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暖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榜、歐普拉雜誌選書、立場新聞年度城市學之書,售出全球十二國版權 ▎ 網路如此發達的現代,Google Map、Wikipedia、衛星空照圖等資訊唾手可得, 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地球上已無未知之處。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這些未現身於地圖上的地方,告訴我們地理大發現或許尚未結束…… ★ 現實考據與詩意狂想的完美融合,一本獻給所有地理、歷史、旅行探險愛好者的驚奇之書,一場讓你永生難忘的世界探尋。 ★ 從城市到荒漠,從地底到天空,英國地理學家阿拉史泰爾.邦尼特以富有哲思及幽默的文字,帶你走出地圖,走進47個最迷人、最引人驚奇卻最不為人知的世界角落。 ★ 各地點隨篇附有詳細經緯度座標,可與Google Map搭配閱讀:實際街景、地理現狀及照片,完全滿足探險樂趣。 以美酒聞名遐邇的中亞城市,為何成為一座世上最大的廢墟? 一座曾經是世界第四大的湖泊,怎麼會變成了沙漠? 至今未曾與現代社會接觸過的原住民部落,是什麼樣子? 一名土耳其男子為了裝修房屋,卻意外發現了曾有三萬人生活其中的地下古城! 愛琴海畔的希臘東正教隱修院半島,千百年禁止「雌性」進入,除了……母貓!? 「自有地理學起,人就著迷於奇特不凡之地。」即使進入了數位當道的年代,我們對來自遙遠異地之奇聞軼事的喜愛,從古至今未消。而英國新堡大學地理學教授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秉持著他對「地方」異於常人的愛好及觀察,在本書中深入探索了7大類別——「失落的空間」、「隱密的地理」、「無主之地」、「死城」、「例外的空間」、「飛地與自立門戶的國家」、「浮島」、「曇花一現之地」,一共47個「地圖之外」的地點,其中包括—— ◆ 在許多地圖甚至Google Earth上都有出現,卻被發現其實根本從未存在的「桑迪島」 ◆ 因發展核武而與外界隔離、不被外人知曉的俄羅斯祕密城鎮「熱列茲諾戈爾斯克」 ◆ 國與國之間,不屬於任何國家的邊境間地帶 ◆ 失去政府控制、恢復野性的非洲海盜之城「霍表」 ◆ 被都市探險隊發現的美國明尼亞波里地下城市 ◆ 活人與死人共居的「城市」——「馬尼拉北墓地」 ◆ 既是家,也是交通工具的巨大郵輪「世界號」 …… 他不只從地理、歷史的角度深度探討,更以充滿詩意、哲學而幽默生動的文字描繪,帶領讀者前往這些地球上某些最不尋常卻又最不為人知的地點,拆解我們對「地方」的認知,重新認識你我所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 這本書是當代的《馬可波羅遊記》、真實版的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不論你是喜好世界探索,還是紙上神遊,《地圖之外》都會令你有所啟發、沉醉其中。這些地點,是比傳說故事更虛幻的真實世界,看了此書,你看地圖、看周遭、看世界的方式絕對會大不相同! 【各界推薦】 「透過向我們介紹那些看似不太可能存在的地方,《地圖之外》嘗試重新魅惑這個世界:有些地方確實存在,卻無法在地圖上找到;有些在地圖上存在,實際上卻不存在;還有些島嶼已經消失,或者突然出現;還有那從湖泊變成的沙漠,以及在城市底下的迷宮。邦尼特小心地迴避那些鄉愁與過於樂觀的戀地情結,設法讓我們理解所謂『地方』的概念和地理學仍然重要。」