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糖【上下冊套書】(長踞POPO網站濃情館人氣榜、珍珠榜、收藏榜TOP1,總點閱突破350萬,人氣作者LaI最新力作!)
-
鵼之碑(京極夏彥出道30週年紀念作,創作生涯代表作「百鬼夜行」系列最新作)
-
十誡(繼續橫掃日本推理文壇,《方舟》作家最新作品,變態凶手讓全員變共犯!)
-
在文庫旅館等待的書(《星期五的書店》作家連繫人與書本的溫柔新作)
-
反派NPC求攻略(下)
-
沙鐘屋(兩冊不分售)
-
可燃物【橫掃日本推理小說排行榜,年度最強三冠王!】
-
死亡與奇術師(歐美密室推理復興新作,特裝設計「解謎篇」機密袋封)
-
日煉者(邪惡奇幻天才大神超凡驚豔震撼全球祕密計畫,限量典藏豪華全彩精裝版,隨書附贈燙金藏書票「日照倖存的男人」)
-
草迷宮(芥川龍之介讚譽古今獨步的文學宗師.文豪泉鏡花百年妖異經典)
內容簡介
序跋
作者伊恩.藍欽寫道:「幸運的是,我永遠不會遇見他,我知道我們處不來……」年過半百的雷博思似乎永恆性的沈溺在沈悶的烏煙瘴氣之中:固執、硬頸、人緣差,一個年過半百的邋遢老頭子,居然還有女人喜歡,頗為匪夷所思。不過,雷博思恐怕也不見得就會把伊恩.藍欽當成知心好友,也許在「牛津酒館」相遇時禮貌的打個招呼……
一般遊客要前往蘇格蘭西部離島的The Outer Hebrides之前,常會聽到這樣的提醒:「島上居民嚴守安息日教條,週日店家皆無營業,也沒有渡輪或大眾運輸工具可以搭乘,遊客最好自備食物。」這是因為離島北部居民大多隸屬蘇格蘭自由教會,或是教規更嚴格的蘇格蘭長老自由教會,他們仍然謹守安息日不工作、儀式不使用樂器或歌曲,只吟頌詩篇;女性上教堂必須戴帽子、穿裙子而不是褲子,兩性皆不可穿牛仔褲。雖然英國國會在二00五年通過「公民伴侶法案」,給予同志及非婚姻伴侶關係法律保障,但當地政府仍然拒絕為他們舉辦公開儀式,只接受註冊。
離島南部居民則仍然大多信奉天主教。宗教對於英國人的生活影響甚巨,如每星期五「炸魚薯條」店生意興隆,其來有自。一方面因為週五是發薪日,以外賣食物慰勞一週的辛勞;另一方面,每週五為耶穌受難日,天主教教規規定應守小齋不吃肉,但可吃魚,因此,國民美食炸魚薯條成了家家戶戶週五晚上飄香之晚餐。
然而,宗教對於蘇格蘭人民的影響並不僅止於日常生活,而是更深層的,自宗教改革以降的改變。伊恩.藍欽的小說中不斷的提到約翰.諾克斯及喀爾文教義對於愛丁堡,蘇格蘭,甚至蘇格蘭人的價值觀的影響,其來有自。
十六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因為宗教改革而有了各種語言版本的聖經,宗教自由、信仰自由、法律規則、政教分離等現今幾乎普世認定的原則,在宗教改革之前難以想像。改革家奮力爭取到的是,只有聖經才是最後的權威,只有上帝是教會之主等等。
一般而言,宗教改革的背景包括羅馬天主教系統的腐敗,教授迷信和非聖經的教義,並出售教會職務,價高者得;教會也鼓勵人們購買「贖罪券」,以得到教宗的赦免;此外,神權即王權已不符國權主義的需要,而發明西方活版印刷術的德國人Johan Gutenberg在1456年所印製的第一本聖經,對於後來的發展更有正面快速的影響。
蘇格蘭的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人物是約翰.諾克斯,他出生於東羅錫安的農夫之家,當時,具有學術才能的人只能選擇神職一路,他由聖安德魯大學畢業後成為公證牧師,由於受到早期宗教改革家的影響,加入改革蘇格蘭教會的行列,因而身陷囹圄,並遭到放逐。他在日內瓦結識了約翰.喀爾文,接受改革教派的神學觀,長老派的組織結構,帶著這些經驗與知識回到愛丁堡,領導蘇格蘭的宗教改革。
以喀爾文為首的新教派稱為「Protestant」,來自拉丁文的「公開宣示」,新教派後來又各自分派,但仍然承襲「protest——抗議」的精神,對抗天主教的壓迫與血腥鎮壓。瑪麗皇后曾經說:「比起十萬大軍,約翰.諾克斯的祈禱更令我畏懼。」而約翰.諾克斯最有名的祈禱為:「給我蘇格蘭或讓我死去!」這個禱告在他生前得到回應。
新教徒的神學觀
羅馬天主教會認為,一個人獲得救贖的方法唯有得到神的恩寵,透過聖禮,平常做好事等等。而沒有時間做善事補償自己的罪過的人,便捐錢給教會,讓別人來代替做善事,成為「贖罪券」的由來,後來卻成為教會斂財的工具。
