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社會學家的金權倫敦踏查報告,深入挖掘特權、財富、金融投機與嚴密階級高牆共同掩蔽的都會實景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社會學家的金權倫敦踏查報告,深入挖掘特權、財富、金融投機與嚴密階級高牆共同掩蔽的都會實景

  • 作者:卡若琳.諾斯(Caroline Knowles)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4-01-31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新書人手一本75折起!
  • 世界閱讀日書展39折起!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 型男老總愛說書,75折起

內容簡介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貧窮與超乎想像的富裕並存於同一時空,甚至往往就在倫敦同一條街上, 街道兩端連起超級富豪坐擁的萬貫家財,以及窮人在當中愈陷愈深的赤貧跟剝奪。 究竟是什麼,讓屬於公眾的都市變成這副模樣? 在倫敦這座國際大都市,有錢人的數量及資產規模正以驚人速度增長。超級富豪是這座城市最令人不安也最神祕的存在。 他們過著不論在社會、政治或環境層面上,都不具永續性的生活,也成了我們這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世紀至今的歷代英國政府蓄意建構一種政經生態系,去支撐匯集於私人手中的極端財富; 主政者稱之為「一道能讓大小船隻一起上漲的潮水」。實情是,貧富差距已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倫敦精華地段富人飲美酒、搭名車、享豪宴、著華服的同時,同一區內38%的兒童卻生活在貧窮中。 我們對這群富豪的認識少之又少。他們是誰?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倫敦?他們錢打哪來?又是怎麼花錢? 他們如何與自己的金錢共處?身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社會學者的作者卡若琳.諾斯用「腳」探究了這些問題。 她走入倫敦街道四處踏查,並匿名訪談富人、富人家屬,以及為這群人效命的服侍者階層等數十名人士, 藉此揭開倫敦富豪生活的簾幕。循著金錢在都會中流動的路徑,她造訪了會員制俱樂部、富太太的客廳、 投資銀行大樓、離婚律師辦公室、王家地產附近的巷弄……直擊富豪各種不尋常的活動。 在本書中,作者會帶讀者共同見識超乎常人想像的另一種「都會平行時空」: 💰為富人打理財務與庶務的「家族辦公室」業務是無奇不有,包括組織法律團隊協助奢華度假期間玩過頭闖禍的年輕人脫身,以及前去尼泊爾營救徒步旅行半途病倒的富裕老太太。 💔在倫敦置產、工作與定居的俄國富豪婚姻觸礁時,往往刻意選擇回莫斯科發動離婚程序,好保障「準前夫」最大權益,甚而可能早早藉境外公司將資產挪至「安全處」,以防「準前妻」染指數億英鎊財富。 🌇2007-08年金融海嘯讓全倫敦勒緊褲帶度日,但知名的海德公園一號建案有近90戶高級公寓仍以天價售出,且七成登記在企業而非個人名下;夜間時大樓一片漆黑,顯然功能為投資標的而非真正住宅。 💤某戶豪門中,女主人自顧自熬夜看電視到清晨五點,僕役只能隨時待命、一路伺候各種需求,更被下令不得擅離食物儲藏室。有時主人會表示要睡了,僕役便可下班,但她卻也曾逕自就寢,不說一聲,讓僕役等到天亮。 🎓私立菁英院校內,豪門子弟未畢業便先獲得銀行內定職位,只因有個某某企業執行長老爸,或者家中認識某某企業執行長;再不然,畢業想開公司的話,找爸媽掏出一千萬鎊前期投入資金也沒問題。 ✨光雕設計廠商某日被一名未預約的寡頭案主直接用私人飛機載走,因為對方臨時起意要在遊艇上安裝光雕;這些高檔豪華的交通工具,說白了即是另一種炫富舞台。 數年來,諾斯追蹤富人的生活模式、謀生之道與居住環境,寫下這本對倫敦最富裕居民與最精華地段的探索紀實。 她要讓屬於這群人的倫敦進入讀者視野,並帶領大家反思:以財富或階級劃分得壁壘分明,不存在人際互惠、 集體生活與鄰里互動的城市,會是多麼慘澹淒涼的光景?本書以專業社會學視角與深刻的文字, 呈現出現今這財富極度不均時代大都會殘酷的社會斷面,更邀請讀者思索心目中宜居而和諧的城市,應該是什麼樣貌。 ┤海內外好評推薦├ 這本《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寫的是當代煉金術。不同於中古世紀用什麼蜥蜴尾、蟾蜍皮,卡若琳.諾斯筆下的現代煉金素材,是金融投資避險、藝術品交易,也是房地產、信託、為子女精心挑選的學校,甚至還有慈善事業、離婚官司、環保洗綠、避稅洗錢──凡事都可煉金,而且成功率與報酬倍數之高,令人咋舌。 煉金沒有錯,但是就像諾斯說的,「金錢可以轉化為東西:擁有愈多錢,就能擁有愈多東西」,這些東西還包括干擾他人的人生及社會價值的權力。於是,社會老是將貧窮、流離、窮苦人視為社會問題,卻未曾想過:讓財富無節制集中,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社會問題! ──洪敬舒/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財富、權勢會將普通人常見的性格缺陷與心結增幅放大,變成高聳的大廈、將街區封閉改道、將賤民逐出新貴的高牆領地。作者呼籲政府打破保護黑錢的資訊高牆:防制洗錢、追查逃稅、向非薪資所得加稅,用這些收入提供綠地、圖書館、社宅和福利,使社區宜居,相信這些更值得臺灣努力。 ──盧郁佳/ 作家 (作者)以快速的步伐走過倫敦鉅富的生活、家園與各種事務之間,令人瞠目且深感不安。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大減速》(Slowdown: The End of the Great Acceleration—and Why It’s Good for the Planet, the Economy, and Our Lives)作者 一部精采又重要的紀錄,描述了由極端財富宰制、也為這些財富而存在的城市。 ──安娜.明頓(Anna Minton)/《大資本》(Big Capital: Who Is London For?;暫譯)作者 令人大開眼界……半是指南,半是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之控訴。 ──《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當代版《坎特伯雷故事集》……本書負有嚴肅的使命。 ──《泰晤士報》(The Times)