——提姆.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n Introduction)作者,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歷史學與國際事務學教授。 「這本令人興奮的異國遊記,將帶你探尋這世界的祕密、地下城市、鑽石礦場、情色地景……從此改變你看地圖——或者你家的後院的眼光。」——《歐普拉雜誌》(O Magazine) 「邦尼特帶著讀者前往地球的盡頭,以及街道的另一頭,啟發我們為什麼那些地方重要而且需要我們的關注,免得我們失去了身為人最重要的本質。」——《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邦尼特是個棒極了的導遊和文學伴侶。他不強加他的學識和成見,讓讀者自己進入這些地理政治學的場域。他成功的讓奇特的地方變得親切,讓親切的地方變得奇特,並完全佐證了他的結論:『平凡無奇的地方也正是非凡奇特的地方;所謂的異國情調也可能就在下個轉角,或者就在我們腳下。』」——《洛杉機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古怪、詭譎,卻令人愉悅。」——《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極為迷人的一本書……一趟經過透徹研究、引人入勝的紙上旅程。裏頭看來像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平行的宇宙,沒什麼是正常的。邦尼特一定是個最棒的旅伴。」——《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一本你在玩google earth時會覺得精巧有趣的書,但其實更多的是,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與地圖的關係。」——《Men’s Journal》雜誌

目錄

導論 一、 失落的空間 Lost Spaces 「曾經存在卻不復見的空間,暗示著另一種未來,也暗示不為人知的歷史。」 桑迪島|一座只在地圖上存在過的島 列寧格勒|名字遭篡奪的城市 阿恩|戰火中被犧牲的村落 舊麥加|汰舊換新的執念 新摩爾島|突然出現的島嶼 時間地景|封存三百年前的紐約 阿拉爾庫姆沙漠|曾是一片海洋的荒漠 二、 隱密的地理 Hidden Geographies 「這些未現身於地圖上的地方,告訴我們地理大發現或許尚未結束……」 迷宮|城市底下的祕密世界 熱列茲諾戈爾斯克|自絕於外界的秘密小鎮 卡帕多細亞的地下城|足以容納三萬人的地下城市 狐穴|城市不只是人類獨有 馬尼拉北墓地|與死人共居的活人 北森蒂內爾島|從未與外界接觸的原住民們 三、 無主之地 No Man’s Lands 「不屬於任何人的地方,讓我們想起自己是何等依賴秩序、篤定的感覺。」 邊境站之間(幾內亞與塞內加爾)|不受國家拘束的空間 比爾泰維勒|被遺棄的土地 納瓦特里克|一覺醒來,竟變成了外國人 特瓦伊爾.阿布.賈瓦爾|不被承認的村莊 安全島|到處可見,卻又被視而不見 四、 死城 Dead Cities 「空無一人,卻更吸引人。」 威特努姆|從地圖上被刪除的毒害之城 康巴什新區|堂皇氣派卻幾無人居的城市 機井洞|北韓對南韓的統戰策略 阿格達姆|世界上最大的死城 普里皮亞特|在車諾比核子事故之後 西西里未竟考古公園|未完工的城市 五、 例外的空間 Spaces of Exception 「不受一般規則束縛的地方,挑戰我們的主權觀與所有權觀。」 