喀爾文教派的精神在於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信奉神就能得救,不需要這些繁瑣的聖禮與儀軌。喀爾文則更深層的詮釋,認為一個人得救與否並非藉由做善事或信仰,而是由神在出生前就已經決定,因此,人不需要關心自己未來是否得救,只要在現世生活中盡其在我,全力以赴,便可以榮耀神,如果在世間成功,便是得救的印記。雖然,這樣的「預定論」把人放在非常微小的地位,但由於這樣的「預定論」認為只要做該做的事,拼命賺錢也沒關係,提倡勞動致富,因此,後世的馬克斯.韋伯認為對於資本主義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因此,對於新教徒而言,身為教徒的天職,就是把俗世日常生活的所有事物都置於宗教精神的氛圍下,個人的天職就是透過日常生活的道德行為,完成對上帝的敬意與義務。此舉強迫新教徒遠離天主教僧侶靜修的理想,以及對塵世拒斥的態度,走上今世追求的道路。換言之,比起天主教徒相對「出世」的態度,新教徒較為「入世」的精神強調個人的義務是以有秩序的方法從事職業,作為實現上帝意志的手段。 就一個凡人而言,新教徒的教義在實踐上自有其困難之處:人除了信神,做好自己的本分,其他做什麼也沒有用:換句話說:不信神一定不會得到救贖,但信神也不一定會得到救贖。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面對自身的過失,天主教徒還能向神父告解,處理內心的罪惡感;新教徒卻只能帶著無處宣洩的罪惡感繼續活下去。
再加上十六世紀時,約翰.諾克斯及其追隨者想盡辦法確定蘇格蘭人很難做出任何輕挑或享樂的事:禁止嘉年華會和假面舞會,褻瀆者和姦夫淫婦可能受到酷刑或絞刑。整個民族似乎陷入集體贖罪的行為:失敗是必然的,成功則要保持低調,無怪乎在「死靈魂」一書中出現這樣的對話:
「我們就是不該全部擁有,是不是?我們應該光榮的失敗。任何成功之處卻必須保持低調。即使讓自己吹噓也是一種失敗。」
雷博思微笑:「也許有一點這樣的意味。」
「在我們的歷史中比比皆是。」
「一直到足球國家代表隊。」
宗教改革,歷經不同民族入侵統治的歷史,加上地理位置,使得蘇格蘭人養成拘謹的民族性。在「瀑布」一書中,作者藉由琴恩說出他的觀察:
拘謹是愛丁堡的傳統:隱藏自己的感覺,自己的問題。有人說是教會以及約翰.諾克斯這類人物的影響——她聽過這個城市被稱為諾克斯堡,外人這樣說。但對琴恩來說,是和愛丁堡的地理位置有關,陰沉的岩石面孔以及黑暗的天空,風從北海吹來,吹過峽谷般的街道,每一個轉角處都感覺的到不可承受之處,似乎被四周的環境所壓抑。只要從波特貝羅進到城裡就會感覺到:這個地方壓抑和被壓抑的本質。
然而,對於伊恩藍欽而言,他看到的不只是「自卑情結」,而是更複雜的,幾乎「享受」失敗的態度,以受虐的熱誠擁抱失敗,再披上自我解嘲的外衣。對於一個歷經變遷的民族而言,謹言慎行、隱藏的性格是出自於需要,卻變成習慣。當情境開始令人不適的嚴肅起來時,他們隱身在幽默之後,這是他們在有時間消化之前應付的方法。
雷博思的冷硬、固執、其實是蘇格蘭文化歷史的產物:「pessimisterian: Presbyterian pessimist」(悲觀長老:長老教派的悲觀主義者);這樣說起來,他的不受歡迎,似乎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伊恩.藍欽用許多宗教性的詞彙形容雷博思:一個長老教會型的警察,母親去世的時候,他發現情緒的外露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身為典型的蘇格蘭人,他哭不出來。眼淚是足球輸掉的時候,看到勇敢動物的故事,酒館關門後在大馬路上高唱「蘇格蘭之花」。眼淚留給愚蠢的事,但不適合失去親人的時候。
藍欽也形容雷博思是最標準的喀爾文派:相信天遣,而非更生後重返社會。最好如同英文諺語說的:「lock away and throw away the key.」
在如此壓抑的氛圍中,對他而言,工作就是他的救贖。警察工作的規律給了他的生活形式與實質意義,早上下床的理由。他討厭空閒的時間,討厭星期天。他為工作而活,但也為了活著而工作。工作是較容易的選擇,每天面對陌生人,對他而言,他們的人生並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他可以很輕易的進出他們的人生,隨時抽身,不需要深入交往,比真實生活容易多了。他對自己周遭的人事物漫不經心,只有在辦案的時候,才全神貫注。即使真的沉迷其中,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沈迷在工作之中時,生活中的事物便有著在控制之內的假象;沈迷在其他人的生活與問題之中,他便可以不需檢視自己的脆弱與失敗。在某種層次而言,他甚至享受自己的不完美,如果為了證明自己身為人類的缺陷,表示要忍受痛苦和挫敗,那麼,他寧願承受。
好一個喀爾文教派的雷博思。
工作也許是喀爾文新教徒的信仰,然而,對雷博思而言,沒有了工作,未嘗不是失去了贖罪的機會,而無窮盡的面對罪惡感;沒有了工作,又有什麼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沈浸在酒精之中;更令人恐懼的,若是沒有了工作,隨之而來的,是否如德文林或大衛.卡斯特羅般,自由落體式的沉淪?