目錄

登場人物 序 倫敦的金融區/London’s Financial Districts 第一章:迪奇的量化分析師 第二章:玻璃塔中的銀行家 梅菲爾、聖詹姆斯與貝爾格拉維亞/Mayfair, St James’s and Belgravia 第三章:梅菲爾的魔力 第四章:梅菲爾的夜晚 第五章:幫魚擠卵 第六章:一場俱樂部與大富翁的遊戲 第七章:公爵殿下的蜜蜂 第八章:肥水不落外人田 第九章:離異的藝術 諾丁丘與北肯辛頓/Notting Hill and North Kensington 第十章:燃燒的塔樓 第十一章:三角形裡的生活 中與南肯辛頓/Central and South Kensington 第十二章:一路南下 第十三章:巡邏 第十四章:骯髒的窗戶 第十五章:等待 切爾西/Chelsea 第十六章:切爾西製造 第十七章:東西 攝政公園/Regent’s Park 第十八章:被一頭章魚生吞活剝 里奇蒙/Richmond 第十九章:財富與風險 維吉尼亞水村:薩里邊陲/Virginia Water: The Surrey Fringe 第二十章:死寂的街道 結語

內文試閱

  男僕跟我說,「他們不見得會把遊艇當成真正的旅遊工具。」他們只是停在一個地方,或者偶爾會把船「從義大利開到南法」,然後停泊在那裡。那他們在船上怎麼打發時間呢?「他們就睡啊,」他說,「他們會去旁邊的遊艇串門子,或是上館子吃飯。他們就喜歡去遍全球的知名餐廳:『什麼?這是世界第一的餐廳,那我們就去那裡吃個飯吧。』那幾乎像某種蒐集餐廳的打勾、集點遊戲。大概類似,『喔,那裡喔,我去過了,吃過了。』」要說男僕的老闆們行事背後的驅動力,那大概就是追求欲望要立即得到滿足,也是追求只有他們負擔得起的新鮮體驗,以及個人的隨心所欲。      在這樣的脈絡下,原本微不足道的欲望也會產生重大的意義。有回男僕告訴遊艇的船員組長說主人想吃巧克力餅乾。「她去到食物儲藏室,結果那裡有十五種白巧克力餅乾。我說,『哇,你們備貨備得也太齊全了吧。』她說,『是啊,不然我們開到公海上,他們突然想要什麼怎麼辦。他們可不會體諒我們在汪洋大海上變不出東西來,他們只會覺得是準備不周。』拿不出特定的巧克力餅乾,只會讓船員被罵。」我試著想像一個人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什麼,而且時間還不能有半點耽擱,那會是一種多麼任性的感覺,而這種任性又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所以他們的工作沒有個極限嗎?我們此時繞過了帝國學院的後面,又是一個安靜的角落。「不論他們要的是什麼,也不論那樣的要求有多蠢,我都是說『好的』。因為他們聽不慣有人對他們說『不好』。」即便如此,男僕說對他來講,買毒這樣的違法行為還是踩到了他的底線。那有錢人會有其他的界線、欲望或活動不為工作人員所知嗎?這要看情況,他說。屋子裡有些事情是有隱私的。男僕會偶爾走進某個主人的臥房,而「他會在床上一絲不掛」。那是「很有錢的人」才有的特權。他說,像這樣的瞬間會創造出一種令人不舒服的親密感。「我認識有男僕需要做指甲的,」他說,「他們會替主人修指甲,我個人會盡量保持專業,但某些男僕,我覺得他們的行為越過了那條他們不應該越過的邊界。」那些代代相傳的老派有錢人會比較知道「應有的應對進退」,但握有新錢的那些新有錢人,就比較難以逆料了,因為他們不見得會遵守男僕心目中所謂「得體」的標準與界線。      個人邊界關乎的是文化與習慣。而文化跟習慣在像倫敦這樣的國際大都會可謂極其多元。想在未知與充滿變化的邊界中順利通行,你會需要男僕擁有的那些知識、彈性與技巧;重點就是你要懂得如何存在於別人的私人家庭空間中,但既不冒犯對方,也不讓自己被冒犯。「在工作中被欺負是家常便飯,」他說,「一點小事出了差錯,那就是世界末日。你很難想像那種反應之大。」他形容那些反應就是在鬧脾氣。