采斯特營|短暫成為蘇格蘭的荷蘭土地 日內瓦自由港|大型的免稅藏寶庫 布加勒斯特穆雷斯街4號「明光」|美國中情局的秘密訊問拘留所 國際空域|頭頂上的這片天空該屬於誰? 訂口空間|無用的畸零土地 豐饒村|自給自足的理念村 聖山|希臘東正教的隱修院半島 幼苗牧場:布羅塔斯基隆博|奴隸創立的自由領土 哥革武控制的哥倫比亞地區|擁地自重的武裝叛亂分子 霍表|政府勢力蕩然無存的野性城市 六、 飛地與自立門戶的國家 Enclaves and Breakaway Nations 「邊界的繁多,反映了人們政治、文化選擇分殊多樣的本質。」 巴勒納紹與巴勒海托赫|被國界四分五裂的兩個村子 奇特馬哈爾|孟加拉與印度之間的飛地區 席蘭|「我為何不能有自己的國家?」 隆達丘克威聯合王國|非洲境內未受承認的國度 加告吉亞|獨立就是美滿的句點嗎? 七、 浮島 Floating Islands 「無法確定位置的漂流地,讓我們得以與地球建立較自由的關係。」 浮石島和垃圾島|這樣的島,能住人嗎? 漂浮的馬爾地夫|在水上建造城市 尼普特克P-32噴造式冰島|用冰做成一座島嶼 「世界號」|既是家,也是交通工具 八、 曇花一現之地 Ephemeral Places 「因著各種目的,我們打造出許多短暫存在的地方。」 豬背嶺的路邊停車帶|性與地理之間有何關係? 洛杉磯國際機場停車場|「機場會是二十一世紀真正的城市」 鳥不拉屎之地|因節慶而生的地方 史戴西巷|孩童為自己打造的角落 結論:對一戀地物種的同情 誌謝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威特努姆   Wittenoom   22°14’10”S 118°20’08”E      沒有人的地方很弔詭。它們看似已不運行,卻往往具有頗強的象徵力。最鮮明的例子是為政治目的而建造的空城(機井洞、康巴什新區、西西里未竟考古公園),但因為衝突(阿格達姆)或環境災難(威特努姆、普里皮亞特)而人去樓空的地方,有時象徵性也一樣強。      距離西澳省的伯斯車程十三小時的威特努姆,是個受詛咒的地方。二○○七年,該城被官方除籍。威特努姆曾是個開採藍石棉的城鎮。據西澳省政府的說法,威特努姆如今仍受致癌纖維污染。它已從地圖上移除,列入被自身工業毀掉的全球單一產業城名單中。      從地理角度看待災難,由來已久,但我們還是越來越不安於那些讓人想起失敗或「倒下」的地方。從索多瑪和蛾摩拉走到工業時代晚期遭逢災難之地的旅程,帶我們看見近代之前刺耳、恃強凌弱的道德地理學,如何轉變為回避、不安的文化。那些曾被惡魔纏身的城市,不斷被人拿來提醒邪惡勢力作惡手法的層出不窮,而在與宗教脫鉤的世俗時代,受毒害的地方卻被人藏起來,不讓人看見。這種道德地理學的轉變,把我們放進了威特努姆這個被刪除的城鎮裡。      一九九六年關掉藍石棉礦場之前,威特努姆有約兩萬人。二○○六年,電力網不再供電該城,伯斯的省政府開始向有意前往該地者發出嚴重警示。官方政令制定了消除計畫:      ● 威特努姆城應予盡快關閉。      ● 威特努姆城裡的建築和結構體該悉數拆除,相關的基礎設施應予拆掉,以將過去有人居住的任何輕易可見的跡象一律抹除。      ● 通往威特努姆和威特努姆峽谷的道路,要從重新調整或關閉或清除的角度予以檢討。      西澳人張開雙臂歡迎此事。與任何形態的石棉接觸,都可能要人命,即使只是極短暫的接觸,而藍石棉又是最毒的一種石棉。已有數百名威特努姆工人、居民、乃至難得造訪的遊客,死於間皮瘤和其他與石棉有關的疾病。深入追蹤報導的記者班.希爾斯(Ben Hills)一九八九年以威特努姆為題寫了《藍色謀殺》(Blue Murder),該書的副書名為「難逃一死的兩千人」。該城大半地區已拆除,但創業者的頑強性格使威特努姆存活到二○○○年代。