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當耶穌遇上柏拉圖:從聖經到哲學,一場最有趣的人類智慧思辨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當耶穌遇上柏拉圖:從聖經到哲學,一場最有趣的人類智慧思辨

  • 作者:MARO(上馬基督教會網路社群部門)
  • 出版社:創意市集
  • 出版日期:2025-07-15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30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338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1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5周年慶/新書本本想買2本75折!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簡單又富含趣味,別具一格的哲學啟蒙書! 有康德、尼采、黑格爾、蘇格拉底…... 超過10萬人熱烈討論! 用嶄新角度幽默解讀! 專業推薦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冀劍制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院歴史與系統神學教授 周學信 附贈「哲學家地圖」,各哲學家理論定位一次看懂! 「我超級想研究哲學,可是翻閱相關書籍後還是一竅不通。」 「讀大學的時候稍微學了點哲學,卻讀不出個所以然。」 讀不懂哲學,是因為你還沒讀過聖經! 康德、黑格爾、培根、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齊克果、托馬斯‧阿奎那….. 聖經不是基督徒們才讀的書嗎?難道意味著哲學與宗教有關嗎?宗教跟哲學等學問莫非不是位於對立面嗎?在哲學的範疇裡,有數個「歷久不衰的主題」,其中尤為重要、至今仍發人省思的問題是「人類為何物」與「神是什麼」。聖經正詳盡地描述「人類」與「神」兩者關係的書籍,可謂是「人類使用說明書」的書籍。 在中世紀以前,哲學與神學一脈相連;但走入近世,哲學家卻多抱持著「用新穎的概念解讀這本古老的使用說明書」的想法,嘗試解析聖經中蘊含的學問。「聖經寫是這樣寫,實際上是如此嗎?」便成為近世哲學的出發點。特別是十八世紀以前的哲學,一旦抽離「神」的概念,理解的難度就會隨之攀升。 同樣地,腦中若沒有過去的哲學觀念,要解釋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也絕非容易之事。無論何者,讀懂聖經,就能理解哲學家們思考的背景脈絡了;即想學習西洋哲學,閱讀聖經是必經之路。

目錄

前言 第1章 為什麼哲學一點也不平易近人呢? 1-1讀聖經,懂哲學 1-2聖經是擺滿哲學書的書架 1-3降低哲學研究難度的兩條座標軸 1-4哲學是「理所當然」的學問 1-5「理所當然」不等於天經地義 1-6日本人與「理所當然」 1-7哲學史的巨大空洞 第2章 哲學誕生於希臘 2-1最早的哲學家們 2-2怪人輩出的三個學派 2-3蘇格拉底與普羅達哥拉斯──「真理」誰說了算? 2-4柏拉圖──「真實之物」不可見 2-5亞里斯多德──全學問之父 2-6希臘化時代──從希臘搭起通往基督教的橋梁 2-7新柏拉圖主義──從二元論到一元論 第3章:基督教與哲學的交會點 3-1誕生於猶太教的基督教 3-2耶穌基督塑造的新「理所當然」 3-3十字架與復活──哲學史上最重要的「理所當然」誕生 3-4保羅──別對「懦弱」的自己感到絕望 3-5奧古斯丁──古代最後一位哲學家 3-6托馬斯‧阿奎那──希臘哲學的反向輸入 第4章 文藝復興後的近世哲學 4-1黑死病──「死亡」的考究 4-2文藝復興──回歸聖經! 4-3英國經驗主義──從觀察中歸納結論 4-4歐陸理性論──從邏輯推導出法則 4-5康德──統整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4-6黑格爾──「與時俱進」的世界 4-7存在主義──「我」的重新詮釋 第5章 現代哲學的盲區為何? 5-1「我們」指的是誰? 5-2相對主義與「分裂的時代」 5-3全文總結 後記