男僕必須在這些私人情境與不設防的瞬間,有能耐從主人的情緒爆發中全身而退。      最重要的是,男僕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等。等著去做事情或拿東西這件事,恰恰象徵了存在於有錢人與服侍者階層之間,那力量與權勢上的巨大鴻溝。其中一邊的人等待著要去服務另外一邊的人,一切都看後者的方便。「你只能等,只能邊等邊看書,」但,「不能鬆懈了情緒,因為等就是你的工作。他們就是要你等,要你隨時待命。」看書也不能太明目張膽——最好是用手機——紙本書會太招搖。在男僕成為獨當一面的男僕前,他曾經在另一名中東王室成員的家中當貼身僕人,他的工作是在主人的臥室外坐著。「那裡有一張小椅子,我坐了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等著主人召喚。我會跟他一起出外旅行,要替他打包行李、打開行李、跑腿辦事,滿足主人大大小小的各種需求與渴望。」除了他還有主人的一位私人祕書,兩個人「都只是負責整天待命」。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可以等的東西何其多——等排隊、等工作、等加薪、等下班、等住宿、等用餐——等待對於時間跟生計都不操之在己的服侍者而言,就是在這個現代世界裡生存的方式。我一路走來已經看得很習慣的非裔警衛一邊看守著財閥城市裡的各種寶物,一邊也在等待,就跟在遊艇上處理大小事務的男僕跟船員一樣。在我與男僕散步的幾個月後,我要去一趟摩納哥,看一艘艘遊艇在那裡的港口中閒置著,船上的組員好整以暇擦亮船身上鍍鉻的部分,等著出海。我會讚嘆那艘價值三千萬美元的超級遊艇碧翠絲女士號(Lady Beatrice),細數她的美貌;順道一提,船主是大衛與費德列克.巴克萊(David and Frederick Barclay)這對身價幾十億的龍鳳胎,也是麗思酒店的前負責人。而船長會回應我:「謝了,我們剛清理過。」時間不光是時間。有錢人的時間就是較能操之在己,地位也更高;那讓有錢人顯得高人一等、尊爵不凡。男僕的時間、伺候人的時間,就是用來等,準備讓人呼之即來,然後聽命辦事。等待會讓任何有意義的活動都不可能存在,他們要想辦法把這樣的時間填滿。      男僕就是一種免洗筷。工作人員可以被莫須有的理由開除。而要避免這種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老闆要你做什麼你就立刻去做,而且外表還要看起來稱頭。男僕說了一個故事:有個男人替一家希臘有錢人賣命了二十年,「有天他突然被叫進客廳」,然後就被開除了。「女主人嫌他有點太老了。」她謝過了男僕,然後告訴他,「『你一直服務得很好,但我們要讓你走了。』」她丈夫稍微有點異議,但最終還是附議:「『我太太想讓你走,我很遺憾。』」他接著走進自己的辦公室,拿了一萬五千鎊現金給那名男僕。那名男僕說,「他真的反反覆覆,讓人難以捉摸。『喔,你已經不符合我們的要求了,所以我們要去找個年輕一點、好看一點的。』」      我問起男僕對老闆夫婦這種行為有什麼看法。我想知道關於「有錢人對他們自己與對他們僕人的看法」,這個故事給他什麼樣的啟示。「他們是發自內心相信自己高所有人一等,就因為他們有的是錢。」他認為。有錢這件事改變了他們與人相處的態度;任何人只要服務他們,就會自動被歸類為「笨蛋」:「你會服務我,就是因為你腦筋不夠好。」男僕總結了有錢人的世界觀:「『我擁有這一切,一切聽我號令,所以我與眾不同。』人一有錢,就會開始相信自己是天選之人。」      「從僕人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是需要一點點的尊重。一點點的尊重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主僕關係。」男僕說。很顯然,這常常是一種奢求。「有些有錢人只把你當成他們擁有的另外一樣東西。