靠著約三十個居民,它作為一座珍奇的廢城苦撐了數年(該城紀念品店所賣的汽車保險桿貼紙寫著「我去過威特努姆且活著」)。南非科加斯(Koegas)曾是世上最大的藍石棉礦區,後來完全人去樓空(一九七九年關閉)。相較於科加斯的死寂,威特努姆還頗有生氣。但最近幾年,常住居民已少到只剩五人,省政府如今決意將所有人遷出。      我是在由娛樂界傳奇人物羅爾夫.哈里斯(Rolf Harris)拍攝的健康安全公益短片中,第一次聽到威特努姆這個地方。他於一九四八年啟程前往威特努姆,以畫下該區域壯觀的峽谷景觀。得知若不簽約受雇於礦場,他進不了峽谷,於是,據他表示,他成了一名「完全沒用」的礦工。哈里斯在低矮的地道裡鑽爬,親身體驗到瀰漫於岩石碾碎區的「塵煙」和礦工工安維護的不足。所幸他覺得這工作太累,他做不來,沒待多久。反倒是他的父親死於石棉沉著病。這病可能肇因於他在伯斯電廠的工作或他建造家裡的「石棉水泥棚屋」時。石棉水泥棚屋是以石棉為牆的澳洲組合屋,戰後大興土木期間極為盛行。      一九三八年,這一偏遠地區開始開採石棉。二次大戰期間需求陡增,開採作業隨之擴增,一九四七年,開礦公司建造了市鎮威特努姆,以服務峽谷上游的礦場。到了一九五○年代,它已是可觀的聚居地,但獲利卻在下滑,因為威特努姆敵不過南非的大企業。一九六六年威特努姆關閉,反映的主要是不敵虧損,而非正受關注的健康疑慮。直到一九七○年代晚期,威特努姆爆發澳洲史上最慘重工業災難一事才完全曝光。      省政府認為替威特努姆清污的成本太高,花不下手。可想而知,省政府也很擔心有人受誘騙回到該地,引出麻煩事,畢竟那裡可能還會發現別的危險廢料場。於是索性將威特努姆刪除。這是處理災難城的常見作法。災難城不只遭關閉,路標、郵政編號簿和官方公報上也不再提到它們。遭毒污的城鎮,包括曾作為車諾比核電廠工人居住地,如今大部分城區廢棄的城鎮普里皮亞特(見〈普里皮亞特〉一節);因輻射外洩而人去樓空的俄羅斯核潛艇城貝克沃文卡(Bechvovinka);因一場地下大火而變得不適人居的美國賓州礦城森特勒利亞(Centralia);因土地含毒而關閉的美國科羅拉多州鉛礦開採城吉爾曼(Gilman)等。森特勒利亞那場大火始於一九六二年,如今還未熄,通往該城的道路路面上有塗鴉「觀迎來到煉獄」。      這些地方雖然少有人注意,至少還可查到名字。如果和數千個已遭污染而封鎖,但面積較小、較不顯著的孤立地方相比,它們甚至可以說有名。我們都知道這類孤立的污染地。從我新堡家正門走出去不遠,就能找到數大塊被鉛、砷、鎘、鋅毒害的城市土地。遭污染的地區很常見。有時這些地方還在當地頗有名氣,成為令愛冒險者和膽小者都著迷的地方。對某些人來說,它們是漫無節制工業化的弊害象徵,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它們似乎激起某種較含糊難明的東西,一種普遍的憂懼。      對於得處理地圖上這些污痕的政府來說,讓它們從人間蒸發是最顯而易見且最簡單的辦法。在我們周遭所上演的那些拆除、強制遷出動作,全都有健康、安全上的合理考量,但還有其他人類需求需要考慮到。我想要談的不只是該提出什麼教訓來提醒我們環境悲劇,還有更普世、更古老得多的東西。畢竟,欲從道德角度組織大地景觀一事由來已久。維多利亞時代有份重要的無神論小冊子,名叫《地獄在哪裡》(Hell׃Where is it?)。如果你覺得這問題問得很奇怪,那是因為我們已不熟悉地理學曾是道德、宗教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天堂、地獄和人死後獲救、罰下地獄的其他目的地、旅程,都曾被視為永恆存在之地和實際存在之地。它們提供了一份道德地圖,助人在道德大地上找到安身立命之地。