於是,他「像個身披黑袍的喀爾文教士一般,懇求為自己的罪惡受鞭打,背上鞭打的傷痕。雷博思嘗試過所有的宗教,各有其更為苦澀之處。對於沒有罪惡感、羞恥心、不後悔憤怒或復仇的人,適合他們的宗教在哪裡?對於相信善惡並存的人,即使在個體之中,適合他們的宗教在哪裡?什麼樣的宗教可以相信上帝,但不相信上帝的信念?」
他與上帝結的樑子之深,足以讓他不願意參加好友的葬禮,不相信天堂的存在。
輕的席芳.克拉克步上他的後塵,拒絕了坦普勒的提攜,決定走自己的路。莫非,愛丁堡真如其名「諾克斯堡」,一併歸化外來者?或者,慧黠的席芳早已知道,看似一帆風順的升遷下,其實是隨波逐流的沉淪。雷博思選擇工作作為贖罪或許出於無奈,席芳的奮不顧身卻也許是無知的樂觀。
在世代更迭的過程中,整個民族所背負的重擔消失了,或是傳承了?
也許,答案在Maurice Lindsay的詩中:
蘇格蘭是一種變遷的意識,
無止盡的蛻變,永遠不會有
完整、或最後的定論
蘇格蘭是一種思維方式。
作者資料
伊恩.藍欽
1960年4月28日生於英國蘇格蘭菲佛郡,愛丁堡大學畢業後,曾經當過葡萄園工人、養豬工、稅務員、酒類研究者與音響器材記者,曾以主唱身分加入一支名叫「群豬亂舞」的龐克樂團(這個樂團及其錄製的專輯也曾在他的小說裡出現過)。從小對流行音樂的喜好促使他對歌曲填詞一事產生興趣,求學期間陸續發表詩詞作品,並轉向小說創作,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完成了三部小說,最後一部就是讓他蜚聲文壇的約翰.雷博思系列首部曲《繩結與十字》(Knots and Crosses,暫名),當年他才二十七歲。 讓人驚奇的不只是他踏入文壇的年齡,年紀輕輕卻創造了一位四十一歲、離婚、酗酒且菸癮極大的雷博思警探,並以複雜的警察世界為背景,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字功力,肯定無法在競爭激烈的英國大眾文壇中存活下來。這本兼具驚悚與懸疑氣氛的警探小說深入了心理層次的黑暗面,加上鮮活的人物個性與關切社會的敘事角度,引起廣大讀者的迴響,促使藍欽繼續往下寫,一寫就是二十個年頭,累積了十七本系列作,被翻譯成三十一國文字出版,讓他成為英國當代最重要的文學小說家之一。 藍欽在英國文壇的成就極高,曾獲選霍松丹獎助作家,也曾獲得聲望卓著的錢德勒-富布賴特推理文學獎。他的短篇小說兩度獲得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匕首獎,《黑與藍》榮獲1997年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同時獲得美國推理小說作家協會愛倫坡獎提名。1999年,《死靈魂》(Dead Souls,暫名)再獲金匕首獎提名;2004年,《死後復生的人》(Resurrection Men,暫名)奪下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2005、2006連續兩年贏得英國國家書獎年度犯罪驚悚小說獎。 2002年,藍欽因文學貢獻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勳章;2005年獲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頒予代表終身成就的鑽石匕首獎,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得主;同年,藍欽再獲法國推理小說大獎、德國犯罪電影獎與蘇格蘭傑出人物獎的肯定,並於1999-2005年間獲得四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與愛丁堡大學年度校友。 藍欽目前與妻子跟兩個兒子住在愛丁堡,與知名作家J. K.羅琳、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比鄰而居。 伊恩.藍欽官方網站:http://www.ianrankin.net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