序跋

前言 ─都開始研究哲學了,卻不讀聖經,實在太可惜! 「我超級想研究哲學,可是翻閱相關書籍後還是一竅不通。」 「讀大學的時候稍微學了哲學,卻讀不出個所以然。」 ……諸如此類的話語時常充斥在我的耳畔。 哲學,是一門令多數人感到「明明有志向學,卻難以融會貫通」的學問。我也曾耳聞這樣的評價:「我能領略孔子、老子等東方思想,卻無法掌握西洋哲學的概念。」 雖說本書開篇才沒幾行而已,但我想先大膽地提出我的結論: 讀不懂哲學,是因為你還沒讀過聖經! 咦?聖經指的是基督教讀的書吧?難道意味著它(哲學)與宗教有關?宗教跟哲學等學問不僅八竿子打不著,還不如說它們屬於對立面的概念不是嗎? 不對,上述說法並不正確。因為,在哲學的範疇裡,有數個「歷久不衰的主題」,其中尤為重要、至今仍發人省思的問題是「人類為何物?」與「神是什麼?」。聖經,即是詳盡地描述「人類」與「神」兩者關係的書籍。 因此,在西洋哲學、特別是近世哲學當中,著重思考「人類為何物」、「神是什麼」的哲學家們,他們的理論或多或少都建立在聖經之上。 聖經是本別稱為「人類使用說明書」的書籍;近世哲學則抱持著「用新穎的概念解讀這本古老的使用說明書」的想法,嘗試解析聖經蘊含的學問。既然如此,若不先理解流傳千古的「使用說明書」,又如何將其轉化為嶄新的觀點呢? 況且,它並不限於神與人類之間的問題;當我們看待各種事物,疑惑地問道:「聖經寫是這樣寫,實際上是如此嗎?」這便成為近世哲學的出發點。也能解釋為:若無法參透聖經,便找不到哲學的出發點,從此迷失在哲學之路上也不無可能。接著,由於在近世哲學中失去方向,也就無法領悟從中孕育而生的現代哲學……環環相扣。 抽換一下概念。即便現代已將神學與哲學分成兩種不同的學問,但至少在中世紀以前,哲學與神學一脈相連。哲學之所以艱澀難懂,是因後世將原本同為一體的神學(也就是聖經)與哲學強行分離的結果。相較之下,即使分別解釋也相對容易領悟的部分,便是西元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了。 特別是十八世紀以前的哲學,一旦抽離掉「神」的概念,理解的難度就會隨之攀升。同樣地,腦中若沒有過去的哲學觀念,要解釋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也絕非容易之事。無論如何,想學習西洋哲學,閱讀聖經是必經之路。 西元十六至十八世紀左右,大部分的近世哲學家,即便已發展出一套反對神的思想,卻無法改變自己身為一名基督教徒的事實。因此,他們的著作裡仍隱約地流露出對神與教會的敬畏與顧慮。 看到這兒,讀者難免感到矛盾:「他們何必如此迂迴,還特地用晦澀難懂的寫法呢?」因此讀懂聖經,就能理解哲學家們思考的背景脈絡了。 轉換一下話題吧,你覺得世界上最耐讀的書籍是哪一本呢?肯定有讀者猜想:「好啦,答案絕對是聖經,對吧。」恭喜你答對一半;但也僅答對了一半。 的確,聖經是亙古流傳至今的書籍,但除此之外尚有其他作品被古今中外暢讀,其受歡迎程度不亞於聖經,那就是誕生於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兩位聖賢的哲學。因此嚴格來說,這題的正確答案是「聖經與希臘哲學書籍」。原則上來說,書籍是一旦失去影響力,就會從世界上消失的東西。然而,聖經與希臘哲學流傳至今日,已超過兩千年,這也證明了其蘊含的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不曾間斷。我認為它們足以被稱為「跨時代的兩大人類思想泉源」。 不過,通常有志學習哲學的人會欣然地閱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卻會以「我不是教徒」為由,而忽略聖經不讀,屬實可惜。 儘管如此,其實過去的我也曾抱持著相同的想法;正因為這樣,我想從這個觀點漸進地切入本書的主題。一起踏上這趟哲學之旅吧! 1-2 聖經是擺滿哲學書的書架 ‧聖經中蘊含的「哲學」 我曾在前文提及:「聖經是個書架,整齊羅列著哲學的相關書籍。」這句話似乎有些難懂,換個說法便是「聖經裡蘊含著所有哲學。」……好像越說越無法理解了。 如果說:「聖經裡能找到哲學家提出的所有問題。」是不是感覺稍微親切一點了呢?……好吧,並沒有。接下來我將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這段話。 翻閱聖經最初的篇章,描述了神創造的第一位人類亞當,為其他同為神創造出來的動物、鳥類命名的畫面。 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他的名字。(《創世紀》2:19) 讀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索緒爾闡述的哲學。換言之,我心中那座聖經書架的這個部分,「收藏」著索緒爾的哲學。更平易近人地說,讀到這個章節,索緒爾老師就會站出來親自為我解說箇中意義。 如果問:「為什麼神不自己為動物取名,反而交付給亞當呢?」我認為索緒爾會如此答覆:「語言不僅是傳達思想的手段,也是理解世界的必要工具。缺乏語言,人類將無法讀懂世界。」 根據上述,在亞當為動物命名的章節中,他第一次認知到神所創造的世界。下文的「把牠們帶到那人面前,看他給牠們取什麼名字」,表示神希望人類看看世界,且想一睹人類接觸世界後的反應。這意味著神創造了人類,將人視為能與自己交流、愛護的對象。 同樣地,〈巴別塔〉敘述了神讓人類語言分崩離析的情節。索緒爾老師再度現身說法:「人類不僅失去互相理解的工具,且根本上解讀世界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此時,李維史陀會接棒說明:在支離破碎的世界觀中,不存在著相對優越的思想,也沒有相對低劣的觀念。 