人似乎得把道德繫著、紮根於特定地方和旅程。如果我們的道德範疇不再固著於土地而自由飄蕩,會就此飄走。宗教曾公開闡述其對這所有問題的看法。離不開土地的動物,需要將道德疑問寫進山丘裡,需要具有從好地方移到壞地方和從壞地方移到好地方的可能性,而宗教正滿足這一可以理解的需求。      因此,威特努姆之類地方不該從地圖上刪除,反倒應留在我們面前,作為貪婪與無知之後果的明證。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文明的一部分,它們理應得到我們以堅定且悔恨之心予以確認。除掉它們後,我們留下的只會是經過不實、拙劣之修改的大地。我們應把威特努姆當成紀念碑,把目前只給予戰場遺址的那種關注也給予它們,儘管關注時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國際空域   International Airspace      人自然而然以陸地為中心:我們對陸地上的地方很有興趣,但對海洋下面的景觀所知甚少,且幾乎總是把空域視為只是途經而不停留的虛空。從我們肺裡的氣,到我們頭頂上直至一百公里的高空,再到大氣層邊緣,空域是既密切又永遠陌生的地方。它屬於誰?真有地方是百分之百自由的嗎?無論如何,我似乎在無意間買到一些,因為,在英國,只要擁有某塊土地,就自然也擁有該塊地下面的土和上空的空間。曾在英格蘭普通法裡被奉為圭皋的財產法古原則,寫道「Cujus est solum, ejus est usque ad coelom et ad inferos」,即「凡擁有土地者,從該地往上直抵天堂,往下直到地獄,都是他們的」。如今,若照這原則行事,會引來那時所料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屋主向飛機和衛星要過路費。因此,這一古代權利已遭廢除。人有權利擁有的空域,就只有人「使用與享受」自己土地時被認定不可少的空域。那仍讓人可以出售自己地產上方的開發權,即「空權」。如果想在別人地產上方蓋東西,可以購買那人未使用的空權以一償所願。在曼哈頓之類擁擠的島上,空域奇貨可居,每平方英尺空域的買賣價可達數百美元。      地產所有人的權利縮水,主權空域則膨脹。事實上,就是二十世紀開始時熱氣球飛行的驚人暴增,使政治家首度關注這議題。一九一○年在巴黎舉行的一次大會上,十八個為這一新式交通工具憂心的國家齊聚一堂,商討如何管控空域。法國人想要有完全不設限的天空,但英國人想擁有完整的國家主權。會中未達成一致意見,但不久後,需要保衛天空防止外人入侵的觀念就占上風。一九一一年英國航空法(British Aerial Navigation Act)讓英國得以向帶敵意的航空器關閉本國空域。二十世紀是個竭力把空域當成國家領土的延伸來予以畫界的時代,而上述英國航空法就是說明這一時代的早期例子。      如今,國家領空只往海上延伸十二哩,從而使世上仍有許多空域未被人宣告為己有。一如公海,國際空域對所有人開放,但行使那一權利,例如在飛機中行使那一權利,一點都不單純。問題在於,根據國際法,你其實從未逃出你的航空器掛籍的地方。換句話說,如果你的飛機在挪威註冊,即使你人在中太平洋斐濟與大溪地之間的上空,你仍在挪威境內,得遵守挪威法律。這一規定也意味著,在飛機上出生的嬰兒,有時會成為該飛機掛籍國的公民,有時則成為父母所屬國籍的公民(視不同國家的法律而定)。但事實表明,關於這名新生兒的國籍認定,可能會有相對立的主張。如果你是在外籍飛機飛在美國上空時出生,且你父母非美國籍,你仍能要求取得美國公民身分。      公海上方的空間雖然不易進入,卻是自由空間,且仍未被誰宣告為己有。