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遺產、信託、繼承:人生最該懂的財務法律課,有效分配、爭議解決,有問必答Q&A
-
敬畏神,讓你無所畏懼:6 週領受改變你一生的智慧
-
古巴人的美好年代:從革命光輝到經濟崩潰的無盡匱乏,真實平凡人物的堅韌、富足、自由與愛。
-
不是挪威的森林──噶陀格澤仁波切開示錄
-
性公民權:「知情同意中,曖昧不明的性界線到底是誰界定的?」哥大里程碑研究,剖析性侵害與權力、階級、空間交錯的社會性因素
-
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哈佛哲學家用幽默剖析生與死的一切【暢銷新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明鏡智慧:108禪修覺醒卡(108張手繪中英牌卡+中英說明頁+精美硬殼收藏盒)
-
隱性歧視:用人權實踐平等,消弭藏在生活、文化之下的性別歧視
-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內容簡介
由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籌劃的學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的面世,標誌著現象學運動在漢語學術圈的多元發展。眾所週知,現象學運動的旋風於二十世紀初在德國捲起之後,很快就在東亞著陸,先是日本,繼而韓國。我們現在也知道,早於1930年代開始,已有中國學者研讀胡塞爾的著作。 其後數十年間,亦不斷有學者分別在大陸、台灣及香港講授、評介和翻譯胡塞爾、海德格、沙特等經典現象學哲學家的思想和著述。然而,現象學作為一個自覺的學術運動在中國人的土地上生根,恐怕要到1995年《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一輯的出版。《評論》是1994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現象學研討會」的成果。受到中國內地現象學學者開創精神的鼓舞,並且在歐美現象學前輩學者的支持下,香港的現象學研究同寅於1996年在中文大學舉辦了該地有史以來第一次國際現象學學術會議, 並於其後數年間再接再厲舉辦了《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學術研討會》(1998) 、《時間、空間與文化──現象學國際研討會》(2000), 以及與內地現象學同寅於北京合辦了《現象學與中國文化:胡塞爾《邏輯研究》發表一百周年國際會議》(2001)。這幾次研討會催生了在2002年成立的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以及讀者面前這份學刊。
作者資料
張燦輝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徳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及前系主任、中大通識教育前主任。現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現象學、愛情哲學、死亡及年老哲學、烏托邦思想。著有《海徳格與胡塞爾現象學》、《悟死共生》、《存在之思》、《為人之學》、《生死愛欲,上,下篇》、《異域》、《我城存歿》、《山城滄桑》以及《Existential Questions》等專著。有關攝相出版有:《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Earthscape》、《Proximity and Distance》。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