大眾仍然無法了解自己的理財需求,選擇適當的理財商品。
那能不能在業者之外取得協助呢?比方說找專業的書刊參考。是有相關的媒體與專書,但前者時效性有限,後者水準參差不齊,甚至連新聞從業人員、演藝人員也出理財投資專書,所以我們還是不容易找到實用的理財參考書刊。
不過我最近倒是找到了一本好書,很值得隨時參考,作為「座右書」或「床頭書」,時時可以翻閱。這本書是Bernstein的《投資金律》,內容以談論個人投資為重點,涵蓋多種投資工具。
本書異於其他投資理財專書的特點是理論與實務兼顧,並能真正提供實用的指引,特別是資料的蒐集、整理、並提出建議及觀點,都十分嚴謹而有說服力;作者學醫出身,重視科學方法,所以論述也異於一般金融「業內人士」,特別側重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並且以「業外人士」的立場剖析投資產業,讓讀者知道該如何與業者打交道,謀求自身最大利益(很可能就是根本不和他們打交道)。
要做好投資理財,不外乎具備正確的觀念、利用實用的原則、採行有用的方法,本書在這些方面算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持續挖掘,在金控真能提供完整有益的投資理財服務之前,本書是可以讓我們散戶在投資時增加勝算、減少失敗的最佳指引。
我接觸並在投資理財領域打滾已超過二十年,早先還在美國提供個人理財相關服務,起先我只賣基金,只取得一個基金經紀人的執照。漸漸我覺得客戶的理財需求不只是基金,或只利用共同基金就可滿足一家大小所有的理財需求,於是又陸續去考取多種執照,算是可以提供較全方位的理財服務。
當時在美國要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可經由取得認證理財規劃師(CFP)或特許理財顧問(ChFC)的證照,然後執業為人服務。不過要取得這兩種證照,光是上課考試就要費時經年,所以我採取多執照的策略,在較短時間內就取得房地產、保險、綜合證券、共同基金及期貨等經紀人執照,希望能讓客戶做到一次購足(one-stop shopping)。
不論是CFP、ChFC或多執照經紀人,要提供對客戶有所交代的服務,應該要包括分析(analysis)、對策(solution)、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購買(purchase)及服務(service,含諮詢)等主要項目,也就是根據客戶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生活、理財需求,進行符合客戶需要的分析,並提供對策,然後協助客戶把資產分配到適當的理財工具(例如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甚至風險較高的選擇權、期貨等),如果客戶有需要,還要協助他們做相關的買賣或投資。當然,進行這些項目的全程服務,包括事前與事後,都要提供解說、諮詢、提供資料、代辦等等相關服務。
從在美國提供這樣的理財服務,到回國後進入因法令規定而分業的單一金融服務業,到曾在媒體工作主管一些理財版面、刊物,到目前仍為媒體執筆撰寫理財專文,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自己就做到妥善規劃理財,並且實際理好財,尤其是投資,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太倚賴所謂專家。
這種情況在國內尤其明顯,即使現在已有十五家金融控股公司(金控)可提供全方位理財服務,但由於過去長久的分業,所以從業人員仍然只懂單一商品的銷售,勉強想加強交叉銷售,銷售多種金融商品。其中,即使是交叉銷售,重點仍是以銷售為導向,而不是客戶需求導向,因此現階段仍無法真正進行前述的分析、對策、資產配置、購買、諮詢等服務,社會大眾仍然無法了解自己的理財需求,選擇適當的理財商品。
那能不能在業者之外取得協助呢?比方說找專業的書刊參考。是有相關的媒體與專書,但前者時效性有限,後者水準參差不齊,甚至連新聞從業人員、演藝人員也出理財投資專書,所以我們還是不容易找到實用的理財參考書刊。
不過我最近倒是找到了一本好書,很值得隨時參考,作為「座右書」或「床頭書」,時時可以翻閱。這本書是Bernstein的《投資金律》,內容以談論個人投資為重點,涵蓋多種投資工具。
本書異於其他投資理財專書的特點是理論與實務兼顧,並能真正提供實用的指引,特別是資料的蒐集、整理、並提出建議及觀點,都十分嚴謹而有說服力;作者學醫出身,重視科學方法,所以論述也異於一般金融「業內人士」,特別側重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並且以「業外人士」的立場剖析投資產業,讓讀者知道該如何與業者打交道,謀求自身最大利益(很可能就是根本不和他們打交道)。
要做好投資理財,不外乎具備正確的觀念、利用實用的原則、採行有用的方法,本書在這些方面算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持續挖掘,在金控真能提供完整有益的投資理財服務之前,本書是可以讓我們散戶在投資時增加勝算、減少失敗的最佳指引。
作者資料
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威廉‧伯恩斯坦是一名退休神經科醫師,也是效率前緣投資管理顧問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的聯合創辦人。他寫過很多財經書籍,包括《智慧型資產配置》、《投資金律》,以及《投資人宣言》,另外,他也寫了四本歷史書籍,包括《繁榮的背後》、《貿易大歷史》、《言語大師》(暫譯),以及《群眾的幻覺》,這些書分別和十九世紀初經濟成長的反思、世界貿易史、科技方法對人類關係與政治的影響,以及大眾狂熱的歷史與社會心理學等主題有關。 伯恩斯坦在同行評閱的財金文獻方面也頗有貢獻,而且他平日為多家全國性刊物撰寫文章,包括《錢》雜誌與《華爾街日報》。他也在二〇一七年榮獲特許財務分析師協會(CFA Institute)的詹姆斯‧佛汀獎(James R. Vertin Award)。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