在一丁點聖經的「骨架」上,稍稍添加了索緒爾和李維史陀的「血肉」,它所描繪的世界頓時立體了起來,哲學也褪去「理解了又怎樣?」的疑竇,變得富有意義。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創世紀》1:3) 雖然可能和哲學家們說的有些不一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這段話出現時就「逸出」我的腦海。為什麼神先創造了光?愛因斯坦的公式「E=mc2」能為我們釋疑。 根據公式「E=mc2」,倘若缺乏光,便不存在能量與物質。因此可以說,相對論幫助我們理解神創造天地的開端—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記》3:14) 此處引用的書架收藏著海德格(Heidegge)等人的哲學書。海德格的理論本就艱澀,加上他在完成著書前已然離世,要解讀他的論點更是難上加難。不過,海德格認為「存在者」與「使其存在者」須分別解讀。 「存在者」被「使其存在者」拋擲到世上。然而,由於「存在者」不明白「使其存在者」的意圖,因此始終處於不安穩的狀態。另一方面,前文引述的經句中,神宣告:「我不是由任何事物所創造的存在。」 這句話蘊含著神不是「被拋擲者」,亦非不安穩之物,而是絕對的存在。更深入剖析來說,也能解釋這段話是神給人們的訊息:「是我將諸位『拋擲』於世,你們已不再是不安穩的人了。」然而,這段話卻引來尼采(Nietzsche)的反駁:「不,不對,並不是神,『我』才是『自有的』!每一位人類都必須擺脫神,成為自我!」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 (《羅馬書》7:19) 再看這個書架,上頭不僅「收藏」了許多哲學家的思想,聖經述說的哲學也更加「充實」了。 讀到這段話,我想主張「性惡說」的荀子會說:「人天生就會作惡,所以這話說得合情合理。」而秉持著「性善說」的孟子則有其他想法:「人性本善,肯定有什麼緣由促使人們做壞事。」希臘的蘇格拉底則會問:「我倒想知道『我所願意的善』,指的是什麼呢?」康德亦可能言說:「無任何條件的『願意為之』是定言令式的道德,也是人們的依歸。」 關於善與惡的哲學思辨不僅存在於我腦海中,歷史上也有許多相似的討論。例如,柏拉糾(Pelagius)與奧古斯丁曾爭論,一方說「神創造了善與惡」,另一方則駁斥「不,神只創造了善,惡來自人類的罪」。 至此,我以各種例子演繹聖經「收藏」的各式哲學思想概念。不過,此處僅是我腦海裡的一種範例,其他人的聖經書架上或許「收藏」著其他哲學家的思想。書棚上的藏書因人而異。 此外,聖經可說是各種哲學的「骨幹」;肉體有了骨架,才得以形塑出你我認知的手腕與雙足。擁護中世紀學院派哲學思想的托馬斯.阿奎那曾言道:「哲學是神學的僕人。」有些學校會教導學生︱那是「教會輕視哲理的發言」。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段話實際上蘊含的意涵是「學問乃是理解神祇的必要工具」。 從現實生活來看,至少到現代為止,哲學確實是被用來解釋神學的工具。 ‧西洋哲學是聖經的注釋 明知道會引發讀者異見,但我仍想大膽斷言「西洋哲學是聖經的注釋」。無論哪一本書,若只讀注釋的話,根本無法讀通書籍的真意。有了原文,注釋才有意義。起碼西元十八世紀之前的確如此。文藝復興以後,哲學家們的思想漸漸地「由以神學為中心轉向以理性為中心」;即便如此,人們依舊信奉著基督教,生活於基督教社會中,談論主題仍圍繞著「神」。 「神為何物?」是近代哲學……不,甚至是哲學從古至今主要的課題之一。時間快轉到現代,這個課題逐漸轉向「如何解讀神」?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探討的對象依然是「神」。而那些明確否認神的哲學,可被視為一道注釋,說明「人對聖經做的反駁」。 讀到這,似乎能隱約聽見讀者疾呼:「不是吧,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生活在聖經尚未成書的時代,他們的哲理怎麼可能是聖經的注釋。」確實如此。不過,聖經裡還真能找到兩位聖賢提出的多數問題;反過來說,他們的思想對於解讀中世紀基督教產生巨大的影響。諸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解析聖經時便參考了他們的見解,從中奠定了基督教的教義。

作者資料

MARO

一九七九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及伯克利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寫作與製作專門科(CWP)。專門為宗教法人(如基督教會、寺廟及神社)提供協助的行政書士。同時為經營推特帳號「上馬基督教會(@kamiumach)」的管理員之一,負責認真布道(另一位是「搞笑擔當」),該帳號擁有超過十萬名追蹤者。 著有《上馬基督教會推特部門:基督教的啟示》(日本鑽石社)、《讓聖經解開人生困惑》(日本KADOKAWA)以及《上馬基督教會:世界上最輕鬆的聖經入門書》(與「搞笑擔當」LEON合著,日本講談社)等書籍。

基本資料

作者:MARO(上馬基督教會網路社群部門) 譯者:曾盈慈 出版社:創意市集 書系:Redefine 哲史思 出版日期:2025-07-15 ISBN:9786267488966 城邦書號:2APB37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