也有可能的情況是,如果飛得夠高,所有的國家主權聲索都不再適用,因為「往上直抵天堂,往下直到地獄」這一傳統原則將意味著,隨著地球自轉,圓錐形的立體主權空間會循著弧線橫越眾多星系,因此,領空必須有個界限。事實表明,這成為法律界所盡可能不要觸及的難解主題,因為針對領空上界該位在何處,律師界已爭辯了數十年,至今未休。有人說航空器得不到足夠飛行所需的氣動升力之處,就是領空上限所在;另有人主張「讓繞軌飛行器得以完成一次環行」的高度,就是領空上限所在。這些界限仍然不明確,從地球上空四十三哩到九十九哩不等。而就連那個距離,對某些國家來說,都嫌不足。八個赤道國家根據一九七六年波哥大宣言,聲稱其主權範圍及於兩萬兩千三百哩的高處。那是偵察衛星活動區,也是地球同步軌道區。在這個區域,衛星運行軌道與地球自轉同步,使衛星得以靜止不動於某國上空。但波哥大集團的主張不受歡迎,原因之一是它違反了太空是我們「共同遺產」的觀念。      爭辯仍未休,但在這同時,我們可以相當篤定地認定,在各國上空高處,在下大氣層和外太空之間,有許多空間不在國家管轄範圍內。由於這些空間,加上公海上方的所有空域,地球大氣層的稀薄邊緣區,看來大部分不在國家或私人控制範圍。那麼,如果把我們上方的空域視為可去的地方,甚至可能的話,視為可住的地方,我們要如何處置那空間?空中城市的構想吸引建築師已有一段時日,天馬行空的建築師更已規畫了一些這樣的城市。最早期的計畫中,有一些出自反文化建築師團體「建築電訊」(Archigram)之手,該團體所規畫的「速成城市」(Instant City)為整個靠氣球和直昇機吊在空中的城市,城裡的居民想去哪裡,氣球和直昇機就會把這城市移到那裡。這樣的地方能輕易躲開國家領空。已有其他建築師進一步拓展這一構想,最晚近的作法乃是把重點放在使城市懸在空中上,而非遷徙城市上。滿腦子奇思異想的建築師莉亞.畢佛曼(Leah Beeferman)構想了某種分散式的空中共和國:「直昇機本身可被解放,以讓它們形成自己的城市—一個永遠懸在空中,在地球大氣層裡漂泊的空中烏托邦。」      對畢佛曼來說,這一「直昇機群島,亦即飛行的列島」,將是「逃離傳統民族國家主權的出口」。它會徜徉於國際空域:這個「群島將不可能標示在地圖上。地圖冊的製作者和地球儀製造商會乾脆貼上一些可移除的標籤,以大略標示這一國家的所在位置,標籤上會有小群直昇機圖案。」可想而知,自由空域的構想讓我們樂不可支。空中雖是奇怪且陌生的環境,卻是人馳騁其不切實際之幸福幻想的自然場域。

作者資料

阿拉史泰爾.邦尼特 Alastair Bonnett

新堡大學社會地理學教授,著有《何為地理學?》(What is Geography?)一書。他也在歷史雜誌和時事雜誌上就多種主題發表過文章,例如世界人口和強烈懷舊。從一九九四年到二〇〇〇年,他是前衛的心理地理學雜誌《踰矩:城市探索日誌》(Transgression: A Journal of Urban Exploration)的主編。他最新的研究計畫,以城市的記憶和現代政治中的失落與渴望為題。 相關著作:《島嶼時代:從軍事人造島、農莊島嶼、隔離島、漂浮城市、避世勝境到即將消失的天然島,探尋島嶼之於人類的意義,帶來的夢想與夢魘,並思索島嶼的未來面貌》《圖外之地: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基本資料

作者: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22-01-22 ISBN:9786263150591 城邦書號:FS0055X 規格:PUR膠裝 / 雙色 / 30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