他們不在乎你需不需要睡眠,需不需要休息,需不需要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你就是他們當下購得的一項工具,是他們的物品。」如果你這樣東西的效能令他們不滿意,那就開除。「他們不在乎背後的原因,」男僕認為,「他們橫豎沒把你當人看,至少不必然把你當人看。當然有些老闆沒那麼過分,他們會把你當人,但不這麼做的老闆所在多有。」尊重可以破除物化,讓僕人找回自己的人性,不再只被當成一個物體——一台機器——不會只是在老闆跟夫人的家中供他們呼來喚去。      除了讓老闆認為你應該像台機器一樣可靠以外,物化的概念還會在其他方面形塑主僕關係:「主人會不斷留意有沒有東西不見。」男僕說,「那比較類似一種心理作用,」一種擔心「別人會占他們便宜或偷他們東西的感覺」。財富就是會帶來這種被害妄想症。有錢雇主常常「疑神疑鬼,滿腦子都是自己的財產。」他舉了一個例子:有個男人的西裝多達一百五十套,結果某天他發現自己一套已經三年沒穿的西裝不見了,感覺就像「天塌下來了」一樣,說什麼也不肯罷休。男僕對此有一番解釋:「他們有時候是太無聊了,所以雞蛋裡挑骨頭,小題大作只為讓自己的日子充實一點。」他說,同理,那些主人不論是「大吼大叫」、「故作難伺候」,其實都只是一種「演技」。「他們內心不見得有那麼生氣,血壓也不見得真的升那麼高。難取悅只是他們給人的一種印象。」人一有錢,就會變成戲精,昂貴的財物就會變成他們演出張牙舞爪角色的道具,而一切都是圖解悶罷了。財物也是信任經具象化後的體現,所以東西一不見,當僕人的皮就要繃緊了。對有錢人來說,他們東西太多了,多到根本不可能記得什麼物品在哪裡,而那也成了一種壓力的來源。      你可能會想,有錢人還會無聊?會,因為「他們空閒時間真的太多了。」所以說有錢人跟服侍者都共同感到一種無力感跟無聊煩悶,雖然兩者感受無聊的經驗差別頗大。有錢人不只掌控時間,他們也掌控無聊,掌控了沒錢的服侍者階層可以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工作。      男僕提供的窺視秀,讓我見識到一種我在步行中尚未觀察到的新物種——有錢有閒之人。此前我所看到的都是過勞跟豪情萬丈的有錢人,是一些停不下來的工作狂。明明已經不需要再賺更多,但像傳承跟鱘魚這樣的有錢人仍需透過壓力讓自己感覺活著,感覺自己並非無關緊要。有些有錢人雖然不再繼續賣力賺錢,但他們換個跑道拚命做善事,就像西裝外套與蘇維埃,因為他們閒不下來;閒下來就不知道要做什麼。相較之下,閒雲野鶴的有錢人就像一種活化石,他們往往有貴族或皇家血統,就像男僕的老闆們那樣。他們自然無須工作,也很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工作過。他們搞不好對什麼叫工作沒有概念,也可能只看過伺候他們那些人做的這種工作形式。他們這輩子可能不管想要什麼東西都已經不缺了,甚至於他們根本不想要的東西,也都不缺了,而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停下腳步,在雄辯花園(Oratory Gardens)的長椅上坐了一會兒,然後才繼續上路,沿著一條稱為木屋廣場(Cottage Place)的靜謐馬廄巷前進。我們途經一道道車庫門,以及一座座順著舊磚牆延伸的二樓露臺花園,男僕也在這宛若祕境的後巷為他的故事收尾:前門即將再度旋轉關上。      隨著我們對話告一段落,男僕對我強調錢帶來的不幸。他相信,「你擁有的錢愈多」,你的生活就愈「無聊跟不快樂」。他的有錢雇主可不見得一個個日子都過得「超級幸福」或「超級充實」。「他們全都好像在追逐某種更昂貴、更複雜的東西,就為了讓自己感到一絲絲刺激,也要幫衣食無缺的自己解悶。」儘管無憂無慮,你對任何事情也都提不起勁,你無法像尋常百姓一樣為了生計而努力:「你想要的跟你有可能垂涎的每一樣東西,都已經在你兜裡。」

延伸內容

【型男老總私讀小碎念】在倫敦,「有錢能使鬼推磨」
◎文/城邦書虫總經理 林福益   對於有錢富豪上流人士的生活,總是來自於各種想像,其中不乏是從電影戲劇的豪奢場面略窺一二。只是電影戲劇為了配合故事的情節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誇張的效果,真實情況如何,難以判斷。   讀了這本書之後,驚覺上流生活還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任性」,而且在對待人的態度更是令人有些氣憤難平。有錢,或許只是因為金錢堆疊出的財富數字;但有錢人的上流生活,卻是不折不扣地隱身在金融投機與嚴密階級高牆內的為所欲為。   曾經在多年前去英國倫敦小旅行,醉心於充滿歷史風華的建築與高聳天際的金融大樓。殊不知在某條街道中,可能就是貧窮與超富裕並存的平行時空。在社會學家的踏查報告中,不僅看見了深入挖掘特權、財富共同掩蔽的都會實景,更證明了金權倫敦真實上演著「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上流奇觀。

編輯推薦

在金權把持的城市,窺見金錢餵養的權勢
  全球的都市化腳步日趨快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年年攀升。談到都市,一般在腦海可能浮現的是閃閃發亮的商辦大樓、寬闊氣派的街道、人聲鼎沸的熱鬧光景;然而,在這些都會的表面「皮相」背後,是否隱藏了什麼我們尚未發現的真實內裡?   《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可說是一部當代都會富豪的民族誌,焦點鎖定倫敦這座國際大城。為了揭開英國首都檯面下各種搜刮財富、奢靡浪費、張揚特權等富人「見不得光」的活動,身為社會學家的作者用雙腳走過倫敦金融區、肯辛頓、里奇蒙、切爾西,再加上其他許多都會角落,再將第一手見聞與分析帶回來與讀者分享。舉凡高科技維安裝置為有錢人的居家與職場立起一圈滴水不漏的數位圍籬,讓富豪本人、家中成員、資產都與街上的公眾生活拉開距離;在市中心房屋開挖一層甚至兩層深的地下室,只為容納私家娛樂室及游泳池的豪門;又或者一口氣坐擁八處房產的俄國寡頭,非得請到頂級室內設計師來裝潢不可——這些「都會平行時空」已達到超乎常人想像的程度。透過本書,作者鼓勵讀者思考:以財富、階級劃分得壁壘分明,不存在人際互惠、集體生活與鄰里互動的城市,會是多麼可悲的光景?屬於公眾的宜居都市,又應該是什麼模樣才對?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卡若琳.諾斯 Caroline Knowles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社會學教授,也是英國國家學術院城市和基礎設施計畫(British Academy's C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programme)主任。先後於倫敦、香港、北京、福州、阿迪斯阿貝巴、科威特和首爾進行研究。著有《夾腳拖:全球化不為人知的後街小巷》(Flip-Flop: A Journey through Globalisation's Backroads)和《香港:移民生活、地景與旅行》(Hong Kong: Migrant Lives, Landscapes and Journeys)。

基本資料

作者:卡若琳.諾斯(Caroline Knowles)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24-01-31 ISBN:9786263154124 城邦書號:FS0174 規格:膠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